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1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观察图,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2.填完表以后思考:(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表示方法
(1)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y的式子表示:x=k
二、正比例图像 根据正比例图像回答:(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答: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答:图上个点都在这条直线上,他们的单价相等。
(3)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m彩
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答:9m彩带总价31.5元,49可以买14条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答:小明花钱是小丽的2倍。(5)①举出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例子。②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关系。③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三、课堂小练笔
一种铅笔每支售价0.5元,自己画一画表格并回答问题:(1)把铅笔的数量和售价所对应的点在图中描出来,并连线。(2)买7支铅笔需要多少元?
(3)小丽买铅笔花的钱是小明的4倍,小丽买铅笔的支数是小明的几倍?
四、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2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 必须脚踏实地, 毫不苟且, 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 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 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 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 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 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 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 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 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 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 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 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 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 有较强的画面感, 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 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 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 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 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 准确用词, 生动表达,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 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 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 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 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 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 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 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 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 有一段流畅的文字, 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 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 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 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 除了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读读下面这篇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 “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 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 能力上迁移,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既能事半功倍, 提高阅读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抓住关键, 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 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 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 更集中。因此, 我们需要反复斟酌, 寻找准确的着力点, 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 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 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 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 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 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 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 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 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 特别是略读课文, 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 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 接着用“还是”转折, 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 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提高效率,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 课外拓展, 增大课堂容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练笔 情境 续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82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感受人间真情,此组的习作内容与此呼应:写一件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可见,编者有意让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习得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方法。
写事,必须把六要素交代清楚。这一要求,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完成。笔者认为此次习作的难点应该落在“关爱”二字上。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大多数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但经过细心观察后还是会有写作素材的,如父母的关心、同学的帮助、老师的鼓励等。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将这些琐事写得感人呢?为了突破这一习作难点,我在本组三篇课文的教学中创设练笔情境,让学生从动笔中得法。
《穷人》:桑娜拉开了帐子,他们的生活掀开了另一页。第二天起床后,他们面临的困难会是什么?他们将如何带领这7个孩子熬过去?请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着重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别饿坏了那匹马》:“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仿照《穷人》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我”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唯一的听众》:一切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接下来,“我”会怎么说?怎么想?请发挥自己丰富合理的想象,对得知真相的“我”进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
这三次练笔,我让学生先从早已掌握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练起,继而把《穷人》一文对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述迁移到“我”对残疾青年那善意谎言的无意识破后的心理描写中,接着在《唯一的听众》第11自然段的想象扩写中把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描写共冶一炉。在一系列螺旋式练笔中,学生随文想象,不断回味、拓展文中令人感动之处。
在《穷人》的续写中,虽然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都有描述,但比较平淡,只是在情节安排这一点上出彩,这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善于想象。例如,有的学生想象是比较积极的:“……桑娜扶起老人的一幕,被一个富人看到了,他雇请桑娜到工厂工作。从此,渔夫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桑娜帮好几个地主织布,工作量大大增加。渔夫也每天早出晚归,捕获更多的鱼。夫妻俩经过努力,终于攒足了钱买到一张大床,总算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想象得比较消极:“尽管可怜的桑娜拼命工作,速度比以前更快,但所挣的钱还是不足以填饱肚子。渔夫因为要捕更多的鱼,所以他出海的次数更多了。最终,他遇上了海难……“战争爆发了!沙皇派兵到处抓男人充军。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和四儿子,还有渔夫,都被抓走了。剩下的三个孩子都染上了疾病,相继死去。桑娜也含着泪水孤独地死去了。”这些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想象,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我在评讲时会告诉学生续写文章应遵循三大原则:品质不变、主线清晰、情节合理。
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续写中,学生的练笔着力点在心理描写上。如“我忐忑不安地想着:这样好像不好。唉!如果爸爸知道了会不会骂我?是我先做错,揍我一顿也好。”“我的脑袋一下子空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怎么会这样呢?那匹吃着草的马呢?”学生仿照《穷人》第九自然段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我”看到马草时的复杂心情。
以下是《唯一的听众》的续写。
续写例一:
“听到妹妹说的话,我不由得跳了起来,吃惊地喊:‘啊?不会吧?’我忐忑不安地想:天哪!我竟然说她是个聋子。我该怎么办才好呢?要不明早和她说谢谢。不,我现在就去和她说。唉!好矛盾啊!到底该怎么办呢?
‘哥哥!’
‘干……干吗吓我!’我被妹妹吓了一跳。
‘哥哥,我都叫了你三次了,你都没反应,还说我吓你!’妹妹大声说道,‘哥哥,我问你,那个老教授,你是怎么认识的?你知不知道很多人都想跟她学?’
我不安地想:不会吧,那她教我,我要不要给报酬?
我把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妹妹。妹妹说:‘原来是这样!’她叹了口气,‘那你有没有说谢谢?’
‘没有。’我紧张地答道。
‘那你准备什么时候说?’
‘明天吧!’我擦了擦额角上冒出的冷汗。
‘哦,随便你吧!’妹妹说完就一蹦一跳地出了房间。”
续写例二:
“我听了妹妹的话后,大吃一惊:‘可是……可是……’我的话就像卡在了喉咙里一样,怎么说也说不出来。我心潮起伏,原来这位‘耳聋’的老奶奶这么厉害。她虽然是教授,但是对我好似锯床脚一样的琴声,不但没有不屑一顾,反而静静倾听,给予我肯定与支持……她为我付出那么多,我一定要回报她。我十分激动,立刻开始行动!练琴,练琴,再练琴!我的手磨出了茧子,磨出了血泡,但我不在乎!每个夜晚,只有一间房还亮着灯,一阵又一阵的琴声悠然飘向远方。
一个晴天,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提着小提琴便往小树林走去。天,慢慢地亮了。鸟,欢快地唱着。这一切,仿佛在为我加油、鼓劲。
老教授来了!我在远处一眼就认出她的身影!于是,我架起琴,立起弓。欢快的乐曲从小提琴里流出来,飘向老教授的耳朵里了。此时,我看到了她脸上的惊喜。一曲终了,我终于忍不住了:‘老奶奶,谢谢您!’老教授的嘴圈成了‘O’形。”
学生通过一系列螺旋式的练笔后,在续写《唯一的听众》时,可以灵活自如地将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的方法融合起来,为完成单元习作打下了基础。
在《用心灵去倾听》的课文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选材。不少学生在课堂的教学引导中,也尝试着从日常小事中选材。
“因为我是男孩,所以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我单独睡觉。记忆中,每次临睡前,父母都要到我床边帮我盖好被子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而此时,我最喜欢从被子里露出眯着的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缝渐细,透入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然后消失。记忆中,爸爸关门特别轻,妈妈关门特别慢,怕惊扰我的美梦。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是假装睡着的,好让他们早点休息。”
“一次,我和‘贪吃鬼’弟弟去麦当劳……我从洗手间出来,看见我的汉堡包和小吃全没了。我问他:‘我的包和小吃呢?’他爽快地说:‘吃完了。’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生气地揪着他的耳朵。自从那天后,弟弟越来越喜欢去麦当劳,而且胃口越来越大。我觉得十分奇怪。一天,我和弟弟一如既往地去麦当劳。弟弟吃完一个套餐后,说:‘姐姐,我还没吃饱。’我拿钱给他自己买,故意说我要上洗手间。其实我没去洗手间,而是躲在墙角。原来,他买了一个套餐,给了门口的乞丐,然后若无其事地坐回原来的位置上。弟弟呀,你之前为什么不告诉姐姐呢?我悄悄地把眼角的泪花擦掉,然后径直向弟弟走去。”
学生们用一双慧眼,找到生活中那些互相关爱的瞬间,用心定格,便能感动常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有了“米”,把单元习作“煮成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还难吗?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4
1、一个多位数由9个亿,8个百万,7个万和8个千组成,这个数是(),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2、小数1.4956保留三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3、a =5b(a和b都是自然数),则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4、2.4时=()时()分
5、发芽试验中,发芽50粒,2粒没发芽,发芽率是()126、4÷5=():()= =()%
()
7、钟面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转动的角度是﹙
﹚
8、学校举行朗诵比赛,下面是11位评委给小英打出的成绩:9.8,9.6,9.6,9.7,9.8,9.5,9.9,9.4,9.8,9.8,9.7。这组数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9、在比例尺是1:60000000的地图上,一条公路长2.4厘米,这条公路实际长度是()千米。
210、的分母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
311、一个圆柱的高是8厘米,如果高缩短2厘米,它的表面积就减少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1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之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是()
二、判断(6★)
1﹑相邻的三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就是中间的数。()2﹑每年的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天数相同。()3﹑某场足球比赛的结果是4:6,化简后是2:3。()4﹑分母是15的分数,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5、正方形边长与面积成正比例。()
6、半径为2厘米的圆,周长与面积相等。()
三、计算(第一题每题4★,第二题每题3★,共25★)
1、能简算的要简算
32×99
28.6-3.24-7.76
10.15-6.25-3.75+7.85
6.48÷[(3.3-2.7)×9]
2、求X。6.5:x=3.25:4
四、作图(6★):先画一个周长是6.28厘米的圆,再在圆外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810.4= 3.8:x=:5
221x
五、应用题(42★)
1、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400g药粉需加水多少克?
2、一项工程,原计划投资80万元,实际投资100万元。实际多投资百分之几?
3、一件衣服打九折后是27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4、要生产一批化肥,计划每天生产120吨,需要20天能完成任务,结果提前4天完成任务,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用比例的知识解)
5、一个圆锥形小麦堆,其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15分米,把这堆小麦装入粮仓,正好是这个粮仓容积的15%,这个粮仓容积是多少?
6、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全程要12小时,已经行了4小时,离终点还有1200千米,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
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
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答:(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测是否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解比例?应用什么知识解比例?
2、8:2=24:( )15 =45 这两个比例怎样解?
说说你的想法。
3、比例的解怎样进行检验?
请对上面的两个比例进行检验。
合作探究
探讨例5给我们的启示
(1)、图形放大后和放大前什么是不变的?根据什么列的比例?小组探讨,集体汇报。
指出:图形放大是根据一定的比例放大的,其原来长与后来长的比的比值、原来宽与后来宽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2)检验。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吗?
(3)那么还可以怎样列比例式?这样列的想法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列出不同的比例式,并解比例、检验。
汇报这样列的想法。小结:两组量之间成比例关系,这样的比例式可以列成不同的形式,并具有自己的意义。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经验,并试着对自己的假设作出判断。
合作解决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完成试一试,并自觉进行检验。
小组合作,研究形如2.4:3=χ8 的解法。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就这个比例的内外项的确定、比例求解的依据、以及怎样进行检验等方面进行。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练一练。分组练习,全班交流。
小结: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们要先确定什么?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看课本47页第6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小组合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释。
探究列比例的依据。在这样的题中,是哪些组的比的比值相等?怎样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比例式?又如何进行检验?
(2)还能列出哪些不同的比例式?每个式中又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小结。
5、探究思考题的解法。
小组合作解决。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当堂达标检测。
1、用你喜欢的方法解下面的比例(第2题请检验)
1220 =x5 0.1:0.01=100:xx:512 =60:10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①3和7的比等于72和X的比。
②一个数和0.4的比等于12.5和20的比。
③两个外项是10和6,两个内项是x和12。
3、拓展。
(1)、下面的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25,请填空。
20:()=():20():8=8:()
(2)、已知a:b=e:f,现在将a扩大2倍,b缩小到原来的12 ,e不变,f应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7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8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课意在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理解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利用”练习与实践”中7--9题的练习,引导学生看、算、量、画、判等系列活动,来巩固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通过”练习与实践”中第10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结合实例,回忆整理
(一)出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
(二)教师提问:
1、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教师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例如:青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练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 12 2.5 14 24
加数 18 27.5 16 6
总吨数 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 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 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讨论后,交流
学生举例、交流
指名学生练习
独立练习
二、结合练习 强化方法 (一)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2、完成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二)复习比例尺
教师提问:
1、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学生测量量出的图上距离。(学校-体育场3.5厘米,学校-少年宫4厘米,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利用提供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指名学生练习
观察计算
判断
描点
画线。
判断
指名回答
测量计算
人教版六年级《比例尺》教案 篇10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比例尺》教案
参赛人:蔡启辉
单 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城关小学
《比例尺》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学生 【学 科】数学 【课 时】第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了解《比例尺》的相关知识
2、利用百度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比例尺》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
【课 题】《比例尺》 【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能够正确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三、教材分析: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因此可以把它理解为比的应用;另一方面,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成比例的,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都可以列出比例式来求解。所以,教材把比例尺安排在比例之后教学。本节课主要是认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例题结合图形的缩小来教学比例尺,通过计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来引出比例尺,会用不同的说法说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相机呈现线段比例尺。
“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比例尺的实际意义,既帮助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又沟通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联系;第2题判断题,加深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对比例尺计算公式的理解。第3题选择题,利用公式求比例尺,进而达到对公式的熟练程度。【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平面图形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能正确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四、教学方法: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学比例尺的概念。
1、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给六(2)班的同学上课,早就听说六(2)班的同学们很聪明,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聪明才智?
2、老师来考一考你们,请在草稿纸上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
3、同学们画得真不错!看来老师刚才出的这两道题没有什么难度,是吗?好的,老师来一个有点难度的,请您在纸上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
4、哎呀!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画了?遇到了什么问题?
5、纸不够长,是吧?谁有什么好办法?
6、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用()厘米来表示实际的10米?
7、还有其他不同的表示方法吗?我们把图上的10厘米这样叫做图上距离,它表示的10米叫做实际距离。板书:(10厘米:10米)
8、如何化简这个比?在化简时应该注意什么?
9、谁来解释1:100表示什么意思?
10、你还能从1:100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11、什么叫做比例尺?
12、如果老师知道了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如何求实际距离?
13、如果老师知道了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如何求图上距离?
二、教学新课,学习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1、画出地图,这个图的比例尺是什么意思?1:2万。1厘米代表2万厘米,也就是代表多少千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从荷花村到杏树村有5厘米,那么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刚才我们学习的1:100 1:2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①不带计量单位 ②前项一般为1
3、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就会有其他比例尺, 请看大屏幕。
4、出示我校平面图,你找到了比例尺了吗?
有几条1厘米的线段,1厘米代表多少?如果老师知道宝塔形房子从底部到顶部高为1.8厘米,你知道实际高多少米?
5、像这样的比例尺我们把他叫做线段比例尺。
6、教学例1:你能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吗?请看大屏幕。
7、自己动手做一做,谁来汇报一下?
8、比较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它们有什么特点?
9、刚才我们了解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还将线段比例尺转化成了数值比例尺。其实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作用。请看例题2。
10、分析题目,你有什么好方法?
11、我们六(1)班有一位同学特别爱学习,他上网查找资料找到两幅图,他说这两份零件图表示的意思一样?同学们,你觉得对吗?同桌交流交流。
12、第一幅图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厘米。第二幅图用图上距离5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
三、联系巩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下面我们通过做练习来检查同学们呢的学习情况。
2、出示填一填,指名让学生读。
填一填
1、比例尺1︰8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30000倍,这幅图的比例是()。
3、如果一幅图上的1厘米距离,表示实际距离是2500米,那么这张图的比例尺是()。
3、出示判一判,请同学用手势告诉我答案。
判一判
1.在一幅地图上量得5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400米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2.如果一幅图的图上距离等于实际距离,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4.甲乙两城相距720米,在一幅地图上量行两城相距1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6000:1()
4、出示算一算,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的比例尺。算一算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照片,根据你自己的实际身高,再量一量你照片上的身高,算出这张照片上人物的比例尺,再用线段比例尺把它表示出来。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数学之所以诱人就在于它的奥妙无穷。
3、今天上课很愉快,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0厘米:10米=1:100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让学生们在纸上分别画一条5厘米、1分米、10米的线段,激发矛盾冲突,为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激发兴趣。
2、在画线段图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会感觉前部分的教学不紧凑,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懒散。在这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足,比例尺的书写形式没强调,放在课的最后强调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节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写出1:10也有学生用分数表示,当时强调了分数形式的读法,但是学生在后面又出现读十分之一时我没及时强调,所以这块我引导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在下节课中继续强调读法。
3、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选用了自学的 5 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我觉得上好一节课是需要很多准备工作的,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认知心理,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这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教师个人介绍:
省 份: 江西省 学 校: 赣州市赣县城关小学 姓 名:蔡启辉 职 称:小学高级教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11
本堂课为笔者应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教育局邀请在参与“送教下乡”活动时呈现的一堂英语示范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6 I’m watching TV Section A。本课时主要围绕“I’m watching TV”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活动, 并以这一主题引出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肯定和否定回答等语言功能,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现在进行时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的表达方法。现在进行时是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态之一, 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本课时旨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 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观摩课为借班上课, 笔者与学生互不认识, 正式上课之前也没有彼此熟悉的时间。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 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法基础, 学习现在进行时不是很困难, 但由于学生是初识现在进行时, 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惯常的英语语法讲解课比较枯燥, 难以激发学生长久的兴趣, 加上初一学生活泼好动, 课堂注意时间短, 所以, 笔者决定采用歌曲、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语法课, 让学生对现在进行时形成直观的印象, 融语法学习于活动中, 在玩中学, 在做中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在情景对话中, 能正确运用be+v.-ing来表达现在进行时, 包括各种人称的肯定句、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 如:
—Are you watching TV?
—No, I’m not.
—What are they doing now?
—They are...
(二) 技能目标
能听懂谈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简单对话或叙述;
能根据图片信息书面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
(三) 情感目标
通过谈论校园中正在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乐于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的意识;
通过和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在情景对话中, 能正确运用be+v.-ing来表达现在进行时, 包括各种人称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
五、教学辅助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挂图和黑板。
六、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 up
听唱歌曲What are you doing, 然后进行图片问答。如:What is/are your father/she/they doing?引导学生回答:He/She/They is/are doing...
【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在进行时态歌曲What are you doing的听唱, 让学生感知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从心理上消除由于师生陌生而带来的紧张、焦虑, 起到放松心情, 轻松进入课堂学习的作用。接下来是看图填空, 让学生通过猜测所填内容对现在进行时结构产生初步认识。对于后两幅图的问答, 笔者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结构的认识, 同时认识在不同人称代词出现时be动词的变化。
Step 2:Presentation
听课文中的对话, 首先引导学生用现在进行时补全信息;然后带领学生在熟读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表演;接着引导学生对现在进行时态句子进行归纳 (见图1) , 并在教师的点拨下从中找到规律,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现在进行时态的疑问句式和否定句式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的输入, 逐渐让学生接受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通过由易到难的问答, 让学生逐渐形成对现在进行时态句子结构的认识, 这是语法呈现阶段。熟读课文是为表演做铺垫, 同时也是为下一步的问答和使用打下基础。最后, 让学生反思学过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并进一步引申, 让学生找到现在进行时态的疑问句式和否定句式, 这是语法归纳阶段。
Step 3:Consolidation
1.Guessing game
教师问, 学生猜。通过猜测“What Jim is doing in the classroom?”和“What they are doing in the gym?”, 练习句子“Is Jim...in the classroom?...Yes, he is listening to music in the classroom.”。联系现在进行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以及肯定、否定回答, 引导学生练习、巩固现在进行时态的否定句。
2.短文理解
学生通读全文, 完成后面的相关练习 (见图2) 。
【设计意图】通过guessing game将课堂气氛带到高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猜练习, 巩固现在进行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以及肯定、否定回答, 同时练习现在进行时态的否定句。
这是一篇由完形填空转化而来的任务型阅读。任务型阅读是最近几年河北省中考必考题型, 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题型。学生在经历了热热闹闹的课上提问、表演、竞猜等一系列活动后, 需要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笔者精心编写了练习, 每个小题侧重考查学生不同的能力, 以此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比如:第一题侧重练习现在分词, 第二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 第三题侧重练习一般疑问句的回答, 第四题侧重练习特殊疑问句的回答, 第五题则侧重考查现在进行时态的汉语翻译。
Step 4:Production
“Find the differences” (见图3) , 学生先口头表达图片中的不同, 然后模仿例子写出不同。学生小组讨论, 互找不足, 最后当堂展示。
【设计意图】经过了语法呈现、归纳、练习巩固, 经历了听、说、读、演, 最后要进入关键的生成阶段———写作。“找不同”是学生喜欢的游戏之一, 将它放在最后, 一方面是想让学生练习用现在进行时口头造句, 同时考验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找出学生所写句子的错处, 为学生书面表达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活动先由学生小组合作找不同, 指出不同, 然后用英语表达不同, 最后用英语写出不同, 小组互查, 全班展示。
Step 5:Homework
Suppose you are in a New Year’s party.Write a letter to your American pen pal Bob about what your classmates are doing in the party.
Suggestions:
1.Finish your passage.
2.Put it up (张贴) on the wall of the classroom.
3.Enjoy the other passages, write down your name next to your favourite passage.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假定他们在新年联欢会的现场给美国笔友写信描述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可选择的内容比较宽泛, 学生有话可说。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 都可以尝试。笔者建议学生将写完的作业张贴在教室墙上, 鼓励学生在自认为写得好的文章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七、板书设计
I’m watching TV.
What are you doing?
I’m doing...
Is he/she doing?
Yes, he/she is./No, he/she isn’t.
S+be+v.+ing
八、教后反思
语法课是英语教学中的基本课型, 而单纯以语法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那么, 怎样才能将语法课讲出新意?笔者要通过这堂课给宁晋县教师带去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怎样把平时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运用到这堂课上, 让其他教师活学活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课堂设计。
语法学习应该是规律的总结而非规则的习得, 基于此, 笔者设计了快、中、慢三种班型的教学设计, 设计了前、中、后三种语法呈现方式。笔者在备课过程中, 构思多次被推翻, 又多次重构, 经过三次不同班型的试讲, 在河北省邢台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唐雅庆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最终选择了“语法现象呈现—语法归纳—语法巩固练习—学生运用语法生成文段”的模式, 其上课流程为:歌曲导入—头脑风暴—听说训练—角色表演—语法归纳—guessing game—巩固练习—课堂写作生成。这堂课总体上师生配合默契, 教学活动将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最让笔者感动的是在下课时, 学生不愿离开, 有一名学生说:“老师你讲得太精彩了, 以后还来吗?”
孩子的兴趣不是教出来的, 只要教师精心创设各种情境, 不断激活他们的心灵, 他们就会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由此, 笔者感悟到教师责任的另一种含义, 身为教师, 我们要俯下身来, 亲近学生, 从学情出发, 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转化, 将难点分散训练,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最后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本次“送教下乡”活动锻炼了笔者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不同学情、陌生的学生的积极性的能力。思考怎样组织语言, 使其更贴切当时的教学对象, 从而达到送教的目的。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举手发言, 完成了预设任务, 笔者与学生配合默契, 充分体现了英语课本应具有的交际性特点, 语法课的归纳生成特点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的。
诚然, 笔者的这堂课也有缺陷, 其一, 对于意外情况考虑不周, 比如:黑屏、播放器声音小等;其二, 课堂开始时由于心情稍微有些紧张, 致使课堂气氛调控不太到位;其三, 录像不完整, 学生活动的精彩部分因录像机没电了, 没录上;除此之外, 设计的板书没有完整呈现;作业设计还不够开放等。在以后的讲课中, 笔者一定要提前做好预案。
总之, 这次“送教下乡”活动对笔者来说是一次难得和难忘的经历, 虽然辛苦但很充实。笔者在教学层面上又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这对笔者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专家点评
河北省特级教师, 邢台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唐雅庆
本堂课是一堂语法课, 实用、生动, 有创造性, 教学过程有序, 重难点突出,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连贯, 过渡自然。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 在教学中, 注重根据学生的基础, 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
本堂课通过活动设计创设语法呈现方式, 效果显著。训练方式多样, 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 在活动中突破难点, 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在采用歌曲导入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也将现在进行时潜移至学生头脑中。接下来的师生问答、课堂角色扮演环节, 师生互动多而不乱、繁而有效;操练面广, 练习次数多;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的课堂气氛自然而然, 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语法归纳环节。而guessing game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到了一个小高潮。课堂随练部分让气氛沉寂下来, 李老师留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归纳和消化;最后的“找不同”, 寓教于乐, 通过口语输出再次加深了现在进行时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学生在互相交流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 巩固了对时态的运用能力, 小组互动效果明显。整堂课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真正实现了“在用中学, 学中用, 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的原则,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处于相对自然的状态, 不断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本堂课立足知识点呈现, 打破语法课惯用模式。首先, 李老师打破了“语法展示讲解—语法练习”惯用模式, 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语法现象呈现—语法归纳—语法练习—学生运用语法生成文段”的模式。创新还体现在对课本内容的大胆整合, 从歌曲导入到动画图片问答, 到听说表演, 到guessing game, 到练习巩固, 再到“找不同”的语段生成, 每个环节, 李老师都用心琢磨, 除了听说表演用到了教材中的原文, 其他都是李老师从网上或其他资料中精选来的。他能把guessing game玩出新花样, 将一篇完形填空改编成阅读, 更把“找不同”游戏搬到英语课堂, 可见其创新性。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12-31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11-03
人教版六年级比例11-04
成反比例的量(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06-2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抽屉原理教学设计07-2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教案设计08-1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1教学设计10-2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1-2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