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1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P62——64,练习十五第一题。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三年级)认识比较深刻;对图形周长的认识也十分清晰。
2.学生对已学过的图形周长及面积的理解停留在结果上,对探索过程的记忆不深刻。
3.部分学生对π的认识,只是知道一般取值3.14,但对π的意义几乎都不清楚。学生普遍缺乏对圆周率研究历史的了解,唯一提及的就是祖冲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
(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3)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会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
(2)通过猜想、验证,得出圆周率。
(3)通过应用公式的变形,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公式中固定值的由来。渗透极限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验记录单。
【学具准备】
圆片、计算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质疑,导入课题
1.周长概念的认识。
①(出示图形)你知道什么?
②你还想知道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2.提出问题。
你认为圆的周长长短与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直径、半径)
二、实验测量、初步探索
1.讨论方法、有序活动。
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直径与半径有2 倍关系,因此只需得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可以了。
②交流:如何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
(周长可以通过缠绕法、滚动法等得出,直径可以直接用尺量出。)
③小组活动。
要求:
1.先确定你们组用哪种方法测量,再动手测量。
2.合作完成测量,要绕紧拉直、不要滑动、尽量精确。
3.把量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单。
2.分析数据,探索规律。
①汇报数据。
②观察、估算:周长约是它直径的几倍?
③计算器计算比值。
④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大、小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
3.明确概念。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周长÷直径=圆周率)
三、观察体验、感受极限。
1.介绍割圆术。
①课件演示圆内接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②观看影片、了解割圆术。
③介绍祖冲之。
2.推导公式。
四、应用与练习。
1.出示例1,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 的 周 长
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C=πdC=2πr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2
本课课题 P69 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求圆环的面积 第 6 课时 / 共8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掌握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方法以及求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合作学习,使学生应用圆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方法。
求圆环的面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圆的半径)
2、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 r=? (2)d=30厘米 r=?
(3)C=15.7分米 r=? (4)d=18.84厘米 r=?
3.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 , S=? (2)d=6米 S=?
(3)r=10厘米 ,S=? (4)d=3分米 S=?
我们已经学过已知半径、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以及圆环面积的计算,以便于应用它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圆面积的应用。)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出示例题: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A.求花坛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B.求圆的面积必须要什么条件?(圆的半径)
C.题目中只给圆的周长,能求出半径吗?根据什么来求?
学生试算,两人到黑板板书。
(1)花坛的半径:18.84÷3.14÷2 =6÷2 =3(米)
(2)花坛的面积:3.14× =3.14×9 =28.26(平方米)
答:花坛的面积是28.26平方米。
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这个条件,但实际生活中常常不能直接告诉半径,而只知道圆的周长或直径;那么这时我们就应该先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2.求圆环的面积。
拿出外圆半径为15厘米与内圆半径为10厘米的同心圆的圆形厚纸片。问:图中这画有两个圆,(手指圆心)这是外圆的圆心?还是内圆的圆心?(这是外圆的圆心,也是内圆的圆心。这样的圆叫同心圆。
外圆与内圆的半径各是多少?你能算出外圆与内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学生分别算出内外圆的面积。指名板书。)
学生看老师操作:先对折,然后沿内圆周剪,剪出一圆环,问:这种环形,你见过吗?(学生举例说一说,如垫片、水管截面等。)
怎样求它的面积,你会吗?(先提问几个学生说一说方法,再自己算一算。指名到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
问:你会列综合式解答吗?想一想怎样算简便?
学生自行解答,然后讲评。
3.14× -3.14× =3.14×( - )
=3.14×(225-100)
=3.14×125=392.5(平方厘米)
3、学生自主完成第69例2。
4、观察以上两题,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S环=πR2-πr2 或 S环=π(R2-r2)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P69做一做第2题。
2、P70练习十六第4题方法指导。
3、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已知圆的周长或直径会求圆的面积吗?圆环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设计 圆环的面积
S环=πR2-πr2 或 S环=π(R2-r2)
3.14× -3.14× =3.14×( - )
=3.14×(225-100)
=3.14×125=392.5(平方厘米)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⒈P70~72练习十六第4~10题。
☆1、一个圆形鱼池,周长是25.12米,在鱼池周围铺上一条宽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单元主题 圆 任课教师与班级 陶佩华
602
本课课题 P73 圆的特征、周长及面积 第 7 课时 / 共8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什么叫周长?圆的周长指什么?用字母表示公式。
2、什么叫面积?圆的面积指什么?用字母表示公式。
3、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用纸剪一个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这时折痕相交于圆中一点,这一点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
2、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
3、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 )都相等,所有的( )也都相等,( )的长度等于( )长度的2倍。
4、圆的( )和( )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表示。圆周率约等于( )。
5、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它的直径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6、一个圆周长是25.12厘米,它的半径是( )厘米。
7、圆有( )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它的( )。
三、深化练习
1、一个圆的半径的平方是16平方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一个圆的直径每增长1厘米,它的周长就增加( )厘米。
3、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要取( )厘米。
4、草地上有一个木桩,木桩上用绳子系头牛。已知绳长5米,这头牛最多能吃到( )平方米的草。
5、一个圆的半径是3米,一个长方形的长等于这个圆的周长,宽等于直径,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 )平方米。
6、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它的直径扩大到原来的( )倍,它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倍,它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四、探究练习
1、课本P72/9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正方形的边长㎝ 1 2 3 4 5
正方形的面积㎝2 1 4 9 16 25
圆的面积㎝2 0.785 3.14 7.065 12.56 19.625
面积之比 0.785 0.785 0.785 0.785 0.785
你发现什么规律?(在正方形中作一个最大的圆,圆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0.785倍)。
2、课本P71/8小红、小东、小林各有一根绳子长31.4米,三人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围一个平面图形,小红想围一个长方形,小东想围一个正方形,小林想围一个圆形,小红、小东、小林三人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观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你发现什么?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圆形面积,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课本P72/10说说为什么草原上的蒙古包是圆形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根和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
3、课本P74/4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225平方厘米,一个圆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如果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发现它们的周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因为:1225=25×49=35×35
所以:长方形周长可能=(25+49)×2=148厘米
正方形周长=35×4=140厘米
因为:圆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r2=1256÷3.14=400=20×20
r=20厘米
所以:圆的周长=2×3.14×20=125.6厘米
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等,正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而圆面积小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圆周长却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小,所以:
如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圆周长<正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周长最小,长方形周长最大。
四、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P73整理和复习第2题。
2、两个圆的周长和是94.2厘米,已知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小圆的面积是多少?
3、如下左图:已知正方形ABCO面积等于26平方厘米。
求(1)圆面积。(2)阴影部分面积。
4、上右图是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圆心,2厘米为直径所作的三个圆,那么这三个阴影部分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求单位“1”是多少,分析时一要抓住单位“1”的量,二要找准具体量所对应的分率,三要根据(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所对应量或小数+相差数=大数)列式计算(可用方程也可用算术法解)。
板书设计 圆的特征、周长及面积整理
C=πd 或 C=2πr
d=C÷π r=C÷π÷2
S环=πR2-πr2 S环=π(R2-r2)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圆形面积,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圆周长<正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周长最小,长方形周长最大。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⒈P74练习十七第1~4题。
☆(1)一个环形垫圈,外圆的直径是10厘米,内圆的半径是3厘米。这个环形垫圈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在一个周长是18.84厘米的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下左图中圆的面积是188.4平方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
(4)上右图中已知圆的直径是4厘米。求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课后反思: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7~10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加深对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灵活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约分方法,灵活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算式的意义。
×20××5×
2、口算。
×2×+3-×
×+0××2×
二、教学实施
1、揭示课题。
老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分数乘分数了,而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分数乘整数的算式。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2、教学例4.
(1)明确题意。
请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理解题意。
提问:通过蜂鸟每分钟可飞行㎞这个条件,要求几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A:应该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几个是多少。
学生B: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乘法计算。
老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有的同学想到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有的同学想到了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很棒。
追问:如果不到1分钟,求分钟飞行了多少千米,也是用乘法计算吗?
(3)计算。
①引导学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②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km)
小结:约分时,分子和分母一定要约到最简,在分别相乘得到最后的积。
(4)学生尝试练习。xkb1.com
提问:照这样的速度,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演示学生的答案,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学生A:×5===(㎞)
学生B:×5=×5=(㎞)
学生C:×5==(㎞)
(5)分析错因。
提问:为什么第三种答案与其他两种不同呢?他错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小结:因为整数都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3、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二第6题。新课标第一网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2。
(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
2、练习二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习二第3、7、8、10题。
五、课堂小结: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
《孙子算经》中记载有这样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向学生解释题意
2.新授:
(1)复习用列表法解
鸡只数
兔只数
脚总数
1
34
2+4*34=138
2
33
2*2+4*33=136
.。。。。。
。。。。。。
。。。。。。
23
12
2*23+4*12=94
师引导学生得出此方法比较繁琐,特别是数目较大的,要试多次。
(2)复习假设法解题
(A.)师提问:如果笼里的35只全是兔子,则应该有脚:4*35=140(只),而现在只有94只脚,少了多少只脚?(140-94=46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B.)师引导学生得出:是由于35只里有一些是鸡,而每只鸡只有两只脚,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
(C)分析: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想一想,多少只鸡就少46只脚?(46/2=23只)即笼里有鸡23只,则兔子有(35-23=12只)。
(D)师要求学生自行列出综合算式。
(4*35-94)/(4-2)=23(只)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3)列方程解题
(A.)师引导:笼里有35只鸡和兔,一共有脚94只。
板书:鸡的脚数+兔的脚数=一共有脚94只
(B.)分析:由于题中鸡和兔的只数是要求的问题,我们无法得出具体的数字,也不能得出鸡和兔的脚数,但我们可以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
板书:解:设有鸡X只,那么有兔(35-X)只。
(C)师提问: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那么X只鸡有多少只脚,(35-x)只兔有多少只脚?
画表:
只数
每只脚数
脚总数
鸡
X
2
2X
兔
35-X
4
4(35-X)
板书:鸡的脚数+兔的脚数=一共有脚94只
2X4(35-X)94
即:2X+4(35-X)=94
(D)解答
学生自行解方程,师巡视解答过程,如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特别要提醒学生要写答句。
(E)师生总结:
此类数量关系中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可以先设其中一个为X,另一个用含有X的代数式来表示,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答。
3作业练习:
李老师带43位学生去公园划船,共租了9条船,每条小船坐4人,每条大船坐6人,刚好每条船都坐满,你知道大船小船各租了多少条吗?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明白有关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2.独立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学生出示所收集到商店一些促销活动资料。
进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三、自学指导:
例如: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1.商品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是什么关系?
2.试概括打折的含义?
明确:
(学生分组讨论)
1.原价乘70%恰好是现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是70%。
2.商店又是降价出售商品,叫作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四、讨论发现:
出示例4的第(1)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例4的第(2)题:爸爸买了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思考讨论:
1.说说八五折、九折的含义。
2.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怎样列式计算?
明确:(学生分组讨论)。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九折就是原价的90%。
2.是以原价为单位“1”。
3.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160×(1-90﹪)=160×10%=16(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16元。
五、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做一做”习题。
六、作业安排:
1.把折扣数化成百分数。
五折就是( ) 三折就是( )
九折就是( ) 七五折就是( )
八八折就是( ) 九二折就是( )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6
1、使学生理解环形面积的含义,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环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已知条件准确地求环形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xkb1.com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
二新授:教学例4:
街心花园中圆形的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www.xkb1.com
板书课题:公式的运用。
第一步:弄清题意。
条件:圆周长C=18.84米
问题:圆面积S=?平方米
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明确:要求圆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由给的圆的周长这个条件求出圆的半径?
求出了半径,再怎样求花坛的面积?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生看课本第95页例4的分析与解的过程,掌握解题格式,并做完书中的空。
练一练:课本第95页“做一做”中第2题。 教学例5:
A、什么是环形?
学生动手,每人拿出准备好的图形,用小剪刀剪去半径是10厘米的圆。
明确:剩下的图形是环形,剩下的面积就是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环形面积。
b.怎样求环形的面积?
(1)老师演示教具(一个圆中间取出一个同圆心的小圆),让学生明确,求环形面积就是从外圆面积中减去内圆面积,因此先要分别求出内、外圆的面积,再求环形面积。
(2)自学课本第96页例5:新课标第一网
提问:
计算环形面积一般应该分几步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谁会列综合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点名学生回答:
C.练一练:课本第96页“做一做”中的题。
三、巩固练习
1、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 )2
(3)环形面积: S=π(R2-r2)
四、作业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7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出示圆片图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的外圈是用线段还是曲线围成的?
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条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2)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1-3题。
2、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一课时):圆的周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
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创设情境。(屏幕显示)两只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黄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蓝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迁移类推。
要求黄老鼠的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围成)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要求蓝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板书并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板书:曲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什么叫圆的周长?(完成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实际感知。
A、教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就是指哪一部分的长?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8
本课课题 P55~58圆的认识 第1课时/共8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亲自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看书P55,说说哪些物体是圆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圆的认识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2)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3)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再让学生量一量在自己的学具圆用笔画的通过圆心的线段(折痕),问:通过量度,你又发现什么?(学生得出:这些线段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说明:我们把圆对折时,看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在两个等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板书:d=2r或r=
小结: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4)阅读P56~57,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读一遍。
(5)练习:P58做一做第1、3、4题。
2.圆的画法。
(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画圆的工具有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正是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我们才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的内容。
提示学生注意:在画圆的过程中,定在一点上的圆规的针尖一定不能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改变。
(3)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大小与圆心无关。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P58做一做第2题。P60/3-4
2、分别用圆规画直径4厘米、半径3厘米的圆。
3、填空
(1)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比是()
(2)把一个圆规的两脚张开4厘米,画一个圆,它的直径是()。
(3)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你发现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如果在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中画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厘米。
(4)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你发现圆的直径与长方形的()相等。如果在一个长为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画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厘米。
(5)在周长16分米的正方形内画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分米。
4、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画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5)直径6厘米的圆比半径4厘米的圆大。………………()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1、圆的半径与直径是射线呢?直线呢?还是线段?
2、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怎样?说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
3、“两端都在圆是的线段,叫做直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4、用圆规画圆要按哪三个步骤?
5、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6、圆的大小、圆的位置分别取决于什么?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d=2r或r=
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大小与圆心无关。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⒈P60练习十四第1、2题。
⒉☆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周长与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 课后反思: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 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 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 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 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 教学例2。
(1) 出示表格(见书)
(2)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 看图回答问题。
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 做一做。
过程要求:
(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 两种相关联的量;
(2)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 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xkb1.com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3。
(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xkb1.com
(1)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 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内容: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 填一填,说一说。
(1) 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 32 64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 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 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 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 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 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 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 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 4 8 10 16 20
所看天数 80 40 32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 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
征订份数/份 50 40 30 20 10
应付的钱数/元 1500 1200
① 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② 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2. 正、反比例意义。
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 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过程要求:
(1) 逐一出示以上各题。
(2)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 教师小结。(方法,关键)
教学内容: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xkb1.com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时 1 2 4 5 8
表二
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 120 90 60 40 30
时间/时 3 4 6 9 12
1、说一说。
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 篇10
8÷2/3-4 计算:1/5÷(2/3+1/5)×15
=8×3/2-4 计算:1/5÷[(2/3+1/5)×15]
=12-4 =1/5÷[(10/15+3/15)×15]
=8(朵) =1/5÷[13/15×15]
=1/5÷13
答:小红还剩8朵花。 =1/65
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习内容:教科书第36页内容
练习过程:
1、 由学生独立完成
2、 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3、 汇报应用题解题思路(在全班内)
第2节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理解,学会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会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4、掌握列方程解答文字题的分析方法。
5、能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1、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计算25/36÷30
3、用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① 鸡的只数是鸭的3/4
② 女生是男生的一半
③ 梨重量的3/5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④ 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例1的条件和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设疑讨论
问题:①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②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③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④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
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4/5=28
师: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你会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结果)
1、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讨论设疑①爸爸的体重在哪一个关系式里?写出这个关系式
②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③如果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完成 后,让组长检查后汇报,教师板书
2、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填充教材。
④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
(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例一:
解:设小明的体重为x千克 解:设爸爸体重为x千克
4/5x=28 7/15x=35
x=28÷4/5 x=35÷7/15
x=35 x=75
答:小明体重35千克。 答:爸爸体重75千克。
第二课时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一、复习xkb1.com
写出下面数量关系(用等式)
(1)裤子价钱是上衣的2/3
(2)裤子的价钱比上衣少1/3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二
爱华小学的同学非常喜欢课外兴趣小组,他们学校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5人,比航模小组人数多1/4,算一算,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讨论设疑
(1) 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条件和问题)
(2) 怎样用线段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3) 问题和条件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答?理由是什么?
2、讨论要求
① 将4个问题在小组内充分讨论
② 由组长或小组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独立解答
4、由组长汇报检查并汇报解法过程。
三、课堂练习:www.xkb1.com
1、 教科书练习十第4题
2、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3、 修一条公路,修了200米,还剩2/3没有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四、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应用题
问题参加运算,用方程简单
解:设航模组有x人
x+1/4 x =25 x×(1+1/4)=25
5/4x =25 5/4x=25
x =25÷5/4 x=25÷5/4
x=20 x=20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3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P65~66已知圆的周长,求它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5-15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8-20
第八课时:比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8-08
和复习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5-11
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8-22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