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2024-06-11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精选7篇)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1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填空:

1千米= ( )m =( )cm。

60000cm=( )m =( )km。

千米化成厘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厘米化成千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2、导入: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例尺。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二、自主学习(8分)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富源辽阔,有960万平方千米,怎样才能把她画在小小的图纸上:这幅图就要用1:45000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画在地图上。幸福路小学的面积也比较大,也要用1:12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缩小画在平面图中。下面,我们先来自主学习。(出示自主学习题目)

学习内容:课本53页内容。

学习方法:先独立看书,用笔画出重点,再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之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对检测题!)

1、(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 ):( )=比例尺 或 =比例尺

3、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第4组的b1板演)

5、一副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m或( )km。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6、一副北京地图的比例尺是: ,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的1cm相当于实际的( )km。

学完之后,让每组的b1回答。

最后再提问:观察对比,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不同之处?

指名回答:数值比例尺不带单位;线段比有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并且线段的第一个端点上的.数字是0,第二个端点上有一个带单位的数字。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形式不同。

三、合作交流(12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用到缩小比例尺,把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在图纸上,有时,也会根据需要,用到放大比例尺,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比如: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再画在图纸上。再比如七星瓢虫实际长度只有5mm,本图就用8:1的放大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下面,我们来进行合作学习。(出示合作交流)

1、一个零件的长为3厘米,画在纸上的长为6厘米,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它表示:图上的( )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零件( )了。

2、比例尺1:10和10:1相同吗?( )

比例尺1:10表示:( ),是( )比例尺,( )项是1。

比例尺10:1表示:( ),是( )比例尺,( )项是1。

3、比例尺的分类:

按形式分 ( )例如:( )

( )例如:( )

按用途分( )例如:( )

( )例如:( )

四、质疑探究 (5分)

1、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你能用 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2、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你能用 数值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关于比例尺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1)数值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数值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二)检测:

一、填空:

1、1:5000000表示( )

2、5:1表示( )

3、0:40km 表示( )

4、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

二、解决问题。

1、一条跑道全长20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4厘米表示。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数值比例尺 例如1:10000

按形式分

线段比例尺 例如:

缩小比例尺 例如:1:1

按用途分

放大比例尺 例如: 6:1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2

公式υundefined反映了物体的运动速度υ与运动时间t和通过的路程 s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时, 不仅要从定义上认识它, 还需从更广的角度来认识。从比例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公式, 可以更灵活地对其加以应用。首先弄清其中某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即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从数学的角度来说, 如果两个因数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则这两个因数成正比, 如果两个因数的积是一个定值, 则这两个因数成反比。因此, 在分析两个量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时, 必须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即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还是这两个量的积是一个定值来认识。我们说路程 s与速度 υ成正比, 是在假定时间 t不变, 即路程与速度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条件下而言的。同理, 我们说速度 υ与时间 t成反比, 或速度 υ与时间t的倒数成正比, 是在假定路程 s不变, 即速度 υ与时间t的积是一个定值的条件下而言的;我们说路程 s与时间 t成正比, 是在假定速度 υ不变, 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条件下而言的。因此我们得到了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即路程与速度相应成正比 (时间一定) ;路程与时间相应成正比 (速度一定) ;速度与时间相应成反比 (路程一定) , 或速度与时间的倒数相应成正比。

在具体应用时, 为了更进一步明确所求的量与其他量的变化关系, 可以将公式进行变形, 应用数学解字母系数方程的方法, 将研究的对象作为未知数对公式变形, 得到要研究对象的数学表达式, 从形式上看, 研究对象与表达式的分子中的每一个因数都是相应成正比关系, 与分母中的每一个因数都是相应成反比关系。如要分析时间t与路程 s和速度 υ的变化关系, 可将公式 υundefined变形为 tundefined, 从形式上可以更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时间, 与表达式的分子——路程相应成正比, 与表达式的分母——速度相应成反比, 或与表达式的分母——速度的倒数相应成正比。从而可得到时间与路程和速度的倒数的积成正比。如果知道了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关系和速度关系, 就可以到到它们所用的时间关系了。

例1 甲、乙两 车所走的路程之比是3∶2, 所用的速度之比是3∶4。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

分析:由υundefined可得:tundefined, 从而可得出研究对象——时间与表达式的分子——路程和表达式的分母——速度的倒数的积成正比。因此可得undefined, 即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1。

例2 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是3∶1, 比热容之比是4∶3, 吸收的热量之比是2∶1, 则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______。

分析:求两个物体升高的温度 (研究对象) 之比, 可由公式Q吸=cm△t, 变形得到升高的温度的表达式undefined。由此可得升高的温度 (研究对象) 与吸收的热量 (表达式的分子) 是相应成正比, 与比热容和质量 (表达式的分母中的每一个量) 都是相应成反比。应用例1得到的结论可以直接得到undefined, 即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

需要注意的是, 在正确理解公式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时, 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这两个量的相应关系。同时, 也不能简单地由某一个量的变化关系来判定另一个量的变化, 必须同时考虑影响这个量变化的所有因素, 然后将它们综合起来, 才能确定这个量随着其他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为了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这一方法, 特提供如下习题供

同学们练习:

1.甲、乙两车功率之比是2∶3, 机车牵引力之比是5∶4,

运动时间之比是3∶4。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

2.甲、乙两个金属球的质量之比是3∶5, 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是5∶1。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______。

3.功率相同的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在相同的时间内, 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 ( ) 。

A.甲、乙两车的牵引力之比是1∶2;

B.甲、乙两车做功之比是1∶2;

C.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1∶2;

D.甲、乙两车做功之比是2∶1。

4.电路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undefined倍, 电阻变为原来的undefined倍, 则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原来的 ( ) 。

A.2倍; B.3倍;undefined倍;undefined倍。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数学;小学;比例尺;教学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以及比例尺分类,会说出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化;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比例尺。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分类,会说出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化。

四、教学难点

会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化。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喜欢)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说一个。说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要两分钟,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在地图上爬。

师:说得很好,因为它是在地图上爬。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准备好的地图拿出来,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幅地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国的地图,你觉得我们祖国的版图形状像什么呢?

生:像一只高昂的雄鸡。

师:我们的祖国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做为青少年,我们应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统一完整,同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你手中的地图与老师的地图有什么区别呢?

生:大小不一样,但形状一样。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

师:虽然每一幅中国地图的大小不一样,但形状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按照一定比缩小进行绘制的,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2.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①出示图例1:

师:那什么叫比例尺呢?(学生自读下面两段,然后回答)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出示,学生齐读)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师:同学们,这幅祖国版图就是按1:100000000将它缩小进行绘制的。这里的比1﹕100000000分别代表哪两个量的比呢?

生:代表的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像第一幅图的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师: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这里的一段线段的长度是1cm ,那么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想一想,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多少的实际距离呢?

生: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师:那图上2厘米的距离又表示地面上多少的实际距离呢?

生: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00km。

师:图上3厘米、4厘米呢?谁来说说?

生:图上3厘米表示150 km,4厘米表示200km。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我们书上的线段比例尺,看看每一段是不是1厘米。

学生量,然后汇报。

师:好,同学们,每一段是不是1厘米呢?

生:是。

师:在每一幅地图上都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你们能说出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吗?

生:能

师:很好,请同学们说说你中的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所代表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

②出示图例2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出示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师: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这也是一个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师:看一下这个比例尺与前面看到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比例尺的前项是1,而这个比例尺的后项是1。

总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我们把前项为1的比例尺叫做缩小比例尺,把后项为1的比例尺叫做扩大比例尺。

3.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有比数值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和扩大比例尺。你们知道吗?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还可以相互转换,现在让我们将课本48页北京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你们会做吗?小组合作完成。

因为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地面上实际是50km,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列出式子。

师说明:因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师:那应该怎么化呢?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师:请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怎么化?

……

师: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进行讲解。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

①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再化简。

②批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最后教师指出:(全班齐读)

①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

②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③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④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布置作业

参考文献

[1]武维民.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算法多样”[J]. 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2]陈永仑.“比例尺”教学设计与评析[J].陕西教育(教学),2007(1).

教育学知识

创造性思维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比例这节课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一是概念课,一是比例基本性质课。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却把它们整合成一节课,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想一想本节教材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有的同学通过自学,发现本节内容,教材编者是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比例的概念,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比例。另一个信息就是告诉我们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教材没有用文字表达比例基本性质,而是通过一个比例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总结比例基本性质。即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比例问题,如比例方程等。

本节课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基本性质,以增进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有更深的理解。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快掌握了比例与比之间的联系,还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结果学生在运用比例基本性质时,都能达到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5

学校: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正 比 例

课 型 新 授 课 课 时 1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 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 求出各比的比值

(3) 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     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 :6  =  8 :4

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6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比有几项?比有什么性质?并给我们举出实例。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问题:1:你能说一说这几幅图中哪些像,哪些图片不像吗? 2:小组交流。

3:请同学们观察、计算一下,图片的长和长、宽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4、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生: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

生:表示相等的两个比。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师板书:比相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

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图片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6∶4=3∶2

12∶8=6∶4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比例的认识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各部分名称。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填空。

姓名

成绩

(1)()叫做比例。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

3(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12和8,两个比的比值是,写出这个比例

4().(4)从24的因数中选出四个因数,组成两个比的比值都是2的比例式是().(5)在12、8、16 这三个数中添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或()。

(6)把1.6、6.4、2和0.5四个数组成比例()

(7)9:3=():2

(8)在3:

15、9:

45、4:3三个比中,选择其中两个比组成比例是()

(9)把1.6、6.4、2和0.5四个数组成比例()

(10)在2∶5、12∶0.2、310∶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

二、选择题。

1.比例5∶3=15∶9的内项3增加6,要使比例成立,外项9应该增加()。a.6 b.18 c.27 2.把2千克盐加入15千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a.2∶15 b.15∶17 c.2∶17 3.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a.3.5∶6 b.1.5∶4 c.6∶1.5 4.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a.7 b.5.4 c.1.5

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写出判断过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按要求写比例。

浅谈小学数学 “比例” 教学 篇7

【关键词】数学;“比例”;教学方法

比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也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着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依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紧抓关键点,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注意联系实际,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探索性。这样既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又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和理解“比”

教师可利用学生熟悉的表格(列式),引导学生搞清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1)比的意义 如,兩个同类量的比表示倍数关系,求长是宽的几倍,可以写成“长÷宽”,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不同类的比产生了一种新的量,工作总量÷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也可以说成是“工作总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借助于除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的含义。

(2)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3)比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紧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类推出比的性质。

(4)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它们只是分别“相当于”分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和分数值。这种比喻是从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即“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二、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比和比值 a、b两数的“比”,只能写成a:b或a/b(b≠0,真分数或假分数)两种形式:而a、b两数的“比值”,就是一个“数”(a与b的商),可以用整数、分数或小数来表示。

(2)求比值和化简比 教学时教师要从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不同要求来说明它们的区别:求比值是求商,它是一个数;化简比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的整数比,只能是化(或真假分数)的形式,决不能写成整数、小数或带分数。

(2)把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值再改写成最简化。

(3)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是表示事物数量关系的又一种形式。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很容易辨别清楚。列表如下:

(4)正比例和反比例 在学生初步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以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两种量成正(反)比例的异同点。列表如下:

三、准确理解并运用概念,紧紧依据给出的数据,数量关系式判断是否成比例或何比例

努力做到一看,就是看数量关系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找,就是从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式中找出定量,找一找,是它们的商一定,还是它们的积一定,或者是它们的积,商都不一定;三判,就是判断两种相关的量或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如果是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积,商都不一定,就不成比例。如,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不成什么比例?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1)正方形中,周长和边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周长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

四、正反比例的应用

(1)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2)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面积是9平方米的方砖,需要96块。如果改用面积是16平方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下一篇:微班会观摩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