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景

2024-10-20

创设问题情景(通用12篇)

创设问题情景 篇1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对新世纪, 为迎接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重要举措, 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 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客观需求。“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如何抓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巧妙发问,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有意义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的, 情景即情况、环境。课堂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构成的。教学情景, 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景性, 是在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产物。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脱离具体情景的学习往往导致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因此, 教师应避免直接、简单的提问, 要努力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 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 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的、未知的东西, 这是问题情景的核心成分, 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二是学生对新的未知东西的需要, 反映的是思维的动机;三是学生认知的可能性, 它既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 又包括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实验、模型、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

一、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实验问题情景是在化学实验问题类型 (启发性化学问题, 验证性化学实验问题, 应用性化学实验问题, 技术性化学实验问题) 被确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说, 化学实验情景是指学生解决某种类型的化学实验问题的客观情况或刺激模式。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 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例如, 在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时, 教师可设计实验, 将氯气分别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变化, 而湿润的有色布条却退色呢?这其中氯气发生了什么反应?是什么物质导致了布条退色?由此实验情景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二、运用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可以把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一些背景材料, 如, 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 以信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冲击下, 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例如, 同样是学习氯气与水的反应,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供相关信息创设问题情景:“日常生活中, 当你打开自来水龙头, 有时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样的问题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通过图表和模型创设问题情景

图表和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 将各种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 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 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另外, 用图表和模型创设问题情景还可以省去繁杂的文字叙述, 使问题的表述更简单明了。

例如, 在学习氧族元素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分别呈现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合价、电离能、原子半径等有关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图表, 看能够发现哪些问题和规律。图表简明清晰地呈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不但可以增大信息传输的量, 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而且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视听景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 可以使抽象枯燥的问题变得具体、鲜活,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例如, 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录像, 提出自然界中硫的转化问题, 使学生在生动的视听景象中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力量, 并积极地投入相关知识的学习中。

总之,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能激励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在“乐”中掌握知识, 在“学”中提高能力。

创设问题情景 篇2

苏瑞琴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66-(2006)11-0047-01

[摘要]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问题情景

策略

方法

“问题情景”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

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景实质是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装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1.创设问题情景的策略

通过问题情景进行创新教学是一个重过程,重探索,重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它具有操作简单,师生交流频繁,课堂自由度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教师应该遵循以下策略:

1.1方向性策略:要求教师通过情景要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要能反映“干什么”。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意图清楚,学生成竹在胸,整个课堂有的放矢。

1.2科学性策略:要求教师通过情景要把问题问到“关节眼”上,即所提问提要反映“为什么这样提”。问题情景设计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问题提出必须科学、正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面可。

1.3层次性策略: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不同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问题情景设计时,应该随学生的思维水平而有所区别。如:概念的理解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1.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策略:在问题的提出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是这场戏的导演,学生是演员,切忌将知识奉送给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2.1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化学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如:在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通过红磷与白磷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的对比,设计如下问题情境:(1)温度是磷燃烧的必要条件吗?(2)氧气存在是磷燃烧的唯一条件吗?(3)研究物质燃烧条件对我们认识物质的性质有什么意义?学生通过动脑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都是通过集中和优化学生的方案,共同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其规律性来解决其他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和迁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2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

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如:利用饮用酒的成分了解假酒害人的原因;利用食品包装袋的说明认识物质的组成成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被学生所接受,促动其思考。更利于学生认识生活处处有化学,认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2.3通过收集信息,创设问题情景。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电视、广播、看书、上网能够获得和了解到许多的知识和信息。教师注重捕捉和收集其中的化学问题,势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从煤及其产品的应用,引出化石燃料燃烧的环保问题;从空气污染指数,看空气的组成问题;从水的污染看富营养问题,这些问题的创设,不但从中学习化学知识,也可渗透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2.4利用“谜语”“诗句”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化学谜语”和包括化学原理的“诗句 ”引入研究课题,可以使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例如,在学习氧化钙、氢氧化钙时,通过吟诵“石灰吟”的诗句,提出你知道诗句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变化求知和物理变化吗?在学习“空气”时,利用“一物东西南北飘,睁开双眼看不到,动物植物需要它,没它人也活不了”引入课题。

2.5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课件既有图像、文字,又有配音和背景音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从而能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上“水分子的运动”时,在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就出现了公园中白花盛开的画面,游人陶醉在花香之中,在美妙轻音乐伴奏下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这样的提问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求知的状态中。

2.6利用化学时事来创设问题情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些时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时,由新闻“2006年元月一日起,汽车燃料改为乙醇汽油”为情景,提出:换用乙醇汽油有什么好处?这种问题情景的设置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7引用“化学史料”或“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介绍科学家道尔顿、啊佛加德罗、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在学习“常见金属”一单元时,给学生讲解居里夫人的故事,以啬学生的情感体验。

2.8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例如:讲铁锅是什么颜色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铁锅又是什么颜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学完这一知识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这种由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感到化学是有用的,化学就在身边,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兴趣盎然。

2.9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有目的的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参考书、工具书、文献、网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增强概念原理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例如:气体摩尔体积一节的教学,我是让学生查找各种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并将这些数据罗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自己发现标准状况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都是相同的地,而液体、固体、体积不同,从而产生想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学生具有强烈的研究欲望,因而具有可发展性的生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构。其次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优化问题,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使用机智,问在情况变化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创设问题情景 启迪学生思维 篇3

题目 如图所示,密度为0.6×103kg/m3的正方体木块,放入盛有水的柱形容器中静止时,木块的下表面距水面3cm,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计算出与木块有关的物理量?(g取10N/kg)。

课堂实录:

问题一展出,学生一下就处于“受激”状态,好奇之火充分点燃,整个教学一下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个别学生争相发言,各抒己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一点也看不到往日课堂上的“疲倦”。

深刻体会:

1、“密度、压强、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点内容,也是初中力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一向对此内容怀有惧怕心理,但通过此开放性习题,学生放松了情绪,并在探究中找到了学习兴趣,在极短时间内不知不觉把“密度、压强、浮力”所有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复习巩固完,而且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而我们老师仅简单小结,“画龙点睛”或肯定或否定,寥寥数语就能恰到好处地完成教学任务。

2、直言、争辩、不服输是青年人的特点,学生对“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逆反心理严重,因此,对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开放性习题展开讨论探究式的“群言堂”教学模式,既符合课程理念,也符合学生的成长求知的心理特点,这就叫“因势、因材施教”,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3、学生始终在以教师为圆心的小范围内打圈子(学生非常反感这样做),学生个性、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直处于封闭压抑状态,实际上随着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丰富了,见识广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觉悟增强了,学习方法也多了,因此,我们可大胆放手,通过一定的开放性习题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追求知识,在知识的天地间经风雨,见世面,去享受获取知识的成功快感,从而变“劝学”为“愿学”到“好学”。

经验交流:

1、开放性习题选编,尽量以课本中习题为基础,围绕各发散思维形式,加以改造设置,这样可增加学生对题目亲切感,也可以借此检查学生对课本各章节知识掌握程度,评估课堂学习效果。

2、通过开放性习题教学,将课本各章知识加以归纳、概要,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奠定基础,并启发和诱导学生逐步进入发散思维空间。

3、开放性习题形式多样,根据教学实情可灵活采用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转化发散,迁移发散,逆向发散,分解发散,综合发散,应用发散,反向推理发散等多种开放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思、多解、多变的解题思维训练。

总之,优异的学习成绩得益于对学习的热爱, 得益于对学习的投入,更得益于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死读书,学习更≠读死书,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轻松愉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21世纪是“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 ,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实,我们只须通过开放性习题,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就能积极主动上台“表演”而我们自己就能退让“三尺”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篇4

一、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大都是前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重要定义、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都具有思维的独创性。因此精选一些重要的定理、公式或法则,启发、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好途径。怎样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呢?方法之一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1:如图1所示,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若干金属片,按下列规则,把金属片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

1.每次只能移动1个金属片;

2.较大的金属片不能放在较小的金属片上面。

试推测:把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对于这个问题,可先启发设问:能否从移动1, 2, 3, 4个金属片的情形入手呢?并引导学生发现移动1, 2, 3, 4个金属片的最少移动的次数分别为1, 3, 7, 15次;再启发设问:移动n个金属片所需的最少次数是否为an=2n-1 (n∈N*) 呢?an与an-1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上述n=1, 2, 3, 4时的移动方法,归纳出对n个金属片都适用的移动方法。当移动n个金属片时,可分为下列3个步骤:

(1)将上面(n-1)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2号针;

(2)将第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

(3)将上面(n-1)个金属片从2号针移到3号针。

于是,根据这个过程,可启发学生得到递推公式

再从这个递推公式出发,启发学生得到移动n个金属片的次数为

实践证明,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求、去尝试、去发现,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常常从假设入手,进行探究,而发现伟大的科学理论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从假设“物体运动速度不断增大最后达到光速时,将发生什么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的。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在教学中,提供学生探究的源泉与创新的支点,积极创设可供探索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2: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ac+bd|≤1

证明该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该题可有哪些变式呢?

变式1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

变式2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ac-bd|≤1

变式3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2,求证:

变式4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m, c2+d2=n (m>0, n>0) ,

求证:

变式5已知a1, a2, a3, b1, b2, b3都是实数,且a12+a22+a32=1, b12+b22+b32=1求证:|a1b1+a2b2+a3b3|≤1

变式6已知a1, a2, a3, b1, b2, b3都是实数,且a12+a22+a32=m, b12+b22+b32=n, (m>0, n>0) ,求证:

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引导、启迪学生深入地探索与挖掘,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创设开放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享受发现快乐

创设开放式问题情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让他们从多种角度,运用合情推理的思想去自主发现、主动探究,享受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3:给出一块正三角形纸片,要求用它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的全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中,并作简要说明。

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有多种剪拼方法。

方法一:在正三面形三个角上剪出三个相同的四边形,其较长的一组邻边边长为三角形边长的,有一组对角为直角,余下部分按虚线折起,可成为一个缺上底的正三棱柱,而剪出的三个相同的四边形恰好拼成这个正三棱柱的上底。

方法二:如上图,取三角形三边中点,剪出 (1) 、 (2) 两个小三角形为正三棱柱的上、下底面,将平行四边形 (3) 等分为三个小平行四边形,再分别补为矩形作为侧面。

方法三:如上图,取三角形两边中点,剪出 (1) (2) (4) 三个小三角形,以 (1) 为正三棱柱的一底, (2) + (4) 为它的另一底,再将矩形 (3) 三等分,分别作为三棱柱的三个侧面。

实践表明,创设适宜的开放式问题情景,能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自由思维空间,让他们综合与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创设质疑式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释疑中有所发现

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的。在教学中给出存疑问题,引导学生辩析、质疑,并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4:已知正数x, y满足x+2y=1,求的最小值。

解法一(错解)

让学生辩析、讨论:为什么两种解法的结果不同?可以看到,解法一中,第一个等号成立的条件不能使后面等号成立,因此,解法一得不到最小值,是错误的;解法二中,等号当且仅即时等号成立,故解法二是正确的。

教学中,提出有疑难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创造性。

五、创设联想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求异性。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提问可启发学生横向联系、数形结合,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在求异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5:求函数的值域。

联想提问:该题有哪些解法?引导学生们讨论、联想。

联想1因为,由其结构联想到直线的斜率公式,因此,问题就转化成求点M (0, 2) 与点N (-sin x, cos x) 连线斜率的取值范围,而点N是单位圆上的动点(除x轴上的点),问题又转化为过点M的直线y=kx+2与单位圆x2+y2=1(除x轴上的点)有公共点时斜率的取值范围,于是,由得(当且仅当直线与圆相切时等号成立),因此函数的值域为。

联想2因为sin x≠0,故函数可变成方程cos x+y sin x=2,即。联想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设,由得,即1+y 2≥2,解(当且仅当共线时取等号,可得)。

联想3因为sin x≠0,故函数可变成方程cos x+y sin x=2,因为cos2 x+sin2x=1,由积的和与平方和之间的关系,容易联想到柯西不等式,于是得 (cos2 x+sin2x) (1+y2) ≥ (cos x+y sin x) 2=4,解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提问,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异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六、创设猜想式问题情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量实践证明,数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常见的有类比猜想、归纳猜想、分析猜想、直观猜想、迁移猜想、结构猜想等。教学中创设猜想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结论,善于引发新念头,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猜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6:已知数列{an}满足a1=a2=1, ,求证:对一切正整数n, an都为整数。

大多数学生很快可以算出a1=1, a2=1, a3=3, a4=11, a5=41, a6=153,但对怎样证明束手无策。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能否假设an+2=Pan+1+qan成立?(p、q为整数)并引导学生用待定系数法求得p=4, q=-1,因此an+2=4an+1-an,再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该等式成立,则问题易证。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创造”(牛顿语),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引导他们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有新意、有创造性的解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综合与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地思考、探索和研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敢想、善思、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大都是前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重要定义、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都具有思维的独特性。

创设问题情景 篇5

楚雄州元谋县物茂乡小学 张斌

参与式教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深思。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参与的前提,问题是参与的灵魂。为了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教学应当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景当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操作、思考过程,完成学生自己的建构。问题的情景如何创设,是教师组织教学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关于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把问题变成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变成小故事,就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到西天起经,一天在路上走得又累又渴,孙悟空驾起筋斗云找来了一兜西瓜,看见猪八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猪师弟我们来分西瓜吃吧”老猪留着口水说:“好啊,我渴极了”孙悟空说“我把西瓜分成一个一盘的、两个一盘的、四分之一个一盘的,你要哪一盘?”老猪暗暗的想:一个、两个、四分之

一个、四更多„„。连忙大声说:“我要四分之一个那一盘”孙悟空拿出西瓜刀“咔、咔”两刀,把一个西瓜平均花成四块,拿了一块给猪八戒说:“这就是四分之一个”老猪接过西瓜傻了眼说:“哎,上了猴哥的当„„”。台下学生早以激动不已大声说:连四分之一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老猪都不知道、真笨!”议论纷纷。

教学《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又设计:一天在路上走得又累又渴,孙悟空又驾起筋斗云找来了一兜西瓜,看见猪八戒眉头一皱又计上心来,说:“猪师弟我们来分西瓜吃吧”“这次我把西瓜分成四分之一个一盘的、四分之二个一盘的、四分之三个一盘的,你要哪一盘?”老猪暗暗的想:上次我选数字大的上当了,这次我选数字小的。连忙说:“四分之一那盘„„”孙悟空拿出西瓜刀“咔、咔”两刀,把一个西瓜平均花成四块,拿了一块给猪八戒。把另外三块放到了自己的盘中。猪八戒大声说:“我又上了猴哥的当”。经过这样的设计,在学生的欢笑声中就完成了教学。

二、把问题变成活动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把问题情景设计成一序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设计。教学“退位减法36-7=?时,首先引导学生摆小棒,想办法看谁能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了三个办法:第一种是拆开一捆和三根和起来再减;第二种是拆开一捆,先从中拿出六根,再合并剩余;第三种是先去掉3

根,再拆开一捆去掉3根,最后合并剩余。教师再让学生讨论那一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操作,学生明白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的道理。

三、把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

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以教师要树立问题情景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观,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二年级教学《厘米的认识》,设计让儿童做一个小小测量员,量一量同桌的铅笔,小刀、文具盒有几厘米,自己的身高、步长有几厘米。教学《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要求学生画一个自己家与学校方位图。学习了面积计算知识让学生回到家里测量并计算出书房、客厅、卧室的面积。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把问题变成问题组

学生的思维、分析、综合能力比起成人是有差距的,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总认为自己问什么学生就能答什么,那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设计,人为的给学生设置难题。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问题情景要有易有难,有单一有综合,做到“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把问题设计成递进有序的问题组。如:知道圆的周长,如何求它的面积。可以问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求出什么?(半径)你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中,知道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半径呢?”这样一问,实际上相当于引导学生说出了解题思路,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主动学习。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怕提问题。一怕问题简单被同学嘲笑;二怕自己表达不清,让老师和同学难以理解。针对这种心理,无论他们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乐意解答,不打击他们问“为什么”的积极性。当他们言不达意时,教师耐心听完,并帮他们把问题重新整理,让大家都听懂。如果问题提得好,教师应及时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爱提问题。有了爱问“为什么?”的良好氛围,课堂上的问题也就多了起来。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有时就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但学生课堂上动脑筋思考出的问题,如果连续几次失去解答的机会,他们的兴趣就会减弱。教师可以在班上挂一本问题簿,让同学们提问,教师及时口头或书面解决。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

总之,问题的情景如何创设,是教师组织教学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只有创设了科学、合理、积极、有趣的问题情景,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附作者简介:

张斌,男,傈僳族,1977年9月生于云南元谋,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文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元谋县物茂小学。联系电话:***,姓名:张斌 性别:男 职称:小学一级

学历:本科(汉语言文学)

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物茂乡小学

电话:***

浅谈化学课堂问题情景的创设 篇6

一、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都希望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内容的展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问题情景的创设要讲究可操作性,也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与所学的知识相联系。较低点的设问方式并不代表整堂课的起点低、立意低。教师完全可以在后面的设计中将问题层层深入,达到“低起点、高要求、重落实”的效果。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又适当蕴涵着潜在与当前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空间,创设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循着课堂设计的问题继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延续到课外,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发展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开放性原则

情景的创设应有适度的开放性,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展现其思维的广阔性、多样性,也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金属钠性质的教学时,先给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①铁块放到水里会沉到水底,那么有没有不沉的金属块呢?②我们知道“水火不容”,那么水一定会灭火吗?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很惊讶,因为生活中很少见到不沉没的金属,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是用水来灭火,于是老师顺势说,你们听完这节课后,一定能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带着好奇、一探究竟的心态随同老师走进新课的大门,学生听课时始终思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习效果很好。

4.可持续性原则

一堂好的探究课应该是问题环环相扣、层出不穷、逐渐深入,在解惑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往往需要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后面多个问题的提出,使整堂课的设计显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比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教师提出:“加入酸或碱能促进水的电离,加入什么能抑制水的电离?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根据水的电离方程式提出加入某些盐类,并阐述了提出假设的理由,进一步在“如何证明这种假设的正确性?”的设问下,通过实验发现盐在水中体现的酸碱性差异,接着又在“从实验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律”的引导下,将盐类的水解规律逐条提炼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

1.从物质结构入手

化学教学中常说:“结构决定性质”。从物质的结构入手来分析性质,是对学生“本质决定现象”的哲学思想的最佳途径。比如在元素氧气、金属镁等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先画出氧原子、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对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的分析预测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最终得到结论。在苯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苯的化学式画出可能的分子结构,再通过理论上的推理和实验验证加以确认。

2.从实验现象入手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揭示化学规律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比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时,首先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池(2、5、7号电池、纽扣电池、充电电池等),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学生肯定回答不知道。然后做一个化学实验:用铜片、锌片、导线、西红柿制作一个原电池装置,并用电流计显示发电。当学生看到如此简单的装置竟然能够发出电来,感到十分惊奇,特别觉得深奥的理论离现实生活更近了,学习化学离我们更近了,大大激发了弄清楚电池放电的化学原理的强烈欲望,听课效果很好。

3.从多媒体教学入手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已成为新时尚,并且效果越来越好。比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先播放几段多媒体视频:酸雨对古建筑、雕像的腐蚀,树木被侵蚀而枯死,河水污染导致鱼死虾亡等场景,使学生感到污染带来的危害真是触目惊心。带着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认识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不仅知识学得扎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再比如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教学中,先播放几段多媒体视频:节日美丽的火焰、溶洞中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塑料制品的老化、煤炭和石油的形成等,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的快慢竟然有如此惊人的差别,感到太神奇了,同时认识到化学反应速率是可以改变的等,带着诸多思考进入新课学习,效果相当好。

4.从习题入手

在习题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模式“出题—读题思考—试解—分析讨论—归纳检验”进行教学。如在讲解电离平衡这一章习题时,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能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实验是( )。

A 醋酸和水以任意比例溶解

B 中和10mL0.1mol/L的醋酸溶液需用1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C 1mol/L醋酸钠溶液的pH值大约是9

D 1mol/L醋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 :C

在讲评习题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讲解选项的正误,而是由此展开讨论,问同学还有什么方法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结果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通过激烈的课堂讨论和辩论,相互质疑和补充。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教师在中间不时时机地对每种方法的可行性或细节加以引导,最后由学生选取原理正确、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几个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激发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明显增强,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5.从设计启发性问题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来思考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能否根据它们结构上的差异推测一氧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一氧化碳有从氧气或氧化物那里夺氧变成二氧化碳的可能,从而推出一氧化碳可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浅谈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 篇7

一、问题的产生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连贯性, 新知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 每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 也有与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 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 我尽可能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创设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景。

二、产生趣味性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 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他们进行积极地思考。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 我首先提问“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 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我们随即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根演示用的木棒, 摆成图1的形状, 当学生看到居然有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木棒时, 感到奇怪, 此时, 我把最长的一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段, 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如图2。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三根木棒之间:什么情况下, 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什么情况下, 不能组成三角形。这样的引入, 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又如, 当讲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 我引入这样一个事例:“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破裂成三块如图3, 现只带一块去重新配制, 行不行?带哪一块去?”学生为寻找答案, 立即进入积极状态, 真正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三、问题的产生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提起问题情景, 我们往往只是想到产生问题环节。的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 教学效果明显, 但问题的产生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 其实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 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产生合理的问题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初中数学问题情景创设例析 篇8

一、结合学生心理, 创设趣味十足的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对学习内容兴趣浓厚, 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进行探究与探索. 而趣味十足的问题情景对人的吸引力往往是不可抗拒的, 特别是对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 因此, 我们在进行问题情景创设时, 应该考虑能否使情景更有趣一些.

案例一: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开始之前, 教师给学生讲述如下的故事:古代有一个阴险多疑的国王, 一位正直的大臣因为言语冒犯了他, 于是国王想判这个大臣死罪. 但是这个国家有一条特别的法律, 就是死囚临刑前通过“生死签”来决定是否执行死刑, 一旦死囚抽到了“生签”非但不死, 还要当众赦免. 国王在与心腹密谋之后, 暗中将“生死签”全部写上了“死”. 在断头台前, 那个大臣抽出签纸后直接塞进嘴里并迅速吞下, 然后叹息说:“听天由命吧, 是生是死只要看剩下的那个签上写的是什么就行了.”由于剩下的签上写着“死”字, 国王只能当众释放大臣. 故事讲完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临刑前大臣抽到的一定是“死签”吗?你确定吗?如果国王不把两个签都写上“死”, 大臣能确定抽到“生签”吗?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当中, 通过故事营造出的问题情景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集中精力,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 对于确定和不确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不自觉地走进了数学的王国.

二、结合教学重点、难点, 创设目的明确的问题情景

在一节课当中, 我们需要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泛泛地、没有目的地提问题、设情景, 而应该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教学目标出发, 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景创设. 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对整堂课当中的问题加以剪裁, 根据教学目标, 精选代表性强的典型问题, 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核心, 使不同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防止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游离了教学的核心内容.

案例二:负数的引入

教师:周末刚刚过去, 同学们都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1:写作业. 学生2:我去公园了. ……

教师:有人去超市了吗? (学生兴奋起来, 踊跃发言)

教师:真巧, 我也去超市买东西了, 看! (播放在超市购物的视频, 大概20分钟, 其中还有部分商品重量的特写镜头)

教师:你们从视频之中发现什么了吗?学生3:老师, 您去的是菖菖路的菖菖超市. 学生4:老师, 您买了洗衣粉、奶粉, 还有色拉油. 学生5:所有商品上都标出了重量.

教师:你们观察得真够细致的, 太棒了! 我们仔细看看商品包装上有哪些内容? (将某商品包装上的重量标识截图放大) 学生集体回答:250±5 g.

教师:这里的±5 g有什么含义? 跟我们小学数学里所学的一样吗?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将会解决这两个问题.

分析案例二, 我们会发现, 该教师的教学导入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 实际上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对负数有所接触, 只需要点出生活事例就能顺利进入教学. 如果我们需要从现实生活当中来寻找问题情景, 也没有必要全盘复制整个过程, 只要对事件筛选加工, 抓住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即可, 切不可毫无重点的长篇大论.

三、联系生产生活, 实现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发现, 问题情景越是逼真, 学生的思考欲望越是强烈, 对于数学与生活和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得越深刻. 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我们在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时, 须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为基础, 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案例三:“位置的确定”教学导入

教师:我们的国家日益昌盛, 我们的军队日渐雄壮.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一个片段.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 而后学生谈感想)

教师: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 参加阅兵仪式的方阵不仅横竖成线, 即使斜着也是成直线的, 每个士兵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 请问: 同学们在确定物体位置时有什么好的经验吗? 用几个数据才能精准地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请看今天的学习内容———位置的确定.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篇9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源于生活的化学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兴趣产生疑问, 有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引发其积极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 学习“物质的溶解”一节时, 先提供以下情景。我们都知道寒冷的冬季, 为了使冰雪很快融化, 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根据以上情景, 学生自然会产生问题:冰雪上撒些盐, 为什么很快融化?盐的水溶液凝固点比水低吗?其他的物质溶于水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内容, 定会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即在实验活动中, 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例如, 在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时, 点燃白色蜡烛, 用一块玻璃片放在其火焰上方, 结果有黑色物质生成。那么, 石蜡燃烧为什么形成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炭黑吗?如果是, 能证明石蜡中含有C元素吗?又怎样证明它含有H元素呢?能否证明它含有O元素呢?这样, 一个个问题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一步步去探究石蜡的元素组成。

三、通过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不仅是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性, 还可以追溯到它的发现、发明的演变过程, 揭示出人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

例如, 讲“溶液的酸碱性”一节, 讲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过程。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意耳, 有一天, 他把刚采来的一束美丽的紫罗兰插在实验室的花瓶里, 开始做实验。可是, 他一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朵上。他赶忙用清水去清洗, 就在此时, 波意耳看到紫罗兰花竟然变成了红色花!紫罗兰为什么会变红?其他的酸也能使紫罗兰花变红吗?那么它能不能用来检验碱液呢?能不能用一种试剂既能测酸性又能测碱性呢?这样一步步的探索, 波意耳于1646年终于发现了石蕊这种广泛用于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剂。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在普遍使用。我们在感谢波意耳的同时, 应学习他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

四、以直观教具为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不仅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 而且对微观世界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的使用直观教具 (模型) 等把微观世界 (分子、原子等) 所进行的变化巧妙地模拟出来, 就能使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模型化、形象化。

浅议情景创设中的几个“问题” 篇10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拖沓、偏离教学主题的情景创设

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而去挖空心思地创造出迷人的问题情境,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如一位老师执教“9加几”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桥上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教师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歌声左摇右晃.可是一曲结束,孩子们仍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中,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悦耳的歌声”,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使情境变成“看图说话”.像这样,纵然情境外表千姿百态,但细究下去却偏离主题万里,实在掩饰不了绚丽多彩空壳里空虚的内在.因此,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问题的呈现,因为偏离教学主题的情境,充其量只能算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二、此言不在此山中———附会、牵强问题属性的情景创设

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片面地追求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牵强附会的情境背离了数学的问题属性.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学生初步认识12后,老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身边有12吗?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立即积极地在教室里找了起来.汇报时,孩子们发言非常踊跃,只是有些大同小异.这时老师又问:“有没有同学找到和刚才不同的12呢?”马上又有一名同学抢着回答:“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份就是它的12.”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期待“多样”,不敢对这个荒诞又不切合实际的说法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而是肯定了他的说法.紧接着又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说法: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成两半,从腰截成两半,把教室里的柱子平均切成两半…….此类说法越来越多,因为孩子们对这样的例子乐此不疲.至此,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讲台……“无一幸免”.纵观以上情境,形式化的演绎使问题情境没了“问题”,课堂在孩子们不伦不类的汇报中失去了它所应有的东西.其实,情境联系生活不是一种时髦,它的首要功能是必须抽象或提取出问题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必然导致创设的情境背离了问题属性,这样问题情境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累赘”了.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虚假、脱离数学本质的情景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或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提取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为了追求时尚捏造的.倘若如此,这种虚假造作的情境只会致使教学脱离了数学本质.例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找规律”一课的教学: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荤素的搭配.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荤素自由搭配.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考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专柜,自由选一种饮料、两样主食、三种副食).从上述案例看出,情境中始终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整堂课上,孩子们看到的是菜名,说的也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本来这些配菜方法就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由这些菜名所引起的生理条件反射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境,孩子除了有茫然的无奈和惆怅外,不但不能维系学生探究的热情,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反而会影响孩子们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所以,情境创设要避免虚假造作,要警惕“本末倒置”的做法,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淡化对数学本质的揭示,不能让虚假的情境导致数学的价值在这种被异化和泛化了的课堂中显得苍白和无力.创设情境不能丢失“数学本色”,不能演绎成“生活常识课”,只有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中注入“数学思维的成分”,生活与数学才能相得益彰,情境创设才会使课堂散发出深厚的数学气息和浓郁的生活韵味.

四、山雨欲来风满楼———热闹、远离理性思考的情景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验证、推理和交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可是部分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成“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认为数学课上活动越多越好,从而把教学引入了歧途,使热闹浮躁的情境导致课堂远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比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一课,老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活动化”的理念,设计了下面情境:1.引入新课,猜谜语(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2.认识钟面,观察外形(学生拿出自带的外形各异的钟表,有的还会发出鸡叫、狗叫,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3.巩固知识,学画钟面;4.感受1分钟(通过静坐、画画、数脉搏、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钟);5.认识1小时;6.认识几时几分;7.学拨钟面(教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说时间互相拨);8.比赛修钟表(给标明时间,给缺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9.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8名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进行排序,并说说各个时间该做什么.);10.讲“时光老人来做客”的故事.反思上述情境,活动安排趋于饱和,却游离了思维的轨道,造成了“活动了身体,休息了大脑”的尴尬局面.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避免将数学课变成单纯的活动课,别让热闹浮躁的情境使数学课堂远离了理性思考,因为人的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很难想象,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能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 篇11

一、利用意外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浓酸的腐蚀性时,给同学讲一则真实的伤害事件:2002年,长安区斗门镇,两个小伙子用小货车给咸阳运送浓硫酸,半路与一辆大卡车相撞,硫酸洒出导致二人都被硫酸严重烧伤。押车的小伙灼烧难忍,爬着找到一处水源,没想到导致更大的伤害,后来两人在四天内都死亡。问题:硫酸怎么伤人?为什么浓硫酸遇水更厉害?使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搞清楚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釋时的热效应,深刻掌握了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二、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让学生追踪科学家的探索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如学习金属铝时,可提问学生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能使用一只铝锅而自豪。但是在一百多年前,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卓著成就获得一只铝制奖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自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普通百姓家,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褒奖。为什么铝的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一直没有广泛使用?进而激发学生去学习铝的性质。

三、利用科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故事、化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点的本质,合理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性问题情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学习硝酸性质和用途时,告诉学生历史上几位著名化学家的故事:波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炸药之父诺贝尔制造硝化甘油炸药等。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波尔怎样巧藏金质奖章?你知道炸药是用什么制造的?它有什么用途?

四、利用生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某些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原电池教学,单凭理论分析未免枯燥无味。如果安排一个“番茄电池”实验,学生听到贺卡的音乐响起会欣喜若狂,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设置悬念:“贺卡的音乐为什么会响起?番茄为什么能产生电流?构成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电流的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此时学生已被这些问题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继续设置问题情境,导引学生的思维之路。

比如: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上端又有什么现象?气泡在哪里逸出?怎样逸出?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向什么方向偏转?根据这些问题所设置的台阶,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矛盾,启发学生边实验边分析,由现象到原理,逐步解除疑惑。这样学生总是处在探索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成了一种乐趣。

五、通过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并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认识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并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酯化反应”教学中提出问题: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醋和酒?学习“三价铁与二价铁转化”时提出问题:削皮后的苹果为什么会变黑?学习“酸和碱中和反应”时提出问题:被蚊虫叮后为什么叮伤处擦点肥皂水可缓解痛与痒?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问个“为什么”,这是人们永不满足的求知心理状态。

六、利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化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如学习氯气这一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的报道(麦苗枯黄、油菜变白、人蓄中毒等);播放一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氯气战”的图片,以及氯气在战争时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提出问题:氯气有哪些性质和危害?如何辨认氯气气味?为什么农作物颜色会发生改变?依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接下来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的救援和处理,创设问题:

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和疏散?

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围堰内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这样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和碱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乡宁县职业中学)

创设问题情景 篇1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探究的机会,以课堂为载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要进行问题情景创设,教师必须掌握好高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和原则。

一、高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

1.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

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教师在上课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 运用差异性实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料、与学生学习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所展示的现象,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在差异性实验中,教师要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提出相应的问题。在用差异性物理实验创设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时,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 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课堂内要尽可能多地通过直观的实验来展现事实情景,但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多媒体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完成一些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从而为在这些领域中创设探究式问题开辟道路。

4.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物理概念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而物理规律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的联系也往往是物理教学时创设情景的素材。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分析推理,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5. 通过科学模拟探究,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

学生学习物理与科学探究虽有区别,但是教师用科学模拟研究的方法来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可以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

二、创设科学探究问题情景的原则

1. 创设情景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在物理教学时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涵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把这些知识作为情景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情景的创设要有方向性。

教师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难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任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 创设的情景难易要适度。

难易适度的问题情景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情景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机会。

4. 情景创设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

足够的等时间能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猜测性提问和回答增多,推理活动增加,问题多样化,问题和回答的灵活性增大,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期望率提高。

上一篇:HJ公司下一篇:论文增长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