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的创设(共12篇)
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1
摘要:通过多种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 激发学习内因, 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共享和构建知识。
关键词:互动情境,体验,感悟,碰撞,共享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名很漂亮的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 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足够让我反思了。钱钟书先生在《谈教训》一文中有一句精彩的话:“有学问能教书, 不过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 好比无本钱的生意, 那就是‘艺术’了。”当然就我个人认为, 此话也许有失偏颇, 但至少说明一点: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 而让学生凸现出来,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 去探究、发现、创新;而不能总是抱着、抚着, 甚至是“灌”着。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 才是教育的本源。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进行“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
学问, 学问, 要学必须问。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质疑问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 如果教师一笔带过, 又难免有些敷衍;而如果教师才思妙想, 设置一个堪称精妙的情境, 结果只为了提出诸如“1+1”之类的小问题, 那就有点小题大做, 很费精力, 因此, 必须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当学生渴求知识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时, 才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原因, 当茅塞顿开、幸福地达到未知的彼岸时, 教师又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和好的记忆办法。学生常处在问题情境中, 会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中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还表现在围绕学习任务, 利用情境, 在学生理解教材, 掌握规律的关键处设障立疑,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深入,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 以解决教学难点, 丰富感性认识, 并为向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经常制造矛盾, 创设一种“愤悱”的开放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 激发他们质疑和创新的欲望,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疑窦丛生。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二、放手讨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这一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元互动性。通过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师生、生生共同参与讨论, 各以自己独特的思维通路发言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激活师生的思维。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问题”决定成效。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 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的。问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 如矛盾型问题能揭示教材中知识的矛盾之处;假设型问题能对教材中已知的内容进行猜测、推断;发散型问题能使学生紧密围绕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侧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把学生按优、中、差搭配分组, 以小组形式群体学习, 取代了单一、独立的接受式学习形式。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我把教学中重、难点分解成为一个个与学过知识相关联的小问题, 放手组织讨论,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讨论, 是使学生在“变通”中发现巧、活学习思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采用讨论式教学,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忽视的。教学过程中, 在问题的适当时机的提出、问题量的多少上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对有些问题, 在学生讨论时适时进行点拨, 或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对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要加以纠正上, 教师是“讨论”的引导者和调节者;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对讨论要作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 对学生的发言和对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上, 教师是学生“讨论”的评价者。
采取讨论的形式学习, 教师能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多项交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都喜欢和同龄人聚会和讨论, 他们在一起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 用共同的特有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研讨, 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 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和自我认识的机会, 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获得了解放, 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殿堂。
三、运用多媒体多元展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
近年来,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件为教学提供多维化信息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大容量、传输速度快的信息, 有利于教与学的信息检索。
总之,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适量应用可以实现学生和课件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 以充分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 用各种直观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然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在多元化、多维化、大容量信息的刺激下, 达到视觉听觉和大脑有机结合, 达到信息和学生在教师的调节下的互动的目的, 增加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既活跃气氛,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也证明,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是落实“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最显著的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的氛围形成了, 就能够增加学生认知的体验和感悟, 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难驱力,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使学生学的有趣、有效, 并在充分自信的心境下获得成功。
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2
“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一、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古人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创设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在高年级如果还创设“逛超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情境就未免让学生觉得太过“小儿科”,提不起兴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在情境的内容选取与呈现方式的安排上必须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焕发课堂活力。
二、创设连贯性的教学情境。
科学的创设教学情境 篇3
关键词: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46-01
我们在化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重在塑造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课堂有效教学。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略陈浅见。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阶段,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实验,创设化学实验情境,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现象或者是解决某些化学问题。
.二、创设直观情境,帮助理解
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录音、投影、幻灯、视频、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把化学中的微观结构、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以生动的动画、图片、文字以及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展现在屏幕上,实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应用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了金属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以下的相关情境:①北方一些公交车一到冬天,乘务员就会在把手上系上一块绒布,为什么呢?②目前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中的五角硬币首次采用了钢芯镀铜合金,该合金的性质与流通的一元硬币的材料性质相似。请你推测用来制造五角硬币的钢芯镀铜合金应具有什么性质?③现在很多家庭装修,都将室内原有的铁制水管改成优质塑料复合的开泰管,你知道這是为什么吗?④易拉罐由铝制变成钢制,其目的是什么呢?由于情境的创设贴近了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这些问题体现了知识信息的多样化,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此时的同学们求知欲望强烈,进一步体现了教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再如: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假设你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你正要建一个为初中学生介绍关于自然界中水的科普网站,你打算扮演什么角色?并提供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化学家:(1)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有什么性质?(2)水是如何净化的?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3)水又是如何被污染的?生物学家:(1)水对生物有哪些生理作用?(2)当湖泊被污染时会发生什么?(3)被污染的水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地理学家:(1)哪里有水?(2)淡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社会学家:(1)为了治理水污染,我们投入了多少资金?(2)记录一周内你的家庭和你的学校的用水情况,绘制一张你家的用水统计表。课后,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情况以及水质污染情况和防治措施。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设“疑”立“障”,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木炭的还原性时,设置问题:1、你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2、你能设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吗?这可是未曾学过的化学反应,这样一问,给了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不知从何入手。于是,连续设置三个问题:1、反应物是什么状态?2、反应的条件是什么?3、生成物可以采用什么验证方法?这三个问题更具针对性,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不仅得出了正确的实验装置,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篇5
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同时使学生身上孕育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
1、创设生活情境
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美丽的丝巾》时,我特地挑选了好几件教具,有乌镇的蓝印花布、贵州的蜡染服装、在云南大理购得的扎染桌布及自己用宣纸染制的方形手帕,布置在教室黑板上,身上还穿了一套蓝印花布做的衣服,手提蓝印花布做的袋子,这就立刻吸引了学生们注意的目光。有的跑到跟前仔细观看,有的迫不及待地向我询问是哪里买来的。上课时大家都非常认真,很多学生在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量之后还继续要求“再染一次”。,同学们的单色染纸、彩色染纸及用染纸制作的团花、帽子、衣服等作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课堂。
如一位老师在教《热带鱼乐园》一课时,提出让学生“考老师”,请学生随意说出一种形状,只要老师添上几笔,就能画出一条神奇的鱼来。学生被这句“考老师”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想以自己的绝招来难倒老师。于是学生就纷纷举手说各种形状,但都被老师一一添上了,使这些图形巧妙地变成了“方形的鱼”、“圆形的鱼”、“窄长的鱼”、“三角的鱼”等等。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人人投入,并学会了抓住各种鱼类的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
3、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走出幼儿期,仍未摆脱稚气,对于故事情境有着极强的向往,因而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等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教《指印联想》时,就以故事引入:“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一个指纹王国,那里住着许多指纹小人。这些指纹小人的头呀、手呀、脚呀都是指纹组成的,就连鞋子、裙子、项链、武器等也都是用指纹做成的,当然,指纹王国里的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士兵、、国民、厨师也都是指纹啦!小朋友,你能把这个有趣的指纹王国画下来吗?比如:画一个好老好老的指纹国王,画一个漂亮的指纹公主或者帅气的指纹王子、士兵,试一试,一定很有趣!”刚讲完,有很多小朋友就跃跃欲试了。再让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曾在小人书中看到过的国王、王后等人物的形象,然后将指纹与人物形象进行联想,画出生动有趣的“指纹小人”。这个方法还真不错,小朋友们一个个握着笔,歪着头,一幅全神注的模样,静悄悄的描绘着他们的“指纹王国”。
又如《奇特的梦》的教学,设计了小朋友梦见自己得到一双会变的鞋子,穿着这双神奇的鞋子,到处历险的离奇遭遇,听完故事请小朋友续编片段,果然各种各样的创想,随续编的故事一起越来越精彩、离奇。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活跃,幻想出许多离奇有创意的场面构想。
4、创设游戏情境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儿童“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儿童的学习活动。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美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如在教《吹泡泡》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的大,吹的多。他们努力地扇起泡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的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5、创设竞赛情境
儿童的好奇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好胜心,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激怒学生的绘画兴趣,如:常有的每节课的总结,我将优秀作品挑选出,及时给予表扬,并将其中一部分作品贴于学校的橱窗内,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常此这样,学生们绘画积极性提高了,暗地里较上了劲,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好的就可帖于橱窗给全校师生欣赏了,都好呀!良性循环,学生越画越起劲,越来越感兴趣。
6、创设音乐情境
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篇6
一、导语激趣入情
教师“开讲”的创意,往往能为整堂优课写“基调”。因此,教师对导语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课文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在一堂优课中,虽然“好戏”还在后头,但这“开腔”可不一般,还得“未成曲调先有情”才是。
导入时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写,赠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悬念已成。“这个骗他上当的不是别人,就是汪伦。”孩子们更好奇了。接着,我不紧不慢地述说了汪伦怎样写信将李白“骗”至家乡,与李白结为好友的故事。这里,我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解释题意中,借机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推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深度。
讲一段趣事,无疑会先声夺人,使整堂课增色。例如:教《草船借箭》,我设计了这样别具一格的导语:“今天我们学一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叫《草船借箭》。三国故事皆为人知,可你们知道诸葛亮与周瑜谁的年龄大?”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多数孩子都说诸葛亮年龄大。我带着三分神秘笑笑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才28岁,而周瑜已有34岁。周瑜比诸葛亮年长6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当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农村‘待业青年哩,他可是自学成材的。”这一导语,情趣横生,诙谐幽默,不仅使孩子发出由衷的欢笑,也为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重要铺垫。
二、音乐渲染融情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选取的音乐,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情节的发展上要与课文语言和谐,方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阅读教学必须时,教师和学生恰当的弹奏、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也可以在教学重点段时,通过音乐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观潮》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我准备了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在这样的音乐情景渲染下,学生个个入其境,动其情,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凭着音乐的渲染,展开想象,学生似乎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的那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仿佛听见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的响声。对课文中的“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关键词语,也带着情感的色彩及鲜明的形象为学生所理解。
三、画面展现动情
现实生活中感情的波动、激荡、张扬,需要一定的场景、画面来驱动,入境才能入情。见到生死离别,我们会黯然神伤;见到莺歌燕舞,我们会流连往返。小学语文课文,描写了许多动人的画面,闪现在字里行间。用画面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无数次事实表明,教室里画面一出示,孩子的眼睛就亮了。
教学《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时,为了创设特定的情景,我充分利用了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亲历”红军长征艰难的斗争历程(播放《长征》录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置身于陈赓、小红军战士的行列中,同思、同虑、同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把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的升华融为一体,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情感性融为一体。源于教材,开发教材,拓展教材,目的就在于以学定教,以情激情。阅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7
关键词:历史,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自主意识,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不过如何实现自主学习呢?社会认知理论强调,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学生先天所具有的, 而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 并在解决问题中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良性竞争环境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引导, 通过情境的创设从感观上刺激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本文就“如何创设情境?”这一话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望能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一、创设故事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 讲得都是过去完成时态的事件, 而且史实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性。结合这一特点, 最简单、最常见的情境创设方法, 就是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组织教学, 或在教学内容讲解过程中穿插些故事;或是将教学内容隐喻在与之相关的故事情境中, 借助于故事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 提高课堂参与度。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除了教师讲故事给学生听以外, 还可以使由学生讲故事给大家听。
1. 教师讲、学生听
由教师讲故事这一故事情境创设的优点在于预设性强, 语言描述更为生动准确, 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把握程度高,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听讲的兴趣, 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的重点知识, 同时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往往要超出对知识本身,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当然, 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与学生互动, 留一点空间和悬念给学生, 而这个空间和悬念恰恰所指向的就是教学的重点, 借此长时间维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 学生讲、大家听
由学生讲述故事是笔者基于新课程生本教学理念的一个尝试, 实践经验表明, 虽然学生所讲的故事不如我们教师那么细腻和生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为了讲故事所付出的劳动,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学生为了能够讲好故事, 课前会分析教材, 搜索素材,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的过程, 而且是饶有兴趣地在完成, 学生主观能动性高。
例如,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和处理“商鞅变法”这一知识内容时, 就采用的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组织教学, 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关于“商鞅”的资料, 重点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能突显商鞅个性且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小故事。在课堂学生讲故事的环节上, 有两个学生给大家讲了商鞅“徙木立信”和“舌战群雄”两个小故事, 课堂气氛积极而充满激情, 商鞅变法结果和意义在故事分析和讨论中很自然地生成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弊端凸显, 灌输难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思维也得不到发展, 为此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成为了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 有助于探究活动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呢?
知识具有连贯性, 新旧知识间总存在着一些联系和差异, 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细致分析教材前后内容, 在衔接处设疑置难, 启发学生的思维, 增强其求知欲, 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例如, 对于“西安事变”这历史内容的教学, 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制造悬念:“自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 蒋介石杀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计其数, 按道理中共方面对蒋介石是恨之入骨, 为何‘西安事变’不借机说服张学良杀了蒋介石以解心头之很, 反而出面调解呢?”不细致的分析, 这的确是个疑惑, 学习教材内容前, 透过这一问题, 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打开, 再结合教材和对问题的思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就牢牢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连通知识, 维系学生的好奇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设计成问题链, 让学生踏着问题的答案拾级而上, 揭开历史事件神秘的面纱, 感受“拨开云雾见天明”的快感。
三、创设竞争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探究
除了上述两种情境的创设外, 结合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我们还应适当创设竞争情境, 借此调动学生的学习正情绪, 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参与度。实践经验表明, 竞争情境的创设有小组竞争和组员竞争两种方式。前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后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竞争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让学生看到获胜的可能, 借此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同时学生们为了在竞争中获胜, 在课前会充分调动起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能, 用个性化视角去思考历史问题, 只要有了争取获胜的这一过程, 每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就都是成功的, 竞争情境下没有失败者。
参考文献
[1]文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家.2008, 1.
[2]孙萍.激发学史兴趣, 促进自主学习[J].历史教学问题.2003, 5.
作文教学的情境创设 篇8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作文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心理学也证明: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创设相关的作文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使命, 是实现有效、高效作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情境”实质是人为创设、优化环境, 它促使儿童活跃其中, 实现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产生共鸣、契合, 诱情感、添美感、促交流, 让儿童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在审美活动中以美育情, 陶冶爱美的情趣。在此过程中, 儿童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感受, 激起了对教学活动的热情, 不由自主地把情感移入教学情境中, 促进了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吸取借鉴一般教学过程的基础上, 结合情境作文自身的特点, 共同探讨一下情境作文的情景设置。
作文情境教学的设置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创设“读”的情境
学生的阅读是汲取知识养分的大场, 是一个大情境。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情感共鸣, 是很好的写作情境。但这是随机的, 随时可能由于没有把握而消逝。但临场指导的写作, 就需要去有目的创设, 可理解为功利性阅读。这种功利性阅读可直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思维情感的诱激效果, 一是写作技巧的激智效果。思维情感的诱激效果, 主要是对资料、故事的解读中, 接受情感诱激, 产生一种情感创作场。如写作《这里春光明媚》时, 通过阅读四川汶川地震中四方献爱八方支援的资料, 通过阅读社会公益事业的相关资料, 来激发学生潜蕴的情感, 激发写作的情愫。“读”的情境对写作技巧表达的激智, 是写作思路与模式的点拨、暗示性的提醒。如写作以“交流”为主题的文章, 教师提供了几篇文体分别为戏剧、散文、日记体、书信的范文, 对学生进行了创作时的文体暗示。
二、创设“说”的情境
“说”的情境设置有两个积极效果。一是说者自己打开了思想的藩篱, 一吐为快。同时, 接收到的信息反馈会告诉他如何进行正确的重新认知。另一个效果是, “说”能创设氛围、激诱情感。
所以说, “说”的情境是一个互动双赢的情境。一个真情故事的告白, 一场小辩论会, 效果较好的情况下, 真是说者动情, 听者动心。对于说者是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对于听者是情感的开启与重构。如在指导“成长的烦恼”写作中, 为了避免以前的藏羞遮丑的尴尬, 事先对部分同学进行思想沟通, 鼓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大胆表露。结果, 石击浪起, 在他们的影响下, 学生踊跃陈情, 大胆表露。继而又都把故事写成了文章。真是若干烦恼尽显眼底, 是真性情, 是真生活。真是说得真, 才能写得好。
三、创设“听”的情境
“听”的情境有几种, 各有特点, 各有其不同的效果。
听教师的启情导入, 是最惯常的一种。教师如做到得体得法, 声情并茂, 启智启法, 设景渲情, 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有益的诱导。
听同学说情说理说法说故事, 是最有价值的情境设置。至于说者的收获, 前文已有阐述。至于听者的收获, 是启思启智, 点燃创作的激情。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置了很多这样的活动, 为我们的作文情境教学设置提供了蓝本。
听录音、听音乐、听教师同学的朗读, 这是静赏性的情境。它们是各种艺术的介入, 是情感的潜质传达。写“奉献”, 播放一曲《血染的风采》, 写“家乡”, 听一下余光中的配乐朗诵磁带《乡愁》, 效果都很好。
四、创设“看”的情境
“看”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下。观看相关视频是最直接, 便捷的做法。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材料, 它的声、形、画、乐俱备更能调动学生感官, 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 学生置身其中, 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 更能很好地营造写作氛围, 激发写作热情。特别是对说明类、游记类、读后感类文章的写作, 价值自然更大。但教师最需要做的是, 恰当取舍, 合理剪裁。一定避免因多生滥, 耗时耗力的负面影响。
“看”的情境的另一种形式是观看同学的现场表演, 其实践性强, 效果好, 但耗时耗力, 付出较大, 操作性不强。
情境教学传承我国古代有关的文学理论, 合理利用直观教学的有效因素, 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符合艺术特点的创造。情境作文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进行巧妙地表达,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和个性品质。机智创设情境, 给予学生想象、创作的空间, 挖掘儿童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使孩子们从思维、观察、表达等能力上得到提高, 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上作文课、爱写作文。这虽经实践证明, 但仍需我们不懈地进行探索实践, 以求完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3]吕淑萍:《如何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第06期。
[4]王兰:《创设情境, 快乐作文》, 《教育导刊》, 2005年第1期。
[5]姜红娟:《作文情境全程优化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
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发情感体验
学生的品德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丰富的生活情境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可以把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通过课件、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境生情, 以情促行,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进入角色, 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进而深化他们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平安回家》一课, 上课伊始, 我便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动画《小学生过马路》 (一个小学生玩游戏机过马路导致多车连撞) 。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很快意识到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紧接着, 我又出示了一些不遵守交通事故造成惨祸的图片以及每年全国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 让学生说说酿成这些交通事故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一次次的震惊和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以及安全过马路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了平安回家的强烈愿望, 此时再教育学生安全过马路已是水到渠成。
二、创设模拟情境, 指导换位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 往往与他们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 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表演, 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想一想中慢慢体会, 从而悟出道理, 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 他们知道盲人、聋哑人、肢残人和弱智者等都属于残疾人, 但是残疾人在生活、工作当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作为一个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的, 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他们。为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 从而能尊重残疾人,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一上课, 我就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数学书, 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地不容易。于是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我是残疾人……”, 让学生“任意举起你的一只手, 握拳, 放在背后;然后用另一只手把红领巾解下, 再系上”。为了完成任务, 同学们有的用牙来帮忙, 有的用下巴抵在桌上, 还有的想用腿帮忙。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 同学们不禁想到:残疾人的生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该是多么地困难呀, 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由此, 学生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
三、创设活动情境, 提升实践体验
例如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先送给学生自由的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完全由你自己安排,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 学生因为没有准备, 不知道做什么, 所以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学生体会到了时间的短暂, 时间需要利用。然后再出示一些数据及图片, 告诉学生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一分钟能写18个字, 能读350个字, 能跳绳148下;汽车厂一分钟可以生产一辆汽车;激光一分钟可以走1800万公里等。在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叹中, 学生感受到一分钟原来可以这么快地做事, 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接着又顺势再给学生一分钟进行活动体验, 这时学生因为有所准备, 所以做事的速度加快了, 比之前的一分钟都有所进步了。这样通过两次一分钟活动体验的对比, 学生充分体验到一分钟虽然很短暂, 但可以做很多事, 时间是给有准备的人,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同时也要学会把每一天的生活安排好。
四、拓展课外实践, 付诸行为体验
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首先要做好品德教育的载体与体验性建构, 将学生的经验进行内化, 并引导学生把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 与生活对话, 从而对获得的认识、经验加以检验, 以充实、发展道德认识, 坚定道德信念, 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 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10
1.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情境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2]。现代教学理论的“体验”是在实践层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生命体验不仅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成为课堂生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体验又指人与自然环境及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状态,也是个体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一种状态[3]。在张志勇主编的《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一书中,作者李秀伟提出了情境体验教学理论。该理论整合了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思想,致力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情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主动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将注重情感场的“情境”和“体验”两个教学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凸显学生主体生命性的关注,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这种教学范式从建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为组织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感悟。
2.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强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本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创设融入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精神价值的提升,使生命成长的体验更加精致、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2.1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有限性。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高中学生不善于抓紧有限的时间主动参与学习,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浪费青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案例1:细胞的寿命
教师: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细胞的寿命都一样吗?
教师出示细胞寿命的数据表:
学生:细胞的寿命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寿命的结束意味着什么?
学生:生物个体的死亡。
教师: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构成一些重要器官的细胞大量凋亡将导致个体寿命的结束。不同种生物个体的寿命也是不同的。
学生: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
教师:我们对生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我们应该珍视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个体的出生、成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经受生存环境的考验和选择。认识并体味生命的有限性,学生就会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生命。
2.2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超越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怯懦软弱,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锻炼他们的毅力,锤炼他们的意志。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为学生的躯体注入一种精神气质,实现学生的精神超越,不断追求新我,使学生整体生命的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案例2:生命的进化历程
教师:地球上一开始就有生命吗?
学生:生命的出现是在地球形成之后。
教师: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而生命是在30多亿年前形成的。
教师演示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学生观察。
教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
学生甲: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学生乙:从水生到陆生。
学生丙:从低等到高等。
……
教师:生命从诞生之后,自身也经历着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与环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限制,这是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无限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和自身的无限超越和适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有了深刻认识,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空和环境中勇于面对挫折,不断地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光彩。
2.3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平等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骄横高傲、目空一切的性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生命平等的教学情境,对这些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细胞的结构
教师: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教师演示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细胞器?
学生: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等。
教师: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的结构大体相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在组成或结构上的相似性,从而领悟到生命具有共同的久远的祖先,生而平等,尊重其它生命个体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4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自卑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低下、技不如人。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他们处处表现平庸、毫无个性,往往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对他们进行生命的独特性教育。
案例4:DNA指纹
教师: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几乎没有指纹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指纹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每个人的DNA也不完全相同,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通过DNA分析,也可以用来鉴别身份。
教师演示人DNA指纹图。
教师: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通过DNA分析来鉴别身份的技术,叫DNA指纹技术。DNA指纹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多态性,即每个人的DNA都是独特的。这种具有个体特异性的遗传物质,对每个人具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使每个人表现出各自的个体特点,如天赋、兴趣、爱好……并与各人独特的个性相关。
教师:个人DNA指纹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优厚馈赠,从这点出发,我们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应该感到自信和自豪。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人类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质。而对生命和人的独特性在生物学上的认识、认同、体验和欣赏,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2.5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和谐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到长辈的不当呵护,甚至溺爱娇纵,表现为自私冷漠、心胸狭隘、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不善于与他人共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改变这种状况。
案例5:互利共生
教师演示豆科植物的根瘤结构图。
教师: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教师: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即互利共生。这种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关爱,互惠双赢,活出精彩美好人生。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味生命的有序与和谐,理解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使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共处,体现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以获得生存手段,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需要,完善人的生命性。教师通过高中生物情境体验教学的开展,积极创设关注生命意识体验的情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 通过一些的教学片段, 从生物学角度切入,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层面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从而形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键词:情境体验教学理论,高中生物,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2]余文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丛书——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5.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课堂思考的背景,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思考、学习,并获得科学知识,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也是我们要去认真贯彻和实施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尤为重要。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而且容易开小差,走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进入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有益于化学学习的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教学情境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后,学生对核外电子的排布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在体锻课的时候用10分钟来玩一个游戏,让男生当质子,女生当核外电子,男女生自由组合成一些原子或离子,谁先组合成功谁就先自由活动。这样以游戏的方式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性和集体感。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接合实际生活的事例,接合一些化学实验,制造“事故”,发挥联想或进行特定讨论等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小中见大,微观问题宏观化
在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要开始学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这些都是微观世界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去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教师有必要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把微观问题宏观化。
如在讲解分子的特性的时候,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二个性质时,都是用宏观上可观察,可察觉的事例来证明的。讲完后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一般会想到空气可被压缩、风的存在等等,这些事例反过来又可以证明空气的特性。
在讲到原子的结构时课本上也有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把原子比作一个大的足球场,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一个蚂蚁,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情境,重点来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微粒质量的关系。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然后来表述自己身边能够看到的。学生一般会想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而且一同被一个大一些的氧原子牵着手,远处还有好多相同的组合,且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在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可以做上文所提到的让男女生分别做质子和电子来排出结构示意图游戏。用建筑物是由砖、瓦构成来比喻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启发学生联想,开拓思路。
2.制造“事故”,“故弄玄虚”
有时候平铺直述的讲解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如果我们在讲课时故意制造出一些“事故”来,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可以给学生提提神,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甚至可以把学生经常错的地方先来一次错误重现。
如在介绍各种实验室仪器时,就可以故意写出一些错别字:把试管写成“试卷”,把水槽写成“水糟”,把药匙写成“小勺”,长颈漏斗说成“长脖子漏斗”等,然后再一一加以纠正。
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可以故意让试管口向上,等试管炸裂后再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最后来给学生解释,也可以等实验结束后不急着取出导管,继续做氧气有关性质实验,等水槽内水被吸上来使试管炸裂后再来解释。这样的教师犯错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3.化学实验,信手拈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的酸、碱、盐”这一章节时,可以在实验室设计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药品,让他们分组来进行药品间两两的反应,最后分小组来总结出一些酸碱盐的性质。
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为解决气体的实验制法的基本思路,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现有碳酸钙、碳酸钠、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请同学们动手实验,最后选择出合适的反应物。
(2)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应该选择怎样的实验装置?为什么?
(4)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氧气的收集方法相同?为什么?
(5)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6)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经收集满了二氧化碳?
有些家庭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可以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可以着到鸡蛋起浮下沉;可以教学生用食醋去清洗开水壶中的水垢;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及圆珠笔划痕等。
三、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造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好的教学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哪一种类型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化学情境的创设,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也使得一些弱势学生得到了善待。
2.好的教学情境能深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3.好的教学情境内容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接触较多,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习兴趣提高。如通过铁生锈和防锈等知识内容的情境创设,学生既体验了主动合作的学习乐趣,又通过分析铁生锈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从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化学,强调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
小议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12
一、精心设计导语, 领入作品情景
导语, 即语文课文教学的开场白, 教师一走上讲台, 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教学, 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 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细流, 流进学生的心田, 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 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 定能扣人心弦, 发人深省,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同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中。在讲授散文、诗歌等题材的课文时, 教师应饱含深情, 娓娓道来, 以诗化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出一种情境,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收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如我在讲授《故都的秋》一课时就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一直是个多情的季节, 它撩拨起文人无限的情思。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写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日里, 他读到的是壮丽;柳永在秋中徘徊, 写下‘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秋雨里, 他读到的是凄苦。不同的人, 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 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幅画, 美丽而落寞;是一首歌, 忧伤而悲凉。今天, 就让我们进一步来体味这故都的秋吧!”通过这一导语的引入, 学生会兴趣大增, 迫不急待地打开书, 去体会秋的情景。在讲授名家名篇的经典之作时, 可以利用背景知识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如我在讲授《诗经》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 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 几乎已是家喻户晓, 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今天, 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这样, 就把学生带到了诗歌的情景中, 去领会作品的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一个好的提问, 能够创造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就是说, 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 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说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巧妙激疑设问, 然后又巧妙释疑答问, 一环扣一环, 环环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在解疑答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然, 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使用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 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全文的结构, 值得探索, 而且本文的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 与其他文章有别, 因此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而且要找到准确的答案, 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并且争论一番才能辨明。又如我在讲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课时, 就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生阅读了这篇精彩的驳论文后,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又是怎样进行驳斥的?本文所确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样, 这些问题会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形成几个高潮,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活动情境, 调动主体参与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安排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实践体验, 增强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在活动中显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这样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都是很好的方法。分角色朗读, 可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声音, 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语言的泼辣、林黛玉语言的柔弱小心、贾宝玉见林黛玉时语言的直白等, 使各个角色栩栩如生, 如在眼前。还可以通过直接表演的方法, 如在讲解《雷雨》《茶馆》等课文时, 这些方法都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效调动主体参与, 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在创设活动情境时,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 并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实践促学习, 以实践促发展,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活动, 争取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创设直观情境, 感受课文意境
直观情境指可以让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直接去感知的情境。而感知就是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转化为信息而进入人们的大脑。摄取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感知, 获得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记忆。这些直观的方法包括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通过音乐创作场景和氛围会使人们感受美的形象, 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授《明湖居听书》一课, 在巩固练习时引入旋律鲜明的音乐让学生们来体验、来联想、来写作, 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又培养了写作技能。又如讲授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时, 教师花了许多口舌去介绍“景泰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还不如拿一个景泰蓝的茶杯给学生展示一下“这就是景泰蓝”, 在讲到景泰蓝制作过程的几道工序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一目了然了。感受直观情境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 那就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它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 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激发求知欲望, 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再如讲授话剧《雷雨》等课文时, 可先简介人物, 再看影片, 使学生情绪高昂,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的创设】推荐阅读: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05-27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07-12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08-20
化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05-26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09-12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06-13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06-29
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05-20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08-10
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