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精选11篇)
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 篇1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青蓝工作室年终工作总结 时光如梭,一学期紧张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学期,我校青蓝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本着“青蓝携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情境教学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对这一学期工作做一总结:
一、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实效
“徒弟”要深入“师傅”的课堂,听课学习。课后“师徒”二人针对本次教学进行探讨。每月青年老师挑选一课,进行准备,讲清教学意图及设计思路,并请各自的“师傅”把关修改,再进行二次备课再修改,然后“师傅”深入徒弟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徒弟”要对本堂中的表现做出自我剖析、反思,“师傅”也要对“徒弟”课堂中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图)
二、创设情境,扎实教研,践行高效课堂
(一)师徒携手尽显教学风采
十月份,青蓝工作室以“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为专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赛课活动。马淑霞、杨华、赵洁、李欣等五位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就“如何渗透情景教学”为主题,透过五节精彩纷呈的读书课展示出了他们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王薇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采用了放配音录像的方式导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又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难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赵洁老师的《去年的树》,通过播放视频情景导入课文的学习,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感染学生的情绪。
马淑霞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描写,借助音乐、图片,透过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体会父子之情。
杨华老师的《一去二三里》,利用多媒体再现童谣中的画面,在音乐衬托下让学生感受到了烟村、亭台情境美。
2.师生合作互动创设教学情境。
李昕老师的《在家里》设计了全班一起去做客的情景,教师一开始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小红(图片出示人物),让全体同学和她热情地打招呼。小红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你们想去吗?好,我们现在就出发吧。——小红和她的爸爸妈妈在家里等我们呢。师生互动认识家中的摆设,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的情境创设使我们的文本更加鲜活了,学生礼貌的与他人打招呼,又用学生最熟悉的场景把学生很轻松的带入到课文当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文中的生字,又自主认识了一些课外的生字。这样达到了生活中识字的要求,还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我校跟岗(自治区骨干老师培养对象)的各位老师就此专题的研讨也参与其中,精心做课,并针对每位参赛教师的课堂进行的评课,会上几位骨干教师还把自己外出所学所感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做课老师的尽心尽力,更看到了她们成熟的课堂教学。同时,透过这五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五位辅导老师悉心指导,把自己多年报教学经验与心得倾尽相传的身影。工作室的老师们开诚布公的评课,将研讨氛围推向高潮,每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在问题的研讨和知识碰撞的火花中不同程度的提升,受到了校领导及师生的好评。(图)
(二)示范引领,构建高效课堂
十二月份,青蓝工作室的党莉主任就“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为专题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以学习知识为载体,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减轻过重的课外负担,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领着教师及时掌握教育最前言信息,为构建高效课堂搭建了平台。青蓝工作室骨干教师伏霞、冀红老师也分别承担了学片示范和送课任务。教学中她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中就“如何渗透情景教学”一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究,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追寻足迹,积累反思,教研成果共享
一年来情景教学的研讨,语文组的教师们精心撰写《情景教学案例与反思集》,收集情景教学案例及反思二十余篇。马淑霞老师的导游式情景教学案例《葡萄沟》;宋平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李金芳老师撰写的《手指》,汤海峰老师的口语交际《感谢您》;高颖老师的《棉花姑娘》;顾琰老师的《清平乐·村居》;赵洁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芦芳老师的《雨点》;杨 华老师的《泉水》等,纷纷呈现着自己在情景教学中的足迹。“青蓝”优质课在银川市、兴庆区、学校分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图)
在校领导的关怀下,青蓝工作室的工作逐步步入正规,青年教师也不同程度的取得了进步,她们的成就有这些“师傅”的心血,也与她们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沿着“青蓝携手,教学相长”的道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谱写六小最辉煌的篇章!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青蓝工作室年终工作总结
兴 庆 区 六 小
青蓝工作室
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传统教学中:“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学方式严重存在着消弱“过程”偏向“结果”的现象, 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 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其抽象性知识使很多学生惧而不思, 学而无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挖掘数学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从“厌学”转化为“乐学”。那么就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 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紧紧围绕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 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怎样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关键就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使其自然而然的引入新的问题新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做到这一点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设计课堂问题情景:
1. 通过设计概念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半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 探究规律, 得出新的数学概念。如我们过去讲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时, 可设计问题提问学生:你能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吗?生答:像方程2x=3 3a-1=0 y-5=2x+3=6都是的, 师给予评定后并强调:其中的“元”和“次”分别指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和最高次数。据此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这样, 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认知一元一次方程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学生在多方面的活动中, 必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 通过设计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虽然抽象, 但多数都有实际原型。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从而获得第一手数学经验, 则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便可设计如下的实验:
实验1以硬纸片为材料, 剪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用量角器量它的三个角, 求其和。
实验2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 使顶点落在对边上, 折线与对边平行 (如图1) , 然后把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 使其顶点与折角的顶点相嵌合 (图2后的图3) 所示结果, 观察、猜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
实验3设所剪出的纸片△ABC, 剪下∠A与∠B把它和∠C拼在一起, 这时可发现CD恰为BC的延长线, 如图4。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有理由确信,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从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索、寻求科学的结果, 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通过类比转化创设问题情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 有许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是我们要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掌握其内在联系, 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 利用我们已掌握或已知道的知识去解决未见过的、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如我们在讲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们可以利用“代入”或“加减”消元法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在讲解有理数的减法时, 我们可以利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把它转化成有理数的加法;在讲解二次函数时, 我们可以把它转化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等等。总之, 通过类比转化我们可以把一些未曾见过或不会的问题, 把它转化为见过或会的问题, 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途径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 可以引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我们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数学不只是以问题情境为依托, 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的活动, 因此情境创设不能只是流于课题教学的一种形式, 而应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载体。一般来说, 好的问题情境能巧妙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我个人认为创设课堂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 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可以出示一个典型的例题:
在一个长为4米、宽3米的矩形空地上搭造一个花坛, 要求这个花坛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 请展示你的设计。
这个问题提出后,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他们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按照独立思考后确定的设计原则, 设计出不同的图案, 并尽量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 在一些方案的定量化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在处理几何图形和定量关系上的作用。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设计方案。
为了求出方案中x, 须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并须要按照实际情境对进行选择。
设花坛的边与园地的边框相距X米, 那么
X1=3, X2=0.5, 其中X1=3不符合实际情形, 舍去。从现实问题创设数学情境, 构成数学模型, 列出方程求解, 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愿望,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问题中体验创新, 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2. 设问题情景目标要有明确性。
数学教学的重点一般是本节课主要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那么作为一节课情景创设的设计者, 就应该弄清一节课或一单元的知识体系及其在教材中的位置, 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住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如:在教学“矩形的判定”这一节时, 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当一个建筑工人为一个修理厂建造长方体底座时, 要判断底座表面的形状是否为矩形。你能否为他设计一种判断的方法?如果他只有一圈皮尺, 能否完成这个任务?
当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 他们须要将所学的有关图形性质充分利用起来, 这不仅促进了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并且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探索出不同的方法, 如在只有尺规的情况下, 可以量出底座表面所有边长及对角线的长度, 由此进行判断;也可以量出底座表面的某些长度, 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直角。
这是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用脑思考的过程, 在探索中,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矩形的判定方法, 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思考, 它还有利于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运用所学的图形性质解决现实的问题,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生领悟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3. 创设问题情景要有层次性。
创设问题情景应定位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有梯度的指点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解单项式乘多项式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边长分别为a与b, a与c, a与d的长方形, 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拼成一个大长方形, 计算其面积。
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索过程中, 可以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
(1)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用代数式表示。 (2) 试用乘法分配率计算a (b+c+d) 。 (3) 如何进行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4) 如果多项式的项数多于3项, 这一法则是否还可以运用?
经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有梯度的引导, 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自己的想法, 拼成不同的大长方形, 计算其面积, 当然,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 所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方案虽有层次不同, 但无好坏之分, 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愉悦的情景中体会和感悟知识, 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 充分体现出情景创设的实际作用,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 创设问题情景要有科学性。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支杆, 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看起来时很狂妄, 但实际上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习数学知识, 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创设情景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但不能只顾为了提高学习的兴趣, 而一味地追求那脱离实际的情景创设, 这样做只会使学生更加困惑迷茫。
综上所述, 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力求做到创设丰富的现实情景, 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创设情景不能放任随意, 流于一定的形式, 而要以研究数学问题的性质为出发点, 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宇,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曹爱东.让数学课堂充满情趣[J].江苏教育研究, 2007, 4.
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教学;问题情境;学习能力;有效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效能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良好问题情境的设立,对内在学习情感激发,有效教学进程推进,有序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助于自主学习的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的潜在能动性,促使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技能方法的形成,思维水平的发展。”现代数学教学理念也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他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进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本人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要做法以下方面工作:
一、巧借知识特性,紧扣学生心理,实现学生探知活动“趣味盎然”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知识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所展现和蕴含的生活性、抽象性、逻辑性、探究性等知识特性,在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提升、品质树立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数学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进行设置和安排的。因此,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时,也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的独特个性,认真研习教材,找准情境和知识的结合点,将问题知识有效放置到整个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兴趣,进行新知的学习、问题的解答、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就抓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将蜡烛燃烧问题与一次函数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设置出“学生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时,甲、乙两根蜡烛的燃烧时剩余的高度y与自身燃烧的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函数图像,当甲、乙两个蜡烛在没有燃烧之前,他们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如果两个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燃烧结束,分别需要多长时间?”的蜡烛燃烧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这样就将一次函数知识有效融入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自愿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良好学习情境的激发和内在潜能的增强。
二、抓住问题特性,注重解法指导。实现学生探究问题“有的放矢”
数学问题作为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知识的关联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解法的多样性。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素养、能力水平的有限,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梗阻,影响解题进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针对性的设置出典型问题情境,进行解题方法的适当引导和点拨,初步感知解答不同类型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通过辨析,巩固练习,找寻到最佳解法,切实提高学生探究解答问题的实效性。
如在讲解四边形知识时,教师为提高学生解题效能,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CDEF中,AC,BD交于点O,AE平分角DCE,分别交DF,DE于G,H,求证:OG=1/2HE。”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得出采用“取CH的中点I,连接OI”的添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利用中位线定理进行证明;有的学生在解答此问题时,首先利用线段的中点将OE进行折半,然后综合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等腰梯形的判定进行证明。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仔细分析,看看采用那种方法比较简便”问题,让学生产生矛盾问题情境,进而引发学生进行分析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对比方法,找寻到问题解答的最佳途径。有效实现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凸显差异特性,采用分层教学,实现学生问题解答“异曲同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由于在生活习惯、智力发展、学习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成效、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新课标指出,要关注整个学生,重视个体差异,实现学生在各自水平基础上活动发展和进步,达到“全面发展”、“整体进步”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向学生设置不同问题类型和学习要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锻炼活动,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进步。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章节复习课中,教师就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设置了向后进生提出“某年的十二月有五个星期,第一个星期日的日期数是x,也就是第一个星期日是12月x日。1、那么第二个星期日是12月的()日,第三个星期日是12月()日,第四個星期日是12月()日(用含x的字母表示)。已知这五个日期数和是80,依题意列出含x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向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1.玲玲的父亲5年前的年龄为玲玲的4倍,而15年后玲玲的父亲年龄只有玲玲的2倍,求玲玲的现在的年龄?2,老王卖西瓜,若40个装一箱,有42个没有箱子可装,若42个装一箱,则空出2个箱子,则老王共有西瓜多少个?”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解答,从而使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策略 篇4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有效的参与又离不开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景,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课堂情景要“善于设疑”、“重视归纳、演绎推理”、“平中出奇,以‘趣’入境”、“难其所难,错中设疑”。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情景设计
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倾向是有条件的。皮亚杰指出,每个学习者头脑中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教师要善于运用建立“教学情景”的方式,提供既与学生认知结构有联系,又能引起他们心理上某种不平衡的学习材料,借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
一、课堂导入,善于设疑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关于原有知识对当前学习活动的影响,先哲们早就有所领悟,我国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精辟论点。所以,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讲“液体的压强”时,可先复习固体压强的有关知识,然后,以此为基点,提出问题: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为什么会对桌面产生压强?装在容器里的液体受到重力吗?它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吗?学生被提出的问题问住了,于是,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问题上,很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敲开了兴趣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教学情景“重视归纳、演绎推理”
创设教学情景,引出问题情境,运用归纳和演绎,展示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带着“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和生成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的问题,对不同反应进行实验观察。通过观察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和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测定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在这些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在质量方面表现出什么特征,从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质量增加了。(2)加热氯酸钾,除了生成氧气外,还生成另一种物质氯化钾,其质量减少了。要求同学们通过演绎法推论上述现象是否和质量守恒定律有矛盾。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归纳、演绎推理,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科学概念的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进行密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列举一些从日常生活中早已获得的铁比木头重、铅比铝重、水比汽油重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比较集中地再现这些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难道一只小铁钉比一根大木梁还重吗?难道一杯水比一桶汽油还重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重”这个词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该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性质呢?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
三、教学情景“平中出奇,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教师、学者都非常重视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科学实验,尤其是科学兴趣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可以创设一个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很快进人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主动的思考。另外,向学生描述生活中的许多趣事,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描述科学与技术的新发现,我国科学发展现状等,也可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我们提供这样一段材料: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都结果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教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如:用硝酸银溶液在擦亮的铜片上写字等,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只须将实验的做法加以改进就能取得好的收效。如《浮力》教学时,教师首先讲“死海不死的故事等。所有这一切,学生即感到“险”、“奇”、“趣”,又感到疑惑不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在分析,有的在猜想,有的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其然,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是非常有利的。
四、教学情景“难其所难,错中设疑”
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的让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激情,在激情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理解。例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时,演示一十塑料片压在空杯上.问杯子倒过来塑料片会落下来吗?“会!”学生们回答得很干脆,然而实验结果与学生想象的恰恰相反,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纠正了错误,也达到了防错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探索思考,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例如:“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节中,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可设计如下问题,并通过活动(实验)探究之,使知识与方法落实到位。(1)找一条薄纸带,捏住纸的一端,让纸自然下垂,当你用嘴朝水平方向吹气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若改变吹气的力量和速度,纸带会发生什么变化?(2)找两张相同的薄纸,用手捏住两张纸的一端,让两张纸自然下垂,相距3-5厘米,并使两张纸保持平行。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猜测会出现的现象。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相同吗?学生通过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此法若运用得当,在解决学生疑问的同时,可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信息的多向传递中,获得和巩固相关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启发性。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囊椎侥选⒂汕橙松睢⒋蛹虻椒薄⒀?序渐进地安排。
所以,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再次,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都要注意贯彻。
在科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的教学情景,借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教学情景[J].2002(12)
[3]林祟德,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朱嘉泰,李俊.化学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外语教学要善于创设情景 篇5
外语教学要善于创设情景
兰州市八中 张秀娥
众所周知,小孩学说话时,并没有人教词句的用法,而他们却能从一个个的单音节词开始呀呀学语,逐渐学会构词、造句,直到熟练掌握自己母语。狼孩之所以不能说话,是因为它脱离了人类,失去了自己的赖以学习的语言环境。由此可见,语境是学好语言,当然也包括外语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本着这个认识,我在教学中尽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英语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说中学、听中学。上新课前我总是先留出5分钟对话时间,叫学生自己编对话、讲故事、说笑话,或者复述课文、做英语游戏,或者叫值日生用英语汇报当天班上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很宽容地允许他们夹杂着汉语进行交谈和汇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旧内容,效果很好。讲完新课,我及时分组,一部分同学说,另一部分同学听;或者我和学生们轮流听、说,并鼓励学生进行讲演比赛,有时把难点串成对话来教。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记住了大量的词句,巩固了新学的内容,而且养成了大胆、自觉运用英语的好习惯。原来那种专门花时间背单词的现象已经很少了,而且并未因此影响考试成绩。为了锻炼学生的动笔写作能力,我在第二课堂开辟了“英语对话”“英语日记”“英语朗读写作小园地”等,鼓励并引导学生去写他们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东西和所思所想,篇幅不拘长短,形式不拘多样,并及时抽阅和修改。
运用多媒体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景 篇6
李玉红
语文课堂上图文并茂,声情并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有机结合,呈现出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精彩的语文课堂,很多都离不开多媒体的巧妙运用。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可以为讲坛注入一溪甘泉,使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兴趣盎然;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多媒体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十一世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同样也是知识爆炸时期,多媒体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迅速渗入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奇迹般的引发了诸多领域的革命。常言道: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在教学领域,多媒体网络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正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丰富的影、像、图片等教学资源,对创设教学情境和激发学生兴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导课时,老师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求知氛围,引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课堂情感效应,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视课堂为乐园。我在讲《搭石》一课时,由于孩子们不曾见过搭石,根本不知搭石是什么,我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潺潺而流的小溪,两岸绿树成荫,小溪里摆放着两尺见方的石头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伴随着配乐朗诵,这一情景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我问:“这幅画美吗?想去吗?” “想”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情感。此时,我及时引导并板书课题,学生读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读,有的勾画,使问题由难变易,课堂充满了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改变了语文教师的工作方式。
以前,教师备课总离不开教材和教参,偶尔也会去图书馆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往往是劳而无获。如今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认真钻研教材外,还要花一定时间在网上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然后把它制作成课件。同时,我们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图片、音频、视频材料。我在讲《蝙蝠与雷达》这课时,课前让学生就课题产生的疑惑上网自己查找,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收获,就连平时不爱言谈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样以来使抽象内容变的具体,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变得联系紧密。
现在,我们教师上课再也不是凭着一张嘴、一根粉笔,填鸭式的满堂灌,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枯燥无味,真是苦不堪言。我们教师与学生同行,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倾听他们的心声,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渡难关,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议。学生兴趣盎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多媒体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为语文学习增添了新的营养。
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老师、家长都很苦恼。多媒体资源的合理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阅读量,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为语文学习增添了新的营养。我在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让学生搜集记载圆明园辉煌的资料及八国联军罪行的,然后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激情高涨的抒发了真情实感,增加了对八国联军的痛恨,激发爱国之情。
如何创设地理教学情景 篇7
(一)创设新颖的课堂模式
教师在一节课中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力求创设丰富的课堂模式以及课前导入形式,以便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强这一特点,让学生分组交流,或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辩论等,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或者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假设或假想,从而扮演某种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枯燥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现。如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河流利用情况和水文状况,剖析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通过轻松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学生的体验。
(三)联系生活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许多地理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天气变化、水资源危机、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课本知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实际天气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如冬天强冷空气南下过程出现的一系列天气变化,把它与教材中所描述的冷空气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心与探究的兴趣。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四)设好疑问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逐步深入地探索问题的实质。如在进行《全球有规律大气的运动》教学时,通过设计以下问题,层层推进:①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之间也存在冷热不均,会不会存在热力环流?如果有,环流形势是怎样?为什么形成三圈?启发学生探究三圈环流奥秘。②刚才我们探究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但是我们忽视了地球表面并不是由性质单一的一种物质所构成,那么把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叠加在大气环流图上,又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海陆分布对大气的影响。③在东亚和南亚地区,冬季和夏季陆地和海洋气压分别会如何变化?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教师的指导,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地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结合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典故创设教学情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讲到“洋流”时可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曾使用密度流,给英国以沉重打击。当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依靠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很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严密反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由于德军关闭了发动机,没有声波等的传递,巧妙地躲避了英军的监视,在密度流的帮助下,绕到英军的背后,突发袭击,给英军很沉重的打击。教师引入这样的事例,即能帮助学生了解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又能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
(六)利用多媒体
地理知识有许多涉及到动态的变化的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对这些过程进行情境设计,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可以大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有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把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电脑模拟,可以近似地再现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让学生的情感受熏陶,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可得到美的享受,又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七)利用语言技巧
语言,包括教师的肢体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地形概念时,举起左手,攥紧拳头,给学生展示山岭、鞍部、山脊、山谷等概念;并拢手指收缩或伸展讲解坡度变化。又如讲月相变化时用左手代表太阳、右手代表月亮,举起左手和右手成90°或180°夹角旋转。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 篇8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创设生活情境的。
一、发挥媒体优势,适时展示情境
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保证。作为品德教学,讲究的是情境的创造,尤其是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综合研究性活动课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用武之地提供了绝佳场所。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文,教学伊始,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寒号鸟做事拖拉的视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了上来,学生会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又如学习《心中的110》一课,让学生想一想、走一走、看一看,真真切切地去体会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投影的真实性;录像的灵活性等等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为更多掌握丰富的知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二、巧设故事佳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多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性的的故事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新知的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教师从课题入手,启发性、趣味性、新颖的故事导入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迅速投入到文本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做事不拖拉》
1、故事引入,了解拖拉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寒号鸟(出示寒号鸟的图片)。我们一边来听一听寒号鸟的故事,一边想一想,这个新朋友我喜欢吗?为什么?(播放《寒号鸟》的动画片)
师:你们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呀?(揭示板书:做事拖拉)
故事中的策略新颖奇妙,学生沉浸于故事之中,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总之,成功的故事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真正突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有趣。
三、创设对话心境,搭建沟通平台
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一个新锐的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辅助课堂实践全新的教学行为。新授课堂作为整堂课的中心环节,如果讲课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与趣味性,学生就会没有耐心与兴趣,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不能实现了。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教学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创设对话情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就可以起到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内容实际和条件可能,通过不同的对话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具体、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地体悟人生的哲理,受到良好的熏陶。
表演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上采取表演的艺术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从而达到指导他们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问题的目的。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基本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了上好品德课,教师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确立主题,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课堂中充分发表言论:或讨论,或辩论,或演讲,或抢答,只要不把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学问,一切方法都是好的。
当然,教师的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激越高昂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词优美、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澜,让学生兴趣盎然。
四、营造生活意境,深化实践主题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比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生活中有哪些危险?然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避免危险;最后,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到社区去发现危险,想方设法化险为夷。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又如在教学《心中的110》一课中,“110”数字不会说话,但拟人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110”成为一口警钟,一面镜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只要心中有110,危险就能避免。
思品课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总之,我们在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造一种情境、心境、意境,优化教学环境,让思品课充满诗情画意。只有创设多样的情境,单调的思品课才会变得灵动,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熏陶、建构,情感上得到愉悦;思维上得到顿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篇9
“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则要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不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很强调学生有否“愤”和“悱”的心理要求的前提,若无此要求,则教师不必“启”和“发”--内因绝对论。而现代教学则强调内外因的统一性。对教师来讲,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即学生有“愤”和“悱”,给予“启”和“发”,当学生无“愤”和“悱”时,也要通过“启”和“发”,使其“愤”“悱”起来,再予其进一步的“启”、“发”。不是把“愤”和“悱”作为前提,而是把“愤”和“悱”作为教学任务。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几千年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依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学习需要这种心理状态起源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客观要求,其原始形式乃是一种定向探究反射。人的好学精神、求知欲就是在这种反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条件性定向探究反射。巴甫洛夫指出:“在我们这里,这种反射已向前走得异常远了,最后它终于表现为一种好学求知精神。这种精神帮助我们建立了至高无上地、无穷无限地了解周围世界的科学。”我们的求知欲就是从这种定向探究反射中发展起来的,它是这种反射的继续和扩大。
马克思说:“无需要就无生产,生产同时也会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标的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学习积极性与学习需要有直接关系,受制于学习动机。
学习和其他活动一样,要完成实现这种活动,仅有需要和感性体验(愿望、意向)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学习,不仅要有学习需要,还要有一事实上的激起这种需要的条件--诱因,以使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动机的激发,往往起源于教学的开端,但它不限于教学的起始,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途径一般如下:1、创设问题情景;2、启发式提问;3、演示启发(包括实验);4、讨论与议论;5、利用知识的迁移等。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往往交织在一起。本文主要对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进行探讨。
什么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它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教学中如何实施?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指定的实验情景已经得到完全的适应,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个事件时,它就不再是有兴趣的。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也同样是没有兴趣的。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即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和新的经验(当前经历的事物)既具有和谐(适应)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不平衡性就引起克服不和谐性的努力,而使其建立起新的平衡。因此,此时的兴趣的水平是最高的。
我们所说的问题情景,正是这种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的情景。也就是所谓既有和谐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的那种不平衡性。
所谓问题情景,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动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问题亟待解决之时。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人的思维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表现出高度集中、高度振奋。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可提高注意力。只有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知识带有情绪色彩。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10
宁安三中 郭雪丹
英语既是活的语言,也是枯燥无味的语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导入怎么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呢?显然,搞好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初中英语的教科书中口语内容有很大比重,如:问路、看病、打电话、购物等,口语篇幅贯穿于教材的始终,突出了英最本质的功能——交际性。那么,如何进行口语教学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一、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学英语无用,我又不出国,只要学好母语就够了,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是多么重要,许多外商的投资以及大量商品的进出口都需要用语言来交流,没有正确的语言又怎么能沟通呢?因此学英语势在必行,作为一个英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爱心与耐心是学生转换的又一个前提。英语的词汇量大,尤其是新教材词汇量更多,再加上许多句型及短语也要记忆,学生学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多给一点爱心和耐心。我们应该做到“好看的要爱,有伤疤的更要怜惜。”只要每一个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感情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起来才有积极性,如果一个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学生就对这科感到反感,甚至望而生畏,又怎能学好呢?
我教的班上有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常说:“记忆力较差,记单词比较困难。”然后我就教给他们“笨鸟先飞”的方法,以及记单词的一些小巧门,同时以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由原来的每个单元一次性的记忆变成每六个单词听写一次,这样以来,他们觉得记忆单词比较轻松,于是渐渐的对英语产生了兴起,因此,在第二次月考中成绩有所上升。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口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往往出现在他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时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中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只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发挥其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方法有很多: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先用简单易懂的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适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猜谜、做游戏、听英语歌曲、讲一个英语小笑话等,将英语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自然而然就加速了口语能力的提高。
2、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乐于开口说英语。同时,学生积极向上、欢乐愉快的情绪又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只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老师再以艺术般的魅力寓情于景,寓教于乐,就会使学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到口语对话的行列里来。
3、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开口讲英语,即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这时,教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
暗示,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习口语的兴趣。
三、创设交际情境,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英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英语教师应尽力创设或寻找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进入角色。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气氛活跃,学生带着好奇心,在不由自主的状态下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与此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些实用口语,为将来的交际打下基础。情境创设方法多样。可用实物情境法、图画情境法、环境情境法、体态情境法、多媒体情境法等等。具体操作如下:
1、借用实物创设情境。用直观教具是进行口语教学的最简单设置方式。不仅大量的名词可以通过实物来呈现,一些方位介词也可借助物体使表达简洁明了。如创设实物情境组织“辨认物品”“指明方位”之类话题的教学和训练,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象真实,学生印象深刻。
2、通过图画创设情境。实物情境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有些东西教师不便甚至不可能带进教室。这时,图画情境就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交通工具、家庭摆设等。特别在描述一个事件,表达一串连贯的思想的时候,图画情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当场画简笔画,那效果则会更佳。
3、利用环境创设情境。教室是教学的主要环境,也是进行各种语言模拟训练的最方便的“临时舞台”。如一、二张桌椅稍加一些道具就能为学生提供“购物”、“用餐”、“借书”、“看病”等对话情景。教室里的座位排列还可以排成街道、厂家、商店的样式,使“问路”这样的话题在较形象的情景中进行。
4、运用体态语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如在“看病”这一对话情境中,教师可用动作做出捧腹、咳嗽和按额、按背等不同姿势配合面部的痛苦表情进行口语教学。同样,组织“现在进行时”的操练时,动作情境也较为有效。
5、巧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种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已成为发展趋势。录音、录像、电视已成为现代课堂中较常用的教学手段,为创设情境、培养口语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如看了一段录像或电视后,把声音去掉,让学生借助画面进行语言表达,也不失为一种练习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四、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力求多样化,综合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活动极大多数是围绕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各种听说活动。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合作,锻炼听说交际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可以采用小组练习,即“群口相声”;两人一组,即“对口相声”;个人练习,即“单口相声”等,方法可以有:
1、值日报告。每节课拿出5分钟时间,用英语谈论今天天气,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或介绍学校的一项活动,或推荐一本好书„„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台下”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
2、交际游戏。这种活动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游戏时的情景中。交际游戏多种多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学习和掌握语言。例如:老师拿一张图片,让学生在不看图片的情况下,通过向老师提问猜测图片是什么。或者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小组中一位学生手拿图片或设想一个情景让其他同学猜测。
3、完成故事。这种活动是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只看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要求他们通过向组内其他同学提问的方式完成整个故事。教材中的课文都可用来进行这种形式的口头交流。
4、扮演角色。就是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如警官、售货员等;设想一种情景,如购物、安排晚会等,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模拟交际训练。练习完每课对话之后,可请一对学生临时编排相似的对话或把全班学生配对,让所有学生同时编排相似的对话进行训练。课本上有许多话题都是很好的表演材料。让学生边学边演,知识掌握轻松自如,还能自编台词,达到了口语锻炼之目的。
物理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篇11
第一时段:问题导入——自主学习(时间约15分钟)
第二时段:讨论探究——尝试应用(时间约22分钟)
第三时段:引申创新——评价反馈(时间约8分钟)
在以上各个时段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情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一、新课引入情景
导入情景的创设,是一节课的开端,整节授课是否成功,导入情景的创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入情景的创设方法通常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练习解答为主,内容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以前多数教师的新课导入,只是简单的一个提问或简单的复习引入,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一个生动奇趣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吸引过来,并能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 一课时,我先做以下三个演示实验:
1. 将一鸡蛋放进一杯清水中,让学生观察(这时整个鸡蛋会浸没在水中),跟着往水中加适量的盐,叫学生一边加盐一边观察,这时会出现鸡蛋慢慢浮上水面的“奇怪” 现象。
2. 将两块形状体积都相同的木块和铁块放进同样的水中,这时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则沉在水底。
3. 将两块质量相等的两块木块,一块做成正方体,一块做成薄点的长方体,放进同样的水中,这时正方体的木块会一半左右浸在水中,而长方体的木块则大部分浮在水面。并不失时机地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呢?学生为弄明白原因,自然而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探究课题的思考中。
通过以上实验,为整节课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情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间递进情景
循序递进情景的创设,符合知识获取的规律,其主要用于授课的过程,作用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物理概念、物理
问题的探究方法由浅入深牢固地掌握。此情景的创设,必须注意层次分明,并符合释疑推理的逻辑性。例如笔者在讲授“透镜”一节中,首先创设第一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凹或凸)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凹或凸)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然后创设第三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凹或凸)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各种透镜的认识就形象直观且更为明确。
三、课间随机情景
随机情景的创设,是指根据课堂实际,随时随地创设有利于当时的教学情景。随机情景主要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为拓宽学生思路,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随机进行,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在讲授“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就压强的计算公式中物理含义的挖掘(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笔者在习题练习上创设随机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所产生的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的压强?用手压图钉时,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开放求异情景
求异情景的创设,是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各种物理问题,使他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初中学生对物理问
题的理解往往只是单一角度,若变换另一角度,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开放求异情景。例如我在讲授“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提出设问:如果连通器内有两种不同液体,它们的液面还相平吗?讲授完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提出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并加以提示:以前做过鸡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实验,待学生讨论后再作小结。通过以上求异情景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问题作全面分析的能力。
五、强化巩固情景
强化情景的创设,是为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物”和“理”。例如我在讲授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和区别后,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乘面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作简单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理清了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和区别,并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要新、奇、趣,有悬念,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
2. 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 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景方式。
4. 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要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5. 创设情景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而言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并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让学生达到全方位地掌握物与理的本质,领悟学习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必定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情景创设09-25
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论文07-29
英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教学的案例07-23
化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06-12
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10-01
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的研究07-28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08-26
地理教学情景的创设结题报告09-14
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10-23
创设情境优化英语教学论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