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共12篇)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1
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小学 王吉香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7-02 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学习本课教学的直接基础。本课的学习同时又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以及定量分析可能性的大小”奠定基础。本课重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解释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正确使用词语“差不多”来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猜想—游戏—体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同时养成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笔者创设这样的游戏:“同学们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相信刘谦的魔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也来表演一个魔术。想玩吗?”学生齐说:“想。”对于学生来说,魔术充满了神奇感,教师设计的这个小小的魔术游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新知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个游戏:“摸一摸”“抛一抛”和“放一放”。通过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同时,教学设计还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最后带领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可能性相等的知识所解决的问题。如,足球比赛中掷硬币确定谁发球,引导学生思考:在足球比赛中为什么裁判可以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给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展示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主摄取、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孩子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教学中,笔者努力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和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场所,而且也亲自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索。
试讲第一次课时,笔者设计“摸一摸”活动的要求是:每组确定“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和“安全员”,让每组的“操作员”一人摸40次。课后就有学生和笔者说:“老师你怎么只让一人摸球呀!”当时笔者就想:“是啊,学生人人都想去摸球,干嘛笔者要压抑孩子们的欲望呢?”经过思考,笔者将“摸一摸”活动的要求修改为:从口袋里每次摸出一个球,再放回,每人摸10次,一共摸40次。考虑到有些小组的人数多于4人,便增加:小组成员多于4人或少于4人的,计算好每人摸球的次数,保证小组一共摸40次即可。出示要求后,组织学生讨论:“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人人有参与摸球、报数、记录的机会,又能在小组人数多或少的时候,组员之间进行分配、调剂,在合作中增加协作意识,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又问:在摸球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提醒学生要数好摸球的次数,保证40次不能多也不能少。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组织小组成员一起核对统计结果,在学生的作业上备注:核对数据,小组总次数多于40次或少于40次的无效。
三、层层深入,体会可能性相等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特殊性在于能引导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发现、思考的基础上实现抽象、概括。它不但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相等的这种可能性很少,怎样使学生体会摸到白球和黄球可能性是相等的呢?笔者采取的方法是:估计—实验—观察—比较—小结—设问—总结。
在“摸一摸”前让学生估计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白球多、黄球多、白球和黄球一样多。然后进行实验活动,汇报统计结果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统计结果,使学生明白白球多,但只是多一些;黄球多,也只是多一些。课上有个小组统计的结果为白球10次,黄球30次,笔者引导学生:“刚刚我们每个小组只摸了40次,如果摸的次数再多些呢?”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可能性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两种球之间相差的数会越来越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计算全班同学白球和黄球的总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摸到黄白球的可能性大小。这时小结:“从这样的口袋任意摸球,可能摸到白球多一些,可能摸到黄球多一些,也可能摸到白球和黄球一样多,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后又设问:“如果继续摸,摸400次、4000次,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会怎样?”通过估计、实验、观察、设问之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像这样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也可以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
在本节课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小组统计总数与要求总数不符的情况,在思考之后笔者果断地说:“这个小组统计的数据不符合要求,我们不能采用。”这样的“判决”对学生来说,可能有点“残忍”,甚至会让学生觉得委屈。但学生也会由此吸取教训:任何游戏必须遵守规则!也提醒其他组的学生注意:在汇报前要注意核对数据。
四、练习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放一放”时,笔者在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之外,还增加了一个环节:“如果是这样的8个球(4个白球、2个黄球和2个红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50次,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可以怎样放?”当时学生有两种做法,一种放“2个黄球和2个白球”,另一种放“1个白球、1个黄球和2个红球”。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从这两个口袋里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都差不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个口袋中放的白球和黄球个数同样多,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都差不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在观察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定会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数学的素养必将不断提高。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2
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2页
教学目标:
1.在摸球活动中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会选用合适的方法记录实验数据, 认识条形图, 初步感受条形图在表达数据中的作用, 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价值。
2.从数据分析中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能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简单判断, 并作出适当的解释解释。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在活动中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 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 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你知道在乒乓球比赛中, 怎样确定谁先发球吗?这个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2. 如果规则这样:裁判员口袋里有红白黄三只球, 裁判员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只球, 摸到红球就先发球, 这个规则公平吗?学生说不公平后, 可设问:摸到红、白、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为什么这个规则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摸到红球和摸不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不相等的。这个规则公平吗?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要探究?板书课题。
二、实验操作, 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小
本节课, 我们继续通过摸球活动学习可能性。
1. 预测
在不透明袋子里放进3个黄球和一个红球 (球除颜色不同外, 其他方面相同) , 每次任意摸一个球, 摸十次。摸到哪种球的概率会多一些? (顺便提一句, 教材是这样问的:摸到哪种球的概率可能多一些, 这本身就是一句废话, 还不如用例1中的问法)
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估计。
2. 设计实验方案
你有这样的猜测, 那怎样用数据说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你准备怎样实验?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呢?
引导学生分成四个组, 小组内明确分工, 1人拿袋子, 1人摸球, 所有同学都要记录。
怎样记录?引导学生讨论。白菜老师给你们带来两种记录方法, 请学生看书第92页的记录方法, 你们看懂了这两种方法了吗?请学生举例说明。选一种你喜欢方法记录。
3. 组织实验
各组把实验做完, 并在书上记录好摸球结果
4. 交流记录方法
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问这些学生是怎样记录的。
引导观察左边的图和右边的图有什么不同, 红球和黄球分别摸到几次, 你从哪幅图更容易看出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左边的图更像一个原始记录单, 右边的图叫做条形记录图。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请原来用方块图记录的同学在条形图上再涂一次。你觉得条形图有什么缺点? (绘制比较麻烦) 。
你们小组得到哪些数据, 在小组内说一说。
5. 分析并结论
汇报各小组的统计结果, 填在下表中
如果各小组摸到黄球的次数都比摸到红球的次数多, 就请学生看各组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体验因为黄球放得多, 任意摸一次,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相反红球放的比较少, 任意摸一次,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小, 所以摸到黄球的次数比摸到红球的次数多。
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一样吗?你能说说估计的依据吗?
6. 质疑
有没有预测是对的, 而实验的结果是相反的?如果有这样的小组, 他们自然会提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小组, 摸到红球的次数比黄球的多。教者追问:红球摸到7次, 黄球摸到3次, 有这种可能吗?有可能, 谁能帮他分析一下这种情况的原因。
假设第五小组出现了这种特殊情况, 你能分析汇总表中的数据, 说明你的预测是正确的吗?引导学生在汇总表的最后一行填上全班的统计数据, 进行分析说明。
设计意图:例题的教学试图以“预测———实验———分析并结论———质疑”的思路展开。 (1) 预测:收集整理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就在于合理预测并正确决策, 预测哪种球会摸得多, 实际上是启发学生凭直觉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 (2) 实验:本环节把操作和收集数据结合在一起, 对可能性大小这一数学事实的认识需要大量具体事实作为支撑。知识只有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概率的教学必须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才能丰富学生对概率意义的体验和理解。 (3) 收集整理并分析数据:教材利用条形图帮助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这些数据仅仅来自一个小组, 数据本身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而且有可能出现偏差, 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统计表帮助学生扩大收集范围, 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才更科学。 (4) 质疑:摸球活动本身就是随机现象, 结果可能会很复杂, 学生可能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局面复杂时, 更要把握好质疑环节, 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扩大并引向正确的结论。
三、分组游戏, 深化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看书后指明说说游戏要求和记录方法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体, 同桌合作轮流抛小正方体和做记录。
从上面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班内汇报小组的活动过程、数据, 交流活动体会。
设计意图:在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再次体验可能性的大小以及等可能性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⑴学生读题, 读懂题目要求
⑵同桌讨论:根据题目中的两个不同的要求, 各应该怎样装铅笔。
⑶在班内交流, 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装。
四、联系实际, 内化提高
1. 我们回到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口袋里装红白黄三只球, 摸到红球者先发球, 这个规则为什么不公平?
2. 某饮料公司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 设立了奖励措施,
一万瓶饮料为一组, 一等奖1名,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50名, 中奖的可能性大还是不中奖的可能性大?如果中奖, 中几等奖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构想:通过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个走迷宫的游戏,你们高兴吗?现在,我就把咱们班的同学分成两个大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下边,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出来,你们两个谁先走呀?如果他先走,你同意吗?如果她先走,你同意吗?看来,他们两个给咱们大家出了一个难题,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们两个有顺序地依次出来走迷宫吗?(生答:投硬币、掷色子、抓阄)
师:你们想到的这些游戏都公平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与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有关的问题——统计与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走迷宫的游戏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对新知的渴望走进文本,为进一步有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新课导入贴近主题,自然亲切。
二、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1感受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
师:下边,我们就以抛硬币为例,共同来验证一下这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师:现在,老师手里就拿着一枚硬币,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我随便向上一抛,是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呢?还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生猜)请同学们再猜一猜,如果我连续向上抛20次,正面朝上可能是多少次?反面朝上又可能是多少次呢?如果我让你连续向上抛20次,正面朝上可能是多少次?反面朝上又可能是多少次呢?把你猜到的次数记在本子上。
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组共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请大家听好要求:在你们三个人小组中,一人负责抛币,注意抛币高度是20——30厘米,每抛一次,向记录员报告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连续向上抛20次。第二名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好每次抛币的结果。第三名同学负责监督。
(生三人一组,抛币试验开始,师深入组内,观察,指导,搜集信息)
师:刚才,你们各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都有哪些组试验的次数和预测的次数不一样?
师:这也说明,抛币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的结果事先我们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事先无法准确的预测结果,这是随机事件的一个特点。结果无法事先预测,但从实验的结果中,我们还是能找到规律的。下边就请个小组汇报你们实验的结果。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师随机板书五个小组的数据)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从这个统计表中,你都发现了什么,搜集到了那些信息?
(生汇报)
师:这些进一步说明了抛币结果的不确定性。
2探究规律,体验并认识可能性相等: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看看他们两个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和总次数的一半又是什么关系呢?
(生观察,发现规律)
师:(出示历史上五位数学家实验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寻规律)
生:汇报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
师结: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基本相等,都非常接近总次数的一半,这正说明抛币时正面与反面朝上的机会是一半对一半,也就是说,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各占1/2。这在数学上,我们管它叫等可能性。那现在谁來说一下,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出来走迷宫,公平吗?
(生说明自己的理解)
师结:由此看来,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只要使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就可以了。
3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相等:
师:你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吗?
(生列举生活中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师:(举起事先装好三个球的塑料袋,里面装一个白球,两个黄球。)如果老师现在让你们玩摸球游戏,你们认为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各占几分之几?要使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应该怎样装球?
4玩游戏,进一步体验可能性相等:
师: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摸球来确定哪个组先出来走迷宫吧。
师:(问第二个走迷宫的同学)如果我让你们重新摸球,你有没有机会摸到黄球先出来走迷宫呢?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嘛?
师:(问摸到黄球准备第一个走迷宫的同学)我这里有两个骰子,(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你准备选那一个?能用刚才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嘛?
(走迷宫活动开始,时间关系,只进不退)
师:如果我让你们再玩一次的话,输的队有没有可能赢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无论是小组合作抛硬币,统计出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次数,还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及历史上几位数学家实验的数据,乃至走迷宫之前的两次设疑,都是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发现、验证、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手段,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数学活动,从而探究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设计游戏,学以致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做实验,玩游戏,学到了很多知识,那么,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做练习。)
师:下边老师给大家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请你们各小组设计一个游戏,要求:游戏内容生动有趣,游戏规则要体现公平性。
(学生分组设计,搜集信息。)
生汇报,师做全课总结,生配乐欣赏概率小史。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4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好几个摸球游戏,课堂上学生对于游戏的热情较高,部分学生游戏结束还意犹未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
批改课后作业时发现学生虽然已会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但如何自己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还是掌握得不好,有一些学生对于规则的描述不清晰、不完整。
《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篇5
记得第一次在一班上这节课的时候,由于事先对学生特点不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没有充分估计到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致于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时间不够用,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这节课后,听课的老师细心地帮我评讲了这堂课,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板书、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等,而且也就这些问题积极地帮我想解决的方法,这对我接下来进行平行班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第二次讲这节课的时候,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摸球环节用时过多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对策:首先,在摸球游戏之前,明确摸球游戏的规则;其次,让学生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即小组长负责记录数据,剩下的三个同学依次连续摸10次;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全班8个小组中取完成最快的前五个小组的成绩。这样一来,学生任务明确,在游戏的过程中各有分工、各负其责,因此整个过程很顺利,全班八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好几个小组提前就完成了。由于学生提高了做游戏的效率,整个课堂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就显得比较充裕,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我自我感觉这堂课上的还可以的时候,评课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解决了课堂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当速度快的小组提前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只是单纯的在举着手等着其他小组的同学,而白白的浪费了这段时间,致使教学出现了空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来设置分层的教学任务,以便从不同层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6
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例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描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采用动手活动,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处理最后一道题在检测导结时,后一道题创设题,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7
教学目标: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统计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会进行数据的统计,会制作统计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近视眼发病率。
1、出示明光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近视眼发病情况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 先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的横行表示什么?竖列表示什么?
(2) 观察竖列,看一看一格表示几?
(3) 要求。让学生说说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回答问题。
(1) 问题:几年级的发病人数最多,达到()人。
(2) 问题:全校的近视眼人数共多少人?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 问题:六年级发病人数是一年级的几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二、1分钟跳绳。
1、出示三(1)班男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情况。
2、统计数据。
有的学生可能说通过同桌合作完成,也有学生可能一个一个进行统计……
(2)建议大家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学生报成绩,另一个学生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3)交流统计的结果。
3、制作统计图。
(1) 观察统计图的横行和竖列分别表示什么?1格代表几?
4、回答问题。
(1) 问题:三(1)班男同学跳绳成绩最好的是几号同学,跳了几个?
问题:学校规定,1分钟达标成绩是110个,三(1)男同学达标人数是几个,占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看了以后想要发表什么意见或建议?
学生独立制作统计图。完成后先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再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数据后你有什么感想?
(1)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
让学生思考:如何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把统计结果的人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原先的人数。
独立完成其制作。完成后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复习课 课时 52
教学目标:1、根据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够列举结果,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问题,在可能性中能列举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收报纸的统计表。
1、出示三(1)班同学回收废报纸的情况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1)问题:全班共回收报纸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25+28+30+18+24+25=150(千克)
(2)问题: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
(3)问题:如果每千克废报纸值6角,这次回收的共值多少元?
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
150×6=900(角)=90(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掷小正方体。
1、出示小正方体的情况:6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随意抛一下,小正方体落在地上后哪面朝上?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实验。每个同学抛20次,并记录每次出现的数字,记在书上。
6、观察这些数据后,你想说说什么?
三、摸一摸、猜一猜。
1、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
2、口袋里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拿出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些。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150÷6=25(千克)
学生讨论汇报
要求学生能够罗列出现的结果。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个人汇总。将自己抛了20次的结果进行汇总,出现每个数字的次数分别是多少次。
4、小组汇总。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进行统计。
5、全班汇总。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总,将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统计与可能性 教案 篇8
题统计与可能性时第2时班级六八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分别在三下、五上和五下相对独立呈现。本选用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教材力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系统理解和对比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与实际应用技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初步知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从数这三种统计量的实际意义2.体会这些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根据具体情景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不同特点。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积极学习数学的学习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此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与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和用途,并初步具有估算的方法与能力。现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综合出现,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与年龄特点,但在思维水平上显然提高了要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数学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形成网络,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巩固提高,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总复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复习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1、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在前面我们学习和掌握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谁来说说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师:给你一组数据,你会求它的平均数吗?让学生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多媒体出示:身高(厘米)140
49,8师:再出示一组平均数书P111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如果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师:接下来我们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复习求众数的方法师:什么是众数师:那又怎么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呢?师:那一组数据是否只有一个众数呢?师:你能找出它的众数吗?出示P111例2引导学生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师:追问为什么是12?你是用什么方法找的?
3、复习求中位数的方法师:再请你们求出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中位数又怎么求?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师:找一找身高数据的中位数。师:说一说你在找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时是怎么做的?
4、复习近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异同师:我们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统计量生: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要用这一组数据的总数来除以总份数生列式求出平均数让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然后抽一学生的作业展示引导学生说出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用总身高÷总人数引导学生回答: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找一组数据的众数时可以通过制统计图、统计表来找众数bn可以用分类的方法,还可以直接观察等方法找众数。学生:不一定,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或多个。生:这组数据统计表中,直接观察知识身高12米的人数最多,所以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让学生系统地复习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方法,不仅能为后面统计量的应用打好基础,而且能通过这些方法的集中复习,让学生掌握三种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求三种统计量的区别,这是后面学生合理选择统计量的基础,要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统计量的知识分别求出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这里分别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师:既然三个数都能反映这组同学现在身高的一般情况,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再汇报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这个环节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再次经历三种统计量的比较过程,有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的深入理解,为后面统计量的应用打好基础。小结师:小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集中趋势,它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但在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师:在这时,请同学们看一下,你觉得应该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的哪个量作为这组同学身高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综合应用多媒体出示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堂小结师:这节复习了什么内容?在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怎么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当选择一个统计量来表示?学生回答板书设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总数量÷总份数)
总体水平
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
一般水平
众
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集中趋势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篇9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2、会运用规律结实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规律
教具:8个布口袋。红球、绿球各48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定”与“不可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口袋,放5个红球进去,我请同学来摸一摸的话,你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一定吗?为什么?可能摸出黄球吗?为什么?
师:那我放一个黄球进口袋。现在,如果你在口袋中摸一个球,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总结:是啊,现在我们不能肯定摸到的一定是红球还是黄球。只能说可能摸到红球,可能摸到黄球。具有“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
二、学习可能性
师:这只口袋了有5个红球,1个黄球。你能猜一猜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那5个黄球,1 个红球呢?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师:哦。可这毕竟是我们的猜测啊,得想个办法严验证一下,怎么验证呢?
师:是啊,多摸几次我们才可以发现规律啊!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不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而且想到做摸球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有科学家的意识啊!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吧!但在实验前老师有个要求。我请1-4组做5个红球1个环球的实验。5-8组做5个黄球1个红球的实验。我们6人一组。由课前选好的正副组长负责记录和监督。其他人每人摸10次。总共40次。
师:为了让实验更科学,大家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师:那记录的方法有哪些呢?(没有正字就说老师这里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正字法)
师:那谁给大家介绍一下正字法!如果有其他方法,就个正字法比较一下(可以根据合计比较)
师:你觉得正字法有什么好处?
师:我们就规定实验的时候,同一用正字法记录。同学们,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像科学家研究科学一样,认真对待,实事求是。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的最认真,活动最规范。明确了吗?小科学家们,开始实验吧!
三、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都猜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那实验结果到底是这样的呢?请各小组汇报数据,其他同学注意边听边思考问题。
板书:5个红球 1个黄球 5个黄球 1个红球
师:观察这2组数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师:为什么1-4组摸到红球多,而5-8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跟我们原来的猜想一样吗?刚才,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又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高兴吗?表扬表扬自己!
四、实验
师:如果在这个口袋中放3个红球3个黄球,在这个袋子中,猜猜摸带红球、黄球的可能性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师: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只要怎样?大家都知道,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吧!还是跟刚刚一样。大家要认真负责啊!好了,开始吧!让老师来看看哪个同学像小科学家。
五、汇报
师:好了。我们来看一下实验结果。看看我们的猜想对不对。
板书:3个红球3个黄球
师:观察一下这组数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同学们,摸到红球黄球个数相等,所以摸到红球。黄球的可能性就相等。
师:这跟我们的猜想一样吗?
六、巩固
师:如果要使1号口袋中摸到红黄球的可能性相等,怎么办?
师:那为什么可能性星相等了呢?是啊,球数相等,可能性就相等。
七、总结
统计与可能性的练习题 篇10
1、一天,郭柔君同学想打林老师的`手机探讨数学问题,林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她忘了一个数字,只记得159606﹡5228,她尝试按了一个手机号码,恰好打对林老师手机的可能性是。
2、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用边长40厘米的方砖铺满整个教室,至少需要多少块?
3、林老师家上半年的水费开支如下: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钱数(元)
|
45
|
81
|
39
|
47
|
35
|
53
|
求出林老师家上半年水费的中位数和平均数。
你认为用哪个数更能体现林老师家每月水费的一般水平?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11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 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变成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12
慧
《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给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感谢给我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将怎样上《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堂课的。
一、说教材地位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统计与可能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可能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为下一阶段学习概率作准备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 xkb1.com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等可能性的意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验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角硬币、统计表、幸运转盘、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初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用分数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探索和理解可能性,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和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活动与体验是贯穿全课的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对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有直接经验和清晰的感受作支撑,所以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抛硬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具体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2.把学习统计的内容和认识可能性结合起来。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价值,有利于通过统计的结果来分析、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3.重视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不同的分工。
4.设计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大小的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学生最喜欢课外活动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陶冶了情操。为此,我创设如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哪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有没有公平的办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统计与可能性”。(板书)
【我认为引入是新课的开始,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导课时应用同学们喜欢的足球赛一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活动探究,引导发现
1、导入示例后,按以下几点指导学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
(3)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公平的方法 (如: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等)。
(4)让学生思考抛硬币的方法为什么是公平的?
抛硬币事例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出现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1/2,它们的可能性相等,并指出游戏规则公平公正。(板书)
接着我让学生推测,如果每人用硬币抛2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可能是多少次?出现反面的次数可能是多少次?他们出现的可能性还会不会是1/2呢?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实验。
2、把本班学生以8人分为一组,每组抛20次硬币,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汇总情况,共同填写“小组试验统计表”。
实验小组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第一小组 20
第二小组 20
第三小组 20
第四小组 20
…… 20
通过统计结果,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从而说明在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开球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概率的概念较为抽象,为了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特意把实验操作放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概率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动手操作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而几个同学之间的多次合作实验,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
3、为了验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等可能性,引出著名数学家抛硬币的实验数据这一事例。
试验者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浦丰 4040 2048 1992
费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 11988
罗曼诺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出现正面的次数与出现反面的次数差不多。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实验表格,学生对两次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抛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概率值1/2)】
(三)思维拓展,实践应用。
可能性不仅在抛硬币问题中存在,在生活中也经常可见。由此引出转转盘游戏事例。三人跳棋比赛中,用转盘来确定谁先走,公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4,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4,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4,所以,用这个转盘确定谁先走是不公平的,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为此,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所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
我安排的练习题是转盘连线。
下面的转盘各转动5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通过此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收获。
最后总结: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等。
【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梳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统计与可能性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这样板书简单明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推荐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09-11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06-27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作文教案范文07-18
一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07-28
感受可能性教学反思10-22
可能性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03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