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2024-10-22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精选13篇)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1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摘要: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它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助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课件

教学情境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高科技为学生们创设了仿真数学学习环境。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有机融合,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它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只要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思考,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助手”。下面结合本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和探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便抛砖引玉。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一开始我就说:“同学们,大家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吗?”,六年级孩子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也讲得很好,接着我又说:“兔子输了后很不服气,就约乌龟再比赛一次,这次兔子选择了一个圆形的跑道(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的比赛起跑线),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学生看了跑道后一致认为不公平。通过创设这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引入圆的周长,让学生在情景中进一步探索圆周长的相关知识。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形象生活的故事情景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探索相关知识。

在上《分数的意义》一节课时,课前,我播放《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课件,引起了学生对分数的浓厚兴趣;课中则以“孙悟空考小朋友”为主线设计课件,把学习新知的过程分为几个板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数的意义;反馈练习时,则以“我与孙悟空比高低”为主线设计层次不同的反馈题课件,让学生应用分数的意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时,我播放了《蚂蚁王国》的课件,提出了蚂蚁王国的房子有多高?浮桥有多长?等问题,引发了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的兴趣和欲望。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就一定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客观生活中建立起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知识。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画面、文字于一身,它既可以将现实生活原汁原味地再现,比如现实生活的录像,又可以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提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的生活情境,既可使生活情境不失真实性和艺术性,又可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将它应用于教学,其作用勿庸置疑。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实物情境。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圆柱形物体,教学《角的认识》时,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角的课件的播放,能让学生对圆柱或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中的圆柱体和角。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节课时,播放“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录像课件,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收集到活动的数据,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中,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一首《乌鸦喝水》的儿歌,儿歌是用Flash制作的MTV,动画短片生动有趣,一只乌鸦把小石头撞到瓶子中,瓶中的水面逐渐升高,最后乌鸦喝到了水,配上儿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生动的展示了小石头占据了瓶底的空间,迫使水向上占据上面的空间,为学生学习理解体积的概念做好铺垫。看完动画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体积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时为学生创设鲜明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摹拟情境。有的情境,如果教师要将其照搬进课堂,则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并且有些情境,则是根本没有办法照搬进课堂的。这时候,我们就只有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摹拟了。如:教学长方体六个面的大小关系时,借助课件演示:将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三组相对的面分别移动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演示,学生直观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课件演示两位同学同时从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在学校相遇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发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性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学生不断地带有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制作课件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的生长点、疑难点、模糊点创设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新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有关“闰年”的知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四年一闰” 的道理,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红色的太阳、兰色的月球、灰色的地球按自己的规律不停的运行着,这时可配上轻松、柔美的音乐,温柔、亲切的解说,仿佛将学生置身于浩渺、奇妙的宇宙中。拟真的画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从画面中知道了地球自己旋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地球绕太阳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了四年就少算了一天,把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有了366天,叫做闰年。通过这种生动、拟真的演示,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道了其所以然,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了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上网求解、讨论等,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等,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实现多方互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会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是多样的,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借助多种媒体手段,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创设合适的情景,使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从而大大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2

1.图 片引入 ,激发兴趣

多媒体图片具有动态、声音和图像等直观性,能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本的探究兴趣。图片配上悦耳的音乐,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欲望,激发情感,对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巨大作用。教师在出示图片时用巧妙的语言设置一个悬念,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神经,让小学生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关注文本,自主探究语文新知。例如:我在教学语文S版四下《鸟的天堂》一课时,简介作者巴金之后,运用课件出示文本插图: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河道变窄了,茂密的大榕树横卧在水面上,枝繁叶茂,一簇簇榕树叶伸到水面上。众鸟纷飞,啾啾鸣叫。同学们看到这么苍翠茂盛的大榕树,听着小河潺潺的流水声,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噻”的声音,学生被图片内容吸引,兴趣浓厚,注意力特别集中。听到这群鸟齐鸣的声音,你们想到什么?请大家说一说。学生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我好想去看看。有的说我想知道那是几棵大榕树。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文本,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自己,发挥创造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课文。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化 静为动 ,点燃激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探究兴趣。多媒体融声、光、电、形于一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如身临其境,诱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小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个个跃跃欲试。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脑、耳、手、眼并用,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在生动活泼的画面引导下,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把抽象枯燥的语文学习变成活生生的动态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特别快乐,从而主动讨论、亲近语文。例如:教学汉语拼音“a、o、e”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动画,伴随欢快的音乐,一只美丽的大公鸡飞到栅栏上,火红的冠子、油亮的脖子、花色的外衣、金色的脚趾,“喔喔喔”地叫着,太阳绽开了笑脸,向日葵吐出了花蕊。学生欢呼起来:“好漂亮的大公鸡啊! 大公鸡是怎么叫的啊? ”孩子们惟妙惟肖地模仿起来,有的还夸张地伸长了脖子,课堂由静变动,热闹极了。这时,课件上的公鸡张大了嘴巴,嘴里吐出了拼音字母“o”,学生一起和大公鸡学习单韵母“o”。孩子们在愉悦中学会了韵母“o”的发音,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课堂活泼互动,学生没有倦意。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和多样化。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内心不断荡起情感的涟漪,与课文和谐共鸣,课堂活力四射,化静为动,提升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良好。

3.放飞思维 ,张扬个性

小学生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设置一些能促进小学生多向思维、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问题, 鼓励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独立探究,为学生提供驰骋思维、张扬个性的广阔时空。采用媒体辅助的激趣方法,让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深入研读文本,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会小组合作,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从小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恰当运用多媒体,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主旨,拨动学生的语文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问题的解决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动画,学生兴奋极了,高兴地说:“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啦! ”迅速调动小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学生好想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过。教师鼓励学生在文本中找答案,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之后,他的生活会怎么样? 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飞回了自己的家,哥哥姐姐们羡慕地喊道:“好漂亮的一只白天鹅啊。”鸭妈妈也出来观看。丑小鸭说道:“妈妈,我是您的孩子丑小鸭呀! ”妈妈呆住了,疑惑不解地问:“真是丑小鸭吗? ”丑小鸭跟鸭妈妈讲述了自己变成白天鹅的经过,哥哥姐姐们高兴极了。丑小鸭对大家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学生大胆地想象,课堂充满了灵气与活力,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降低教学难度,唤起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教训难点,化难为易,使学生回味无穷。

总之,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启迪思维、解决疑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显著,能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多媒体情境能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让课堂充满欢乐。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103-01

如今,新课改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数学课堂,使教学可以从视、听等多维度展开。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画面不仅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使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实践证明,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所获取的信息比只用听觉获取到的信息让人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将会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下面就谈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数学课堂上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使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厌学情绪会转变为乐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首先制作了集图像、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唐僧分甘蔗》:唐僧师徒4人一路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唐僧饥渴难耐就让悟空去找水,悟空一个筋斗来到了一片甘蔗园,取了3根一模一样的甘蔗回到了师父的身边,师傅拿出第一根甘蔗问:悟空你吃多少?悟空回答:我吃一根的一半。师傅又拿出第二根甘蔗问沙僧:你要多少?沙僧说:我要2块。师傅把第二根甘蔗平均分成4段给了沙僧2块,八戒一看沙僧多拿了一块,忙大喊:我要4块。师傅拿出第三根甘蔗平均分成8段给了八戒4块,八戒美美地吃了起来。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思考:你觉得三个徒弟谁分得多,师傅这样分公平吗?看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设计这一多媒体课件的意图就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探究欲望,为全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在几年的教学中,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顺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小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吗?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挥现实生活中可触可见、真实、形象的优势,化解抽象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再现过程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按教材中的要求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再将圆柱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再将圆柱平均分成64等份切分后拼图。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再将切分前的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的长方体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再将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再让学生思考,在整个切拼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屏幕多次將圆柱体转变为长方体,越分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体。而实物教具的切分拼合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本来较难求的圆柱体积公式也非常明朗了,从而渗透了转化和极限等数学思想。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情境教学无论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或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当然目前在我们的新课改实验中,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真正吃透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新理念的本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J].人民教育,2006,(8).

浅谈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此,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在实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兴趣小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和求知欲这一特点,化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趣味实验的新奇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原因,从而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面兴趣转化为对学习、探究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在初三化学第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我的魔术表演:(1)拿一张白纸,让大家观察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在白纸上喷一种“水”,纸上立即显示出“化学真奇妙”这几个字.(事先用酚酞在纸书写上“化学真奇妙”几个字,然后用碱液喷.)(2)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实验:取干燥的蔗糖粉末5克与氯酸钾粉末5克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过氧化钠3克,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看了我的表演,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达到了极点,从学生的表情上不难看出大家都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我说“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好好学习化学知识.”这样的开场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2.创设探究性实验情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了以下三种结果:①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②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中,通过天平仪器的测量,发现反应后容器内的物质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③在镁带燃烧实验中,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要大.不同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决定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与参加反应物的性质有关?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继续实验并开展讨论,最后,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中,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已从反应容器里逸出;镁带燃烧实验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我们在称量反应物时忽略了氧气的质量.然后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再进行实验.通过这种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3.用家庭小实验情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之前,我事先布置回家作业,《化学新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家庭实验观察:把一只鸡蛋洗净后,浸在醋酸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放置三天,再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谈谈你对鸡蛋壳的性质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会发现鸡蛋壳周围产生气泡,慢慢的鸡蛋壳变软最后几乎消失.这意外发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求知欲大增,一定要解开蛋壳之谜.他们查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教师,再次做实验等,不断寻找答案.二、联系生产、生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例如,在能源利用这个问题上,让学生比较沼气、煤气、氢气、天然气等燃料哪种更好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成本高)、氢气的存放(常温下是气体,所占体积非常大)、氢气的泄漏(氢气以液态存放时极容易飘散出来)、氢气的爆炸(爆炸极限大,易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三、利用新教材中的科学史话、拓展视野,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探究的历史,化学史料十分丰富,在化学教育中充分应用化学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基本要素,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教材两册书中共有六处科学史话,有33处拓展视野,这是老教材所没有的.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这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例如,在讲到空气中氧气的测定这节内容时,直接让学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很困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或者补发一些关于拉瓦锡的科学事迹的材料,然后介绍拉瓦锡的钟罩实验,及实验过程和实验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启发,而且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参考文献:

[1] 杨丽君,李德良.建构主义理论与化学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2).[2] 毛新勇.情景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8-3-5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5

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欣赏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画、动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真实有趣,内容的形象实用,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马刀舞》是一首由管弦乐曲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体验音乐之“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根据欣赏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多媒体播放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进行作品介绍,然后让学生充分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同时出示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再通过表演来体验炽热的舞曲气氛,画面中还将乐曲相同与不同部分加以对比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教师事先用多媒体播放片段,让学生先用动作模仿钟表有节奏地摆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初听时出示欣赏要求:听了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什么地方?好像听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后以多媒体形式再听再问:你听到了哪几种钟声?乐曲分为几段?随机进行分段欣赏: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主题欣赏后说明:描绘了钟表店里各种钟表的声音,同时也表现了钟表工人愉快劳动的情景。再展示第三部分主题再现,情绪更为热烈,多媒体播放时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描述又合作表演钟表走动,展现了钟表店里热闹的景象。

实践证明:教师运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多媒体与音乐欣赏整合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6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面前,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即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的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儿童感知教材,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成为丰富儿童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到小读者面前,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即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的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儿童感知教材,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例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想象他为了找纺织娘遇到的困难以及是怎么克服的?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捉过虫子吗?怎么捉?遇到困难了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正是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事件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时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老师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本相沟通,易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文本内容。

二、调动积极性的游戏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同学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学生,他们的动作、神情便根据自已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三、以实物演示情境

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那以实物来演示情境,来让学生去感知事物。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特意在教室的生物角内饲养小蝌蚪,让学生每天观察并作记录。这样学生就能知道青蛙与蟾蜍的异同点,并能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模拟的实物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仅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创设想象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我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来理解景色的奇丽,然后,我设计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后、想后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如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教师让学生去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等。

五、创设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 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多媒体技术能把图形、文字、声音、影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心理学实验也表明, 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左右, 从视听结合接受的占65%左右, 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多种形式, 全面刺激着学生的多种器官, 使学生在课堂上眼、耳、脑、口、手并用, 产生的效果更全面更深刻。

由此可见,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把多媒体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摆脱枯燥乏味的说教, 还能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既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但给学带来了视听享受, 而且有效的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下面, 我就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浅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 就会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 就会聚精会神, 努力追源, 并感到乐在其中。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把静、动、画结合起来, 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直观生动, 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 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骄傲的孔雀》这一课时, 上课伊始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看一部小小的动画片, 不过你们要好好思考, 这个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一边说一边操作鼠标, 与计算机连接的大屏幕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孔雀, 它昂着头, 挺着胸, 拖着美丽的长尾巴, 正沿着湖边散步。学生一下子就被屏幕上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 接着屏幕上有序地演示孔雀遇到花喜鹊时骄傲的样子, 和自己的影子比美, 后来掉到湖里的狼狈样子。学生边听边看, 借助多媒体, 把静态的文字记述的故事转化成新颖生动的视听形象展示出来, 学生既好奇又兴奋, 人人开动脑筋。他们不仅按画面内容生动有趣地描述了故事的内容, 还把自己融入到画面中, 如同身临其境, 说出了孔雀听了喜鹊的话会怎么想, 怎么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全心投入学习, 并以学习为乐, 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借助多媒体, 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性, 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对直观、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信息传递工具, 它图像逼真, 色彩鲜艳, 具有动画功能, 还能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能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优点,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中区别“迎”和“追”有什么不同时, 比较抽象, 中下层生难于接受, 于是我操作鼠标, 微机演示一群小蝌蚪和鲤鱼从两地 (相反的方向) 出发, 小蝌蚪见到鲤鱼之后面对着鲤鱼游过去的画面, 再操作鼠标, 画面侧边出现一句话———这就叫“迎”。接着我用微机演示乌龟和小蝌蚪从同一方向出发 (乌龟先出发, 小蝌蚪后出发) , 一会儿, 小蝌蚪从乌龟后面快速赶上去的画面, 再操作鼠标, 画面侧边出现一句话———这就叫“追”。难点在动态、直观的演示中得以解决, 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 增强了感官上的刺激。演示一结束, 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迎”是面对面地走上去的意思, 而“追”是从后面快速地赶上去的意思。这样, 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 只要借助多媒体, 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 将不易理解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当然不能以牺牲传统的教学手段来作为代价。在教学当中, 我们还是应当强调“读”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多读、会读,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借助多媒体, 丰富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主要通过读、说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但因为小学生涉世浅、见识少, 效果不是太明显。而多媒体教学则能以丰富的图片、动画和声音为激趣点, 来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我们的教材中, 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的范文。详写部分一般配有图, 而略写部分一般没有图, 即使有, 也不尽人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方位的信息用于课件制作, 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的画面展开联想, 从而领悟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例如《黄山奇石》一课, 作者详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块奇石, 并配有相应的图, 学生图文对照一下子说出了各种石头的样子。而课文最后一段列举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 作者不但没有写出它们的样子, 连相应的插图也没有, 让学生凭空说出它们的样子来比较困难, 教师也不好引导。上课前, 我通过网络找到了相应的图, 上课时将画面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看着画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说说这些石头是什么样子的。由于直观、形象, 学生描述起来异常生动。如一学生说:“每天早晨, 有一位披着长发, 穿着绿裙子的仙女坐在溪边的石凳上弹琴, 不时传出悦耳的琴声, 引来了各种各样的鸟儿。这就是‘仙女弹琴’”。

四、借助多媒体, 扩宽学生的视野

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使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 需要以占有广泛的信息为基础, 没有充足的信息则难于实现。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信息变化迅速, 知识信息容量大。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打破教科书的滞后性, 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 借助多媒体对这些信息资料中的图片等加以适当的处理或制成动画,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教学内容形象、通俗地向学生介绍,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教学第四册《识字学词学句 (一) 》这一课时, 课文只列举了8个优美的风景区和名胜古迹, 而中国的风景区和名胜古迹还有很多, 教师可借助网络, 查询有关资料, 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文字形象地向学生介绍。这样, 既节省了时间, 又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利于积累。

浅谈小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篇8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有些教材内容直观性强,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影像于一体,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展现出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趣味性。

例如在认识一年级的字母《g k h》一课时,老师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课件是以动画出现的,先出现了与字母有关的鸽子叼着树叶、蝌蚪在一颗水草下嬉戏、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喝水的场景。教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出来他们正在做什么吗?小朋友发挥了想象力,都一一说了出来。教师写出要展示出的字母,问鸽子叼着的这个树叶像什么?两个小蝌蚪在一棵草下像哪个字母?这个小朋友坐的椅子又像什么呢?小朋友都很有兴趣的回来了出来。之后教师又用课件教学发音、笔顺和写法。课件中还有发音口型,非常科学。

(二)多媒体课件用于充实课本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有些教材里的内容单调且枯燥,内容不够丰满,这时教师需要把课外资源引进课堂。因多媒体课件不受时间、空间和形式的限制,能将教材以外的资源重组、展示,所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样一方面把生活中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广大世界生活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例如二年级的品生课《快乐的六一》,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把学生的六一活动全都录制下来,在上课的时候,把自己学校和其它一些学校的小朋友六一节目视频给学生看,学生感受到了快乐的六·一生活。同时,教师展示了世界上其它的小朋友的六·一是怎么过的,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六·一儿童节的举世同庆的快乐,也从中体会到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毕竟还有一些小朋友生活在不幸中。他们还不能象自己一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对教材以外课程资源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知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他们人生的经验。对于教师来说,也为教材拓展带来极大的方便。

(三)用于抽象的事物及其演变的直观展示

多媒体课件能展示抽象的科学道理,短时间内演示历史进程,实现教师语所不达的境界。

老师在讲科学《蚕的生长过程》时,展示的是一段科学知识影片——蚕的生长整个过程。从孵化、长大、吐丝、结茧、破茧而出,短短十多分钟把蚕的四十多天的一生再现的清清楚楚。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蚕的生长发育,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反而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在小学教材里,有很多类似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达到了直观演示的作用。多媒体课件演绎着时间、空间里漫长和微观事物的发展。把抽象变成直观,把复杂演化简单。

(四)用于展示习题。多媒体课件可用来展示教学提纲和习题,深化课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容量大,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纠错方便。

多媒体课件在实践中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所以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多媒体课件的用途实效性不大。只起了教学环节提示的作用。没有起到演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等相应的作用。

二是,多媒体课件只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引入不恰当的资源,与教学内容脱节,不能突出重点出难点,为的是突出现代化教学形式、使多媒体课件流于形式。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9

武宁县新宁五小 卢 陈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语文古诗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呢?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古诗中的情境,往往需要教师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导语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进行《早发白帝城》教学时,我在导入时以谈话激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青山层层叠翠,江畔传来猿猴啼叫声声。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受到感染,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诗歌往往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的感情,在学习了第一、第二句诗后,转入学习第三、四句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清晨,蒙蒙的雾气还未散尽,诗人便按捺不住思归之情,从缤纷的云霞笼罩中的白帝城出发,沿长江之水顺流而下。近了,近了,快到江陵啦,在江水拍岸声中,他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心情如何? 现在再来学习第三、四句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进入诗的情境。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揣摩诗句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意境。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美和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感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如教《泊船瓜洲》时,首先我抓住关键词“绿”,让学生更换上“到”“来”“入”“满”等词,并要求学生换字朗读,使学生体会“绿”字用得好,不仅写出春风又一次吹遍了江南岸这一事实,而且把春回大地,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幅春天美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我充满感情地范读诗句,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感情。然后我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细心体会诗句情境,学生也很快理解了诗句的内涵。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

通过想象活动的展开,学生面前便会展开鲜艳绚丽的画面。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诗句,再要求学生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一道怎样的瀑布?画面是怎样的?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生动的画面: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又如在教《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如果你此时站在一片小舟上,沿江东下,小船驶过了浪急滩高的三峡后,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都认为松了一口气,感到非常轻松愉快。这时适时讲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就又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教学《泊船瓜洲》的“绿”字时,我运用多媒体放大课文彩图,将学生带入情境:春风又一次为长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图啊!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了春天田野的气息,学生愉快地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桃花盛开了,一片粉红,象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哗哗地奔流着„„。这样,“绿”字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也调动了起来。

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是理想的手段。《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景色:树头花落,黄蝶飞舞;儿童嬉戏„„诗歌节奏轻快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师朗读诗歌时,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也可以渲染情感,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感悟诗意美。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10

科研论文: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小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摘要:《纲要》指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使幼儿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接受新知。它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优化了教学的过程,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效果。因此,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工具,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摆脱单

一、枯燥乏味,从而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小班数学、运用

在幼儿园各类学科中,数学是逻辑抽象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而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通常依据个别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判断事物。要想使他们对问题作进一步思考,必须靠外界刺激和诱发。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将数学中的抽象变得生动具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接受新知识。加大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力度,实现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拓展幼儿的思维,促使了幼儿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现以小班的数学《小动物看戏》活动为例,谈谈如何让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优势,更好的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形、色、声、光的效果,创设出各种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可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长时间以来,我发现一些纪律差的孩子,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他们很快就能安静下来眼睛注视着多媒体课件,显得格外的认真。

在《小动物看戏》活动一开始我出示课件,以小朋友最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去看戏的情景为背景图来激发小朋友对这堂活动的学习兴趣。由于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限制,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口述故事是相对比较安静的活动,如果采用单调的说教,幼儿不仅不易理解,而且容易疲劳,最终影响教育效果,课件的参与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借助于具体形象来进行的,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所以接下来我以多媒体动画形式来讲述故事,多媒体课件能将较为抽象的道理或要求,借助画面表达出来,非常具体,不仅有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而且还配有悦耳的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可以说是集形、声、色为一体,幼儿可以边听、边看、边娱、边想,极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游戏,启迪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小班幼儿尤其喜欢游戏,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这样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很好地达到数学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游戏,恰恰还能将娱乐和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我在活动中设计了闯关游戏来对幼儿进行练习,让幼儿在闯关游戏中发展智力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换起幼儿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理。《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课件中我以“按票入座”设为第一关,画面上有五张椅子,它们分别是看戏的小动物们的座位,每张椅子上都贴有点卡,小猴拿的是一个点卡的票,小猪拿的是两个点卡的票,小狗拿的是三个点卡的票,小猫拿的是四个点卡的票,小羊拿的是五个点卡的票。当鼠标点击到某个小动物,请幼儿帮它找座位,并连到相应的座位上。如果找对了,就会发出小动物欢快的叫声,如果找错了,这个点卡还会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些都是由课件中的路径是预先设置好的。)同时发出“加油,请再想想”的声音。运用电脑制作形态各异活泼可爱的小动物,配上色彩鲜艳的背景及活泼动听的声音,整个过程清晰、生动、形象、逼真,有效地刺激了幼儿的听觉、视听,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完成活动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班幼儿对鲜艳的颜色感兴趣,于是在第二关我出示有五排椅子,只是颜色不一样,有紫色、蓝色、红色、绿色、黄色。这一关的题目就是颜色碰碰碰,就是让小朋友看看自己手中拿的什么颜色的票,然后与电视机上和你一样颜色的椅子碰一下,碰对的话,就点击做对的音乐“恭喜你,你做对了,你真棒”,做错了就点击做错的音乐“还需继续努力,加油,加油”。这样小朋友在此次数学活动中参与性明显有了进步,小朋友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游戏中已经逐步掌握了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数学知识。用多媒体中的音效来表扬小朋友使幼儿在活动中兴致盎然、情绪预约、思维敏捷、充满自信,比传统教学中摆弄图片,然后等待老师检查效果更直接更便捷。

幼儿的自我表现欲很强,当表现成功时,就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我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把幼儿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幼儿,让幼儿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根据幼儿的认识规律性,有意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第三关是结合一二两关让幼儿体会帮事物配对既可以用颜色配对还可以用点卡配对,以“智力闯关”来激起他们表现的欲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以其本身的直观形象性特点而具备了最佳的视听觉效果,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会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课堂生动活泼,并带领学生进入教学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幼儿通过直接的视听感官作用,产生对活动学习的兴趣。在《小动物看戏》最后设计了小动物们能开心地坐到位置上看戏,以及动物们看戏的鼓掌声,使得画面更加形象具体,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的吸引着幼儿。接着我出示动物们开心的笑脸和小朋友们说再见使得整节个活动圆满结束。幼儿看到在大家的努力下帮小动物们找到座位,大家心里也都是乐滋滋的,有效的达到了幼儿观察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和幼儿们的表现,我深深体会到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数学教学的好处,它能让幼儿对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让幼儿对感知的事物、现象、数概念等进行积极地思考、操作、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使幼儿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灵活,并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11

运用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画演示、动态模拟、视频播放、图片高清展示等方式)能将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创设一种逼真、视觉和听觉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地理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河流”的“滚滚长江”时,在PIT课件中插入了12幅长江不同河段风光图画(如高原雪域的清溪潺潺,金沙水拍的江流汹涌,高峡平湖的秀美风光,千帆竞渡的烟波浩荡等)。背景音乐为一曲雄壮高亢的《长江之歌》。课堂上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图画,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激發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他们希望把祖国母亲河保护好,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滚滚长江”这一框知识的掌握。又如,在讲授欧洲西部时,我先播放了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视频剪辑,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便于整节课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已经深深体会到,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也要做到合理、适时、适量即可。如,我在讲“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时候,把某某出版社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完整地运用到了课堂上。整堂课学生和老师几乎不用翻开地理教科书,只要教师点点鼠标、学生盯着银幕就可以了。课后评价时,学生完全没有掌握本节课知识,课堂有效性不仅没有提高,而是降低了。质量上乘,设计精美,通过专家审核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因为太全面、太完整,反而影响了多媒体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要注意在“教学辅件”下工夫,要知道多媒体课件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功能,而不能一切皆有可能。要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适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谨记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情境创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一、创设有效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由于初中生缺少生活经验,导致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往往缺乏生活素材,总是东拼西凑或是胡乱书写,从而使得作文质量不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设有效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文。情境的创设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描写景物,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然后将学生三五人分组,让他们自由观察校园或公园的景物,并相互交流,谈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最喜欢和不喜欢的景物有哪些,理由是什么。活动结束后,每人写一篇日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路径。

二、提炼日常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生活情感

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除了依据教材内容外,还需要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素材,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让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走近亲情的作文。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妈妈的吻》和《懂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听完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模样的?妈妈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是什么?和妈妈的相处是否融洽?等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

三、加强学科联系协作,运用知识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内容与方法的相互交叉整合中开阔视野。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应该充分利用各门学科知识的联系,合理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写作提供重要的素材。

例如,在音乐学科中,音乐能够通过声音的形式来传递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创设音乐情境,能给人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想象歌曲中的场景、人物、感情和故事情境。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春》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渴望春天》、《春天在哪里》,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着歌曲中美丽春天的画面。随后让学生描绘出所想象的那一幅图。教师还可以提问,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想,歌词写得如何?歌曲表达了怎样一种情怀?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等等。这样,由音乐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

四、实践活动体验情境,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除了在课堂内训练外,还应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开展。学生非常热衷于活动,特别是节假日活动、体育活动以及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等等。因此,为了锻炼初中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还应该将学生喜爱的活动融入课外的实践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累积写作素材,将写作的教学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

例如,在一年中的节假日,元旦节制作新年贺卡、母亲节为妈妈做份小礼物、植树节在校园草地上种植小树、劳动节帮妈妈做家务,等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写作很好的生活素材,只有亲身参与了实践,写作时的描述才能有血有肉。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即兴的题目,例如,在运动会之后,学生情绪高涨,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描写运动会精彩比赛的作文;在下雪天,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描写大雪纷飞场景的作文,等等。

另外,还可以举办作文大赛、讲故事大赛、表演比赛等各种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能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水平,创设作文情境模式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篇13

【内容提要】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将分四部分对这个论点进行阐述,并通过实例具体阐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涌进校园、步入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如何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下面就结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谈几点初浅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创设生活性的数学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数学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响起,学校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同学们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咦,服务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呢?噢!原来他们正在准备给运动员分发饮料。那么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呢?小朋友们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妙招。学生甲是这样数的:2、4、6、8、10、11、13,一共是13盒。学生乙马上举手说:我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原来他是一盒一盒数的,也数出有13盒。而学生丙呢,更是得意地认为他的办法最好:他是先数出盒子里有9盒饮料,再从盒子外面拿1盒进来凑成 10盒,加上外面剩下的3盒,一共也是13盒。„„在这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的满足与发展。教师随时随地尊重并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更是给课堂增添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多媒体计算机继续演示:操场上有的同学在比赛跑步,有的同学在比赛踢毽子,有的同学在比赛跳绳,还有的同学在比赛跳远。教师问: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通过观察数出踢毽子的有9人,跳绳的有3人,合起来一共有12人。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提一个9加几的问题吗?学生根据观察从不同角度对9加几的实际意义作出了解释。有的学生说: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有的学生则提出:踢毽子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于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9加几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同时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当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联系生活,显露生机,洋溢情趣,充满智慧,数学学习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在其中的美差。

二、创设图像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新教材的情景图尽管幅幅都是色泽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有些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不好体现,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景。“加减混合”是一年级上册的一个难点内容,要求学生不但会计算而且还要知道所表示的意义,如果一字一板去叙述,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运用多媒体设计了“美丽的大森林”的教学软件。设计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例题画面动态地展示出来,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和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在巩固练习时,把练习题设计成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如:教学“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三、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声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不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忘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出奇迹。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我们打破了课本原有的引入模式,以学生喜爱的多媒体动画形式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太阳公公升起来了,琦琦小朋友还在呼呼地睡懒觉。教师提问:琦琦上学会不会迟到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墙上的钟已经指在了7点整,于是一起回答:会迟到的。这样的设计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引起了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如戏剧的序幕,酝酿了情绪,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通过问题情境设计导入新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第二天,太阳公公又升起来了。琦琦上学会不会再迟到呢?学生们带着疑问看多媒体计算机演示:窗帘拉开了,床上没有人。小朋友们发现床头柜上的电子钟显示的是7∶00。琦琦到哪儿去了呢?画面一闪,原来她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前的多方设计,课内的步步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绪之中。这个过程,既是一次认知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同时也受到了惜时、守时的思想教育。

另外,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注意有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后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我们教学“10的加减法”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动画:一只漂亮的小白兔背着水果高兴地向家跑去,不小心装水果的布袋有一个破洞,掉了2个„„然后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激活思维。接着出现□+□=1010-□=□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这样,教师创设了探索式的学习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10的加减法,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趣味性的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小动物都非常喜欢,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可以使学生身处童话般的世界。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大森林??用数学”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以“美丽的森林”画面,使得孩子们仿佛声临其境。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出示“动态的蘑菇园”、“小鹿跳舞”,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初步的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也感受到“用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20只小动物从不同方位以不同形式到一起(有的从左往右走入;有的由前向后跳入;有的从天而降;有的“唱着歌”飞入„„),排成一行5只,共4行。问:一共有几只动物?第15只小动物是什么?第19只呢?„„结果学生的答案不仅标新立异,而且丰富多彩。学生回答对了,该动物发出三声叫声或跳动三下,此时学生的成功体验是无以言表的;答错了,大象老师给予鼓励性语言。在巩固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一只可爱的小兔要回家的情境,让善良纯真的孩子们帮助小兔朝着数字大的方向走,从而绕过凶猛的野兽,平安回到家。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知识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加深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基数和序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关于对安全检查问题的整改报告下一篇:异度支付新功能亮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