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共9篇)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篇1
创设导入情境教学
一、创设导入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很快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绪迅速进入到一定的课堂情境中,对课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贴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所采用的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力求切实可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授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大家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的生日都是哪天呢?同学们来说说吧”做导入语,在学生们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哪几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月呢”,在确定好过生日的几位学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过生日设置为教学情境,并组织学生为其准备节目开始抽签,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用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的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情境
数学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规律相,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小学生要想将数学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深刻,就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产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才最容易掌握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发现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眼、动脑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探究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似,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通过交流和讨论,同学们会得出各自的答案。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数学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所以,要想使小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技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进行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延伸拓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课中,数学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需要用到的用具,像橡皮泥、小木棒、三角尺、直尺等,然后给学生明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组合橡皮泥和小木棒来成功搭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入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尺、直尺、正方形、长方形来更直观地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对这些图形加深认识,又可以锻炼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还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来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摘苹果”等游戏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竞争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例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教师说明比赛规则,让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哪组同学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就可以夺得红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和教学需求,要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情境,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即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以教材为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情境的关系,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身边事物的习惯。
一、导趣引思, 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别出心裁问题导入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学习迫切性, 上课开始阶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在讲解《频率与概率》这节内容时, 我首先问学生, 你们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吗?得到的是大家肯定的回答。然后我接着说, 一个人就为了一只兔子而等得田地荒芜, 太不值得了。学生也非常赞同我的观点。以此来引入新课, 增加了趣味性, 效果立竿见影, 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 继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依据问题与故事引发联想, 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 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联系实际,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从而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有些数学情境已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 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熟悉而不知其意这个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材料, “还原”学生的生活情境。
例如, 在学习《圆》这一章的新课时, 我走进教室放下手中的三角尺和圆规, 然后扫视了全班同学, 突然问大家,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吗?这个问题问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于是有的学生说去过, 有的说没有去过。接着我又说, 大家一定在电视上见过美丽的大草原, 绿草茵茵, 牧羊人在马背上放牧着牛羊, 毡房里炊烟袅袅, 毡房的门口坐着一位可爱的小姑娘, 她的爸爸妈妈怕她寂寞, 在门口不远出拴着一只可爱的小羊羔, 小羊羔大概非常饥饿, 低头专注地吃草。如果小羊羔一直这样吃, 又没有人替它解开绳子, 那么小羊吃过草的地方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呢?我讲到这儿, 同学们恍然大悟,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讲的内容, 大家就非常明了了。看似绕了一个很大的圈, 但我的语言叙述, 把同学们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了。让同学们明白数学是什么, 数学就是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见一个好的情境, 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画龙点睛, 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新课导入时, 常常要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如果课堂复习巩固恰到好处, 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使整堂课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例如, 在学习《分式方程》这节内容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分式, 然后复习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接着我在这两个分式中间添了一个减号, 让学生对分式的减法进行了复习, 最后, 我在刚才的减号下面又添了一个减号, 使两个分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然后指出这节课的课题。这样呈现课题耐人寻味, 只须寥寥数语, 就点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是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四、操作表演, 创设问题导入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自己的操作表演。以这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 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情感, 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在讲解《太阳光和影子》时, 当时, 教学活动是在下午举行的, 在多媒体教室里, 光线不是太亮。我走进课堂, 站在学生前面, 很自然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我的手在灯光的照射下, 在屏幕上形成了不同的影子。然后, 我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影子”, 然后给学生讲, 影子有在灯光下形成的, 也有在太阳光下形成的。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影子的定义与本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自主去学习。
总之,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兴趣;导入;和谐
一、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上课开始可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成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走进火焰山,热得要命,八戒到一户财主家要来一个西瓜,大家十分高兴。八戒说:‘如果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吃到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因为西瓜是我要来的,所以应该多吃一份,给我五分之一才对。’悟空一听,哈哈大笑,满口答应。谁知八戒分到五分之一后,嘟着嘴更气了。八戒为什么生气呢?今天,我们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后就知道了。”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致更高了。
二、通过复习旧知,巧妙引入新知
数学课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心理学的同化理论,教师可以利用旧知识作铺垫,把它当作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应用题。如,“张叔叔办了张游泳卡,100元可以游19次,每次大约多少元?”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等学生解决这道题后:100÷19≈5(元),教师就出示有关“香油”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学生很快就会列出算式:2.5÷0.4=6.25(个),这时,我就问学生:“需要准备几个瓶子?”有学生说要6个,有学生说要7个,到底要几个?我让学生说说理由:“我用四舍五入法求要6个,我算过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香油还要一个瓶子来装,所以要7个。”学生说出理由后,我适时进行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像这道题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取近似值。”这种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从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向“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过渡。这样,利用旧知识作铺垫,过渡到新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用教学用具,引入新知学习
学生学习新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被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出示相应的人民币;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可出示红领巾、国旗等实物,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来寻找角。这样既能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巧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兴致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两块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提问:“哪一块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就能回答出来,但对第二个“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平行四边形比小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新课开始时,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些有价值且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时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人体是轴对称图形吗?”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提问学生:“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学生觉得很有趣,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 篇4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迄今,情境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方面,李吉林著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诗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合著),马樟根、吕达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庆明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等;在推广运用方面,广泛开展实验,建立情境教学研究所,出版《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与《小学情境语文》、开设情境教学网、出版不定期杂志《中国情境教育》等。应该说,情境教学研究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三、预期目标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23
鉴优秀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有效策略和行动。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有关论文。
4、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反复行动、观察、反思从实践中得出有效情景创设的最佳方法,提高科研水平。
(二)实施步骤
2012年4月——2012年9月,启动阶段。确定子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规划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展开
2012年10月——2014年5月,子课题深入阶段。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于2014 年5月左右初步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组织中期成果交流会。
2014年6月——2015年1月,总结结题阶段。子课题研究成果汇总,于2014年11月之前完成结题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及推广价值预测
1、探求构建本校各学科开放、创新的快乐教育的情境创设方法、模式。
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篇6
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学生越学越觉得枯燥,大部分中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像在生活中真实地使用语言一样,实现有效教学?巧用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条锦囊妙计。 【关键词】如何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教材内容和编排,进行精心的教读和讲解,学生拿着课本记、读和机械训练,慢慢的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脱离了语言环境就难以恰当的表述意义,难以发挥其表情达意的本质功能。因此,“情景需要语言,语言应当从情景教起”。如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用英语组织课堂 中学英语课堂应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语言是人类用于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最终目的在于 “交际”。课堂教学活动最终还是要以交际能力来体现。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充分体现交往特征的互动情境。因此,从初一年开始,我就着重在根据学生实际用简单的英语和身势语言(body language)来组织课堂,尽量在英语课上少讲汉语,使学生逐步适应全英语教学。平时学生所听、所说、所读、所写大多是汉语,英语课是学生接触英语唯一的机会。其次课余时间和学生交谈时也尽量使用简单的口语,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二、创设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中一部分名词可以用实物如水果类或衣服类进行教学,也可借助图片和简笔画,或者是多媒体展示进行教学,并且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游戏(Guess:what is it? and Touch sth)如:school things、colors、parts of a body、等等。我们还可以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或让学生根据英语单词做手势、动作和表情等进行词汇教学。如:情绪类、乐器类单词;方位介词等,这样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行为和事物,加深了他们对词语的感知和记忆,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创设情境,进行句型、对话教学 教师根据对话内容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如八年级下 Unit7 topic2 Cooking is fun! ,我在教授Would you mind if …的句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四个情境,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个句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如: 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在公车上,一个刚上车的乘客和一个旁边有座位的乘客之间的对话。 ---Would you mind if I sit here ? ---Of course not. Please be seated. 再如在教学询问方向的对话时,学生看着图去找地方,经常会弄错了。我们可以把教室变成一张地图,桌子之间拉开一些路,某些桌子上放上几个地名牌子,老师先教学生怎么走,然后学生指挥他的partner在教室里走,这样他们更容易掌握,也很有趣味。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使用英语。 四、创设情景,进行语法教学 传统语法教学是讲解式教学,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语法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教学。如:祈使句的教学,老师可以指挥学生做或不要做一些动作。然后学生指挥学生或学生指挥老师做动作,老师稍加讲解,学生就轻松的掌握了祈使句。如时态的教学,教师可准备一些动作单词的`纸条,让学生随机抽取,并表演出动作,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T: What is he doing ? Ss: He is dancing. 或可抽取两张,一前一后表演,此可训练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 T:What was he doing just now? Ss: He was dancing. T: What is he doing now? Ss: He is singing. 最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时态的用法。 再如: few、a few、some、a lot of = many、too many/little等词汇的归纳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物品的数量(如:杯子里的水、桌上的书)。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容易掌握。 五、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录音、录像、投景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形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尤其在教学课文时,多煤体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总之,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教学途径之一。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创设切合学生实际、切合教材内容、切合语言交际的实际,形象感人,新颖而富于启发的情景。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用好这一方法,努力实现有效教学,为国家培养同更多的、合格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英语课堂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设情境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篇7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效果好。初中学生, 特别是初一学生, 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稳定性差, 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基于初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年龄特征, 竹筒倒水似地传授知识, 只能培养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因此,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设计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十分重要。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 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成为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也不例外, 上好一节课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 这个开头就是导入。能否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能否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心理基础, 这都取决于课堂情境的导入是否有效。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抓住这一教学成败的关键, 掌握情境导入的艺术呢?下面谈谈笔者的数学教学体会。
一、问题情境导入,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可见问题是学生深入学习的阶梯, 是思考的契机。学生的思维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又要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
比如, 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 为进一步学习“灵活地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 教师可以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10 袋小麦称后的重量 (单位:kg) 记录如下:91, 91, 91.5, 89, 91.2, 91.3, 88.7, 88.8, 91.8, 91.1。请问:这10 袋小麦共有多重?问题一提出来, 大多数学生都开始埋头计算。过了两分钟, 再提问。
师:怎么做的?
生:直接把这10个数加起来。
师:计算遇到什么麻烦?
生:数字多、较大, 易算错!
师:想不想学计算这10 个数和的简便方法?
生:想!
然后, 笔者就把这个问题分设成几个问题:
(1) 如果每袋小麦以90kg为标准, 超过的记为正, 不足的记为负, 这10 袋小麦可分别记为多少千克?
(2) 这10 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啊?
(3) 这10袋小麦共有多重?
这样分层次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 并渴望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故事情境导入, 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笔者发现, 在课堂导入融入故事时, 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 而且还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这个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 粒, 第二放2 粒, 第三放4 粒, 第四放8 粒, 第五放16 粒……, 一直到第64 格。”国王听后哈哈大笑道:“你真傻, 你只要这么一点米粒。”大臣说:“我就只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结果国王上当了, 国库里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的米。
师:同学们你知道到底要多少粒米吗?
生: (面面相觑)
师:想知道答案, 就和我一起来探索“乘方”吧!
这样用故事导入, 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开始这节课的学习。设置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能为新课的完成提供和谐的氛围, 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又得以激发。
三、生活情境导入, 给学生联想的空间
新教材注重实际, 贴近生活,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入手, 使知识的发生过程更为自然, 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留意周围的事态, 热爱生活, 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有趣的生活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优势和思维环境, 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趣的生活可以用寓言、笑话、谚语, 甚至广告语。在上“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问题”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引入:多媒体展示一些商场打折标语:亏本大甩卖了!跳楼价了!买一赠一了!
师:某商场来了两位销售员。
销售员甲: (举着一件衣服, 在教室走一圈, 大声吆喝) 换季处理, 原价280元, 现优惠酬宾7折销售!
销售员乙: (举着一个水杯, 在教室走一圈, 大声吆喝) 卡通图案学生茶杯亏本20%, 现在只卖100元了。
让学生处于这样一个销售的生活情境中, 学生完全处于亢奋状态中。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相关概念:进价、原价 (标价) 、售价、打折、利润、利润率, 学生会比较主动地接受知识。
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时需注意, 情境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周边的事物, 从他们身上找到合适的情景用于教学导入, 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道理。
课堂情境导入还有很多形式, 只要老师有心, 每堂课都可以设计一个最恰当的导入, 让教学的“第一锤”扣在学生心灵上, 让每位学生走进老师, 融进课堂, 关键就在老师用心设计的情境导入。
实践表明,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 做到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新教材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改变,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他们在体验中成长。
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篇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那色彩艳丽的鱼儿,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埋头读书,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并配以美丽的画面,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抢答积极,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引入新课,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而且学的主动。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不论哪种,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教学情境 演绎灵动课堂 篇9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社会思维、思辨能力,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下面,就以个人之见,谈谈对“政治情境”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政治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某些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它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问题解决可以将原理性知识与一定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丰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灵活迁移。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中学政治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政治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政治学习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政治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政治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这种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任何价值,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政治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政治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情境可以虚拟,但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策略有很多种,必须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因人因时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提问题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有刺激性的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此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相互动性都是非常的强烈, 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学生不但产生了学习动力,也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这样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使同学们将相关的问题都进行了复习,受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法创设教学情景。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这有很多种方法: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像是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就“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争得是面红耳赤。不管结果如何,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敏捷能力,深刻领会了知识点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实际,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发权益”时,可设置如下情境:一名中学生到商场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与营业员发生争吵,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会让他们很自然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如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
(四)注重导课时情境的创设
精彩、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白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方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练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理解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之景深含于情中,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笑话、小品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如笔者在讲《善于与人交往》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现场招聘会的小品,通过同学们惟妙惟肖地表演,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懂得与人交往要举止得体、谈吐幽雅的道理。
2、通过报导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采用漫画、图片、幻灯、多媒体等直观导入新课。如笔者在讲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课时,通过一组改革开放前中国落后景象和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新面貌的图片展示,使学生一下进入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情景之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又如在讲授《持续和谐发展》一课时,用运多媒体播放出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泥石流成灾的惨景,播放出河水污染、鱼虾死亡、城市垃圾如山、蚊蝇成群的场景,帮助学生懂得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严重危害,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的心灵共鸣。
(五)注重讲授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有了境的氛围,才能有情的产生。情境交融、师生相互沟通的境界,对于教师来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角色进入。有了良好的导入,更重要的还在讲授阶段。要注意作好以下几点:
1、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七年级第二单元,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学会理解父母》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丽,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碟片。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八点前回家。小丽想现在已经快七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丽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丽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丽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丽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碟片。”代表小丽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2、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扮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扮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名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3、鼓励自由思考,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思考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位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幼儿园 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工作不适应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 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 要好得多。
4、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景、浓厚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惑、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同在一片蓝天下》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巧用板书,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设问能启发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流畅的口语表达,恰到好处的动作,亲和的态度能极大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景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和过程节奏感,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如《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课,主要抓住:问题和保护四个字,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全课内容串连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能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境的统一。
(六)注重结课时情境的创设
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也可采取号召式结束,谈话式结束,诗词抒情式或含蓄式结束。如讲授《学会主宰自己》时,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给一位心理障碍的病人诊治的学生自解法。同学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开出了白云一片、阳光一篓、诚信一袋、平常心一颗、河水一壶煎服的治病良方。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以上几方面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教与学都在愉锐氛围中,共同享受课堂,获得进步。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推荐阅读:
创设情境导入法06-19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06-29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07-29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06-06
教学情境创设策略06-14
情境教学的创设07-30
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益05-16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05-27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06-11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设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