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2024-08-0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用16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2.《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

3.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

4.数学课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5.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6.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7.正比例、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8.《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9.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 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 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情, 采取课前发自主学习题签的形式, 自主探究, 课上引导, 合作交流, 生生互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大家看老师手里现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 如果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 可换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换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0.5元的人民币, 各可换几张?现在我们把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列成一张表格.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格, 我们可以发现当面值由大变小的时候, 张数会怎样变化?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做了准备.)

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对今天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预习“反比例函数意义”的情况.

(解决预习题签问题.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提升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交流、合作, 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思考题由学生归纳出:

1.反比例函数定义:

一般地, 形如的函数叫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几种关系式:

3.自变量取值范围:x≠0的一切实数.

(教师点评: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时, 要弄清楚谁是自变量, 谁是函数.)

一、识别反比例函数

在下列函数关系式中, 哪些函数表示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指出k值.

补充: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教师点评: (1) 判断反比例函数的方法:一看解析式 (自变量指数为-1) ;二看k是否不为0;三看自变量要有意义;四看函数值要有意义. (2) 要注意对反比例函数实质的理解,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 如中, y是x-1的反比例函数, 而不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二、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学生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1.根据定义确定解析式

例1:当k为____时, 是反比例函数, 其解析式是.

教师点评: (1) 要熟悉反比例函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2) 不要忽视k+1≠0这一条件 (易错) .

如何区分正、反比例函数?注意:一看形式;二看实质.

练习: (1) 已知:函数

当m=-1时,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当m=0时, 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 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则y=nx2n+3m是一次函数.

2.根据已知一对对应值确定解析式

例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当x=2时y=6. (1) 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求当x=4时y的值; (3) 求当y=6时x的值.

解: (1) 设y=k/x由题意得6=k/2.

解得k=12.∴y=12/x.

(2) 当x=4时,

(3) 当x=6时, 6=12/x.∴x=2.

(教师点评:本题中蕴涵着一种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一种数学思想:变化与对应.)

三、运用巩固, 拓展新知

(解决预习题签的问题.意图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3道题分层训练,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做, 在7分钟内看谁做得快且准.)

练习:1.已知y与x2成反比例, 且当x=3时y=4. (1) 写出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x=1.5时y的值. (注意: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的不同.)

2.已知:y与x+1成反比例, 且x=-3时y=4.求:y与x的关系式.

3.已知:, y1与x+1成正比例, y2与x成反比例, 且x=1时y=0, x=4时y=9,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y1=k1 (x+1) y2=k2/x, 则y=k1 (x+1) +k2/x.

由题意得, 解得:.

∴y=2 (x+1) -4/x.

(注意:在同一道题中两个不同的函数关系式的比例系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四、小结感悟, 沉淀新知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得与失、困惑与质疑、方法与规律、知识要点与数学思想 (变化与对应、类比、特殊、一般)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提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发言, 相互补充,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提炼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加深理解

P53———2、4、5、6.

教学反思:

1.开篇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了学生思维, 增加了其求知欲望.

2.注重了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引导学生“以例找法”“习例悟法”, “基本概念习题化”“两线”交融, 增大了课堂容量,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掌握了基本技能方法, 并学会了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3.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 课前给预习题签, 在课堂上关注互教环节, 让学生自学并有效合作、讨论, 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提醒、评价和引导前行, 帮助深入.教师有效地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 解答学生自学时的疑惑, 突出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通融.

4.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较大, 节奏稍快, 关注全体不够, 一部分学生没跟上.

总之, 这节课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在探、思、学、感悟中增长了知识, 发展了个性, 升华了情感, 培养了能力.

浅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 篇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1.王艳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了3本练习本,李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同时让学生列出比,问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2.8月8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与120∶75)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到,老师指出像15∶3=25∶5和8∶5=120∶75这两个式子,我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比例。然后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这种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渗透学习目的教育。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子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然后教师板书:

7、让学生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4(2)0.2∶2.5和4∶50(3)和18∶12

当学生判断感到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做: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将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如果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积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如,

因为0.2×50=2.5×4,所以0.2∶2.5=4∶50。

又如: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小华第一次用0.36元买了3本练习本,第二次用0.5元买了5本练习本。分别写出每次买练习本用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求出比值,看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分别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和7∶10(3)0.5∶0.2.

4.把9×4=18×2写成一个比例。

5.猜数游戏。

(1)4∶3=8∶( )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参考资料: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4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5

为了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以黄山风景PPT配乐(高山流水)导入,通过第一天的课堂反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是很积极,但是问题来了:第一导入有一些太长,与教材内容想关联程度不大,耽误了课堂时间。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觉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据黄山风景导入中的门票价格,编制例题一道,先来教授相关联的量。然后通过例1来认识正比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例1和试一试,两道来认识正比例,第1题比值为速度80是整数,试一试中比值单价为0.3为小数,教材编写从整数到小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如果引入我的例题就打破了教材的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决定删除这部分内容。

3课件PPT的制作不太合适,内容太多,每页上的字数太多,每页上最多不能超过4行字,我在制作PPT时总是想把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总怕不全面,都想呈现给孩子看,不想错过什么,熟不知道孩子们根本不会看,而且呈现太多会导致重点不明确。第二次试课我忍痛删除了一部分。

4童谣中有反比例的部分,现在刚上出示有一些太早,应当反比例上完呈现。学生理解深度会加深。利于掌握新内容。

5课堂上教师不能频繁移动自己的位置,这样会影响学生思考。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篇6

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应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7

1.我校数学县级课题——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 对书上的例题有所了解, 初步感受了正比例。

2.正比例概念抽象难懂, 大多数学生学完后, 只是机械地模仿,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3.书后练习出现这样一道习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只能照葫芦画瓢, 不能理解应用。

【案例描述】

(课件出示金字塔的图片) 这是什么图片?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这段文字:

众所周知, 埃及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奇观。它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大约有40层楼房那么高。金字塔建成后, 埃及有个法老想要知道大金字塔的确切高度, 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 谁也不知道该怎样测量。

一天, 一个叫泰勒斯的聪明学者对法老说, 他有办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

教师:你有办法帮助法老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吗? (学生讨论, 并汇报)

学生: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用米尺来量。

学生:金字塔有40层楼房那么高, 能爬上去吗?即使爬上去, 塔身是斜的, 也测量不出来啊?

学生:用飞机来帮忙。

学生:有没有搞错, 2700年前, 哪来的飞机?

学生:用一个长棍子, 在棍子上标上刻度, 把棍子慢慢地往上升, 升到和塔顶一样高, 然后看一看棍子有多长。

学生:有这么长的棍子吗?你知道什么时候棍子和金字塔一样高呢?

学生:把金字塔平均分成40份, 量出一份是多少, 然后再乘以40不就行了?

学生:那你怎样把它平均分成40份呢?如果用塔的高度去除以40, 塔的高度都知道了, 那还用量吗?

学生:我们可以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高度, 影子有多长, 金字塔就有多高。

学生:不对, 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不一定是一样的。

学生:老师能不能让我们出去做个试验?

教师:你想做一个什么试验?

学生:我想看看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有没有关系?

教师带全班学生走出教室, 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有的学生找出了不同高度的竹竿, 分别测量出竹竿的高度和对应的影子的长度。

学生: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不一样, 不能说影子的长度就是竹竿的高度。它们之间没有关系。

学生:老师我觉得, 它们之间隐隐约约有一点关系, 竹竿越高, 影子越长, 相反, 竹竿越矮, 影子越短。

那让我们一起回到2700年前的古埃及, 和古埃及的智者泰勒斯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吧!

泰勒斯和大家一样, 做了一个实验, 在同一时间, 把很多长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 (出示课件) 竹竿插在地上, 会出现什么现象?

你发现了什么? (竹竿的高度变化了, 影子的长度也随之变化。)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竿高和影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学生:这些我们也知道了啊!那么, 这和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接下来, 他把竿高和影长的测量结果制作成一个表格:

观察这个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竿高是影长的2倍或影长是竿高的一半。

教师:也就是说竿高和相对应的影长的比值不变, 原来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之间还存在这样的秘密呢。也就是说无论竹竿的高度怎样变, 影子的长度也随着它变, 但是有一样东西不变?什么不变? (比值不变)

我们就说竿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竿高和影长是成正比例的量。

突然, 一位学生恍然大悟, 发出一声惊叹:老师我知道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了。只要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 然后乘以2, 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其他同学纷纷附和, 学生的脸上露出笑容。

就在这时, 一位同学脸上一筹莫展:老师, 我刚才测量的结果和你的不一样啊, 我测量的竿高2米, 影长1.2米啊。

这位同学的问题又一次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学生陷入了沉思。

学生:我又想出去试验一下, 看一看无论在什么时候, 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否是一定的。

学生又一次走出课堂。找出了不同高度的竹竿, 分别测量出竹竿的高度和对应的影子的长度。

学生:我发现, 竿高和影长的比值和泰勒斯刚才试验的比值是不一样的。

学生:竿高和影长的比值虽然和泰勒斯刚才试验的比值是不一样, 但是, 在同一时间, 竿高和影长的比值还是一定的。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要在同一时间测量物体的高度和影长, 否则比值是变化的, 那样就无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了。

……

【反思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认为, 在《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背景下, 教师不应该将教学内容固定不变, 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 注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吸收时代的信息, 收集数学信息资料, 从而拓展或更替教材。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 书上的例题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变例题为习题, 变书上的习题为例题, 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效果明显有所提高。所以, 数学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 但无论如何, 教师都应该用一种时代精神去诠释它、解读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思二】如何把课堂推向高潮?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 迅速融入课堂, 成为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教师适度引导,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进行争议、讨论, 通过动手实践, 学生达成共识——在同一时间, 物体的高度和对应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学生不仅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 而且能够熟练地应用正比例。这里教师虽然只是一个倾听者, 但却不影响课堂的氛围, 气氛由平静走向沸腾, 再由沸腾归于平静, 一波三折。我认为学生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 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感, 这种积极的情感又成为了培养他创造能力的内驱动力,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教师想要的吗!

【反思三】如何让学生学会做数学?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做数学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 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两次让学生走出课堂并动手实践, 记录测量结果, 再通过观察, 猜想、验证, 发现并找到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 (在同一时间, 影长和物体的高度的比值是一定的) , 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学生在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 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感, 这种积极的情感又成为了培养他创造能力的内驱动力,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案例评析】

约束和自由的比例 篇8

一天中午和李欣频吃饭时,看到了她“宏伟”的记事本,好家伙! 那上面除了各种事务性安排、座右铭,还有各个航空公司和航班的更改信息、信用卡在世界各地的消费信息,甚至还有明年这个时候她的计划和必须做的事情。惊叹之余,我们都替她担心这个本子的安全,她坚定地说:“不会丢的,人在本在,本不在人也不在了!”

如果这个本子是属于职场中的商界精英或者政府高管,似乎很是正常。不过李欣频却是这两个世界以外的人。在她最新出版的书上写着她“以电影、旅行、观察、阅读、情报、演练、想象、梦、自信、生命与危机意识,架构出一部横跨书写、影像、广告、设计丰盛且庞大的个人创意系统”。套用哲学中的“显现”来讲,她的生活( 工作) 状态是我们无数人向往的那种极度自由和张扬; 而这个本子却像是她的“存在”——内置是如此精心、如此精细、如此精密,如此有规则!

事实上,这个世界充满了这样的反差,或者说事物就是因为反差才为美。如果我们仔细去考证万事万物,凡是外表自由的事物、群体和人,其内在的运行常常极其规则而且遵守规则的。比如对自由的理解。有人认为自由是个人自主的权利没有外界的干涉,人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不被阻止; 但相反意见认为,自由就是人们甘愿接受规范的限制,自我克制,这也是自由。有人认为政府是对于自由的威胁,但是也有人认为政府保护了自由。

这就如同我们这期特别策划所探讨的“考勤”。有人认为考勤剥夺了我们生活的自由,也有人认为考勤赋予了我们和他人一起工作的自由。而我们之所以选择“考勤”这个最让职场人敏感痛心欲哭无泪酸甜苦辣难以说清的话题,就是希望通过这样回归原点的探讨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自由。在接下来的杂志中,我们也许还会继续探讨“为什么会有上下级?”“为什么会有薪酬制度?”如果各位读者有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也欢迎随时和我们联系。同时,我们这期也精心改版了杂志的设计风格和栏目分类,这一切改变套用现在美国最红的第一个黑人总统竞选人Barack Obama 的竞选理念,就是“To build a new kind of career (politics)—acareer (politics) that builds upon those shared understandingthat pull us together as Staffers (American).”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篇9

在第一次试讲后,发现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钟时间才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形式,随后的两个针对定义设计的稍难的题目就直接跨过到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课程结束得比较匆忙。

在备课组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置了题目的数量,第4题中原来为了复习设置了五个小问题,在函数概念上纠缠过多,反而引起学生理解困难;把引入部分第5题的练习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两个,剩下了的两个留在第7题作为练习。由于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通过归纳与对比形成新知识并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题目,这样引入时间大大减少,而列关系式的题目难度并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题讲解变成了答案展示,节约了近10分钟时间。其实开始是对学生的水平不太相信,怕题目过难,学生不能迅速完成,时间证明,引入部分的题目难度不大,学生能迅速完成,而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第一次的试讲,所以时间显得很紧张,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第3题的最后一问“反比例函数kxy=还可以表示成什么的形式” ,这个问题显得很宽泛,学生也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师想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效的设计。后来结合要求,丽涛说新课只要求学生能辨认出伪装后的反比例函数或者说经过等价变形的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问题改成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标范围,也不会因为问题设置不合理而耽误过多时间。当他能正确选择出答案时,也说明他知道了这几个答案是由标准形式经历了怎么样的等价变形而得到的。

第6题目更改设计后是使得教学过程流畅了很多且节约了时间,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忽略了,认为学生能直接选择出答案就是他们已经牢记了这些形式。此处应该在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后,教师最好再花2分钟的时间讲解下变形过程,同时也回顾了分式的乘法、负指数的意义等知识,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者让学生口头回答他选择的理由。总之在这里应该停顿回顾下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及时总结归纳反比例函数形式的特点,要能突破这个学生理解的难点,要不会对第8题的影响就比较大。

第5题在讲解过程中花了过多的时间,说明前面kxy=及其变形讲解不透彻。k值(反比例系数)不能顺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数疑惑颇多,讲解费时,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数之间有混淆。经过对比板书,学生明白了题目要求的是y与x成反比例 ,为了巩固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练习6。

在讲解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原来只设计了讲解例题,随后的巩固练习与例题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数据而已,这样的题目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很不愿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必须动手写一次,难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么办呢?就结合小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虽然多了考察内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内容,难度没有加大太多,学生也能按照顺序顺利解决问题

课堂归纳小结第一次设计的时候,就是问一句“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些宽泛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不知怎么回答,所以要紧扣定义,引导学生。这样,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明白了空白处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掌握的部分了。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0

一、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歌曲情境引入;二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四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发扬自主。

二、重组教材,活用教材。

《正比例》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1

【关键词】正比例 教学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61-0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视概念的理解,强调概念的应用,让学生经历“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这一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

1.“水涨船高”是什么意思?(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过渡】水的变化引起了船的变化,船与水是相关联的,数学中也存在着相关联的量。

2.女孩0-5岁年龄与体重生长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年龄与体重是两种相互依赖的相关联的量)

3.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相关联的量?

(学生交流)

【评析】大量实例证明两种相关联的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只要是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学生最熟悉的知识,解释“相关联”的含义,并加强了语数知识的联系。其实教学中并没有直接进入典型的正比例关系这样一个话题,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就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了奠基作用。

4.小明步行回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图。(表一)

师: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吗?8分钟行多少米?

仪仗队通过天安门的时间和路程如下图。(表二)

师:8分钟行多少米?走600米需要多少分钟?

(学生回答)

师:前面两个表都是关于步行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为什么表一不能确定准确地得出与8分钟相对应的路程,而表二通过推算和简单的思考,却能够确定出准确的路程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1:因为仪仗队每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而小明每分钟走的路程不一样。

生2:速度不变。

生3:都是60米。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速度都是60米?

生1:路程÷时间=60。

生2:60[∶]1=120[∶]2=180[∶]3=…=60。

师:原来速度60是隐含的,题目中没有,需要我们动脑筋才能找到。(总结:虽然时间和路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据的比值,也就是他们所步行的速度是保持不变的,在数学上把这个不变的量叫常量或常数,在小学叫一定。这两个变化的量叫变量,小学叫相关联的两个量。根据这个不变的量和其中一个变量就能得到相对应的另一個变量,这就叫“以不变应万变”)

师:小明呢?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无法算出8分钟准确的对应量。

【评析】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化难为易,揭示本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同样是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表二的路程和时间有规律——比值一定,而表一的路程和时间没有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比较法,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有所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和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系统地示范、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45例1,回答两个问题。

1.完成例1下面三个问题。

2.对比上面两个表,例1与哪个表类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正比例意义

出示例1: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情况如下表,你发现了什么?

1.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数量和总价。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1: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生2:总价随着数量的增大而增大。

生3:数量扩大多少倍总价就扩大多少倍。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师:对比上面两个表,例1与哪个表类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例1与第2个表类似,都是比值一定。

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我们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必须要满足哪些条件?小明所行走的路程与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yx]=k表示。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2

一、柴油加氢新技术的开发

按生产目的不同, 柴油加氢技术分为3大类:柴油加氢精制技术;柴油改质技术;柴油临氢降凝技术。它们的开发背景不同, 其特点和应用场合也不同。按照21世纪清洁燃料产品质量的要求, 目前我国柴油产品质量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硫、氮、芳烃含量高、密度大而十六烷值低。改善这部分劣质柴油的质量, 使其达到清洁柴油的规格要求, 除对催化裂化原料进行加氢预处理外, 国内还开发了针对催化柴油的加氢精制和加氢改质技术[1]。

二、柴油加氢进料性质和组成比例对生产的影响

低压加氢可以很好地脱除柴油中的硫, 脱氮能力稍差, 其优点是操作压力低, 设备投资较少, 装置工程建设费及装置能耗都相对较低;缺点也正是由于其反应压力低, 柴油中稠环芳烃加氢反应速度及平衡转化率都比较低, 改质能力差。中压加氢在工业生产中采用最广泛的压力等级是8.0MPa (氢分压大于6.0MPa) , 在此压力下, 不但可以很好地脱除氮, 通过调整催化剂, 也能使柴油中稠环芳烃的部分芳环发生加氢反应, 满足提高柴油十六烷值、改善油品质量的要求, 同时为柴油深度脱芳装置改造留有余地。

RICH技术是为了满足国内炼油企业生产高十六烷值、低密度、低硫清洁柴油燃料而开发的。RICH技术在中等压力下操作, 采用单段、单剂、一次通过的工艺流程 (与传统加氢精制相一致) 。所选用的主催化剂专门针对劣质催化柴油特点而设计开发, 具有加氢脱硫、加氢脱氮、烯烃和芳烃饱和以及开环裂化等功能。该催化剂对氮中毒不敏感, 操作上具有良好灵活性。

临氢降凝 (又称催化脱蜡) 采用以ZSM-5分子筛为载体基质、担载少量非贵金属的催化剂, 是典型的择形催化裂化过程。通过临氢降凝, 含蜡重柴油馏分的降凝幅度可高达20~50℃。该工艺流程简单, 加氢精制稍加改造便可用于临氢降凝。但该技术催化剂的择形裂解活性强而加氢活性弱, 因此既不能脱硫, 也不能脱氮, 所以降凝柴油的硫、氮含量和密度有所回升;大分子正构烷烃的择形裂解, 不同程度地降低十六烷值, 对于二次加工柴油, 不宜直接进行临氢降凝, 其加工的原料范围有限。该工艺是增产优质低凝柴油的有效手段, 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方案灵活等特点[2]。

柴油加氢脱硫过程氢分压通常是在2~4 MPa之间。如果加工的原料是直馏馏分油, 可采用较低的氢分压。如果加工的原料以裂化馏分油为主, 就要采用较高的氢分压。深度加氢脱硫氢分压随LCO含量增加和原料变重呈直线上升趋势。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原料质量调整氢分压。

三、柴油加氢进料性质和组成比例对生产的实际应用与影响分析

某加氢装置原设计是0.6Mt/a柴油加氢装置, 后改造为0.6Mt/a蜡油加氢处理装置, 为催化裂化装置提供优质原料, 降低催化汽油硫含量。装置开工后脱硫化氢汽提塔经常出现顶部夹带蜡油现象, 而且在加大处理量和操作稍有波动时, 顶部夹带蜡油格外严重。另外塔底的汽提蒸汽量也提不上去, 增大吹汽量则也会造成顶部夹带蜡油现象, 顶温超高, 操作弹性小, 生产非常被动, 加工负荷提不上去, 对产品质量也有很大影响[3]。

工业标定数据表明, 催化裂化全部采用减压馏分油与掺入常压三线原料比较, 后者轻柴油收率减少约3%, 重柴油收率增加约3%。催化裂化重柴油, 多数炼油厂将其压到回炼油中进一步裂化, 这不仅增大了回炼比, 还增加了能耗和生焦趋势。在无乙烯裂解装置的企业, 加氢裂化尾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虽是好原料, 但柴汽比低。若这些原料配以降凝工艺可多产轻柴油, 提高柴汽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适当放宽轻柴油切割点, 辅以柴油流动性改进剂, 也可达到增加柴油的目的, 但是有一定限度。因为实沸点为250~400℃的轻蜡油馏分和催化裂化重柴油一般凝点在25~35℃。只要采用降凝工艺技术, 就可将其中的“蜡”转化, 达到降低凝点, 增产柴油的目的。

我国现有的加氢裂化装置年加工能力约800多吨。可分为提供重整料、喷气燃料、乙烯料三种类型。随着中间馏分油需求量的增加, 燃料型炼油厂的加氢裂化正在发展。单程或减少循环比是目前加氢裂化技术扩能的重要措施, 加氢裂化尾油将会增加。它作为催化裂化进料是一种很好的原料, 同样也是非常好的降凝原料。氢碳比高, 含蜡量少, 胶质低, 碱性氮含量低, 这对降凝是非常有利的[4]。

柴油加氢脱硫装置的操作温度是整个循环周期实现加工目标的可调操作变数之一。但是不能超过特定的最高操作温度。最高操作温度主要取决于反应器材质和催化剂强度。为了弥补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活性降低, 通常是用提高反应温度的方法, 维持脱硫率。操作温度过高, 会影响产品的颜色。例如, 如果使用IFP的HR416催化剂, 要求柴油产品颜色不超过1.5 (ASTM91500) , 催化剂初期WABT为340℃, 终期IVABT为370℃, 循环周期估计为3年。当颜色达不到目标值, 可适当提高氢分压, 较高的氢分压对改善产品颜色有利。

结论

目前在注重扩大催化裂化加工能力的同时, 也应注意优化不同原料的加工路线。常压三线、减压一线及催化裂化重柴油作为催化裂化进料较难转化, 采用馏分油降凝, 并形成合理组合工艺, 可提高柴汽比, 提高轻油收率, 满足市场需求。

摘要:加氢精制是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发生氢解反应, 脱除柴油馏分中的硫、氮、氧和金属, 同时, 绝大多数烯烃被加氢饱和, 而芳烃得到加氢饱和的量则很少。从国内发展和应用方面看, 柴油加氢精制工艺技术可以分为低压 (46.0MPa) 加氢阶段和中压 (6.010.0MPa) 加氢阶段。本文将主要针对柴油加氢进料性质和组成比例对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油加氢,进料性质,组成比例,生产

参考文献

[1]薛金召.柴油加氢装置的运行优化及节能改造[J].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4, 01:60-63.

[2]张孔远, 刘伟亮, 刘晨光.以Beta分子筛为酸性组分的柴油加氢改质催化剂[J].工业催化, 2014, 01:39-43.

[3]孟祥彬, 王甫村, 孙发民, 秦丽红.不同晶粒大小Beta分子筛对加氢改质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 02:60-63.

比例的意义课后教学反思 篇13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直观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项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蜗牛从舟山爬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说出是在地图上爬。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图上距离。接着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因为,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所以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结合前一天的预习,在组内交流,然后师生互动,层层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发现比例尺的前项为1,认识数值和线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发现后项为1。整节课采用了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认识,理解,建构知识。

回顾整节课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展,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更优化。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所暴露的一些数学资源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欠缺。以后要多学习骨干教师的上课经验,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4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肝病科门诊接诊的慢性HBV携带者50例作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5]相应诊断标准, 年龄18~60岁, 研究结果检测值均为就诊前后2周内报告, 患者此时期内症状无显著改变, 近期未接受慢性肝病治疗, 患者均接受1年以上随访, 肝功能及肝组织学检查无显著异常。排除合并其他嗜肝病毒感染和其他慢性肝病, 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排除存在药物治疗禁忌的患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 50例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25例, 苦参素治疗, 苦参素胶囊 (0.1g/粒, 江苏正大天晴医药发展公司) , 0.2g, 口服, 每天三次。对照组:25例, 不予用药。以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组对照。观察时间48周。

1.2.2主要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10mL, 离心后取上清, 置于-70℃条件下保存待检, 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技术, 主要包括CD4+、CD8+以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计数, 并计算CD4+/CD8+比值和CD4+CD25+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采用 (3.3有研究表明口腔炎症的发生与口腔酸碱度有关[4]。颅脑损伤病人往往由于病情危重及复杂, 常需应用多种药物, 尤其是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容易破坏口腔内各种微生物间的平衡状态, 导致口腔酸碱度失衡。而3%过氧化氢和大黄水均可使口腔酸碱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pH值6.6~7.1) , 可有效地避免口腔炎症的发生。±s) 表示, 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 HBV携带者及健康组的一般情况

慢性HBV携带者50例, 分为治疗组25例, 其中男14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27.12±7.43) 岁;对照组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31.86±9.21) 岁;健康组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31.34±10.78) 岁。各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HBV携带者两组在HBVDNA、HBsAg定量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在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CD4+/CD8+及CD4+CD25+Tregs所占比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肝功能也无显著差异 (P>0.05) 。

2.2慢性 HBV携带者的免疫学特点

与健康组相比较, 慢性HBV携带者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2.3苦参素治疗后慢性 HBV携带者的免疫学变化特点

经苦参素治疗后, 治疗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而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健康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 (P>0.05) (表1) 。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后患者预后与机体免疫反应存在密切关系, 结局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 CD4+CD25+Tregs是反映患者免疫反应的良好指标[7]。抗病毒因子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清除乙肝病毒的主要机制, Tregs可抑制HBV特异性T细胞增值分化[8,9], 而这一机制不利于CTL清除HBV, 从而导致乙肝的慢性化进展。

国外研究[10]发现乙肝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s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且HBeAg阳性患者的CD4+CD25+Tregs显著高于阴性组患者。Yang等的研究结果亦表明HBVDNA病毒载量越高, CD4+CD25+Tregs水平越高, 与病情严重性有关。Deng等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25+Tregs的数量, 因此认为病毒复制越活跃的患者, 其体内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越高, 机体可能通过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效应促进了病毒的复制。提示高病毒载量患者体内存在着更严重的免疫功能失衡。HBV的反复活动与HBV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和患者受HBV感染后机体发生一系列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HBV的复制是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提示CD4+CD25+Treg细胞水平可能是导致乙肝患者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使得HBV不能有效清除, 导致感染慢性化。且在对INF-α治疗无反应的患者有较高的Tregs水平, Tregs高水平降低了乙肝患者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HBV携带者, CD4+CD25+Tregs所占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这与现有的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状态不同于健康者;经苦参素治疗48周之后, 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下降, 提示苦参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降低CD4+CD25+Treg的水平密切相关。理论上讲可以通过降低其比例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本研究结果未显示苦参素治疗前后HBVDNA变化有统计学差异, 可能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短, 延长用药疗程持续抑制CD4+CD25+Tregs的水平, 是否有利于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注:与本组观察前比较, *P<0.05;#P>0.05。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苦参中的苦参素治疗对于慢性HBV携带者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计数 (Treg) 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慢性HBV携带者5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5例, 苦参素治疗, 苦参素胶囊 (0.1g/粒, 江苏正大天晴医药发展公司) , 0.2g, 口服, 3次/d;对照组:25例患者不接受药物治疗;健康对照组: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 观察时间48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其比值、计算CD4+/CD8+比值和CD4+CD25+Treg所占比例。结果 慢性HBV携带者, 外周血CD4+CD25+Tregs所占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 ;治疗组经苦参素治疗后较治疗前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明显降低 (P<0.05) ;而对照组和健康组在观察前后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及CD4+CD25+Tregs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苦参素治疗降低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CD4+CD25+Tregs的水平, 有利于改变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状态。

关键词:苦参素,慢性HBV携带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影响

参考文献

[1]吴银亚, 谭善忠.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 30 (9) :563-565.

[2]Sprengers D, van der Molen RG, Kusters JG, et al.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intrahepatic lymphocytes in the immune-tolerance and immune-clearance pha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 Med Virol, 2006, 78 (5) :561-568.

[3]吴银亚, 谭善忠, 赵磊, 等.HBeAg (+) 与HBeAg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8 (3) :209-211.

[4]张超, 沈艾, 吴忠均.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3) :294-296.

[5]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1) :1-15.

[6]Peng G, Li S, Wu W, et al.Circulating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correlate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Immunology, 2008, 123 (1) :57-65.

[7]Aalaei-Andabili SH, Alavian SM.Regulatory T cel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factor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progno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Vaccine, 2012, 30 (38) :5595-6602.

[8]Stoop JN, van der Molen RG, Baan CC, et al.Regulatory T cells contribute to the impaired immun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ogy, 2005, 41 (4) :771-778.

[9]Xu D, Fu J, Jin L, et al.Circulating and liver resident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actively influence the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J].J Immunol, 2006, 177 (1) :739-747.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6

关键词:马铃薯;商品薯率;效益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93-2

项目来源: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09B231

马铃薯是世界上种植和食用国家最多的作物,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县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氮素是制约其产量形成的首要因素。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性能,增加有机物积累,增加产量。

不同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生产也产生较大影响,在苗期马铃薯对氮肥的需求量大,增加追肥比例对马铃薯块茎膨大,增加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掌握马铃薯生产特点,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生产效益的影响。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肥料 尿素、硫酸钾、过磷酸钙。

1.1.2 马铃薯品种 坝薯10号。

1.1.3 试验地点 会东县堵格乡,前茬作物烤烟,试验地中壤偏沙,肥力中等。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小区面积12.48m2(2.6m×4.8m),株行距:15cm×65cm,每小区128窝。密度:6838株/hm2。其他栽管措施同当地大田生产一致,5月28日分商品薯(重量大于50g)和小薯(重量小于50g)进行收获计产(A1、A2、A3表示施氮水平,B1、B2、B3表示追肥比例,即施氮水平和追肥比例的低、中、高水平)。

1.3 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2010年1月21日采用小沟播种,地膜覆盖至出苗。除氮肥(按处理方案进行)外,磷、钾肥以底肥方式一次施用,每亩施氧化钾9kg,五氧化二磷3kg,折合成硫酸钾18kg/亩,过磷酸钙25kg/亩。

3月3日出苗,3月18日苗期结合中耕培土追肥。4月1日现蕾,4月20日开花,5月28日收获。其他栽培措施都按当地高产栽培要求进行,保持小区间一致。

2 结果分析

2.1 施氮水平及追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分区收获,各小区产量见表1。

2.1.1 施氮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在追肥比例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马铃薯产量增加,当氮肥水平达到A2水平时达到最大值;当达到A3水平时,产量相对于A2水平有所降。在追肥比例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马铃薯的产量表现出先增后减。各处理都达到显著水平,且以A2水平处理效果最为显著,为最优方案,是马铃薯生产的最优施肥量。

2.1.2 追肥比例對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在氮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追肥比例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增加。由此说明,增加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的产量有积极作用。

2.1.3 施氮水平及追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和表3中可看出,一定的氮肥水平和追肥比例都显著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适量施用氮肥可提高马铃薯产量,3个氮肥水平处理平均较对照(CK)增产49.62%,其中以中氮处理产量最高,高氮处理较中氮处理减产24.74%。适量施用追肥比例也可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3个追肥比例处理平均较(CK)增产49.62%,其中以高追处理产量最高。

由表1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所有处理的产量都增加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在低、中施肥水平时,增加施肥量能显著地增加产量。如CK、A1、A2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而A3的增产效果虽然也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其效果没有前者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施肥水平较低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当达到最适施肥量时,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施肥量继续增加,产量降低。

2.2 施氮水平及追肥比例对商品率的影响

马铃薯的大小不同,其市场价格不同,一般大中薯的价格比小薯高30%以上,因此大中薯的比例即商品薯率也直接影响马铃薯生产的收益。

2.2.1 施氮水平对商品率的影响 马铃薯的商品率(即大中薯率)也受氮肥水平的影响,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先增后减,由表5可以看出,商品薯率以低氮处理时达最高,中高氮处理降低。为了获得较高的商品薯率,提高马铃薯的效益,施氮水平不能较高,以低中水平为好。

2.2.2 追肥比例对商品率的影响 追肥比例同样对马铃薯商品率也有一定影响,各追肥比例处理间的商品薯率差异显著,但是相对于氮肥水平对商品薯率的影响较小,如表6所示。

2.2.3 施氮水平及追肥比例对商品率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要提高商品薯率,施氮量和追肥比例也要适宜。施氮量在A1水平,追肥比例为B3时商品薯率为最大值;施氮量在A2水平,追肥比例为B1时商品薯率为最大值。高产的最优组合为A2B3,而商品率的最优组合为A1B3,高效的氮肥水平和追肥比例均低于高产优化方案,高产和高效的优化方案不尽一致,生产上要求尽可能兼顾。

2.3 施氮水平和追肥比例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生产效益是指总产值扣除种薯、氮、磷、钾肥,用工成本和所需农药后的剩余部分。本文中产值按商品薯价格1.2元/kg、小薯0.9元/kg计算;种薯按300元/亩;肥料按尿素2.0元/kg、过磷酸钙1.4元/kg、硫酸钾4.0元/kg,整地、播种、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成本按393元/亩计算,可得出各处理的纯收益。

2.3.1 施氮水平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由表8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追肥比例下,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纯收益表现出先增后减,以中氮处理最高,低氮处理次之,高氮处理纯收益较低;生产收益的结果与氮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相当。

2.3.2 追肥比例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由表9可以看出,在相同施肥水平下,随着追肥比例的提高,收益增加。因此,适宜的氮肥水平只有结合中高追肥比例,才可以获得高收益。生产效益随追肥比例增加而增加,当追肥比例达到B3时马铃薯生产收益达到最大值。

2.3.3 施氮水平和追肥比例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收益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往往是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施氮水平和追肥比例的控制来影响马铃薯的收益表明,氮肥水平和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的纯收益都有显著影响,且各处理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表明,在相同追肥比例下,马铃薯产量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最适氮肥水平后,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在相同氮肥水平下,不同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的产量也有显著影响,高产栽培的施氮水平和追肥比例均要适宜,产量≥22500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水平以中氮水平为准,追肥比例应保持在28.3-48.3%之间。

上一篇: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内容、合格标准、评判标准下一篇:银行资管业务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