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共11篇)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篇1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1.成比例线段
(二)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 刘 涛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这节课是“成比例线段”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观察了大量的图片,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认识了线段的比的知识,知道了选用同一单位长度量线段的长度,从而求出两条线段的比。也学会了运用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图片创设的问题情境,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比例模型,初步掌握了解决有关比的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成比例线段的有关性质,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反而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收集了一些相似图形的图片,如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国旗,同底相片等。已经感受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各小组展示并讨论过线段比的事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基础和能力。难点处理: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发扬小组合作的精神,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参与指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在学生认识线段的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学好了本节课,既承接了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又为本章的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奠定了基础。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经历运用线段的比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想象等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线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经历运用线段的比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想象等活动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温故知新;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知识应用;第四环节:随堂练习;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知识回顾;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
活动内容:
复习:(1)成比例线段定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
(3)若 3m = 2n,你可以得到
mn的值吗?呢? nm活动目的:学生思考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BDCE1BDADCEAE,你能求出
ADAE2ADAEABABABBDACCE的值吗?如果 ,那么有怎么样的关系?在求解过 BCCEBDCE(1)如图,已知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已知,a,b,c,d,e,f六个数。
acabcdabcd如果,那么和成立吗?为什么?bdbdbd
ABBCCDADABBCCDAD,,(2)如图,HEEFFGHG的值相等吗?HEEFFGHG的值又是多少?在求解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已知,a,b,c,d,e,f六个数。
如果ace(bdf0),那么acea成立吗?为什么?bdfbdfb
合比性质:如果ac,那么abcd.bdbd acmacma等比性质:如果(bdn0),那么.bdnbdnb
活动目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需要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中去认识和练习才能 3
得到巩固应用,从引例的结论中,引出“合比性质”及“等比性质”的学习。注意事项:
1、合比性质有两种形式:如果那么
2、acabcdac,那么=;如果,dbdbbdabcd,要灵活应用。bd要强调等比性质中,分母b+d+„„+n≠0。
第三环节:知识应用
活动内容: 例题:
a2aba-b(1)、已知,求与; b3bb(2)、在ABC与DEF中,若ABBCCA3,且ABC的周长为18cm,DEEFFD4 求DEF的周长。
活动目的:学到的知识要会应用升华,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灵活应用比例的合比性质及等比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师生互动,主要还是学生的动,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主动学习,遇到问题,要善于分析思考。注意事项:利用得出的解题方案,解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先做,学习小组讨论后,在黑板上演示,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讲。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
ac2ac
1、已知(bd0),的值。bd3bd
2、小明认为:acac(1)、如果(ab0,cd0).那么bdbadc
abcdac(2)、如果.那么.bdbd这两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活动目的:为了巩固刚学到的知识,选择相应的习题来让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选用的练习题不能太多,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里选的两个题都
是比较典型的,做题所花的时间不会太多,但是又得到了巩固。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
xy17x
1、若,则_____y9y a13ab2、若,则的值为____b42b
abc3、已知:.357abca2b3c 求(1)的值(2)的值bac
4、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求AB,DE,BC,DC,AC,EC的长,并计算△ABC与△EDC的周长比。
活动目的: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第六环节:知识回顾
活动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成比例线段的合比性质及等比性质,并在合比性质及等比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培养了推理能力,也学会了运用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比例线段的知识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帮助。活动目的: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合比性质,等比性质,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注意事项:先让学生总结一遍,教师再补充。这个环节在本节课已接近尾声,由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略。
巩固升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法指导
通过成比例线段性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1、要根据学生实际合理的使用教材:
线段的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程图纸的设计、地图的绘制、照片的缩放等。学生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和学习了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做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接着利用课本引例引入新课。教学中将重点放在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上。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上课比较活跃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为了展现学生的才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要充分让学生发扬合作交流的意识,最后在小组中自选代表上台发言,并版书在黑板上,如有实物投影仪,可让学生直接在投影仪上讲解,这样可节约板书时间。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加以总结。总结的内容最好写在黑板上或利用大屏幕展示。
3、改进教学方面:
在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和例题中都引入比例k,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理解不好,要把握好这个环节的教学。对于比的性质应用,教师在教学时,可补充一些练习做为随堂练习,以巩固这几个性质,达到当堂消化的目的。
“成比例线段”这一节是本章的开头,学好这一节,为后续学习黄金分割、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等奠定了基础。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篇2
分析定点F分线段AB成比例, 从而分别可以得出A, B两点横坐标之间关系式、纵坐标之间关系式, 再和A, B点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四个方程联立方程组, 解出根, 得出A, B两点的坐标, 进而求出直线AB的方程.
①-9×②, 得
点评此类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类典型的问题, 它的特点很显著, 就是一条直线与圆锥曲线 ( 可以是椭圆, 也可以是直线、圆、双曲线、抛物线) 相交于两点, 这条线段被一个定点分成两部分, 这种类型的题目每个题目都有多种解法, 本文介绍一种此类题目的通法. 而且, 近几年南京市的模考卷中经常出现此类题目,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 此类题目便可以迎刃而解.
例2 ( 2014 年南京二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y中, 已知椭圆C∶ ( a > b > 0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 F2, 焦距为2, 一条准线方程为x = 2. P为椭圆C上一点, 直线PF1交椭圆C于另一点Q.
( 1) 求椭圆C的方程;
( 2) 若点P的坐标为 ( 0, b) , 求过P, Q, F2三点的圆的方程;
(3) 若且λ∈[1/2, 2], 求的最大值.
分析本题重点解答第 (3) 问, 此条件与例1中的类似, 都是定点分线段成比例, 只不过λ是变量, 而不是定值, 所以将P, Q两点坐标用λ表示, 从而将表示为关于λ的函数, 然后求出的最大值.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辅助线 应用
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或推论)解题是学生们的一大难题,面对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段,学生们不知所措,其实应用平行线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关键是寻找题中的平行线,如果没有平行线,就需要作平行线(辅助线)使之满足定理的要求,那么如何作呢?一般地,可由比的两条线段去联想,从已知线段或要求线段的交点去作已知图形中的其余线段的平行线。
例1.如图1,在△ABC中,D在BC上,且BD:DC=3:2,E在AD上,且AE:ED=5:6,BE与AC交于F,求BE:EF的值。
分析:图中已知比值的BD、DC在线段BC上,AE、ED在线段AD上,它们的交点为D,我们要求的BE、EF在线段BF上,因此想到过点D作DG‖BF,这样通过线段DG,使得EF、BF与已知线段的比联系起来。
说明:过D作DH‖AC交BF于点H也可求解,但这时截出的线段是BH、HF,不是要求的BE、EF,虽然经过代换可以求解,但教麻烦。
我们也可通过已知线段AD与要求线段BF的交点E作另一已知线段BC的平行线求解。同样也可过点E作AC的平行线与BF交于一点,但解法较繁。
所以,在作辅助线时,通过交点(已知比值或要求比值的交点)作另一条已知比值或要求比值的线段的平行线较简单。
下面这一题条件很少,要求几条线段比值的乘积,题目中没有平行线,我们想到要去构造平行线找出这些线段的联系,根据前面的方法,这一题我们也可以做出几种解法。
例2.已知△ABC,(如图2)直线交AB、AC、BC(或其延长线)于D、E、F,求BF/CF•CE/AE•AD/BD.
分析:这一题给出的求解是线段的比值的乘积,这些线段没有直的联系,我们注意分析要求解的AE、CE在线AC上,BC、CF在线BF上,它们的交点为C,我们想到过点C作AB(要求的AD、DB在线段AB上)的平行线,这样就将要求的各县段,通过线段CH联系起来。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篇4
课题
4.1.1成比例线段(1)
主备人
代进宗
教学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条线段的比的概念,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2.理解和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3.能应用比例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下图,提出问题: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二、探究新知
1.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得两条先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 , n,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
度的比,即
2.练一练
三、例题讲解
例1:判断下列线段a、b、c、d是否是成比例线段:
(1)a=4,b=6,c=5,d=10;
例2:一块矩形绸布的长AB=am,宽AD=1m,按照图中所示中方式它裁剪成相同的三面矩形彩旗,且使才裁出的每面彩旗的宽与长的比与原绸布的宽与长的比相同,即
,那么a的值应当是多少?
四、当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4.1.1成比例线段(1)
1.线段的比
2.成比例线段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篇5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复习相关联的量的数学概念。
2、说明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并且规律性更强,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说说表格中的信息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小组合作:
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
想一想:单价发生变化,数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猜一猜:表中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什么是一定的?
验一验:通过计算,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看看正确吗?
(3)全班交流。
(4)引导观察,说说其中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5)小结:在这里,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运水泥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学生活动:
看一看:谁和谁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3、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附:板书设计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 y = k(一定)
成反比例
每天运的吨数 × 天数 = 总吨数(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篇二: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篇三: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
难点: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一、回顾整理,激活旧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并且认识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要看比值是否一定。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初步认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知道是180页。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
请同学们看黑板。
黑板出示:
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的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
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
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 生:能换2张。
师:如果换成1元的呢?
生:能换10张。
师: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师:观察这个数量关系式,谁能说一说什么量是一定的?什么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的?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利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页,把这一概念划下来。齐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篇6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清楚的了解了反比例的关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突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活用了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有都围绕难点来进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做法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从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进行猜想.引入新科课.
二、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让学生完成表格,填表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量的量吗?
2、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计算他们的乘积。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自主探究出例2与例1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反比例的意义,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当引导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后,出示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定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又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成反比例的例子,把数学融入生活实际中,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完成书47页的试一试。把两个联系对比,明确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
,因而不成反比例。为了举一反三,强化两个数都是变量,出示圆周长的字母公式进行变式练习,去分辨π是个常数时π与D不成反比例。还通过表格的填写训练学生根据已知积和另一个量求另外的一个量,,在这里既巩固了反比例的意义,还提高了比例的解答能力。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篇7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姜小玲
226600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第51、52页“成正反比例的应用题”。教学目标:
1、掌握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什么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近几年海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为了方便行人步行,很多河堤都用方砖铺设了人行道,那么,你知道在铺设方砖的过程中藏着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1)人行道的总面积(2)每块方砖的面积(3)方砖的块数(4)方砖的单价(5)方砖的总价(6)每辆汽车运载方砖的块数(7)汽车的辆数(8)每天铺方砖的面积(9)铺砖需要的天数
2、师:你能任意选择其中的三个数量说说他们之间存在着哪些数量关系,会构成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吗?
3、揭示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共同研究有关应用题。(板书课题)
[评析:联系实际,引入新课,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出示题目:
修路队5天可铺设方砖2000平方米。照这样计算,7天可铺设方砖多少平方米?(1)学生试做(一人板演)
(2)激励引新: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不能用比例方法解答呢?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解题。a、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b、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4)反馈:重点强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及对应的条件。(5)师:怎样检验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我们可以把求出的数代入原题,看工作效率是不是相同,也可以用归一应用题的方法检验。
2、出示题目:
修路队用方砖铺设人行道,用面积是0.3平方米的方砖铺,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0.2平方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
(1)学生尝试用比例方法解答。(2)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刚才两题的解题过程,明确解题步骤。(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哪两种成什么比例关系。(判)(2)设未知数。(设)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列)(4)检验并解答。(检)
[评析: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围绕铺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理解——深化”的全过程,从而理解、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只列式,不解答
(1)修路队购买方砖3000块花了6000元,照这样计算,13000元可以购买方砖多少块?
(2)修路队用方砖铺设人行道,如果每天铺400平方米,25天可以完成任务。如果每天铺设500平方米,多少天完成任务?
(3)修路队运送一批方砖,每辆车运450块,需要20辆运完。如果只用18辆运完,那么每辆车应该运多少块?
(4)修路队用同一种方砖铺设人行道,铺600平方米用砖2000块,如果要铺设900平方米,需要用砖多少块?
2、观看动画:测量古埃及金字塔高度的故事。(1)动画演示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全过程。
(2)启发学生思考:泰勒斯是利用“影长等于身长”推出“塔影等于塔高”,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影长等于身长时才可以测量塔的高度呢?(3)得出结论:同一时间内。
[评析 :练习是学生巩固和内化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环节,还要抓住学生求胜、挑战的心理。因此,我设计了巩固性的基础练习和拓展性的发展练习。]
四、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成正比例的量 篇8
教师提问:如果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一定)
4.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教学例3(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1.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2.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六)反馈练习.
出示图片:做一做1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成反比例的量》听评课体会 篇9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习的。为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汪亮老师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汪亮老师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
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然后出示习题让学生
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样的一个过程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最后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汪亮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有关圆柱底面积和高的表格,让
学生填表格。然后根据所填的内容,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了这
个疑问,学生们自主地想要解决它!在交流过程中,汪亮老师并不急
着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
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学习习惯。最后在学生的互相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深化提高。
在理清了新知识的知识脉络之后,汪亮老师进行相应的练习,要
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尤其是出示两种量,让学生们来判断是
成什么比例的量,并让学生来陈述理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
题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完汪亮这一堂课,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上的很轻松,而学生
也学的很轻松。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1、整堂课知识的衔接很紧凑,教师用语恰当,组织能力强,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汪亮老师能根据具体的情景用适当的语言来表扬他或鼓励他。而学生不敢举手回答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话语使课堂从新活跃起来。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我想我还得好好的学习。
2、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做到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他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得到答案,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而我在平时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喜欢给一个问题,然后学生回答,再下个问题学生回答,以此下去。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课看起来虽然比较精彩,但是课堂的实际效果却是不容乐观的。
3、精心准备一堂课和随便上一堂课的效果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汪亮老师为这一堂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为学生准备的表格以及在教学中不用教案却娓娓道来,不难发现他对这堂课已经有充分的把握,实际上效果自然是非常好的。
但汪亮老师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复习导入时间有点长,以致最后课堂没有时间让学生说说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不同,有了比较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2.汪亮老师采取了填表格的形式,来观察底面积和高的变化情况,以及计算出水的体积一定,从而说明底面积和高是成反比例的量。虽
然这样的方法不错,但有些学生就会想表格再加个底面积和高的数据,不使得它们的积和前面一样,这就说明不了高度与底面积乘积一定。从而使他们混淆。而如果采取直观的演示,把同样体积的水,倒入不同底面积的杯子中,那么在水的体积一定下,来发现底面积和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就没什么疑问了。
线段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课前准备:
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充分发言)(3)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1)
(2)
(3)
(4)
(5)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9-60。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段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线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弯曲的线。
2、每个学生两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曲直对比
美丽的城堡里住了一位小公主,公主给咱们班每位同学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答对问题才可)
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 :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组 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师:揭示礼物(毛线)。
观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试一试。)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 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像..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板书))
2、师引导: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两个端点)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用 两手去捏住直尺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结 生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师:你还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
结 生 :书桌、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与线段相联系,数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
3、折线段
: 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哪里?)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生操作))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说一说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分(2)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公主回城堡的路有三条,一条直的,两条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想想做做第3题)
3、连接三点可以画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想想做做第4题。)
4、如果有四个点呢?你能画出几条线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师提供第二种方法。(按点的顺序)、四、课堂总结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比例线段论文09-19
九年级数学上册18.1比例线段教案10-09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11-11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反思05-31
成反比例的量(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06-26
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08-03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11-13
《线段》教学片段评析08-11
线段中点教学设计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