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情景切入点的创设

2024-09-25

物理情景切入点的创设(共11篇)

物理情景切入点的创设 篇1

摘要:数学情境, 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运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情境, 还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自主、快乐地学习新知识。

关键词:多媒体创设,数学情景,切入策略

一、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处切入

以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 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介质,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直观动态的演示, 为抽象的数学教学作好准备[2]。

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课中, 某教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引例: (多媒体动画演示) 街道两条边a, b且a∥b, ∠1=50°。小芳从商场 (点M) 走出, 要经过入口 (点N) 直到对面的文具店 (点P处) 。问∠2应为多少度时, 小明所走的路线才是直线?

二、在辨析某些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处切入

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 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 鼠标一动, 结论立现, 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 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 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3]。有些题目, 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 图形变化了, 结论仍然成立, 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三、在突破难点时或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处切入

初三代数“函数”, 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 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 分别显示解析式y=x+1, 《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 天气昼夜变化图像, 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 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 时间设为x, 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 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4]。

四、在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切入

在讲解三角函数Y=Asin (Wx+φ) 的图像变换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振幅变换 (A变化) 、周期变换 (w变化) 、相位变换 (φ变化) 这三种不同变换变换所对应的函数图像变化过程, 图像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于三种不同变换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尤其在高中新教材必修二中“三视图”的教学中, 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各种实物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这样的教学导入, 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5]。

五、在推导抽象的公式和法则处切入

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 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 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6]。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 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 在教师的启引下,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探究各种问题, 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 互相交流, 对比, 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 配上不同颜色, 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 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学生经过设计, 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 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卫东, 陆广地.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实践[J].技术与创新教育, 2008, (7) .

[3]陆广地, 道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尝试[J].数学教育研究, 2007, (1) .

[4]陆广地, 道靖.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实践与体会[J].江苏教院学报, 2004, (4) .

[5]王连山, 陆广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尝试[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 .

[6]张保祥.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D].数学教育交流,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6-11-29.

物理情景切入点的创设 篇2

成都市温江区寿安学校:刘 兵

内容摘要: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景是实践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创设出现实、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就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中,感悟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体会物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就问题情景的类型而言,有趣味型、实验型、悬念型和开放型等多种类型。就问题情景的形式而言,有故事激趣、游戏激趣等。物理教学中创设情景策略恰当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是很有效果的。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情景创设

策略方式

课堂效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出现实、有意义的情景,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更有效地获得新知识,感悟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体会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验物理的美。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领会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分析学情是创设情景的前提

创设问题情景之前需要教师熟悉教材,认真研究并理解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结构,充分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制定出恰当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联想适宜而充满乐趣的问题情景,以便为探究新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持。

创设问题情景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活动经验、智能水平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遵从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宜为大家所接受的形式,方能设计适宜的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

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要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是统一的,创设是展现的基础,展现是创设的目的.它们是同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如果不考虑展现只是盲目的去创设,那自然会违背教育原则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是一门科学.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方式.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

二、把握创设情景的原则,是成功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欲望和主动性。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因兴趣而学。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就能专心、专注,主动投入。否则教师的努力,大多都是徒劳。趣味性的情景,能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直观性原则

抽象是物理学科的特征之一,而抽象的内容往往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寻找适当的问题情景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引入,为学生搭建起从抽象到具体的桥梁。问题情景直观的引入常借助图片、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性的情景,能让学生领悟物理本质,提炼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启发性原则

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性的情景,能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4、针对性原则

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活动经验、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区,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让不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已有的能力,掌握新知识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具有针对性的情景,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听课需求,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5、可操作性原则

设计题情景应该有利于教师操作,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能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已有的能力得到锻炼。否则,既达不到学习的目标又浪费时间。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景,能贴近学生实际,节约时间,切入主题。

三、注重创设情景的多样化,实效性成功创设问题情景的保证

物理的教学内容应当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而适宜的问题情景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问题情景多样化,梳理情景创设的类型,有规律地创设情景,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趣味型

教学中,教师选取紧扣教材内容的趣味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物理的审美能力。在讲授八年级《浮力》一章时,我请学生简单讲述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讲完故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怀丙是怎么捞到铁牛的呢?因为学过该篇课文,学生都能了解怀丙捞起铁牛的因为水的浮力。于是,我趁机出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有了故事中铺垫,学生对于水到浮力的知识学得较为轻松。

学生的学习兴致就被调动起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教学效果不言自明。趣味型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下,学生喜欢积极思考、分析,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实验型

我们知道直观的物理实验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最好方式。它不但让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八年级《光的反射》一课时,我师在讲台上放了一面镜子,用手电筒光倾斜照向镜面,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寻找亮斑,然后改变手电筒照射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亮斑的移动情况。学生兴趣极高,全员参与,从而在课堂上,我讲授光的反射的知识时,学生参与度高,而且知识掌握也较快。

3、悬念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如果能被很好地激发出来,理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悬念是引发学生好奇、产生疑问的良方。学生有了悬念才会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例如,在讲“惯性”时,我现场展示一个端着水杯跑步前进突然停止却不能马上停止的示范。从而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溢出来?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引导学生思考,握住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当水杯从静止突然向左运动时,水向什么方向溢出?当向左运动水杯突然停止运动时,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如果向左运动的水杯突然左转弯,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从而,轻松地完成新课的导入。学完这一章,大家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这种悬念,将枯燥无趣的陈述变成了可动手操作的游戏,学生是很容易被带入探究氛围的。

4、以生活情境性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情境相当多。因此,在导入环节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往往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比如,我在教授《气体压强》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我将已装有一熟鸡蛋的广口瓶展示给学生看,他们顿时来了兴趣和疑问:鸡蛋比广口瓶的瓶口要大,在鸡蛋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老师是怎么装进去的呢?他们疑惑,他们讨论、他们猜想。接着老师表演给他们看,令他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大气压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现形了。我趁机又问:有什么办法将鸡蛋完好无缺地拿出来?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答案五花八门。整个课堂上,学生参与激情极高。后来,在课堂上,我通过实验,把装有鸡蛋的广口瓶放入密闭的罩内抽去罩内的空气,鸡蛋又掉出来了。实验使学生惊讶不已,同时对于大气压力的知识掌握就很牢靠。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创设出现实、有意义的情景,就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借助情景可引导学生由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加深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中,感悟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

和方法,体会物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景策略恰当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高中物理课堂情景的创设 篇3

一、创设良好情景,让学生确定探究的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确定具体的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迫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及时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只要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以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

二、创设开放情景,让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起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如,学习了重力(或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重力(或摩擦力)的世界;研究了单摆的运动规律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将单摆放到两极或月球上或宇宙飞船中,运动规律将如何变化,介绍了超失重现象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的生活情景。

三、创设新奇情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奇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景,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从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性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将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展示出来。新奇的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促进创造思维的培养。例如利用物理新“热点”知识产生问题情景,或者利用其他学科与物理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景等。通过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调控,创设乐学氛围,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独立解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我反馈调控能力),形成“乐、实、活”的教学氛围。

四、创设递进情景,让学生尝试创造的快乐

创造能力是高素质的标志,应试式的物理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解题相当程序化,往往不能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递进情景,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要既有难度又有梯度,恰如其分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才有味。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物理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尤其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谈初中物理教学情景的创设 篇4

一、创设悬念情景,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产生学习的需要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 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 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好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如在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 上) 的《平面镜》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引入课题: 展示一段秀丽的山水视频配以优美动听的民族音乐。远看群山环抱, 近看江水清澈见底, 山中有水, 水中有山, 山水一色, 浑然一体, 一少数民族少女倚立船头, 她的倩影清晰倒影在水中。忽然, 清风吹来, 水中泛起阵阵涟漪, 水中的人影、树影、山影立即晃动着, 瞬间消失, 不见踪影……

师: 同学们, 请仔细观赏影片, 根据场景提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生: 为什么平静的水面能形成美丽的倒影? 而水波荡漾时, 就没有倒影了呢?

师: 你真聪明, 这是个很好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在宁静优美的情景中, 对平面镜知识的探索悄然展开。

二、创设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合作交流

在教学时, 教师精心创设情景, 让学生主动动手, 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 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如在九年级 ( 上)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开门见山指出电路连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方式, 接着平铺直叙什么是串联? 什么是并联?最后是识别串联和并联电路。这样的课堂,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不到增强。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活动情景: 在学生学了简单电路后能成功连接一只灯泡发光电路的基础上, 我提出能否使两只小灯泡在同一个电路中发光?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驱动下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 教师这时成了附属于学生活动的辅导者; 接着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了展示和讨论, 这时教师成了组织者;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电路有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 串联和并联。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当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活动情景的创设, 这一课程理念能得以很好的贯彻。

三、创设应用情景,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说起情景, 一般老师往往只是想到情景的引入。的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堂的开始阶段,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 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雄伟壮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悼念了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 我安排学生如何应用密度知识测量纪念碑的质量。学生在应用知识、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应用能力, 又得到了情感教育。

又如学习了电学知识后, 我布置学生研究性学习“家庭用电的浪费调查与节约措施”。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节约和环保意识。他们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节电方法, 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四、创设故事情景, 培养学生情感, 提升价值观

物理故事、物理典故既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 更向我们展现了前辈们在科学探究道路上的艰苦跋涉, 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巨大宝库。牛顿的勤于思考、大但想象, 伽利略的勇于怀疑和执著追求, 法拉第的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 都是激励学生的动人事迹。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意志,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物理教学活动情景的创设实例 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景创设;悬念;实验操作;实例引发;电教手段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以“疑”为纽带优化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活动成为动态统一的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例如:大气压强—覆杯设疑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原来卡片不会掉下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让学生手脑并用,既能形成妙趣横生的课堂,又能促进学生体验的形成和思维的提高。

例如:大气压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16匹

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动画演示)。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再如:在讲授单摆的构成时,有一根固定在天花板下的长绳,教师现场站在绳的另外一端结上,在造成轰动课堂的同时,问:我现在是单摆吗?既增加了师生亲和力,又大大的启发了学生的

思维。

三、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例如: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一位高大同学来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四、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

例如:超重和失重—多媒体动画“孙悟空和猪八戒比重”导入。

利用Flash软件和网络素材,制作“孙悟空和猪八戒比重”情景,瘦弱的孙悟空和肥硕的猪八戒各自站在体重计的托盘上,猪八戒说:“猴哥,我们来比谁重”,孙悟空说:“比就比”,此时孙悟空的体重计示数比猪八戒的小得多。突然,孙悟空向上竖直飞行,体重计示数变大许多,比猪八戒的体重计示数还大!猪八戒一身冷汗说:“你刚才是有一段时间变重了?”孙悟空又说:“你在看”, 向下竖直飞行,体重计示数变小许多,比孙悟空的原来体重计示数还小!猪八戒满脑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又变小那么多?”。同时,一边配曲《西游记》主题曲。学生在一个熟悉故事又有趣的氛围中,体会探究和疑问的情景,取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情景的创设只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就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多姿多彩。

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景的微探 篇6

一、利用情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 初中学生对社会与生活都充满好奇,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学生耳闻目睹的事与物都可作为背景材料,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它们设计成教学情景, 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学习, 有激情去探知。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 定能进行自主学习。比如, 在学习机械运动时, 很多学生对这一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原理不是很好理解。假如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用多媒体播放二战的时候, 有一位法国飞行员伸手抓到了一颗德国的子弹!法国飞行员以为是一个小飞虫, 但抓到的是一颗子弹, 大吃一惊。此时观看视频的学生也大吃一惊!这给学生的冲击很大,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产生了很强的求知欲望。

可见, 有效的创设教学情景, 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学习兴趣, 便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从而促进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情景, 培养学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验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的时候, 能将动手技能与头脑的思维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验的时候, 不只是简单的动动手, 而是有思维参与的实践活动。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老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景, 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主动的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比如, 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 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一些实验预习题:如何利用小的激光手电、玻璃杯、开水等用具, 做一个使激光发射弯折的实验。学生在课后进行了实验探索, 有的学生将光照射到空杯中, 看到了光斑, 再将开水倒到杯中, 发现光斑不在原来的地方了;有的学生直接将光照到盛开水的杯子中, 发现从开水中射过的光在“白气”里发射了折射。学生在实验的快乐中探索到了光折射的现象,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我们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 尽量的为学生创设能引发学生思维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思维、探索,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情景, 引发学生的讨论

讨论, 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讨论中能从正反方向理解物理知识与原理。因此, 新课程教学离不开讨论, 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开展讨论。那么,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呢?

1.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常常是旧知识的延伸, 因此,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是设计讨论问题的常用方法。比如,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时候, 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如何方便的测量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学生通过讨论所掌握的物理知识远比老师讲授给他们听的效果好。

2.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讨论。

物理学上有很多抽象的知识, 概念的表述有很强的逻辑性、严密性。比如, 学生在学压强知识时, 常常将压力与重量混为一谈;在学习液体压强时, 常常将液体的深度理解为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度, 因此, 很多学生在解决有关液体压强题目的时候, 找不准深度, 他们常把某点到容器底的竖直距离作为深度来解题。假如, 在教学中能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使学生对模糊的物理概念在讨论中澄清, 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3. 在实验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学生在探究实验中, 能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开展探究实验活动中, 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 首先要猜测可能的原因, 其次要设计实验的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是离不开讨论的, 最后还要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结论向全班汇报。可见, 学生在讨论中, 明确了实验的方案, 在讨论中掌握电磁铁决定磁性强弱的因素。

四、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中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透镜知识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小明的奶奶是老花眼, 而他的爷爷是近视眼, 有一天早上, 小明主动的将爷爷与奶奶的眼镜拿给他们, 你能不能帮小明想出一个方法, 将两副眼镜正确的递给他的爷爷与奶奶呢?其实, 这是一个区分凸、凹透镜的物理思考题, 但设计情景后, 教学效果就比没有设计情景的要好很多。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的方法 篇7

一、创设以故事为背景的教学情景

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 教师通过精心备课, 设置教学活动, 比如通过物理故事给学生搭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样以创设故事为背景的课堂上,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掘他们发现和探索的思维, 激发他们乐于探究物理规律, 使得他们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

我在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时, 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个凸透镜, 它有一条很长很长的主光轴和一个光心。有一个蜡烛 (后比喻成警察) 在天涯海角处盯着在凸透镜另一侧一倍焦距点处光屏上的像 (后比喻成小偷) , 准备去抓它 (u无穷远处;v=f;倒立、缩小、实像) 。此时警察处于成年时期, 而小偷处于婴儿时期。然后, 警察在二倍焦距点以外跑的很快, 小偷在一倍焦距点和二倍焦距点之间缓慢的前进着并且不断的长大 (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 。当警察到达二倍焦距点时, 小偷也到达二倍焦距点, 此时小偷成年了并且和警察长的一样大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 。但是警察没有放过小偷, 继续追他。当警察在二倍焦距点和一倍焦距点之间时, 此时的警察已经老了, 跑得很缓慢, 而小偷快速的逃离二倍焦距点以外, 并且继续长大 (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 。当警察到达一倍焦距点时, 小偷由于长的太大而爆炸并消失在天涯海角处 (u=f;不成像) 。可是警察还是不放过小偷继续在一倍焦距点以内追捕他, 小偷愤怒了, 变成了灵魂尾随在警察的后面吓唬他 (u<f;|v|>u;正立、放大、虚像) !

这个“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这就是通过源于生活实际的简洁故事来创设物理情景。在用故事搭建和谐轻松的学习场景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要符合教学内容, 不要能牵强, 要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 要适可而止。创设故事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 发掘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设计物理故事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 切记不要上成故事课, 物理故事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让学生摸得着, 看得见, 不能随意胡乱编造。

二、创设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教学情景

初中物理实验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物理情景, 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 必定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讲“声音的传播”时, 为验证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我做了这样的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中, 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罩内的空气, 我们将听到闹钟声音越来越小, 直到听不见闹钟响铃, 只看见闹钟振动;随后打开玻璃钟罩阀门, 让空气慢慢流进罩内, 随着空气慢慢的涌入, 我们又听到闹钟的声音, 并且越来越大, 直至恢复如初;如此证明空气 (气体) 可以传播声音。然后, 用塑料袋将正在发声的闹铃密封起来, 浸没在盛有水的塑料盆中, 若仍能听到声音, 则说明水 (液体) 能够传播声音, 若不能听到声音, 则说明水 (液体) 不能传播声音;最后,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的写字, 同桌坐着听, 听不到声音。再让同桌把耳朵贴到桌子上听, 听到了声音, 则说明桌子 (固体) 能传播声音。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还比较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

三、创设以生活实际为背景的教学情景

物理课在初二开始上, 对于学生好似很陌生, 距离很远, 实际我们教师应该知道, 他们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随处可见, 他们潜移默化中掌握的物理知识并不是零。所以我们在上物理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 要让他们和物理有亲近感, 要让他们知道原来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早就有物理的影子, 要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 更加深入的感知物理,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不断的探索问题, 教师一定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在教学“运动的描述”这个知识的时候, 我的导课方式是:同学们, 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两列汽车并排停在路上, 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汽车观望。突然, 你觉得自己的汽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 但是, “驶过”了对面汽车的车尾时, 你才发现, 实际上你乘坐的汽车还停着呢, 而是对面的汽车开出了。引导学生想到这样的场景, 然后让学生深思, 这是错觉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由于有这样的引入, 导致学生一脸迷茫, 心中的疑惑被激发出来, 他们迫切需要答案, 而老师只是在一步步引入就可以了, 他们自己会一路探索下去, 这就是以生活为背景, 让他们看到物理中的好多知识其实原来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他们耳闻目睹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

总之, 初中生学习物理教师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 然后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然后通过多媒体或者实验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不断进行探索,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不断交流、反思, 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物理课堂上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一个又一个刺激新奇的实验, 无疑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发掘了他们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课堂, 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达成统一,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发展目标。

摘要:情景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故事、生活实际等物理情景来创设,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掘他们发现和探索的思维, 还能激发他们乐于探究物理规律,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物理技能, 使得他们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

联系生活来创设物理教学情景 篇8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应该从生活走向物理, 再由物理走向社会、生活. 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 平时要用生活的眼光看待物理,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当前的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 已经十分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了,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 感觉与生活十分的亲近, 这为教师利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 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尽管没有什么物理基础, 但他们的头脑里不全是空白, 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假如教师能将物理知识与他们掌握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融合起来, 那么, 他们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并不陌生, 还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 学习物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的注意点

1趣味性. 兴趣对学习具有正能量, 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假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 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 因此, 在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 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 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

2. 疑问性. 创设的生活情境要使学生能产生疑问,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问题是思考的动力, 也是探究学习的支点, 因此, 在创新教学情境的时候, 要有利于让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三、联系生活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策略

1. 利用常见的生活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物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物理课堂虽然不像生活的场景能够处处遇到问题, 但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搬进到课堂上来, 从而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的学习是很亲近的, 没有陌生感与畏惧感. 如, 在学习压强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用刀口锋利程度不一样的两把菜刀切小木条. 学生会感到刀口锋利的菜刀容易切断木条, 很省力, 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还产生了为什么刀口锋利切木条省力的疑问, 这样的疑问又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产生的, 他们的内心是快乐的, 对其中的奥秘很有兴趣探索. 可见, 联系学生的生活, 利用他们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探索物理问题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 利用学生的错误经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但生活中的经验不代表就是正确的物理知识, 有些经验是错误的, 如果用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原理的理解. 如, 人用力推小车, 小车就会动起来, 所以学生从生活的经验中归纳出物体运动需要力的错误观点, 如果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 就以此为教学情境, 那么, 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会充分的调动起来. 再如, 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的时候, 不少学生凭生活经验认为: 太阳光通过刻有小的三角形孔的白纸, 会留下小角形的光斑, 他们是深信不疑,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 每个学生手拿一张刻有小三角形的白纸, 到教室外的阳光下做实验,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看地面上的太阳光透过的光斑究竟是什么形状. 当学生看到是圆形的小光斑的时候, 惊讶了! 此时产生的求知欲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3.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 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 常常产生好奇心, 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如, 在学习液化知识的时候, 可以将装有冰棍的烧杯, 让学生摸摸, 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烧杯的外壁是潮湿的? 是不是漏水了? 在学习热传递的时候, 可以做这样的小实验: 先请学生用火柴点燃一张白纸, 然后再将同样的白纸缠绕在铜棒上, 请学生再用火柴点燃看, 学生会发现这张纸是很难点着的, 感觉一头雾水, 好奇心变成了探知欲望了!

总之, 利用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 有利于物理新课程精神的落实, 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在具体的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探知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学科的学习, 并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物理情景切入点的创设 篇9

关键词:物理情景,空间想象,方法途径

学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 其根本原因在于理不清物理过程,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 在头脑中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 因此对一些物理问题无从下手。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创设合适的物理情景,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立模型、得出规律, 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物理情景创设应注意问题

1. 密切联系生活。

物理现象无处不与生活相联系。在中学课本中, 有些物理问题是形象的、直观的, 但也有一些物理问题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物理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转化为生活实例, 对学生来说既易接受, 又易掌握。例如, 在讲单摆问题中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时, 以生活中荡秋千为实例, 让学生亲身体验或根据以往的经验, 就能够很容易地使学生认识到往最低点运动时速度增大, 往两侧运动时速度减小。从而可以进一步判断从最低点到最高点运动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注重形象性。

强调物理情景创设的形象性, 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创设物理情景首先应该是感性的, 摸得着的, 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 具体的, 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 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事物, 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例如在讲到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时, 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加速度变化与速度变化的内在联系, 以为加速度减小速度一定减小, 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为了让学生搞清楚这一问题, 我们不妨以人的身高增长为例, 把人的身高的每年增长量与加速度作对比。若人的每年的增长高度恒定, 则人就均匀地长高;若每年的增长量减少, 人还在长高, 但是长高的速度就慢了。当然老师首先应该讲清楚,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时, 就是加速运动, 速度一定增大;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 就是减速运动, 速度一定减小。

3. 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延伸性原则是指在所创设的物理问题情景中, 既构建与当前教学相关的情景, 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 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一上学期我在讲到摩擦力时, 通过实践观察, 学生们都能够认识到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存在摩擦力, 并且很多时候摩擦力是有益的, 有时也是有害的。接下来老师提问:“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分析、思考。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测试结果表明, 学生对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掌握得很好。

二、创设物理情景的方法与措施

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 离不开平时课堂教学中形象、直观的物理情景教学。

1. 多做物理实验, 增强直观体验。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 许多概念、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验。但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 各学校的实验装备不尽完善。对于一些实验如果没有正规实验设备的, 教师应动手做一些简易实验, 而不是跳过不讲, 应有“瓶瓶罐罐当仪器, 随时随地做实验”的精神。例如, 在讲机械波的形成时, 用波动演示仪能直观地使学生认识到波的形成原理, 如果没有波动演示仪, 可以采取体操表演的方式或用绳子的抖动来演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出问题:从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应当怎样解释?等等。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 既能激发自己对新内容的兴趣, 又能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与记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 展现物理情景。

在实际生活中, 有一些实验属于理想实验, 是不能够真实展现的, 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些费力, 若采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形象地把这些物理情景展现出来。例如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 学生对这些现象很难亲身体会, 尤其是完全失重。我们知道在太空中的物体就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物体间虽然接触但不存在相互的力的作用。这个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体会到的。讲这一内容时, 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 把我们国家近年来发射的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飞船在太空中的运行视频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 当学生们看到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情景时, 都能感同身受, 且记忆深刻。

3. 加强理论构建, 创设物理情景。

对于能够直观看到的物体或现象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生活中又有许多物理现象是无法观测到的, 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理论上构建抽象的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我们知道电场、磁场这些特殊的物质虽然看不到、摸不着, 但确确实实存在着。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 就用电场线和磁场线来表示电场和磁场的形状和方向。故在分析电场和磁场时, 同学们头脑中一定要有这样的情景和模型, 从而才能进一步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策略

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在解决物理问题时, 在头脑中形成的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创设物理情景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条件, 空间想象能力是物理情景的再现和升华。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审清题意, 画出图示。

大多数物理问题都涉及到物体的运动过程, 有的较简单, 有的复杂。对于简单的过程头脑中容易展现, 但对于复杂的过程, 同学们往往看了前边, 忘了后边, 顾此失彼, 在头脑中不能完整展现题目所描绘的情景和过程。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按照题目所给的条件分步做出图示, 最后依顺序梳理思路, 对题目所描述的过程方能一目了然。许多教师都体会到分析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是个难点, 学生对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难以把握。因此在讲到此类问题时, 需要画出弹簧的几个特殊位置, 即原长位置, 平衡位置, 最高点和最低点, 按运动过程合理排序, 就能够展现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 联系实际, 形成物理模型。

在中学物理课本中, 讲到过很多物理模型, 如:质点、单摆、弹簧振子、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有很多实际问题, 如果直接去分析计算, 很难判断出正确的结果。如果把这些问题转化为相应的物理模型, 则解题思路就清晰、明朗, 计算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在电磁学中, 有很多题都涉及到带电粒子在重力、电场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 分析计算比较复杂, 且运动过程不易判断。解决此类问题时, 不妨转化一下角度, 把复合场转化为等效重力场, 相当于粒子只在等效的一个重力场中运动, 分析起来就简单多了。

3. 拓展思路, 培养发散思维。

有很多物理习题是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的,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 不仅能够拓展思路, 还能进一步熟悉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跳出思维的局限障碍。在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时, 既可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计算, 也可以应用动量、能量观点判断。在讲解例题或布置作业时, 老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经过一定的训练, 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明显地提高, 解题思路会更灵活、多样。

谈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情景创设 篇10

物理教学过程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的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首先谈谈创设情境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适当的难易程度,使学生乐于探究学习

情境创设的空间越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创设情景应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认知途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只有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才会进行探究学习。

难易程度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即学生通过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针对性: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有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来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创意和新颖性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物理知识和规律的魅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情入手,采用猜一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探究学习。

下面谈谈物理课堂上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如在压强的教学中,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为了创设情境,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森林医生——啄木鸟,穿梭在树林间,用尖尖的嘴啄开树皮,吃掉里面的虫子;沙漠之舟——骆驼,靠着宽大的脚掌行走在沙漠中,一匹马吃力地跟在后面,一阵风过后,驼印全无,只有一串马蹄印还清晰可见。播放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啄木鸟的尖嘴、骆驼的脚掌和马的蹄子,其作用效果有何不同,进行比较。在学习惯性时,将紧急刹车时人突然往前摔倒的场景用物理知识来分析,并推广到其它类似事例的分析,这些情境的安排,贴近学生生活空间,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二、通过典型故事创设情境

故事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前,首先通过多媒体介绍 “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再如讲“平均速度”时,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兔子在途中某处速度很快,但由于在中间睡了一觉,所以晚到达,别人就说兔子跑得慢,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顺应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实验情境的创设,要有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铺垫。当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事实证明,情景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

四、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把从外部吸收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也就是把已有的旧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在大脑中加以整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所以说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情境,提高学生实验课的质量,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贮存量,能用灵活、生动和形象的图文、动画等方式进行动态模拟,将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清楚的抽象概念、理论知识等直观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我在讲《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一节时,开始我就介绍“神州六号”飞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升空和降落的画面。然后提问:“神州六号”为何升降时成了一个火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认真地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情景切入点的创设 篇11

一、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促成的教学方法

圆周运动一课以概念学习为主要知识目标, 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现象到理性分析规律的过程显的更为重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这一过程, 最终掌握科学分析圆周运动实例的方法, 相关物理现象的展示非常重要。教材提供了包括砂轮、雨伞、飞天轮等多个实例来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圆周运动。由于不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 不了解他们对生活中圆周运动的认识程度有多深, 所以我放弃了这些多样但却彼此孤立的物理模型, 转而通过一个以旋转木马为核心实例, 创设出一系列物理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观想, 推动课堂教学的展开。

很多学生体验过旋转木马这个游乐项目, 同时它也在生活和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 是一个被人们所熟悉的圆周运动实例。这降低了学生观察和理解的难度。同时为了在课堂上更为清晰的展示, 我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模型 (图1) , 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创设物理情境, 领会知识要点。圆周运动一节中的知识主要分为线速度、角速度、连动装置三部分。与此对应, 课堂物理情境也分为三步展开。

第一步感受木马的奔驰。让学生通过回忆来谈谈乘坐旋转木马上内外两侧木马中的哪个能给人更强烈的奔驰感觉。结合实物模型中的外侧a马和内侧b马的演示, 以哪个移动较快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线速度的相关概念。

第二步讨论木马的超越。 (图2) 在第一步中外侧的a马线速度更大的结论上进一步以a马能否超越b马为核心问题, 激发学生讨论, 促进学生发现转动问题的特殊性, 总结并理解角速度的相关概念。

第三步木马底盘如何运动。通过底盘橡皮绳连动装置的演示, 引导学生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知识对连动装置运行特点进行讨论, 揭示其线速度与角速度关联特点。

事实上将三部分知识点依托于同一个情境不是简单的拼凑, 而是逐步递进, 形成一个连贯的、系统的思维流程。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旋转木马的运动特点, 做到一理通而万事明, 并最终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

二、发展的情境引导高涨的热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科学结论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时, 他们是不会感受到探索的喜悦的。反而言之, 当我们帮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 他们就会体会到思想的深刻和科学的魅力, 从而爆发出不一样的热情。展示课结束后与学生的交流使我有两点印象深刻。

首先是学生思考的热情。在引出角速度的超越问题讨论中, 出现了观点的碰撞。有同学认为外侧马从二维坐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这种不同角度对超越一词的理解反映了学生一种内在的积极自主思考的意愿, 无疑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其次是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关于线速度方向问题, 我在教学设计中是以对比瞬时速度方向的方法来得到沿切线方向这一结论的。有同学据此对教材中的砂轮模型中火花散射的现象提出质疑, 提出不少火花并未严格按理论中的切线方向飞出。对于学生观察和运用理论知识热情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他们在情境中积极感受获取体验的主动性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看似简单, 对解题可能也没有帮助, 但这些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 也正是这样的思考会促进他们在课堂外继续认识和了解物理世界。

三、关于情境创设的一些认识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这一点在本课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概念的引出到讨论的激发, 再到规律的推导均依托于物理情境的发展来揭示和进行。这些情境的创设体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静不如动

教材中使用图片来举出圆周运动的实例。但静态图片在向学生展示事物发展过程时不够全面。比如静态图片展示圆周运动时很难具体表现出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具体特点。所以在条件允许时, 课堂上最好能有动态的现象演示,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创设出准确的情境。

2.假不如真

圆周运动的物体很常见, 但作为知识规律的载体, 往往需要学生更全面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所以在课堂上展现一个真实生动的模型非常重要。从这一点上讲演示实验的效果要好于视频动画, 更好于图片展示。

3.繁不如简

圆周运动拥有太多的实例, 但在情境中使用的物理模型不是越多越好。一个实例能说明的问题就不应使用多个实例。太多的模型会破坏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学生完成观察认识世界的任务更多的是在课堂外。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更为关键的是点透一点, 实现一理通而百理明。

上一篇:项目档案管理下一篇:表格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