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2024-06-27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精选8篇)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1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 王玉红 邮编734500

电话0936—336848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会“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

2.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盒子、球、水果、水果篮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你们会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跟老师一起玩。2.师生共同游戏,其他同学猜测结果。3.揭示课题:可能性

„反思:在课伊始,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转移到课堂上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体验“一定”和“不可能”

师:我们来举行一次摸球比赛,桌上放着两盒球,请男生一队,女生一队上来摸球,哪一队摸到黄球最多,哪一队就获胜。

两个队依次进行摸球。

师:女生摸出了6个黄球。为什么女生每次都能摸到黄球?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各抒已见。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想看看吗? 打开盒子让学生观察。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每次都能摸到黄球的原因。师:全是黄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会摸到什么球呢? 学生猜测老师摸球的结果。老师板书:(一定)

师:那男生为什么一个黄球也没摸到?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想看看吗?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摸不到黄球的原因。师:我任意去摸一个,老师可能会摸出黄球吗? 学生猜测老师摸球的结果。教师板书:(不可能)活动二:体验“可能”

师:刚才男生有意见,说老师放在两个盒子里的球不一样,这样比赛不公平。那下面我们就来一次公平的比赛。老师在每个盒子里放了6个黄球和6个白球。哪一队摸到黄球最多,哪一队就获胜。

两个队依次进行摸球。

在摸球前老师引导学生对摸球情况做出预测。教师小结比赛情况。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两次摸球的情况,什么情况下摸到的一定是黄球?什么情况下不可能摸到黄球?什么情况下可能摸到黄球? 教师板书:(可能)

〔反思: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特殊之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三.实践体验,拓展新知

活动三:放水果游戏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实物拿出来:一个篮子、苹果、梨、桔子)师:盒子里放哪种水果,老师任意摸一个,一定是桔子。该怎么放呢? 学生放水果,教师巡视,然后进行反馈。

师:说说你是怎样放的?

师:放1个、2个、3个、4个、5个都可以吗? 师:盒子里面只放桔子,那摸到的一定是桔子。

师:盒子里放哪种水果,老师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桔子,该怎么放呢? 学生放水果,教师巡视。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只要盒子里不放桔子,那摸到的就不可能是桔子。

师:盒子里放哪种水果,老师任意摸一个,可能是桔子,该怎么放呢? 学生放,教师巡视。反馈学情,师适时总结。

学生带着对“可能是桔子”的理解,再次去和同伴进行交流,体验。„反思:通过放水果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四.生活体验,巩固延伸 1.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下面我们选择“一定”、“可能”、“不可能”来填空。(1)、太阳()从东方升起。(2)、人()长生不老。(3)、今天,老师()要表扬我。(4)、人()是慢慢长大的。(5)、我将来()会考上大学

2.小结: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这就需要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

„ 反思: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深了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活动四:摸奖游戏,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师:现在社会上流行抽奖,摸彩票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摸奖活动,看看你手气好不好?能不能中奖?

(师拿出装有15个白球,2个黄球的盒子)师:从这个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结果? 生: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师:现在规定摸到黄球为中奖,每小组选派一位小朋友上台进行摸奖。祝你们好运。

学生进行摸奖活动。

师:(根据中奖情况问)为什么中奖的同学这么少? 生:因为黄球少,不容易摸到。师:像这样我们就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

师:如果让你们再摸一次,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球中奖呢? 生:白球。因为白球的个数多,容易摸到。

师:也就是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中奖的可能性也就大。

小结:我们平时遇到的摸奖、买彩票不一定会中奖,大街上的小摊贩就是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骗人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正确看待大街上所谓的摸奖活动,不要上当受骗。

„反思:有了前面的实践活动的基础,再通过此环节的师生、生生交流,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下主动地理解、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及时揭穿了小摊贩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骗人,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学的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2.学生畅谈收获。

3.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事一定会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不可能会发生?

4.交流反馈。

5、本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反思:让学生畅谈收获、交流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对优点的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的改进,同时对自己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利于今后课堂教学的开展。‟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2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 “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专题已经明确了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相当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2.品析诗句,体悟意境,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熟悉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3.比较赏析,进一步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发挥想象,改写诗句。

四、教法与评价

检测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

1.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设置检测题,检测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展示互评改写文字,检验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六、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4.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联系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六)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七)改写诗句,把握情景关系。

1.明确改写与翻译的不同。

2.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改写本诗。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同学每个人承担一两句的改写任务,然后交由组长汇总,全班交流展示。

3.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

可以指导学生从主要意象的抓取、是否置身诗境、描写的意境是否雄浑宏阔、情感是否深沉悲凉、语言是否优美得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八)师生小结课堂。

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身世和他的创作风格;通过诵读、鉴赏、讨论探究,熟练运用各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角度,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通过改写,体悟了杜诗意境的雄浑开阔和情感的深沉悲凉。

(九)作业布置

完成《登岳阳楼》的改写,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

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

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

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

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该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主体内化型绿色课堂的建设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B475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一是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概况,以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对比为重点;二是重点介绍了黄河的泥沙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问题,最后以“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水患”为重点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每一部分专题的介绍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该专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部分,首先以简练的语言交待出中国是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以及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小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国的河湖状况有初步了解。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首先以图解的形式讲解什么是内流区和外流区,并简要介绍他们在水量、流域面积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对比,说明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差异。教材配以代表性的图片对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作了有侧重的介绍,突出了我国西北地区内流河的基本特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在地图上认识中国主要河流并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外河流在流量、汛期等方面的差异。

京杭大运河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突出它在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和服务于南水北调的巨大功能。

黄河部分的重点在黄河的环境问题和治理上。课文以图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造成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是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的问题所在,课文图文结合,并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治理黄河的重要性的认识,活动部分让学生变换另一个角度,全面综合地考虑治理黄河的措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课文开头用不多的几句话赞美了黄河,但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作用。

长江部分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丰富的水能资源,黄金水道和水患的治理.源流概况的内容通过长江水系图和三幅图片说明,同时使学生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长江干流剖面图对长江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以及水能资源的富集地段给出了直观地解释。黄金水道是通过长江航运图点明的。活动2既阐明了长江水患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推理长江水患的集中发生地提供了基础,同时在学生对于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得出答案的同时,也受到了协调人地关系等观念的教育。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识记能力,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浓,大多数同学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形状、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记住黄河的地理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教学难点:

gt设计教后反思 篇4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的反应最快。(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读得真好!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矛 盾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故乡》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大全 篇5

二、课堂环节设计及思想

环节设计中第一要讲的是板书的处理。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板书的效用,特别是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更让我们置板书于脑后;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板书又往往成了文本核心内容的再现。但是在本课时里,板书是整堂课的重点,它展现的是学法指导。学生一看到这个板书,就能明白,我该如何阅读本文。更重要的事,这个板书不仅对本文有指导作用,对于任何类似的文章都具有指导性。

第二、强调学法的指导。整堂课学法的指导有三处:

1、第一个环节中,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指导,言语不多,但是教师点一点,对学生今后阅读长文章有很大启发。

2、研究人物的方法指导,从两个角度来谈:注意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人物发展变化过程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反复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阅读文章需要知人论世,那就要查阅资料。在众多的信息中如何捕捉我所需要的内容呢?作者生平、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等等。方法一落实,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盲目搜寻资料的时间。

第三、重视语言的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都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有两个小环节的处理,希望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一是第一环节中的一个追问,你是如何推算出“我”呆在故乡的时间的?这其实是训练学生答题的完整性。让学生明白,在讲出答案的同时要讲明理由。二是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提出的高要求:让学生先概括说人物形象,再有条理的说明理由。这其实是训练学生清晰和缜密的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第四、注意学生的认知坡度。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盘旋上升,在这堂课的环节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几个环节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层面是这样倾斜上升的:

1、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归纳方法。

2、运用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3、巩固方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4、课外延伸,搜寻资料,探究学习。学生从教师辅助到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学步的过程,难免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而不是搀扶他们,终有一天他们会健步如飞的。

三、教学后的感想

参与这样一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最后,是对自身素养的审视。在备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和年轻的后辈,我缺乏的还不只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青涩和稚嫩;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又使我在课堂上显得呆板,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又使我不能兼顾学生的回答和教学内容,以致学生出错都没能注意并及时指出。这一切,使我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还需要多方面的修炼,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的训练。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需要从现在培养起来。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篇6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析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板书如下:

长恨歌

叙事诗

欢娱之盛--马嵬之变--玄宗之悲--杨妃之苦

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

1.谁之恨?

2.为何“长恨”?

3.怎么写“长恨”的?

要求:1.不求完美,但求有真实体验

2.结合己有知识,但观点必须有文本诗句做支撑

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

谁之恨为何恨?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第三节:我眼中的白居易

1.白居易生平故事

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

3.总结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4.口头作文《我眼中的白居易》

板书:

白居易:平易近人,独善齐身

诗 歌:用语流便,音律和美

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一、一首诗一条线,一节课一个点

三节课中自我感觉最成功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恨”为线索,启发根据自己的体验揣度诗人的意图。学生们的讨论活跃,唐玄宗之恨,杨贵妃之恨和白居易之恨都是学生从诗句中解读而来。只是在如何写恨上,普遍分析空洞。因此,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唐玄宗回宫之后触景生情这节。

二、朗读和鉴赏应隔而不分

第一节为纯诵读课,因为诗歌篇幅长,纯粹的诵读课显得有些单调,只是偶尔有学生读错字音,便会制造一些笑话,如将”姊妹弟兄皆列土“读为“姊妹弟兄皆烈士”,“渔阳鼙鼓动地来”读成“渔阳屁股动地来”。这些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于文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应进行录音带读,并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加强诵读方法指导,不求全篇,但求一句或一段突破,在诵读中学会披文入情。

三、将诗人与同时代名人联合,搭建立体背景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创新的魅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求异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3、知识: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知识、勇于实践是重点。是本课的落脚点。

让创新思维闪光是难点。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变成现实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探究,注重过程性。

2、小组合作讨论法:能体现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景教学法:依据启发性原则。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创设情境与活动,还时间于学生,还空间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 人类曾经有过无数美好的幻想,如飞到月亮上去,希望有一个机器人为自己服务等,这些幻想曾让无数人苦苦追求和探索。今天,这些幻想早已成为现实,阿波罗登月计划已完成,中国的嫦娥一号于2009年3月着陆月球,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已经实现太空漫步。

请同学们看图片

思考:是什么让人类美好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呢?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是创新发明搭起了理想与现实的桥梁,那么,如何搭起创新的桥梁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创新需要的条件。

板书:搭起创新的桥梁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活动一:学会观察。参考《舍莱恩教授的一堂课》组织活动。教师拿一个盛有盐水的玻璃杯,把食指伸入水中,然后抬手添一下中指,要求学生照样去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尝到了苦涩的盐水。教师: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看图片,讲故事,谈感受。

教师: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秘密,只要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原因,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发现,可以说,善于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2.歌曲解读——大胆想象。下面我们伴着这首非常熟悉的歌曲《猴哥》,说一说人类这些美好的愿望怎样变成现实?

投影:

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克隆技术)

翻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航天技术)

眨一眨眼睛能把鬼识破—-(X光透视)长生不老———————-(基因破译)

起死回生———————-(器官移植)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可以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些神话般的、异想天开的想像经过人类的创新实践逐一变成现实。那么怎样开发自己的想像力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 过渡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陶行知 问题:陶行知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3.活动二:学会求异思维。结合教材75页材料,思考问题:伽利略身上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这种品质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意义? 教师:培养创新思维要大胆质疑。投影:尝试解决问题。

上面有10只玻璃杯。左边5只内有水,其余5只空着。现在规定只能动两只杯子,如何才能使这排杯子变成有水的杯子和空着的杯子相交错?

请同学们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分析司马光解决问题的方式。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摆脱思维定势,求异思维。如果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将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可以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4.积累知识。创新没有捷径,先厚积,才薄发。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投影: 材料

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但他自学了《科学百科全书》和牛顿等人的著作。

材料

二、电报的发明家莫尔斯是一个画家。41岁那年,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他对电流产生了兴趣,可是他对电一窍不通。他想,天下哪有天生的电学专家?他丢掉了画笔,从事起电学研究来了。后来经过了5年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发明了电报机。

讨论问题:知识储备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你打算如何积累知识?

教师: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青少年要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5.讲故事,谈体会——学以致用。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就一定会有所发明创作吗?还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

请同学们讲《小马过河》的故事,交流其中的道理。

事生于虑,成于做,没有创新的实践,哪来创新能力。爱迪生做了1600多种材料的实验才发明了钨丝,可见其追求的执着。

三、走进生活

尝试创新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可记数的订书机”、“四能枕”、“充气雨衣”、“乒乓球捡拾器”、“小孔菜刀”、“电饭锅溢液槽”、“降温调湿电风扇”、“免擦自动黑板”、“黑板拾尘槽”

简单实用的“灭蚊台灯”是中学生罗飞雄同学发明的,因为在灯下学习时常被蚊子咬,罗飞雄想到把电子蚊拍装到台灯下,蚊子飞到灯下便会被击毙。

成都高中女生叶洵发明的“摩托车冷暖空调帽”,受到南京一空调公司的青睐,并出价12万元,欲开发这一创新成果。此帽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帽内既可制冷又可制热。

(1)看了上面的实例对你有什么启发?

(2)向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并谈一谈体会。

(3)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今后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点拨:创造发明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从小发明小制作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制造打基础。

2、请同学们试着就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1)擦黑板时,如何不让粉末到处飞扬。

(2)能否制造出一种自动开关的水龙头,节约用水。

(3)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使学生不学自会。

四、谈理想:我国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归纳创新的条件:

创新=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求异思维+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六、小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我们要响应时代呼唤,站在时代前列,从创新思维到创新实践,相信同学们创新的星星之火定能成为燎原之势,从而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三思而后改

一、思得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教学这节课的总体感觉是学生思维活跃,思路非常开阔,出现了教学高潮。教学中通过图片、歌曲、活动、讲故事、谈理想等形式,从课堂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中有思考,有实践,能形成理论知识与思想认识的统一。各个环节的过渡也很自然。

二、思失

教学的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如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这节课的最大失误是,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白”。比如歌曲解读——大胆想象环节,应该给学生留出自由想象的时间,这是一个很能发挥的话题,但是,我却过早的给予点拨和总结,使已经出现的课堂高潮很快消失。还有,感觉知识面太窄,当学生问:“克隆技术能克隆人吗?随着基因密码的破译,人类能活到多少岁呢?”我想给学生解释,但是感到力不从心,简单解释一下敷衍说:“这个话题,课下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问一下生物老师。”

三、思新

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片段和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最好能详细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等等,都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这堂课出现了三次高潮:一是歌曲解读——大胆想象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像在“思失”中我提到过的。二是学会求异思维这一环节中“十只杯子”的探究活动,学生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了很多种尝试,虽然最后只有一个小组做到了,但是其他小组感触也都很深。三是走进生活,尝试创新环节,当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的时候,我突发易想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使学生不学自会?”有的回答能,有的回答不能,我最后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唯有努力,才能成功。”

四、“再教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8

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的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及运动,再到观察鱼的吃食、排泄,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不同,以指导饲养小金鱼结束。如果不能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40分钟的课堂将很难把握。觉得比较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直接接题——金鱼。接下来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观察金鱼,明确观察的要求非常的重要,我给孩子们提的要求是:观察金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怎样运动?花四五分钟的时间观察后,交流完成对金鱼的身体及主要器官的认识,(把学生不成熟的表达,用科学的语言整合。)然后小结鱼的种类很多,但他们的基本身体特征都很相似!(完成的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建构)。

第二部分观察金鱼吃食与排泄,活动前强调这样几点:

1、放几粒鱼食,2、静静地观察鱼怎样吃食物?

3、找找鱼的粪便,从哪里排出?这些细节的强调将有助于这个活动的高效。吃食是很快可以完成的,但也有因为连续几个班一起上,有个别小组金鱼不捕食。排泄粪便可没有那么巧了,请看到的小组来说一说。

上一篇:电影孝女彩金个人观后感下一篇:我爱百合花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