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2024-06-28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共10篇)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 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2

导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题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导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导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预习学案

填空。

1、光明小学列队表演,设计了以下几种方队。

每队人数 20 25 30 40 50 60

队数 60 48 40 30 24 20

观察表中的信息,( )和( )是变化的,而( )不变。因此( )和( )成( )比例。

2、风筝车间接到一份风筝出口定单,生产情况如下。

每天生产的个数 120 180 200 300 360 400

天数 60 40 36 24 20 18

表中( )随着( )的扩大而缩小,但相对应的两种量的( )是一定的,所以这两种成( )比例关系。

3、小明看一本书。

每天看的页数 10 15 20 25 30

看的天数 60 40 30 24 20

表中每天看的页数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但相对应的两种量的( )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 )比例关系。

导学案

出示下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 25 25 25 25 25 25

这是我们上节学习的内容,谁能说说表中哪两个量成正比例?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回答。(表中体积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体积与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所以体积与高度成正比例。)新课标第一网

出示新表。

高度 30 20 15 10 5

体积 10 15 20 30 60

底面积

请同学们把表填完整。

讨论一下,表中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关系变化规律不同,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它们变化的方向总是相反的。但是高度与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我们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就是: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在上例中,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水的高度与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与底面积成反比例,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我们用x和y来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请同学们把反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

X×y=k(一定)xkb1.com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举出例子。

前面通过高度、底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我们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在体积计算中,体积、高、底面积的关系是什么?

当底面积一定时,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体积一定时,底面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关系?

根据上面的总结,比较一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堂检测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课后拓展

古时候,一次伯乐和助手一块去鉴别一匹千里马。伯乐让助手骑一匹日行400里的马向京城跑去,过13 天后,又让千里马的主人骑上千里马给助手送一封急信,信送到助手手中后,又马上返回家。此时一天已过去34 。伯乐看后十分高兴地说:“这真是一匹千里马啊!”你知道伯乐是怎么算的吗?(设马匀速地奔跑)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高度/cm 30 20 15 10 5

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体积/cm3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3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60页例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今天的学习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开始,(如图)。每个小长方形完全相同,紫色部分表示多少?

2、预设:

(1)60÷2×3=90(用总数除以份数,可以求出每份是多少;用每份数乘份数,可以求出总数是多少。)

(2)解:设紫色部分表示。

÷3=60÷2

(3)解:设紫色部分表示。(板书)

(4)解:设紫色部分表示。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关键点拨

1、指着解法(3),你是怎么想的?

生:都表示一个小长方形是多少。每个小长方形完全相同,说明比值一定,所以大长方形表示的数和小长方形的个数成正比例。

【若冷场,可提示:分别表示什么?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表示的数成什么比例?】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几小时到达?

(1)学生独立用比例解答。

(2)汇报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3、你认为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是什么?

(1)找出题目中的一定量;

(2)根据一定的量,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三、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对比练习

(1)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25页,16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读20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2)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25页,16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少读5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3、一根木料,锯3段需要9分钟,如果锯5段,需要多少分钟?(用比例知识解)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九》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1-62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3)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

(4)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

2、说一说。

(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综合练习

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

(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

过程要求: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写出关系式;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2、引导比较。

(1)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

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

(2)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

① 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② 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解比例、检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3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关于比例的知识,通过你自己的整理和复习,谁愿意来说说,比例单元有哪些知识?

2、哪些是你学得很精彩的?哪些知识你还有遗憾?

二、比和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

意义 项数 基本性质 举例

比例

三、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 请学生上台板书。新课标第一网

(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若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

(3)因数×因数=积(4)因数×因数=积

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六、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4

导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预习学案

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

导学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自主操作  探究新知

(一) 活动1

课件出示:

把3本书进2个抽屉中,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放一放,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 汇报交流 说理活动

你们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3,0)(2,1)(1,2,)(0,3)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① 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② 怎样放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平均分的放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3÷2=1(本)……1(本)

③ 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呢?(学生交流)

④ 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呢?还用摆吗?板书:4÷3=1(本)……1(本)

⑤ 课件出示: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把7本书放进6个抽屉呢?

把10本书放进9个抽屉呢?

把100本书放进99个抽屉呢?

板书:7÷6=1(本)……1(本)

10÷9=1(本)……1(本)

100÷99=1(本)……1(本)

⑥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 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 学生活动www.xkb1.com

② 交流说理活动

③ 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 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2(本)……1(本)

9÷2=2(本)……1(本)

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至少数=商+1)

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灵活应用  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畅谈感受: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一、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    )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    )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     )数。

二、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     )元。

A、60    B、61     C、62    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     )元。

A、3    B、4      C、5      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现有5把锁的各1把钥匙混在一起跟锁对不上号了,请问最少试几次就可能全部对上号?

2、六、一班四组有男女同学各5名,把他们的名字分别用10个数字代替,至少要点几个数字,才能保证叫到两名男生或两名女生?

课后拓展

1、六、二班有学生35人,李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才能保证有一个人的练习本在两本或两本以上?

2、从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意取出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数互质,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5÷2=2……1        至少有3只

7÷2=3……1        至少有4只

9÷2=4……1        至少有5只

11÷2=5……1       至少有6只

至少数=商数+1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5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6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 11、灯 光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生口答。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生读课文。

回答问题。

全班交流感受。

找出相应的对句子,理解、体会。

生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指生总结。

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作业

布置 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7

1.了解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

2.感受标点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8

导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导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导学案

看课本图片,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像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②小组讨论: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③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完后小组里面比较一下,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画的?(下面是学生的练习纸)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画法。

重点评讲三角形的画法:

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2倍,刚才同学们只把底和高放大2倍,斜边呢?(用尺子量一量)新课标第一网

那你为什么不先画斜边?(斜边很难确定它的倾斜度。)

小结:也就说按2∶1放大三角形,应先确定底和高,再画斜边。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大小没变的?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比一比,再发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组图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57和58页,认真看看,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堂检测xkb1.com

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学生独立练习,在方格纸上作图。

汇报画法。

课后拓展

李师傅把它制作的零件按一定的比画在图纸上,你能帮它标上比例尺吗?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9

单元(章)主题 第六单元 扇形统计图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统计 第 1 课时 / 共1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 教学目标: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 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 新授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 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 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 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 “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 应用练习

1、 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 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 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板书设计 www.xkb1.com

作业布置或设计 见作业本和课时训练

教后整体反思

吴兴区学校 梅峰学校具体课时备课表

单元(章)主题 合理存款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合理存款 第1 课时 / 共 2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了解教育储蓄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准备 收集储蓄的相关知识

设计具体的储蓄方案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设置场景,提出课题进行讨论

1、出示场景图: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1)根据图中的信息,归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2)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

(3)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

①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

②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

③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4)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填写下表。(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种方案。)

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要恰当的给予鼓励,不能不加指导让学生盲目地停留在对定期储蓄存款方案的罗列中。

2、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最大,即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它们的收益会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最大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最大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

明确:设计方案时国债利率均以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的年限和利率为准,教育储蓄也以当前的规定和利率为准。实际上,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的利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无论利率如何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学 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3、教师在与全班同学共同反馈结果后,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二、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 作业本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上一篇:日语业务员个人简历下一篇:古道情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