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24-06-27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14篇)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

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不断提高对自身能力与责任的认识,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成为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一)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情绪饱满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二)抓住时机巧设问题情境,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1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创设问题情境。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2)应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本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材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恰当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2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设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其另一个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激发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发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门为少数人设置;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模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2

一、实际型问题情境

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这样也更容易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已知a>h>0,m>0,试比较与的大小。本题看似是纯粹的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比较大小的问题,但随后我将其改编成了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b克糖放到水中得到a克糖水,如果在糖水中又加了m克糖,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与的大小关系,之后的解题也自然能顺利完成。

二、直观型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更为抽象,要正确和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直观型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较为有效地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于是我设计了四个串联、并联的简单电路,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条件B,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并理解,给四种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解释,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问题的解决中领悟数学本质。

三、阶梯型问题情境

对于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问题,若能为其铺垫若干个难度较小又与原题相互联系的问题,给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便能使学生容易入手,体验到“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时如果能做到坡度适中、富有层次,那就更能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如下是阶梯问题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若M(x0,y0)是圆x2+y2=r2平面上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二r2与圆的位置关系。阶梯l:若圆0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阶梯2:若圆0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阶梯3:若M(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阶梯4:若M(x0,y0)是圆x2+y2=r2外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获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时,我出示了“国际象棋和麦粒问题”这一案例:古时,印度国王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为止。”国王觉得这并不难办,就答应了。于是,我问学生们:“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数是1+2+22+23+…+263,那答案是多少呢?”在学生思考与讨论后,我再引出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就显得十分自然,水到渠成。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3

一、唤起内在需求,增强主体意识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身边数学也具挑战性。学习的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与学生解决和实践的机会,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统计》,教者创设情境时就可结合操场上正在举行的“男女生套圈对抗赛”(课件播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套圈的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在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整节课就是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下进行教学的,学生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

2.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趣操作也具思维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倡导“操作”的学习方式。创设有效操作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操作,以及如何操作,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实现头脑指挥手动,思维与操作结伴而行。这样,有效的显性操作活动必然为学生带来内隐的自主建构,真正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

3.取之于生活,用之于课堂,游戏活动也具学科性。《实验教育学》一书中指出“通过游戏进行的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典范,因为这种教学合乎自然”,因为“游戏本身是一种本能驱力的表现”。所以,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趣味横生,而且最大可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创设外在条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1.浑然一体的师生关系——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现代教育呼吁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切实做到关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2.恰得其所的时间、空间——自主学习的保证。《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还有很多教师不敢放,更舍不得放,所以在课堂学中多次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课堂发言断断续续时,思维正在酝酿时,有些教师会抢着说,以教师的发言代替了学生的发言,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学生的主体性何以体现?因此,教师要找准自己指导者的位置,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善于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恰得其所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数学思维。

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由于环境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过程、方式结果可能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发挥学习的互动作用。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要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可以用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时,学生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会让人惊喜不断:如要证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除了借助三角尺逐个比,更有同学想到可以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这样长方形的4个角重叠在一起,只需要比一次。课堂教学的实践启示我们,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推陈出新的评价方式——维系自主学习的热情。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维系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水平。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不仅评价思维成果,而且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有批判性评价,又有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评价老师。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4

创设英语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姚芳蕾 吉林油田实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英语的环境,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创设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课标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熟练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只有在“趣”字上下功夫,挖掘教材,灵活运用,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实践中关于问题情境创设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音乐渲染,点燃探究热情

在课前播放优美动听的经典英文歌曲或熟悉的音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起到心理放松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提问歌曲中涉及的内容,引出本节重点句型,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教《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上Unit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我播放一段世界名景欣赏并用《Yesterday Once More》为音乐背景,在学生被迷人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深深吸引的同时,导入新课目标句型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引入入胜的景色令人神驰向往,学生跃跃欲试要进行句型操练。

2将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因此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选择小组合作或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在《新目标Go for it!》七下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第一课时总结中,我选择了《两只老虎》这一学生熟悉的旋律,将歌词改编成本节重点句型“What does he look like?What does he look like?He is tall.He has short hair.What does she look like?What does she look like?She is heavy.She is beautiful.”学生一听到音乐,不由自主看着句型就跟着唱了起来,有的学生甚至下课了嘴里还哼唱本节内容。

3聆听声音,创造情境

如《新目标Go for it!》七下Unit3,要学tiger.elephant.koalas.dolphin等动物名称,我先让学生分别听动物的叫声,猜是哪一种动物,大家纷纷举手,猜对后再引出一个个新单词,学生们对此感到特别兴奋,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语境中掌握了知识。这种聆听声音,创造情境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学习交通工具上,如:car,bus,train,ship,plane等,把它们的声音录制下来,听了以后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再引出要教的内容,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运用体态语言,创造形象的体态情景

体态语言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陌生的字母组合与活生生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生动活泼甚至夸张的手势、表情、动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促使交际愉快地顺利进行。教学单词fat、thin、tall、short等词时时,教师可以利用夸张的手势形态表达,同时让学生参与表演表达单词,乐于加入表演的行列。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内一边看教师做动作,一边自己模仿学习,并动脑思维,因而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学习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逼真语言环境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声画的结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语言情境。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于语言情境中,产生一种真实的运用语言的激请,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口语表达活动从以形式为中心逐步过度到以内容为中心。进而使外语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情境化。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篇5

南湖中学

张爱平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化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作为化学教师课堂上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以下做法。

1.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又如:教学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如:教学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评析:这种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又如:教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生: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生生互动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评析: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如:教学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师: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师: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教学达到高潮。师:①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②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如:教学《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学过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产生,兴趣高涨。评析: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5.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思维

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如:神州六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教师可适时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九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提高复习效率

6.化学课堂教学中用探究性实验设疑创境,培养探究精神

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讨论微粒的运动性时,师创设如下情境;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看到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师;通过以上实验现象观察,你能得到结论吗?生1:杯A中滴入的酚酞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烧杯B无关。生2: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生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解到烧杯A中的溶液中,使溶液A变红。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6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的学科,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前提。只有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创设课堂情境下工夫,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应依据以下几点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1.创设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知识的含义及教学思想方法,恰当地组织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考虑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设计时所不能预料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把握这种动态生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适量,不求多只求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可。

刨设好课堂教学情境,能诱发、驱使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情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及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化,应用灵活化,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激发常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以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如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如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B、C三个工厂,要在它们之间修建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都相等,此水厂修建在何处?这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的知识,因此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水厂应修在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老师马上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从中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仔细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惑创境,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悬念设置于课始,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下面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如讲授“相似三角形”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吗?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3.以误创境,利用契机,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引发学生尝误情境,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出了填空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cm,另一边长为6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有的学生考虑不周只得出一个周长ldcm,有的说是16cm。问谁的对?为什么?学生立刻说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有两种情况,是Idcm或16cm’。接着老师将上题中的边长4cm改为2cm时,等腰三角形周长是多少?很多学生说出10cm。或14cm。接着要求学生画出等腰三角形图形,并标上长度。很快学生回答:l0cm不对,只能是14cm。抓住时机追问原因.,学生同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此时 的教学效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要好得多。

4.以乐创境,轻松愉快,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四种命题的关系”时,老师首先给出一个原命题:“老虎有眼睛”这是一个真命题,接着请学生说它的逆命题。“有眼睛的是老虎”这个命题改写是对的,接着推理说:“老师有眼睛,老师是老虎吗?”学生大笑。显然,它说明了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命题改写的对与错和命题的真与假是两回事。这样就可以顺利地研究四种命题的关系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收到快乐乐学的效果。

5.以情创境,亲信师道,激发兴趣。数学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敬业的精神,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满腔热情,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教师的一句表扬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会大大激发学生学好教师所教知识的兴趣。

6.引用创境,数学生活化,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 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刨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数据的分析”时,让学生了解家庭经济收支情况,明确生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数学。又如教“正、负数”的数学,在活期存折上体现得很明了,存为“十”,支为“一”,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7

金属的性质是中学化学的主要知识, 课标要求通过生活经验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养成处理信息、理论分析的能力。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是所有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毫无疑问, 通过学生发现问题, 自主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来构建认知结构,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本节教学重点、难点是建构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能力。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创设高效课堂, 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讨论和小组实验的学习方法将自主学习落实到课堂。

为使学生学有所成, 安排学生通过研读教材, 查阅报刊书籍, 网络等方式对金属进行前置性学习, 并在课堂导入时进行交流。经过交流, 学生就能知道金属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比如, 金银可以做装饰品, 铁制品可以做炊具, 铜可以做导线, 所以学生很快自主汇总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即良好的金属光泽, 导热导电, 延展性。同时也会提出以下问题, 焰火原料中有金属镁、铜、铝, 那是不是铝和铜金属也能与氧气反应呢?由金属镁、铁、铜制作雕像能被酸雨腐蚀, 那是不是镁铁铜金属能与酸反应呢?铁真能与硫酸铜反应制取金属铜吗?

针对这些质疑, 引领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在探究结论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为保持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课下延学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 建立家庭实验室。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探究1:各小组对打磨好的铝片、铜片进行加热

观察到铝片变暗了, 铜表面变黑了。然后根据铁和铜与氧气反应用类比思维指导学生写出铜和铝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然后不失时机地提出:“铝制品为什么耐腐蚀”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的问题, 引导学生既得出了某些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的规律, 又学会了用辩证思维看待金属的氧化反应。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既练习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探究2:各小组分别将外观形状相同的镁、铁、铜三种金属丝进行打磨, 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进行实验

学生不仅能观察到镁和铁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 而且还根据了镁与酸反应的速率远远快于铁与酸反应的速率得出了镁比铁活泼的延学思维。然后引领学生通过研读教材写出镁和铁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这时组织学生观察Fe CL2化学式, 强调铁参加置换反应化合价为+2价, 所以溶液为浅绿色, 然后引领小组讨论:“为什么加铁粉的麦片能补铁”?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 也知道化学改善了人类生活, 拉近了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再结合小组实验中, 铜不能与酸反应的事实, 学生很快归纳概括出:只有某些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同时在该实验中学生还学会了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探究3:将打磨后的几枚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十几秒钟后, 学生就能观察到奇迹, 铁钉表面附着了红色物质。接着可以向学生展示了前一天准备的实验, 学生就可以看到了美丽的铜树和浅绿色的溶液, 并告诉他们继续你们的实验, 美丽的化学也将永远陪伴他们, 而后提问生成的红色物质是什么?溶液为什么由蓝色变成了浅绿色时, 学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红色物质是铜, 铁原子变成了亚铁离子。同时也能自豪地写出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与硫酸亚铁的方程式。接着多媒体展示:“铁桶为什么不能盛波尔多液”?学生就得出铁与硫酸铜这样的盐类物质反应生成铜和亚铁盐的规律。

接着进行以下能力训练, 将化学与数学知识融合, 学生练习阅读文字、分析图表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见下图) , 构建常见金属铁的知识网络。

为了提升学生素质, 在课下延学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食醋、铁钉、电池外壳等物质, 建立家庭实验室, 制取少量氢气, 在探究中就能知道金属的防护措施, 并提高了节约能源的意识。而且在这逐步进行的探究活动中, 学生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 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 理解了化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主动学习 篇8

一、在新知识的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给予一定的刺激。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导人新课教学的:

(1)师:同学们,上周周末都去哪里玩了?老师去了一趟公园。还照了相呢,你们瞧!(出示主题图)圈中公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呢?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什么?(生先说,后课件出示:物体中含有角,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

(2)将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或经验回忆: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变化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呢?

在生表述的基础上,师告诉学生:像滑滑梯、小火车、缆车这些物体都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平移;而摩天轮、跷跷板、旋转椅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这样的现象叫旋转。那么,关于平移和旋转还有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二、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1.创设有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发展的有序性,设置排列有序的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一发不可收”的感觉,从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已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现在会用什么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去量一块很大的三角形土地的面积,你觉得怎样?你打算怎么办?你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计算吗?”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提问,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向课题目标层层推进,自觉探求新的一般问题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材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操作活动是小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师提问:“你准备如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转化?怎样转化?”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通过一组多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的剪拼实践验证,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规律、揭示规律,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揭示知识系统中的规律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三张大小相同的纸条上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1/2、2/4、3/6,再剪下每张纸条上的阴影部分比较大小,得出1/2=2/4=3/6。然后,师提问:“从左往右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什么变化?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在获得充分感知并经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学生将感性经验通过语言内化为数学知识,自己归纳、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9

意义和作用: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现状还存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和决策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而且不会学习,严重缺乏自觉、自愿和主动性意识,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目前,一方面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已不再太高(但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小学阶段就应该给学生打下这方面的基础。自主性,即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它是学生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有独立行使、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知、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等,主动性,集中表现在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活动中。人不是被动地适应和应付客观世界,而是积极自觉地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设问。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如:故事、操作、俗语、儿歌比赛,游戏等情境。

2、自主探索,分层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已已有的旧知识自主探求,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探求水平,对数学学习有特长的学生,要引导其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对“学困生”扶一把,送一程,使其不掉队。

3、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在学生自主探求的基础上,展示、交流不同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生探求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过程和成果,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组织交流比较、讨论评判,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小组)的方法与结果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得到整体优化,教师不做仲裁者。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篇10

学生自主性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组织、有目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爱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样学就怎样学。明确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开展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明白和学会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有目的地、有组织地、有步骤地去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学习的内容;怎么学,怎样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的方法;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二、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自学中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

1、课题思考:课题写了什么,它和文章内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取这样的题目,你能不能设计出更好的题目来?

2、课文内容方面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其它细节方面,比如要引导学生懂得预习什么——(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课文主要写哪些内容(3)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预习——(1)自读课文、朗读背诵(2)利用工具书:查找字典、词典、阅读课外辅导书(3)同伴交流等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围绕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整合资源。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是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始终是围绕语文学习目标展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从身边的一切文化环境中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料。(1)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获得学习资料——网络查询、阅读课外读物、查找学习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等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学习生字新词——查找字典、词典,懂得字词的读音和词语的含义;学习古诗——联系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等方法。(2)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获取有用的学习资料。学生收集的学习信息往往是繁杂多样的,甚至是五花八门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取舍不当或者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关键有用的学习资料,切不可让学生盲目而为之。只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关键词:质疑;兴趣;情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一、创设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师要努力地挖掘出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引起兴趣的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会积极主动,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在教学中要创设寓趣于教的问题情境,这种愉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如,教学《自然之道》《尊严》时,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什么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為什么说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看似是教师无意中的小问题,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教材,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教材编写者进行对话。

三、创设质疑问难的问题情境

“愚蠢的教师教学生真理,聪明的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或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间接地被动接受知识。如,在教学《墨梅》一文时,第一课时,我会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同学间交流,来扫除读古诗时遇到的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课后让学生同桌查资料,找辅导书来理解文本中的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有关作者的资料。我学会了哪些字词,弄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老师我对……还不明白,您能解释一下吗?……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得的知识要比通过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丰富,也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要体现语文味,充满语文的气息。例如,在教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在开头播放一小段有关美丽的圆明园的视频资料:圆明园是祖先留给人民的灿烂的文化遗产,但如今这个万园之园已经只剩下残垣断壁,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记载……接下来,引出课题,给学生设下悬念:“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呢?”通过学生各种渠道的理解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勿忘国耻,尽显语文的魅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探索性与开放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有益的语文营养,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自主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而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导致课堂结构分散和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加强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如何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高效,还需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针对性

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例如, “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 向学生提问: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下列问题吗? (1) 怎么检验教室的地面铺得平不平? (2) 为什么用来作支撑的架子大多数是三角架? (3) 为什么只要装一把销门就能固定?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作答、感悟, 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 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 启发性

设问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 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例如, 在讲高中实验教材第二册《不等式证明》的例题时, 适逢阴雨天, 教室内的光线较暗, 于是笔者用以下问题作引入:大家知道, 建筑学上规定, 民用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房间地面的面积之比, 但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 采光度越大说明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增加同样的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后, 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什么?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状态, 并找到了问题所隐含的数学模型:若窗户面积为a, 地面面积为b, 则a

3. 挑战性

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 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 学生会望而生畏.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例如, 在教学“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时, 我把教材上等比数列的一道习题作了改造, 让学生解答:一个球从10米高处自由落下, 每次着地后又跳回到原来高度的一半再落下, 到它停止时, 共经过了多少米?球着地多少次后, 球才会停止呢?学生的探究受到了挫折, 但大家又能猜出小球停止时, 共经过了30米通过多媒体的动画设计, 学生能更生动地感悟到有限与无限、精确与误差、运动与静止的极限过程, 从而对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有了深刻的领悟.

4. 明确性

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具体, 避免空洞抽象.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步步深入,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教学“直线与方程”这节课时, 分别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集合A={ (x, y) |x2+y2=1}表示什么? (从数形两个方面去理解) (2) 集合B={ (x, y) |y=x}是否表示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集合?集合{ (x, y) |y=2x+3}呢? (感悟方程定义中的纯粹性与完备性两者缺一不可) (3) 集合A, B分别表示什么意义?随着这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讨论、比较和总结, 学生的思维逐步逼近曲线与方程概念的本质特征.

5. 趣味性

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例如, 在上“锥体体积”的习题课时,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米仓量米处, 有一个V形漏斗, 你可以采用两种方案来量米, 一种是一次性把漏斗装满, 另一种是把米装到漏斗高度的一半, 但可以量七次.你准备采用哪种方案?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 急于找到答案, 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从开始的猜想和争论, 到动手计算和探究 (锥体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性质) , 学生既运用了知识, 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形式

1. 创设类比情境

以“由递推数列求通项”为例, 设计了以下问题与求法作类比, 供同学们探究:

(1) 若{an}中, 已知首项为1, an+1=an+3,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你能得出什么方法?为什么?若{an}中, 已知首项为1, an+1=an+3n,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你又采取什么办法?若{an}中, 已知首项为1, an+1=3an+2,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你又采取什么办法?请你大胆预测一下, 以后又怎样突破?随着学生在课上探究的不断深入, 师生共同构建起求数列的知识结构, 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 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渗透了配对和类比的思想.这里, 类比给学生提供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情境.

2. 创设直观情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 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探究时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正弦函数的图像是怎样形成的? (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 课上通过多媒体演示, 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依据, 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在此基础上, 对定义中常数T及x的任意性作深入探究:给定的常数T是一个什么样的常数?它具有唯一性吗?它一定具有最小正值吗?在f (x+T) =f (x) 中, 为什么x必须是定义域中的任意值?若T是非零常数, 且对于任意x分别满足: (1) f (x+4) =f (x) , (2) f (x-2) =f (x) , (3) f (x+4) =f (x) , 问:f (x) 是否一定为周期函数?这些“问题串”, 使学生对函数周期性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从浅显走向深入, 而直观情境则犹如探究的向导.

3. 创设猜测情境

例如, 在讲解例题:若{an}中, 已知首项为,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时, 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教材上例题的结论, 而是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同学从特殊到一般, 即先求出等, 作出猜测:, 并指出这种方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 从证明严谨性上来看是不可取的.从前三项观察来看分母是构成等差数列的, 此时就可以有了思路, 即由递推关系式取倒数后有:, 明显转化由等差数列来求通项.由于创设了猜测情境, 学生经历了一个模拟创造的过程, 而探究的方法正是科学发现的思维方式, 从而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智力图像”.

4. 创设动态情境

例如, 在解决问题“就m的变化, 讨论方程mx2- (m-2) y2=1所表示的曲线的形状变化”时, 学生通过讨论、相互补充, 总算得到了完整结论, 但对遗漏现象仍心有余悸, 于是引导学生通过数轴来发现“变质点”, 结合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曲线形状与颜色的变化, 教者绘声绘色地描述曲线的动态美:当m<0时, 随m的增大, 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开口渐渐张大, 则突变为两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 把两直线慢慢弯成扁椭圆 (02) .

学生陶醉于这一优美的动态情境之中, 流连忘返, 从而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屏幕的变化过程中, 一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原来他凭直觉大胆作出猜测:该曲线族绕着四个定点在变动.通过探讨, 即把方程化为m (x2-y2) +2y2=1, 即求得四个定点的坐标这一意外的发现再次把教学引向了高潮, 而灵感的涌动与计算机创设的动态情境密切相关.

如何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 篇13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采用猜谜(数),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设疑,首先出示问题“被减数、减数和差它们的和是270,被减数是多少?”然后学生讨论,寻找解题方法。一个小小的设疑,引起了学生的瞑思苦想,学生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师适时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当你掌握了减法的各部分的关系之后,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4

感受祖国山河壮美

------有效的教育必须贴近儿童生活 牡丹江市大团逸夫学校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的教学目标是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形成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祖国的山水为主线,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等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力求课程内容生活化,易为学生接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有关知识的同时,运用好“班班通”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在感受祖国山河壮丽秀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了解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掌握地形特点,知道中国山川壮丽。走近母亲河,知道中国河海秀美。知道“世遗”概况,神游中国风景胜地。

关键词: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风景胜地

自主学习

热爱祖国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的教学目标是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形成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念。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祖国的山水为主线,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等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力求课程内容生活化,易为学生接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有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在感受祖国山河壮丽秀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一、了解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

1、课件展示,动手合作。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祖国各地风光图片,看中国地图等,直观感知祖国到底有多大。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拼摆地图,分工合作:把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板上,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剪开,对照完整的中国政区图,用剪下的硬纸板拼成一张完整的地图。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展示汇报。

2、在生活中感受行政区划。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周边体现行政区划的事情的资料,交流自己的发现。正确写出自己家乡地址、邮政编码,并说一说地址上体现出的行政区划。讨论探究如果没有这样的行政区划,我们生活、工作会有哪些不便?

3、旅行游戏,计算比较。

做“徒步旅行”的游戏,感受中国边界线的漫长。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学会看图例,认识国界和海岸线。)开始旅行,从家乡出发(了解家乡黑龙江在我国的方位,复习地图方位。)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祖国的最南边、最西边、最北边、最东边分别在哪)。计算:沿祖国大陆的边界走完一圈,至少要花多少时间? 通过这样的旅行和计算,直接感受中国疆域的辽阔。

4、模拟旅游,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全班汇报交流: 路程: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温差: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时差: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二、掌握地形特点,知道中国山川壮丽。

1、看图讲解: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指出来。

2、阅读资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看一看。

3、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4、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水平面。

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近母亲河,知道中国河海秀美。

1、仔细观察,看图讲解。

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所以中国大多数河流都是从西向东的流向。

2、收集资料,思考探讨。

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请学生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3、歌唱母亲河,赞美山和水。

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祖国就像一幅色彩丰富的水彩画,13亿中国人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

四、知道“世遗”概况,神游中国风景胜地。

1、学生分组,查找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课本剧,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讲我的旅游故事。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要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我的旅游观光“梦想”。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较少,因此要选择那些道理浅显、简单明了,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

2、要注意教育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才能使学生对环保产生浓厚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在课内教师的教育要做到自然贴切、适时、适度。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观察等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这远比课内教师的单项灌输的收获要大得多,效果要强得多。

3、以正面教育为主,运用唯物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尽管有这样或那样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但是我国土地辽阔,山河秀美,资源丰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经过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的同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变。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4、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有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感受祖国山河壮丽秀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短信拜年,妙不可言小学作文下一篇:述说人生哲理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