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当下可能性(精选3篇)
中国画的当下可能性 篇1
把平凡的日子说得波澜起伏、兴酣啸傲, 也许这份想望是我们对今日演讲的最大渴求, 是我们对创意演讲的最大期待。但就像文学越来越游移在生活本相的门外那样, 对人类诗意栖居的遗忘、对人类生命思考的偏差使我们越来越不容易听到灵魂有所寄、情感有所托的清俊严正的演讲。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 重重功利已使当下许多演讲变成声音虚饰的语言涂抹, 变成足资谈助的语言幻境。然而褪去模仿拼贴的欲望遮蔽, 涉及日常宇宙人生的演讲在语言世界里应该透视着的是凸显演讲者自身品质活力的对听众的个体化尊重。
一
端倪于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演讲, 原本是即兴发言式的侧重对艺术道德的理性辩解、对公众事务的演绎验证, 是以神的理念为最高美学原则的逻辑性演说术。在《诡辩家篇》里柏拉图强调说, 对智慧的难题惟有在事物的论证过程里才能找到答案, 同时又指出, 对物质世界的判断是否确切理应是事物应有属性的真假判断[1]。其继承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把演讲认作是情绪色彩浓郁、理智色彩淡薄的说话艺术, 是关于是非的知识判断。而古罗马的西塞罗则在《论演说家》里认为演讲是激发心灵激情的富有见识的辞令艺术, 是具有法学家学识的体现政治本性的说服艺术[2]。这就显示出, 语言思维具有强辩考问和裁度理想的特征, 而演讲在当时又是向公众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 自然被要求是行脚功用的、能激发联想的、指向预设格局的知人论世的讲话方式。如果以面向公众为演讲的绝对识别尺度的话, 那么毛泽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讲演》让我们看到学术演讲之外的作为日常特殊讲话方式的演讲所必须具备的以当下实际事物为基本范畴的性质, 不仅情感萦纡, 更在乎理智把握, 是跟古希腊罗马演说术大大不一样的思想境界, 是全面探究历史和现实之间缜密的审美关系, 他们的演讲体现着现代演讲艺术高度的发展成就。
但是千载穷英, 跨入了信息时代后, 演讲也像许多文化样式一样, 在消费魔障的诱胁下遭遇割裂本真、失去生命参悟的语言炫鬻, 人们往往把演讲视作是激情的撒播、蓄意的苦心, 许多演讲大抵被用作企业励志、学校德育的生动教化方式, 演讲由形式到内容成为政治信念、经济理念、文化观念的会务性仪式性服务性的说话方式, 并且辅之以格式化的环境布置和衣着姿态, 这致使演讲在今天的概念上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得之愚一得功的作秀因素往往藏掖了真正入情的精神因素, 意有所惬使演讲者的语言大抵失去交锋锐气, 演讲似乎成了另类打气式的趣味表演, 但这样的演讲是否能真正让人动情、思绪万千, 颇值怀疑。虽然从演讲学角度而言, 这种说法未免过分, 但寻摸许多演讲比赛、巡回演讲、名人演讲等热闹世界的背后, 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多是畏首畏尾的排练细节。多种场合的夹哭带笑的反复演讲, 能使每一次的演讲情感复制得淳朴如初?譬如有位领导在某校庆祝校庆时, 开口便说了一通“今天可谓是精英荟萃、济济一堂、高朋满座、蓬筚生辉”之类的话, 一听就知道是场面上敷粉描金的套话。所以, 我们经常会感觉许多的演讲不过是撺弄着无根的瓶花, 华丽但无法栽植成活在人们的信仰里。演讲的危机某种涵义上是多元化认知技术急遽发展的结果, 例如网络传媒以极其有利的物质要素有声有色地置换着演讲的话语地位, 报刊书籍以极其便利的阅读时空有滋有味地磨损着演讲的疾言厉色, 高等教育以极其功利的普及速度瓦解着演讲的崇拜渠道。以演讲来圆转周旋风尚的时代早已消解了, 好的演讲辞可以流传的范围也十分有限, 更不用说拿“著名”冠之。
演讲的异化如果刨根究底, 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是过高估计了演讲语言的绚烂亲和, 过于研磨了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 而这样的外在限定必定使得演讲时常遮盖住思想本真, 在诸多场合表现为对当下尖锐问题的回避及调和。在当今文化产品由生产直至流通的商品化过程里, 演讲语言依附于这样的价值格局, 必然兜绕着市民化的迎合心理, 以时尚话语调摄大众的精神疲顿, 生命体验被庸俗地美学化了, 我们看到演讲在通常意义上变成如何使听众心闲气定的技术状态, 而不是从演讲要解决或达到的思想深度着眼, 从演讲能感觉或铸造的刚劲高逸着眼。譬如有一场婚礼上的演讲, 主持人亢奋地说:“今天是新郎新娘连理并蒂、喜结秦晋的大喜日子。新郎让我做主持人是因为他认为我长得很安全, 不会让新娘在举行婚礼时走神, 更不会对他的美男形象构成威胁。新娘让我做主持人是因为她认为我长得谦虚, 新郎和我一起站在台上, 所有来宾都会夸奖她有眼光。”这样的礼仪性演讲讲上千年也不会过时, 但是否真能打动人, 看来是明摆着的场面上的乐子。振聋发聩演讲的罕见正说明, 演讲在今天成了被矫情化、煽情化了的虚拟享受。俗见难脱的激情涂抹自然使演讲在人类诺大的说话体系里经常表现出被化了妆的声律技巧, 成为牵累尘世的欲望花边。从语用角度而言, 这种刈切意志冲撞的演讲现实使我们容易地看到现时演讲语言所追求的可能是堆砌的、刻意的、藻饰的, 而以此为满足很难撇捺生活的确凿征象。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在演讲世界里我们时时看到被过于修饰的演讲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搞笑般的机智语趣使日常演讲缺失磨穿铁砚的自由精神, 成了轻视个体生命的被精致装潢的虚饰判断, 即便是即兴演讲也高妙不多。
现实让我们看到, 日常演讲作为人类口头语言的载体, 其实已经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走到了话语方式的边缘地带, 而这样的变化显然意味着传统演讲理论在吸摄前沿理论方面缺乏敏感性前瞻性, 在自觉参与当代社会活动方面是被作为悬置世俗实践的精神抽象。演讲语言所营造的所谓“真情”常常遮蔽住浑朴生命的天然真情, 我们所享受的演讲的愉快时常是技巧性的沾沾自喜, 这是对演讲本该讲究的对抗习惯认知的悖逆。用语言修辞诸手法艺术性地扩张为处世策略的当下演讲, 在一定程度上摊展着对事实世界的藐视和遗忘, 在教育模拟语境里, 道德教化的强势意识使演讲更是拒绝任何切实发生的逆反话语。假若以想象体验为演讲内容的精神再现的话, 那么在演讲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超现实的智慧控制, 这种控制使今天的演讲在话语方式上类似于穿衣戴帽的宣传, 于是顺理成章的演讲语言变得虚幻化、媚俗化、表演化, 不自觉地响应着世俗浮躁的陈词滥调。现世演讲的衰微如果同前人浩瀚博大放怀蹈厉的情韵气势作一番比较, 我们可以容易地发现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问题, 即我们缺乏对生存现实的批判性创造精神, 缺乏对现象核心的健康性精神关注。由此在许多场合里, 如锥插沙, 如印印泥, 演讲者扮演着藏锋盘纡的预制性的掠美角色, 没有发挥其独有的创造性的精神气质, 没有讲出情由切中的心里话。审视滔滔人类文明长河, 日常演讲的最高境界其实应该首先是公众性的、民族性的、个体性的, 且是可以被看作推进人类历史的坚实渊源之一。譬如非典时期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讲话, 让人在自以为是里认识到, 人之所以能生发胆量, 全在于能认真地做到对客观世界的科学尊重。
毫无疑问, 当下演讲要成为真正吸引人的说话形式, 最需要的是演讲者的演讲是对自身生存世界的拓展追求, 是对自身审美意识的震撼发现。换言之, 演讲是演讲者把已有人生的感同身受与听众那时瞬刻的心境产生灵魂碰撞, 在优游不迫的张扬内敛里完成演讲的情知才思, 在有人有事的曲折开合里完成听众的抗浮养浩。
二
由上我们知道, 演讲应是剥啄陈旧的体物言志, 应是有我之境, 虽然在实际运作上时显得附会碍难, 就像韩愈竭力呼吁真情书写那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惟陈言之务去, 戛戛乎其难哉。”[3]由于演讲者身处修业的背景不一样, 建立起的语言品相亦常是不一样的, 有人讲剪裁, 有人讲润色, 那么什么样的演讲语言才最可能体现演讲者的胸中锦绣呢?在这里我们驰骤细大不捐的寄寓, 针对演讲语言的阙疑, 设想几种可能的思考角度, 以是否建立对日常世界独有的思想认识为价值尺度, 把是否将听众引领到心中应要到达的乐土作为构思的理想目标, 那么我们可以有如下三层梳理性的思考。
演讲的语言首先应该是传递明确坚定的意思, 而不是以让听众的好受为己任目标。这么说并不背离演讲语言的逻辑推演, 因为依附性思维是直接导致演讲魅力缺失的本质性因素, 听众顺溜说“对”往往意味着浮词陈调的再次泛滥, 也意味着演讲者本身的讨巧心态。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往往不喜欢驯服顺从, 但心物同工经常是由于靠近习俗名利的缘故而无法正义地实践, 许多演讲对深层问题的回避便是这样的心态的衍射, 这也是今天人们对演讲怠视的主要原因。斯文尼是二战时驾机向日本长崎扔原子弹的美国退役军人, 他针对战后50年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 在美国国会上引申说:“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 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 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在这两个城市, 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 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种解释显然澄清了这样一个偏见, 即并非用原子弹蓄意毁灭人口密集的城市。斯文尼继而在演讲里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任务时坚信, 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 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4]这样的讲话肯定不能让每一个听众好受, 就像黑泽民的“罗生门”那样, 角度不同, 理解很可能风马牛不相及, 但越是理解上的多元越能独近气骨, 越能张扬个性, 也越耐反复咀嚼。
演讲的语言还应该是抽拔自然的神思, 而不是以得到听众的雅兴为思考依据。演讲在许多时候并不是以外表雅正、显扬雌雄为成败比率, 淳厚古拙、朴实脱俗、言必有中往往是成功演讲的决定因素, 甚至在这样的演讲里我们根本不在意演讲者的容貌举止是否超拔群落、是否照猫画虎, 这情形就像我们欣赏世界著名演讲, 我们总是在阅读中被精彩的语言深深吸引住, 我们绝不会在意演讲者的体态形象, 而且即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些问题, 我们反而会对演讲者赋予更深一层的个性尊重。在2009年北大中文系新生开学典礼上, 长相斯文的陈平原教授以“同一个舞台”为题作了本文意义上的演讲。该演讲的语言像拉家常一般, 开头是这样一番话:“首先祝贺诸位经历千辛万苦, 通过‘高考’这座不无争议的独木桥, 走进燕园。”中间荦荦大端是如此一番话:“到目前为止, 备受鼓舞的我, 并没觉得自己已超越师长;推己及人, 我也就不想乱抛高帽, 说你们将来一定比我强。”收尾是那样一番话:“作为师生、同学兼竞争对手, 我能说的就是:在叩问学术探讨真理的道路上, 需要勇气、需要真诚, 也需要毅力。祝大家尽力而为, 不要轻易败下阵来。”[5]语言质朴寻常, 几乎让人难以同繁复扭力的演讲技术所讲究的非凡气象相挂钩, 但是却那么的语重心长, 展现了一代学人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希望。神思是对自然物象的突破, 是对松闲雅兴的反拨, 陈平原以平地惊雷的方式表示着这样的意思:超过前人的祝福往往是美丽而空洞的谎言, 就像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那样。所以, 好的演讲从不需要含糊其词、文饰其语。
演讲的语言更应该是存贮秤锤的至尊, 而不是以得到听众的舒松为美学境界。所谓秤锤, 是作用于平衡的器物。在演讲中我们常常会由于种种外在因素伪装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言悬浮飘摇而技术圆润, 造成好听却分量不足。这么说是为了强调在演讲世界里我们不可遗忘的是严正开放的思维, 我们所欣赏的演讲语言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激发听众对现有存在的深入思考, 而不是哗众取宠。董建华在香港回归当日的庆典仪式上说:“香港经历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漫漫长路, 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在同年的国庆酒会上他又致辞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三个月以来, 政府运作如常, 经济发展如常, 市民自由的生活方式如常。较早前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都受到金融风波的影响, 香港凭着丰厚的财政储备, 稳健的理财政策, 安然渡过了此难关, 成功经受了考验。”在香港回归前, 英国当局曾制造了许多麻烦, 使被长期殖民统治的港人疑虑重重, 甚至以《胭脂扣》这样的小说来描述世纪末的悲哀。但是历史并不沿着担忧的模样去发展的, 现在“一国两制”使英国成了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英贸易额每年平均增长17%。这就让我们很能看出董建华的演讲词在稳定、策划香港的未来社会秩序方面的平衡领路之功, 也给予听众轻装上阵的奕奕至理, 并以有力的事实化解香港人的精神重荷。演讲的生命力就是诞生于这样精粹的深厚之中, 是可以被时间验证的细节关怀, 并足以构筑一个清晰高深的展望世界。
鲁迅曾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 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优品的演讲语言是润泽灵魂的歌谣温泉, 是滋养生命的河谷草地, 是想象的自由而非技巧的规定。所以当下演讲在现代语言的沸腾街市里必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必须学会跳出习惯思维模式, 必须有对历史理解上的沉潜。如果我们能认真探究演讲语言的这些思维品质, 那么, 我们必定不再视演讲为应时的产品, 而是心悦诚服的人类智慧结晶, 能经常性地让我们逗留在心灵语言的诗性阳光里, 能坦然以无藻饰的情感热力熨烫着日常鄙俗的皱纹, 使暗淡重现迤俪, 使劳顿永携品位。
参考文献
[1][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1, (第一版) :92-93.
[2][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演说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
[3]答李翊书.
[4]大地.斯文尼的证词., 2004, (15) .
[5]中华读书报, 2004-9-8, (7) .
中国画的当下可能性 篇2
不得不承认,这些年中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的象征性,阶层性,等级性,已经远远超过通过教育培训所获得的某种实质的社会技能,我们所面临的现状已经逐步由我不具有某种能力而不能去干某件事变为我们没有达到某种教育等级而不具备从事某种工作和做某件事的资格。以此反观我们以“行政中心化”,“教育等级中心化”为准入基调、晋升基调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又何尝不是?90%的人直接死在了门外,5%的人死在了通向门内的路上,只有剩余的5%的人摇摇晃晃、踉踉跄跄的寄到了门内,看到的却是门内的总长们坐在太师椅上喝茶赏月、谈笑风生。令人想到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构想:“去教育行政化,教育等级化”,然而当下中国教育不但没有去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愈演愈烈。好在高考的改革不断扎实推进,让人看到了更多希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国运所系,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画的当下可能性 篇3
[摘要] 中国电影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下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规模的电影节的举办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电影 电影节 全球化 民族特色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中国 电影不仅要在立足本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多样化的艺术,更要以开放的姿态勇敢的面对全球化浪潮,努力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因此在电影艺术不断走 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与不断升温的观影热情和日益增长的票房数字相匹配。通过电影节这个媒介,为优秀的导演、演员及作品提供展 示的平台,为致力于中国电影制作的团队提供洽谈与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沟通,振兴国产电影之路,以求探索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电影的确是人们,特别是一代年轻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灵伴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影响着社会,甚至影响着历 史。”①因此,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负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精神和意识形态。而电影节作为对一个时期电影的总结和评价,它的意义应该是如何将电 影更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娱乐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激活国民的现实生活热 情,塑造出民众理想的人生。因此,我们需要举办具有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电影节,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外电影的积极合作。
到目前 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 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奖台湾金马奖;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代表观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的金鸡百花奖;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十三大电 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以及在2010年诞生的又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金马奖和金像奖作为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 一项竞赛奖励,对华人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鸡百花奖既代表着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历经13届发展 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机制。而后起之秀北京国际电影节则更具成熟性、创新性和开 放性。
电影节,齐聚电影人和影迷来共享全球电影盛宴。对于电影人是一次重要的仪式,红毯上的星光璀璨、论坛上的群雄激辩,无不展示着电影人的 努力与成绩;而对于影迷,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影迷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电影节中,作为电影节的半个主人,表现出对电影的尊重与狂热。有数据统计显 示,在中国1979年的电影观众曾达到279亿,每天74万人次。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电影市场。在北京、上海这 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举行如此盛大的电影节,无疑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化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为本土电影走向全球化打下夯实的基础。而且像北京、上海这样兼容并 蓄的大都市,它们既是引进大片的最好平台,也是优质国产影片的最佳输出口。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仅掌握更为先进的3D技术,而且还拥有更为广泛的观影人群。因此,作为占据全国票房份额最大的城市,作为集中全国大部分电影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经济、文化中心,理当搭建一个可供世界影坛交流合作的平台,理当扮演 一个汇聚中外电影人切磋学习的角色。而电影节的举办则有效地融汇了国内、国际电影资源,为电影产业的交流交易搭建了广阔平台。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电影越来越 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最具影响力的奥斯卡国际电影节、嘎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也都设立了“展映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之夜”等单元,这些无一例外地 成为电影节最受关注的活动,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电影和文化的窗口,也成为华语影片进行海外推广的最佳平台。
然而,中国电影在走过百年辉煌 后,不得不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即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电影。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 国的好莱坞电影在所谓全球化旗帜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因此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仅凭单一的张艺谋、冯小刚亦或是李安、伍 仕贤都无法完成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电影的期许,更遑论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在举步艰难的境遇下中国电影就更需要国际化的环境,才能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 衡的能力,才能始终与世界电影保持互动关系,从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电影面对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其次才是由经济上占主导地 位而衍生出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需要世界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大国产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国产电影的再生产。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影市场正通过合拍片以及跨国资本运作等形式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电影产业合作中来。在电影艺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已然 成为制片方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最有效法宝。邀请国际著名导演、演员、技术人员加入中国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国际合作最为直接、见效最快的运作方式。在第 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导演卡梅隆就曾盛赞中国电影之路发展迅猛,“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在制作、导演、演技、美术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只是在尖端 科技上研究的比较少。”希望与中国电影人合作。因此,要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电影节,采用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可谓是一条捷径。目前,中国电影的国际 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英雄》、《功夫梦》、《玉战士》、《面纱》、《金陵十三钗》、《春风沉醉的夜晚》、《复仇》等。其中《英雄》吸纳了北美、亚洲等地 区国家的合作,它为商业片的投资合作拓展了模式;而像《面纱》这样的文艺片,其海外票房也高达1.8亿元人民币,在北美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票房收入和制作 成本的高低只在其次,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的国际合作中,我们无论是在技术要求、经济成本或是制作宣传上能够与全球电影机制相互补 充、相互影响,真正能够为国产电影所用。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在为合拍片取得的高额票房收入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应当努力地借鉴和吸收国际电影人为我 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融资方式以及营销理念,并努力将之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所需。我们还需强调的是,无论何时,国产电影都不能为了屈就和迎合电影的全球化语境而丧失自己的的民族特色,中国电影只有真实的展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才不 会拾人牙慧般驱赶浪潮而丢失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近年来一些具有亚洲特色的电影像质朴却生动的泰国电影、伊朗电影以及繁复却成熟的韩国电影、日本电影频频出 现在世界电影节的颁奖礼上被世界所瞩目,究其根源也是由于民族特色的存在。中国电影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没有理由不施展民族艺术的长处和特色,从而创造出情感世界更真挚、人性挖掘更透彻、艺术呈现更丰富的电影文化,完成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建构,成为世界多元电影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中国电影 的民族特色也曾经在电影发展的不同时期颇为光彩照人,像三、四十年代真实感人的现实主义电影《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 流》、《小城之春》等;新时期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佳片也曾赢得世界电影市场的青睐,像《横空出世》、《台湾往事》、《红高粱》、《那人 那山 那狗》等;新生代导演也不乏特色之作,像《寻枪》、《三峡好人》、《回家过年》、《洗澡》等,这些影片都曾为中国电影民族特色的发扬光大做出过贡献。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人也在为国产电影能走出国门而做出种种尝试,除了寻求国际合作拍摄以外,风靡全球的数字技术也在不少影片中开始运用。像去年票房成绩 不俗的《龙门飞甲》,传奇导演徐克就首次将3D技术运用到了武侠片中,如何使华丽的3D特效与传统的武侠概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观念 上,对于导演、音乐和美术制作团队来说都可谓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而大多数看过《龙门飞甲》的影迷们都赞誉电影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3D特效,无疑是对这项技 术革新的肯定。的确,在《阿凡达》掀起3D电影革命近两年后,中国电影人也终于拍出了一部3D效果丝毫不逊于欧美3D大片的作品,这一壮举无疑让华语电影 人扬眉吐气了一次,也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伐。其实,3D出现后,其技术也会不断革新、发展,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使这项技术更趋成熟,让电影更接近现实。
另外,国产影片在拍摄、宣传发行等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渠道的投资。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地产、报业集团、地方电视台以及媒体公司等电影投资机构以各种形式积极投入中国电影市场,有效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