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

2024-07-26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精选10篇)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 篇1

一、选用《故乡》作为开课篇目的设想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一向被选在各类教材中,是教课书中的经典篇目。像这样一篇难度较高,篇幅较长,年代较远的文章,要上出新意,并且渗透二期课改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这节课能够探索出一条途径来,那么对今后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老文新教,就是很好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能够走近名人,阅读名篇指出一条新路。

二、课堂环节设计及思想

环节设计中第一要讲的是板书的处理。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板书的效用,特别是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更让我们置板书于脑后;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板书又往往成了文本核心内容的再现。但是在本课时里,板书是整堂课的重点,它展现的是学法指导。学生一看到这个板书,就能明白,我该如何阅读本文。更重要的事,这个板书不仅对本文有指导作用,对于任何类似的文章都具有指导性。

第二、强调学法的指导。整堂课学法的指导有三处:

1、第一个环节中,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指导,言语不多,但是教师点一点,对学生今后阅读长文章有很大启发。

2、研究人物的方法指导,从两个角度来谈:注意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人物发展变化过程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反复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阅读文章需要知人论世,那就要查阅资料。在众多的信息中如何捕捉我所需要的内容呢?作者生平、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等等。方法一落实,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盲目搜寻资料的时间。

第三、重视语言的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都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有两个小环节的处理,希望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一是第一环节中的一个追问,你是如何推算出“我”呆在故乡的时间的?这其实是训练学生答题的完整性。让学生明白,在讲出答案的同时要讲明理由。二是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提出的高要求:让学生先概括说人物形象,再有条理的说明理由。这其实是训练学生清晰和缜密的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第四、注意学生的认知坡度。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盘旋上升,在这堂课的环节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几个环节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层面是这样倾斜上升的:

1、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归纳方法。

2、运用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3、巩固方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4、课外延伸,搜寻资料,探究学习。学生从教师辅助到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学步的过程,难免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而不是搀扶他们,终有一天他们会健步如飞的。

三、教学后的感想

参与这样一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最后,是对自身素养的审视。在备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和年轻的后辈,我缺乏的还不只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青涩和稚嫩;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又使我在课堂上显得呆板,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又使我不能兼顾学生的回答和教学内容,以致学生出错都没能注意并及时指出。这一切,使我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还需要多方面的修炼,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的训练。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需要从现在培养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教师共勉。教学反思《《故乡》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一文

专题《叶》的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 篇2

一、看自然的落叶

(1)教师导语:(屏幕展示叶的生命旅程图片、配乐、学生欣赏)春风拂面,叶带着对阳光的向往,舒展在枝头;初夏时节,鸣蝉唱响,一片葱茏;秋风乍起,黄叶飘零,叶舞动着身姿,奔向了大地。

(2)学生观三幅落叶图片,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上一两句话,说一说看了这样的画面心里想着什么?

叶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叶的世界让人感慨万千。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叶的非凡本领,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叶落归根”这个话题。

二、赏文学的落叶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往今来,“落叶”曾深深打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诗文。我们先一起来欣赏这首《登高》。

学生自主朗读《登高》——合作交流,理解诗歌——学生归纳自己采用的诗歌赏析方法,教师强调落叶的形象和意义。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所写)

提问: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抓住了哪些词?2.创造性描叙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哪些词帮助你发挥了想象?3.你觉得颔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这使你又想起了杜甫的哪首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师:布置学习任务——

(1)浏览有关作品。(2)选择的对象与数量。(3)介绍赏析的一般方法。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方法。在专题学习网站上,老师提供了与落叶有关的诗歌和散文,同学们可以先快速浏览,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体裁、活题或作者的作品,择其一二,加以赏析。在网站上,老师还提供了诗歌和散文的一般赏析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大家也可以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站外搜集”工具,到互联网上寻找更合适的方法。特别提示:在赏析时,同学们最好能联系生活中的人、事或阅读过的作品,通过在论坛上以回复帖子的形式发表评价,或在纸上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15分钟后,开始交流。)

(指名学生阐述完成步骤:明确目标(落叶)——浏览——选择——赏析)

3.学生自主赏析关于落叶的诗文,教师查看学生留言或评论,巡视指导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屏幕监控”功能将学生的操作情况在大屏幕上展示。

4.学生利用网站交流,并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要求:交流中,先介绍自己赏析的作品。其他同学快速打开发言同学所赏析的作品。)

三、思学习之感悟

播放《绿叶对根的情谊》音乐:“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学生欣赏动画。

师:同学们欣赏到的是小提琴曲《绿叶对根的情意》,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感受,你能用简洁而充满诗意的语言为这首音乐写两句歌词吗?

师:今天,我们通过浏览、赏析有关“叶”的诗文,体验到了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也感受到了“叶落归根”的感人情怀。走出教室,叶正在枝头展露着风姿,落叶美,绿叶更美。课后,同学们搜集关于绿叶的诗文,写下自己对绿叶的情感与思考,来充实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继续漫游叶的世界。

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学科学的艺术化与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将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可见,它是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整合”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熟悉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要熟悉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语文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将来,追求完美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甚至是有“喜出望外”的收获。这样,学生在感受人性之美、科学之美的同时,去感受人类灵魂的博大与深邃,感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3.操作过程的目标意识。专题学习网站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然而,由于呈现的内容各有千秋,有时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形成一定的干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有明确的指向,能够在纷繁的材料中,迅速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教学语言的简约与诗化。当学生面对丰富的网络世界,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作用越来越苍白了。这时候,教师的组织更要严谨,语言更要简约,富有启发性,富有情感性,富有诗意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停留在欣赏的浅层面上。

5.“整合”的精彩在于恰当运用。这堂整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讨论版中写下的对“叶落归根”的认识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便是明证,之所以产生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网站使用的时效性,是因为“整合”得恰到好处。可见,“整合”的精彩在于恰当运用。如果生搬硬套,那么势必削弱“整合”的功能。所以,我们在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同时,要避免机械照搬,更要回避作秀点缀。

教学理念及教后反思 篇3

江苏省姜堰市第四中学

蒋跃兰*** 邮编 225500 本节课的教堂内容是让学生欣赏两篇“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在故事。教堂目标则鼓励学生在今后漫垂的人生道路上乐于助人,晓知感恩和回报同时还注意增强学生用英语相互交流的能力。主要阅读材料选自《英语阅读欣赏》9年级,我们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后欣赏文章中刻划人物性格的词汇美、句式美、人物的心灵美以及讨论等流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人本理性。补充阅读材料中通过让学生阅读和讨论进一步强化这一主题。在讨论“你至今最想报答的人是谁?为什么”这一话题时,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他们百感交激地加快起自己被他人帮助的往事,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份感激又自然而然地化作了他们决定回报师长、同学、好心人以及回报国家、回报祖传的源泉和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学同参与了课堂的各项活动,进行了较好的配合,课堂总体气氛良好,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准确,在最后一个学生讨论过程中时间过长,以致于拖延了两、三分钟。第二,在欣赏词、句方面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应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回答,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刘鹰教授点评: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 篇4

《时、分的认识》一课,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这一课的教学,从准备、授课,整个过程有很多值得反思,

一、关于教学准备

准备阶段,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课的准备过程特别值得我深深思考:准备好一节课,要求教师不但认真研读教材,按教育规律和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而且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在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预想每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预期效果。

二、关于教学过程

1、优化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础上进行教学平的,本节课主要任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轴”为指导思想,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时间单位概念建立时,让学生听音乐静静的体会1分钟有多长,学生陶醉在音乐与彩色交织的世界。(忽然音乐停了)学生正听着熟悉的音乐,音乐怎么停了呢?1分钟结束了。这样一来,抽象的一分钟在学生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定量。并给他们1分钟时间,让他们在1分钟里干些事情,体验1分钟究竟有多长。这样,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优化教学手段

这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教学“几时几分”,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钟面“10:30”,学生说出表示的时间(10时30分),还可以说“几时半”,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样指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时针走过了10,就是10时,分针指着6,表示30分,所以是“10:30”。接着在分别出示钟面“10:55、10:5、8:55、9:05、9:55等”。最后让学生小结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当时间不是整时的时候,它的方法:先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这样的教学分散了难点,并通过点拨、观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难点。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课堂练习。

由于本课教材知识点多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习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由浅入深,有趣味,形式多样,重点突出,例如在巩固练习中,我先设计了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再设计给钟表找朋友的练习,最后设计球经过时间的练习。

三、存在不足

1、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也有着一些不足,由于本课知识点多的缘故,教师授课一个环节紧跟一个环节,非常紧凑,于是在忙中就出现了一些错误。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字式写法时,课堂上只注重了老师的演示与书写,而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写一写,导致在后面练习过程中学生常出错,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篇5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包含着浓浓的父母之爱,它们深深的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老师想以一首小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来,我们一起看屏幕,轻轻的读一读。课件出示:《妈妈的爱》

师: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生2: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中给孩子找药看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究竟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学会看病》

师出示、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字词反馈、借词解文。

1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来,看看同学们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词语,生自由读,点名领读。

2、师:在看这些词语: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生读,那个词不理解。(按图索骥)从字面上猜一猜词的意思。生说:

师:这个词放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21段 生:说理解。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这样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喜欢吗?用这样的词评价一位母亲合理吗?公道吗?对母亲的这种做法赞同吗?

生:陈述自己的理由。赞同与不赞同。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中母亲,她这样做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研究,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

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了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第21小节的句子)课件出示: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读三遍,第一遍指读,二三遍引读)

生:母亲当时很(后悔)(生板书)。

师:是的,这里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说明母亲开始后悔。师:母亲后悔什么? 生:后悔没有陪他去看病。

师:句子中有个词雪上加霜 跟读2遍你理解吗? 对文中的儿子来说,雪指什么? 生:雪指孩子生病了。师:我们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

师:孩子病了,当母亲不仅没有及时雪中送炭,反而雪上加霜,“霜”在课文里指什么?

生:母亲不急着带孩子上医院,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她看,不但没给孩子看,反而让他一个人去医院。

师: 当妈的可真是够狠心的!我们来看看当时母亲是怎么一步一步逼儿子独自上医院的,出示对话:(“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师生分读(我当母亲,大家当孩子)师:当妈的刚才逼问残忍吗? 生:有一点。

师:看来母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态度是相当----(坚决 生板书)的!孩子无可奈何了--只好说---那好吧,看„„省略号,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冷漠相对---儿子当时在想什么?

生:怎么这么狠心呀,明明家里有药,妈妈是医生,还要我一个人去看病。

师:对于此时生病的儿子来说,妈妈的这种举动就是——雪上加霜。

师:一想到这里,作为母亲的我真是后悔莫及,谁能读出我的后悔?指读

师:是的,这时母亲好后悔,多想第一次领着孩子一起去。领着他一块去,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 对,照着第一次的样子去做,文中有个词叫按图索骥 再读一次

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 生:没有。

师:连孩子一次按图索骥的机会都不给,太不应该了!此时的母亲怎能不后悔万分呢?一起读句子。师小结:看,这里不但写出了我后悔,而且把后悔什么也写具体了,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紧紧吸引住了我们,这可比我们平时写非常后悔,后悔极了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齐读。

师:还找到了描写母亲心理的什么句子? 生:第22小节的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生: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这个词很有意思,先读准它。从字形上来猜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

师: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就是——忐忑不安。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生读)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生: 坠 可以感受到忐忑不安,坠 速度快 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师: 前面的沙漏,知道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它的流速非常慢,说时间是艰涩地流动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师: 看,这里是多么矛盾,多么紧张。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把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生动了。

师:句子中还有一处写到时间——2个小时过去了。这2个小时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过得挺快。但对于母亲来说呢?

生:漫长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这2小时母亲是多么难熬,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儿行千里母担忧、独自看病忧更忧啊!想象一下,在这2小时里,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踱来踱去,生:不断张望,生:坐立不安 „„ 师:是呀,母亲还肯定是神情严肃,眉头紧锁,她如此忐忑不安,不知道干什么好。

师:那是她担心孩子呀,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生:(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儿是娘的心头肉,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担心儿子到了心痛的感觉。这儿还用了个递进的关联词,生:(虽然„„但是„„)

师:让我们读出母亲不安心痛的感觉。师:孩子独自走后,母亲忐忑不安、心痛难忍,她还经历怎样痛苦的心理感受?(自责)但是之前就是母亲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的,在做出让孩子自己去看病的过程中,母亲心软过吗?犹豫过吗?

生:心软过。

师:哪一节的句子写到也曾心软过?

生:读,第20节前3句。出示: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师: 事实上,母亲就是(犹豫)过,后悔过,担心过,自责过但还是没有被心软战胜,最终还是让孩子独自去看病了,这样的母亲还能说残忍吗,不爱孩子吗?

生:爱孩子。

师:好,你还给这个母亲一份公道!读最后2段。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要自强自立,独立。

师:这里的磨练自己指谁? 生: 我,母亲。

师:那母亲为什么说也在磨练自己呢? 生:她在鼓励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如果她心软了,那么她的儿子那次就学不到独立看病的本领,所以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磨练。

师:是的,这文中所有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都蕴含着母亲不一般的爱。同学们,母亲仅仅让儿子学会看病吗?

生:不仅仅,而且学会独立生活。师:这正是母亲的良苦用心啊!一起读一读母亲的真情告白吧!

出示:最后一段。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 生:逐一回答。

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师: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思考!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让我们记住她说的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课外老师推荐她写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相信大家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一)提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学。

1、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

2、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字义。(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理解下列的词语意思。

打蔫、残忍、雪上加霜、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拖沓、聊胜于无等词语(可参照参考书)

(三)再读课文

1、按阅读提示提出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读不懂的打上问号。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四)品读母亲语言和心理变化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1、指名读出母亲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五)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2、“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3、“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4、“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5、“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所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六)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来学习一篇阅读课,在老师的帮助下,最主要的是靠大家自己来学习默读,有信心学会吗 生:能。师:真有自信。先看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读准后鼻音“病”,生再读。“徐” 徐老师很注意字的发音,抓好学生的基本功。)

二、初步回忆课文

师:昨天预习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通课文的? 生:5遍。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10遍。

师:噢,你读得真认真。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有一个小孩子独自去看病,他妈妈独自在家等待,然后他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师:把起因说得再详细一些吗?是他自己去看病的吗?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为了鼓励他去看病,试试自己的胆量,最后学会了看病。

师:这样便是,说得真好。初读课文之后,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好的——爱孩子的问题。)生:很爱孩子,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预防针,让他以后独立生活。(觉得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胆子大一点,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的孩子这么小就教育孩子怎么独立生活,独立看病,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亲,还有别的吗?大胆地说。)

生:她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困难,所以她教育的好。(请坐,又不同意见吗?)师:你们班的同学都很会读书。你们都觉得都是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那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呢?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请打开书本105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生:默读课文。(从这个小片段可以看出,通过徐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

师:你划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什么?从他们的那一分钟起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从这里感受到母亲是非常的自责。生: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开始后悔。

师:从刚才那位同学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后悔,板书——后悔 再看看这里的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母亲开始后悔。那位什么要写后面两句话呢? 生:后悔第一次没有领着他去看病。师:你能读书母亲的后悔吗? 生:读。

师:领着他一块去,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

生: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照着第一次去做了,这叫做“按图索骥”。这个词再读一遍。生:齐读“按图索骥”。徐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了“按图索骥”。)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没有)师:母亲觉得自己太不一同子了,我们女孩子一起读 生:女孩子读。生:齐读。

师:母亲还后悔什么吗?

生:(自己的话出雪上加霜的意思)

师:谁能像他一样用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雪上加霜?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是医生,没有给他看病,而且叫他一个人去看病。

师:这就叫“雪上加霜”。师:谁来读出母亲的这种后悔

生:读。(读得真好,同学们体会特别好。)

师: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

师读第一句生接着读。徐老师简要的小结,把总分的片段描写自然地传授给了学生。)师: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读(22自然段)。我感受到了时间很缓慢。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过得很缓慢。

生: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回来,„„说明他母亲非常后悔。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后悔? 生:疼痛。

师:疼痛过吗?(有)说话看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担心儿子。

师:担心儿子达到了心痛的程度。你能读出母亲这种心痛的感觉吗?

生:读“虽然看病是一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还有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虽然,但那里感受到了心更加地疼痛了。师:更加地疼痛了,你能读出心痛吗? 生:读。(收缩成一团啊)

师:还有吗?看出:请看这句: “时间艰涩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收缩成一团。” 师:从字形上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分。

师:好的,请坐。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我们中国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看,自己可以在下面试试。

生:读。(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吗?)——再读(效果非常不错)。徐老师让学生学会了从字形上也能理解词语,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神奇,在指导朗读当面也恰如其分,学生充分融入这个角色当中,效果不错。)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有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儿子还没有回来的还中感受到的。说明这个母亲想怎么还没回来(很担心,忐忑不安。)。

生:我觉得“坠”也可以表现母亲的忐忑不安。因为“坠”是一个动词,表现出母亲的心收缩成一团。)

师:说得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前面的这个词语读什么?(沙漏)知道沙漏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

师: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图,你觉得它的流速快吗?(慢)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儿子的伤心越来越多。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就把母亲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形象了,更加生动了,写出了这两小时里母亲的难熬,母亲的度日如年。这时候想象一下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都两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回来,我要不要去看看他。(母亲想亲自赶去了)生:赶去。生:有没有出事。师:心疼得再一次读。师:读最后一段。师:还感受到什么?

师:母亲残忍吗?让我们来读读逼问儿子的对话。老师当母亲,谁当我的儿子? 师生对读。

师:你觉得我刚才逼问你有点残忍吗? 生:有一点。妈妈是医生也不给看。师:„„省略号,当时想什么? 生:妈妈怎那么会这样? 生:残忍,让我独自上医院。生:无可奈何。

师:母亲真的残忍吗?出示:孩子毕竟是孩子„„ 师:母亲把心疼儿子的内心读出来吗?

师:我的心立刻软了(20自然段)文中的儿子能感受母亲的感受吗?想象儿子的心理活动,看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妈妈决定我独自去医院看病,(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课文最后两段,就是描写了母亲的心理——齐读。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新的问题吗? 生:我感受到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师:这里磨练自己试着谁? 生:作者。

师:那作者说为什么在磨练自己呢?

生:因为他在磨练孩子的同时也在磨练自己,应该相信孩子。师:他在鼓励儿子独立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锤炼,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或者有什么问题?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 篇6

一、旧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寻领略云南的民族风情。

2.把握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重点:

探寻在民歌民俗中所表现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五朵金花》中情歌对唱导入。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以歌会友,以歌传情,那种古老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展示着生活中诗意般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朗读,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云南的歌会给你的印象如何?它的内容和形式怎样?(歌美、人美、环境美、风俗美)

2.同学们,你们看过广西电视台“寻找金花”吗?链接“寻找金花”节目,让学生了解该节目创设的目的,以便学生开展下一环节的课堂活动。

(三)研读课文,探寻在民歌民俗中所表现的“美”

方法:以寻找金花、歌王的形式,让学生研读课文。

1.同学们,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从文中寻找你心目中的金花、歌王,并说说理由。

2.教师小结:

①写年轻妇女,是为了表现“人美”。

②写赶马女孩,是为了表现“歌美、环境美”。

③写老歌师傅,是为了表现“风俗美”。

3.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美的?(引导学生从写作角度进行鉴赏)

①中间插入《刘三姐》片段,领会人物的才智美。

②假如你是赶马的女孩,面对这样优美的环境,你会唱什么内容的歌呢?(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③“金满斗会”的场面你最欣赏哪一片段的描写呢?

(四)总结

本文通过叙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再现云南特有的民歌民俗,表现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五)拓展

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美?请你用一两句生动形象的话描述一下。

二、反思

首先,这个教学设计有几点是值得肯定。一是导语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演唱会学生大部分都知道,但具有民族风情的歌会是没有见过的。该导语以电影《五朵金花》中“蝴蝶泉边”的插曲导入,在蝴蝶泉边一对男女躲在蝴蝶树下情歌对唱,优美的歌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特点。

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品析,三个板块的设计是合理的,但有许多不足: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较为粗糙,对文本的解读不够。从局部上看,第一教学板块和第二教学板块跳跃性太大,没有很好的过渡衔接,没有层层铺垫。寻找“美点”,没有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没有设计好小问题,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脱节,重点不够突出。

课后,本组的老师给我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我静下心来,反复研读教材,觉得《云南的歌会》解读文本的角度很多:

1.可以从背景入手

因为课文距离我们时代太久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因时而发的。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民间歌唱活动为什么在云南各族人民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学生希望能够了解的。所以修改后的教案仍然保留影视《五朵金花》情歌对唱这一环节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学生认识云南歌会的基础。

2.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

云南的少数民族应该是怎样的?也许同学们很想知道。在《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中,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还轻轻地打了吆喝表示胜利,表现了极高的才智。这类妇女在我们同学的周围是很少见的。沈从文还致力于研究古代的服饰文化,从服饰描写中看出人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精神风貌。例如文中描写了云南妇女、阉鸡匠、赶马的女孩、吹鼓手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很有意思,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学生不难看出,这些少数民族不仅有才智,而且性情豪爽,有着纯朴自然的本性,这就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点。

3.可以从描写环境入手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所写的自然环境仿佛都有了人的灵性,山野都是活泼可爱的东西,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如:“那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唱歌也发生了兴趣……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品读这一段描写,就可以体会到沈从文独到的创作风格并让学生知道这些优美的环境是用来映衬人物优美歌声的。

4.可以从写景的层次入手

从写景的层次上看,既有近景的描写,也有中景远景的描绘;既绘其声绘其色又绘其形;从景色的搭配上看,有粉蓝的报春花、青翠的竹林、花茸茸的戴胜鸟、碧蓝的天空……作者巧妙地运用绘画中色彩搭配的技巧,把大自然描绘得五彩多姿。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景的层次,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质量。

5.可以从描写的场面入手

文章的第5自然段,描写传歌的场面是值得学生从写作上去借鉴的。“村寨传歌”盛况空前,既有全景的描绘,又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特别是对传唱声音的描摹,很贴切,那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鸣意味”。这一段犹如一幅充满民族特色的风情画,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总之,沈从文笔下,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的性情美,犹如一股清凉的山泉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出。

三、新设想

现在,如果要上这一课,我的教案重新这样设计:

(一)导入

保留《五朵金花》中情歌对唱导入。接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对云南的歌会的感受;结合课文从云南的少数民族、云南的景、云南的歌会这三个方面简单地描述。

说明: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筛选文章主要信息,快速把握文章主体内容的习惯。

(二)教师小结

云南的少数民族:是纯朴,性情开朗活泼、豪爽热情而又充满智慧的。

云南的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云南的歌会:形式多样,运用各种丰富比喻,是才智的大比拼,有一种淳朴本色美的“金满斗会”盛况空前。

(三)朗读

朗读文中三个片段。

1.插入对几个重点字词的认读:

蹲 踞 酬 和熹 微 譬喻 柞木林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龙吟 凤鸣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用各种形式读好写人、写景、写物、写场面等片段。

①请大家轻轻地默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说说你对这位年轻妇女的评价并说明你是从人物的哪些方面看出这一评价的?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去把握人物形象。

②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层次朗读第4自然段。请同学边听读边挑出最能体现云南自然环境的词语,并说说这一段写景的特点。

明确:作者巧妙地运用绘画中色彩搭配的技巧,把大自然描绘得多彩多姿;作者绘声、绘形、绘色,多角度地描绘了一个声色和谐的大自然的画面。

③请同学样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这千载难逢的盛会。

a.盛况空前。

b.歌会的声音(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鸣的意味)

c.参加盛会的人的身份(有打铁箍桶工匠的、阉鸡的、赶集的、乡村土医生……)

小结:这是一次盛大又持久的民间传唱会,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四)重点欣赏“昆明乡下”这一块的内容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把你思考到的问题在课本旁边做批注。

这一教学的设计,是把思考的空间让给学生,老师不要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自己阅读中收获一份发现与感悟的快乐。

假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这和赶马的女孩歌唱有怎样关系?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鸟的鸣叫和歌唱呢?

3.这一段写景的层次是怎样的?

(教师也可以补充给学生一些问题)

(五)总结

本文通过叙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再现云南特有的民歌民俗,表现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人们都说云南是七彩的云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对这个民族有了进一步了解。这是一个勤劳、纯朴而又能歌善舞的热情的民族。如果把这篇文章比作一支抒情曲子,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支抒情曲子呢?(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六)拓展

1.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美?请你用一两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

2.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一两首唱一唱,说一说。

说明:这次教学设计,融整体感知、朗读教学、品味片断描写、感受意境美为一体,真正做到了“走文本”,摒弃了那种华而不实的做法,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技有所长,又积累了语文素养,受到美的熏陶。

日月潭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篇7

一、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其中第

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指名读,自由放声读,男女生赛读、找伙伴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示范下,体会和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互相合作,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在自己读读课文第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 篇8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线、论、趣、提、底、颜”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朗读,读出小鸟争论的语气。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多媒体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活动起来,边做动作边唱《小雨沙沙》。

2、师:春雨多美呀,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春雨的色彩》。(师板书课题)

二、感受春雨,学习第一段

1、师:孩子们,你们瞧!【课件播放春雨的动画】下雨了,那在你们的眼中春雨是怎么样的呢?(春雨像什么?春雨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2、师:是啊,春雨在小朋友们的眼中是那么美。有一段描写春雨的句子,你们能不能读得很美?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识记生字“线”)

3、师:孩子们,你们平时观察过吗?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一样呀?

(1)谁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读好“沙沙沙,沙沙沙……”

(2)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2—5自然段

1、创设情境:听,谁来了?(播放鸟叫声)噢,原来来了几位小鸟朋友。咦,它们在叽叽喳喳的说些什么呢?小朋友想知道吗?

2、师:那就请大家翻开书第6页快来读一读吧!读之前先听一听读书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看拼音多读几遍。

(2)看看我们的小鸟朋友叫什么名字?

(3)它们在干什么?

3、交流提出的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们知道我们小鸟朋友叫什么名字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燕子 麻雀 小黄莺)

(2)那他们在叽叽喳喳的干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课件显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3)孩子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和你的爸爸妈妈或同学争论过问题呀?(结合生活理解争论:大家为了一件事情,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你

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谁都想说服别人,这就是争论。)

(4)这段话中藏着好几个生字宝宝呢?我们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课件显示生字:论、趣、题、底、颜】

请小老师领读——齐读

(5)那我们现在把生字宝宝带到课文中再来读一读吧。(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师:那春雨在小朋友们的眼中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绿、红、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孩子们,在这些颜色中,你最喜欢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选择你喜欢的一种颜色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小鸟为什么说春雨是这种

颜色的?

(1)学生自由读,交流感悟。

2、比赛朗读,在评议中进行朗读指导

(1)孩子们,昨天我们班呀评出了一名朗读高手,这节课我们再来比一比,看看谁能成为我们班的第二个朗读高手。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

种小鸟,读一读它说的话。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2)比赛朗读,师生评议

指导朗读:孩子们,小鸟儿们在争论呢,它们都想说服对方,那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鸟儿们在争论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指导学生读出争论的语气。

(3)评出朗读小高手。

3、小组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教学反思(欢迎浏览):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带讲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天的多姿多彩,感受小鸟们的活泼可爱。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自由

朗读,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主要通过抓住词语“不对、你们瞧,你们看”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争论的

语气,效果较好。由于本课的生字大部分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考虑到这一课的特点,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论、趣、题、底、颜”,

让学生将字与词,词与句联系起来,识字的效率更高。

但是在最后,我没有关注儿童的想象世界,只是把课本中的内容分析了下,并没有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

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课后,我反思,在讨论小鸟的争论问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小鸟?他们会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我想学生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 “喜鹊,小白鸽也参加了争论,它们认为春雨是紫色的,春雨滴在茄子上就成了紫色了。”等等

“可能性”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中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提供了许多教学情境,通过“摸球”、“猜一猜”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在直观中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个内容,他们也了解“一定”、“可能”的含义,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探讨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大朋友。他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猜一猜可能是谁?

生:鞠萍姐姐。

生:可能是白岩松。

生:可能是董浩叔叔。

师:一起来看大屏幕,看一看,你猜中了吗?(多媒体出示:李咏。)

生(齐喊):李咏!

师:喜欢他吗?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李咏,喜欢看他主持的节目。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看他主持的节目,特别是“非常6+1”。今天,马老师把“非常6+1”的“金蛋”搬上了我们的课堂,看屏幕。(多媒体出示:8个金蛋,金蛋下面写着:一等奖1名,奖文具盒一个;二等奖2名,奖自动铅笔一个; 三等奖5名,奖精美书签一个。)

师:我想同学们现在一定非常想砸金蛋,取礼物。不过老师有问题,我随便砸开一个,一定是一等奖吗?

生:不一定。

师:那一定是二等奖了?

生:不一定。

师:那肯定是三等奖。

生:不一定。

师:对了,其实这里面是有奥秘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了,老师就会把礼物送给大家。

二、猜想,实验,验证

1.师摸球,学生猜。

师:我们现在一起做个游戏。(师拿一个盒子,盒子中装有5个黄球、5个白球)游戏是“我摸你猜”。(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猜。)

师:(晃动着盒子)老师摸好了,你猜一猜吧!

生:黄球。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答案?(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师:好,看看你猜对了吗?(师拿出球。)

生:黄球。(猜对的学生举手,很兴奋。)

师:猜对的别骄傲,猜错的也别灰心。还有机会,再猜。(师又摸球。)

生:还是黄球。(台下有的猜黄球,有的猜白球。)

师:(摸出一看)是白球。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没猜对?

生:因为盒子中有白球,还有黄球。

师:对了,因为盒子中有黄球,也有白球,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不能确定,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板书:可能、不一定)

2.学生摸,老师猜。

(师拿一个口袋,装10个白球。)

师:(故做神秘状)老师可聪明了,一猜一个准儿,你们信吗?(找几名学生到袋子中摸球,老师来猜。)

生:(异口同声)不信。

(师摸三次,次次猜中。)

师:为什么老师猜了几次都猜对了?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猜口袋里白球多。

生:口袋里只有白球。

师:(倒出袋子中的球)验证一下同学们的说法。

师:因为袋子中都是白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板书:一定、不可能)

3.小组进行摸球,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师:你们愿意自己亲自动手摸一摸吗?听要求:6个人一小组,袋子中有黄颜色和白颜色的球,每人摸三次,先猜猜自己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摸完后记录。摸完后再把球放回袋中,大家轮流摸,都摸完后,观察统计的数据,再把球袋打开,看你有什么发现?(小组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可能性有大有小。)

师:(举起摸球的盒子)我想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一些,你有什么办法?

生:把白球拿出去。

生:再多放些黄球。

三、解释,应用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自己学会了这么多知识。你们能用学到的可能性知识帮助蓝猫、咖喱解决问题吗?

(多媒体出示:森林里召开动物运动会,要抽签决定比赛项目,现在这里有4个箱子,每个箱子中有不同的签。根据蓝猫和咖喱的愿望帮助他们选择箱号。)

(生帮助蓝猫和咖喱选择箱号。)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老师想考考你们,听要求摆围棋子。桌上的信封中装有黑、白棋子各10个,同桌配合摆棋子,看哪一组学生合作最默契,摆得又快又好。(找一组学生到投影前摆。)

1.要求:

(1)在盘子里放10个棋子,要求任意摸一个,摸到白棋子和黑棋子的可能性一样大。

(2)放10个棋子,任意摸一个,很可能是白棋子。

(3)放10个棋子不可能摸到白棋子。

2.说说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实现诺言,砸金蛋。

师:(出示标有全班学生学号的转盘)你们可能中奖吗?中奖的可能性大吗?中几等奖的可能性大?(拨号,选蛋,砸蛋。)

4.送没中奖的学生一句鼓励、祝福的话。(屏幕出示:你们真聪明,老师喜欢你们!)

教学反思: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人物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细节描写。

二、教学方式:师生互动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师生一起欣赏幻灯片播放视频《背影》片段——买橘子)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

2、老师提问:这段文字让你最难忘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以答出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因为这里描写十分细致。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描写。

(二)课前布置学生找出精彩的人物描写语段,当堂朗读,并说出精彩所在。这是一个知识陈列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一边读,一边分析出精彩之处,老师点评并在幻灯片上列出描写的几个类别。在学生分析之后,出示不同描写的不同作用,以加深印象。

幻灯片出示内容如下: 动作描写的作用: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语言描写的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 的身份与社会地位 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肖像描写的作用:

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特别出示图片希望工程宣传图片苏明娟的“大眼睛”和罗中立的的油画《父亲》,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节地描写刻画在艺术中的共通性)

心理描写的作用:

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 的思想感情。

(三)归纳总结

幻灯片出示老师提醒学生人物描写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2、人物描写的三要素:真实性、典型性、细致性 人物描写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1)对事物的观察要细致,描写力求生动形象。2)抓住典型细节,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3)精心锤炼词语,讲究以少胜多。4)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四)实战演练

1、分析两文段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甲:我爷爷是个农民,脸上布满了皱纹,手上满是一道道口子,非常粗糙。平时爷爷沉默寡言,只知道干活。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来,辛辛苦苦为这个大家庭操劳着。

乙: 我的爷爷是个农民,我很喜欢依偎在他的身边。数他额头上像小溪似的皱纹,更喜欢他那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一样的手在我光滑的脑袋上抚摸。平时爷爷沉默寡言,打我记事起,难得听他说上几句话,就是高兴时,遇到我这个最亲的孙子也只是笑笑。爷爷勤劳朴实,种了一辈子地,严寒酷暑,风里雨里,他总是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太阳落山了才带着满身泥土回家。爷爷就是这样辛辛苦苦为这个大家庭操劳着„„

让学生起来分析两处文段的区别,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在哪些方面展开可以使人物描写更真实,更细致,更典型。从而为下文的实战演练做好准备。

2、续写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发挥你的想象力,给文段续写后面的内容。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

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母亲年龄大了,双腿显得很不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务事。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

母亲突然停下来,把菜篮挎在臂弯里,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震颤起来。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担心我,总是要送我过马路才折身赶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牵着走过马路,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小心。”

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年轻母亲的细嫩软手,已成为一双枯干节深的粗手,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母亲臂弯里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手则伸出来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

根据上面文段的提示,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在具体操作上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几乎都可以运用到,个别同学甚至几种描写都能用上。两位同学起来读过自己的续写后,出示原文的内容,让同学们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人物描写要注意的四个环节。

3、运用学过的描写手法,对班里的某一位同学进行一段描写。要求抓住人物典型特征,描写要细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把所学切实落实到写作上,落实到生活里,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五)课后作业

请仔细观察你的一位任课老师,对他(她)进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点。不少于200字。

《精彩细节,装点文章》教学反思

近期我执教了《精彩细节 装点文章》这一堂作文教学课。这节课主要是针对高一学生的记叙文教学展开的。教学期望是使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记叙文如何在局部上写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从整体上对于记叙文的描写手法及使用技巧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细致生动,进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高一学生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记叙文写作。作文写作历来是学生非常头疼的一个环节,在学生进入高一近两个月的作文写作中,我明显发现了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其中记流水账,通篇文章没有真正的细节的描写而使文章缺少可读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此,我特地设计了这堂课。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我把目标设定为:

1、让学生明确记叙文人物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2、让学生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细节描写。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我基本上实现了这两个环节。

首先以经典导入,以经典分类,既是温故,又是知新。让学生明确记叙文人物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其中分类学生以前零散地接触过,但是在作文教学中综合归纳这应该是第一次,特别突出描写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写作表现人物时有使用描写的主动性。这个环节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重要。后来我想,如果能够把这些理论与学生的实际作文联系起来,也许更好。

其次是老师的归纳提醒。理论虽然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但它是实践的老师。这一环节主要是在理论基础上提醒学生描写要注意的环节,为下面的实战演练做好准备。是理论的升华,也是思路的进一步澄清的环节。

再次,实战演练。当堂进行所学知识的落实。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先比较分析,巩固上面所学,再进行续写,戴着镣铐的舞蹈,接着便是正式放开的生活再现,让学生动手写自己的同学。包括作业设计的让学生写自己的任课老师,都是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出发,激趣从而引发写作的热情。写同学哪一环节,因为是当堂起来诵读所写片段,让其他同学猜,同学们空前热情,恨不得调动一切手法来极尽描绘之能事。几乎个个起来念的同学都让同学捧腹,并迅速猜出了主人公是谁,这应该说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宿舍温馨提示语大全下一篇:建筑模型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