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2024-09-08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1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 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湛(zhàn)蓝 栀(zhī)子津津(jīn)乐道 玄(xuán)奥清澈(chè)禅(chán)心犬吠(fèi)吟(yín)咏 憔(qiáo)悴(cuì)树冠(guān)凝(níng)静

2. 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1)交流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A: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生齐读第3自然段。)

B: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C: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D: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F: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1.这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三)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四)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五)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 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 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二、体验情感,反思言行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2 美读课文,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和他丰富的联想、精美的语言印在脑海里。

三、拓展对话,发展语言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组词。2.辨字组词。

激 邀 俯 府 暴 瀑

悄俏

峭 捎

消 哨 驱 躯 岖 津 律 肆 狭 陕 峡 侠 3.抄写本课你积累的好词佳句。4.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山泉 热爱大自然

溪流……

《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组内朗读比赛。

③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和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用心观察大自然,用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难点: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你看过“草虫的村落”吗?

2、《草虫的村落》一文通过奇特想象,描述草虫的村落有趣生活,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友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字词检查。

3、读写本课的生词。

三、梳理层次,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虫的村落”的?

(2)“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面对“草虫的村落”,作者是怎样的态度、情感?

4、交流讨论

四、总结回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你从文章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研读、探究

1、交流、探究:“草虫的村落”是快乐的天地,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A“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终于走出一条路。”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要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欢乐的。

B“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谐。

C“伫足痴望”,“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体会到小的相处融洽、快乐。

D“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体会到它们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小结:

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和睦,友好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创造着。

3、小虫们不但有生命,而且还有灵性。你领悟到作者表达这一独特感受的方法了吗?

(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汇报

作者用心观察,通过联想、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升华情感。

1、说说你观察过什么?

2、发挥想象,运用作者的写法,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游侠归来

和睦相处

奇异的游历

音乐演奏会

爱散步

勤劳地工作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家界索溪峪的“野”性美。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查字典,请查出“野”字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

(二)简单介绍张家界。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意念”指什么云。

(2)“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3)“荡涤着我的胸怀”中“荡涤”是什么意思?

2.分析文章的层次。野(山、水、物、人)――>荡涤着我的胸怀

(五)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六)指四名同学,分别朗读野山、野水、野物、野人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画出课文中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章脉络清晰。

(七)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

野性 磅礴 绵亘蜿蜒 随心所欲 不拘一格 亭亭玉立 难以言状 返朴归真

(二)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注意作者对野山、野水景色的描写。

(三)讨论、交流。

1.自己读“野山”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索溪峪的山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画出描写山的惊险的词、句。

2.读“野水”的美景。

(1)“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什么意思?

(2)作者是怎样描写山路和索溪峪的关系的?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野水的景色有趣吗?为什么?

(四)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

小结: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五)齐读第五部分课文。

1.“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这是什么意思?2.人们总结了一句谚语是怎么说的?

3.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通过作者的联想,又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

(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

意念净化->野(山、水、物、人)->返朴归真 荡涤胸怀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a学生自由吟诵。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A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第二、三课时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2

导入部分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本来想再拓展部分设计让学生续写,考虑到时间关系,再者我也想锻炼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将这部分改成了学生说话,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为以后的续写做好了铺垫。

我对课件的设计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抛却了哗众取宠的花哨的东西,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部分,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重点句段,由点及面,力图学生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方面能做到得心应手。

考虑到时间掌握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在课堂结束部分设计了课件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后再读课文,这样做在于使学生情感得到深华,促进他们做到感情朗读。

有人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谁的课就是标准就是典范,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满怀希望能上出好的效果,但是,理论和现实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在座的同仁能对我今天的课多提宝贵意见,我将感激不尽!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3

我们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所有教师推选我参加校级展示课,接受任务后,我心里忐忑不安,担心上不好会影响我们教研组的成绩,但我转念一想,这不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吗,所以我怀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想法积极投入“比武”活动的准备过程之中。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面积》。首先,在我们教研组反复共同研究下确定了教案。我们认为《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如果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来完成教学,就很难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怎样才能全面的使整个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呢?我们教研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作了如下的安排。

(1),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我们设计了“怎么不直接称大象的重量”这一关键问题,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用石头代替大象”、“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等要点,把学生经验中的“转化”思想激活,巧妙地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2),通过第一次探究,让学生产生了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3)由于第一次探究学生转化的图行不是很像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仅仅是让学生得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我们让学生在这两种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转化的思想根植学生的心底,于是我们又设计了第二次探究,“怎样把不是很像的图形变得更像呢?”。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了呢?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不免有几分困惑。在这里,我们有效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4),我们设计的第三次探究更是大胆的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我按照设计的教案进行了四次试教,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修改,这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修改,我的教学能力也在“比武”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11月22日我胸有成竹的在全校教师面前进行了展示,并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这次教学比武活动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圆的面积这节课,以往的教学思路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及方法,然后设问“能不能把圆也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接下来的大量时间用于学生动手剪拼,重点放在圆与剪拼后的长方形的关系的理解上,最后是通过花样繁多的练习,形成学生的计算技能以及熟练地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去解题。我的这节课的设计是:首先,从已学过的有关圆的知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入手,按照以前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一般思路,按照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当学生面对这一问题束手无策时,引导学生从头脑中检索已有的与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科学研究中,当你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时,没有人事先为你检索好所需的知识与方法,即我们教师通常在课堂中所设计的“复习铺垫”,所以我们这样设计是遵循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其次,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认为,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而接下来的怎样让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怎样让剪拼出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等等,都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改进而已。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告诉学生“剪拼”的方法,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学生能够探索出课堂中展示出的两种思路,而且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研究的兴趣非常浓厚,讨论得非常投入而热烈。第三,这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索,把重心放在了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等过程性目标上,至于通过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安排在以后的几个课时中去完成。

2.把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数学课标修订组的专家提出了“四基”的概念,他们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重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圆的面积》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三次探究活动,把学生推到了活动主体的位置上,把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的教学。第一次探究活动,通过折一折和剪拼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在教师设计的“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这一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反思体会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妙用。第二次探究活动,围绕着“怎样使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使剪拼后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这些问题开展操作、想象活动,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第三次探究活动,学生借助数字、字母、符号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成功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三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操作、想象,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他们经历过程与体验,积累了探究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3.正确处理操作与思维的关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许多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操作,但操作不是目的,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即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圆的面积》这节课,第一次和第二次探究活动是以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为主,第三次探究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于前两次,是要求学生摆脱动手操作,利用教师提供的示意图作为思维的支撑,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学生在前两次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明确了圆与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圆的面积》这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和板书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师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不能继续折下去和剪拼下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想象,而想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内隐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极限思想”,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课件的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行直观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印证自己想象的结果,体验极限的思想。再如,教师把学生每次探究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便于直观地看到探究的过程,从而进行分析与比较;教师把“转化”用红笔适时地进行板书,使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可以说是这节课的精髓直观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师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在黑板上,起到了进一步梳理和强化探究结果的作用。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42528292202

2π3π6π10π7π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三、新课。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s=πr2

r:125.6÷(2×3.14)3.14×202

=125.6÷6.28=3.14×400

=20(厘米)=1256(平方厘米)

答: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r=2厘米求:s=?

3.14×623.14×22

=3.14×36=3.14×4

=113.04(平方厘米)=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或S=π×(R2-r2)

(3)完成做一做: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S=π()2

已知周长求面积S=π()2

(3)环形面积:S=π(R2-r2)

四、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教学追记: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集中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2.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出示教材第112页的情境图。学生阅读进入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讨论发现: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读题,分组讨论。)

1.列表法如何解答?

2.假设法如何解答?

3.方程法又如何解答?

明确:

1.学生讨论得:有5只兔和3只鸡。

鸡 8 7 6 5 4 3 2 …

兔 0 1 2 3 4 5 6 …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

2.师生共同完成:

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和5只兔。

3.根据鸡脚分只数+兔脚的只数=脚的总数。

(学生板书演示)解:设有x只兔,那么就有(8-x)只鸡。

4x+2×(8-x)=26

2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做一做”。

五、作业安排: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1、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学习过程】

一、交流讨论:我们全班有____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请你们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呢?

二、探索新知

(一)、阅读第2页例题1主题图和问题

1、想一想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位置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如何确定第几列、第几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

(注意你的书写格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尝试归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和它的书写格式。

5、交流讨论,完成P3“做一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小提示: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二)、观察P3例2出示的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1、思考方格纸上的竖线与横线分别对应着例1的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表示大门所在的位置吗?__________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含义?__________

2、用数对分别表示熊猫馆、猴山、大象馆、海洋馆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X,4)表示大象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在方格纸上至少要几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独立完成书本P5第3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5第4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练习一第1、2、5、7题。

2、拓展提高:练习一第6、8题。阅读了解P7“生活中的数学”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7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出示圆片图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的外圈是用线段还是曲线围成的?

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条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2)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1-3题。

2、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一课时):圆的周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

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创设情境。(屏幕显示)两只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黄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蓝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迁移类推。

要求黄老鼠的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围成)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要求蓝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板书并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板书:曲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什么叫圆的周长?(完成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实际感知。

A、教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就是指哪一部分的长?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8

一、复习巩固上节知识

1、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口算下面各题

1/6÷34/7÷23/5÷26/7÷2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三

1、出示例三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谁走的快些?

2、指导列式

(1) 谁走得快是比两人的什么?(速度)

(2) 怎样求二人的速度?(自己列出算式,并与你所在的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算式及列式依据)

(3) 汇报并板书:小明平均每小时走2÷2/3

小红平均每小时走5/6÷5/12

(4) 你能直接求出这两个算式商的大小吗?(不能)

(5) 你会求出这两个算式的商吗?为什么?(不能,因为除数是分数)

我们这一节就来探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的方法(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

3、探究计算法则:

探究计算2÷2/3

(1) 指导学生画线段示意图:

①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信息吗?试试看(由于用2/3小时行2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画图时有一定困难,画图前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2/3小时表示什么?(1小时的2/3)

b、2/3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小时所行路程有什么关系?(2/3小时行的路程=1小时所行路程的2/3即:1小时所行路程的2/3是2千米)

此时学生就可根据乘法应用题画图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了。

②把你的画图与同组同学交流一下,看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比比谁的画图能更好的反映信息。

③打开教材第30页,看看你们的图与教材的图是否相同。

(2) 探究怎样计算2÷2/3

独立阅读教材第30页,体会教材中的推导过程,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3)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探究计算过程,分析算理

① 1小时走多少千米就是求3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必须先求1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

② 由2/3小时行2千米,即2个1/3小时行2千米,可求1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也就求2千米的1/2是多少?2×1/2

③ 3个1/3就行2×1/2×3千米

④ 由此推出2÷2/3=2×1/2×3

⑤ 由于1/2中的分母2和第三个因数恰好是原来除法算式中的数,为了便于分析,可用乘法结合律让它先算,即

2÷2/3=2×1/2×3=2×(1/2×3)=2×3/2

⑥ 分析2÷2/3和2×3/2的特征,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4、你们能用这个规律计算5/6÷5/12吗?试一试,并把你的计算与同组人交流。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31页“做一做”

2、练习八第4题

四、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3=2×1/2×3=2×3/2=3(千米)

简写:2÷2/3=2×3/2=3(千米)

5/6÷5/12=5/6×12/5=2(千米)

第三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应怎样计算?

2、计算:

24÷5/62/3÷3/45/7÷25/1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1):混合运算应用题

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了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的彩带。他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小红还剩几朵花?

(1) 讨论问题

① 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 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先应求什么?

③ 怎样列式?

(2) 讨论要求:

① 先在小组内讨论问题

② 独立列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3)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8÷2/3-4

=8×3/2-4

=12-4

=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2、教学例四(2)四则混合运算题

(2)计算1/5÷(2/3+1/5)×15

①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出题目的得数

③ 在上面的算式里。如果要先计算(2/3+1/50×15,就要用到中括号“[]”。在用到中括号后,就成了新算式,试一试,写出这个新算式。学生写出后教师板书:

1/5÷[(2/3+1/5)×15]

(1) 先议一议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 议一议: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怎样计算?

(3) 在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四、教科书第34页“做一做”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9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学情剖析

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活泼,求知欲、表现欲都很高,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我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他们将会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

(1)知道圆周长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计算公式

(2)经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能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圆周率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5、教学重点: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6、教学所需材料:圆纸片、直尺、绳、多媒体电脑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演示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层层设疑。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我用生动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归纳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教师先拿出教具--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摸一摸,叙述出圆周长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合作交流,用学具试一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引导总结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绳测法和滚动法。

2、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疑问一:用滚动法帮小兔出跑道的长吗?那绳测法呢?

疑问二: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那圆的周长我什么有关系呢?

层层设疑,利用学具(大、中、小三个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本63页的表格填完整。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并且是直径越长,周长越长。通过计算、汇报,讨论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最后利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比较数据,学生就会自主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倍感合作探究的乐趣。

3、自学圆周率,引导推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我顺便升华本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课件介绍圆周率,并利用汇报的形式得出本课的重、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活动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落实三个教学目标。】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础题

帮助小兔计算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

2、第二层次:判断题

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大约是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3、第三层次:拓展题

老师想知道文峰中路那棵老槐树的横截面的直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一条较完整的知识链,同时又能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

(四)归纳总结,共同提高

老师问:能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答:我知道了……  我学会了……

四、说板书

设计意图:我的板书简单明了,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设计理念

课前,我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探索新知埋下了伏笔。课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习的多样化。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 篇10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彦明 课型:新课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自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老师引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挚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

二、预习学案

(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辨字组词

陪( ) 拖( ) 撒( )

赔( ) 施( ) 撤( )

(3)选词填空

当然 果然 居然 忽然

1、西瓜花未授粉,( )结不了果。

2、没想到小高大老远的带回来的( )是一箱昆虫。

3、经过人工传粉,小瓜( )结了不少。

4、早晨,我( )发现窗玻璃外停着一只蝴蝶。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

2、浅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 )

3、不停地咂嘴赞叹。( )

4、安心的生活,愉快的劳动( )

5、很招人喜欢。( )

三、导学案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3、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设想观察通讯站站长在“尝瓜会”上说:“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西瓜给谁尝呢?”你觉得应该把第一块西瓜送给谁尝呢?为什么?

4、、小高是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这个小战士很有意思,请同学们把描写小高的语句用“﹏﹏”画出来,多读读,说一说你认为这个小战士身上有什么特点?并找出它们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句子。

5、《彩色的翅膀》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小昆虫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生活。

四、课堂检测

《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______________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的高尚品德。文中还巧妙的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叙述方法,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的深情跃然纸上。

五、板书设计

彩色的翅膀

结识信号兵小高,发现装昆虫的纸箱

热爱海岛

参加岛上“尝瓜会”公开纸箱的秘密

建设海岛

看到“彩色的翅膀”

六、作业布置

1、听写课文中的词语。

2、完成同步和三导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上一篇:小学老师毕业赠言5则范文下一篇:国家助学金申请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