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留白

2024-09-28

中国画的留白(精选12篇)

中国画的留白 篇1

一、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成形式

(一)留白概述

对于“计白当黑”审美习惯的观念基础,实在毋庸置疑, 因为这是老子的语录。从我国古代哲学的辩证原理来看,黑和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白,谈不上黑 ;没有黑,白也就无从说起,黑和白在自然界是共存共生的。因此,在中国画中, 黑和白是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正如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中曰 :“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因此,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黑与白息息相关,物像的灵动靠黑白衬托, 留白艺术可以使画家在创造中国画的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空白与虚实的表现

1、虚实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经典之作《易经》里面有句话,即“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宇宙观。庄子曰 :‘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庄子 ? 刻意》。”这一阴一阳形成了宇宙万物间的节奏,我国古代就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揭示了事情变化的规律。中国画“白”与“黑”的虚实交融,也离不开宇宙万物阴阳流动的规律, 也是通过万物的节奏表现出来的,它们同生、同伴、同融, 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境界表现手法。因此,空白在中国画的构图中对于所创作的物象来说就是阴、阳 ;虚、实的关系, 也可以说,恰恰是恰是由于中国画创作者对空白的把握来完成中国画的虚实交融的。

2、空白

实者,黑也,黑者,画材也 ;虚者,空白也,只有知白, 才能守黑。知白,必须计白当黑。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 黑从白现,虚从实生但虚不等于无,它是一种具体形象之外的无象之象,中国画的空白与实同功,是实的对立,以虚为实,以虚求实。通过空白的布置,虚实相生,主动地利用虚的空间位置去承担画面的造型任务。

(三)留白在画面构图中的地位

1、计白当黑的表现

空白来自取舍,而“计白当黑”则着重于布置,故而“计白当黑”实际上即是布白。“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要把留白运用的恰到好处,就得对物象加以斟酌、取舍,搭配,精心布置,悉心创作。布白的措置得当,则使多而繁,繁而不乱,繁中有序。如果布置的得当,则可以事倍功半,否则就会事半功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功亏一篑。中国画构图的布白,可以实布,也可以虚布。

2、体现画面之美

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对中国画的处理手段上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画的创作者要想全面的、艺术的表现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就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要去粗取精,提炼生活,提炼自然,如果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画作中的物像就不会集中表现物像之美。只有通过“粹”的提炼、筛选,才能更艺术、更典型的表现画作中的物像,从而更具有普遍性地表现生活与自然之美。也正因为“粹”去粗存精的需要,艺术表现中才有了“虚”。

二、中国画中布白对画面的影响

布白的视觉心理与形成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落实到画面上,首先是造型问题。它的形状经营,是对实体造型的制约, 所谓“计白当黑”就是此理。中国画中布白造型,是在疏密、远近、大小、粗细等这些的运用上下工夫,如果运用得好, 造型就会恰如其分,成功的表现自己的意图,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其次,在结构上,布白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比如黑与白、黑与黑、白与白之间的互相衬托,互相联系和影响 ; 再者,在层次上,空白运笔上的深浅,层次的布置和设计 ; 四是主次的表现上,空白与创作物像主体的主次关系等这些看起来是形式方面的东西,都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画的“计白当黑”才能成为一大艺术特色。最后,空白的造型与画面中物象的造型一样,与创作者的个性特征有很大关系,同样的物像,不同的创作者由于、知识、阅历、审美、学养,好恶等等的不同,对空白的理解和领悟各异,可以产生不同的“计白当黑”形式,虽然空白运用无意识的是在审美规律的支配下,但由于创作者个性化的因素,就使中国画的创作具有了个性化的特质,因而形成了中国画简练概括、寓意深刻的特殊风貌。

三、总结

中国画的“留白”是大象无形。中国画构成形式中“即白当黑”的空白虚布,在画中处处存在着,它与作品的实互衬呼映,相辅相成。中国画的创作无论是线条上还是色彩上等都可以挥毫泼墨,无拘无束,运用自如,在图像的构成上可以开经自行,超旷自由。中国画的“留白”是绘画的布局的规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较高的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意到笔不到,自觉而不失章法,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感受。

摘要:中国画构成形式中"即白当黑"的空白虚布,在画中处处存在着,它与作品的实互衬呼应,相辅相成。可以说,空白的虚布,既是衬托实、显示实的关键,更是造化和心灵的凝合。在此基础上,中国画的创作无论是线条上还是色彩上等都可以挥毫泼墨,无拘无束,运用自如,在图像的构成上可以开经自行,超旷自由。中国画的“留白”是绘画的布局的规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较高的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意到笔不到,自觉而不失章法,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感受。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以少胜多

中国画的留白 篇2

很多人渴望精彩人生,凡是追求完美,用彩色画笔填满生命卷章的每一处角落。他们精益求精,容不得丝毫的缺憾,因为他们不希望疏忽的空白使他们遗憾悔恨。他们希望触到“完美”的直线。

多么执著认真的精神呀!与那些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的人相比,这种一丝不苟地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无疑是可贵的。

然而,他们注定要失望了。人间本是“娑婆世界”,我们需忍受许多缺憾。纵然我们渴望一切都圆满,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缺憾是绝对的,完美是相对的。“完美”这直线是“现实”的`渐近线,只能无限接近,却不会有交点。再绚目的画卷也会有必然的空白。

“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法国诗人博纳富纳告诉我们虽然永远触不到完美但却不必失落,因为,我们根本不必追求完美。

“完”未必美。“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当完美达到极致之时,往往开始走向毁灭;当花绽放至最美丽的时刻,姹紫嫣红意味着即将凋零。是谓,物极必反。日本东照宫人为颠倒的梁柱雕花,被米罗斯故意毁坏的维纳斯之断臂,日本一派禅宗书道泼墨时刻意的几处败笔――这些智者求缺的例子,不都说明了完美缺乏缺憾么?

“缺”未必憾。清人李密庵主张“半”的人生智慧,认为凡事缺半是最为和谐的状态。缺,使存在的部分因不完美而显得珍贵;缺,使空白处因人们无边的想象变得无限美好。有了“缺”的完美才是完整的。如此看来,“缺”也未必会留遗憾啊!

既然完未必美,缺未必憾,我们又何苦费心追求所谓完美呢?何不为生命空出一片留白?

留白是书画中留下的空白。留白与构图同等重要,它并不是观念中“画完空闲下来”的部分,而是与笔墨本身一样具有艺术价值的构思。留白的大小位置都影响到书画的美感。

生命画卷亦如是,被填满而没有留白的作品是有缺陷的。所以,放弃完美这个不真切的幻想吧。尽力填补不能存在的缺点,直面无法消除的缺陷,欣赏点缀完美的缺憾。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赜 篇3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魅力;虚实;哲学魅力

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在世界绘画领域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留白艺术作为中国画所特有的绘画形式,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中备受历代画家的重视与关注。留白主要是指笔墨、色彩等没有涉及的地方,是画家在用墨时精心设计的空白。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能够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即预留的遐想空间比较充足,进而使有限的绘画空间显得无限宽阔,这种“无墨无色的留白”艺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与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相一致,带有鲜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本文即以留白艺术为视角,通过深入探析其所具有的形式魅力、哲学魅力、艺术魅力等特点,对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境界进行充分展现。

1 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形式魅力

1.1 层次分明

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为解决画面物象之间的透视性矛盾,以及增加画面空间的层次感、立体感与空间感,留白艺术便成为了最好的手段之一,即在处理画面物象之间的层次关系与空间距离时,通常采用“虚”的留白手法。尤其是对于白描花卉中纯粹使用的线造型而言,尽管有多种作画手法,但最为注重疏密之间的对比,以及彰显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与空间感的则是留白艺术手法。例如,花瓣的绘画要坚持“线少、留白多”的基本原则,通过线条比较密集的花卉叶片来凸显花体,如果花卉的枝条、叶子、花朵绘制得缺乏条理性与层次性,则需要采用留白进行调整与解决。这种以“知白守黑”衬托画面“三感”的留白艺术手法,正是华夏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关键区别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再如,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画竹竿时,尤为善于应用“留白”空间,并通过题词方式进行“补白”,从而使竹叶与题字在视觉上合二为一,令整体画面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层次分明。还有在我国的山水画中,多数画家都惯于采用雨后出现的云彩留白凸显山川的雄伟、奇峭与俊秀,以此通过流动的白云,使整体画面更为灵动飘逸,展示出自然山水的开阔、平淡、简洁与缥缈,极大地延伸了视觉空间。

1.2 空而不空

西方绘画领域不讲究留白,其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留白,任何静物、人物等都处于充满色彩的环境之中。但是,在古代中国画中,比如山水画中的云彩、大地、天空、流水等静物,却经常通过留白艺术进行表现,包括在现代中国水墨画中,也能经常见到留白艺术手法,特别是树木山石的受光处常常采用留白艺术。中国画中的“白”,并不是所谓的“空白”,而是以虚为实、以空衬多,空白之处往往蕴藏更多的风景与意境。留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如同中国京剧中经常出现的手执马鞭的场景,虽然舞台上并没有奔跑的马儿与布景,但观众却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物在田野中策马奔驰的景象。因此,留白艺术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艺术领域中的独特审美观念。中国画中的留白通常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如海阔天空、乡间小道、潺潺溪水、水天一色、白雾蒙蒙等。留白艺术手法在抽象性与写意性的景物表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雾霭、烟岚、云气等,白色的云雾能够彰显出山川的雄厚与朦胧,翻滚流动的白云则能够衬托出烟岚缭绕的气势美与动态美。

1.3 黑白统一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有意在画面上留下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空白,而空白的处理与实境之间要讲究虚实、黑白、聚散等关系,只有合理遵循主客体相互融合、虚实相生的创作规律,才能够使虚实相间,才能够实现黑白的和谐与统一,才能够让整体画面展示出应有的气势,进而促使画面的审美性与艺术性统一。留白艺术对画面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黑白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画面内容的表达更为关键,如山水画中的云彩、小路、水流等要融会贯通、互相连贯,只有处理好黑白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让整个画面浑然一体。[1]经典的中国画作,大多是黑白完美统一的上等作品,巧妙使用留白艺术,能够进一步彰显画面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平衡作为画面构图的重要原则之一,其本质就体现在黑与白、虚与实的关系处理方面。例如,作品《潇湘图卷》中,董源在绘制水域时就采用了广范围的空白,即仅仅勾勒出了部分水域,远处的茂密森林、崇山峻岭都被隐藏在了云烟之中,促使所有景物完全融为一体,使得整体画面显得更为清澈灵秀以及空旷悠远。中国画极为注重画作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只有画面的整体取得平衡,才能够营造出物我相容的境界,留白艺术则恰好具备这一功能。所以,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在中国绘画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 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哲学魅力

2.1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提倡万物相合、宇宙一体的说法,认为世间万物皆源于“空”,生生不息的世间万物,都可以归为“有”和“无”的不断交替运动。这种“有无思想”是中国画艺术的至高境界,更是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最高追求。道家思想中的虚与实、有与无思想,促使中国画按照“天理”而行,推动了道家思想的内化,丰富了中国画的哲学内涵与内在美。道家思想主张的“有无”相互统一思想,以及“有无”缺一不可等观点,在中国画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留白”艺术。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不但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墨客寄情于景,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而且彰显出了其追求永恒、超越自然的精神境界。[2]不涉及一丝一毫笔墨的留白,却能够因其蕴含的“道”与“有无”思想而让作品回味无穷、变幻万千。同时,道家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起点,以“虚无”为核心。“道”实质就是一种虚无的轮廓,涵盖了万事万物,也因而充满了天地之间的虚空。这种独特的“虚空”意识,正式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世俗欲望的片面性与狭隘性的巨大超越,其是“真、善、美”思想的真正表现,不但对华夏民族的生活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华儿女的审美价值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中,中国画中的留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留白艺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不但注重物象表面形式的表现,而且十分强调事物内在本质的表现,使得中国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

2.2 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主张“四大皆空”。其中,“四大”主要是指暖性的火、湿性的水、流动的风与坚性的地,这四种物理元素成为了宇宙本体的核心构成元素,其广泛分布在宇宙之中,浩瀚无边,任何固定的物体形态都难以承载这种博远。所以,“四大”无形无迹,即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广阔无垠的世界原本一切都是“空”的,因而也只有“空”才是自然万物的至上境界。佛家的这种认知思想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留白艺术的本质目的就在于用“无”对“有”进行诠释,用“空”来创造“丰富”。[3]对华夏民族而言,有形的作品画面根本无法完全承载画作中无穷尽的意象空间,而空则属于绝妙的创作手法。留白艺术作为中国画的构图方式之一,十分符合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因而通过留白艺术营造出来的是空灵、深远、无尽的思想境界。例如,明代作品《招仙图》,就是一副以留白取胜的经典作品,留白艺术在这幅作品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实际物象则被张灵安排在了一角,而正是这种大面积的留白方式,才使得整幅画面透露出独特的冷月仙湖意境,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冷的氛围空间,凸显出了湖边女子的神秘与诡异,令整个画面显得空灵而富有传奇性特点。

2.3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即人的最高境界是拥有完美的道德,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精髓。自宋朝时期开始,我国多数画家都将儒家思想当作创作的精神支柱,甚至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无论是绘画题材的择取,还是画面的留白安排与画面的风格界定,儒家思想都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常将画面中的各种物象同君子品格紧密相连,画面中往往采用大量留白,以此营造幽静、空灵的意境与画面效果,使得中国画的整体创作空间更为广阔。[4]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浓厚道德内涵与和谐精神,表现在绘画艺术领域之中,不但被当作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被赋予了崇高的思想道德使命。例如,文人墨客作画,其多数目的是为了以古鉴今,作品中的物象通常引自于典章古籍,部分作品看似与物事无关,却往往饱含着文化深意,如在作品《万壑松风图》中,李唐笔下的万松深壑、高山流水等北国风光,尤其是突兀险峻的主峰,宛如刚健的君子品格,还有缭绕的云烟与茂密的苍松,更是凸显出了画面的宽广意境。加之,幽深的山谷、澄清的水色、苍翠的松林等,更使画面风格不但清俊秀美,而且雄浑有力。正是李唐采用了留白艺术,才使整幅作品的浩然正气与阳刚之气跃然纸上。

3 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3.1 韵律美

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之所以可以产生独特的画面效果,与笔墨、纸张的材质选择,与色彩搭配、笔墨技法、构图布局等密不可分。就色彩元素而言,中国画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黑色与白色。其中,黑色就是墨的色彩,这也是中国画的基础颜色;白色则是与黑色对比效果最为明显的色彩,即我们日常所说的黑白分明,并且也是我国画作中应用到的主色调。同时,黑白线条属于最强烈、最概括、最简练的色彩,纸张的运用则能够不同程度增加黑白的层次。其中,尤以宣纸的效果最好,墨汁在宣纸上能够产生晕染、浓淡、枯湿等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具有丰富的意味。[5]通过运用纸张本身的白与墨汁自身的黑,能够营造出黑白相间、黑白穿插、黑白相融的独特节奏感与韵律感,进而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说的“知白守黑”,指的就是黑白之间的相互衬托,即实黑与虚白相映衬,通过预留足够的空白、布置合理的黑,进而使白从黑生、黑因白强。这种用简衬繁、用白衬黑、用无衬有的手段,能够使画面的主体更为突出、层次感更为分明、空间感更为强烈。“布白”的目的是为了“取势”,但“势”归属为形式美中的韵律范畴,因而对画面形式美中的韵律强调与追求,也是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盛行的原因之一。作品的边角、深远之处进行有意识的“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凸显整体画面的韵律美感。

3.2 意境美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其最突出的功能之一便是“虚实相生,丰富意境”。从一定角度去讲,虚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所说的“实”,是指画面中有笔墨涉及的部分;“虚”则与“实”相对,即指笔墨没有涉及的部分或者笔墨较为浅淡的部分。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在无笔墨部分用心,在有笔墨部分用力,以此达到“实与虚相生,画面处处皆妙境”的境界。[6]例如,马远所作的《寒江垂钓图》,作品中刚劲、严谨的铁线描,即在绘制出的一叶扁舟上坐着一位在全神贯注垂钓的老者,然后用寥寥数笔淡墨勾勒出水波,其余部分皆空白。在这幅画中,马远所画的笔墨可谓少之又少,但整体画面不但没有因此显得空洞,反而给人一种寒气逼人、寂静空疏、江水浩渺、高原萧瑟之感,让观众浮想联翩。如《寒江垂钓图》一般给人回味无穷之境的中国画,其本质是画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交流,通过巧妙应用留白艺术手法,用虚实相生的方式创设出来的。总之,意境是自然景象或艺术作品变现出的境界与情调。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在我国古代绘画领域中,主要是通过对时空镜像的具体表现,在景色与感情的高度融合条件下,所彰显出的艺术境界。世间万物并非是单纯的客体,创作者只有将自身的感情赋予其中,促使主客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才能够真正表达出源远流长的内涵与意境。也只有如此,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深厚意境才能够让人产生无限想象。

3.3 虚实美

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表现极为广泛与丰富,中国古代美学与哲学将虚实融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点的重要原则之一,其认为,宇宙万物与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通常来讲,“实”是指看得见与摸得着的物象,或者可以说是由笔墨描绘出的部分;“虚”是指没有笔墨或者笔墨未尽的部分,中国画论中所讲的“知白守墨”即是此道理。中国画中都有实处与虚处。其中,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生发、相互对比而存在。实处是虚处的基础与依存,虚处则取决于实处,虚处是实处的延伸与扩散。虚能够用笔墨的放松、清淡与线条的疏朗、简单等进行展现,更多的则是没有笔墨的完全“空白”,即画面中彻底显示出的“虚”。[7]中国画中的留白如同“实”一样不可或缺,正是这种空白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画展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气质、风格以及精神。因此,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与虚实美息息相关,有白有黑、有虚有实,白中有物、虚中有情,这种以简胜繁、虚中寓实的艺术手法,不但让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独放异彩,而且能够给观众一种回味无穷的独特感受。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重要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底蕴与文化意境,彰显出了华夏民族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留白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有”以及“丰富”,科学合理的留白能够为观众营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即让每位观众通过自己的无限遐想对作品进行再次完善,尤其是突然停顿的节奏更能让画作的意蕴延伸与拓展。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其内涵极为丰富,是华夏绘画艺术、哲学思想、文化文明等的重要表现。中国画的立意、构思以及意境等的设计与体现,都与留白艺术息息相关。所以,留白是中国绘画艺术、文化审美意识的精髓所在与重要特征,是中国画艺术的优秀传统。

参考文献:

[1]李嫣然.空纳万境——论中国画的“留白”艺术[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世宾,皮道坚,王璜生.设定一个对话空间——皮道坚、王璜生关于“中国水墨实验20年”展访谈[J].艺术生活,2001(07).

[3]朱平.论抽象水墨与实验水墨的关系[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06).

[4]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01).

[5]张少康.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传统[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6]徐岩,张亚旭,周晓琳.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3(01).

[7]张红宇.宋代绘画的“写实”画风研究——以北宋的宫廷花鸟画为例[J].美术大观,2004(01).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篇4

一、中国画中留白的艺术魅力

(一) 意境美

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中, 意境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所谓意境美主要是指画中景物和情感相互融合, 虚实结合, 所营造出的美感能够拓宽画面的情境美, 使得画家和观赏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能够制造出虚实结合画面感, 不仅可以让观赏者深刻感受和体会到景色的美丽, 还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艺术美。在中国画中, 虚就是笔墨不存在的地方, 而实就是笔墨色彩出现的地方, 中国画对于虚实的应用已经到了极致, 不但能够通过留白艺术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 还能够引发观赏者的自由想象。中国画的画面所展现出来的虚幻并非独立的, 而是通过实境衬托出来的。所以, 画家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 都会十分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 从而实现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境界。

(二) 气韵美

中国画自古就十分讲究气韵美, 想要成为一幅引人注目的画, 必须集精、气、神于一体, 因为中国画对作品的要求不仅仅是画的外部形态, 还非常重视作品的内在气质和精神。而留白技术的运用正符合了中国画的这一要求, 空白和物象两者同样能够将气韵传达出来, 而和物象相比, 空白所衬托出来的气韵更能够将中国画的内在美体现出来, 能够彰显出更加吸引人的魅力。所以, 画画者想要作品的气韵美展现地淋漓尽致, 必须具备良好的留白技术和运用能力。中国画的留白技术不仅能够产生十分强烈的节奏感, 还能够营造出十分空灵的感觉, 从而给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 韵律美

中国画的画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这实际上与纸张材质、绘画技能、笔墨色彩和整体布局等各种元素之间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从色彩的选取来看, 黑白是中国画的主要颜色, 也是最常见的色调, 而且黑白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 能够形成巨大的视觉差。在中国画中使用留白艺术, 不但能够加重黑白对比, 还能够是黑白之间的过渡更接近自然, 从而使整幅画面产生良好的层次感, 给人一种连绵起伏的递进感,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韵律美。而将笔墨色彩和留白艺术进行合理布局, 所产生的色彩逐渐有序变化, 黑白相互交替, 就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呈现出一种完美地韵律感。

二、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 增加画面的整体布局感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能够使画面的整体布局和细节部分更加协调。在中国画的各种表现形式单元中, 不同阶层的局部元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涵义。而作为整幅画面的布局, 则就需要加强与周围形式单元之间的相互融合, 这样才能产生一种整体上的协调美。所以, 必须重视整体布局的协调感和完整感, 实现各元素之间的协调变化和统一布局, 将画家的艺术修养和整体分布能力体现出来。所以说, 中国画中笔墨留有空白的意义是非常关键, 能够对画的整体结构布局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重视。

(二) 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中使用留白艺术, 能够给观赏者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 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从而为观赏者提供美感的活动空间。中国画的主动留白的运用,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降低视觉感官对观赏者的刺激, 使观赏者陷入沉思, 从而提升到哲学的境界。中国画抽去了物象的色彩斑斓, 使画面处于一种分离状态, 实现了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体现, 产生了一种距离美的效果, 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心理距离, 是观赏者由自由想象产生的内心距离感, 从而产生一种自我美。

(三) 传达富于层次的创作意涵

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能够产生一种形象的立体感。而中国画也对留白艺术做了全面和深入地诠释。黑白两种对比颜色构成的形象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自然界客体中的很多虚幻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从而产生一种灰色, 这正是阴阳相生的对立关系, 也会所明了自然界的存在是有秩序性的。将黑白色关系的协调, 恰当的空白这些不同层次的色形组成一个阶层排列, 形成相对完整的形色, 不仅能够体现出对比, 又能够实现相互融合。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能够表达出画家的内心情绪情感, 从而使中国画的意境更加幽深、深层, 实现情景融合的创作意涵。

三、中国画中留白的创设

(一) 因心造境

所谓的因心造境也就是指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以自然景物为基础, 以手运心创造出一种非常空灵的感觉和境界, 实现借物抒情的目标。因心造境不能忽略自然, 要强调人的精神与宇宙统一, 以此为基础, 创造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 且空灵含蓄的意境, 从而使自然景物转变成为移情的媒介, 通过自然景物, 传达出画家内心的情绪情感。

(二) 整体考虑布局

留白在中国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黑白和虚实的相互结合能够体现出中国画的整体美感。中国画的线条和色彩的布局要注重考虑整体的美感, 在构图的时候, 留白的位置和面积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研究, 而且对于留白艺术的运用, 不仅不能让整体显得太过空旷, 也不能让空白位置显得太过突兀, 这就需要画家具备非常扎实的绘画能力, 尤其是留白位置要和画面实现恰当的融合, 从整体上将画面的平衡感体现出来。而且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但要注重细节部分, 还要使观赏者能够观察出其中的深刻内涵, 感受到中国画的生机和活力。

(三) 巧妙处理虚实

虚实结合是中国画的一大主要特色, 能够充分展现出画面感。而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可以将实景中隐藏的内涵体现出来。而实景和虚幻之间的联系太少, 就会给观赏者一种分离的感觉。留白艺术的使用能够使中国画看起来更有生机和活力, 虚实结合是评价一幅画好坏的关键, 也是看出画家审美思想和内在情感的关键。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虚实结合的, 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不但能够丰富中国画的画面, 而且能够让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之所以倍受欢迎, 主要是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在画中使用留白艺术, 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留白艺术是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风格, 也是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的体现, 不仅能够体现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还能够与观赏者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说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焦晓军.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刍议[J].芒种, 2013 (07) .

[2]封顺.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大舞台, 2013 (06) .

走过留白的夏天作文 篇5

风,吹起破碎的流年,在残阳的余晖里,我看见留白的夏季,划过青春河流,我们在六月绽放,也在六月不舍。

几经辗转,擦肩而过,时间斑驳了印记,斑驳了曾经,斑驳了陌生与疏离。一个侧目,一个转身,一个背影,走过人潮拥挤,走过繁华喧嚣,走过青春浪潮,走过留白的夏季。

冬夜,彻骨的冷,又是一个下雨天,淅淅沥沥的下雨,苍凉了整个冬天。总以为雨过之后的天空是最绚烂的,总以为自己一路追寻的是最美好的,总以为还有很多很多的青春等着我们去挥霍。可是直到又一个下雨天,我才明白有许多的事却不能尽我所为。走过留白的夏季,分离的感伤,无奈的抉择,我们踏上了梦想的征途。

青春像远逝的风筝,被风吹得无影无踪。而我们却痴痴地凝望着风筝远逝的方向,发着呆,做着梦,跺着脚,笑着哭。我们不甘心被年轮圈起来,可是,年轮仍然将留白夏季刻在了心里,尘封了回忆。走过留白的夏季,不期而至,人生的三岔路口徘徊着来来往往的人,迷茫的不知方向的人。

走过留白的夏季,发现,有时青春很迷茫,有时青春也会坠落。我爱青春漫想,在生命中火一般的季节里,写一首漫长漫长的诗,留一个没有遗憾的回忆。

走过留白的夏季,顿悟,或许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或**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所以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走过留白的夏季,感慨,青春是一场绝美的梦,一样的年龄,一样的`心情,一样的孤独,只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不一样的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強,一个柔软,一个正在成长。也许罢,站在青春里,遍地美好。就算那里的烦恼特别多,那里的遗憾忘不掉,可在你的眼里,留白的青春,一样的重要。

其实,那些曾在青春中逗留的短暂美好,总是那么刻骨铭心,深不见底,留白的夏季,就像没有白云的蓝天,虽毫无装点,却依旧夺目,蓝得透彻心扉。

国画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国画 版式设计 空白空间

空白空间常常是指有意留下的,引发读者无限联想的空间。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在人类的视界中,空白空间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们对空间习以为常,认为最好是填满它。通常人们都容易忽略它,除了少数人,他们有意识地利用空间形成对比,创造戏剧性的效果,或提供一个视觉休息的地方。它被用来作拥挤空间的最佳对比物。在艺术创作中,空白空间的巧妙经营更是一种智慧的外现。

一、国画的留白

中国画博大精深,寓意无穷;从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言,“留白”是中国画构图所特有的形式,亦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黑白相对于尺纸之间,泼黑显白于天地之遥,所以中国画对用墨留白十分讲究,空白直接关系到技法和效果。在表面上,墨色用好了,空白处也因此而妙起来,反之,能恰当的处理好空白,也有助于画中墨色的艺术效果,所谓“知白守黑”,便是这个道理。如画鸭而不画水,只画鸭子两足划水,纸上无水而见水,齐白石大师的虾,也不画水,自有水的意味,画山水也是如此,在山水画中,几乎到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空白”,大至大块面的云、水、天、边角、小到树木枝叶间的点点留空,而从表现画面形象的角度看,所谓“空白”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有形的实体。

由于国画在表现过程中不受空间的约束,可以根据画面主题和意境的需要,作意匠独运的描绘,取舍自如,常常用空白来加强与主体的对比关系,使主体更突出,在此“空白”与主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用大块的空白,突出画中央比例极小的帆船,较好的体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意。“空白”的空间透视作用。

在层次比较多的过阿画中所表现出的层峦叠嶂,除了用浓淡对比和用笔强弱区别远近距离的变化外,“空白”在画面中起着大气层分割层次的作用。

“空白”必然关系到疏密的处理,灵活运用空白的分割,使面积或形状造成大小、长短的不同变化及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装饰效果。例如树干的排列,水乡民宅的白墙,水纹的排列等等,如利用树干的排列便会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中国画虽然不象西画那样讲究画面物体的明暗变化,但在明暗的运用上也有独特之处。它不受光源约束的自由运用,以感觉为主的处理方法,阴明向背,石分三面等都是运用空白体现光感而达到主体效果的特殊绘画语言。可以说,在山水画创作中,不运用光暗的关系是无法画出山石的体积感的,而在明处往往是以“空白”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

“空”除指大片空白之处,还指一种细小的“空白”,如行笔过程中出现的“飞白”及大块墨色中有意无意留下的间隙。对于小空白,往往被忽视,而正是这些小空白,能使画面显得空灵,避免形成死墨一团,及“板”、“结”等病;也可以使欣赏者见到用笔的轻重缓急,从视觉艺术的要求来说可以调节视觉的作用。“留空白”是中国画领域中的一种独到的处理画面虚实关系的方法,此处无声胜有声;我们有句话叫做“挂一漏万”所以,只要处理得法,仍会使观者感到“无景而有景”,“咫尺而千里”。

二、“空白美学”艺术思维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影响

1.合理安排空白,引导和调节阅读

版面设计特别强调视觉流程,视觉流程是一种空间的流动,是使视线随各元素在空间沿一定轨迹运动的过程。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对图形力的研究作了深入的论述,画面图形中每一元素都有一种内在的力场,它们都和空间形成力的牵引,这种力的大小和视觉心理力的感应达到一种平衡。空间的运用正是在寻找空间中适合力的平衡。

如果在版面布局中利用空白突出文字内容,能起到引导读者视线的作用,而且在认识版面时产生一定的先后、主次的关系,形成受众阅读版面信息的先后过程,从而让空白形成空气的流动,使版面轻松生动起来,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阅读并获得愉悦的视觉感受。

2.空白体现简约设计风格,增强设计品位

“空白”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因素和手法,与现代“简约设计”趋势是一致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一切直觉都趋向于最简化的式样”和“在艺术中最广泛存在着一种偏爱非简化的式样的趋势”的观点,设计师雷蒙·劳威也提出:“设计最困难的是如何才能做到简洁。”

版面设计中的空白,是设计师创意中创造视觉简洁形式的最佳选择。空白的韵味在形态上看似空无、简洁,在内涵上却给人丰富的审美意境,讲究用简洁的形式表达富有哲理性的文化底蕴。当下面对人们视觉疲劳的现实,空白就显得难能可贵。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就愈发需要体现出少就是多、简洁就是丰富、单纯就是饱满的设计风格,为读者营造灵动的视觉空间,真正实现空白美学的虚静和空灵。

3.空本难图,贵在适当

版面设计中的“空白美学”虚实相间,表达着版面节奏,形成了视觉的美感,但是决不能滥用空白。笪重光在《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其意说明处理空白,要比画实景难得多,事实证明,对空白的合理处理是版面设计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杨振国.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9.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

[3]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试析留白在国画艺术中的作用 篇7

一、留白的定义

在国画艺术中,留白就是绘画者在创作过程中,根据画面的需要故意留出的空白之处。比如,在山水画中,留白常常用来表现水、天空、云、雾气,这样既能够使观者产生无限的想象,也能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同时相较于用笔墨来渲染,留白的表现效果更加含蓄内敛。再如,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虾》,画面中有大量的留白,虽然不用一笔一墨来描绘水,却展现出了虾在水中竞逐、自由嬉戏、活泼灵动的意境,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留白不仅是一项创作技法,更已经成为了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使中国画展现了与众不同的风貌。

二、国画中留白应遵循的原则

国画艺术的留白并不是绘画者创作过程中随意漏笔造成的,而是经过了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布置的,可以说,国画创作中的留白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留白要从全局出发。留白属于画作的一部分,它可以是天空、流水、迷雾,还可以是浮云、尘埃、白雪��不管它代表了什么,创作者都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精心布置画面结构,如果只注重局部的虚实、用笔用墨,就有可能使画面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进而使画作失去美感。

其次,国画中的留白要依据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来进行。虽然绘画是艺术创作,与现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创作时,绘画者不能脱离生活,信马由缰,而要根据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合理地设计画作的虚实、结构,这样才能有助于观者循着创作者的思路去联想和想象留白要表现的含义。

再次,国画中的留白要把握好“度”,以及笔墨和意境之间的关联。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留白”中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实现,如果画作的着墨太多、太细,则会失去中国画恬淡、空灵、深远的气韵,如果留白太多,则会使画作的主题表现的不明显,容易使观者产生断裂感,甚至被人认为是“半成品”。因此,国画中运用留白要把握好度,要平衡好笔墨和意境之间的关系。

三、留白在国画中的作用

1. 通过留白突出主体

根据人们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要求的一般规律,人们会有选择地接受所看到的物象,尤其是对某一事物进行高度集中的观察时,可以做到“明察秋毫”“火眼金睛”,而对于其他的事物则会忽略不计,甚至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国画艺术充分利用了人们的这一习惯来设计和布置画面结构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留白的运用,不管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为了使描绘对象更明确、更清晰,突出画面的主体,创作者尽量弱化次要的物象和背景,甚至为了更好地突显主体,而用大片的留白做背景,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是比较大胆的取舍,但是使表现主体得到了突显,而且给观者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画作的视觉效果。比如,国画中的花鸟画,常常通过笔墨的疏密对比来突显主体,而且主体形象往往是疏密对比最明显的地方,即在刻画主体时,创作者会通过密集的笔墨来处理物象,而在其周边的其他部分则会用寥寥数笔,甚至留出大量空白,如此强烈的疏密、虚实的对比映照,主体必然显豁。另外,在历代山水、花鸟画中常见这样一种处理:画面周围实,而中间虚之以白,却又在虚处点明主体。这正是采用了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和留白处点睛的构图原理。

2. 通过留白体现画面的层次感

在国画艺术中,创作者为了表现物象间的主次关系,扩大画面的空间,常常会通过笔墨的多少、留白的运用来处理物象间的空间距离,以此来体现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尤其是在山水花鸟画中,常常用留白这一手段来强调疏密对比给主题展现、情感表达、意境营造带来的效果。比如,花瓣少线多留白,则以线条密集的叶片来衬托显现花体,若花、叶、枝画得无层次、欠条理,则须用留白调整解决之。这知白守黑之道,正是中国画异于西画的一大特征。

3. 通过虚实结合营造美好的意境

虚与实虽然是一对反义词,是矛盾的,但它们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的,都是以对方为依据而存在的,可以说,“实”是“虚”的根基,“虚”是“实”的延伸。中国画讲究虚实结合,以此来表现画作的意境,但是意境不是用肉眼看的,而是要用心感悟和体会。国画的材质是白色的宣纸,这给了创作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虽然画家会用笔墨来表现具体的物象,但是留白并不是空白,它也是画作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些事物,不过,这些物象不需要笔墨描绘出来,而是需要我们根据画面的结构、布局来体会其代表什么。中国画讲究通过留白和笔墨营造虚实结合的画面效果,同时创造出特定的意境,这样能够给观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使画作得到了升华。中国画善用留白,具体表现为,画山不画云,留白之处就是云海;画岸不画水;留白之处即为无边的江海;画鱼不画水,留白之处即为水��比如,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善于画虾,他创作的关于虾的作品都没有水,而是通过虾灵动的姿态来展现它们在水中游玩、嬉戏的状态,使画作活灵活现、充满了生趣,再如,有“马一角”之称的马远的著名《寒江独钓图》也是运用留白的艺术来展现作品的意境之美。画面中只有一叶扁舟、垂钓一人,其余画面大面积留白,大片的留白使得孤舟及垂钓者一下子到了人们的视觉中心,并且十分突出,画面空间感极强,令人心旷神怡,同时留白艺术也很好地诠释了江水的辽阔,垂钓者的悠闲自若。

总而言之,留白在国画艺术中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价值也是无法估计的,它既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艺术的重要特点,又隐含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是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不管是确定绘画作品的立意和构思,还是作品意境的营造,都与留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国画创作者,我们要认识到留白的作用,并对其有深入的研究,通过恰当的运用,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参考文献

[1]刘宏波.浅谈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J].艺术品鉴,2014(11).

[2]薛娜娜.空白致美——“留白”艺术在国画作品中的审美意义[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11).

[3]程丽琴.浅析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应用研究[J].芒种,2014(21).

中国画的留白 篇8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算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影片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也推出了国际巨星章子怡等电影明星。最为巧妙的是,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吸收了中国画留白一般的艺术形式, 将一个最为普通乡土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讲出了诗意。

本片在叙事上有别具一格的取舍考量。艺术家面对众多的素材故事, 取舍往往是对其讲故事能力的巨大考验。电影讲述了父亲洛先生和母亲招娣之间初恋的故事, 从《假如爱有天意》到《情书》, 在中外电影史上初恋题材数量大, 不乏经典。想在其中出新出奇并不容易, 太容易落入俗套之中。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仍然独辟蹊径。影片舍弃了父亲母亲在一起生活数十年的细节, 只选取了两点:其一, 母亲初次见父亲便心生萌动;其二, 父亲去世, 母亲执拗要求抬棺。这样的取舍看似像是一幅寥寥几笔的国画, 一笔画天, 一笔画地, 中间是大幅的留白。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讲述母亲对父亲深藏于心的爱恋, 用了少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故事表现母亲的感情的萌动——送饭、吃饭、等待回归。细节虽简单, 但却将其孕育于反复出现的形式中,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仅仅就送饭来说, 盖房子时反复出现了招娣三次送饭与期待。三次送饭, 心情一次次起落, 失望和期待交织, 一次比一次强烈, 温暖而饱满的画面伴随着婉转美妙的笛声, 美不胜收。当房子盖好后, 趁着洛先生吃派饭的当口, 招娣终于和洛先生搭上话, 然而奶奶的反对再次给期待的招娣以重击。当洛先生因事回城, 母亲奔跑送饭却打碎了青花碗, 丢掉了发卡。期待再次变成失望。然而, 这些期待与失望并非来自相处的矛盾, 爱情的纠缠, 而是来的更单纯, 来自对青春萌动的羞涩, 外界偶然事件的阴差阳错和阻隔。

本片采取了插叙的叙事结构。本片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漫长, 甚至显得有些沉闷的黑白片段, 所讲述的是老年母亲在父亲死后要求抬棺的事儿。老年的母亲早已不再拥有当初美丽的面容。影片中内心独白的“我”以回忆的口吻插叙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现实是死灰一样没有生气的农村场景, 用的是黑白颜色, 镜头更为固定, 安静。而插叙则带着一些梦幻般的亮丽色泽, 大量母亲年轻时单纯美貌的脸部特写, 镜头运动充满动感。到影片最后, 过去和现实交织, 速走中的老年母亲和奔跑中微笑的年轻招娣交叉剪辑, 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于爱情的永恒, 将父亲母亲单纯的爱情熔铸地干净、动人。

尽管影片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在镜头运动, 色彩运用, 演员人选, 影片节奏感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但有些小细节却紧密地把两部分捏合在一起。首先便是关于老年母亲执拗的谜团:执拗要求抬棺, 要自己织布。两个谜团像悬念一样, 在彩色部分得到了解答。其次, 影片以“我”为故事讲述者, 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旁白的叙事手法, 讲述了母亲与父亲一生中爱情的前前后后。“我”的独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因而也更为亲切, 巧妙化解了影片两部分可能不相融合的阻隔。

影片的主题简单, 讲述的是父亲母亲之间至纯的爱情;情节简单, 送饭, 等待, 死亡;人物线索简单, 音乐也简单明快。但正是这看似简单的故事, 却能给观众深刻的震撼, 其背后的力量来源, 自然是其巧妙的形式。来自形式背后情境的营造, 同一场景反复出现后的情感强调。

在《我的父亲母亲》之后, 张艺谋又拍摄过一部同样根据小说改编的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 都是发生在文革的背景中, 都是男女之年简单的爱情萌动。但与《我的父亲母亲》不同, 《山楂树之恋》不得已仍然使用线性叙事, 回到了原始的故事套路, 讲述男女之间由萌动到恋爱, 相助, 相知。同样真诚的题材, 因为形式不同, 《山楂树之恋》反响与评价自然逊《我的父亲母亲》一筹。两相比较, 更凸显了《我的父亲母亲》在叙事策略上的成功。

中国画的留白 篇9

在中国画中, 最高深的画师无不使用留白, 也只有高深的画师才会用留白。留白能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 能让我们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 能让我们从无画处显妙境。据说南宋时期名画家马元曾经为柳宗元的《江雪》画过一幅画, 画中虽只有寥寥几笔画出的一叶小舟, 只有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 然而, 大片的空白却足以让我们想到那一望无垠的雪地、白雪覆盖的山峰、清冷的江水以及诗人贬谪后苍凉的心境。

中国书画讲究留白, 讲究“计白当黑”, 在古典音乐中, 留白艺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 时而急促, 时而缓慢, 时而高亢, 时而低沉, 突强, 突弱, 直至戛然而止。在这短暂的停留中, 给了听者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在绕梁的余音中沉醉, 让我们在沉醉中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喝彩, 也让我们在余音中为主人公的境遇而悲伤。正是这短暂的停留, 更给人以“别有忧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感受。

留白虽虚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只有虚实相生, 才能形神兼备。司空图的《诗品》中有“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李成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有“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追求的都是“无言之美”, 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生”的妙境。

中国戏曲也主张舞台的虚空表演, 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也注重空间的留白处理, 如用镂空花墙来增加景物的层次感、深度。可见,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魅力无穷。

同样,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给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很多的启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 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也是不符合“此时无声胜有声”“虚实相生”的美学审美观念的, 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 应该注意适当地留白。

一、新课导入后的留白

一次优质课比赛中, 一堂作文教学课开始了。教师急匆匆地走上讲台, 着急地找东西, 同学问他找什么, 他说:“我上课的优盘忘带了。”教师只好先请人跳舞。于是教师不说话, 在学生面前走来走去, 一会儿盯着这个, 一会儿盯着那个, 学生忐忑不安、不知所措。在学生都紧张万分的时候, 教师说:“算了, 舞也不跳了。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走进内心世界, 与心灵对话。请同学们写出刚才老师想请同学们跳舞时各自的内心感受。”可见, 恰当的新课导入设计后的留白, 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 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充分自学、充分思考、充分展示的留白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表演, 而学生只是坐在讲堂中看其表演的观众。学生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犹如是国家新闻发布人答记者问, 一问一答, 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然而, 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能“导”, 真正“演”的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留白, 给学生留取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朗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和感受, 更能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积累了语感。再者, 课文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 一些文质兼美、引人入胜的美文和诗词, 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感悟体味才解其中滋味。教师还要适当留白, 让学生自学, 进行思考, 进行交流讨论, 进行展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不足, 也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用一种思想交换多种思想的效果。不然,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的主体性无从得到体现, 学生的综合素质永远也不能得到提高。

三、课后课堂巩固的留白

每堂新课后, 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另外, 给学生留适当的练习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 以便教师评讲练习时更能有针对性, 更能有侧重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画留白艺术给了新课程语文课堂改革以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适当地运用好留白, 让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摘要: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转变角色意识的要求并指出教师要由以往“传道、授业、解惑”传授者的意识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意识进行转变。这对教师无疑是个挑战, 如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如何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中国画的留白 篇10

一、抓住文本留白, 诱导阅读, 加深感悟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若要学生积极而主动地阅读, 教师就需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与热情。这样,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融入文本, 最大化地汲取与把握知识。其中, 文本的空白可以促使学生结合经验与想象, 不自觉地填充与补白, 是吸引与激起学生完成文本、再次构建作品的动力因素。因为人的心理存在一种“完形压强”, 总是追求完美的事物, 当看到一个不完满、不规则 (也就是有“空白”、“缺陷”) 的形状时, 通常会出现一种内在紧张力, 促使大脑紧张而兴奋的活动, 以填补“空白”与“缺陷”。所以,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的留白处, 根据信息与情节的空白点来巧设问题,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阅读与探究欲望, 激活学生心智与思维, 促进师生、文本的多向互动,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发掘文本深意, 打破沉闷氛围, 焕发生命活力, 生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一文, 文章多处蕴含“留白”, 若能挖掘并细细品味, 则有助于让学生感悟丰富深刻的意蕴, 更好地领悟文本中人物特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情感。比如分析鲁四老爷这一形象时, 可由文本空白处进行深入解读。譬如关于鲁四老爷的书斋的描述:一边对联已经脱落……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引导学生思考:对联展示的是“理学家”的修养标准, 既然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为何只挂了一边对联, 而另外一边对联卷了放在桌上?这“不和谐”的陈设, 含蓄地表明, 鲁四老爷是“假理学家”, 是封建卫道士, 阴险虚伪。再如祥林嫂被抢走时,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与“然而”, 但具体谁可恶, 然而又是什么, 文中并未明说。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填充空白, 由这几个简单的字来探寻鲁四老爷的心理活动, 认识其性格本质。

二、注意课堂留白, 静待思考, 提升深度

课堂留白, 就是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 促进课堂“动静结合”。但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 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独立消化的时间, 收效甚微。有的教师注意到了新课程要求, 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虽打破了灌输教育, 却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满满的课堂活动, 但为保证进度, 各活动的开展只是浅尝辄止, 缺乏耐心等待。学生倒是时刻都参与着, 课堂看似无比热闹, 但细细想来, 一直热闹的课堂, 缺乏精心思考, 显得单薄、肤浅。因为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所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课堂留白, 留出安静, 留出时间, 让语文课堂更有宽度与深度, 更丰盈而充实, 生动活跃。

如教学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时, 提出第一个“主问题”:冬天的江南美在哪里?江南的冬景给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在“逍遥”“可爱”“悠闲”“诗意”“明朗”这几个词中, 哪个是文章的“文眼”, 最能涵盖“江南的冬景”的特征?这时, 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沉思默想的时间, 让他们独立阅读、安静而充分地思考, 让语文课堂有短暂的“空白”。而后, 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表述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碰撞思维, 将课堂推向高潮, 并在教师点拨启发下, 深化感悟, 加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接着进入品味赏析环节, 看看文中描写了几幅画面?请尝试给每副画面拟一个标题, 并想想自己最钟情于哪幅画面?这样, 由于学生进入沉思, 课堂渐趋安静。而后说说各自喜欢的理由, 对意象及其特点、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这样,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 课堂再次掀起“波澜”, 生成新的精彩与高潮。利用课堂留白, 对课堂节奏进行了灵活调整, 使之张弛有度, 动静结合, 跌宕起伏。

总之,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留白艺术, 既要能够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创造空白, 深化理解, 也要注意课堂留白, 给学生充足的安静思考时间, 让他们更自主地分析与吸收, 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与探究转变,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让整个课堂动静结合, 师生互动、融洽。

摘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留白艺术, 既要能够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创造空白, 深化理解, 也要注意课堂留白, 给学生充足的安静思考时间, 让他们更自主地分析与吸收, 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与探究转变, 发挥学生主动性, 使其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从而让整个课堂动静结合, 师生互动、融洽。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留白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卫东.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三板斧[J].语文月刊, 2012 (09) .

[2]金娟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文学教育 (上) , 2012 (05) .

[3]楼振林.留白与补白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J].学苑教育, 2012 (04) .

[4]赵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尤需留白艺术[J].新课程 (上) , 2011 (11) .

[5]尚玲.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例谈[J].文学教育 (下) , 2011 (10) .

中国画的留白 篇11

关键词:“留白”;中国山水画;计白当黑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讲究“计白当黑”,画面上的黑与白是对立统一的。所谓的留白,主要指的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中国山水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的水、云雾等物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渲染更含蓄。留白可以调整画面的布局,减少因为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把观者的目光引向主体。另外,留白也是中国山水画主要的空间表现形式。对留白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作品的意境,还能展现出笔墨描绘所达不到的艺术现象,使作品妙趣横生。

1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探究

1.1 留白对作品造型的作用

留白的应用能够使作品不呆板,展现出灵动、飘逸的感觉。在创作过程中,画家通过对水面、雾气等进行留白,从而形成一种反差,能够突出作品的主题。以《河上花圖》为例,这幅画是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应朋友蕙岩之请而作,作者以水墨描绘了沿河而生的荷花、兰竹和坡石流水,用几根长线条以及几笔皴擦出石头,整幅作品中存在的留白较多;然后以饱墨阔笔绘出的荷叶来衬托石头,并且将荷花留白,又对荷叶间的缝隙留白,从而使得作品充满情调,给人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达到良好的效果。

1.2 留白对作品布局的作用

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布局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作者通过对留白的使用,能够提升整个作品的层次感,同时,还能展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通常都会采用“虚”来展现作品中物体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营造出一种层次感。作者在以树木作为主要表现事物时,都会对山间的云彩、溪水、瀑布等进行利用,从而衬托出树木茂盛。例如,《山村飞瀑》中,作者采用浓墨对树木进行描写,并且将其他环境或者背景进行留白;作者更加注重作品的整体布局,从而忽视了具体的树木,保证了作品布局的合理性。

1.3 留白对作品空间与虚实关系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讲究的就是意境美,留白对于意境美的营造有重要作用。通常来说,留白和虚十分接近,都是采用一种省略的方式衬托出整个空间的美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都采用虚的方式表现云、烟、雾、雪等。人们在观赏一幅作品时,既要对实物进行欣赏还要对留白进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我国山水画中的含蓄美。因此,作者对两者相互渗透,能够增加作品的意境,提升整个作品的内涵,同时还能为人民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1.4 留白对作品意境的作用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体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实际景物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作品结构分析,在有限的作品中寻找无限的回味,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得作品更具画面性。例如,在我国绘画历史中,著名绘画艺术家齐白石都是通过留白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景物,让人们对留白进行想象。

2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技法分析

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留白运用得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的来说,留白技法主要包括了:

2.1 山石留白

所谓的山水画,包括了山水等一些景物。创作过程中,山石是作品的主体部分。山石涵盖了峰岭、坡崖、丘陵、整谷等自然景观。在绘画过程中,地势形态也各不相同,通过对留白的应用,能够达到良好的意境。例如,贾又福的山水作品中,通过对大片留白的应用,和其他事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张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绘画中遗留空白是不合逻辑的,主要是由于自然中不存在纯白色,但是,在山水画中应用留白毫无违和感,能够有效增强作品的趣味性。

2.2 树木留白

在我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树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不管是全景的山水画创作,还是一些篇幅较小的作品,都加强了对树木的利用。树木元素的利用,能够营造一种不同的感觉。在大多数作品中,作者都会选择树木去创造质朴宁静的山水画。树木自身是一个较小的元素,但是其作用很大,山水画中树木的高低、大小都会对作品中的山石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3 边角留白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边角进行构图。在作品的边角留白,属于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留白技法,并且不会造成空旷感。作者通过大面积的留白,能够为人们创造出很大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意境。这种留白方式在运用过程中,主体部分虽然只占据少部分,但是却给人一种深远、广阔的感觉。一幅成功的山水画,画面越是简单,其艺术感染力以及意境就越强。

2.4 光影留白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光影造型是一种西方的造型方式,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使得我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创新。笔墨是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能够深刻体现描绘对象的本质。作者对墨法的有效利用,能够增强作品的量感、质感等。对光线的合理利用是作品明暗层次变化的根本保证,也是作品意境的根本保证。在山水画的近现代发展中,著名画家李可染将这种方式应用得较多,不仅在作品中对传统的方式进行利用,还融合了一点西方的元素,创造出了具有层次感的光影效果。

2.5 笔触留白

“笔触”一词无论是在中国画还是油画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涉及,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笔触中存在线条、色彩、图像等不同形式。作者应用不同的方式,能够展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作者笔触的力度不同,画笔所形成的线条以及构成的画面也各不相同。用力较大,能够表现出沉稳的气势;用力较轻,能够表现出淡雅之境。作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

3 山水画留白的表现形式

3.1 背景留白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意境以及形象是绘画的核心。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对背景进行取舍,就形成了留白,并且为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还能提升作品的层次感。

3.2 主体物中的留白

在山水画中,不仅要对背景进行留白,还需要对一些主体进行留白。例如,《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主要是以浙江富春江作为背景,整幅作品都是采用墨淡雅,将山和水合理布置,充分展示了留白技巧的作用。

4 结语

留白是传统山水画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也是传统艺术精神在绘画中体现出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的显著特征。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留白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作品的意境以及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作者只有通过对留白深入的探索和总结,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佳玉.探析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留白的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徐龙.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技法探讨[J].大观,2015(9):25-26+20.

中国画的留白 篇12

关键词:小学美术,留白艺术,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画家极其重视“留白”,以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形式,只留纸面,不着墨色,以虚当实,寥寥数笔,意尽形全。同样,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运用“留白”艺术,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去思考和想象,突破教学常规的限制,使教学始终处于开放性与动态性之中。

一、在思维过程中留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在美术课堂中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毫无思维地听着讲解、分析和安排。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有时候教师还没把注意点和要素讲完,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虽然看起来临摹的有模有样,却又似乎少了一份应有的灵气。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考能力,为学生积极创造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迸发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冷色与暖色》一课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还记得三原色吗?

生(全体):记得,是红、黄、蓝。

师:很好。三原色中的每一种颜色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蓝色,老师看到蓝色,就想到天空,看着蓝色,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同学们,你们对三原色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看到红色,就会想到火焰,想到太阳,感觉到温暖,感觉到热烈。

生2:我看到蓝色,就会想到大海,感觉到一种安静的感觉。

……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讨论的形式巧妙留白,在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设计的思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得到有效的美术思考锻炼。最后,由教师将学生的回答综合起来,引出对红、蓝的不同感受源自色调冷暖的差异,揭示教学主题。

二、在评价中留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需要教师的评价与指导,但是,只有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才能有效地启发和帮助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明显错误时,教师可以转变过去立即作出评价的方式,以追问、角度转换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重新思考,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激活学生的认知与创造。

例如,在《我的梦想》一课中,我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画法和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以画面的形式告诉老师自己长大后想成为怎样的人。对于未来和梦想的毫无拘束的描述,学生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结果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幅海盗船,上面还飘了一面大大的骷髅旗。他告诉大家自己想当一名“海盗船长”。很显然,动漫《One Picec》、歌曲《海盗船长》已经影响到这位学生的价值观念,虽然学生的本意并不坏,但这样的理想显然不是美好的,如何以恰当的评价去引导学生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给出了这样一段引导的评价:

师:你画的船好大,有大海,还有好多宝藏,老师觉得你是想去探险、寻宝藏吧?

生:对,像路飞一样,去冒险,去寻找宝藏。(学生兴奋地回答)

师:嗯,路飞很勇敢,也很机智。这样的话,你应该是想当一名充满奇遇的探险家吧?

生:是的。我喜欢探险,喜欢刺激。

师:探险家需要地图、指南针等,而不是需要骷髅旗,你是不是应该在画面上做些改变呢?

这样的留白评价,使学生对之前的梦想进行自主反思、修正,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为其再次创造提供思路,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巧妙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在创作方式上留白,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

实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与展示的时空。而在开展实践课题时,巧妙地留白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实践,实现对学生个性创造能力的培养。

以《色彩的明度渐变》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寻找明度渐变调色方案的实践课题:在课前先准备好三个调色方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明度渐变调色方案。之后在课堂上,我将这个事先准备好的方案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对这三个方案进行比对,从中找出正确的方案。在这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让学生在进行明度渐变调色方案的筛选比对中设计出了纯度渐变方案,可谓是意外之喜。

可见,教师以实践课题的形式在创作方式上给予适度留白,使学生掌握了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以筛选对比的形式在看、画、做、玩中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火花,丰富了学生的美术创造。

综上所述,教学留白是动与静的有效交融,是张与弛的完美结合,更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教学艺术。就像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形式各异,并无定法。教师应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学留白,让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堂在虚实相生中见证“留白”处的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施陈锦.留白,打开美术教学的灿烂新时空[J].小学教学参考.2015.12:68

上一篇:股骨髁上骨折下一篇:铜(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