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4-06-01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从而对教材进行具体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2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在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有趣的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处的悬念,变静为动的多媒体教学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种常用形式进行探究,与广大同仁共探。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挖掘“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能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椐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设计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数学、实践数学、理解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1】: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到6这几个数字,组织学生分组掷正方体的实验。每掷一次前要思考如下问题:出现的数字小于0吗?大于0吗?会出现7吗?出现的数字是4吗等等。这样,许多学生感到,如此陌生的“随机事件”内容,经过数学课堂转化到自己实验中来,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随机事件涵义的理解,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非那么困难,学生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将提高。

【案例2】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2、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先向同学展示一张大报纸,请学生猜一猜,可以对折多少次。许多学生回答能对折“几十次”,有的还说“几百次”。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对折到七次后,很难折叠了。许多学生心存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折纸与乘方知识紧密结合,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3、设计“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想学数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让数学有趣,让课堂有吸引力,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步入“愤”和“悱”的境界,引发其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继续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案例4】在教学《分式方程》一课,针对许多学生不重视“验根”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与学生已有认知存在的矛盾的问题:“2=1”的证明过程。

设:a=b,两边同乘a,得a2=ab,然后两边分别减去b

2得a2-b2 =ab-b2,即(a+b)(a-b)=b(a-b)

两边同除以(a-b),得a+b=b

设a=b

则2b=b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b,得2=1

许多学生看完后,惊讶不已,结果是“2=1”,但是2不可能等于1。问题出在哪?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有小组认为问题出在“两边同除以(a-b)”这一步上:因为“a=b”,a-b=0,这不符合等式的性质。这时教师强调0在解方程时就是一个让人头痛的调皮鬼。如果稍不留神,这会被它“暗算”,导致解方程出现失误。这时教师紧接着出示一个分式方程:

实际上,方程中的分母a-1屹0,即a屹1,然而却解出一个根a=1,因此它是原方程的增根。然而如果平时没有验根的习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法必然出现错误。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充分备学生。根据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恰当的数学情境。

2、对农村学生创设情境要“就地取材”,用身边的情境展示数学问题,切记毫无选择的套用别人特别是城市才有的情境例子,那样反而让学生感到生疏,丧失学习的动力。

3、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正确把握好数学问题情境要具备的条件:(1)教育性。即作为数学问题情境的材料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要有帮助。(2)趣味性。即作为数学问题情境的材料要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以及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3)探究性。即作为问题情境的材料,必须有探究性,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发现创造意识。

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51-0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可以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初中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来,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教师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问题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理解知识的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副身心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展示了战争形势、战争路线图与战争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应对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通过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1 建立和谐氛围, 是创设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 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 与学生打成一片, 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比如, 故意出个小错误让学生抓住等, 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 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 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兴趣盎然,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是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重点

教学的成败, 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

2.1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如一架梯子, 靠在墙上, 太陡了不行, 太平了也不行, 这个“陡”与“不陡”是生活中的事, 这里又是数学的事, “陡”与 “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 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 “不陡”是情境, 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 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类似地,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可以类似地创设情境:一根竹竿长10m, 斜靠在墙上, 竹竿的顶端距离地面垂直距离为8m, 竹竿的顶端下滑1m。教师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 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就是好的问题情境。

2.2 通过日常生活所需创设情境

如, 教学函数知识的运用时, 就可用学生熟知常遇到的生活所需创设情境, 以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27人乘车去旅游, 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甲种车可乘8人;乙种车可乘4人。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租车方案和哪种方案费用最少等去提出问题。

2.3 通过计算机模拟动态创设情境

计算机模拟动态大多以动态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奇妙的图形变化, 可展示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图形的旋转、翻折, 表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利用图形转化, 刻画不同曲线的统一特征, 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通过对各种图形和元素着色, 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使教材中枯燥无味和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形象有趣。

2.4 通过问题解决创设情境

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 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由浅入深的问题。比如, 从2-1=1, 思考1-2=?, 不够减, 引入负数, 就是一个可取的情境;同样, 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10m深的井里有一只蜗牛, 白天向上爬上3m, 晚上向下滑2m, 爬完某个白天后, 它刚好能够出井, 它多少天能爬出深井?

2.5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如有资料表明, 目前世界的城市垃圾年增长率不低于3%, 有些国家高达13%, 2002年底到2007年底, 我国城市垃圾的堆存量达70亿t, 侵占了约5亿m2的土地, 垃圾的资源化和回收利用已刻不容缓, 就可以用作数列知识点的教学。

2.6 使用教材的主题情境图

吕传汉先生认为:在教学中,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线索。而教材中的主题图只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 其使用与否也应看该图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因此, 丢开主题图进行教学, 且学生能够学好相关知识, 这种教学至少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不盲从。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建议用好教材的主题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将静态情景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合理把握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除此之外,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有关的数学史料来创设情境。

2.7 制造悬念,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 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 学生获得了知识, 悬念得以解答, 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过生日吗?每年一次的生日总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父母、亲人的关怀, 可是小明今年8岁了, 却只过两个生日, 是爸爸妈妈忘记了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 令学生兴趣大增, 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 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2.8 巧设疑问, 创设情境

古人云, “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 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 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 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 兴趣浓了, 思维也就活跃了。教师要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 计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释疑中学习新知。 例如,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 先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后, 再计算一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 接着问学生:“商不变的性质是怎样概括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引入新课, 给除数添上小数点变成小数, “现在题目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不能将除数变成整数来解决?想想用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自己的探索, 不知不觉在问题情境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2.9 操作实践, 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 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 这种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学生正是通过操作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通过3次实验, 让学生动手折纸操作, 分别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验证, 发现3个内角都能组成一个平角, 使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结论。又如, 在《实际测最》这一节中, 有多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就需要学生去参与、去体会, 步测和目测法只有在实践中去运用, 才能学得巧、学得好。

2.10 热烈争论, 创设情境

儿童好胜心强, 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勇于竞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争论中明理长智, 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思维活跃, 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领略到深层次思维的乐趣。

在教学中, 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 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 积极开动脑筋, 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例如, 在学完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方程之后, 书上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 并且A+B=100, 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经学生多次争论后, 便在黑板上写出另一等式:A+B=10, 问他们同样的问题, 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正确答案。 然后因势利导地启发:“想一想,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运用这条规律, 你现在能解这题了吗?”一般地, 两个数的和是一个定数, 那么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这两个数相差越大, 它们的积越小, 学生由意见的不一致到意见的统一, 热烈的争论气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11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

将一张薄薄的人民日报, 连续反复对折若干次, 报纸叠起来的厚度将不断增加,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384400km。请展开想象, 操作并提出问题。这个情境完全可以运用于乘方运算的教学。又如, 幼儿园王老师给班上两个小朋友带来一块矩形饼, 现在要求只切一刀, 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你有几种分法?就可运用于图形面积等分法来解决。

3 掌握好参与的时机, 是创设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

时机掌握得好,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中, 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 提示矛盾, 导入新课, 还应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 使问题不断深化, 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要创造好参与时机, 多方设计, 步步引导, 让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境之中, 切不可匆匆而过, 过早结论。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就始终在课的全过程中, 注意抓住参与时机, 积极创设思维情境, 围绕“数方格-操作-演示-归纳-验证”的过程, 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一开始,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环节的参与, 为研讨公式做好了铺垫。接着, 通过操作演示, 想办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长方形, 学生兴趣高涨, 并积极思考: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境中, 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最后在验证中进一步理解了公式, 在练习中运用了公式。

总之, 情境问题并不是中小学课程的专用词汇, 不论学到什么程度, 都要和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联系, 都要和新的东西联系, 都要和发现联系。满足这些联系的题材和素材, 在一个课程框架下, 就叫问题情境。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的不断增加, 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能应更多地立足于数学内部本身,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特别要看其与数学的联系, 使学生理解数学、获得数学、应用数学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要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 它与民族创新的宏观视野是一致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行为的教学实践中, 有时也发现一堂课有过多过杂的创设情境, 教师每过3~5min就会变着法子引出一个新的情境话题, 有牵强之嫌不说, 还弄得课堂上老师手忙脚乱, 学生目不暇接, 这一问题也是教师应该克服和值得引起反思的。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有方法, 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 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一开始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 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便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师生“合作学习”。这符合今天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当然, 要设计得更好, 教师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 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 具有广阔的视野, 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这样,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 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万庆炎.数学典型课示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97.

[2]数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22.

[3]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21.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5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贵州省瓮安县玉华中学 王维权

【摘 要】情境创设是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是初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 了解“问题情境”的含义和原则,明了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主要以巧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以“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以“问题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以“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为途径。本文通过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几条创建问题情景的原则,给出了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 创设原则 创设途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我们知道许多数学家书本中的知识是抽象的,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源于现实生产和生活实际,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情境,力求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成为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数学情境问题”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再通过自己的发现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是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专题进入数学学习世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愉快的问题情境呢?

一、了解“问题情境”的含义和原则

1.“问题情境”的含义。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数学学习中合适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数学教学论文 )我们这里所说的的“问题”, 除包括“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 因而问题情境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一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或发现规律的气氛, 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惊奇、对成功的喜悦等;第二,它是数学概念、规律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概念、规律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讲授概念、规律之前, 应先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概念、规律自然产生出来。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1)启发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实行启发诱导原则,遵循启发激励性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2)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创设情境。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以“问题情境”故事化的方法,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应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应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络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坐标系的知识,教师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从而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课堂氛围。

2.以“问题情境”生活化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时,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残缺的圆形硬纸片。并且告诉学生:“你们拿到的是一台机器上残缺的皮带轮,现在比一比谁能最快地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使机器尽快恢复运转?”,同学们立刻忙活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有的几个人一起拼凑……同学们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整堂课的教学就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效果空前良好,也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

3.以“问题情境”活动化的方法,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而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6

[关键词]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合作情境实践情境仿效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41

怎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好学、乐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就本人的一点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展现实景,创设知识生成的直观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出示真实的事件背景、介绍有关的实际操作、梳理相关的知识链条、对比抽象的逻辑关系,就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直观、形象、清晰,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改变过去教师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凭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对耳朵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和任务的做法。例如,在讲轴对称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3——5幅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其次图形动画演示对折,观察图形的特点,顺势导入课题,学生看得明白,觉得好奇,激发了求知欲,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维的可能。面对问题,学生会有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会产生思维的动力和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可见,通过问题来设疑和创设情境,会直接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去探究。如讲勾股定理时,出示某建筑工人在建造房屋时的图,前墙位置已定,在只有皮尺的情形下,工人准确地确定了侧墙的位置,你知道他是如何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找到的?又如在讲圆一章时,出示老婆婆在扎锅圈时扎得非常圆的图,你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小组互动,论辩释疑,创设优势互补的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互动互助、协同操作,是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 让学生在合作中去讨论、去争辩、去表达、去倾听、去交流、去评价,从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的快乐感及和谐性。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在平等与探讨的氛围中开展学习,课堂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得十分轻松愉快。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到小组里倾听学生的意见和争论,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指导,让他们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四、 开展活动,培养技能,创设手脑并用的实践情境

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有力抓手,开展一些生动有趣、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活动,比如游戏、测量、讨论、竞赛、割拼、设计等,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丰富了情趣,知道了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还让学生参与了锻炼,掌握了技能,增强了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也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证明,而是先让其度量,其次剪拼,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再找求证的方法,学生不一会儿,得出了多种证明方法。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大,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掌握了思路和方法,既增强了能力,又形成了技能。

五、 自我“表现”,榜样引领,创设学生易学的仿效情境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初中学生而言,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除正常的课上传授怎么做外,其他课堂教学当中,也应该注重言行举止,以积极的心态、文明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严谨的做法,耳濡目染学生,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温馨和谐的气氛当中得到熏陶。例如,课堂教学中,工整的板书、亲切的语言、明晰的思路、渊博的知识等都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7

首先,情境创设是对教学知识的再加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二度创作。进行情境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剖析,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手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而通过对数学情境的创设,就直接将这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进行情境创设既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又适应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基于情境教学开展的模式来看,它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教学更加人性化。教师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生硬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呈现,这种方法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对问题的解答能力,而且是在解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敢于探索发现的能力。因此,评判数学能力就是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评判,可以笼统地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情境创设就是为他们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境创设的开展途径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知识点较为初级,所涉及实际生活的比较多。这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式途径较广,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以提供符合他们接受的、具有实践效果的教学情境。总体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 通过故事来进行情境创设

所谓故事化的情境创设,就是将数学知识通过以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获取所学的知识。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为了使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更加真实具体地表现出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用数学知识故事创作的手段来诠释它。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都具有故事属性,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例如小学初级阶段,学生学习“0”的时候,许多学生无法认识到“0”的概念,难以接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材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表达。如:小花猫和爸爸妈妈去钓鱼,不一会爸爸妈妈都钓到了许多鱼,只有小花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这时候小花猫摆出双手,做出一个无奈的表情,旁边显示出一个大大的“0”。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创设,学生能够很快明白,“0”就是表现没有,没有的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这样的故事的创设简单,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方便学生理解。

2. 用活动去再现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参与活动,有利于他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在活动中加入知识元素,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愉悦,而且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眼、手协调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增强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如小学数学中,在对圆柱体、正方形、圆形的认识上,我拿出几个物体模型,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模型。我通过依次排列的形式,让学生叫出拿模型的同学的名字,最后以他们手中的模型名字取代他们的名字,几个学生不断地变化手中的模型,一会成了正方形,一会又成了圆形。不停的角色变化,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认清了物体的形状。

3. 通过问题构建情境

除了实际的情境展示外,教师对学生脑海中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构建思维情境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也是学习数学的必要素质之一。创设思维情境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启迪,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自由想象,给予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同时,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问题方式来构建。具体是对知识的初步讲解———问题的提出———开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转化,形成教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思考这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笔者认为,根据情境教学的实施范围和实施目的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是遵循主观性原则。所谓教学中的主观性是由学生对创设问题的分析所产生的思维结果,这种结果不应当作为辨别答案的唯一根据。即学生的思维分析应当重在参与与尝试。对学生思维分析的直接否定将会伤害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得他们逐渐丧失善于思维分析的习惯,这不符合情境教学开展的目标。

其次是教师的引导性原则。作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开展过程中,从问题的创设到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当始终扮演着引导性的角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合理的评价与点拨,但是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

最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教材是情境教学实施的主要背景来源,因此对于课本教材中情境元素的挖掘十分重要。教师进行情境教学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主体,调动教材中的情境元素,从情境模式搭建的角度去处理教材,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在教材的挖掘中教师应将一些具有情境内容、挑战性的内容和趣味性的内容优化整合,使得这些内容既能满足教学情境搭建的需要,又能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摘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它以数学教材、知识点作为背景, 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人性化的创设。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 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趣味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重点分析了数学情境创设的途径和实施原则。

关键词:情境创设,趣味,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佑华.数学情感: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内驱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04) .

[2]崔卫.数学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河南农业, 2007, (02) .

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8

一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认识

由于数学学科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单凭学生看书本内容, 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思考。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尤为重要, 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变抽象为现实, 易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中职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1. 创设具有学生认知水平特点的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课应注重学生亲自体验, 以利于学生依托自己的感悟来理解抽象知识, 学生的体验应以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智力水平为依托。好的数学情境要能体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 要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而不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问题。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节中, 要让学生求一元二次的解集, 教学可以先从特殊开始, 解不等式x2-x-2>0,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 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规律。这一系列的认知过程要求学生首先复习初中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然后认知图形, 进行判断, 最后进行认知整理、构建新知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也就是说,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旧结合, 对初中的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对新知识起到引出作用, 有利于学生理解、构建新的认知, 这样的情境创设对进一步学习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 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还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在进行角的概念的推广内容教学时, 教师可以巧用“千手观音”这一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钟表, 并给出四组时间, 如6时20分﹑12时15分﹑15时40分和16时55分。全班共有四组学生, 每组派两位学生配合表示时间, 一位学生表示时针, 另一位学生表示分针。通过本次游戏, 学生自己动手找到了答案。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掌握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 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促进了师生、生生的密切交流, 融洽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质量。

3. 筛选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 促进学生思考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需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创设的数学情境要生活化, 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有一个百万富翁, 忽然走了好运。有一天他碰到一个陌生人, 那人好像知道百万富翁有钱似的, 话没说了几句, 就谈到一个换钱的契约上。陌生人说, “根据这个契约, 我将在整整一个月中, 每天我给你10万元。而你, 第一天只需要给我1分钱, 第二天给我2分钱, 第三天给我4分钱, 第四天给我8分钱, 第五天给我16分钱。这样整整一个月, 我每天得到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百万富翁是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的大傻瓜的, 生怕陌生人一旦清醒过来, 中途毁约。于是, 2人办妥了一切手续。结果……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去探究故事的结果, 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生共同探讨结果的同时很快能导出故事中隐含的数学公式, 即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筛选出这样的教学情境, 既增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使得学生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 明白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4. 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重视人文价值的培养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其加以正确引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课本上找材料, 注意挖掘课本例题和习题中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如经济与金融方面:有奖销售、股票走势图、银行利息调整、公积金贷款等, 有助于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理解和应用,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渗透到平时课堂的一点一滴中, 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 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总之, 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充满生机和活力,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情境, 可以生动地还原知识形成、知识应用的场景, 使呆板的知识传承呈现得生动而鲜活。教师要善于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活数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数学,创设情境,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张继红.缘何要创设情境?[J].基础教学课程, 2008 (2) :19~20

[2]钟桂雄.略论中专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9) :52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9

数学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要使之能成为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同时也要能使之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据此, 可以把问题情境分成:现实的、超现实的 (虚拟的) 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三类.所以, 数学情境创设不一定就非得是生活里面有的真情实景, 有时候情境也可以是很抽象的.创设情境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展现数学问题的背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创设情境, 激发问题,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可以通过下述一些方法来创设:

一是通过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将一张薄薄的人民日报, 连续反复对折若干次, 报纸叠起来的厚度将不断增加,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384400千米, 请展开想象、操作并提出问题.这个情境完全可以运用于乘方运算的教学.又如:幼儿园王老师给班上两个小朋友带来一块矩形饼, 现在要求只切一刀, 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你有几种切法?这可运用于图形面积等分的教学.二是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如一架梯子, 靠在墙上, 太陡了不行, 太平了也不行, 这是生活中的事, 这里又是数学的事, “陡”与“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 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与“不陡”是情境, 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要好.类似地,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可以类似地创设情境:一根竹竿长10米, 斜靠在墙上, 竹竿的顶端距离地面垂直距离为8米, 竹竿的顶端下滑1米.教师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浓, 而且学生不会被动, 这就是好的问题情境.三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例如:教授函数知识的运用时就可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所需创设情境, 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7人乘车去旅游, 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甲种车可乘8人, 乙种车可乘4人.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租车方案和哪种方案费用最少等去提出问题.四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动态创设情境.计算机模拟动态大多以动态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奇妙的图形变化, 可展示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图形的旋转、翻折, 表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利用图形转化, 刻画不同曲线的统一特征, 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通过对各种图形和元素着色, 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使教材中枯燥无味和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形象有趣.五是通过问题解决创设情境.比如:从2-1=1, 思考1-2=?, 不够减, 引入负数, 就是一个可取的情境;同样, 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10米深的井里有一只蜗牛, 白天向上爬上3米, 晚上向下滑2米, 爬完某个白天后, 它刚好能够出井, 它多少天能爬出深井?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 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六是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例如:有资料表明, 目前世界的城市垃圾年增长率不低于3%, 有些国家高达13%, 2002年底到2007年底我国城市垃圾的堆存量达70亿吨, 侵占了约5亿平方米的土地, 垃圾的资源化和回收利用已刻不容缓!这可以用作数列知识点的教学.七是使用教材的主题情境图.吕传汉先生认为:在教学中,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线索.而教材中的主题图只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 其使用与否也应看该图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因此, 丢开主题图进行教学, 且学生能够学好相关知识, 这种教学至少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不盲从.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网友建议用好教材的主题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将静态情景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合理把握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除此之外,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有关的数学史料来创设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0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来,以此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四大要素。[1]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要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等密切相关的知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同时注意体现化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首先教师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学习,并逐渐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同时,密切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热点,增强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有关方法。

1. 运用化学实验,创设趣味情境。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石,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化学实验更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实验往往可以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现象,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从而引起思考。

例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这些因素,然而此时通过一个“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引起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看似都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明明看到了燃烧的火焰,手帕怎么就没有烧坏呢?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的知识使让学生印象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实验资源,多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设计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思考疑问,学会用实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实验可以设创设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现代社会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用发现的眼光,就可以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找到大量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素材。

例如:在学习完第七章后,曾开设过一节《酸碱盐的性质》复习课,从小胖起床在卫生间遇到的牙膏、洁厕灵引出酸的性质,从厨房中的碱面、食盐的鉴别方法等归纳碱的性质,从菜园里的化肥农药等认识有关盐的性质。在学生总结归纳后,再利用这些性质解决如何鉴别真假黄金、如何进行污水处理等实际问题。

如今,化学知识无处不在,在学习“化学与能源”时结合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情境;在学习“简单的有机物”时,联系近年来出现的假酒中毒事件、三聚氰胺、甲醛、工业用盐等事件;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时,考虑环境污染、水污染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3. 利用化学史实,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史料,历史上许多和化学有关的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史实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学习《生石灰》的烧制时,学生回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场景: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皇家园林,其中收集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修建圆明园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材。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他们在园内抢掠、破坏,到处放火。熊熊大火烧毁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变成了碎块。这样将石灰石的烧制与圆明园的史实联系在了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巩固了知识。

4. 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著名教育家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声音、形状、颜色等的感官刺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所以利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技术可以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具有极强的真实感。可以把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瞬变为定格,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例如,在学习《原子构成》时,学生一时很难从宏观转向微观。此时通过模型、flash动画配上生动的讲解,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水电解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分析水由大量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再分解为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原子,最后大量的氧分子形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形成氢气。通过如此详细、直观的动画和分析,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总之,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出发,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运用现代媒体,通过实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合适的学习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8-69.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七问” 篇11

1自问

在数学课堂情境中,通过老师的自问自答甚至自问而不答,用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动力,也为问题的解决留下伏笔。

案例1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课题)

师(介绍):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长跑健将,他与乌龟进行赛跑,他的起点在乌龟后边100米处,他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那么在他跑完100米的时候,乌龟又前进了10米;阿基里斯又追了10米,但乌龟在这段时间里又前进了1米;阿基里斯跑1米,乌龟又跑0.1米,如此循环下去,阿基里斯只能无限接近乌龟,而永远都无法赶上它或超过它。这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师(自问):那么阿基里斯到底在何地追上乌龟呢?

师(自答):当追上时,阿基里斯所跑的距离为……(由此引入课题)

案例2多边形内角和(课题)

师(介绍):某广场要设计一个正多边形的喷水池,每个顶点处,各安置一个可旋转的喷头,每个至多旋转,要能恰好覆盖相邻两个水池边所夹角度。

师(自问):这样的设计要求有几种方案呢?(由此引入课题“多边形内角和”)

2即问

通过老师的即时问、学生的即时答甚至抢答(无需多思),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瞬间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性与互动性。

案例3极差(课题)

师:大家都知道美丽的新疆西瓜大又甜,可能不知道还有一个俗语,“早穿皮袄午穿纱”。

师(即问):同学们知道这句俗语的含义吗?

生(抢答):形容早上、中午的温差大。

由此自然地引入极差的课题。

案例4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课题)

师(即问):我叫华志远,来自无锡一中,大家能猜出我的年龄吗?

生(即答):40岁。

师(即问):说明我看上去挺年轻吗?

生(即答):50岁。

师(即问):有那么看老吗?

谈笑间,经过三四个反复,学生终于用“二分法”猜出老师的年龄。

说明:这是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著名特级教师华志远老师在无锡第三高级中学借班上课执教“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情境引入,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追问

当一个问题由学生回答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从而步步紧逼,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思维也成跳跃式发展。

案例5向量(课题)

师(介绍):一游客(位于超市西北方向500米处),为找到超市,他问行人甲如何去超市,甲说走500米就到了。

师(问):行人甲的回答,能让游客找到超市吗?

生:不能。

师(追问):为什么?

生:以游客所在位置为圆心,500米为半径,都是行人甲所说的地方。

师(追问):很好!如果游客问行人乙,而乙回答:向东南走就行了,请问乙的回答,能让游客找到超市吗?

生:也困难。

师(追问):为什么?

生:沿东南方向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是行人乙所说的地方。

师(追问):应怎样告诉游客才能让他找到超市呢?

生:沿东南方向走500米就到了。

师:好!为了找到超市,要告诉游客什么方向,还要告诉走多远,(由此引入“向量”课题)。

4串问

通过连珠式的发问,将几个问题串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攻势,令你在这些问题面前欲罢不能,必须调动自己的脑细胞,将问题一一解决才感到“心安理得”。

案例6基本不等式(课题)

师(介绍):某学生去买一些苹果,一小贩用两臂之长略有差异的一台天平称,将几个苹果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的平均数作为苹果重量。

师(串问):你认为他这种做法如何呢?能猜一下谁合算吗?原因何在?

案例7余角与补角(课题)

师(介绍):苏州虎丘山绝岩耸壑,气象万千,世界第二斜塔虎丘塔屹立于此,虎丘塔塔身倾斜,却历经千年而不倒,被誉为“中国第一斜塔”,已知倾斜角为87°12″。师(串问):欲将其扶正,则扶正的度数为多少?而如若测量虎丘山本身的倾斜度,直接测量方便吗?怎么办?

5反问

对于一些结论明显的问题,有时为加重问题结论的肯定性,常常会用反问的语气,来表明这样的问题也还用回答吗?通过反问来加深人们对问题结果的印象,产生一种振聋发聩之感。

案例8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课题)

师(介绍):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

师(反问):你想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吗?

6辩问

道理不辩不明,问题不辩不清,对于一些思维障碍处与思维的盲点处,常需要在问题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适合辩论的问题,让学生去争论、去辨别、去辩答。

案例9余角与补角(课题)

师:请大家编一道关于余角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完成。

生1: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2倍还多30°,这角是多少?

生2(思考后):这个角是20°。

师(辨问):能发现不太完善吗?

生3(辩答):没问题,验证对。

生4(辩答):不妥,这时问题变为“20°的余角比这个角的2倍还多30°,余数比除数大”。

生5(辩答):不妨把30°改成10°,即改为“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3倍还多10°”,这样更好。

案例10无理数(课题)

师:如何理解无理数?

生1: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小数部分无规律。

师(辨问):有没有小数部分有规律的无理数呢?

生2(辩答):好像无理数的小数均无规律,如π,e,根号2等。

生3(辩答):不一定,如a=O,12112111211112…,b=0.54554555455554……,它们均是无理数且小数部分有规律。

说明:这种辩答使学生对无理数有更深的认识,并感到数学美妙有趣。

7趣问

将数学问题冰冷的面孔代之以等价的活泼、生动、有趣的情境问题,通过有趣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数学问题背景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

案例11原问题:不等式证明x2+y2>x2y+xy2,(其中)

趣问设计:有A、B、c、D四个长方体容器,A、B的底面积均为x2,高分别为x,y;C、D的底面积均为y2,高分别为x,y(其中x≠y)。甲、乙两人规定一种游戏规则:每人选取两个容器盛水,盛水多者为胜,你能给出一种先选者必胜的选择方案吗?为什么?

案例12原问题:求圆周长。

趣问设计:一根足够长的铁丝紧贴地球形成一下圆圈,如果把这根铁丝再放长10米,在地球和铁丝之间形成的缝隙能通过一只老鼠还是一头牛?

新课改中的数学情境创设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应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是乐于学习, 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相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情境中生疑, 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确定圆的条件”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操场上有不在同一位置的三位同学, 一个篮球。这个篮球放置于什么位置, 三位同学拿到篮球的距离相等?你能帮帮忙吗?让学生自由发挥, 去猜测去探究, 由于在学习圆的知识, 学生会猜到以三位同学为圆的圆心处。教师:那这个圆心怎样确定呢?你们能做吗?学生:不能。教师:你们想知道怎样来确定这一圆心的位置吗?学生:想。就这样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知的欲望, 产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产生一种想学的心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创设数学情境, 应设置悬念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特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悬念情境, 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 一种迫不及待想解决问题的心理和获取新知的想法, 紧紧扣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 能产生很好的时效性。例如:在教学“太阳光和影子”时, 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晴朗的“黄金周”期间, 有几位同学参观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有一位聪明的同学用自己的身高测出了电视塔的高度。教师设问:谁能说出这位同学是如何测出电视塔高度的?学生:沉默无语, 回答不出。教师: 下面要学习的知识就可以帮助我们回答,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知道了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 物体高度与其对应影长成比例”的知识来测出的。让学生在质疑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养成质疑的习惯, 设置悬念情境, 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获取新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应具趣味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 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既可激发学习兴趣, 又具有可接受性。浓厚的兴趣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在课堂教学时, 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设置:鸡兔30只, 100条腿满地走, 问鸡兔各有几只?这一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吸引了学生, 顿时学生有一种想去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欲望。

四、创设问题情境, 应注重情境的可 操作性

教师应借助于一定现实的、有意义的材料,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于合作交流中去发现、获取新知,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的边”教学时, 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木棒拼凑三角形并比较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比较直观地获取新知。在教学“镶嵌”时, 让学生观察现时生活中的房屋装饰, 让他们找地砖进行实际操作, 分析能够用来镶嵌的几何图形应具备的条件, 得出结论。在教学“概率”时, 让学生准备实验用具, 分组做翻牌和摸球游戏, 在活动过程中, 他们认识到在一些事务活动中, 单个个体的力量和作用是不够的, 更多的事务需要人们的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创设问题情境, 应注意生活化和 数学问题的应用

例如, 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在有理数乘方一节创设的“拉拉面”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某同学家里养了30只大鸡, 10只小鸡, 每天吃饲料7斤, 几天后, 又买进5只大鸡, 10只小鸡, 每天吃饲料9斤。有学生提出了大鸡、小鸡每天各吃多少饲料。在教学“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时, 创设了学生儿时拴牛的情境, 这是农村学生最熟悉的情景, 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情境贴近师生生活, 具有生活气息。在学习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识后, 要求学生会用正方形纸片, 沿对角对折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来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从而体现了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地位显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应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悟“数学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充分认识数学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

上一篇: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下一篇:现代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