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2024-10-0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精选6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篇1

几何图形初步 第四章 几何图形 1.4)课时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1.4 课时1第 认识几何体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1 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2 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3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打开电视.1提出问题:.2

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

:探究新知2活动补充自己,并通过小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1

积累小组活动经验.,的意见.2 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 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概念..3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1)3-4.1看课本图学生活动:(2)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后学生思考:)棱柱和棱锥()或用教学挂图(的幻灯片.5-4.1用幻灯机放映课本(3)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4)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5),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概念..4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课堂小结3活动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布置作业4活动 题.8,3,2,1第4.1习题

从,发展几何直觉,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

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发展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功体验2第 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 课时

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1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2重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首,教师也相应的拿出小木块,教师要求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正方体小木块,先教师展示 用小木块摆成如图所示的图形: :探究新知2活动一名同学从上面,一名同学从正面看,注意安排的位置,教师安排几名学生上讲台观察,然后让这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一名同学从左面看,看可以多安排几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名同学从相同的位置观察然后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可安排有美,这三名同学所画的图形是否相同,学生观察比较 术基础的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这里的知识. :体验运用3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探究内容: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块摆不同的立体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同学可从不同的,以便有更深的体会.,角度进行观察 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师生共同归纳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设计师们常常利用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平面,教师指出: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 图形来表示它. :练习巩固4活动,教师分批次出示以上各物体这些物体的视,从不同的角度看,然后让同学观察并想象 图各是什么平面图形. 可利用实物进行展示观察.,如有疑问,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页练习118练习:教材 :小结与作业5活动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题.9,4第4.1作业:习题,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从而建立空间观念 的热情. 几何图形的展开图 课时3第

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1 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

2重点 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 难点 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形状的纸条:

折叠,以上几个图形中,猜一猜,我们在小学中已经接触过正方体的展开图,提出问题 以后是不是都能构成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哪,看一看哪些可以构成正方体,然后动手操作试一试,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思考、讨论 些不能. 还有哪些形状的纸板可以折叠成正方体?,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然后归纳正方体的展开图,动手操作,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可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 巡视指导.

三、探究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出示问题: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三棱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上各图形展开图的,也可以动手操作试一试,学生进行讨论、思考 形状.

四、练习与小结2练习:教材练习第 题.3,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11,10,7,6第4.1习题 题.1

3感受数学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平面图,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考过程的条理性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 发展几何直觉.,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点、线、面、体 1.2.4

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通过丰富的实例 重点 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难点 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教师演示: 用粉笔一端在黑板上画一条线..1

用粉笔整支在黑板上画一个面..2 :探究新知2活动 教师引导: 刚才画线是不是可以看作是这个点运动形成的.,粉笔的一端可以看作一个点.1 这个线段的运动过程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圆.,一支粉笔可以看作一条线段.2 一本书是不是可以看作一页纸运动形成的一个几何体.,思考.3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思考时间.,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自主学习3活动 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自主学习目标:说一说这部分内容中所展示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体与体相交成面 面动成体.,线动成面,点动成线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以培养学生产生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然后回答,学生交流讨论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思维能力

:练习与小结4活动题.2,1练习:教材练习第 小结:谈谈你对点、线、面、体的认识. :作业5活动 题.5第4.1习题 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这节课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又增加了学生的,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 审美意识.)课时3(直线、射线、线段 2.4课时1第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1

并能初步应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结合实例.2 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3 言. 重点逐步使学生懂,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 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 1活动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出示墨盒.1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的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2 :探究新知2活动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

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探究直线性质..1总结出课题结,并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页思考题125学生完成课本第 论. 直线的性质.,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情况

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2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教师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只要答案合理(学生回答.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3直线(外l在直线O②点)O经过点l直线(上l在直线O①点)O不经过点l

直线的交点.4 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当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 只有一个交点.,两直线相交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5,页有关内容126~125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巩固练习3活动 并能画出图形.,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射线、线段,通过练习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提出问题:下图中.1 肯定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教师再进行讲评,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注: 根据语句画出图形..2

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例:读下列语句的左边.A在点B点,两点B,A经过l直线(1)CD,AB直线(2)的左边.A在点B点,O都经过点 然后教师进行讲评.,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

页练习.126完成课本第.3并请学生作出自,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 我评价.

:课堂小结4活动

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1 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2 :布置作业5活动,2,1第4.2习题 题.4,3 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几,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 总结提炼.让他们经历由感性到,反复比较,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理性 课时2第 比较线段大小 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1 知道线段中点的含义..2 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 难点 线段上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谁的身高更高?,哪位明星的身高更高?姚明和易建联相比,教师:姚明和潘长江相比

你是怎样得出以上结论的?两条线段间的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 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 怎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并讨论交流解决,学生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 动手实践做一做.,另一种是,一种是尺规作图,注意:这里教材上给出了两种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第一种方,要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通过使用刻度尺测量解决)第二种方法学生已经有经验(法. 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2CD,AB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论的基础上

用度量的方法比较..1 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2 自己再动手试一试.,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线段,教师给出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与画法..3

.)b-a(或线段)b+a(怎样表示线段,b>a设线段学,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该问题的解决.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线段的中点..4的AB叫线段M则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AB把M若点,AB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中点. 类似的还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三、练习应用 2.,1页练习128练习:教材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同学间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第4.2作业:习题 题.9,7,6,5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本节课通过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这一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让学生成为学,让学生动起来,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习的主体课堂气氛和谐;并能,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师生配合融洽,可操作性强

对学生正确及错误都能够做出有效评价.,够善于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 线段的性质 课时3第 并能初步应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1 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

2重点 线段的性质. 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场景他,提出问题,行为为穿越马路而跨越栏杆的景象

们为什么这样做?

页思考题.128出示教材B到A能否再修一条从,除它们之外,地有四条路B地到A从请,的最短道路?如果能 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

交流.,学生思考讨论

二、探究新知 得出结论:,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以后

线段最短.,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是否还有,找一找,可让学生多试一试,教师不必急于得出结论,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其他的可能

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后教师指出: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 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掷铅球的运动员的成绩是怎样测量的吗?它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知道运动会上师: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让学生多感受一下关于线段,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师让学生多举出几个例子的基本事实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

三、应用举例

题.11第4.2教材习题 怎样爬距离最短?,B爬行到顶点A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如图 点呢?说明:这是一个综合题目C如果要爬行到 运用展开图的性质可以找到答案.,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你对线段的性质的认识. 题.8第4.2作业:习题,利用丰富的活动情境 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问题中的作用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角 3.4角 3.1.4 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理解角的形成,通过丰富的实例

表示方法. 重点 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难点 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播放多媒体课件.,)如时钟、红领巾等(师:展示实物,观察实物与图片.1 你发现其中有什么相同图形吗?

你能把观察得到的图形画在本子上或黑板上吗?这是一些什么图形?.2 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从黑板上这些不同的图形中.3

二、探究新知

角的定义)一(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

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下面的三个图形是角吗?.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3

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 角的表示)二(我们如何给这些角取名呢?,那么,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角的形象,在刚才的讨论中

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和两边上的角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1”表示两边上的任意B,A“,”表示顶点O“,AOB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任意点 点.,这个字母应写在顶点上,角也可用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2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 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同一个顶点时写上,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角还可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3 数字或希腊字母. 用旋转观点定义角)三(播放录像: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打开探照灯寻找目标;.1多媒体演示:一只挂钟的钟摆不停地摆动..2 有以新的方式出现的角吗?,思考:在观看过程中

归纳: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在讨论的基础上会,成一条线时OA和起始位置OB当终止位置,旋转时O绕点OA继续演示:当射线OB当,形成什么角?继续旋转 又形成什么角?,重合时OA和 角的度量)四(完成以下内容.,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角的划分.1

.60″′=1,60′°=11,180°平角=,360°周角=1 角的度量.2 在实际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尺来画一些特殊的角.,经纬仪等,工具:量角器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划分.

三、巩固运用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 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下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1(4);OPC∠(3);AOP∠(2);APO∠(1).P∠(6);O∠(5);OCP∠ 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这些D为顶点的角有几个?以O下图中以.2

角.

1练习:教材练习3.,2,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你对角的认识. 题.14合作完成第,题2,1第4.3作业:习题

认,学会角的表示方法,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现实情境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会简单的换算和计算,识角的度量单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题)课时2(角的比较与运算 3.2.4 角的比较 课时1第 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重点 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 角的和差与画法. 引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教师提出问题: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1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2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探究新知 角的比较)一(,如图 DEF和∠ABC已知∠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请大家讨论一下观察并听取他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1,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 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 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1)

叠合方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2)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观察图形.2

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

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问题:用一副三角尺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看一看都可以得到哪几个角.,试一试,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角平分线)二(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将这个角对折,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引出角的平分线,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通过观察和思考,做一做,让学生多想一想

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的定义及其几何表达式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呢?,想一想折叠法1. 师生共同归纳角的平分线的做法:度量法2. 角平分线的几何表示)三(AOB是∠OC,如图 根据图形填空.,的平分线

.COB∠________=AOC∠________=AOB∠AOB∠________=COB=∠AOC∠.三、解决问题 教师投影出示: 用量角器按以下方法画图;(1);AOB叫做∠,的角36°①用量角器画一个;3 cm=OD=OC的两边上分别取AOB②在∠ ;CD③连接,CE,OE的度数以及ODC∠,OCD量出图中∠,E于OD交,的角平分线OCD④画出∠CD 这两个角什么关系?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的长度

如图.(2)

根据图形填空.,60°=AOB∠,的平分线AOB是∠OCAOC∠.°________=COB∠,________°= 题.1练习:教材练习题第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谈谈你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的认识..1 谈谈你对角平分线的认识..2 题.15,6,4第4.3作业:习题 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得出的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识;再通过类比、总结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间最,也分散了难点,培,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角的计算 课时2第 会进行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重点 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难点 借助几何图形进行角的计算.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练习:比较大小..36°28′°与36.5.1 15′.°与0.15.2.30.24°用度分秒表示.3 然后同学间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例O,:如图1例 的度数.BOC求∠,53°17′=AOC∠,一点AB是直线上 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AOB∠,是直线AB1.分析:

之间是什么关系?AOB∠,AOC∠,BOC∠.2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能否准,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讨论完成以上两个问题

同时关注学生的求值结果是否正确.,确叙述求角的过程 解:见教材.教师注意规范的书写过程. 发现各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评:观察图形 2 教师出示例)? 精确到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等分7把一个周角

解:略.60学生刚开始对,要详细地把计算过程讲解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方法过程点评:进制不

所以要注意放慢速度.,太熟练

三、综合运用 题.3,2练习:教材练习第)教师投影展示(补充例题且这两个角的和是,倍3如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1 求这两个角的度数.,90°的度数.DOE求∠,BOC平分∠OE,AOC平分∠OD,上一点AB是直线O,如图.2 不必强求过,二是解答过程的叙述,一是问题的分析,个题2教师应当关注第,解答略

但至少要让学生叙述清楚.,程叙述的完美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题.11,10,5,3第4.3作业:习题,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教师为主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本节课教学中,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得

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同的发展)课时2(余角和补角 3.3.4 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课时1第 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

重点 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 难点 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通过简单的推理

:创设情境1活动 导入新课,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用量角器量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1 说出一副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2 :探究新知2活动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1,90°每块都有一个角是,师:在一副三角尺中,一般情况下,90°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直角(90°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平角(180°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类似地个角的补角.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和∠2∠,都互为补角3∠,2与∠1∠(1)∠,2与∠1如果∠(2)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3和∠2∠,都互为余角3然后师生共同归,可由两个同学板演解题步骤,说出各自的理由,交流,学生分组讨论 纳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的补角相等.)或等角(同角(同角 的余角相等.)或等角借助等式,但通过学生的探究与讨论,学生对推理论证还不理解,这里要让学生多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几,教师重新规范,通过学生板演出现的问题,的性质可以得到上面的结论

何证明的一般步骤. :巩固新知3活动,BOC和∠AOC分别平分∠OE和射线OD射线,在同一直线上B,O,A点,如图:3例 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师生共同解答,学生交流讨论后 注意做题步骤的规范.

互为补角.BOC和∠AOC所以∠,在同一直线上B,O,A解:因为点 所以,BOC和∠AOC分别平分∠OE和射线OD又因为射线111.90°=)BOC+∠AOC∠(=BOC∠+AOC∠=COE+∠COD∠ 222COD∠,所以COD∠,COE和∠AOD∠,BOE和∠AOD同理∠,互为余角COE和∠

也互为余角.BOE和∠从而更好的理解互余,不漏掉任何一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互余的角 的意义.:练习应用4活动 题.4,3,2页练习139练习:教材 :小结与作业5活动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题.13,11第4.3作业:习题 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补角的概念以,本堂课先介绍了余角的概念以及互为余角的性质使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及互为补角的性质.让学生清楚的明白互为余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使其更好地理解了互,又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化.最后一道题目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余的意义. 方位角 课时2第 掌握方位角的辨别与应用.,理解方位角的意义 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画出示,现请你确定缉私艇的航线,海里处停着一艘可疑船只500海上缉私艇发现离它 意图. 可疑船A· 缉私艇B· 再由各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描述本组讨论的路线图.,先分组讨论

二、探究新知即如何描述一,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的问题,师: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规律.,个物体的方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分别,”45°”“南偏西45°”或者“南偏东45°”“北偏西45°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

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三、巩固新知 4.教师出示教材例教师注意讲解过程中要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学生讨论后交流完成 明确思路和方法.要注意两点:,然后依据题意再用量角器画射线,先任选一点作为当前货轮的位置说明:一是先从正南或正北方向作角的始边;二要分清东南西北 理解偏东、偏西的意义.,巩固练习,海里20两灯塔相距B,A,60°的南偏西B在灯塔A灯塔B在灯塔C现有一艘轮船厘米长的1海里用10每(方向.试画图确定轮船的位置.30°的北偏东A的正北方向、灯塔)线段表示,学生讨论交流当中的4学生是否掌握例,看一看,教师注意巡视指导,然后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测量也是数学求值的一种手段.,同时本题中又增加一定的难度,方法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题.12,8第4.3作业:习题

如:有一,但也需要注意一些小的细节方面,难度不大,对于方位角的确定理解和掌握些学生容易忘记方位角度的确定必须以正北或正南方向为角的始边.本课创设了确定船只方位问题情境既可,通过不断地改变可疑船只的位置,利用图片可以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又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描述不同方向的物体的方位 主动发展的广阔空间.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课题学习 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巩固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知识 重点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难点

包装纸盒的平面图形设计. :知识准备1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 :下面的平面图形哪些能折叠成立方体?1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你能想象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吗?,: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2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画出展开图.

:小组设计长方体包装纸盒展开图2活动,将它展开,教师出示一个具体的墨水瓶包装盒让学生观察包装盒的,然后展示给学生

然后学生讨论说出这个实物与我们所想象的展开图有什么不同之处.,展开图

设计图纸并不完全等同于展开图.,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制作3活动然后尝试裁剪、折叠、观察效果,学生先在一张软纸上进行设计然后根据情况再进行,直到满意时再在硬纸板上进行设计.,下一步的操作

学生可参考下图中的数据和形状.注意预留粘贴处. :交流、评比4活动 并让学生说说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展示、交流、评比 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哪里出现了问题?,如果不是,制成的包装盒是否为长方体.1 设计是否合理?,从实用性上看.2 小结:让学生谈谈制作过程中的感想和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 作业:为茶叶商设计一个茶叶盒.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篇2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序号:

第1课时

一、预习展示

目标定向

1.一起玩一个拍手游戏,体会游戏中的位置—上下、左右、前后。2.正确辨别左和右。

3.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右? 4.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自主探索 知能整合

1.老师边说口令边拍手,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迅速反应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2.从拍手游戏中,你发现了哪些位置?

学生举手回答。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运用活动引入课题,捕捉儿童的兴趣点,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三、合作互助 研讨释疑 1.教学生活中左右的认识

(1)同桌两人来比赛,先剪刀石头布,赢得一方说口令做动作,输的一方跟学。(同桌一起玩这个小游戏)

(2)左手和右手这对好朋友不仅能帮我们做游戏,在生活中,你常用左手和右手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

①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

学生边指边说(耳朵,肩膀,眼睛,腿,脚)②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听到口令后,学生能快速做出准确的动作)

(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和右?

①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生活中的左和右。

②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用今天学的知识来描述他们的位置。

③有的同学说谁在左面,对吗?

(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位置时,应说谁在谁的左面或右面)2.教学前后的认识。

(1)除了左右之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位置? 学生举手回答。

(2)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的前面、后面坐的分别是谁? 3.教学上下的认识。(1)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

学生边指边说出上下。

(2)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四、拓展延伸 反思升华 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1.听口令,摆学具。

老师说口令:把数学书摆在你的正中间,橡皮放在书的左面,铅笔放在书的右面,练习本摆在书的上面,文具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桌互相检查,看看摆的对不对。

学生听老师口令,摆学具。

2.老师提问:摆在最左面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 练习本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回答问题,注意要把话说完整。3.老师提问为什么是同一本练习本,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上,还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下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五、达标检测 反馈矫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一起来检测一下吧。1.选一选,填一填。

2.指同学,说一说。

同桌相互指着介绍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篇3

第2课时 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

教学目标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2.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一.创设情境

活动1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如图27.3-4(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3 图27.3-4(2)如图27.3-4(2),△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回答结果. 教师活动:分析:略

解:略

【归纳】 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二、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活动2 1.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

(2)写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三个顶点A2、B2、C2的坐标;

1(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

27.3-6 2.图27.3-6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

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一排鱼顺时针旋转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4∶3∶2∶1的位似图形,…….

小结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篇4

共10分)1.(2分)“小敏在小丽北偏西30°方向20米处。”下面哪幅图与这句话相符()A.B.C.2.(2分)如右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校在公园南偏东45 方向上     B.公园在学校东偏南45 方向上     C.学校在公园南偏西45 方向上     3.(2分)如图所示,图书馆在玲玲家,学校在玲玲家()A.西偏南30°方向上;

北偏西40°方向上     B.西偏南30°方向上;

西偏南40°方向上     C.南偏东30°方向上;

西偏北40°方向上     D.西偏北30°方向上;

西偏北40°方向     4.(2分)银行在乐乐家的正南面,邮局在他家的正东面,乐乐的妈妈先去银行取款,再向()方向走就可以去邮局汇款了。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5.(2分)北京在昆明北偏东42°方向986千米,那么昆明在北京的()。

A.北偏东42°方向986千米     B.西偏南42°方向986千米     C.南偏西42°方向986千米     二、填空题(共5题;

共30分)6.(6分)以学校为观测点:

①书店在学校_______偏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_米. ②图书馆在学校_______偏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_米. 7.(8分)想一想,填一填(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_米。

(2)书店在小明家南偏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_米。

(3)邮局在小明家南偏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_米。

(4)游泳馆在小明家北偏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_米。

8.(12分)以猴山为参照点,说一说其他动物场馆的具体位置(1)狮馆在猴山的_______偏_______  _______方向_______m处。

(2)熊猫馆在猴山的_______偏_______  _______方向_______m处。

(3)袋鼠馆在猴山的_______偏_______  _______方向_______m处。

9.(3分)根据小明放学回家的路线填空. 小明从学校出发向_______走到新华书店,再向_______走到超市,然后向走到街心花园,最后向_______走到家. 10.(1分)在一幅地图上,A城市在B城市的西偏北15°的方向上相距200km处,也可以说B城市在A城市的_______的方向上相距200km处. 三、应用题(共3题;

共29分)11.(2分)东东每天上学时,要从家出发向南走500米才能到学校;

那他放学时,就要从学校出发向_______走_______米才能到家。

12.(12分)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市供电局位于淮海广场_______面约20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_______(供电局与淮海广场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

(2)电信大楼位于淮海广场正东约1000米处,请用“·”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3)健康路在淮海广场北约1200米处,并与淮海东路平行,在图上用线表示出来。

13.(15分)星期日依依和妈妈到外婆家玩。

(1)她们乘坐的3路公交车沿途有哪些建筑物?分别在什么位置?(用数对表示)(2)下午她们又到位置是(9,9)的景点去玩。你知道依依去的是什么地方吗?(3)游玩结束后,她们乘2路公交车同家,沿途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用数对表示)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1、2-1、3-1、4-1、5-1、二、填空题(共5题;

共30分)6-1、7-1、7-2、7-3、7-4、8-1、8-2、8-3、9-1、10-1、三、应用题(共3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篇5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篇6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知道降水及降水的类型

4.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5.能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依据图示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学情分析】

1.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绘图、读图、析图的能力。2.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终身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3.学生表现活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回答和互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及隐含在图中的等温线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以一组2016年武汉暴雨新闻图为素材,将学生带入探究降水分布的氛围和情境中。

活动2【导入】温故——复习旧知识点

在新闻资料中,划出重点词语“降雨”“暴雨”“降水量xxx毫米”等,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降水的形式、降水的等级、降水的测量以及单位,并用大量生活图片再现,加深学生印象,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活动3【导入】知新——引入新课

提问降水测量仪器及单位后,很自然地呈现某年月降水量的数据表格,利用表格的数据分析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布,总结出降水的季节变化。接着由以下3种导入方式: 方案①:前面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方案②:教师板书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然后向前班同学提问: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那么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知识。方案③:出示一组对比显明景观图片(可用教材P.73两幅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活动4【讲授】气温

“气温”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两部分内容。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读教材P.73的两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过渡: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或者用人体对冷、热的定性感受过渡到定量测量,引出气温的测定。)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4“测定气温”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并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活动5【讲授】世界气温的分布

1.教师说明等温线的含义: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借助于等温线。什么叫等温线呢?(人们根据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叫等温线。)在此,也可以提示学生回顾等高线的概念,依此推出。

2.指导学生掌握简要分析等温线图的方法: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与等高线图类似(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阅读气温分布图,一是看不同等温线的读数。正读数越大,温度越高;负读数越大,温度越低。二是看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越密,说明这个地区内的气温差别越大。三是看等温线的走向。一般来说,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等温线走向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当等温线围成封闭曲线时,一般表示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冷或炎热中心。四是看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五是看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3.知道了怎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活动”中第1个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洲)学校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活动6【讲授】主要的降水类型 1.降水及形成的条件

①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那么,大气中的水汽为什么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呢?(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7活动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体验,尝试解释降水形成的条件)②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订正,得出降水的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同时,最好能补充说明的两点:小水滴还需要互相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为后面学习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奠定基础)。2.降水的类型

投影出示(或做动态的课件出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示意图。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对照教材上提供的三种降水的概念,分析三种类型降水发生的条件,把握住关键所在:空气上升原因的不同对流雨:受热“膨胀上升” ──多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举例:赤道地区多见)地形雨:遇山“爬升” ──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举例:我国台湾的火烧寮、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锋面雨:冷空气“抬升”暖空气──冷、暖气流活动频繁的地区。(举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联系家乡的实际,说一说家乡的降水主要属于哪一种类型?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意识;二是综合前面所学的地图、地形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将不同降水类型发生的条件做了比较分析,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降水量的测定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77 阅读内容“降水量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的构造、了解使用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次降雨的降水量。活动7【讲授】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所给气候资料绘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1)教师先投影出空白的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坐标图,学生准备空白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 坐标图。(2)介绍该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是一年12个月份,纵坐标左边是气温(单位:℃),右边是降水量(单位:毫米)。

(3)提供教材P.79“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的气候资料,教学生描述气温曲线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描出12个月份的气温曲线。

(4)教学生用柱状图表示降水量多少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描出12个月份的降水量柱状图。

2.指导学生观察所绘的“洛杉矶气候资料”图,掌握使用气候资料图的方法。

(1)查找出气温最高月、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2.5℃);气温最低月、最低月平均气温(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12.8℃);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22.5℃-12.8℃=9.7℃)。

上一篇:长理审核评估知识手册(学生版)2017092下一篇:远离五种职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