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

2024-06-17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通用10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 篇1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探究的过程,学习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2、能力目标:通过推导两个有理数相乘法则的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经历由几组算式推导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几个角度概况算式的规律。

三、课前准备:

1、复习小学的乘法法则

2、出几道小学里已经做过的两数相乘的题目,并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根据课前准备,小学我们计算的两个数相乘都是正数乘正数或者正数乘零,现在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三类,根据这种分类,你能说出两个有理数相乘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类型)

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当作一种情况,教师可引导为两种。

(二)观察归纳,学习法则(设计说明:法则的得出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类探究(说明:3组探究重点是探究1)

探究1(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观察下面熟识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3=9

3×2=6

3×1=3

3×0=0

预设: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观察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这样会得到规律:左边因数都是3,右边因数依次减1,而积依次减3。

问题2、根据这个规律,你能填写下面的结论吗?

3×(-1)=

3×(-2)=

3×(-3)=

问题3这组数据的规律,对其他组类似规律的数据也成立吗?自己根据这个规律构造一组数试一试。

问题4、以上两组数相乘属于正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你能类比加法法则,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再来观察他们存在什么规律吗?

归纳可得:(板书)正数乘正数,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正数乘负数,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阶段性学习方法小结:回想探究1的结论,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得到的?

(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教师适当引导,得出主要环节:观察-猜想-归纳)

(说明:设计意图有两个,一是初一学生学法意识的形成,二是为探究2,3的.学习做好引导)

探究2(小组讨论)

根据刚才得到的规律,你能得出下面的结果吗?能据此总结出规律吗?

3×3=9

2×3=6

1×3=3

0×3=0

(-1)×3=

(-2)×3=

(-3)×3=

(选一组代表上讲台分析,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

(负数乘正数,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探究3(同桌交流)、

利用上面的规律填空,并说出其中的规律。

(-3)×3=

(-3)×2=

(-3)×1=

(-3)×0=

(-3)×(-1)=

(-3)×(-2)=

(-3)×(-3)=

由学生总结得出:负数乘负数,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

第二部分归纳总结、

问题1: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说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吗?

在师生共同交流下,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问题2: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运算?可类比加法的运算方法。

(说明: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及类比思想,再次形成学法体系)

(三)、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计算(1)(-3)×9=(2)8×(-1)(3)(-3)×(-4)(4)6×0

例2: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高山,每登高1千米,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千米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五、归纳与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存在?

六、作业:课本练习题1、2、3

板书设计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 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年级数学,“做数学”

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 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再创造”, 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 在合作交流中“说数学”, 在联系生活中“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 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 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 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 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教,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条件, 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动手实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学习中的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主动感知、思维、记忆、想象,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营造氛围,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良好的参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通过设疑制造悬念, 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例如, 在教学“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 先让学生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了结果。老师又对学生说:“如果不计算你能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老师就可以, 不信, 同学们可考考老师。”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 都纷纷举手考老师, 老师都对答如流。于是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 探求其奥秘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把学习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一知识作为了自身的需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时开展新课的教学,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编儿歌。出示: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 6张眼睛12条腿……请学生编出无数只青蛙的儿歌。学生发现应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编出:a只青蛙a张嘴, 2a只眼睛4a条腿。在本节课中, 教师借助了学生耳熟的儿歌, 组织了一个续编儿歌的活动,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能够看出, 学生很喜欢这个活动, 因为儿歌这种文学形式很容易被学生所认同, 其次续编儿歌又带有一定的挑战性, 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所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使学生积极参与了数学课堂。

三、实践操作——“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 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特别适合低年级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5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8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剩余的长方体的周长、面积、围成的长方形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之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再如, “将长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 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 让他们每人用各种不同的水杯, 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 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 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 圆柱高5厘米, 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 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 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容易忘记;看过了, 当时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际操作的眼光处理问题,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注重课堂动态生成, 着眼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 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 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 “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 本以为已大功告成, 却没想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练习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 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 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多么好的问题呀!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 那么这时, 教师该怎么做?是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会看分针指在数字上的就行了吗?”不!孩子太棒了!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来接受。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 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 学生时而探索, 时而合作交流, 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 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样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五、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替杨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38-96, 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8元零钱, 买一件96元的上衣, 他怎么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 营业员找给他4元, 爸爸最后的钱是38+4=42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活动课初探 篇3

一、挖掘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可以说新人教版编排的数学活动课是很有趣味性的。像记录统计家庭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账目为家庭理财出谋划策、制作火车车厢模型、制作莫比乌丝带、制作五角星、日历中的方程等,这些活动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趣味性、较强的探索性和很强的操作性,当然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些教师怕麻烦,认为反正考试不会让学生现场做一个正方体,因此不上此类活动课,这是不可取的。事实上,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初中数学是很有趣的,进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复习该章的知识,而且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的精神。因此我们不能怕浪费时间,课堂上也许是乱哄哄的,但就是要耐心鼓励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不但要强调数学活动课的科学性、知识性,更强调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只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才能使他们感到参与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二、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平日的课堂教学,不以教师讲解和教授为主,而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照顾到所有学生。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因为教材安排的部分活动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鼓励和肯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如发现学生有错误要有更多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和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数学活动课上,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必须自己实践,亲身参与活动。所以在出示数学问题后,教师不应急于让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主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以平等、尊重的心态等待。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教师可鼓励同桌或小组交流共同探索。若还有困难,教师可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讲授,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猜想等方式有效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与学生共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逐步从七年级学会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研究数学。

三、在数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数学活动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而有效的载体。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它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新人教版教材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了很多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有内在联系的、可让学生“再创造”的活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的活动的内容选自日常生活新闻报道中的统计数据,类似“增长10.2%”,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提高约5个百分点”。此活动让学生结合新闻资料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而题目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决问题,是要求较高的数学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就数据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也会有全新的发现和创造。

总之,数学活动课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在数学活动课上,学生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教师要多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和反思,挖掘活动内容的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活动课成为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互动平台。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第二中学)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背诵古文 篇4

4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反问的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课外古诗诵读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6.1.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已 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4、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外古诗诵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约客

赵师秀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 篇5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局域网、自制课件),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题签(一)、题签(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

(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现在你们每人桌上有一张题签,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大家赶紧行动起来,读图完成“题签(一)”上的问题。(学生点击,进入“学件”,根据微机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学生在自己的微机上指图、讲解,利用计算机局域网,逐题分析交流)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题签上的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

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题签上的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 篇6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欣赏一组蝈蝈图片)

2.走进法布尔。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似一个个小故事。以人性观察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3.检查字词情况。

喧嚣(xuān)劫掠(jié)静谧(mì)吮取(shǔn)喑哑(yīn)

篡夺(cuàn)鸟喙(huì)莴苣(wō)狩猎(shòu)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教师指导明确——

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虫鸣作比较);食性:水果、肉类、青草,尤爱捕蝉(与螽斯、鹰、螳螂作比较)

三、阅读指导

1.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2、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四、合作探究

1.绿色蝈蝈在本文中以哪些身份出现?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讨论明确:

狂热的狩猎者、夜晚的艺术家、漂亮朋友、勇敢的斗士、笼中的囚犯、蝉的屠夫、„„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作用: 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

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五、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六、课后作业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初探 篇7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 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做一个具有研究型和创造性的团体,他们是教学的主体,应该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为了适应这些新要求,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学习本身主业数学的学习,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觉察的能力,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在每堂课或每次测试后,积极反思教学的过程,寻找出失误和经验,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以往教师都是将自己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但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把自己主导者的位置转换成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将学生放在中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制定多层次、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效果的标准.根据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多维度角度去设置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会学生知识能力,还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后效果,还要考察学生的思考过程.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目标的多维度,还体现在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以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出发,对于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合理范围内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加有效,更加具备可行性.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

1. 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是在一种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参与课堂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突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灵活生动的,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和传统的教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内容可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接.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多媒体展示、游戏开展、问题讨论、课堂实践等.这些形式的意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思想的集中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好奇、渴求及向往.

2. 进行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提倡师生、生生互动,推动课堂信息交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的目标.

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接受什么内容,学生也很少去质疑教师所讲述的东西.但是新课标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协作、平等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

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空间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积极地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而且能够推动课堂良好的氛围.在一节课后,留下10分钟,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作答,对于一些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教师再做最后的引导,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知识也进行了巩固和加深.

四、及时进行课后信息反馈

课堂结束后,教师的任务并没有结束,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信息的搜集可以有很多种的方式,例如,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中,错误出现率比较高的问题肯定就是全班学生掌握最差的问题;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最迟疑、最犹豫的问题,就是没有讲清楚的内容等.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10分钟来解决学生对上节课仍有疑问的问题,这样就能查漏补缺,制造机会让学生提问,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支晗.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微探[J].新课程学习·上, 2010(4).

[2]李昌民.初中数学教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举隅[J].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3]訾立红.例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J].今日教师,2010 (14).

[4]贾俊霞.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今日教师,2010 (14).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 篇8

教学目的:

1、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2、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3、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深意。知识点:

1、掌握“缥缈、鲛人”的音、形、义;

2、了解郭沫若的基本常识。

能力点: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老师范读,明确节奏和重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定然/在/天街/闲游:,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的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他曾在《凤凰涅槃》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是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象。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象。)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象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做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 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最后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八、拓展

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九、作业布置 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象,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象: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闲游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象(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象出天上

静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学生范读、学生齐读。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6.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7.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象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既含 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象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迁移巩固: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学生讲的精彩句子用投影仪投影,全班一起欣赏。巩固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发挥想象,将这两首诗歌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 篇9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实验教材两年,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学期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学难点

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附后)

附: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4课时)

1、秒的认识……………………………………1课时

2、时间的计算…………………………………1课时

3、练习一………………………………………1课时

复习……………………………………………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3、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4、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测量(8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

2、千米的认识…………………………………2课时

3、吨的认识……………………………………1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复习……………………………………………1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课时)

1、加法…………………………………………2课时

2、减法…………………………………………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4课时)

1、倍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复习……………………………………………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4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1课时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复习……………………………………………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

复习……………………………………………1课时

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反思 篇10

1. 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新课标指出,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于是,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有人片面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甚至谈“讲”色变, 认为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教师只是一个配角, 只能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显然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解.细读新课标, 我们也不难发现, 它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就可能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毕竟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 更何况中学生的自觉性有待于提高, 自治能力不是很强, 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因而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 去倾听他们的发言, 去关注他们的讨论, 去发现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以便及时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接受学习并一定就是被动的,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 学习方式的被动与主动, 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被动还是主动, 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的程度.由此可见, 教师绝不是配角, 更不能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

2.“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化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可否认, 这一理念为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 但也给许多教师造成了一种错觉, 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不二之法, 甚至简单、刻板地转换成“合作讨论”的固定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能彰显新课标的精神.其实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与时俱进, 又要批判地继承, 教学方式的运用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事实上, 新课标数学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如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与内容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合作探究, 自主地去发现、感悟, 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而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以“合作讨论”的模式凸显这种方式.再者, 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堂数学课能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于能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 而不是对某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所以, 面对需要分析讲解的知识, 教师还是要讲的, 必要时, 不加分析地直接告知也未尝不可.

3.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

教师们虽然反复学习了新课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还不深入, 教学中擅自增加、调整内容, 提高教学要求, 大量增加课时等现象比较严重, 缺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方法.当前, 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被广泛传播, 从积极方面看, 数学教育目标全面了,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样大而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特点, 导致目标对教学的指导力度下降和定向模糊, 教学中穿靴戴帽现象比较普遍, 甚至穿新鞋走老路.部分教师按照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貌似全面, 但不能把握当前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 不能反映当前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 因而削弱了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定向作用.

4. 弱势群体备受冷落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转变,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个别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 不顾学生实际、班级实际、教学实际, 片面追求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 教学时, 不论问题难易, 一律采用小组讨论学习.不可否认, 这种合作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 也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生的成绩不断下降, 他们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热烈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成了一群得不到帮助的人.因而, 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同时, 就应该照顾这一特殊的群体, 为他们的学习方式另辟途径, 寻找适合他们的方式.

5. 课堂评价趋于虚化

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正确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认识到这一点, 并积极地实施.于是, 教师的评价语言铺天盖地而来, 诸如:“你真棒”, “你回答得太精彩了”, “你太有才了”, “你想得真全面”等.难道在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今天,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没有正误、深浅之分了吗?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了吗?教师的评价应是发自内心的, 应是恰如其分的, 一味地赞赏, 甚至夸大, 只能给人以虚假之感, 表演之嫌, 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 还会产生反作用.因此, 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应不吝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但也绝不能滥用.

上一篇:华智希望小学开学典礼讲话稿下一篇:我的小蜗牛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