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2024-07-25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共10篇)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1

《穷人》这片课文很久以来就入选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我小学的时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曾经被文章中的渔夫和桑娜深深地打动过。这篇文章有点长,记得以前老师要我们课堂上读课文,基本读完课文再认识一下生字词,一堂课就过去了。还记得老师要我们分段,写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复述课文。这篇课文我的老师足足上了四节课。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对本课设计旨在“删繁就简”,力争在最短的时间能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整个课堂,我紧紧抓住“穷”字深入学习,他们什么地方“穷”?为什么穷?为什么又可以说不穷?可以使学生借机了解时代背景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又通过重点词句的阅读思考很快抓住人物高尚品质,玩味课文语言,体会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学习作者通过平实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与学生一起理解、赏析、朗读文中的词句,打破了传统的分段式教学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样会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导入部分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本来想再拓展部分设计让学生续写,考虑到时间关系,再者我也想锻炼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将这部分改成了学生说话,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为以后的续写做好了铺垫。

我对课件的设计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抛却了哗众取宠的花哨的东西,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部分,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重点句段,由点及面,力图学生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方面能做到得心应手。

考虑到时间掌握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在课堂结束部分设计了课件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后再读课文,这样做在于使学生情感得到深华,促进他们做到感情朗读。

有人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谁的课就是标准就是典范,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满怀希望能上出好的效果,但是,理论和现实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在座的同仁能对我今天的课多提宝贵意见,我将感激不尽!

[《穷人》教学设计思路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2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36人,男生21人。上学期期末测试中“A”级的20人,“B”级的8人,“C”级的6人,“D”级的2人。从测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灵活性的题目学生做得不够好,应用题的解答也不够好。整体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如:周超、顾兴灿、盛连龙、孟超等。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1、圆的特征,圆的对称性的认识,探索圆周率的意义以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比的认识,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比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1、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5、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6、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

七、课时安排

一单元:位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八单元:总复习..............10课时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3

本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的特征和掌握了园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能力。本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活动,通过折一折和剪拼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次探究活动,围绕着“怎样使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使剪拼后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这些问题开展操作、想象活动,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第三次探究活动,学生借助数字、字母、符号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 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 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思想”

3;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4、 解决问题

5、小结

三、知识应用 (出示一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已经掌握圆的哪些知识?

师:关于圆你还想探讨什么?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师: 谁能摸一摸这个圆片的面积。

师:那这个圆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沉默),请你在大脑中搜索一下,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师:那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先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评析】“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因此当老师提出“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感到很茫然。此时,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作为教师,如何施展自己的“点金”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讲“方法”,而是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这样设计,既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

师:好,同学们停一停。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想法了。我看你们小组的想法就很好,谁代表小组上来说一说?大家认真听,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师:噢,你想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来求它的面积。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师:这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师:你想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它的面积,是不是?

师:刚才同学们有了两种思路,可以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可以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不论哪种方法,都是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板书:转化[【评析】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产生了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师:同学们刚才也发现了,不管是折出的图形,还是剪拼出的图形,都不是很像三角形,怎样让它更接近这些图形呢?是不是得进一步研究。请每个小组在两种思路中选择一种继续研究。

师:各个小组都研究出结果了,谁想先来展示一下?请你们小组先说。

师:为什么要折这么多份?

师:你们同意吗?这就是把圆折成16份时其中的一份(贴在黑板上),和刚才平均分成4份中的一份相比,确实像三角形了。如果想让折出的形状更接近三角形,怎么办?

师:你继续折给大家看看。(学生折起来很费劲)看来同学们再继续折纸有困难了,老师在电脑上给大家演示一下。这是同学们刚才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形状(课件演示“正十六边形”),这一份看起来像是三角形了。现在我们再把它平均分成32份,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并突出其中一份的形状。)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分的份数再多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分的份数越来越多,那其中的一份会是什么形状?

师: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成功地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三角形的面积,你们的方法真好。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一个小组迫不及待地举手想发言)请你们小组派个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

师:这个方法还真不错,这个小组把圆剪成8份(把这个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和刚才剪成4份拼成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师:能让拼成的图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吗?

师:哪个小组分的份数更多?

(教师让另一组展示自己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的图形。)

师:和前两次拼成的图形比,又有什么变化?

师:如果要让拼成的图形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我们让电脑来帮忙。大家看,老师在电脑上把这圆平均分了32份,看拼成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呢?(课件演示。)

师:把这圆平均分了64份,看拼成新的图形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通过剪拼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长方形的面积,大家看,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变呢?

师:这样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评析】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了呢?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不免有几分困惑。在这里,老师有效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这种方法也很好。

师:可数学学习不仅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你得还会用数字、字母和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每个小组能不能在刚才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可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师:刚才大家利用圆纸片折的、剪拼的图形都不太标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屏幕上呈现的这两种方法的示意图帮助你思考,大家可以对照示意图把推导的过程写在图的下面。

(教师按照每个小组选择的方法分发学具。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想展示你们的想法?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谁愿意再起来说一说。

(教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自己的想法。)

师:下面看电脑演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现在要求圆的面积是不是很简单了?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

师:你们表现得真好!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个小组的想法。

师:说得真好。

师:刚才两个小组推导的结果都是πr2,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呀。圆的面积可以用S表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现在看来,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师:知道了半径,用π乘半径的平方就求出了圆的面积[【评析】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

师:现在你能求出黑板上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了吧?需要什么条件?谁来和老师一起来量它的半径?

师:面积是多少呢?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师:这是知识上的收获,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没有什么收获呢?

师: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更重要的是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了圆的面积。以后大家遇到新问题,都可以尝试一下,看看能否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书70页练习  第2题。 生:圆形。

生1:圆的周长=2πr,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个圆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生:圆的面积。

一生上台摸圆的面积。

生:可以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

(学生活动。)

生1:我们把圆纸片对折得到4个三角形,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4就能得到圆的面积。

生1:我们想把圆沿着半径剪成4个扇形,把这些扇形重新拼一拼,拼出的图形有些像平行四边形。

生:平行四边形。

小组继续合作

生1:我们把圆对折平均分成16份,折出的形状很像是三角形。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乘三角形的个数就能得到圆的面积。

生1:因为折成4份的话,折出的形状是扇形,和三角形相差太大。折的份数越多,折出的形状越像三角形。

生2:可以继续折纸,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分成32份。

观看课件

生: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像三角形。

生:其中的一份基本上是三角形了。

生3:我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剪下来是8个近似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是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生:更像了。

生3:可以把圆分的份数再多一些。

生4:我们把圆剪成16份,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把这个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4:更像平行四边形了。

生4:可以继续分下去,分成32份,64份,128份……

生:更接近于平行四边形了,有些像是长方形了。

生: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

生:分的份数越多,剪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

生:面积。

生:有!

每个小组选择的方法分发学具。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1:(剪拼法)把圆剪一剪、拼一拼变成了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C÷2=πr表示,宽相当于半径,用r表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πr×r=πr2(实物投影呈现)。

生:圆的半径。

生2:把圆平均分成32份,三角形的底是C÷32,高是半径r。圆的面积=C÷32×r÷2×32=2πr×r÷2=πr2。

生:圆的半径。

一生上台量说:半径是10厘米

生1:我会求圆的面积了,公式是S=πr2。

生2:可以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的反思:

一、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堂课上,我通过“圆能否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怎样能让转化后的图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呢”、“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动脑思考。能否在刚才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三个紧密联系又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因此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一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大胆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学生,而是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整节课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习的方向始终清晰明确。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魅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想象和思考,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本堂课上,我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把圆剪拼成长方形的方法,而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生成,引导学生对圆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两种方法进行尝试,为学生搭建了自由探究的平台,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自主发现,从而用不同的思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二、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着差异,因此必须从“为少数学生的教学”转变到“为一切学生的教学”这一目标上来。为此,本堂课上,我不仅重视自己“教”的设计,更重视学生“学”的经验。根据学生学习上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让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探究过程,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学”的过程成为激活思维的、开放的过程。当我把“能否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时,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得非常明显:有的学生把纸片进行对折,发现圆对折后的图形有些像是三角形,还有的同学会在此基础上把圆进行剪拼,发现剪拼后的图形有些像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没有马上表现出明确的导向性,没有对两种方法的优与劣作出判断,而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研究下去。这时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对自己的思路充满信心,积极而投入地继续进行研究,通过几个层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反思改进,验证猜想,两种方法并行前进,使课堂显得丰富多彩,自然开放。学生在充分感受极限思想,理解转化策略之后,利用教师发放的示意图推导面积公式,学生的基础差异又显现出来。有的学生能马上捕捉到有效信息,寻找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自主推导出公式。有的同学则显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质疑补充,在不断的交流、碰撞、补充中逐渐明确思路,解决问题。

三、 倡导并努力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这一理念,我引导学生在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独立尝试,明确思路。学生明确“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的任务后,直接让小组讨论研究。在小组有了初步的思路后组织交流:第一小组的思路是把圆对折两次变成扇形,求出一个扇形就能求出整个圆形的面积。第二小组的思路是把圆对折两次,然后把它们剪开再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求出圆的面积。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梳理思路、比较方法,然后改进自己的探究思路,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 明确方法,体会“极限思想”。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呢?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不免有几分困惑。在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学具继续操作,发现圆平均分的份数的多少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想象中得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4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地球“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的特点,阐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本单元的主题为环保,编者将此文编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其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明白保护地球的重大意义,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积淀思想基础。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又饱含深情,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二分析学生说学情

此前,学生通过看电视、听广告等途径,对保护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课铺垫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然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知识面也不宽,所以,理解“生态灾难、不能移居的道理将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

三、有的放矢说目标

针对本课教材特点及把握的学情,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地球的三大特点

2、读懂课文,了解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3、在品词析句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萌发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特点,树立环保意识。(说它是重点,在“教材分析”里已作具体阐述)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灾难的危害、无法移居的道理。(说它是难点,在“学情分析”中已提及)

四、凸显主体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达成教学目标。

1、情境激趣法。

2、疑问导学法。

3、读悟结合法。

4、资源整合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搜集地球的相关资料,得出初步结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轻风掠过惊鸿现--激趣导课

1.同学们,在茫茫宇宙,有一颗星球,她养育了亿万个生灵,无私地奉献着一切,请能猜出她的名字。然后播放课件:你瞧,她来了!跟她打声招呼吧

环节二:探得庐山真面目--研读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即宇航员的感叹)思考: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生字:

谁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地球?”

3、板书:

可爱、易碎。

二、精读感悟,品赏悟情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会有如此感叹?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自己的疑问。

2、交流点拨,读中感悟:

⑴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好吗?

⑵抓住晶莹透亮,水蓝色“纱衣”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些词句来感受地球的美,

(2)你们还从哪里也能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的提供矿产资源。)

地球可爱在它的无私,地球可爱在它的慷慨。

(3)知道慷慨的意思吗?地球妈妈都慷慨的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谁能读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4)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地球妈妈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交流资料)

(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地球丰富的资源,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慷慨奉献)。

(5)小结过渡: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却面临着灭顶之灾。造成地球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出示录像:浓烟,伐木,焚烧,乱倒垃圾,随时意排放,猎杀生物。

(发挥课件的情境功能,从领悟到激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静态单一的课堂诸如了新鲜的活力,录象极具震撼力,它既是文本的拓展,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与开课时课件所展示的地球美丽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

(6)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美丽可爱的地球妈妈如今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心酸、心疼,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发出的那句感叹:“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课件出示这句话)

(7)过渡:巧设曲问,引导自学:学习了第二段,看了录像,听了讨论,老师觉得同学们都和宇航员一样为人类的命运而担忧。可是,老师觉得宇宙不是大的很吗?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不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离开满目疮痍的地球,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反语设“曲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争论)

(8)课文中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这段话?你们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

(10)既然我们不能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

说的太好了,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板书:保护地球,造福人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环节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升华情感

大自然的警钟已经敲响,我国已经把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更让我们感到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眼中美丽的地球吧!

茫茫宇宙,灿烂星河,只有地球,我们可爱的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所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只有--才能-

(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让地球更好的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千言万语,我们汇成一句话:(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痛定思痛,我们汇成一句话:((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一句话:((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环节四:不拘一格显个性--拓展迁移

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拯救地球》,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感情的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为保护地球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进行全班交流。(注意要简洁有力句式多样注重押韵警醒、有号召力)

作业:

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写一封关于环保方面的建议书。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易碎

唯一

保护地球造福人类】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明白有关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2.独立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学生出示所收集到商店一些促销活动资料。

进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三、自学指导:

例如: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1.商品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是什么关系?

2.试概括打折的含义?

明确:

(学生分组讨论)

1.原价乘70%恰好是现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是70%。

2.商店又是降价出售商品,叫作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四、讨论发现:

出示例4的第(1)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例4的第(2)题:爸爸买了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思考讨论:

1.说说八五折、九折的含义。

2.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怎样列式计算?

明确:(学生分组讨论)。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九折就是原价的90%。

2.是以原价为单位“1”。

3.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160×(1-90﹪)=160×10%=16(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16元。

五、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做一做”习题。

六、作业安排:

1.把折扣数化成百分数。

五折就是(     )              三折就是(     )

九折就是(     )              七五折就是(     )

八八折就是(     )             九二折就是(     )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6

(7)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解答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优。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

(8)比较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了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注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幸福镇去年收粮食300万吨,今年比去年多20%,今年生产粮食多少万吨?

2、.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3、思考:如果例3改成: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568册,比原有图书册数增加了12%,图书室原有多少册图书?(这题单位“1”的量不变,要比较的量也不变,例3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这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量。)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三)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1400+1400×12%                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 (册)                     =1568 (册)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相乘。

教学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填空。

(1)8+8+8=()×()

(2)5×4=()+()+()+()

(3)5个12是多少?列式为()

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123333666101010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分数乘法”。首先学习“分数乘整数”。

2.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出示例1。(课件)

(2)11表示什么意义?

(3)11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人走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

(5)3个11相加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222

(6)11+11+11,这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可以怎样列式比较简便?

(7)11×3表示什么意思?

(8)把11×3和12×5的意义相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本部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课件)

22222261111111111(1)用加法算:

2222222236311111111111111(2)用乘法算:

(3)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学生试做,强调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4.尝试练习: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做一做第2、3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练习二第1、2、4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一种稻谷每千克能出大米20千克,100千克稻谷能出大米多少千克?

2.甲、乙两袋橘子,如果从甲袋中拿出4千克橘子放入乙袋,则两袋橘子一样重。原来甲袋橘子比乙袋橘子重多少千克?

七、作业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8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对小英前后的对比,在轮到小英上台演讲,及小英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时的同学们目光的对比,及同学们两掌声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同学们的掌声中包含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信任、赞美、欣赏,正是同学们的爱心,才使得小英由原来的自卑、忧郁变为自信开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从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已的掌声送给别人的道理。

这节课上,我和学生都进入了状态,因而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不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可以更进一步。1.两次“目光”,第一次是:轮到小英上台演讲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小英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没有抓住这些,未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 “目光到掌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同学们对小英态度的变化。

2.文中“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句,我只引导学生对“骤然间”的意思进行了理解,而未想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骤然间”在这句中使用的准确,是“突然间、忽然间、一瞬间”所不够替代的。这是本人对文本解读不够到位造成的。

3.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还是较有深度的,但在读的指导上不够到位。

4.在通过三次对比之后,学生体会到了小英的来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教学中我设计了写诗的环节但由于时间有限只是匆匆带过,这也让人感到些许遗憾。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篇9

1、李荣汉先生的《山中访友》一文,作者以“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老朋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山雨》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山林雨景图。课文是以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3、《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小爬虫,对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奇特的游历,从中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4、曹敬庄的《索溪峪的“野”》一文中,描写了山野、水野、野物野和游人野。“野”实际指索溪峪自然野性的美。索溪峪在湖南省张家界市。

5、《詹天佑》一文讲述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詹天佑的人物形象:身先士卒、一丝不苟。

6、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居庸关隧道因为山势高、岩层厚而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八达岭隧道因为隧道长而采用中部凿井法。

7、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我们还学过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

8、《彩色的翅膀》一文,赞美了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彩色的翅膀”实际指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

9、《中华少年》这首诗抒发了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要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10、《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特。课文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11、“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那匹马”实际是没有的,是买书青年对我的关心,也可以说是爱读书、渴望知识的我就是“那匹马”。

12、《唯一的听众》一文,讲述了一个音乐白痴成长成为能演奏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老教授善意的谎言给了“我”信心、勇气和力量。

13《用心灵去倾听》一文,真实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的交往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一句,表达了苏珊善良、乐观的人生态度。

14、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15、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大气、生物等,不能再生的叫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矿产、石油等。

16、为保护地球写的宣传语:①只有一个地球。②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③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17、《大瀑布的葬礼》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赛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不再让大瀑布的悲剧重演。

18、《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一篇演说。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热爱。作者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

19、《青山不老》一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晋就是山西省。20、“竭泽而渔”这个历史成语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21、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

2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讲了四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赞扬了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2、鲁迅先生名言:(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3、《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观鱼等几件事,展示了闰土这个朴实活泼、机灵勇敢、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24、阿累的《一面》一文,写“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25、《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欺压人民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2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存。

2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28、《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29、《春夜喜雨》是唐代杜甫的名篇之一。全诗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喻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贡献的人。3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1、《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词人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元曲,作者通过村、日、霞、烟、树、鸦六种自然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描绘出一幅的秋景图。

32、《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33、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老人与海鸥》一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34、著名作家沈石溪的名著《最后一头战象》讲述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片段,表达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35、《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讲述了松鼠贮存冬粮、晾晒蘑菇、给自己垫窝三件事,刻画了一只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

36、《金色的脚印》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37、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38、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39、《月光曲》一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达了贝多芬纯熟的音乐技巧和对穷苦人们的同情。40、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三幅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高昂激越。

4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穷人 篇10

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NO.3-1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推理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重点: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28-P29页xkb1.com

2、想一想,填一填。

1)、35×()=175()×8=10×()=1

2)、已知一个因数是27,积是是81,另一个因数是()。

3)、56÷8表示把()平均分成()份。

4)、把千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千克。

二、合作探究: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

要求: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

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思考:你有几种方法?

小结:1)、里面有()个,把()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也就是把分子平均分成2份,()不变。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整数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即除以2,可用乘()的倒数求得结果。

3)、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

A:用分子和整数相除的商作(),()不变。

B: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

三、学以致用:xkb1.com

1、说出下面算式的意义,并计算。

2、填空

1)、根据和分数除法意义可得

2)、把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四段,每段是米的()。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其中一个因数是10,另一个因数是()

4)、打字员打一份文件,打了20分钟后还剩,平均每分钟打这份文件的()。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6倍是,这个数是多少?

2)、的是多少?

3)、把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4)、的3倍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挖一条水渠,4天挖了全部的,平均每天挖了这条水渠的几分之几?

2)、一根木料截6段用了小时,平均截一次用多少小时?

上一篇:二下数学第一单元试卷下一篇:单身联谊会主持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