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2024-09-16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精选10篇)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正确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

回顾知识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线?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学过哪七种平面图形?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揭示规律。

看书128页下面的图形,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巩固练习

教师参照129页练习二十七和129页练习自编练习题。

第三课时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128页中间的两幅图。

比较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每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生:看图回答

看图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并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C=

S=

S=

C=

作业

完成129页1~11题。

注意:第10、13题是一些联系实际的计算题。解答时让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2

导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导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导学案

看课本图片,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像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②小组讨论: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③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完后小组里面比较一下,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画的?(下面是学生的练习纸)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画法。

重点评讲三角形的画法:

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2倍,刚才同学们只把底和高放大2倍,斜边呢?(用尺子量一量)新课标第一网

那你为什么不先画斜边?(斜边很难确定它的倾斜度。)

小结:也就说按2∶1放大三角形,应先确定底和高,再画斜边。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大小没变的?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比一比,再发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组图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57和58页,认真看看,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堂检测xkb1.com

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学生独立练习,在方格纸上作图。

汇报画法。

课后拓展

李师傅把它制作的零件按一定的比画在图纸上,你能帮它标上比例尺吗?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3

一、填空。

1、(    )÷15=0.8=(    )%=(     )成

2、篮球个数是足球的125%,篮球比足球多(  )%。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 )厘米。

4、如果3a=4b,那么a : b = (       ):(     )  。

5、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 : 2 ,这两个锐角分别是( )度、( )度。

6、12的约数中可以选出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请你写出比值不同的两组:(              )、(               )。

7、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2.5,另一个内项是(     )。

8、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厘米,侧面展开后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9、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一个底面直径是(    )厘米,高为(   )厘米的(    )体,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0、                       如左图所示,把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切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那么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

二、选择。

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C、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D、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底面积扩大      倍,侧面积扩

大    倍,体积扩大    倍。A  2 、  B 4  、 C  8 、   D  16

4.六(2)班人数的40%是女生,六(3)班人数的45%是女生,两班女生人数相等。那么六(2)班的人数_____六(3)班人数。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都不是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一个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_______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扩大6倍     D.缩小6倍

三、计算。

1、用递等式计算。(12分)

0.16+4÷( - )  1.7+3.98+5  4.8×3.9+6.1×4

2、解方程。(6分)

2X+3×0.9=24.7         0.3 :x=17 :51        =0.5

四、画一画。(5分)

学校的操场长150米,宽60米,请你根据比例尺在下面的空白处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并请你标明比例尺及长宽的厘米数)  (1:3000)

五、解决实际问题(25分)

1、下面是张大爷的一张存单,如果到期要交5%的利息税,他的存款到期时实际可得多少元利息?

2、一个圆柱形的无盖水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数);如果用来装水,可以装多少千克水?(每升水重1千克)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它的  ,再修300米,就修好这条公路的一半。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4.有一个近似的圆锥形砂堆重3.6吨,测得高是1.2米,如果每吨砂的体积是0.6立方米。这堆砂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用塑料绳捆扎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盒(如下图),打结处正好是底面圆心,打

结用去绳长25厘米。

(1)、扎这个盒子至少用去塑料绳多少厘米?

(2)、在它的整个侧面贴上商标和说明,这部分的面积至少多少平方厘米?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12  )÷15=0.8=(  80  )%=(   八  )成

2、篮球个数是足球的125%,篮球比足球多( 25 )%。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12)厘米。

4、如果3a=4b,那么a : b = (   4    ):(   3  )  。

5、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 : 2 ,这两个锐角分别是(54)度、(36)度。

6、12的约数中可以选出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请你写出比值不同的两组:

(    2 :3 = 4 :6     )、(     1 :3 = 4 :12           )。

7、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2.5,另一个内项是(  0.4   )。

8、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厘米,侧面展开后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体积是( 157.7536    )立方厘米。

9、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一个底面直径是( 8 )厘米,高为(6)厘米的( 圆柱 )体,它的体积是( 301.44 )立方厘米。

10、                       如左图所示,把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切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那么圆柱体积是( 500 )立方厘米。

二、选择。

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C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C  。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C、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D、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底面积扩大   B   倍,侧面积扩

大  A  倍,体积扩大  B  倍。A  2 、  B 4  、 C  8 、   D  16

4.六(2)班人数的40%是女生,六(3)班人数的45%是女生,两班女生人数相等。那么六(2)班的人数___ C __六(3)班人数。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都不是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一个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____ A ___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扩大6倍     D.缩小6倍

三、计算。

1、用递等式计算。(12分)

0.16+4÷( - )= 32.16  1.7+3.98+5  = 10.98 4.8×3.9+6.1×4 =48

2、解方程。(6分)

2X+3×0.9=24.7         0.3 :x=17 :51        =0.5

X = 11               X = 0.9            X = 6.4

四、画一画。(5分)

学校的操场长150米,宽60米,请你根据比例尺在下面的空白处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并请你标明比例尺及长宽的厘米数)  (1:3000)

长:150米 = 15000厘米   15000 ×  = 5厘米

宽:60米 = 6000厘米     6000 ×  = 2厘米

2厘米

5厘米                        比例尺:

五、解决实际问题(25分)

1、下面是张大爷的一张存单,如果到期要交5%的利息税,他的存款到期时实际可得多少元利息?

5000 ×5.22% × 3 × (1 - 5%) = 743.85(元)

2、一个圆柱形的无盖水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数);如果用来装水,可以装多少千克水?(每升水重1千克)

3.14 ×4  +  3.14 ×4 × 2 × 6 = 200.96(平方分米)≈ 201(平方分米)

3.14 × 4 × 6 = 301.44立方分米 = 301.44升 = 301.44千克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它的  ,再修300米,就修好这条公路的一半。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解:设这条公路长X米    50%X -  X = 300    X  = 3000

4.有一个近似的圆锥形砂堆重3.6吨,测得高是1.2米,如果每吨砂的体积是0.6立方米。这堆砂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设这堆砂的底面积是X平方米      × X × 1.2 = 0.6 × 3.6   X  = 5.4

5、用塑料绳捆扎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盒(如下图),打结处正好是底面圆心,打

结用去绳长25厘米。

(1)、扎这个盒子至少用去塑料绳多少厘米?

(2)、在它的整个侧面贴上商标和说明,这部分的面积至少多少平方厘米?

(1)、(50 + 15)× 2 × 2 + 25 = 285厘米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4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 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5

导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导学重点: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导学难点: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预习学案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62.9+0.16-45+7120+305-88

2、如果+25%表示增加25%,那么-10%表示。

3、一天傍晚,大连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8摄氏度,这天傍晚大连的气温是摄氏度。

导学案

学习例3:

1、小组探究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8)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学习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xkb1.com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

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课堂检测

一、动动脑,填一填。

1、零上35℃,用正数表示是()。

2、零下16℃,用负数表示是()。

3、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www.xkb1.com

4、如果自行车链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mm记作+2mm,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mm应记作()。

二、我来当裁判。

1、大于零的数是正数。()

2、0的意义就是表示没有。()

3、上升一定用正数表示,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4、最小的负数是-1。()

三、将下列各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连接起来。

3,-5,-4-9,16,-11-12,0,-1-1.6,1.6,-0.16

课后拓展

一只青蛙从一口枯井的底部向井口爬,它白天向上爬3米,夜里向下滑2米。已知井深17米,问这只青蛙需要几天爬到井口。

课堂小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负数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并由此想开去,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

2.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选背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请先生的著名散文《匆匆》。回忆一下,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回,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开始努力。)

2.师:对于时间的来去匆匆,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呢?你能选一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吗?(八千多个日子在作者身旁就无声无息的匆匆消逝了,甚至连游丝样的痕迹都没有留下。作者为此而感到无比的惋惜和自责。)

二、品读好句,体会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1.师: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发表至今已有82年了,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人们不仅喜欢它劝人珍惜时间、含义深刻,而且喜欢他那质朴而有文采的语言。

文章中有你喜欢的句子吗,有值得你在写作时学习、借鉴的句子吗?在文章中划一划,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一下作者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生品读,小组交流学习心得。

3.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句的写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此处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怎样才能读好?指名读。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针尖上的一滴水”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好课件吧

(这里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从日常生活中溜走的。)

你能学着作者这样,也写几句,描写被虚度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吗?仿写: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过去(溜走、逃走);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过去;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过去。

时间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就溜走了,我们都浪费了许多时间,真是太可惜了。谁能把这部分读好?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何曾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这里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日子过去了没留下什么痕迹,用反问句表达了自己虚度了日子、没有作为而自责的心情。)

指名读这两句。

联系到上文“像针尖上的一滴水”,说说还可以把时间比作什么?

4.师:文章中这么多的好句,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你愿意选几句或者选一段背一背吗?

三、小结

1.你学习了本文,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的心情,警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争取有所作为。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同时也运用了不少修辞方法,使得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另外,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首尾呼应、突出中心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认真读一读,品味品味。

四、课外拓展,鉴赏美文

1.师:朱自清先生还有不少文章的语言也是很质朴,很形象的,让人感到非常清新、明快。我们再来欣赏他另一篇文章的一个段落,好不好?

2.师出示《春》的片段,生自由读这一部分,欣赏他那优美的语言,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

五、作业:

1.继续背诵喜欢的好句或段落。

2.搜集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自己也写一句名言。

3.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

附件一:

仿写之教学实录片断

学习到“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

师出示幻灯片(仿写: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过去(溜走、逃走);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过去;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过去。)师:“你能学着作者这样,也写几句,描写被虚度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吗?”生在小纸条上仿写。

师在教室中巡视,发现有几位学生写道“学习的时候,日子从我们眼前过去了”“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们的笔尖溜走了”。

于是,教师对全班学生纠正道:“同学们,作者写日子从身边过去了。这时候,时间是被利用了,还是被虚度了?”

生:“时间被虚度了。”

师:“对,时间被虚度了。我们所写的也应该是被虚度的日子是怎样溜走的。”生明白了,继续仿写。

师继续巡视,发现好的句子就当场读,并给与表扬。

“这位同学写的好:‘说话的时候,日子从嘴唇边滑过’”

“这句也不错‘发呆的时候,日子从眼前逃走了’”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纷纷写了起来。

„„

师:“哪些同学说说被虚度的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生:“上课讲话的时候,日子悄悄地溜走了;玩耍的时候,日子无声地过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不知不觉地逃走了。”

师:“好,还有吗?”

生:“玩游戏机时,日子从按键上过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电视屏幕前过去了;逛街时,日子从脚下逃去了。”

生:“无所事事的时候,日子从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发愣时,日子从眼皮底下过去;东张西望时,日子从身旁过去。”

„„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7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带领学生玩“抢椅子”的游戏,规则这4位学生必须都坐下。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结果--不管怎么坐,总有一个座位上至少坐了2位同学。

师: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可不可能一个椅子上坐3位同学?(可能)可不可能每个椅子上只坐1位同学?(不可能)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个椅子上至少要坐2位同学。

师:那么像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设么数学奥秘呢?大家想不想弄明白?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这个原理。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的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把这个数学奥秘弄懂!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

师:刚才我们做游戏,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了2位同学。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多少种放法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可不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情预设: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2枝铅笔。)

2、理解“至少”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最少2枝,也可能比2枝多)

师: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样证明这种现象呢?下面,就需要自己动手利用学具去摆一摆,动脑去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证明我们这个猜想。

3、自主探究

(1)两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1摆一摆,想一想,可以怎么样去摆放?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个记录单,你们可以把摆放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你们分析结果是不是符合我们之前的猜测。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第一种方法:

(4,0,0)(3,1,0)(2,2,0)(2,1,1)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测。

教师课件演示,验证结论。(像大家刚才这样把每一种放法都列举出来,然后去一一验证,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第二种方法:

师:还有别的思考方法,来验证我们之前的猜测吗?

假设法:(学生汇报)

师课件演示,说明:先假设每个文具盒里各放入1枝铅笔,余下1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现象。

4、优化方法

那么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学生解释说明,师课件演示)

师:你们为什么都用第二种方法,而不用列举法呢?

5、发现规律

师:通过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当笔的枝数比铅笔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2枝铅笔。)

师:同学们能有这么了不起的发现,真不错!说明大家认真动脑思考了。那么老师这有一道和我们刚才这些题稍稍不同的题,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来解决一下?

6、出示做一做: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1)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2)全班汇报,解释说明。

(3)教师用课件演示(虽然鸽子的只数比鸽舍的数量多2,但是也是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师: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来证明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许多。大家敢不敢再来挑战一道更难的题目?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2、学生利用学具探究

3、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如果把我们的这种思维方法用式子表示出来,该怎样列式?

5÷2=2…..1   (3)

4、拓展: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用式子怎么表示?

7÷2=3….1    (4)

9÷2=4…1     (5)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商+余数)  (商+1)

5、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板书式子:8÷3=2…2    (2+1=3)

教师课件演示: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所以应该是商加1.

(三)结论

师:同学们,真的非常厉害,刚才我们一起探究的这种现象,就成为“抽屉原理”

课件出示。

三、拓展应用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8

教学内容:P42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9

1.了解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

2.感受标点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运算的法则,进一步理解它们的联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四则计算。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四则计算。

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了哪几种运算?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各是什么?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四则运算法则

先计算下列各题,再思考回答问题

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点?

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完成教材85页中的计算题。(要结合运算法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出应注意什么)

指导口算,说出口算过程。完成教材85页下边的题目。

完成练习86中第1、2、题。

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情况。

完成教材86页上边的练习。(应使学生明确a代表一个数,当学生做完后,能用语言叙述式子。如a+0=a,一个数加上零还等于这个数)

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关系

完成教材87页中间的等式。并说说怎样运用这些关系对加、减、乘、除法的计算题进行验算。

完成教材87页中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上一篇:医院整治“庸懒散贪”问题专项工作动员大会下一篇:基层工会女工委如何开展女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