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2024-05-30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1篇)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 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 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2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3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4)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5页的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按比例分配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一、 集体备课新知引入

出示例5

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指出: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二、讨论解题方法

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1)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30×3/5=18(格)30×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三、归纳解题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问: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是什么意思?

2.师:根据刚才例题和试一试的练习,想一想,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是什么意思?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解答。

5.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先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板书讞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4

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一)总第18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圆锥的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等;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教具。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29~30页例5,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2、在课本上完成第30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2、圆锥的体积公式是();

3、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0平方分米,它的高是7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方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厘米?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检测可以看出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这节课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圆锥的体积。

2.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第29页)

让学生猜想:自己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能猜想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将学生分成5组,合作学习)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还有小组的同学把圆柱里装满黄沙倒进圆锥,正好三次倒光,你们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操作)

(5)圆锥和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1/3。

(6)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用字母表示:V=Sh×1/3

3、归纳总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4、综合运用。

独立完成“试一试”。

(1)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2)批改讲评。练习时要注意哪些什么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讨论得出要先根据已知条件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强调要乘以1/3。

3)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

4)分别做练习八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评讲。

5、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你还有哪些困惑?

三、当堂达标检测

1、《补充习题》相关练习;2、反馈纠正。

3、部分同学订正预习检测的相关习题。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例4 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教学例5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根据例4中建立的初步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猜想的合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试一试

通过试一试,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到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

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明确:(1)整数

可以看作分母

是1的分数,所

以分数与分数

相乘的计算方

法也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4、做练习九的第5题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全课小结

七、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练习九的第2、5题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6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xkb1.com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 四、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7

第4课时(总第13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11题

【知识要点】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第9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使它们面积相等。画出的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第10题先让学生在两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圆,要求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在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以及它们各占所在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数。由于上述两种画法得到的1个圆与4个圆的面积是相等的,它们与每个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也是一样的,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由此,教材让学生继续在这样的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猜想。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又蕴含了数学的奇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第1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面积最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第9题可以先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画出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分别画出与这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启发学生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比较画出的图形的周长时,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推理获得相应的结论,但不必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图形有周长。第10题,一要指导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二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相应的更有趣的现象,三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类推。要使学生认识到: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3.14×32;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4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4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52×4;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9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2×9。而上述几道题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变的。依此类推,像题中那样,如果在这个正方形里画16个、25个、36个……圆,每次画出的圆的面积之和都是不变的。此外,计算相关的百分数时,可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以免分散学生探索规律的注意力。第11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每次操作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判断,并把发现的规律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因而操作过程要有条理性,以免遗漏和重复。

三、知识链结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08页思考题)

2.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第10题)(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第23题)

四、教学过程:

㈠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近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⑴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

⑵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

⑶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

⑷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

⑸圆可以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

㈡教学例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讨论:

(1)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哪部分?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2)圆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r2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面积是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的π倍。

板书:3.14×25=78.5(平方厘米)

㈢完成第10题

㈣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㈤完成第9题

㈥全课小结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宽是圆的,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2.心决定圆的,半径决定圆的。

3.一个时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时针走了厘米。

4.一圆形水池,直径为30米,沿着池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最多能栽棵。

5.把一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成一长方形,面积,周长。把一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拼成一长方形,面积,周长。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周长扩大,面积扩大。

二、火眼金睛

1.半径是2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3.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4.如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它们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最大。()

三、实践应用

1.在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圆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2.从一张长3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4.在一个半径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半圆的周长15.42分米,半圆的面积是多少?

6.用18根1米的小棍靠墙围一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画表用列举法)

7.用一长2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计算它的面积。

8.小方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有2千米。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小方骑这辆自行车,如果轮胎每分种转100周,他从家到学校约需几分种?(得数保留整数)

空间与图形

第5课时(总第14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3页“整理与反思”和103-104页“练习与实践”1-5题

【知识要点】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 圆锥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圆锥有一个顶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

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所看图.(新教材增加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看图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名称、特征以及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对相应立体图形的认识

2.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开展实际观察活动,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对上述几何体的认识,增强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相比较旧教材,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及时展开想象和思考,从而认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有较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立体图形特征的愿望。

二、教学建议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出示教材中的几个直观图形,让学生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让学生说说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应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展开图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对于圆柱的特征,着重应引导学生从底面、侧面和高这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对于圆锥的特征,则主要应引导从底面、顶点和高这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并提醒学生及时画下看到的图形。要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几何体的特征解释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加深对相关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练习与实践”第1题,一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三个面的形状,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第2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如教材所画的长方形方格纸,或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有方格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设计后,再让学生按要求剪一剪、折一折,以检验方案是否合理、正确。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各自在图中连一连,再指名说说自己连线时的思考过程。第4题让学生先摆再画。第5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要鼓励学生探索符合要求的不同摆法,并交流从上面和左面观察用不同方法摆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创新意识。

三、知识链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1第11页例2)

2.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六年级下册第18页例1)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正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出示圆柱和圆锥: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2)分别从底面侧面和高几方面进行总结.

(3)教师完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

圆柱 圆锥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圆锥有一个顶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

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图。

1.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生尝试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3.师生共同交流。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做“练习与实践”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五)全课总结

习题精编

一、慎重选择。

1.第()幅画是下面这个正方体图形的展开图()

2.下面形体中,作为塞子,既能塞住甲中空洞,又能塞住乙中的空洞的是()

3.下列图形中,图()和()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二、想想连连。

①从不同的面看下列图形,各是什么?②转动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① ②

三、动手操作。

从下面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怎么剪?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四、解决问题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8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89页“整理与反思”和89~91页的“练习与实践”1~12题。

【知识要点】

1.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

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名   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3.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和一些简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4.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并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建议

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抓住两点进行:

一是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二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又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

练习与实践中,要借助第2题,让学生补充其它一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并补充一些具体的题目,以丰富学生的运算知识。借助第7题,让学生回忆一些其它的百分率的知识。第11题,关键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这个月的谷时和峰时的用电量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对照谷时和峰时的收费标准算出谷时和峰时的用电量分别是多少。

三.知识链接

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四下P35.P39例题)

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五上P97第11题)

3.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六上P80例1)

4.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四上P56.P57例题)

5.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四上P61例题)

6.乘法分配律(四下P54例题)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四则混合运算里,第一级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2.指名说出运算顺序。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 复习运算律和一些运算性质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减法和除法计算时,有时还可以应用哪些运算性质?

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口算出得数,就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先加或者两个除数先乘起来,使计算简便;反过来,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可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个性质使计算简便。

3.“练习与实践”第2~6题。

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再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 ×4÷ ×4不能做成( ×4)÷( ×4)=1÷1=1

÷7+ × 可以先转化成   × + × ,再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第4题:让学生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分别是怎样想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依据了哪些数量关系。

第5题:第(1)题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小芳的行走路线,再列式解答。第(2)题让学生在图上标出两人相遇的大致位置时,要提醒学生联系他们的速度关系进行思考。

第6题:第(1)题让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左边3题,再让学生观察有何规律,接着直接写出右边3题的得数。第(2)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里应用了乘法的分配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

(三)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1)女生40人,男生50人,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男生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女生多少人?

(3)女生40人,占男生人数的80%,男生多少人?

指名口答。

提问:第(2)(3)题为什么都是用男生人数乘以80%?它们都是按照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上面题里的80%的对应量是什么?

2.归纳基本思路: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 ”,并且找出与百分之几的对应量,然后列式解答。

3.“练习与实践”第7~12题。

第7题:要先让学生回忆“出勤率”的含义,然后再解答。

第8、9题:要先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集体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比较这三道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这三道题目都是用十月份的水电费与九月份进行比较。其中,要求“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就是求节约的水电费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几;而“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是指节约的水电费是九月份的15%。

第11题:要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谷时电”.“峰时电”的规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计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用电量,最后再对照标准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电费各是多少,并求出它们的和。

第12题:要让学生知道硬座票上浮15%是指春运期间的硬座票比平时的票价贵15%,软座票上浮20%是指春运期间的软座票比平时贵20%。下浮10%就是比平时的票价便宜10%。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习 题 精 编

一.对号入座。

1.432-234=198  987-789=198  654-456=198,仔细观察这三个等式有什么规律,你能再写几个像这样等式吗? (    )-(    )=198   (    )-(  )=198   (     )-(    )=198

2.算式中的□和△各代表一个数,已知(△+□)×0.3=4.2  □÷0.4=12。那么△=(    ),□=(    )。

3.有一天,六年级出席人数117人,缺席人数3人,缺勤率是(    ),第二天出勤率是92.5%,第二天出席了(    )人。

4.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0%,甲车比乙车快(    )%。

5.在除法算式中(    )÷36=12……(    )中,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6. 300千克稻谷经过加工,得到大米225千克。这种稻谷的出米率是(   )%。

二.神机妙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6.42×1.01-6.42        80.7×8.7+8.07×13

×153-0.6×53               × + ÷5+

三.解决问题:

1.红旗小学师生帮助公园铺草坪。计划9天铺216平方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4.8平方米。实际用几天完成任务?

2.一段路已经修了36千米,比全长的60%多9千米,这段路全长多少千米?

3.六年级同学栽树,六(1)班栽了总数的 ,六(2)班栽了120棵。与六(1)班栽的棵树比为3:2,六年级同学一共栽树多少棵?

4.永固水泥厂计划全年生产水泥32400吨。实际前5个月产量就比全年计划任务多生产了40吨。按这样的速度生产下去,实际全年生产多少吨水泥?

5.有快.慢两种列车同时从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快车每小时行驶84千米,比慢车每小时多行12千米。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6.我国很多城市水资源缺泛,为了加强居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很多城市制定了用水收费标准,A市规定了每户每月的标准用水量,不超过标准用水量的部分按1.2元/立方米收费,超过标准用水量的部分按3元/立方米收费,若该城市张家5月份用水9立方米,需交水费多少元?

“数 的 运 算”过 关 测 试

一.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        (    )÷ =

2.3千克的12%是(     )千克;(       )米的12%是3千米。

3.一套西服88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60%,上衣(    )元,裤子(     )元。

4.一个畜牧场卖出肉牛头数的37.5%,刚好是1500头,这个畜牧场还有肉牛(      )头。

5.一道数学题,全班有40人做对,10人做错,这道题的错误率是(     )。

6.一台录音机原价350元,现价打8折,现价比原价便宜(     )元。

7. 两个加数的和比其中的一个加数大22.5,另一个加数是(    )。

8.一个数去掉百分号后增加了34.65,原数是(       )。

二.慎重选择。

1.因为45÷25=18.2,所以4.5÷0.25=(       )。

A.  1820      B.  182      C.  18.2       D.  1.82

2.10.9÷6.2的商四舍五入精确到百分之一是(       )。

A.  0.17       B.  1.75      C.  1.80       D.  1.76

3.a× =b÷3(a.b都大于0),则(      )。

A.  a>b       B.  a<b        C.  a=b

4.在“ × , ÷ , × , ÷ ”四个算式中,得数小于 的算式个数有(   )个。

A.  2           B.  3          C.  4         D.  1

三、计算。

1.口算。

18×20=    6.3÷0.1=    240÷0.6=   2.5×40=   76+4.14=

84÷ =    1010-283=   1.02-0.6=     ÷ =    46×10%=

32×0.25=     + =     0÷ =       ×5=       - =

2- =      0.56÷2.8=      72÷0.9=     1÷2.5=   32-23=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3.19+2.4+2.91+14.6        2.6×99+2.6        24×( + )

÷ + ×      18.5-(5.6+4.8)÷1.3    21÷( + )÷

÷[( - )÷ ]       0.89×100.1       7.32×4.8+0.52×73.2

3.列式计算。

(1) 的5倍加上1.7与3的积,和是多少?

(2)0.4除0.84的商加上2.9,再乘 ,结果是多少?

(3)3个 的积减去 除以 的商,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

1.育才小学六(2)班共有学生60人。其中13岁的占5%,11岁的占10%,其余的都是12岁。六(2)班11岁的和13岁的一共有多少人?12岁的比11岁的多多少人?

2.某企业初计划全年比多创利20%,计划创利6000万元。该企业20创利多少万元?

3.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分成9个小组,每小组植4排,每排植10棵。高年级学生一共植了多少棵树?如果每排植8棵,每小组要植多少排?

4.小海从家步行经过少年宫到邮局全程需0.8小时;如果他以同样的速度从家直接到邮局要多少时间?

5.李明家20第四季度的用水量如下表。

月份 十 十一 十二

用水量/吨 14 16 12

(1)十一月份用水量比十月份增加了百分之几?

(2)如果每吨水按1.8元计算,李明家第四季度平均每月交水费多少元?

6.按照中国移动的最新规定,长途通话费的标准大约是0.8元/分,开通“长话无忧”(每天19∶00-7∶00)后,长途通话费只有原来的 。小强的爸爸每月的手机费大约180元,其中 是长途通话费,开通“长话无忧”后,小强的爸爸每月可节约手机费多少元?

(编写单位:七圩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封云华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意思,体会一些句子的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老一辈科学家的功绩。

3、结合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的兴趣。

重点 培养从生活中学知识的能力。

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实施办法 多媒体

检测题 如果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第一段应放在哪里?放在开头有何好处?

一、启发激趣:

导 1、同学们知道哪些科学家?(讨论、交流)

2、大家认识这位老人吗?今天我们就要一道去了解这位老人。(看照片)

3、请大家读读钱爷爷简介。

二、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缩影。

学 展示f发射卫星、飞船,“神七”释放卫星、导弹发射等等情况。使学生知道

老一辈科学家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

三、欣赏范读课文,注意记住不识的字,根据预习,看看怎样给课文分段。

四、读一读本课生字、新词。(注意音、形、意)

五、研读、讨论分段。

程 1、你打算如何分段? (学生交流、讨论)

2、各部分写什么? (根据预习,检查自学情况)

3、导评分段概括大意。 (引导综合归纳,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意思)

六、深化巩固:

1、品读:(出示句子)

序 2、体会句子的含义:(导映句子,学生体会)

3、钱学森有哪些卓越贡献,从课文中可以看出钱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七、实践活动:布置相关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和我国科学的发展状况。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 “练习与实践”3-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明确其中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设计理念: 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 (1) 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 解方程;

(4) 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二、整理与反思 1、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3、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7、完成93页的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说说1-3每道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怎样列方程,每个方程各是怎样解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 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 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 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包装箱的设计www.xkb1.com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上一篇:icu的基础护理下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