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共11篇)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
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
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2
一、教材内容详略的处理
新教材主要由大字正文、小字、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几部分组成。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 各人的方法不一, 但是绝不能一碗水端平, 否则与使用老教材就没有区别了。在正常情况下, 正文大字是核心, 小字、阅读材料是补充, 课堂活动为巩固 (或者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所有的教学要围绕正文大字进行。如:欧洲西部的农业, 都知道以畜牧业为主, 那么欧洲的农业发展怎么样?大字没有说明, 但是在P62 (1) “阅读材料”有不错的补充。我在教学时, 请全班学生朗读了这一段文字。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喜欢大声阅读文字) , 因而既起到了提神的作用, 又使他们了解了欧洲西部国家发达的农业的表现 (采用的主要模式、结构、市场化、专门化等) , 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的关系的, 与我国在农业上的差异及原因。重点放在畜牧业发达上, 这些作为重要的补充, 学生最感兴趣了, 因而增强了对发达国家农业和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的认识。在这里我建议各位教师根据所擅长的内容可以在不同的部分补充“正文”中没有的内容, “课程标准”是总指导, 但也不能处处都补充, 处理成老教材的翻版, 既没有必要, 又没有那么多课时来完成。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使选学内容对学生有用, 使学生感兴趣, 能作为“枯燥正文”的强力调剂, 有利于“重点”的学习。
二、课堂活动的处理
之所以把课堂活动单独提出, 因为它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这里的活动题实际上是课堂研究, 并不要求学生一一去亲身体验, 大多数是模拟体验或者读图分析等。如: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活动题要求学生模拟一次暑假欧洲旅行, 请你设计好旅游路线, 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 描述可能见到的景点 (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提到的景点) 。这种活动题难度不大,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 也可以三四个或各组学生合作完成, 思考或讨论几分钟后请各组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 从不同角度比较, 如:路线最合理、景点最全、内容最丰富等。一方面增强对欧洲旅游业的认识,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那些真正需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题, 没有时间都搞, 一学期有一两个就可以了, 不宜太多。如:P108, 活动2“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北极的报道、图片, 举办一个有北极地区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小型展览会”, 通过全班或者全年级学生努力一学期搞两次很不错, 相当于综合实践课, 还可以分别把学生带出去体验参观、旅游等。它是增加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不少就是因为学习地理能够游山玩水才报考的地理系, 中学学生同样会为此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框架 (体系) 的处理
新教材的体系已经削弱了, 但是还是存在的, “教师用书”的内容提示中都有比较详细的结构说明,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 但是不要求按部就班把它教授给学生, 许多内容已经弱化, 过多了, 学生似懂非懂, 反而弱化了重点内容, 因而务必在教学中重点突出, 适当地体现框架。如“中东”的教学结构:
如果教师能吃透上面的结构 (体系) , 在教学中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哪里是重点内容, 哪里需要一般学习, 一目了然。无论教材怎么改, 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一本详细帐”。
四、开放性内容的处理
新教材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和比重的加大, 各个学校学生的层次不同, 应该因材施教, 必要时提供范例作为参考, 强化训练, 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弥补个人能力有限的缺点。如:P11亚洲的“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请你把他们的因果关系填在框图中, 并为亚洲的发展出谋划策。学生个人能力有限, 可以通过全体讨论得出:①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②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③退耕还林, 保持水土;④植树造林, 防治土地沙漠化;⑤政府适当调控, 政策性迁移居民以保持生态;⑥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相似内容还有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 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问题的解决, 等等。我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上较差, 死记的掌握得很好, 开放性试题只能靠平时的掌握, 生搬硬套一些, 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开放试题的讨论学习, 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 培养思考的习惯。答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 只有回答的有道理, 就给予肯定, 并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思维, 该需要讨论的不能因为怕花时间或怕费事而省略, 这种多花一节课, 比他们背上好几节课都管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 联系实际是解决他们缺乏能动性的最好出路。
五、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新教材只提供了“标准”, 具体内容深浅的实施还是各个教师自己设计, 由于此时的学生已经存在差异了,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讲究, 力求从易到难, 兼顾到各个阶段的学生,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 逐层推进, 使每个人都有收获。如:P7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加纳进出口资料问题:①图显示加纳主要出口产品有哪些?②靠该类产品赚取外汇, 对国家有利与否?为什么?③加纳主要的进口产品有哪些?④依赖其他国家供应该类产品的弊端是什么?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说①、③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 ②、④的问题需要一点能力了, ⑤的问题要求更高了。这就是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 简单问题可以全班范围内抽查, 要求高点的可以通过举手的同学完成。
六、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参与, 中学正常情况下每班有50—60人, 甚至更多, 学生参与了, 课堂秩序还能保持吗?这是对教师课堂管理的严峻挑战。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 多数课堂采用的是4—5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 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由于是公开课, 几乎每一节可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 没外来教师听课的情况下, 恐怕没一人能保证 (包括淮中) 课堂能够顺利进行, 所以教学中课堂管理尤为重要, 可以说谁在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中抓住了课堂管理, 谁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者。事实证明我所带的九个班级中, 在教学管理比较好的, 能够做到收放自如的几个班级一直是成绩最好的几个班级。
七、课堂的组织形式
新教材讲求的是实用性、参与性。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能够体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惯用形式:前5分钟请学生演讲 (内容与本周所学地理知识相关) , 同时请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 三、五分钟提问总结上节所学, 重点的阅读材料请同学朗读 (小组为单位、班级为单位等) 、部分不耽误教学时间的内容可以通过相声、小品的形式学习。 (如:美国的移民:将学生分为四组, 每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 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文字描述设置情景, 扮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对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 (自己课余时间制作, 但生动的画面不多, 还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 , 充分发挥其容量大、内容生动的特点。课堂活动安排在适当的地方教学, 有时作为总结, 有时作为内容的铺垫。最后使用部分重点试题作为结束。关于课堂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结合实际是最佳选择, 检验的唯一标准当然就是效果。
注释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3
本课课题 P55~58圆的认识 第1课时/共8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亲自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看书P55,说说哪些物体是圆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圆的认识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2)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3)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再让学生量一量在自己的学具圆用笔画的通过圆心的线段(折痕),问:通过量度,你又发现什么?(学生得出:这些线段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说明:我们把圆对折时,看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在两个等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板书:d=2r或r=
小结: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4)阅读P56~57,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读一遍。
(5)练习:P58做一做第1、3、4题。
2.圆的画法。
(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画圆的工具有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正是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我们才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的内容。
提示学生注意:在画圆的过程中,定在一点上的圆规的针尖一定不能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改变。
(3)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大小与圆心无关。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P58做一做第2题。P60/3-4
2、分别用圆规画直径4厘米、半径3厘米的圆。
3、填空
(1)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比是()
(2)把一个圆规的两脚张开4厘米,画一个圆,它的直径是()。
(3)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你发现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如果在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中画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厘米。
(4)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你发现圆的直径与长方形的()相等。如果在一个长为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画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厘米。
(5)在周长16分米的正方形内画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分米。
4、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画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5)直径6厘米的圆比半径4厘米的圆大。………………()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1、圆的半径与直径是射线呢?直线呢?还是线段?
2、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怎样?说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
3、“两端都在圆是的线段,叫做直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4、用圆规画圆要按哪三个步骤?
5、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6、圆的大小、圆的位置分别取决于什么?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d=2r或r=
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大小与圆心无关。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⒈P60练习十四第1、2题。
⒉☆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周长与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 课后反思: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9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学习态度端正;在新的学期里,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加兴趣、提高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
德惠小学蒋丽红
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7、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知道。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二)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情感。
2、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从中感受周总理伟大人格。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选用生活小事,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从中感受周总理伟大人格,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选用生活小事,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化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介绍总理,导入新课(5分钟)
1、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声回答:周恩来总理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周总理的资料介绍周总理。
3、师用鼠标箭头指着周总理胸前的纪念章导入新课。
师: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点拨。(30分钟)
1、质疑导向,初读感知。(4分钟)
(1)自由读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总理一夜工作的。
(2)把使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读,做一些简单的批注,准备把自己感受讲给同学听。
2、精读探究,合作交流。(15分钟)
(1)让学生再细细品读文章,勾画出描写周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句子,反复诵读,细细体会,在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作批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3)最后全班交流。
3、创设情景,发展思维(5分钟)
(1)补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
(2)出示周总理身患癌症时的一日日程表,
(3)接着我出示满脸憔悴,夜以继日工作的总理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着周总理说说心里话
4、读中悟情,深化情感体验。(6分钟)
(1)让学生听课文最后两自然段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用心聆听中去揣摩作者自豪、激动的心情,
(2)再让学生怀着同样的心情读一读,在读中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
(3)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情感诵读。
(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1、小练笔(口语交际)
当你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假如你就在总理身边,你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呢?
宣汉县红岭学校王进军
5月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6
导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导学重点: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导学难点: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预习学案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62.9+0.16-45+7120+305-88
2、如果+25%表示增加25%,那么-10%表示。
3、一天傍晚,大连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8摄氏度,这天傍晚大连的气温是摄氏度。
导学案
学习例3:
1、小组探究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8)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学习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xkb1.com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
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课堂检测
一、动动脑,填一填。
1、零上35℃,用正数表示是()。
2、零下16℃,用负数表示是()。
3、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www.xkb1.com
4、如果自行车链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mm记作+2mm,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mm应记作()。
二、我来当裁判。
1、大于零的数是正数。()
2、0的意义就是表示没有。()
3、上升一定用正数表示,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4、最小的负数是-1。()
三、将下列各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连接起来。
3,-5,-4-9,16,-11-12,0,-1-1.6,1.6,-0.16
课后拓展
一只青蛙从一口枯井的底部向井口爬,它白天向上爬3米,夜里向下滑2米。已知井深17米,问这只青蛙需要几天爬到井口。
课堂小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负数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7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材简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导入新课。
游戏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有4张凳子,老师喊123开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坐在凳子上,引导: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凳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我们刚才做了个小游戏,但小游戏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出示题目: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板书:小棒 4 杯子3 )
提出要求:把所有的摆法都摆出来,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1)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摆,把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2)指名一位同学展示不同摆法,教师板书。(4,0,0) (3,1,0) (2,2,0) (2,1,1),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
(4)师生共同理解“总有”“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5)明确:刚才同学们把所有摆法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枚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合作中、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 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让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2.要把6根小棒放进5杯子里, 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呢?
(1)启发学生猜想结果
把6根小棒放入五个杯子里,你感觉一下,不要动手摆,你感觉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出要求:想一个快速而又简单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3)学生尝试操作验证。
(4)全班交流,操作演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先每个杯子摆一根,每个杯子放1跟,5个杯子,就已经放了5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根小棒
预设:如遇到每个杯子摆两根,有的杯子空的,这样有说服力吗?有的杯子还空着,要先把每个杯子都装上小棒才行。
(5)明确结论: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小棒。
3.课件出示:
把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呢?
谈话:要不要也准备100根小棒和99根杯子呢?可以怎么办?
引导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每个杯子放1跟,99个杯子,就已经放了99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这也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数和杯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里的小棒数都比杯子数多1,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了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从“枚举法”到“假设法”,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二
谈话: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当做物体数放入抽屉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板书:书 抽屉 总有一个抽屉放入 算式
5 2 3 5÷2=2……1
1.启发猜想:你是怎么想的?先每个抽屉放2本,(5本书尽量平均分,使每个抽屉的数量尽可能接近。)还有1本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3本书。
可以用哪个算式来表示?
7本书呢? 7÷2=3(本)……1(本)
2.引导:我们把至少放入多少根小棒、至少放入多少本书统称为至少数
观察一下上面的算式,你认为至少数等于什么?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这里的余数都是几?(1)
有没有余数不是1的情况?余数有可能是2、3、4吗?
3.深化探究 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看来是有一点挑战性,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① 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
② 算式是什么?板书:5÷3=1(本)……2(本)
③ 启发: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 引导:至少3本的学生用假设法验证。
先每个抽屉放1本,还剩下2本。这两本书可以怎么放?(可以放进同一个抽屉中,也可以放进不同的抽屉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把剩下的两本也尽可能平均分。所以,无论怎么放,至少有2本书要放进同一个抽屉里。而不是3本。
至少数是是3本,可以吗?
什么是至少两本(可以等于2本,也可以是大于2本)
那把7本书放入4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几本书?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剩下的3本书也尽可能平均分。
⑤ 那至少数应该是商+余数,还是商+1?
发现至少数=商数+1
谈话: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明确:至少数=商数+1
[设计意图: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4.介绍抽屉原理
谈话: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点题)。(课件出示)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在13名同学中,至少有几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为什么?
3. 张叔叔买了43个苹果,装在5个袋子里。总有一个袋子至少放了几个苹果。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对你们以后使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五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 ÷ 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5 ÷ 2 = 2…… 1 2 + 1= 3
7 ÷ 2 = 3…… 1 3 + 1= 4
5 ÷ 3 = 1…… 2 1 + 1 = 2
7 ÷ 4 = 1 ……3 1 + 1 = 2
资料链接:
鸽巢原理,又名狄利克雷抽屉原理、鸽笼原理。
其中一种简单的表述法为:
若有n个笼子和n+1只鸽子,所有的鸽子都被关在鸽笼里,那么至少有一个笼子有至少2只鸽子。
另一种为: 若有n个笼子和kn+1只鸽子,所有的鸽子都被关在鸽笼里,那么至少有一个笼子有至少k+1只鸽子。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8
导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导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导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学案
选择。
1、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115B5:1C15:1
2、一个操场的平面比例尺是1:1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A1100B100倍C无法确定
3、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导学案
学习例2
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北京市地铁规划图中,地铁1号线的长度大约是10cm,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
这道题已知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比例尺1:8000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题思考,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指生回答。)
那么,根据题意怎样才能求出实际距离是多少?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来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在研究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师巡视辅导。)
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做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什么?哪个小组到台上来汇报?
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了实际距离,真不简单!
那你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列出比例式的?
首先解设什么?设未知数时用什么做单位呢?
为什么不用米做单位?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小组里再互相说一说。
我们知道了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既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解决来解答,还可以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结果了。
写出解答过程。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一下。
北京地铁一号线实际长度是50千米,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规划图上,应画多长?
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道题,你能说一下要注意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
(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练一练:做一做第1题。
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指生汇报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原比例尺为1:50000的一幅地图,现在改为用1:0的比例尺重新绘制,原地图中4.8厘米的距离,在新地图中应该画多长?
2、画一个长5cm,宽2cm的长方形来表示你喜欢的某场所的平面图,并标明场所名称及所用比例尺。
课后拓展
下图是学校两个游泳池的平面图,比例尺是11000。观察测量游泳池水面长、宽的数据(测量结果保留整厘米数),计算两个游泳池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你去游泳,看到甲池中已有40人,乙池中有100人时,你准备到哪个池中游泳?
板书设计
比例尺
例2在北京市地铁规划图中,地铁1号线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10cm,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xkb1.com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cm=50km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猜测、操作能力。
(2)培养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思想目标: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课件.)用一个空圆锥筒装满冰激凌,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筒中装了多少冰激凌?(可以求出圆锥筒的体积)揭示课题。
学生想办法,要求装满冰激凌有多少,就是求圆锥的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猜测一下: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联系最密切吗? 学生:圆柱的体积。
2.实验:下面我们来分组做个实验,看看它们之间是不是有联系。
实验材料:一个圆锥,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若干沙土。
分组进行实验。
边实验边小组说一说。
小组一:把空圆锥装满沙土,倒入空圆柱中,统计次数。
小组二:把空圆柱装满沙土,倒入空圆锥中,统计次数。
3.验证实验结果。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发现:在等底登高条件下,圆锥的体积= 1/3 圆柱体积= 1/3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 1/3Sh
(2)回到复习题:已知一个和圆锥筒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估算出圆锥筒里装了多少冰激凌。
4.实际应用:
例3: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板演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3.14()1.2 1/3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立方米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互说后全班交流。
5.看书,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交流感受。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把一个圆柱体木块削成最大的圆锥,应削去圆柱体积的。()
(3)一个圆锥,底面半径6厘米,高是10厘米,体积是20立方厘米。()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完成课本第27页第4题,集体订正。
3.课堂检测: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概括、建立倒数的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11324213245
2.把小数化成分数。
0.71.50.3750.75
1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倒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倒数的意义。
(1)口算下面各题。
1171538801311180315783
问: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
计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所以我们就说,上面每个算式中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倒数的定义。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2)教师指出倒数的两个条件:
①两个数。
②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838338
例如:3和8互为倒数,3就是8的倒数,8的倒数是3。
(3)讨论:
①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③5是倒数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说明: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734385113和73和42和25 和8
(5)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3.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出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3)讨论:①2的倒数是多少?
②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③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④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得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练习六第1、3、4题。
2.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不为零的最小自然数,这三个数的和的倒数与这三个数的积的倒数相比较,是和的倒数大,还是积的倒数大?大多少?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倒数的意义。
口算下面各题。
1171538801311180315783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1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1-);×(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11,他们一共做了×9+×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练习三p15-P16/2、4、6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4-P15/1、3、4、5、
选做课时特训P14-P15/2、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1)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
求2500的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1000(平方米)
2、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练习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8/1、2、3、4、5、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6-P17/1、2、3、4、5、
选做课时特训P17-P18/6、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12-08
六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01-13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07-02
一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07-28
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