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2024-09-30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精选13篇)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1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他一个人在沉思。这里,可以通过播放旧中国百姓受尽苦难,惨遭杀戮,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的轰炸我华夏大地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周恩来的内心都会想些什么?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 1 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较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在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多媒体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但也要引起警觉,多媒体教学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功能。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2

一、创设交际情境, 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 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或学前班出来, 游戏是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围绕“游戏”创设愉快而轻松的教学情境。如教学《有趣的游戏》, 我就采用童趣盎然的游戏导入。教师说:“请你跟我这样做”, 同时做一个动作。学生说:“我就跟你这样做”, 并模仿。然后介绍熟识有趣的“老鹰捉小鸡”游戏, 引导学生看看这个游戏为什么这么有趣,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在游戏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 较好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整个教学活动就是在学生说游戏, 做游戏的过程中, 自觉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利用教材,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 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因此, 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 重视运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例如, 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中。编排有人物对话的训练内容。如五年级的《挑山工》。教师在教学时, 除了按照教材编排的专项口语交际训练外, 还要在讲读课文时突出对话的部分, 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人物之间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可通过朗读、分角色读, 以及表演等形式进行训练, 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一年级的教材中, 口语交际内容包括:向同学介绍“我的家”介绍自己喜爱的动物, 介绍自己学会的劳作, 以及介绍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内容和生动形式。教师利用这类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时, 必须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例如, 教学口语交际《我的家》时, 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 请几个小朋友各自介绍自己家里有多少人, 有哪些人, 各自做什么等。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和兴趣, 教师可以用布娃娃或戴上头饰来给大家上课, 先由教师表演“我的家”然后学生模仿。可以通过自己练说, 同桌互说, 四人小组互相介绍等形式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再选代表上台表演, 介绍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有礼貌、说完整的话。

三、丰富说话内容, 使学生有话可说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正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口语交际训练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去。所以说, 现实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课堂。老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进行言语交际训练。比如家里来了客人, 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遇到困难时, 你是怎样请求帮助的……。诸如此类, 都是生活中的小镜头,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再现情景,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比如, 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读书节朗诵比赛, 讲故事比赛, 文艺晚会, 背古诗比赛等, 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除此以外, 我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例如在语文综合课让学生上讲台朗诵诗歌, 讲个笑话, 或者说一句名言, 读自己最好的作文, 又或者说说自己近来最开心的事情等等。这样的做法,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既积累了说话材料, 又激发了说话兴趣, 活跃了思维,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

四、方法灵活, 多方面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吕叔湘先生曾说, 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 即一个“活”字。提供交际案例, 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案例就是一个交际的情境, 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 也可以放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 并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途径。比如“学会向别人解释”专题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案例。小红吃早点时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泼到了她的身上, 小红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换衣服。等她到校时课已经开始了, 老师马上当众批评了小红。下面的做法怎样, 请学生评一评。 (1) 小红马上哭了起来, 一句话也不说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2) 小红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的, 你不该责备我, 要不你去问我妈妈?” (3) 小红马上轻声说:“老师, 吃早点时服务员弄脏了我的衣服, 我回家换衣服才迟到了。”通过案例比较, 学生能领悟在解释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 还要讲文明, 态度要和蔼, 语气要合适等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3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一、精心设计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想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有探索。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而不去深入思考;没有问题,课堂教学就趋于平淡,如一潭死水。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我们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所提问题做到三个有利于: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②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如:How do you know that?Why?)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s there any other reasons?Can you tell 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我利用自己绘画特长,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在出示时我没把这学生在干什么画完整,提问:What is that boy doing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又如教有关早餐一课时,我问学生:“What’s for breakfast?”通过学生回忆,各抒己见,然后再让学生猜文中主人公可能会吃什么早餐,这样,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寻求所有可能的答案,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我们英语教师要紧抓机会,精心设计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设疑多问,如果能持之以恒,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一定会大大地提高。

二、活用表演形式

表演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设计一些表演,可以扩展文中对话,也可以改编对话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介绍“Open Day”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导游,向“外来人士”介绍自己的学校,根据文中对话进行扩展,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对对话进行一定改编,从而介绍自己的校园。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兴趣浓厚,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并乐于创新。又如,我可以给他们一个较宽泛的主题,让他们进行英语交际,自主活动,并进行表演。如我说:“今天是儿童节,Happy Children’s Day!我们来开一个party”。老师让学生带来开“party”用的物品,如“presents ”,“sweets”,“apples”,“cards”等。然后让学生互相用英语介绍物品,再上前来用英语介绍节日物品,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国外小朋友是怎过自己的节日的,并进行表演。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特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编写短文、故事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同学以短文形式进行改写。如教“Seasons”那单元,教完对话后,我安排学生根据文中对话,写一下对话中城市的季节特征,当然也可以加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情况,也可以去查资料。如我在教“Animals”那单元时,我也出示一些动物,给出一些单词,句子,让学生编个对话,学生兴趣十足,开心地各自选定动物角色,进行对话。又如,在复习比较级那两单元时,我设计了一个运动会的比赛故事,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自己去续写或编一些新内容,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积极动脑,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篇4

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樟木坝学校    周琴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进代、竞争时代,今天的小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好的口才是必备的素质,所以必须从小重视他们说话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我认为利用多媒体直观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一、运用电教媒体,在拼音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

一年级的拼音教学,学生不仅掌握拼读,还可训练他们说话。如讲mao的四声时,出示写有māo的投影片,投影片上还出现一只猫在太阳下,学生很直观地生眼看出后拼出“māo”,这时老师让学生看图说句话,学生脱口而出“猫在晒太阳”用同样的方法教“máo”“毛笔”“小红用毛笔写字”mǎo“铆钉”“地下掉了一颗铆钉”mào“帽子”我有一顶小红帽。这样做,学生们通过画面轻松掌握了mao的四种声词,同时也提高了说话能力。

二、运用电教媒体,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

我曾听过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杨霖老师的一堂识字学词句的课。她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带小朋友去动物王国游玩来教学:“鹊、鹃、鹂、猪、狗、蜻蜓、蝉、蜘蛛”生字,并运用媒体设计了与动物联欢、帮动物找家等游戏环节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最后根据多媒体出示的画面进行三种句式的说话训练,“谁干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谁干什么怎么叫”。学生们看着画面上可爱的小动物们或在空中飞或在树梢鸣、或在网中游或在地上跑,争着发言,即兴而发地说出了一句句通顺的话语。

三、运用电教媒体,指民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通过正确诱导,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说话能力。如:教学《骄傲的孔雀》,我设了两幅图,第一幅:湿淋淋,仍趾高气扬的孔雀;第二幅:孔雀和小孔雀在一起。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想象故事的结尾,于是学们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说,①“丑喜鹊,我的事用不着你管,我就比你美丽。”②“孩子们,别学妈妈,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5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前苏联科学家皮卡查认为数学课里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飞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多媒体教学也融入我们的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老师运用电脑动画,以童话故事导入新课:一群猴子在山上,山上的桃子熟了。老猴王说:“把100个桃分给10只猴子。”这时小猴子说:“太少了,有这么多桃子为什么不多分点?”老猴王又说:“那把200个桃分给20只猴子,够多了吧?”小猴子还是说不够。这时,老猴王说:“那把500个挑子分给5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高兴地走了。猴王在一旁笑了。为什么猴王会笑了,那是老猴王聪明,还是小猴子聪明?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到底谁聪明呢?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这时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你想知道谁最聪明吗?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变静为动 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和自学能力等为前提的。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

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

在平行四边形特点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地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三、精心设疑 激发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6

1、在英语教学中,大量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置身于直观生动形象情景中。例如在教学“What’sinthelivingroom/bathroomkitchen?”时,我将我家各个房间的平面图拿到课堂,分别介绍各个房间里物品的名称,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各个房间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家的平面图介绍各个房间及其物品名称。

2、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师生形成积极态度。

合作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自信,他们不会因为害怕出错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而不敢参与或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运用pairwork、group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What’sinthebathroom/livingroom/kitchen?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家的各个房间以及物品名称,然后在个别汇报。

3、创设说话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讲解操练英语知识,能促使学生理解、记忆所学英语和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英语课堂教学趣味化、形象化。

例如:在Lesson10教学时,通过让学生采访新朋友,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情景,从而不但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乐说、爱说。

历史教学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篇7

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较多采用讲授法,仅靠教师一张嘴和一支粉笔,缺少开展必要的学科活动,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枯燥单调,往往把历史当成纯知识的记忆,上完课后拼命地背,到头来反而事倍功半,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没有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提高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来抓,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又是相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应用,一定程度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知识之上的。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谓阅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看、读能力,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点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阅读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看书习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即使是史料,其难度也不会超出高中语文水平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较少、难度适中的章节,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学。阅读历史教科书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会浏览教材。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教材的目录(包括总目录和各章节的子目录),对本书和章节所要求学习的内容、线索作大概的了解,以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精读。就是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逐句逐字地读,弄清楚段落大意、层次、重点、难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对某些或某个问题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的作出标记,通过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接受和整和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教材提供的信息(包括引用的史料),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时分析这些信息,用它们作为论据,以做到史论结合。当然说明论点的论据可以是教材里提供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的。这要求学生除教材外,还要在老师的辅导下阅读其他历史读物。而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书籍和文章阅读,通过阅读多接触一些观点,体会各种观点、各种说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真伪,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注意教材中每一个引用的史料。应用史料教学,不但可以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有好处,延伸和拓展历史知识,还可以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所谓记忆能力,就是学生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刻在头脑中的过程,以达到“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的目的。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但一度曾被一些人误认为历史学科学习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很多,如图表法、数字法、以点连线法、比较法等。如果一味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则无疑是带学生走进了误区,结果是事倍功半。

对此,我的做法如下:一是对重点章节或重点问题,印发讲义、图表等,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二是教学生掌握时间顺序记忆。“纵”向“横”向记忆,“纵横交叉记忆”,使学生理解历史科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记忆。如在教学列宁的共产国际成立大会报告内容时,我就指导学生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内容是理论性很强的内容,不理解就无法记忆,我采取先指导学生分析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再分析苏维埃民主与专政的形式,最后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层次清晰,便于学生记忆。

总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因情况而定,在课堂上多运用一些记忆方法既可提高课堂趣味性,又可帮助学生记忆。又如在教学十月革命中彼得格勒起义过程时,我仅提出几个时间限制词就把整个复杂过程表述得一目了然。例:11月6日晚,11月7日上午,11月7日晚上,11月7日晚上9点多钟时……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历史学科中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比较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等。

所谓抽象能力,就是通过头脑“加工厂”把历史事实本质属性和非本质的属性区分开来,抽出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以鸦片战争为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之一就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半殖民地这个角度而言,教材抽象叙述为中国鸦片战争后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些主权遭到破坏均是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中抽象出来的,故在教学中可提问:《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条款使中国哪些主权遭到破坏?学生很快发现割香港岛丧失了领土主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丧失了领海权;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同英商定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权,等等。通过抽象,学生不但掌握了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而且掌握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

所谓概括能力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件和现象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在一起的思维过程。概括与抽象往往是分不开的。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点时,学生只知其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具体情况书中并未明确阐述,而是散见于教材不同地方,如果在教学中不进行抽象和概括,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一历史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不能提高,为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教学中可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概括。(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怎样情况下产生的?又是怎样得到发展的?(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点在近代历史上是如何体现的?对于其产生根源学生认真思考不难发现是在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经济破产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发展过程则可划分为几个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同时开始出现,70年代一批商人、地主官僚投资近代新式工业,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通过这一划分可以概括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故有反封建反侵

谈地理教学的课堂提问

何莉萍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及思想的陶冶,本文对课堂提问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介绍。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提问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思索,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对优化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略的革命要求,但产生时又很弱小,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有依赖关系,有妥协一面。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点在近代史中的体现又需要学生自己概括。其革命性指他们在登上历史舞台后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保卫民主共和、反对军阀的政治斗争,均表现其革命性,且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和成功,而妥协性则造成其变法和革命的失败,因为他们不能彻底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敢发动群众。为此,此题还可延伸: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点又有什么变化?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综上可见,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思维能力。演绎推理就是因果关系的推理,即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准绳得出结论,在教学中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已知历史规律为前提,让学生根据前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之观点自己正确地推导出结论,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这种推理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几乎时时碰到,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注意引导,学生就能较容易接受,时间一长即可见效。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历史事件现象推出事件的普遍性规律,培养归纳能力,即是让学生从众多相关或相同的历史现象中得出其规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思考:洋务运动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方面,哪些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通过各抒己见,最后归纳为:尽力引进西方最先进生产技术、防止洋匠挟技居奇和唯利是图、防止办事官员贪污腐败、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的道路等。再如: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你有什么认识?(结合现实)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中国要发展,既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更要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改革会遇到阻力,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强的毅力;改革中,要变革、废除旧的生产关系,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历史比较能力,即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等进行对照,找出并分析其异同,揭示其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过程。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类比、对比等。培养历史比较能力,关键在学会确立对应比点或者说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简称可比项。比较总要围绕一个或几个轴心来进行。“轴心”就是对应比点。例如“比较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社会实践的异同”。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参比对象。基本主张和实践是二个比点。这两个比点,在各个参比对象中都有对应关系。要把上述三个派别的主张和实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其相同点,都是要向西方学

课堂提问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全过程,应用广泛,类型多而复杂。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可分为一般提问和高层次提问,按教学过程可分为导入提问、展开提问和总结提问,按提问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提问和次要提问,按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述法中的提问、谈话法中的提问、演示法中的提问、练习法中的提问、讨论法中的提问及自学辅导法中的提问等。

一、一般提问与高层次提问

1.一般提问

它是靠回忆或观察即可回答的简单提问,通过提问将新习,改变现状;但都无法改变中国现状。其不同点:(1)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2)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资产阶级政党,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分析综合能力之培养往往包含于这几种思维能力培养,诚然思维能力的培养远远不止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耐心指导和细心培养。

四、表达、运用能力的培养

表达、运用能力就是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即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之一,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别于一般文字表达,它是使用历史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书面表达或对历史问题进行的书面阐述。历史学科文字表达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语言准确,观点鲜明,叙述条理;二是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说理充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呢?这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叙述。

首先,在文字表达方面,教材提供了结构严谨、文字精炼、层次清楚的典范,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尽量要点具体化,使学生一目了然。

其次,对一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常要求学生多练习文字表达,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京事变”一目,书中叙述大约在250字左右,我要求学生在90字以内总结出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复练习自然会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测试训练的办法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平时测试训练中,教师仔细阅卷会发现问题:如“一窝蜂”的叙述,不列提纲,层次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错别字、病句连篇,等等。对于普遍性问题要集体纠正,个别问题要进行面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

表达、运用能力之培养除文字达能力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教师在平时均要因势利导。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8

关键词:中职 一体化教学 任务驱动

近十年来,汽车保有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各种高新科技被应用于汽车,这对汽修专业人员的要求大大提高。如何尽快提高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也是学生今后能否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是笔者运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专业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实物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各类中高职院校遍地开花,但学生群体学习能力有所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个体更是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主动思考,一改多年来养成的不良习惯,难度是相当大的。因而,教师只能从教法上入手,注意教学规律,注重循序渐进。

笔者刚开始与学生接触时,第一要务是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对汽修人员的需求状况,探讨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并介绍汽修专业岗位的分工情况、收入水平等,让学生对汽修行业充满信心,对专业产生好感。在第一阶段教学开始后,笔者首先向学生进行实物展示——展示钳工实习时所制作的精美工件,展示经过精心装饰后的轿车,展示修复后崭新的事故车等,告诉学生,这是学长的部分作品,是他们利用汽修设备设施加工得来的,从而激励学生:“如果用心,大家一样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出色。”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服输、爱表现,立刻有了积极响应,纷纷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跟着水涨船高。可见,实物展示让学生提前“看”到学习效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采用一体化教学,拉近“座位”与“岗位”的距离

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到工作岗位就业,要适应企业的需求,必须实施一体化教学,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为“岗位”观念及工作环境早已植入他们的脑海。

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分开上课的方式,将教学场地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没有固定的先实习后理论或先理论后实习的模式,而是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的“座位”不再是绝对的、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任务随机变动的,学生也从纯粹的“听”着学,逐步转换到“站”着学甚至“吵”着学,如此一来,“座位”的概念进一步淡化。

一体化教学,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实践除了校内的实训操作外,还有到校外的工作现场进行参观和实践。笔者根据教学需要及学校安排,组织学生到汽车维修厂(店)进行实践,与汽修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通过对岗位现场的阶段性观摩和接触,带给学生最大的冲击是:“岗位”与“座位”其实可以很近,也可以互换。因此,教师应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护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的教法必须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否则学习必然停滞不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成为“流水线”的加工品或者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缺乏应有的生机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模式是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更无法与快速发展的汽修行业相适应。

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合理引导,保证他们朝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种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汽车维护等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学生围绕一个实践任务,积极思考、分析、制订计划、实施操作步骤,认真探究,努力去完成任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笔者在“起动机检修”项目教学中,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设计了任务书,给学生分配不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任务阶段、任务目的、内容、学生任务、教师任务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第一,任务展示,明确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行组队,教师讲解任务要求及要领,督促学生完成组队工作。

第二,任务筹备。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根据任务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翻阅教材、查阅资料,制订实施计划,确定操作方案,利用各种资源对计划予以完善。教师对各组方案进行初评,给予适当指导。

第三,任务实施。学生根据实施方案进行操作,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拆检装配起动机,口述主要零件的修理方法和技术要求,装配后进行性能试验,最后应当恢复起动机的技术性能。教师检查学生实到人数、着装是否规范,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并维持课堂纪律。

第四,检查评估。教师对各组任务实施过程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以此检验学习效果;学生参照评分标准,进行相互间的检查评分,接受教师的考核。教师总结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措施,检查、维护实习工量具和设备,并组织学生搞好工位卫生。

笔者设计的评分标准简单、易操作,很适合学生间的相互评分及教师检查评估,主要包括:起动机解体操作是否规范(4分);检修起动机转子总成、定子绕组、电刷总成、单向离合器、电磁开关方法及结果是否正确,并口述零件修复方法(13分);组装起动机工艺和方法是否正确(6分);用电器万能试验台检验起动机的工作性能(8分);40分钟的考核时间是否超时(5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工量具,操作现场整洁,安全用电,防火,无人身、设备事故(4分)。以上6项总评分为40分。在任务教学中,学生根据任务书组队学习,教师按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学生为高效完成实践任务,拿到代表自己成就的评分,会积极组队、制订计划、探讨方案、翻阅资料,主动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尝试各种实习操作,这就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自我学习过程,这也正是任务驱动下提高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小结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体验到了浓厚的工作岗位氛围,拉近了“座位”与“岗位”的距离。教与学相互促进,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实践,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顺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3]傅秀娟,钟志容,王芳.实物教学法在药剂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9

【摘要】思维能力在学生智能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如今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率优化效果的时代,它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领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加强思维训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广阔性、生动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进而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电教运用;作文教学;培养能力;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在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影响着、制约着智能,甚至决定着智能的发展,从而迁移成某种能力。思维过程是在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所提供的具体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电化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创设或再现情境,让学生去感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电教运用,激发联想,培养思维的生动力

思维的生动力是指在形象思维的时候,能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再现事物的情景,通过语言的中介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虽然有了丰富的表象,也难于从自己百花筒般的生活中去挖掘丰富的写作题材,常常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烦恼。为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笔者运用电教媒体,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二、电教运用,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创造力

思维的创造力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大胆设想,展示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要重于知识,想象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小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假如教师还是按过去命题作文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想象作文的教学,无疑是要失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三、电教运用,指导观察,培养思维想象力

学生作文过程是从观察生活入手,思维要在观察训练中加以培养。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缺乏有意识的观察,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或无从写起。因此,可以运用电教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世界,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思维素材,让他们在观察中既训练眼力又丰富表象。同时,也教给他们观察方法,使他们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如:教学描写一处景物时,笔者就以《校园的一角》为题让学生作文。笔者把校园的一角的景物制成一幅复合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笔者告诉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校园究竟“美丽”在哪里?有了目标后,学生就会详细观察,从中发现校园花坛的美丽。接着指导学生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或由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即:先放映周围的环境,再覆盖外面的花草,然后逐渐盖到中间;或先中间后周围的顺序观察,即:从中间覆盖,依次到周围,这样有助于学生按要求顺序观察。最后,再要求学生观察要细致,应抓住每一种花的枝、叶、花朵颜色等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在认真观察中得到了“景物鲜明的形象”,思维也就丰富了。此次作文,多数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电教运用,提供信息,培养思维的敏捷力

思维的敏捷力表现在思维的全过程中,分析迅速,判断及时,归纳灵敏,推理敏捷。在作文教学时,采用录像教学媒体,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录像可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声画并茂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效果。如:如教《称象》这一课,教师这样问:曹冲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接着,演示自制课件,荧屏上出现一只摇头甩鼻的大象,一大群人围着大象或站,或蹲,或坐,一脸愁容。大象说:“哎!我到底有多重呀?”有趣的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不一会儿,一双小手高高举起。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学生想出一系列的办法,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选择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电教运用,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力

思维应该有广度,思维的网撒得开,在思考问题时就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去考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学生的思维常有定势作用,限于某种已有的轨道。基于这一点,笔者在作文教学时,努力捕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维发散点,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思考,认识问题。例如:用《我的好朋友》为题的作文,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班级中的小伙伴,审题、立意固然正确,但从选材的角度来考虑就显得太窄了。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10

运用主题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该目标,笔者尝试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题教学法融于具体的`任务中,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总的来说,学生对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并认为该方法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 者:宝建东 BAO Jian-dong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24(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1

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对工程建筑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工程理解起来很困难,若死啃书本,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三个Flash动画课件,即:“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图”。通过第一个课件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居庸关的山势高岩层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极为轻松地理解了什么是“两端向中间凿进法”,然后又让学生读开凿“八达岭”隧道一段,读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出“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结果99%的同学绘图基本正确。对他们的绘图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后,我又播放了“中部凿井法”的Flash动画课件,加深了他们对“八达岭”隧道工程艰巨性的感悟和对“中部凿井法”的理解。对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一段,我采用同样的方法先让学生读文画图,然后播放课件把难点轻松解决了。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有效激发,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获取信息大多靠具体知觉形象,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鲜明表象和抽象的语言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感知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一只口渴的乌鸦,一个瓶颈很细水面很低的水瓶,还有旁边的石子。然后,让学生积极思维,动脑思考,怎样才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得活跃起来,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想了很多种方法来帮乌鸦喝水。虽然有的幼稚可笑,但却充分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发散力。然后,我播放了乌鸦衔着石子喝到水的Flash动画,让学生明白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行的。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从学生各抒己见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12

一、既要重视集中思维, 又要重视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是不可缺少的, 但不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则不可能达到高级思维水平。集中思维指单向探求目标, 遵从一个标准, 采用一个方法, 形成单一模式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标准化问题的解答等, 一般要求学生运用集中思维, 因为这种思维比较容易掌握和见成效。而发散思维是多向探求目标,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多用在解决探索性问题及创造性的学习中, 它能多方面机灵地思考问题, 用精巧、简捷的方法解之。如求代数式的值, 直接代入字母值, 有些题很繁, 如果想办法先化简, 再代字母值, 就能较简便解之, 所以要学生明确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关系, 使发散思维以集中思维为前提, 达到一个较高的思维境界。

二、在重视逻辑思维的同时, 还要重视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它是证明科学论断的主要工具。数学教学中明确定义, 推导法则、公式, 证明定理, 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培养小学生说话的能力, 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生分层, 因材施教

学生的心理、智力等各种因素是不相同的, 其说话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为了给设计训练方案提供可行科学依据, 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调查摸底, 通过课上发言, 师生交谈, 家访等形式真实掌握第一手材料, 然后归类记载, 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把学生分成好、中、一般三个层。为防止“标签效应”, 老师只做到心中有数, 不宜向学生公开。当然, 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要随着口语训练计划的延伸, 根据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快慢作相应

二、目标分层, 各得所需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否则, 就会陷入盲目性, 因此, 教师要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规律, 制定出高、中、一般三个层次的学生口语训练目标, 促使各层次学生在“伸手不得, 跳而有获”的目标感召下, 说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如:对口语表达能力一般的同学要求说话正确, 意思完整明白;说话能力中等的同学要求话语流利, 内容具体, 较有条理;说话能力较好的同学则说话要流畅, 注意语调、停顿, 有表情等。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 教学就不会陷入盲从的低效状态。各档次学生的奋斗目标确定了, “吃不饱”的无奈和“消化不良”的恐惧消失了, 所有学生就会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方法分类, 活动多样

如何调动全体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让他们都乐意参与到说话活动中去, 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一般采取“好生引路, 中等生紧跟, 一般生追上”的方法。对于说话能力一般的学生, 在课前有时要把说的内容告诉他们, 让他们作好准备或恰当给予辅导, 这样他们减轻了心理负担。对于好生则要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培养说的能力, 可以让他们自编小故事, 参加演讲比赛等。同时, 教师要改变说话教学只在课堂上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 力求说话活动多样化, 除重视说话课的教学外, 还要注重课后说话, 课前说话, 进家门、出家门说话等。要求学生既可以说给别人听, 还可以说给自己听。说话的内容也要多样化、特色化, 既可围绕教材中的题材, 也可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结合生活中实际情况临时出题说话, 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出题, 这样就给说话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用知识解决问题等, 一般运用逻辑思维。经过一步步分析, 多环节、多步骤地逐步将条件转化为结论。而直觉思维是迅速动用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知识, 在对对象作过总体上观察、分析以后, 直接接触事物和本质作出假设, 然后证明假设思维得出结论。如类比形式, 出现顿悟;直观图形, 启发灵感;标新立异, 妙趣横生。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创造和通常数学问题的解决, 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缺一不可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它能使学生对概念辨析清楚, 理解透彻, 能会公式的顺用与逆用, 引导学生探求定理的逆定理, 在解题时减少运算量等。而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善于引导, 有意识地培使尖子生能冒得出, 一般生不落伍。

四、形式多样, 反复训练

“说话”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能力, 只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训练才能提高。“练说”可以按照读后、观后、文后三步进行。

1. 读后练说。

它的代表形式是复述课文, 这是“练说”的初级形式。它以课文内容、主要情节的理解和记忆为基础, 以文章的脉胳为线索, 以文章的语言为借鉴,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起来, 就像有了根硬实的“拐棍”。随着学生各种能力的增强, 创造性复述、续编和评述也相继成了“读后练说”的重要形式。

2. 观后练说。

它的最初形式是“看图说话”。它既没有现成的语言供借鉴, 也没有明确的思想、清晰的条理可依托。教师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观察, 还要激发联想和想象, 引发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看图说话”就容易多了。这种练习应逐渐扩展到观看影视节目、观察生活后口头述说一段话。

3. 文后练说。

即先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写成文章, 然后再组织学生以此为依托练习说话。由于它的内容源于学生的亲历和内悟, 语言也是自己整理和锤炼出来的, “练说”的结果必将导致融语言、神态、表情、动作于一体的“演说”的开始, 这是“说话”训练的高级形式。当然, 文后练说未必都须写成文章, 可列个提纲, 打个腹稿, 也就是在“说话”前做些必要的准备, 对说话的目的、重点、顺序等做到胸中有数, 说起话来自然会抓住要害, 层次分明, 这是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基本要求。

五、评价反馈, 把握尺度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说明了赞扬和激励的重要性。因为教学的艺术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之自信、自爱、自强, 从而使学生发挥不可预测的潜能, 因此, 在说话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 要认真当个好评委, 好听众。对说得认真、精彩的学生, 要用眼神、动作、语言表示欣赏, 对说得较好的学生要表现出热情, 即使是表达一般的学生亦应从另外角度给予真诚、善意的暗示, 把支持和鼓励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使他们获得喜悦, 强化说话的欲望。教师只要拿准了评价反馈的尺度, 就能营造宽松和悦的氛围, 使全体学生进入说话的最佳状态, 从而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

(大城县东辛庄小学)

养、提高思维水平, 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多指导学生的求异练习,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启迪新意识,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借助语言表述, 开发思维深度

思维是借助语言而发展的, 人们的思维结果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数学语言是在认识、理解、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洗练的语言会促使人们思维更加精确, 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应努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表述, 教师以精练的语言, 工整的板书, 引导学生进入抽象的思维王国, 促进学生独立性、自觉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篇13

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一、研究背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激励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让学生了解跨国文化,并学会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访谈和观摩,我们归纳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一般包含五个步骤:⒈组织教学;⒉感知信息,整体输入;⒊精讲要点,模仿操练;⒋设置情景,活用交际;⒌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外语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运用英语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情景中运用已掌握了的语言知识,机械重复地运用语言训练的一些最初级形式,虽在技能上有一定的长进,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模式基本以教师控制为主,语言知识停留于表面,模仿→机械性操练→对话的模拟表演,这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运用新语言交际,实际只是背诵课文。我们调查发现,一旦离开课本,要创设新的情景,并联系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运用,学生就成了“哑巴”,他们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信息的能力,我们提出了《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⒈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性练习,从而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⒉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由以前的被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验假设

我们试图通过如下课堂语言交际训练模式实现实验目标:

四、实验操作 ⒈情景呈现

小学生学习英语时,缺少象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掌握和运用好英语,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来帮助小学生感知、理解、掌握以至于运用英语。通过创设客观真实的情景,介绍新语言,涉及语音、意义及书写,它为交际活动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呈现方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语言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关系到交际性练习的顺利开展和学生能否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呈现设计,就是要我们运用生动的方式和严谨的例子,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理解新材料,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其他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具体要求:

⑴呈现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电视、录音、身体语言、表情动作及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新语言,便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

⑵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及语速的控制。做到语言清晰,语音准确。尤其对于一些母语中未曾出现过的语音,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听清发音,看准口形。

⑶新语言项目的意义与语音同时呈现,之后出现书写形式。⑷教师的讲解应精炼,语言要生动,尽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象。⑸呈现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⒉模仿练习

模仿练习是学生学习新语言不可缺少的学习手段,它通过多次刺激——反应,使学生形成自动化的习惯。模仿练习进行时,学生的回答完全受教师掌握,因为此种练习答案选择不多,学生毋需过多思考便可回答。教师应示范准确、指令清楚,学生易于套用模仿,很少出错,比较适合全班集体练习,且操练的面广量大,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句型,准确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具体要求:

⑴练习的内容主要是新课中的新单词和新句型。尤其对于较难掌握的单词和句型,要集中多操练一些。

⑵教师作为练习的组织者、控制者,要掌握规范、活泼、形式丰富的操练方式。要用好体态语言明确指示,是否让全班、逐行、逐排,小合作队,还是个别学生操练。

⑶操练时一般由集体到个别。要注意集体与个体的反应,适时检查全班或个别对新语言项目的熟悉情况,如拼写、句子结构和语音语调等。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应立即纠正。

⑷模仿性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熟悉新单词和句型,为进入有意义的练习作准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听,合着教科书反复说句型,确保练习的“火候”适度。

⑸控制方面难度要适中,节奏要快,密度宜大,频率宜高,使学生处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作好准备。练习的时间安排要合理,结构要紧凑,一般为5—8分钟。⒊意义练习

意义练习是从以教师控制为主的模仿性练习向以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为主的交际性练习进行“质”的飞跃的过渡桥梁。它把“意义”介入到结构中去,把语言与功能联系起来,只有有意义练习才能使功能与交际之间距离自动消失。具体要求:

⑴有意义练习必须与模仿性练习有明显不同,不能再停留于机械性朗读的层次上,而应着重于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语言的理解,巩固新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运用作好准备。

⑵有意义练习的内容要生动、要接近生活,要与新语言有紧密联系。只有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练习才具有趣味性,为此,设计时应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仿照表达。⑶练习项目最好有3—4项,以同桌练习为主。组织时,教师可采用挂图、投影、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或直接由语言、动作创设与新语言有关的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利用新语言作简单的陈述、描绘、应答,从而领悟新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⑷学生两人一同练习时,教师要巡视监听,练习结束后抽查几组以了解练习情况。一旦发现错误,不必马上纠正,而是提问其他学生,让学生相互更正,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

⑸这一层次的练习节奏应放慢,频率也应放低,但密度广度应加大,使学生处在较为活跃和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⒋交际性练习

交际性练习是指学生能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在真实的自然情景中进行交际。它是在学生已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基础上进行的语言交际性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交际生活的情景中,运用所用的语言做一些事情,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具体要求:

⑴要尽可能创设与课文主题有联系的新情景。让学生联系本课所学的新语言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⑵起始阶段,教师可以稍加控制,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的词组和句型,以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的适应交际训练。⑶当交际性练习时机成熟时,我们不能再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练习,而应该是即席性的交际活动。鼓励学生在情景中即兴选择内容、语言和方式进行交际。

⑷为培养学生即兴吸收和填补信息,选择语言和方式衔接交际活动的能力。教师可有意在学生交际双方暗设信息差距。

⑸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成功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⑹交际性练习活动时间通常以6—8分钟为宜。

五、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文献、经验总结法。

⒈文献法: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交际能力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课堂模式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借鉴。⒉调查法: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实验教师操作情况,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计划得以更好实施。

⒊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

六、实施计划

⒈准备阶段(2001年4月——2001年8月)

⑴对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⑵对现有的经验及理论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供本课题借鉴,提出实验假设,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⒉第一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2年8月)

①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中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②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调整操作方式。③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实验效果作出评价,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⒊第二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根据第一阶段的经验和已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操作体系。

⒋总结阶段(2003年7月——2003年8月)①分析各种数据。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活动小结下一篇:优秀青年志愿者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