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可能性(精选12篇)
技术的可能性 篇1
数码艺术与既往经典艺术门类既有关联性,又有者多样的差别,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在当代数码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对于新兴科学技术在创作中的大量尝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码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最具实验性的探索。
工业时代的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艺术创作的方式产生影响。艺术家一方面把新的技术用于辅助传统艺术的创造;另一方面,也开始探索这些新的技术其自身,以其自身的媒介特点来创造艺术作品。
一、视频技术
大部分艺术评论者将录像艺术的展开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开始。批评家朱其在《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一书中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期的在新的视频媒体技术发展阶段,与艺术产生关联后所诞生的主要新媒体艺术家与其作品。尽管50年代就有了第一台计算机,70年代便产生了互联网,然而在步入21世纪之前,无论大众生活,亦或者当代艺术的发生的空间,视频艺术是这一时期艺术家探索新表现的主流形式。以视频为主的影像艺术语言发展阶段,使得大量的艺术家突破经典艺术的手段,开始尝试探索生活中的新科技。安迪沃霍尔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实验影像,足够占据美术馆的半层空间。拍摄纽约帝国大厦从早到晚长达8小时时间内的变化的影像作品《帝国大厦》是实验影像的代表作品之一。而被誉为录像艺术之父的白南准,则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开始进行大量的录像艺术创作,并创造了录像视频合成器,以及大量的视频装置。此时,录像、视频技术作为一个服务大众媒体的新科技产物,被艺术家所征服,从一个艺术创作纪录的媒介,转化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计算机图形技术
大量的计算机图形技术被广泛应用。与之对应的作品主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身在美国的交互媒体艺术家格兰·莱文(Golan Levin)于1992年在MIT研究期间于师生一起创作了《ALIVE系统》,用计算机语言进行计算机视觉图形艺术创作;而加拿大人大卫·洛克比(David Rokeby)于同年创作的交互声音装置《多样化紧张系统》。1993年,第一代“奔腾”处理器成功登录计算机市场并被广泛推广,计算机运算能力显著提升,进入“奔腾”之年的计算机越来越进入大众生活。1994年-1995年,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进行了最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即我们所熟知的windows3.x与windows95,定位完善的图形化控制界面赢得了全世界用户的欢呼,此时的计算机从办公空间走入了家庭生活。计算机开始从一个呆板的专业用具走向了家庭娱乐空间,大量的计算机影音游戏受到追捧。广大的艺术家图形设计师放下手中的笔,走入计算机图形领域。大量的计算机图形绘制工具被创造出来,例如我们熟知的Photoshop,于1990年诞生第一个版本,而1995年的时候Photoshop便拥有了其最强大的图层编辑功能;著名的3d动画软件3D studio,同样诞生于1990年。
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与这些强大的计算机图形工具,为艺术家与设计师提供了与科技结合的第一平台,计算机技术不再是工程师们的专属,同样可以为艺术家所从分运用,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例如居住在纽约的著名数字艺术家乔许·戴维斯(Joshua Davis)利用Flash动态图形交互软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基于计算机中运行的视觉动态程序。当然尽管在西方,计算机图形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1974年第一届ACM SIGGRAPH年会)就开始发展,然而在步入21世纪以后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乃至亚洲产生广泛的影响(2008年SIGGRAPH年会来到亚洲)。
三、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艺术通指那些借助或者基于互联网技术特点而进行的艺术创作。1989年,蒂姆博纳斯李创造了万维网,影响到今天,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打开了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著名的数字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在万维网诞生之前就邀请艺术家通过局域网络参与到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一些数码媒体艺术组织也支持互联网艺术活动,这些组织包括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以及法国声音/音乐研究室(IRCAM)等。玛丽·弗拉纳根(Mary Flangan)在2001年在惠特妮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收集”,内容是收集来自世界各地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我国艺术家冯梦波的作品《阿Q》系列(2002-2004),基于互联网游戏《DOOM》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引擎修改与创作,并拍摄而成。数码艺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手段,加强了其的数字媒介特性:易传播,强交互,突出互联网媒介的虚拟传播特点,能够打破艺术作品在特定空间内展示的限制,引人思考。艺术所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互联网自身。
四、小结
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步入了集合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智能化媒介阶段。数字艺术创作也一并与时俱进。韩国艺术家丽莎帕克(Lisa Park)的作品《Eunoia》则利用脑电波技术控制水的变化。我国艺术家曹斐的作品《RMB城市》则借助虚拟在线游戏《第二人生》的平台,在数码虚拟游戏中创造互联网在线交互作品。
与此同时,数码技术媒介其自身的广泛运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艺术与科技、与应用的边界。从早期数码身体艺术研究的澳大利亚艺术家斯帝拉克(Sterlarc),到今天因为期自身身体缺陷的尼尔哈比逊(Neil Harbisson),他们既可以说使数码媒体艺术家,也可以说他们使电数码、智能科技的研发人。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数码技术自始至终都伴随者当代艺术的发展,扮演者一种先锋实验的角色。这些新的应用科技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新媒介,为艺术创作的表达带来了新的色彩、新的可能。我们也应同时关注新数码技术的社会效应,从对社会生活影响的角度上去理解技术媒介之可能。
技术的可能性 篇2
网络传播最早因军事用途而诞生,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壮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互动性和超文本性使其得以顺利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个性的塑造等诸多层面,网络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这不仅仅表现在网络对于原来社会的生产关系、结构、资本、技术的重新配置,也涉及到其对原来社会公共传播制度的消解及对社会话语权利的争夺,甚至也表现在其对社会人文精神、理性、信仰的冲击。那么到底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能构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网络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在哪里呢?在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是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在推出的一本学术论文集,该书的编选过程注意到始终以“批判的警醒”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网络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把网络放在社会的复杂背景下进行多视角的审视。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乎对立的观点,这正是编者尽可能丰富地去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的尝试,旨在让我们了解网络技术在社会应用中所衍生的种种可能性。书中把这些探讨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次是围绕网络传播的社会价值展开的思考。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产业的形成不仅是中国直面信息经济的一次契机,也是改造中国传统产业的一次契机,有望通过体制内、体制外两种经济组织的充分对接改变中国畸形的经济运作机制,整合沉淀在体制内的各种资源,实现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当然,网络是在具体的社会与文化中应用的,其技术成效及合法化形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接受技术的个人的心理、知识、社会与文化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果视传播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网络传播亦难以摆脱社会再生产中的种种逻辑。同时,人们注意到,在网络传播发展的背后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冲动,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也要受到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制约,它并不是一个无利害的技术平台,所以,学者们有理由质疑网络是否真的能给社会带来经济和文化的公平与自由。
第二个层次的探讨是围绕网络传播对社会民主的展开形式及网络传播的制度化问题展开的。网络的发展是否改善了公众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改进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否能够改变原有的权力秩序?还是会导致更隐秘的信息控制和信息霸权?英国学者认为,很少有证据来记录英国政党在竞选和选举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后有异于以往选举的本质差别。的确,技术手段里面不会自动生长出现实的交往自由。但是尽管如此,技术的进步本身还是提供了对付政治和社会领域中不平等的技术药方。新技术媒体所开辟的新的传播空间使新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学者寄希望于通过网络讨论空间实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期望,以在民众与政府之间维持一定的张力。正是因为网络传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任何社会都不会让它放任自流。人们意识到,如何建构一个网络传播的管理范式,使其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是当前政府面临网络传播要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层次围绕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冲击来展开思考。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如知识的民主、交往的自由、开放性的理解、市场机会的拓展和信仰危机,但这种技术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制度条件与道德条件的情况。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承及对人文学科研究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乐观地看,这有利于打破中国原有的不平等的文化格局,增加跨学科研究和业余写作的可能性;但同时面临的是知识地位的下降,人文学者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少等负面的可能。同时,网络传播使原有的各种传播方式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联结在一起,传播情景的交融使得网络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特点。而由于传播主体的不再场,传播的责任感大大下降,煽情、色情的信息泛滥于网络之上,从而引发网络时代的道德焦虑。
第四个层面关注的是网络建造虚拟社区的可能性及其对受众的塑造。网络以不同的形式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身份,实现了网络交往的“身份平等”,在某种意义上瓦解了现实中所有权力等级结构。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充满诱惑力的可能:网络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思想交流空间,甚至可以在这种虚拟的社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乌托邦模式。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传播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不断加大,在使用网络与不使用网络的人之间出现了“数码区隔”,传统的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已经无法完全覆盖引入网络传播以后的社会结构分析,人们有理由将是否使用网络作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性别与网络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人们探究的一个热点,技术维度的“男女差别”究竟是先天形成的还是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台湾学者从后结构女性主义的建构论观点出发,认为性别与网络科技之间的建构关系深受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且,个人的科技实践也再次复制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并且强化了个人的性别认同。网络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什么?受众与网络传播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生活的本质。有人质疑网络对使用者的社会化功能,认为对网络技术的迷恋将使得使用者退化为“鼠标土豆”,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对个人的影响的多层次当中的一个层面。
网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编者视野开阔,收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建立不同理论架构的文字,结论各不相同,尽可能展现网络传播的社会可能性,包括现实和期待,赞扬和置疑,以期使我们能更接近于事实。这些探讨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始终注意到技术更新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并最终把讨论引回到人自身。毕竟,“网络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
(作者系北京广播学院2001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立】
(完)
技术的衍化——占领可能的市场 篇3
当今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来形容。尤其是高科技创业领域里,过去那一种一个产品吃上几十年的状况已成为历史。新技术快速发展、变换、刷新,对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是绝对的考验。在这样的一场激烈竞争中,企业惟有不断地进行技术的衍化,让多元化的产品占领可能的市场。
这里所说的技术衍化和产品多元化,是指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不断开发同行业内的相关产品,从而充分利用、整合资源,尽可能地占领市场。
案例一:博超科技将安全防卫进行到底
博超科技所在的领域是数字化安防业,其总经理晋胜国博士认为:产品应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研制的产品必须永远比市场领先一步;同时,产品也必须具有兼容性的特点,后续产品总是在前面产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市场所需情况进行改进。
正是基于晋胜国这样的认识,目前,博超公司围绕数字信息处理这一核心技术展开而研发出了很多新产品,有数字监控系统、数字矩阵系统、数字报警系统、智能交通、数字视频会议等。这些产品全部都是在原有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储备转化而成的,都是涉及安防的边缘开发出来的。它们既可以应用在安防业的管理方面,也可以跨领域、跨行业使用。更重要的是,这些边缘产品和技术都可以向相关行业渗透,比如远程对话,加一方进去,使两方变为三方,就可以变为视频会议。
案例二:开拓科技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
开拓科技的掌舵人徐恪宁所在高科技电子信息领域,一个IC的生存周期仅有数天或数周,一代CPU的有效生存周期也不超过6个月。为此,徐恪宁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保持行业领先,为企业打造一架永远追逐朝阳的战车。开拓创新,成为实现这个宏大构想的主题。
创业之初,开拓科技凭借着自主开发的山东省第一套114电话查号系统打开了市场之门后,他们并没有洋洋自得,停滞不前。随后几年,开拓公司的科研人员马不停蹄,相继开发研制出软件电话银行系统软件、计算机电讯系统(CTI)等新产品。目前,公司的主导产品如GDK系统、KTT数字图像监控系统、检察院语音举报系统等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出色的业绩和卓越的技术创新,使开拓科技成为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重点扶植和快速膨胀企业。开拓科技的优良业绩和高成长性引起了国内几家券商和咨询机构的关注。
一个篮子里不能只放一个鸡蛋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产业,它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它所占的市场份额总是一定的,随之而来的便是利润也是一定的了。这时企业要继续拓展,就只能进行技术的衍化,再开发出新的产品。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往往是有限的,有的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被新产品所代替,有的则所在市场已经饱和,而这种产品自然寿命又很长,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更新销售量,这样产品也就进入生命周期的后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不得不将其技术进行衍化,开拓出新产品来重新占领市场。
另外,一种产品总会在其发展初期有一个高额利润阶段,回报最先进入的企业。随着后来进入的企业增多,产业平均利润率逐步下降,这也就逼得一些企业改变投资策略,对原有产品保持守势,将新投资用于开发其他产品,形成企业产品多元化局面。
最后,单一的产品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企业效益的低下。如果综合利用,衍化技术,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增加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规避企业风险和避免市场对企业波浪式的冲击,产生1+1>2的效果。
进行衍化技术,产品多元化应注意一些什么?
中小企业因为实力不够雄厚,几乎经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在进行产品的多元化时要慎而又慎。首先,要在自己已经拥有了某种核心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之后,并且其新产品最好是与拳头产品相关,处在同一行业边缘,让后面的产品是对原有产品形象、市场是一种补充和提升。创业团队对所进入的新产品领域要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和分析,做到“事预则立”。
其次,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使企业的资源分散配置于所选择的发展领域,这就有可能使企业所想要发展的领域都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供给。这就要求在进行产品多元化时形成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发挥最佳的效应。
再次,企业多元化的新产品要把握好进入时机。任何产品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在行业或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也要有所选择。因此,对新产品的准确判断和定位至关重要,这是开发新产品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技术的可能性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可能性,实际教学效果,悖反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其实,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 很多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多种电子媒体, 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 而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 多媒体教学才开始真正地普遍实施, 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它替代了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的电教方式, 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 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 如计算机屏幕的直观展现, 超链接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可能和多路径选择, 网络的跨时空性等, 这些从理论上而言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主体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 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 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呈现出一种技术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悖反。
一、本应有利于人文课程中情感内容表达的多媒介表达手段却带来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贫乏
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课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人文课程的课堂上, 情感交流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沟通, 人文知识的传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枯涩、干瘪, 味同嚼蜡。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为了突出多媒介表达的生动丰富, 教师在设计、制作和操控课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在传统的讲台上, 教师经常在讲台与台下的学生间走动, 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与反馈的途径, 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则被束缚在多媒体操纵台上, 为了使课件内容完美呈现, 必须时刻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进程, 而学生也只看课件不看老师, 只关注课件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视听盛宴”。这样一来, 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逐渐从教学过程中淡出, 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途径被貌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所截断, 影响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二、本应有利于课堂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视听呈现却带来了抽象思维能力的退化
强调形象直观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特点, 因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综合声音、图形、影像的呈现方式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 但当我们在把大量技术引入课堂加强形象性的同时, 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 而且抽象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课程, 就其美育目标而言, 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不只要“悦目”, 更重要的是“赏心”。以大学语文为例, 它是需要通过接受者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 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够进入的艺术天地,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平面的表达媒介, 视听的多媒体呈现能够弥补文字的这一弱点, 但如果过分的依赖音像教学, 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并非诱发想象力, 而是在束缚想象力。文学艺术中的鲜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读者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通过联想和想象, 每个读者内心都能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 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 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 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而且在当下这个“图像过剩”的时代,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读图”远过于“读书”, 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 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而对于阅读文字缺乏耐心, 没有热度和激情, 那么其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 就会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 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三、本应扩大课程容量的信息输出方式却带来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 对于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人类接收信息的生理过程来看, 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 多媒体对于信息的立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人类获取信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综合了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 但遗憾的是这个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 呈现速度过快, 停留时间短暂, 易出现“信息飞逝”现象, 学生不仅跟不上, 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直接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一节看似流畅连贯, 画面精美, 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间就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化的“满堂灌”。
四、本应方便操控课堂的方式却带来学生主体性缺失
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便捷和可控, 通过多媒体操控台, 教师只需要进行按键操作来控制多媒体课件播放的进度, 从而按照预先对于教学过程的构思和设想来控制教学过程, 这种操控课堂的方式看似便捷, 实则使得教学过程趋于僵化。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 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多层次的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在课堂进行过程中, 作为信息传达者的教师和作为信息反馈者的学生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沟通交流的关系, 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的, 而是通过信息反馈也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每一位教师相信都有过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 从而临时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拓展和扩充教学内容的经历, 这一情况充分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 也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程序操作, 其间常会生成一些预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思维。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智慧、灵性得以充分彰显时, 实际的过程要比预定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而将课堂内容拘泥于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 课堂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 必然会使得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进程被阻断, 相当于无视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教师的反作用, 这样做必然会抹煞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课堂授课质量的提升有害而无益。
论广义技术价值论之可能 篇5
论广义技术价值论之可能
广义技术价值论是指以广义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价值论.广义技术价值论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各类技术统一到广义技术概念下有坚实的日常语言基础,在现实的表现形态有着许多根本的`共同之处,以及在价值论意义上有着共同的后果.虽然已有一些站在广义技术立场的理论成果,但需要学者们特别在广义技术价值论上以更自觉的态度进行多层次的探讨.
作 者:胡志刚 HU Zhi-gang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江苏,常州,213016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22(4)分类号:N031关键词:广义技术 价值论 广义技术价值论
未来60%技术企业可能无法生存 篇6
“如果我们像过去一样运作自己的企业,我们或许需要3位新的CEO来掌管公司,政府机构也同样如此。变革总是充满挑战的,但这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机遇和益处。举例来说,即便是沃尔玛这样伟大的企业也必须完全改头换面才能保证自己能生存下去,因为该公司的CEO知道如果不求新求变,全球最伟大的公司迟早将落于人后。
“考虑到由物联网驱动的巨大技术变革,如今的技术企业或将只有40%能够在10年后继续生存下去。技术层面的工作或许还算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部分,我们必须本着企业家精神,从初创企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Speeches at a Glance
《引爆點》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市场和数据发生了冲突。那么,哪一方才是正确的呢?关键就看你能不能区分行为模式和数据。虽然移动设备正在产生数百吨的数据来帮助营销人获取消费者,但数据不是故事的全部。”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
“我们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在无限的宇宙中,肯定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在宇宙的某一个地方,或许外星生命正看着我们呢。现在,是时候去全力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去探寻地球以外的生命了……我们具有生命力,我们具有智慧,我们必须知道问题的答案。”
美国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吉姆·罗杰斯:
“投资永远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不要听信什么专家的话,包括我。我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图,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可以保证,市场永远是错的。”
Benchmark的合伙人Bill Gurley:
“许多新创技术公司没有任何商业运营的经验或者记录,而这些创业公司烧钱的速度惊人,往往通过巨额的投入换取业务和用户高速增长。一些被投资的公司将以失败收场,而新创公司集中失败,会给整个技术行业带来一场地震。”
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及可能的新技术 篇7
1.1 计算机的多极化
如今, 个人计算机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因为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加深, 对巨型机、大型机的需求日渐增加, 巨、大、小、微各型计算机都有自己的应用领域, 使计算机的应用构成了一种多极化的形势。
1.2 计算机的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需要研究模式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的生成和事物理解、定理自动证明、程序自动设计功能、自动学习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人性化的技能。如今, 已经研制出许多具有人的部分智能的机器人。
1.3 计算机的网络化
现今, 从实验室、单位、学校等内部的局域网到世界范围内的通信网, 互联网已将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全球的各种资源都得到共享和处理, 由此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传播率和使用效率。因此, 计算机的互联网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而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4 计算机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计算机是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相结合来共同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包括文本、视频图像、声音、音效、文字等多类识别信息组合到一起建立一定的联系, 现在应用广泛。
2 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无线化
计算机的无线化风潮一直是人们在不断追求的, 未来的计算机将实现网络与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这就意味着在普通家庭中未来的台式机要比笔记本电脑还要方便, 主要是显示器与主机之间也会由无线来进行连接的, 使用时就如现今流行的平板电脑。
2.2 专门化
未来的计算机会根据从事的工作不同, 其运作性能, 外部形态等都会有所不同。普通计算机会逐渐被专用计算机所替换,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也避免了计算机其他性能的浪费。这样将来我们生活就会处于智能化, 做什么事都会更加方便安全。
2.3 人性化
计算机在未来将会充当人类的工具和家庭的控制中心, 所以, 它要同使用者有更多的交流, 才能更好地服务使用者。因此, 就需要计算机与人类的交流更具人性化, 这样才会使人们在应用计算机时更加顺手。要达到人机交流的人性化, 未来的计算机可以通过书写、语言, 甚至是通过眼睛来控制。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提高, 用于工作的计算机还可以自行选择操作流程, 完全自动化, 不需要人类操心。软件界面不仅不会更复杂, 反而会越来越简单, 易于操作, 就连老人也能够运用自如。
3 计算机的可能的新技术
3.1 芯片级节能技术
所谓的芯片级节能技术是由中央处理器功耗控制、中央处理器频率调整和专用低功耗部件组成的。
随着中央处理器加工工艺的日渐进步, 多核和中央处理器中的集成内存控制器, 不仅使计算机的性能能够提高, 还能使主板芯片的功耗降低。另外, 中央处理器的动态功耗能也可以通过降低电压和频率来达到。
3.2 基础架构级节能技术
所谓基础架构级节能技术是由液冷技术、存储制冷技术、高效能电源技术、高效能散热冷却技术等诸多技术组合而成。
高效能散热冷却技术主要研究的是散热效率和性能更高更好的冷却装置。而存储制冷则指像电池的储电功能一样, 可以预先制冷设备存储部分制冷能力, 随时需要随时有效释放。液冷技术有水冷及液态金属制冷两种, 由于其导热能力很强而且具有很大的热容, 可以使负载突变导致的散热压力能够更快的得到缓解, 而且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若能够将这些单一的技术结合到一起构成基础架构级节能技术, 那么就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3.3 系统级节能技术
学术界和企业界目前正在研究系统级节能技术和产品, 其主要是基于计算机运行时负载情况自动调整系统状态, 使部分节点或是部件得到休眠;按照各进程的能耗情况对中央处理器的任务队列排序调整, 例如可以将产热较大的任务从高温中央处理器调整到低温中央处理器上, 以达到能耗的均衡, 还能增加计算机使用寿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已经逐渐融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计算机不但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也为许多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未来发展将趋向于超高速、小型、能平行处理事件, 超小型计算机将具有感官、思考、学习能力, 最好有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未来发展,新技术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 2011, (2)
[2]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 (5)
[3]许封元.计算机发展趋势[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8)
技术的可能性 篇8
一德绍尔阐发现代技术发明思想的逻辑进路
德绍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的运用,它还具有认知价值,而且以现代技术发明之物为视角对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进行哲学思考,可以比“研究事物的性质、状态、甚至整个的现实存在”更能获得关于物的本质的深刻认识。[1]换言之,在德绍尔看来,在对物的本质的把握程度上,追求功效的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要比追求真理的科学认识活动深刻,科学认识活动只能使人接近物的超验本质,但却不能获得对物的本质的认识;而技术发明活动则可以使人把握物的本质。为了把握现代技术的本质,德绍尔对现代技术发明进行了哲学思考。
第一,德绍尔运用康德的先验哲学范式对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前提进行了阐述。德绍尔引入柏拉图的理念,把现代技术发明界定为“在精神中获取理念世界中业已存在的解决方案,进而借助人工手段使其得以实现”[2]55。这里,在德绍尔看来,相对于经验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现代技术发明之物,关于现实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上帝创造的现代技术之可能性形式或结构,它如柏拉图的理念,既是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本体存在,也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而且在人类进行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之前,它就已经客观真实地存在于上帝的理念世界中,只是它尚未完成,需要人类通过现代技术发明活动来继续完成。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能被发明者思维着的精神所获取,发明者也只有以它为模板,才能制造出现实的技术人工物。如此,现代技术发明可以理解为:人类将上帝创造的现代技术理念加以现实化,简言之,即上帝理念的现实化,现代技术发明是否成功的关键是发明者在进行技术构思和设计时,思维着的精神能否发现或找到潜在存在的技术理念,它是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
第二,德绍尔沟通和融合柏拉图的类本质理念和康德超验实在的物自体,对现代技术发明具有的特殊地位进行了阐述。德绍尔在康德的三大先验王国之后加上了一个“第四王国”,且认为它是一个存在着现代技术之可能性形式或结构的先验技术王国,也是上帝创造的技术可能性领域,由“全部业已存在的解决方案的总和”构成。[2]154同时,德绍尔吸收康德关于事物的现象界背后还存在一个超验实在的物自体本体的思想,认为先验的技术王国中存在着超验实在的本质存在———康德式物自体,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本质不是预先在自然物的现象界找到的东西,而是源自“第四王国”中超验实在的康德式物自体。[3]42-43德绍尔进一步指出,康德式物自体隐藏在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中,当发明者思维着的精神以目的为导向在“第四王国”寻找技术理念时,它也正通过发明者的精神前行着,发明者的认知形式能够无限地接近它,而且在经得自然知识的检验后,在人手加工自然物时,它发挥功能,完成物的本质,产生新的技术人工物。[4]51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由潜在转化为现实,康德式物自体得以物化,人类也因此认识和把握了物的本质。这样,原本在康德看来,无法被人类理智认识和把握的物自体,德绍尔认为,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它不仅能被人类的认知形式所接近,而且能被人类的理智所认识和把握;同时,原本在康德看来,离开中介,无法与之发生确切联系的物自体,德绍尔认为,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以发明者思维着的精神为中介,现代技术理念能与之发生必然的联系。[3]41-42由此,现代技术发明具有了通达形而上学本体的特殊地位。
二对德绍尔现代技术发明思想的批判性审视
德绍尔的现代技术发明思想将柏拉图形而上学的理念发展为现实的技术本体,且将康德以科学认识活动为基础的形而上学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为基础的经验世界之上的形而上学,[4]80建构了现代技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现代技术哲学体系,奠定了现代技术的新哲学基础,但德绍尔关于现代技术发明活动的相关神学解释也无法幸免于批判性的审视。笔者主要对以下三点进行批判性审视。
第一,关于德绍尔现代技术发明概念中的神学内涵。从德绍尔对现代技术发明的界定来看,现代技术发明不是人类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从未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类将上帝尚未完成的现代技术理念加以现实化。如此,原本复杂而又系统的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被德绍尔看成是人类按照上帝的安排或计划继续着上帝“尚未完成的创造”,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产生成了“上帝通过人类,完成了自己的作品”。[2]240德绍尔这一轻视人类本质力量的概念界定是笔者要进行批判的第一点。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即约瑟·奥特加(Jose Ortega)所称的“现代技术”时期,尽管仍有不少发明出自独立发明者之手,但以爱迪生门罗实验室为样板建立起的一大批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标志着人类创造了“现代工程”这一新的发明方法,现代技术发明从此成为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目的的产品。[3]295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技术发明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造意义上的系统性发明,它不仅依赖于数学与受控实验相结合的自然和工程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依赖于系统化的工程设计,而且还依赖于技术共同体在设计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以及他们对具体技术客体的制造或建造,等等。
尽管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德绍尔在对现代技术发明进行哲学思考时把技术与工程“合二为一”,[5]他在区分“开创性发明”与“开发性发明”时认为前者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人类目的的推动、自然物质基础的具备以及自然和技术规律的遵循等,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还需要组织化技术共同体的周密计划和社会条件,但他更强调现代技术理念的先验前提性和发现环节的决定性。实际上,现代技术发明活动远不止德绍尔所强调的理念前提以及人类对它的发现,现代技术发明是一个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复杂社会过程,它所需的科研、设计、沟通与协商以及制造或建造环节是环环相扣的,这些环节及其包含的要素不说更重要,至少它们的重要性也是相当的,而且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类本质力量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二,关于现代技术发明之先验前提归功于上帝创造力的观点。德绍尔运用康德的先验哲学范式阐释预先存在于上帝理念世界中的现代技术理念是经验世界中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这意味着,德绍尔并未吸收康德先验哲学关于“先验”是人类思维认知事物所必需的先天因果关系范畴的思想,而将现代技术发明所需的先验前提归功于上帝的创造力,以至于忽视了人类思维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这是笔者要进行批判的第二点。
“先验”意指“关于先天的”,是康德从形而上学角度引入的一个哲学术语,皆在表示先于经验,且独立于经验,又对经验有效的可能条件,康德把专门研究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哲学”。[6]542康德的先验哲学主张科学知识必须同时具有先天的和经验的两个因素,经验因素为科学知识提供内容,先天认识形式为科学知识提供形式,先天认识形式,尤其是其中的先验范畴是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简言之,康德主张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需要先验范畴这一先在依赖性。德绍尔从形而上学角度对现代技术发明进行哲学思考,认为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也需要先验的现代技术理念这一先在依赖性,但遗憾的是,德绍尔将其归功于上帝的创造力。
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先天想象力、先天知识能力和先天推理能力,并通过“先验演绎”证明了它们能在追求真理的科学活动中发挥作用,是科学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前提。[6]545-551德绍尔指出,人类进行技术构思设计时,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即关于现代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会伴随“内心图像”的出现而呈现在人类的想象中,并在随后的思考中经“自然知识”的检验后被人类思维着的精神获取。[2]142这意味着,人类在技术构思设计时需要发挥自身具有的想象力、知识能力和推理能力,才能获取现代技术理念,根据康德先验哲学的主张,这三种能力的有效发挥要以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所具有的三种先天能力为先验前提的。换言之,人类思维具有的三种先天能力是人类在技术构思设计时获取现代技术理念的先验前提,它们是现代技术发明活动得以可能所需的先在依赖性。
如此可见,关于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并非如德绍尔所言源自上帝的理念世界,归功于上帝的创造力,而是源自人类的大脑思维,归功于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
第三,关于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可知而不可造的观点。德绍尔认为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隐藏在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中,伴随着自然知识的检验和人手对自然物的加工,它作为具有自身规律的本质存在出现在经验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它被人类的理智认识和把握。简言之,在德绍尔看来,对人类而言,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可知,可转化为现实,但不可造。如此,尽管德绍尔超越了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但他认为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预先存在的。这是笔者要进行批判的第三点。
在《理想国》的第十卷,柏拉图以床为例阐述了他的理念论。他认为,神创造了真正的、本质的床,即床的形式或理念,工匠以床的这一形式或理念为模板,才制造出了现实可感的床。[7]但亚里士多德对此做出了批判,认为柏拉图把事物的类本质与具体事物相分离了。[6]89亚里士多德以床为例,认为床是质料与形式的复合体,质料即床“由之生成并继续留存于其中”的载体,如自然界中获取的木料就是床的载体或质料;形式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床“是其所是”的内在本质,它与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同源,二是作为床之结构或模型的外在形状。[8]20-32亚里士多德强调,对技术人工物而言,形式比质料更重要,例如,如果仅仅只有木料而没有床的形式,它仅仅是一张潜在的床,还不是现实的床;只有当工匠将木料加工成床的形式,才称之为“床”。[8]20-32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床的内外两种形式一般不与床相分离,即它们总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而且质料与形式作为床的两个根本原因,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地存在于现实可感的床中。[8]30-32基于此,人类能够以某一自然物提供的质料为前提制造出具有内在本质和外在形状的现实技术人工物,而德绍尔并没有正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和推进,就直接吸收了柏拉图关于类本质理念是神造的思想。
同时,康德把世界二分为可知的“现象界”和不可知的“物自体”,恩格斯批判康德否认了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人类通过思维活动、能够彻底认识包括康德式物自体(也称“自在之物”)在内的世界,通过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还能够生产和制造它。[9]225恩格斯以茜素为例指出,既然按照它的条件,人类能够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服务于我们的目的,这就证明:人类不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康德式物自体,而且还能将它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目的的“为我之物”。[9]225-226据此,现代技术发明之物的康德式物自体不仅可知,而且可造,而德绍尔没有正视恩格斯对康德的批判,忽视了人类制造康德式物自体的客观经验事实。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现代技术”时期,人类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只有以现代器具为技术基础且能有效地使用它们,才能成功地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而这一转化的成功实现,不是像“偶然技术”时期通过不断试错而偶然获得的偶然性技艺来保证的,也不是像“工匠技术”时期通过师徒传艺和实践经验积累而获得的经验性专业技巧或规则来保证的,它是通过精密的自然与工程科学实验获得的理性技术规则来保证的。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人类使用现代器具加工自然物时,需要理性技术规则来保证具体操作的有效性,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的人手加工可以说是由科学和技术知识做指导的“理性行动”,[10]101相对于科学认识活动强调思维具有的理性认识能力,现代技术行动则强调人类肢体或器官具有的理性实践能力。可见,尽管德绍尔注意到了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的人手加工环节,但他没有强调和突出它所蕴含的理性因素,没有将它与古代和近代的人手加工做出根本性的区别。
三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剥去德绍尔现代技术发明思想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外壳,可以明确以下三点:(1)现代技术发明活动是一个与人类本质力量有着必然联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复杂社会过程;(2)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所需的先验前提是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3)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人类可以认识和建构康德式物自体。同时,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所需的五个因素(“五因”)得以明晰:(1)人类的需求或愿望(目的因),(2)发现、提取和改造自然物中能为人类目的服务的质料(质料因),(3)人类思维之先天认识形式具有的某些先天能力(先验因),(4)人类以科学和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理性技术规则(理性因),(5)人类使用现代器具进行有效操作的理性实践能力(动力因)。
以上主要是从人文视角来探讨现代技术发明的可能性。但当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强调,任何关于技术的哲学研究都要求技术哲学家在学习和掌握工程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师设计和制造技术人工物的经验活动来进行,而且“现代工程”已经成为现代技术发明活动的新方法,它常被现代工程师用来解决现代发明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系统化,被称为“发明的发明”。[3]298鉴于此,对现代技术发明之可能性的哲学研究和分析,还要基于工程师的经验活动、按照现代工程进路做进一步的推进。
现代工程是工程师们组织设计、生产和操作一种人工事物或人工过程的实践,它的任务是将能实现某一运行原理的常规型构或物理结构成功地转变为某种能达到人们预定目的的现实技术人工物。[10]121一般而言,工程活动中的生产和操作以设计环节绘制的设计图或建造的模型为前提和基础进行,在设计环节,工程师通常利用微型建构的设计方法解决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关系问题,实现投入-产出差异的最小化,具体而言,是通过视觉或图式、模仿以及对作为绘图或模仿的结果进行精确化的数学分析,将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进行概念化的视觉或图式表征。[3]298,312简言之,在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工程师们通常利用工程设计、为寻求解决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最优设计方案或模型而做出系统性的努力。
由于工程设计是一个由不同能力和专长、不同责任和任务以及不同兴趣和价值追求的工程师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系统化社会过程,每个或每组工程师负责不同部件或对象世界的设计,不同对象世界里的工程师使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工程语言,[11]因此,工程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工程语言、并用它来设计和优化方案或模型。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1)要运用意向性的概念文字对所要求的功能进行描述,以便将客户或用户的功能需求转换成具体性能的参数和指标,再用数学函数将它们转换成结构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关系;[12](2)要以具体的、量化的细节详细描述一个装置实现给定功能的运行原理,以及用具体的设计图或模型显示能较好实现某一装置运行原理的常规型构;[10]122-123(3)要将分解了的各个部件整合为完整结构的复杂“装置”,并对此进行检测、做出评价和调整,使功能与结构较满意地联结在同一现实技术人工物中,从而将要被实现的功能转变成要被生产的微型建构。
以上用来描述功能与结构的意向性概念文字、图示、数学函数和符号等都是工程师在设计技术方案时常用的工程语言。换句话说,对实现给定功能之物理结构的完满设计,工程师必须具有学习和使用工程语言的能力,这正如技术史学家辛格所言的,“没有语言或符号的使用,有效的思考、计划或发明即使不是不可能实现,也会非常困难”。[13]简言之,语言能力(语言因)在人类构思设计技术方案中发挥作用,它是现代技术发明活动需要的第六个因素。
结束语
现代技术发明活动需要目的因、先验因、语言因、质料因、理性因和动力因(“六因”),这“六因”与人的类本质力量有着必然的联系,且不同程度地具有实现某种现代技术的潜能。但它们必须同时存在于现代技术发明活动中,并要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得到整合、形成合力,现实地解决技术人工物之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问题,现代技术发明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这“六因”的存在只是意味着某种现代技术发明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它们组合成一个条件集,是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摘要:德绍尔认为预先存在于上帝理念世界中的柏拉图式的现代技术理念使得现实世界中的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德绍尔忽视了现代技术发明与人的类本质力量发生的必然联系。打开现代技术发明活动的黑箱,发明活动需要的“六因”,即目的因、先验因、语言因、质料因、理性因和动力因不同程度地具有实现某种现代技术发明的潜能,且在解决现代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问题上现实地发挥作用,但它们是使现代技术发明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技术的可能性 篇9
LTE-Beyond(LTE-B)是对LTE-A的进一步增强,它主要包括增强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新型载波(NCT;以前的名称是ACT)、软小区(Soft Cell)等。这些技术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R12主流技术。
LTE-B的研究开始于2012年6月11日12日。未来的R12和R13都属于LTE-B(更为遥远的R14和R15都属于LTE-C)。
2 LTE-B在未来可能的关键技术
3这些可能的关键技术对MAC调度算法的影响
3.1 ePDCCH
这个对现有方案的影响较大,不能使用现有的PDCCH分配算法,也不能使用现有的R-PDCCH分配算法。
3.1.1 ePDCCH的频域资源确定及ePDCCH的ICIC
类似于R-PDCCH,各个UE的ePDCCH的频域资源(PRB位置)是由基站的RRC单独配置的。各个UE的ePDCCH的频域资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部分相同(部分重叠)。
分配给ePDCCH的PRB如果没有被ePDCCH占用,可以给PDSCH使用。
相邻小区的ePDCCH的PRB最好错开。特别地,针对小区边缘的UE(信号质量差的UE),相邻小区的ePDCCH的PRB需要错开。这对ePDCCH的CoM P操作来说是较好的。如图2所示。
3.1.2 ePDCCH的可用RE数(编码速率)的确定
当ePDCCH碰到CRS/PSS/SSS/PBCH等的时候,ePDCCH需要把它们占用的资源避让开来。
一般来说,ePDCCH的编码速率不应太高(例如,不应超过3/4)。
3.1.3 ePDCCH的信道状况的确定
可以UE上报的宽带CQ(I或子带CQI)来确定,也可通过RSRQ和RSRP来确定。
3.1.4 ePDCCH的eCCE数量(集合度、聚合度)的确定应指出的是:在分配ePDCCH时,不能单纯地使用集合度,还应考虑实际的编码速率,因为可能碰上CRS等信号/信道。
一般地,可先根据信道状况(如,CQI)来初步定一个聚合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码率上调一级或多级聚合度(如,从Level 2上调到Level 6)。
3.1.5 ePDCCH的发射方式的确定
对于信道稳定的部署场景(如,室内、郊区、大草原等),建议使用集中式发射(相当于LVRB;这种方法也简单而实用)。对于信道变化大场合,建议使用分布式发射(相当于DVRB;复杂而不太实用)。
3.2 NCT
这个对现有方案的影响较大。
P DSCH可用符号(码率)计算需要修改;
CQI→MCS的映射表需要修改;
CQI→PRB数量的映射表需要修改;
如何利用eP DCCH未占用的RE;
CoM P在小区间的协调下如何调度。
另外,NCT可能有多种形式(例如,带宽不同、CRS密度和位置不同、CP不同等等)。
3.3 Soft Cell
这个对现有方案的影响相当大。基本上,颠覆了现有构架。
3.3.1控制信道(ePDCCH)与数据信道(PDSCH/PUSCH)分离
控制信道由宏站发射,而数据信道由微站发射。宏站与微站可以同频(还可以做成超级小区),也可异频(跨载波调度)。存在以下问题:
什么时候需要分离?
针对什么样的信道状况?
怎样分配ePDCCH?
并行调度?串行调度?
如何在宏站预留ePDCCH的资源?
3.3.2控制面(RRC)与用户面(PDCP/RLC/MAC)分离
一般地,这主要针对处于微站覆盖边缘的UE来进行操作。
控制面与用户面的耦合性需要降低。控制面的MAC调度器(调度UE的DCCH/SRB)和用户面的MAC调度器(调度UE的DTCH/DRB)分别在2个小区上(也可能在2个载波上),它们的操作相对独立。
一般地,在上行方向控制面与用户面(SRB/DRB;DCCH/DTCH)难于分离。
定时操作需要独立维护。
参考文献
[1]NTT.RWS-120010-Requirements,Candidate Solutions AND Technology Roadmap for LTE Rel-12 Onward.3GPP Workshop on Release 12 and onwards,Ljubljana,Slovenia,June 11-12,2012.
[2]Ericsson.RWS-120003-LTE Release 12 and Beyond.3GPP Workshop on Release 12 and onwards,Ljubljana,Slovenia,June11-12,2012.
功能性富硒草莓生产技术 篇10
一、材料与方法
实验在朝阳县南双庙乡槐树洞村设施农业园区进行, 试验品种为美香莎, 于2013年9月初开始移栽。试验采用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制生产的氨基酸硒叶面肥和辽宁凯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
在温室内将试验区域设计成为12个大小规模相同的小区, 每个小区3个垄台, 采用双行的栽植方式, 垄高30~40厘米, 上宽50~60厘米, 下宽70~80厘米, 垄沟宽20厘米。株距15厘米, 小行距25厘米。棚内每个垄台定植60株。
采用4种不同的施肥模式, 进行3次重复处理, 随机排列, 其它管理措施相同。2013年8月下旬开始施基肥, 9月上旬移栽。施肥方法有以下几种 (表1) :处理一, 基肥为普通有机无机复混肥80千克/亩腐熟鸡粪3000千克/亩, 氨基酸硒叶面肥稀释500倍后, 分别从草莓缓苗后每周一次进行叶面喷施, 每次每亩使用量150千克, 一个生长期喷施20次, 按常规方法追肥;处理二, 以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 每亩用量80千克, 按常规方法追肥;处理三, 以处理一方式喷施叶面肥, 以处理二方式使用基肥, 按常规方法追肥;处理四为对照, 基肥为鸡粪5000千克/亩, 复合肥50千克/亩, 按常规方法追肥。其余管理完全相同。在草莓成熟后采集样品, 检测果实含硒量、叶片厚度、枝条成熟度、果实品质等指标。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处理方式对草莓果实硒累积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处理一从缓苗后开始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 果实内硒含量达到48.4微克/千克;处理二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 果实内硒含量达到36.5微克/千克;处理三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 从缓苗后开始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 果实内硒含量达到61.8微克/千克;三个处理分别是未使用含硒肥料 (对照) 硒含量 (6.8微克/千克) 的7.11、5.37、9.09倍, 可见温室草莓使用含硒肥料对提高果实含硒量试验效果明显。从试验结果看, 单纯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 能够提高果实含硒量, 但不如单纯使用氨基酸硒叶面肥的效果好, 说明叶面吸收硒的能力超过根部的吸收能力。而同时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 从缓苗后开始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 成熟时果实内硒含量最高。说明通过根系和叶面同时吸收硒元素, 生产出的草莓含硒量最高。
2. 使用含硒肥料对草莓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表明, 处理一和处理三的叶片厚度超过处理二和处理四, 说明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能够明显增加叶片厚度, 促进光合作用;而使用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对叶片厚度的增加没有明显效果, 说明土壤中的硒, 对增加光合作用没有影响。处理二和处理三的单株根干重超过处理一和处理四, 说明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对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叶面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对根系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处理三的产量最高, 其次是处理一、处理二和处理四, 说明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 并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 能够提高草莓产量, 比单纯使用基肥或者单纯叶面喷施效果要好。无论是含糖量还是可溶性固形物, 都以使用富硒有机无机复混肥做基肥, 并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的处理三最高, 其次是处理一, 而处理二也比对照高。说明硒元素对改善果实品质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技术的可能性 篇11
如果把每届奥运会期间的相关报道归下类,那么大致可以分出三个方向,除了赛事报道和运动员采访,出现频率第三高的就是关于那些新技术的介绍。回顾一下历届奥运会,我们也不难发现奥林匹克运动史其实也是一部技术编年史。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算起,120年来,除了促进运动装备不断提升,那些专门为奥运会发明的新技术,也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一个词叫“奥运遗产”,指的就是奥运结束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改变的那些事物。
今天,我们窝在家里就能看到地球对面的比赛,里边有不少是奥运会的功劳。人类最早的电视转播试验,第一颗商用同步卫星的发射,都和奥运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起来,足球迷、网球迷、篮球迷都应该感谢奥运会的存在。没有奥运会,你们可能就没这么容易看到世界杯、欧洲杯、法网、温网、NBA了。
还有一些当时不起眼的新技术也是在这个全球关注度数一数二的舞台上被捧红的,比如塑胶跑道和高速摄像机。所以也难怪技术公司都想蹭着奥运会当一次网红。今年里约奥运会上,就有一大批VR公司想让你戴上它们的头盔,感受一次虚拟现实比赛。虽然实际推广时泛着“我都到现场了,为什么不让我直接看一场真实的比赛?!”的尴尬,但谁知道这个技术成熟之后会有多大潜力呢。
运动装备公司和建筑公司也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一直热衷于使用新技术的奥运会,潜藏的商业价值恐怕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错过。凭借鲨鱼皮泳衣火了一把的Speedo公司,现在还在为许多国家游泳队制作泳衣。大家的宁泽涛老公、孙杨老公身上穿的色彩缤纷的泳裤,也是他们家的。建筑公司给奥运会提方案时都是“我家新型材料最环保,我家技术更省钱”的画风。每届奥运会的场馆建设,都力求节能环保,低碳安全。这一点,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体育场堪称模范。
至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恐怕早就被技术公司盯上了。这个在1964年为奥运会建造了新干线的城市,正在计划建造一个机器人奥运村。到东京看奥运会的朋友,你请的翻译、导游甚至出租车司机,都有可能是机器人。估计到那时,去现场看奥运会得人手一个充电宝。
据说,东京奥组委还想在奥运会到来之前把东京建造成“无人驾驶”之城,这可乐坏了一票正在研究无人驾驶的技术公司—终于可以不用靠辅助运动员训练刷存在感啦。到时东京奥运会上的机器人真的可能会比人还多,想想也是挺诡异的。不过我们也先不要急着翻白眼,毕竟每一项伟大的技术都有一段黑历史。谁知道一向想象力丰富的日本,这次会不会创造下一个新干线那样的神作呢?
01
奥运催生的新技术
游泳池
在游泳池发明之前,奥运会主办方想到的办法是就地取材。雅典齐亚湾的海面,巴黎塞纳河以及美国圣路易斯的人工湖都先后成为奥运比赛场地。就连隔开赛道的浮漂,用的都是纯天然的南瓜。对,可以吃的那种。至于游了多远算到头,就要看裁判感觉你什么时候该停了。直到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灵光一现,在田径赛场上挖出了一个长100米、宽15米的注水大坑,运动员们才享受到专门的泳池待遇。不知是不是从中找到了灵感,从这一年之后,国际泳联就规定要用专门的游泳池来比赛,并定立了泳池规格。规范化后游泳池不断进化,比如出现了减波技术,让外道选手在更公平的环境下竞赛。要不然,这次第二泳道的徐嘉余可能就没有办法拿到男子100米仰泳银牌了。
不断提升的计时设备
最开始的几届奥运会,裁判们都是拿手表计时的。直到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裁判们才终于用上了能精确到1/10秒的电子计时器,但还是没有快过运动员。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电子计时装置的精确度提高到1/100秒后,才终于没有了同时撞线的情况。有了这个基础,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吉姆·海因斯才能在男子100米决赛中跑出9.99秒这样精确的成绩,让人类的百米赛跑第一次跑进10秒。
不过,看起来有点原始的皮尺、人工表秒其实直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才终于被淘汰,换成光电测距仪和精度可达1/1000秒的电子计时器。到了1992年,还算新事物的网络技术进一步将所有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全能操作系统”。而从上届伦敦奥运会起,我们已经迈入了听名字就很酷炫的量子计时器时代啦。
卫星实况转播
人类第一次卫星实况转播,为的就是看奥运会。1963年2月,为了能实况转播下一年的东京奥运会,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辛康姆一号”。这届奥运之后,苏、英、法、西德、日、加等国相继开始发射同步卫星。这为第二年全球第一颗商用同步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一号”的升空奠定了基础。而更早之前,奥运会就是电视转播技术的重要试验场。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一次尝试大规模电视转播奥运会也是开创了人类先河—尽管转播开始没多久就因发射机烧毁而中断了。
新干线
新干线可能是全球最有名的奥运遗产。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夕,全球第一条高速铁路(子弹列车)新干线正式通车。新干线列车连接了东京、大阪的东海道,至今已经为日本服务超过50年,依旧是日本最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为奥运会建造交通设施也是一项传统。贯穿奥林匹克公园的北京地铁8号线是北京奥运会的配套设施之一。里约也专门在奥运会到来之前(掐着点)开通了地铁4号线,以缓解奥运会产生的交通压力。这些都对城市生活变得更便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02
奥运捧红的新技术
nlc202309091340
刀锋战士的“J”形短跑假肢
奥运会还推广了帮助残疾人运动的新型假肢,让更多人知道原来假肢不是只能采用僵硬笨重的材料,戴假肢也能跑能跳。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12年残疾人运动员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穿着“刀锋战士”J型假肢参加了伦敦奥运会田径比赛,这项1980年代就诞生的发明才被人广泛知晓。
塑胶跑道
以前的奥运田径比赛都是在煤渣跑道上跑的,真正开始有塑胶跑道是1960年代以后。1963年一些田径比赛注意到聚氨酯跑道后,国际奥运会迅速地就把它用在了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还将它定为国际田径比赛必备的基本设施。从此以后,人类越跑越快,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田径比赛一下子打破了11项世界纪录,20项奥运纪录。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田径场采用了具有减震作用的新型塑胶跑道。它在帮助运动员进一步突破极限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运动损伤。
高速摄像机
1920年代,荷兰发明了高速摄像机。这项在生活中好像有些多余的发明,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的奥运赛场上才有了用武之地。今年里约奥运会使用的高速摄像机,在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每秒可以拍摄1万张照片,将通过终点线的时间精确到毫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使得他们想方设法要将成绩提高1/100秒甚至1/1000秒。在里约奥运会男子单人双桨的金牌争夺战中,就出现了1/1000秒的史上最小差距。要是放在以前,可能就是并列金牌了。
虚拟图像技术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届奥运会上,意大利游泳选手帕尔特里涅利在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追逐那条达标的黄线的画面。不过呢在现实中帕尔特里涅利其实并不能看到这条世界纪录线,它是电视台在播出时加上的,使用的是一种叫做虚拟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最早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被使用,从此以后它就成了大型游泳赛事的标配,同时这种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数字化合成的技术也在电视领域普及开来。
兴奋剂和反兴奋剂
其实最初兴奋剂并不在奥运会禁用药品名单之列,反而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奥运会上第一个使用兴奋剂的是美国马拉松选手希克斯。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奥运会上,希克斯跑了一半就体力不支几乎要退出比赛。他的教练在后半程连给他吃了两次兴奋剂,他才跑完全程而且还拿了第一名。当时并没有人对成绩提出异议。奥运会默认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情况一直持续了40年。直到1960年罗马奥运会,丹麦选手马克·詹森在自行车比赛中倒地猝死,尸检后发现死因是服用了过量兴奋剂,人们才意识到兴奋剂的危害。此后,奥运会走上了全面反兴奋剂的道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首次出现了兴奋剂检查。现在兴奋剂检查成了各种大小比赛的例行项目。
运动面料
为了让自己国家的运动员能在比赛时保持最佳状态,各个代表团也是想尽了办法。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美国甚至想到请来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劳伦斯·库兹涅茨来设计美国田径队的制服。而库兹涅茨不负众望地想到了在运动服上使用航天材料铝涂层双层纺织材料这个点子,帮助美国队造出了一种能加速排汗又能反射太阳光的运动服,让运动员在天气闷热的洛杉矶能够快速散热、保持干爽。大家现在穿的运动服基本都是这种来自太空的运动服的后裔啦。
鲨鱼皮泳衣
你一定还记得前几届奥运会上,游泳运动员无论男女,都穿着包裹全身的紧身泳衣的画面。他们穿的是一种模仿鲨鱼皮肤制作的泳衣,可以使100米自由泳的成绩提高1秒。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游泳队穿着这种黑色紧身连体泳衣拿下了5金9银4铜后,这种泳衣瞬间风靡泳坛。其实鲨鱼皮泳衣最早出现是在1988年的英联邦奥运会上,只是到1999年才被国际泳联正式承认。也多亏了奥运会,鲨鱼皮泳衣才能如此风光。
不过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鲨鱼皮泳衣因有作弊嫌疑被禁止在比赛中使用了。虽然对运动员成绩可能有影响,但对观众来说却是个好消息,游泳界最暗无天日的10年终于过去了,马甲线人鱼线各种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啦。
技术的可能性 篇12
项目研究了有效控制和提高蚕丝性能的茧丝脱胶、蚕丝膨化处理、蚕丝绵抗菌整理、蚕丝绵芳香整理、蚕丝绵负离子远红外整理等新工艺, 应用壳聚糖抗菌整理、负离子远红外整理和微胶囊香味整理技术, 开发功能性蚕丝被新产品, 符合环保要求。首次采用半湿态喷洒整理蚕丝绵, 集成应用精练剂C-180与去油灵TF-101BN、柔软剂TF-404A组合的蚕丝精练剂法脱胶技术, 具有创新性。
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一种蚕丝被芯 (专利号ZL 2011 2 0362143.9) 》;申请发明专利1项:《一种纤维制品整理加工的半湿态喷洒处理方法 (专利申请号:201310507976.3) 》。
【技术的可能性】推荐阅读: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06-05
期待可能性的中国化06-05
中国画的当下可能性06-20
论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及其可能性07-18
《可能性》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07-26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07-17
星载光学敏感器受天体干扰的可能性分析07-05
在飞利浦成为本土高管的可能性有多高05-31
2023年预测我国净水器行业发展的可能性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