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共10篇)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1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提高听力口语水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舒百冬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H319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自主性学习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2
2007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新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从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尤其是听说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这些要求都体现了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多媒体能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景, 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才会更自主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途径
多媒体是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技术融为一体, 形成电脑与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 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 把各个多媒体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 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的操作。首先它以计算机为核心, 其次其可实行交互式操作处理信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 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结合多媒体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一) 教师设计课堂多媒体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多设计与听说教学内容相关、符合教学目的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如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造情景, 创设一种“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设计group work, role play, 自由会话, 表演等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创造活泼的课堂环境,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除了设计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活动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难免有个别兴趣不浓的学生, 因此作为生趣课堂活动的引导的补充, 可以将课堂活动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学生英语成绩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估方法, 以便所有同学能参与到课堂英语学习中。
(二) 教师布置多媒体形式的课后作业
大学英语课时在学生周课时所占比重小, 课堂时间有限, 因此课后的英语学习便成为对课堂英语学习的重要补充。课后练习的过程是以训练、巩固为主, 进一步深化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使学生在认知上能不断修正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由于课堂任务相对繁重, 时间有限, 每位学生课堂上进行听说训练的时间十分有限, 教师也往往在听录音、看视频后与学习者对练习答案, 然后跳到下一个环节。模仿的活动由于不需要过多的教师引导, 老师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模仿等, 因此学习者在课后可利用计算机, 重复听、看所学的内容, 参与真实语境的模拟。多媒体动画效果能刺激学生多方面感官, 加强记忆。学习者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的再现性, 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加强英语学习效果。
(三) 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学生中mp3、mp4以及智能手机都相当普及。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听力材料、美剧电影、英语网站等资源推荐给学生或作为其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让学生定期、定量地完成相应的学习。如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光盘录音, 多次重复听、模拟, 直到明白材料的内容,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即可参考听力文本,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听到的内容, 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这样, 通过环境的再生和对大脑的反复刺激, 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的效果。当学生遇到相同的环境时, 自然而然地会脱口而出。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 学生听说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其他形式的资源也可像上述方法那样进行长时间的、不间断的积累和学习。
(四) 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网络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超时间和超空间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 教师奖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材料等资源放在平台上, 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点播学习、浏览相关的知识、了解最新的信息。网络平台不仅使教师工作简单化, 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机械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教师可将学习资源都上传于平台上, 不需逐个转发给有需要的同学, 学生也有更大的自主学习、练习听说的空间。此外, 网络辅导、网络答疑、网络自学等辅助性教学手段的应用, 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最大程度地进行延伸, 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督促学生听说训练, 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使师生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几十分钟。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有其自身多方面的优势, 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如学生课堂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视频、图画等上面, 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减少, 造成学生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此外, 多媒体教学也有可能占据学生课堂上阅读、写作等训练的时间。再次,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平台的搭建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甚至是财力。再者, 部分学生可能对多媒体过分依赖, 甚至沉迷于网络, 与同学、周围人接触交流减少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以控制和杜绝, 在教师的努力下得以改善, 在教师的合作下得以完成……只要用心, 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潜在的问题都会得以解决。因此, 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 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在校生的必修基础课, 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任务。然而, 中学阶段教学模式导致高考后的大学生们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薄弱, 因此提高其听说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当今多媒体环境角度出发, 探索利用其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途径及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星辉.基于多媒体视角下的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09) :1-2.
[2]胡文仲. 英语的教与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罗耀光.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2) :3-7.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3
一、根据课本中安排的听说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均分布一些听说知识的训练点,如教材中的课堂听讲、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讨论问题、致词、演讲等,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抓手”。为了保证听说训练能够系统地进行,我常常是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教学中,我又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这些听说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例如,初一时我是通过放映故事片让学生观赏,然后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初二时我又改为老师朗诵一段诗词后,要求学生照样朗诵出来;到了初三,我则以即兴演讲为重点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如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或拓展,或老师命一个题,学生口头作文等等。
二、结合讲读课教学进行听说训练
1.答问、讨论,有所侧重。
讲读课中师生的问答活动,是学生进行说话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强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如《老山界》一文中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教者可以此来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听能力:
(1)精读课文描写“星光”和“火把”的两段文字,思考并回答三个小问题:①这两段对星光和火把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②这两段景物描写衬托出了老山界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2)让学生记忆性听写第22自然段,教师朗读一遍(也可把个别生字、难词预先写在黑板上)。学生听时合上书本,不做记录,而后要求学生不失原意地默写下来,并当堂完成背默任务。
2.精心设计,每课一练。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听说训练点。如教学《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检查预习效果,通过听写、注音,巩固字词,然后播放语文朗读录音,接着出示教学挂图,经过听觉、视觉活动,学生已深深地被课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再分角色朗读一些重点段落。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以熟读、背诵为中心,要求学生当堂理解和初步掌握记叙文的描写特征。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是:口述“看戏”场面,并结合前两课时未曾处理的其他习题,继续围绕记叙文中的描写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看戏前、看戏途中、归来及以后整个活动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和心情描写的方法。这样三节课各有所侧重,节节有练,听说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记笔记,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训练
讲读课文时,学生听讲、记笔记是最好的最经常的听力练习。开始时,教者将要记录的重点、难点说得慢一点,类似于电视、广播播出的“天气预报”时的速度;如果是同学发言的,则由教师把重点内容再重复叙述一遍,作些适当的暗示。同时,指导他们如何记下教师讲授的要点。然后,记录的速度逐渐加快,直至和平常说话一样。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训练,绝对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听课笔记了。
三、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听说训练
写作课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写作前。教师要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写指导本身就是在进行听力练习。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写作课上最有效的说话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先来一次口头作文,可以锻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从而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经过这样经常性的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行文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也为写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写作课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习作评价,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久而久之,既可以提高学生听话能力中的评价鉴赏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中的发表议论的能力。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課外活动进行听说训练
要保证听说训练的效果,除了在课内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训练外,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及听记、口头作文等多种竞赛;召开辩论会;举办“模拟法庭”,小记者现场采访;故事演讲会;童话表演;、相声小段;表演课本剧;每日5分钟读报,新闻发布会等等。还可运用录音、广播、幻灯、
电视等现代视听手段进行听说训练;或与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练习听说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4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使得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激增,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人才需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现实情况却是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营销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营销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要。目前,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也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是指摒弃传统常规教学中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围绕课程案例为中心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的上课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总体来说,案例教学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理论嵌入案例型,就是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来展开,引导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发现该案例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问题,达到主动接受理论知识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二是案例嵌入理论型,就是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给出相应案例,使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去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和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都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编写的,会尽量的保留强烈的现场感,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和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综合性。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举例教学,其所选取的案例一般内容更丰富,这就决定了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需要调动自身多方面的能力,不仅要有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还应具有能够借助团队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这些都体现了案例本身和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征。三是激发性。案例教学由于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同时在此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且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大多会出现观点多元化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有助于锻炼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激发性使得学生能够进入一种场景,能够真正的置身其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虽然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会列举一些实例进行说明,但在本质形式上还是将学生和教师截然分为两个独立的角色,一方负责讲解,另一方负责理解,这样就很难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上课的热情。案例教学的形式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基础上,会使其想方设法去解决市场营销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之间会有竞争氛围,通过努力思考所得到的结论会给其带来成就感,在此过程中会逐渐使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如果以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导的课堂形式,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只是在课程考试前集中复习以应付考试,对于营销理论知识的识记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达不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案例教学的引入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识记,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探索,通过分析、讨论、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而且会逐渐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终身受益。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协作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会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日后从事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作为一个营销人,擅于表达,长于沟通协作是必备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常见应用形式
1.个人主导
“市场营销学”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基本上每一个章节都适于案例教学。对于一些典型的独立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选取或撰写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提供案例素材,学生当堂思考,即兴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引导,让其他学生对发言进行讨论和补充,最终统一到正确的结论上来,同时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相关理论知识在此的应用。
2.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是将学生分成5~7人的小组,对于一些营销综合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教师通过事先编写搜集相应的综合性案例,提前将案例分发给各个小组,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形成共识,将讨论的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体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将各个小组的观点进行综合,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写成书面分析报告。
3.情景模拟
市场营销学中部分章节的学习比较便于模拟企业的营销实践,如人员推销的内容。教师设定具体的内容和环境,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学生要站在不同的角色上来针对具体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实施相应的行为,想方设法达到案例设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于他们各自的角色行为进行分析补充,努力寻找最合理的做法,最终形成大家比较认可的结论。
4.个案追踪
个案追踪简单的说即是每个小组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始终关注某个特定企业的营销活动,随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推进,对该公司营销活动的分析逐步深入。每个小组可以自己决定选择哪家公司,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最好是选择生产的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公司,当然教师要将几个小组综合起来考虑。在学习营销理论时,每个小组要针对其所选定的公司,按照教师的要求充分准备,课堂上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评价。
四、市场营销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可能很多,且分布在很多章节内。如果事先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学生们在分析时可能无话可说,难以展开讨论,这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教师在组织学生做综合性的案例讨论之前,应提前布置明确的议题,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至少应提前一周左右布置下去。当然,应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本末倒置。
2.重视营销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在市场营销的案例教学中应注意案例选择的数量和质量。数量上,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宜过多,不然会显得繁杂,会导致分析的浅尝辄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消弱其学习兴趣。质量上,应选择典型的营销案例,一般来说用于讨论的案例应根据授课的目的重新编写,对于学生很难掌握的市场环境因素应加以补充,同时注意补充一些最新的相关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只有精心的选择和设计案例,才能真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设计、实施和控制案例教学过程
不同的案例教学形式对于教学过程的要求是有所差异的,如对于小组研讨的形式,教师应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写出书面分析报告。对于个案追踪形式,应给学生必要的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的时间。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应首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结论不要急于判断其对错,应鼓励学生多视角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不过对于明显准备不充分或疏于准备的学生应提出明确的批评和要求,否则案例研讨就会变成教师的分析总结。同时应注意总结以往教学过程的得失,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4.案例答辩环节的利用和控制
在学生汇报自己案例分析的结论时,台下的很多学生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台上正在阐述结论的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注意改善,就会影响学生准备案例分析的热情。可以在学生阐述完分析报告后增设案例答辩环节,鼓励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台上的学生要予以回答。为了避免学生不愿意提问,教师可以每次指定不同的学生必须提出问题,就像论文答辩一样,当然教师也可以加入提问的行列。这样台上发言的学生会认真准备,台下的学生也会认真倾听。
5.注意避免案例的片面性分析
市场营销案例中的营销活动是有其发生的特定环境的,不能以自己现在的视角去分析当时的问题,应注意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客观情况,分析营销活动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尽量的知其所以然。同时不能将案例中的各个问题完全割裂开来讨论,因为营销决策要涉及很多因素,如一个广告的决策会受到法律、竞争环境、企业的财务和人事、现有的广告组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忽略各个问题的相关性,片面追求特定问题的最优答案。
6.教师之间应相互观摩学习营销案例教学课
对于年轻教师要想提高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课的效果,需要自己认真的琢磨,同时还需要多观摩一些有着丰富案例教学经验教师的课堂情况。学校还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去听年轻教师的案例教学课,这样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发现问题,更快的提高。观摩学习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有更开放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校内的交流学习,还要同一些在这方面有特色的学校多联系,组织教师去观摩学习。并且学校应鼓励教师去国外学习交流,学习国外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先进做法,结合自身,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结束语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5
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这里说的“绘画”不是美术课的绘画,它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只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内容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乃至人物情绪,然后进行想象、加工,创造成的示意图,不一定要求美观,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给出图画但不慎满意的地方可以加上解说,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丰富图画。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此法对调动师生双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绘画解说法”比板书优越
1、板书是老师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而书写的内容,虽然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是绝对的主角,板书的一切内容皆出自老师的手,学生只有坐在那里看老师写,然后自己跟着抄的义务,而无参与板书的权利,长此以往,老师的思维是发达了,而学生的思维难免要僵化一些,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思维的培养。而绘画则不同,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老师只是提示学生或启发学生,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再加上绘画后的补充解说,说的能力也就不断的提高了。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要求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点,同时标出另一条线索——溪流的路径,这样,学生知道了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思路就清晰了,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搞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板书只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学生没有再创造的权利,师生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上,如果这种理解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的话,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在老师的满堂灌下,学生恐怕只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理解”恐怕也就值得怀疑了,而绘画法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求学生必须先动脑筋理解课文,主动的去思考,然后才能进行创造,从而完成“超越”课文本身,做到知识的迁移。这一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符合创新的教育思想。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三、四自然段时,老师先让学生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写爬山虎的句子,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让学生用彩笔在准确位置画出爬山虎的脚。再评议,口述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以及长在什么地方,以此深刻的了解爬山虎的脚。
其次、“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绘画解说法,学生人人可做,但也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谁的图画的最符合、最准确、最全面地反映课文文章的本来情况。为了达到展示自我的心理要求,学生会主动的反复学习课文,力求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自觉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教学《挑山工》一课中,关于“折尺形路线”这一难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是怎样在折尺形的路线上行走的。学生蜂拥而上,顿时有十来个学生在作画。结果答案有对有错,学生议论纷纷,老师这时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来。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第三、“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将文字表现为图画形状,就需要学生源源不断的想象,想象力也会随之增强。教学《乌鸦喝水》中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旁边、许多、小”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瓶子,让学生画小石子,然后请学生评议,加深理解,并检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度;学习《趵突泉》中的小泉时,作者觉得小泉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老师让学生将小泉的形状画出来,并根据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画不明显的地方可以加一些说明,来表达比大泉有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嘴能力
将心中想象的情景用手描绘出来,用嘴表达出来,都是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学完《火烧云》后,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第五、“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商议讨论设计,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课文最为深刻,再现课文最为准确。板书绝大多数使用汉字来表意的,而汉字只能将重点、难点的相关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些深层的意象却表达不出。而绘画却能够将它表达出来,虽然过程复杂了,但思维却活跃了,动脑又动手了,创新也就开始了。学习《小珊迪》这课时,学生了解了小珊迪的身世和遭遇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珊迪的形象画出来,大家经过讨论,认为
要反映小珊迪生活贫穷、又冷又饿等形象应该选深色,老师进一步提示:仅用深色就能把小珊迪这个人物由内到外表现完整吗?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在小珊迪的周围画一些金色的光芒来反映他的那颗金子般的心灵比较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更加形象的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绘画解说法”在语文教学中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6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张斌a,邱致燕b,王叶飞a,罗银屏a
(湖南中医药大学a.人文社科学院;b.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应用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突出,实践能力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对应用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进而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最后提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希望可以对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3041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立项课题(XJK014BGD05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3B08,13YBB168);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SK3045);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年223号)
作者简介:张斌(1983-),男,江西东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评估研究。
通讯作者:邱致燕(1983-),女,江西赣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本身也包括了心理学的很多分支科目,本专业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强的心理学人才,包括心理治疗、心理测评、人力资源测评等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所以,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工作后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培养目标过于单
一、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
之后,难以胜任其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薄弱。对于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各职能部门所需的素质不匹配,致使许多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而公司又缺乏人才。目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和技能培养环节薄弱。
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心理学应用技能,尤其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调查得出,40%的专家学者对于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训练状况不满,专家们普遍反映他们缺乏实践技巧和经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上述两个问题是当前我国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了我国培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
(一)固有模式的桎梏
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只设立在师范大学或者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医学院校从2001年开始才有部分院校引进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受教育学科影响较深,理论性培养环节较多,忽略了心理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新增该专业的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与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尽管大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申报不同师范院校的心理学专业,根据新申报专业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专业师范类和教育的特性,强调应用型和技术型,但其培养方案的制订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
(二)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一个老师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有很多医学院校直接外聘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况且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受传统心理学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其自身的运用实践能力不够,也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进行良好的引导。而年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老的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来自其他专业,属于半路出家,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专业技能薄弱,能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具有较为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是往往教学经验欠佳,能够给予学生的实践知识少。虽然新老教师的搭配可以形成互补,但是整体较弱的师资状况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跟不上实际需求
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的要求比较高,而学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少,达不到需求。医学院校由于开设应用心理学时间不是很长,对该专业的重视度不够,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当然优先考虑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益,使得心理学更加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况且新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受地域限制,本
身条件不足,资源有限,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只能采取多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实验方式,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很多开办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院校购置的实验设备性能差,只能满足于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探索和独立设计实验,达不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标准,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不够完善的教学体制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足,大学期间只要相应学分达到标准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学分没有相应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理论记忆多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身动手需求少,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对本专业失去兴趣。
(五)学生自身缺乏实践精神
从应用心理学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心态浮躁,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
足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家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注重外在荣誉的包装,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目前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考核而学习,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质培养,在实践能力运用方面严重不足,属于完全的高分低能型,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心理学专业,也是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与理论知识相匹配,注重学生成长的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多以探索性、综合性的实验为主,鼓励学生主动
探索。要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1)专业素养方面。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以基础知识加专业训练为主。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扩展课程,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专业训练要求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激发学生的创新与运用能力。(2)专业技能方面。应用型人才要以心理学应用技能为基础。设置专业技能课包括心理辅导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干预技术等,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以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验开展方面。学生应该掌握本科课程的基本教学实验手段、方法及技能,能熟悉运用基础实验,构建综合和创新实验。结合各科课程的先
后,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实验课程应当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在实验以及实践过程中方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实验课程既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需要用的时候得心应手。(4)实习实训方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加专业知识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专业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合理分配,增加可操作的实践环节学习,支持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见习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5)毕业论文方面。在学生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实习阶段,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去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
生大胆创新,选择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研究课题。(6)职业化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职业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职业素质包括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职业通用素质包括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书写与表达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特长的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7)科研创新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在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的课题组。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将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参加课题纳入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专业技能的提高。(1)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应该大力度建设与完善实验室。实验室是见习、实践教
学的重要资源,高校应该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开放项目,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探索性、设计性实验,保障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还可以将校外资源整合到实验室开放项目中,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合理开展心理学研究。(2)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服务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服务能力突出、行业分布合理的实践基地,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基地场所,如精神病院、监狱、劳教所、中小学教育机构、心理咨询门诊,人才测评与咨询机构,如人才市场、公司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使学生的见习、实习得以保障,了解心理学应用的不同层面和机构,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3)校内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经常更新自身的实践技能。校
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技能,他们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力量。(4)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情境模拟体验:学生根据案例角色的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活动,体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②行为体验: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双主体学导式教学观,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行为再现形式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5)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室开放、本科生导师制等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中学习科研的选题、设计及撰写方法,从而培养科研思维。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兴趣科研项目,并配以导师,通
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二)设计并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
首先,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以“体验生活、心理感应”为主题,开展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分析。
2.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以“我爱我,从心开始”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4.以“增强团体协作意识、提升团体辅导技能”为主题,开展心理拓展活动策划及实施大赛。
5.以“理解角色、扮演角色”为主题,开展心理情境剧汇演。
6.以“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为主题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此外,还可以考虑研究型实践教学。学生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可以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及学术性会议,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2]李国强,王旭红。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3]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
[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
[5]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6]莫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7]辛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8] 吴真,李洁,鲁迟。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篇7
一、培养听话能力
听话能力强的学生, 能边听、边想、边筛选, 能迅速、准确地捕捉老师的讲解、同学讨论的要点。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为“记”而“听”。
记忆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知识的储藏与积累。为“记”而“听”, 是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
听重点词语。重点词语对理解和背诵课文有重要作用。如, 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选取对百草园景物描写的第二段, 教师范读, 学生静听, 最好读两遍, 读第一遍后, 让学生说出该段依次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读第二遍后, 让学生说出这些景物所用的修饰词语。
听中心句。有的文章篇幅较长, 涉及的内容较多, 结构较复杂, 学生很难立刻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为此,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 要求学生第一遍只听不看, 认真“听”出有关段落的中心句。同时, 把它速记在本子上, 随后结合课文进行理解和把握。
听教师朗读。文言文大多数是需要背诵的, 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背, 既费时, 又费力,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分析课文内容时, 教师把文章分成若干层次, 再抓住每个层次的主要词语进行细致的分析, 让学生在听中理清文章的思路, 然后配合朗读, 学生基本上就能背诵了。
2. 为“写”而“听”。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像人物专访、事件调查等, 要写好这类文章, “听”是不可少的。在参加这类活动时, 要求学生做到:听出说话人所说的中心意思;听出说话人所说的主要问题;听出说话人言语中的基本观点和情感。
3. 为“说”而“听”。
从某种意义上说, 要“说”好, “听”是关键。为了让学生善说, 可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会, 并要求辩论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要点, 而且还要善于发现对方的片面观点和论据不足的地方, 从而抓住要害, 使自己的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通过辩论, 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说话能力
听和说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说与听、读、写的关系都很密切。说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在听话训练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说话就是用词语把思想表达出来, 说话的过程就是将人的某种思想感情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可见, 说话的中心环节由思维、词语句式的选择和组织语言组成, 这也是进行说话训练的重点。
1. 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语言的核心, 是语言的调控者, 是语言的编辑者和创造者以及使用者”, 说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 说的训练实质上是思维的训练。有的学生说话能力差, 其根本原因是思维能力跟不上说话的需要。一个人思维混乱, 说出来的话必然乱七八糟;思维贫乏, 说出的话必然干瘪枯涩。因此, 说话训练必须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以提高说的质量。为了提高思维能力, 要提高说话思维的深度和灵敏度, 加强说话思维的逻辑性。思维有深度, 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思维有一定的灵敏度, 才能对别人的话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及时作出反应;在此基础上, 注意说话过程中的思路, 有针对性地进行逻辑思维, 才能把话说得条理清楚, 表意通畅。
2. 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应用能力
Abstract:According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and combine with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on the mode of English teaching reform,then present a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nglish skills of students.
Key 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Professional English;Teaching mode;Application ability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电子产品呈现出技术更新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众所周知,这一学科中的很多新知识、新技术都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大量的外文技术情报、文献资料不断涌现,大中型电子企业的发展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熟练掌握英语、阅读及翻译行业技术资料的综合性人才,顺利获取相关专业信息[1]。因此电子专业外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电子专业外语作为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电子专业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电子信息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跟踪和了解行业前沿技术,为就业打下一定基础。
二、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后,随着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就要开始接触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如查阅英文参考书或期刊文献,翻译毕业设计摘要等。但是大部分学生往往存在惧怕心理,尤其是面对英文版本的专业书籍或期刊文献,感到一筹莫展。有些学生甚至连毕业设计的英文摘要都不能正确翻译,经常出现用词不当,语法混乱,语句不通等错误。根据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不受重视
我校的电子专业英语学时较少,而且设为考查课,学生投入的精力偏少,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要统考,学校更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而忽略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设。同时,部分学生由于没有通过英语四级,对专外存在抵触心理,显得信心不足,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
2.教材内容枯燥
专业英语的教材基本上以科普性的文章为主,内容较陈旧,更新速度慢,不能够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先进前沿技术。而且有些文章结构不是很严紧,文章前面没有基本知识的铺垫,加之其专业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大多数专业英语教材没有听说等实用环节,学生难以掌握[2]。
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首先介绍专业词汇,分析疑难句型,然后翻译文章。课堂教学较枯燥,而且整个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多是“黑板+粉笔”,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三、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鉴于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将专业外语应用于实践,笔者提出一种实用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1.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学习热情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应围绕该专业职业目标,以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为目标,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潜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拓展更加宽广的成长空间[3]。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理论教学和学生的职业内容相联系。例如向学生讲解仪器仪表的技术手册、合同与协议、简历及求职信、继续教育申请书,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多关注近期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开阔眼界、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及和与国际交流的能力;讲解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摘要,从结构、语法、翻译等多角度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的热情,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丰富教学方段,衔接课堂内外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制作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字不能解释的功能效果展示给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英文专业资料网站,借用网络上相关的中、英文专业信息,更新专业英语教材中的陈旧部分内容,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及阅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例如举办模拟演练,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模拟面试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建立一种开放的、应用的英语教学方式。
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建立网上专业英语教学平台,达到网络资源共享;在网络环境下,专业英语信息的输入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专业英语信息认识渠道。开展网上辅导,根据教学计划,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阅读、翻译、写作,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解答问题,批改作业,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4]。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专业英语游戏天地,开设多种网络小游戏,比如:单词对对碰、翻译闯关、问答游戏等。利用课外时间举办专业英语演讲比赛,全方位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升华教学内容
在考核方面,不再拘泥于“教师出卷,学生考试”的传统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出题,考核自己”[5]。教学中通过定期给学生布置课业任务,课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社会实际,例如要求学生撰写个人简历或是求职信,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编写不同题型的试卷,然后教师从中进行筛选,制成题库,作为课堂测验或期末考试内容。这种新颖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书本知识,掌握重点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子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专业、突出应用。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信心。通过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建立一种开放的、应用的英语教学方式,使专业外语的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蒲虹桥,龙海燕,任菊.电子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
[2]张楠,郭俊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浅谈[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3]肖音,刘世金.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陈云.《电子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5]周晓珏.电子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9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科学常识,科学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有些在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抽象,很难理解的。实践出真知,科学精神更应该包括实践精神。实验是人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科学科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科学科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创新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唤起,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1.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我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我是对该生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2.创新情境的构建,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我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良好氛围,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2、适时点拨,激发思维
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盏自制的走马灯,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动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对走马灯不停地转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是什么力量让走马灯转起的?”“走马灯转动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3.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材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索、鼓励学生自行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科教学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是手把手地教,还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标志着两种教学观。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1.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10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学校和家长应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等重视。如今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将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劳动技能;动手能力;教学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升学率成了人们判定一所学校好坏的最直观标准,这就造成了学校的教学重心只放在升学考试的几门课上的这种现象。课余时间,家长又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来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补习。学校家庭这两大方面均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现在很多孩子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便无所适从,无法应对生活,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所以我们要通过改变传统劳动技术课的授课方法,转变原有观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思想转变
1.1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挑选几位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做专职的劳动技术课老师。以往,很多劳动技术课的老师是临时代班的,这会导致课程安排不稳定,教学内容不专业等各种问题。所以,要使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调整师资队伍是第一步。要对选定的老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实行评分考核制度,以此来提高教师素质,然后建立教学研究小组,方便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的经验方法,学习教学大纲,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劳动技能课程也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教学流程,使其规范化。总之,要从教师开始转变对该课程的态度。
1.2改变学生和家长的固有认识
劳动技术,对于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学生来说,感觉好像十分遥远。很多孩子在家长有意无意的纵容中,产生了自己只要学习就好,不需要劳动的错误思想。这些年,关于家长到学校帮助孩子做值日的新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这些情况都使得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并且关于劳动的意识相当淡薄。
但是,如今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成绩好的高分低能的孩子。所以,我们要 1
改变学生的固有认识——觉得劳动技术课不涉及考试排名,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劳动技术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技术对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才能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进而有兴趣去学习、掌握课上所教授的知识。
2.课程的选择和安排
2.1贴近学生生活
一直以来,劳动技能课都有相应的教材。但是由于教材编写要适应各地的情况,所以编写内容涵盖面很广,且涉及深浅不一。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由浅入深,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接受。
比如,可以安排一些植物栽培的课程,并且把栽好的植物放在班级的窗台上,由学生自己亲自打理、照顾;或者通过安排烹饪课程,从各种厨房用具的使用讲起,加以营养搭配方面的知识来进行教学,从劳动中获得更多生活的小常识小窍门等等。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会跃跃欲试,自己动手。
2.2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将其糅合在教学内容之中。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来刺激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使其主动地投入到课程中来。
例如,在缝纫课上,可以让学生缝制自己喜欢图案的小布偶,或者在针织课上,鼓励学生给家长朋友织一条围巾。这些操作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将生活和兴趣融入其中,就使得简单的手工课里充满了乐趣与感情,寓教于乐,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结合其他学科
劳动技术课以实践操作为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配合其他课程来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样做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但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比如,可以结合物理电路的相关课程安排小家电维修的授课内容,这样降低理论的授课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可以动手操作;还可以结合生物课程,将同学分组,让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自己配制营养液做些无土栽培的试验。这样通过实践来深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可谓一举两得。
这种方法使所谓不考试的课程和考试的课程发生联系,让学生家长更直观的感觉劳动技术课程并非耽误学习时间,而是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从而更加配合课程的安排。这可以给学生起一个心理助推作用。
2.4教学保障
劳动技能课一直存在却得不到重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不够系统和完善的教学条件以及不健全的保障机制。很多教材上写到的内容,因为操作环境不允许或是材料不完备、设备不齐全,只能是老师简单讲讲,学生草草听听,然后就算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情况间接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做好教学条件相应的保障工作,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操作工具尽可能由校方提供,以防出现学生自己忘带工具而影响教学的情况。齐全完备的设施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
3.教学方向
3.1改变教育模式
传统的劳动技术课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做,学生看”。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并且由于场地的限制,老师的示范通常只有前排的同学可以清楚的看到,而看不到的同学便可能因为没看清过程而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遇见困难,如果再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就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其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将操作步骤放大、放慢,让他们自己根据提示,一步一步进行操作,达到目的。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且在操作成功之后产生满足感,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3.2培养发散思维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流程,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然后动手操作来验证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例如,福建某中学的花卉造型课上,老师是这样设计他的课程的:先拿出作品图片给学生欣赏,然后根据图片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回答。比如“这种花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造型?”,“它还可以做出怎样的造型?”等等,由此将花卉的结构特点向学生讲清楚,之后,启发学生利用植物特殊的生长特性,我们可以做怎样不同的造型等等。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中来。
3.3创建自评机制
老师在课前准备一份自评表,让学生在开始操作前,写出自己的预期值,在操作结束之后,再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打分,写出自己最满意的部分和需要改进的部分。通过自评,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动手能力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进行调整,对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加强,在生活实践中加以锻炼。
3.4适当安排操作比赛
竞技会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情况,定期的安排操作比赛。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增强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继而产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这也是提高兴趣,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方法。
4.结语
劳动技能课是一门能够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课程。但是一直以来,所得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改变现状。从思想意识到教育方向、课程设计等各个方面来协调好、安排好,以此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轩尧.关于中小学劳技教材的编写与思考.职教论坛.[J].2002,4:29
[2]李永利.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之我见.魅力中国.[J].2010,5:182
[3]丁铁.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反思.教育科学.[J].2010,8:48
[4]赵四恒.浅谈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创新学习.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2,7:60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多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09-10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09-30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8-28
多媒体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应用10-17
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1-09
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1-29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2-16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0-26
多媒体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