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共10篇)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1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4分)
A.烘干(hǒng)衣橱(chú)火柴梗(gâng)
B.蜷曲(quán)账簿(zhàng)勺子(sáo)
C.魁梧(guǐ)怨恨(yuàn)魂魄(hún)
D.火焰(yàn)发霉(mãi)熬过来(áo)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9分)
克: A.能B.攻下C.消化D.克制
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②奶奶克勤克俭地持家。()③他克服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操:A.持拿B.掌握C.锻炼D.劳心费力
④在学校里,我们每天坚持做广播操。()⑤为了我的成长,妈妈操了不少心。()服:A.衣裳B.相信、听从C.承担D.吃E.适应
⑥医生对我说:“要按照服药,病很快就会好的。’’()⑦爸爸到西藏工作,开始时水土不服,常常头晕。()急:A.急躁B.很猛烈C.紧迫、紧急
⑧快开门,我有急事!()⑨这里的水,水深流急。()
三、用直线将下面的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4分
翠色雄伟回答得透彻
峰峦欲流讲解得仔细
波澜壮丽理解得清楚
四、同学们。在小学的六年中,你们看了不少的课外书,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因为你们又积
累了不少的知识,看看下面的题目会做吗?(6分)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
A.泰山的壮观景象B.庐山的壮观景象
C.黄山的壮观景象D.华山的壮观景象
②下面哪个故事不是三国故事
A.赤壁大战B.草船借箭C.三顾茅庐D.负荆请罪
③“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中”的“李杜”指的是
A.李白和杜牧B.李商隐和杜牧C.李白和杜甫D.李商隐和杜甫
五、为下列句子选择相应的句子。(12分)
①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
③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__。
⑤一骑红尘妃子笑,__________________。
⑥一身转战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
A.化作春泥更护花B.吹尽狂沙始见金C.为有源头活水来
D.游人只合江南老E.一剑曾挡百万师F.无人知是荔枝来
六、按要求不重复地写适合下列情境的警句、格言、诗句、谚语、对联。(各三句)(9分)①当你和朋友分别,依依不舍时,于是吟起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学习?”这是我们每个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你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的同学不认真学习,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实践。(5分)
小学毕业在即,请你为最好的朋友写一段同学录,让这些温暖的话永远铭刻下你们的友谊。
八、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8分)
从入学到现在,身边的这棵槐树已经增添了六个年轮。每一个年轮,都仿佛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记录着学校的生活,记载着我们的故事。此时此刻,我耳边又回响着充满墨香的书声,快乐童真的歌声,尽情嬉闹的笑声,诲人不倦的心声;我眼前又浮现出引人入胜的课堂。热火朝天的劳动,有趣开心的郊游,你追我赶的赛场„„
①找出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
②用“~~~~~”画出文段中的排比句。
③请你发挥想象,仿照文段末句的形式,补充一些内容。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我和凡卡比童年
——读《凡卡》有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每个人的童年却不大一样。比如我和凡卡,我的童年是金色的童年,充满着欢乐和美好,像美梦一样甜蜜;而凡卡的童年是苦难的童年,只有饥饿和痛苦,像掉进无底深渊。我和凡卡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凡卡从小就给资本家做工,吃不饱,穿不暖,早晨啃一块干面包,中午只有一碗稀粥喝,这么点吃的东西,就是让一个成天睡
④给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空缺标点处加上标点。
⑤“酷”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再查音节____。在字典中,“酷”有以下解释:①残暴;②程度深。在“酷暑”中应取____的解释;在“残酷”中应取____的解释。
⑥读了《凡卡》一课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会?
十、习作。(30分)
①学习了《凡卡》一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那就写下来吧!题目自拟,要有真情实感。500字左右。
②人类为了自己享受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在恐龙时代,平均每1000年才有1种动物绝种;20世纪以前,地球上约每4年有l种动物绝种;现在每年约有4万种生物绝迹。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超出其自然灭绝率的l000倍,而且这种灭绝速度依然有增无减。读了以上这段文字,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我们该怎么办?请你围绕以上内容,大胆展开想象,500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儿?就此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选一题作文。
参考答案
一、D
二、①B②A ③C ④C ⑤D ⑥D ⑦E⑧C ⑨B
三、略
四、①B②D ③C
五、①C ②A ③B④D ⑤F⑥E六、七、八、略
九、①(1)B(2)B
②快乐严寒热情狭窄浪费关爱
③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沙皇统治吃得好穿得好许多社会主义
④,?。
⑤Kkù②①
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童年。赞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2
1、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
观的反映部分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2、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过的条形统计图
的特点和作用的对比,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3、 在学习中,应该使学生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单元重点:使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单元难点:
1、 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 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课本第106页的主题图(投影出示)
1、 观察主题图的内容。
提问:主题图上都画了哪些运动项目?
2、 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描述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方法。分别展示在黑板上。
3、 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如果要清楚的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选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同时课件出示。
二、 新知探究
(一)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教师提问
(二)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三) 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四) 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五)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六) 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七) “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 当堂测评
1、 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 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 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我主要联系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例题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合理存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 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明确问题
提问: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解决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一、 收集信息
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取信息:
1、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
2、 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
3、 国债也是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二、 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
1、 将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填在课本111页第一张表格。
2、 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
3、 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三、 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受益最大,即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教育储蓄存六年。
2、 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买三年期国债。
3、 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三年期教育储蓄。
4、 先买五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一年期教育储蓄。
四、 课外测评
帮爸爸、妈妈合理存款。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课。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大:
1、 重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充分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出来。
2、 注重比较,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结论。
3、 注重教学的实践指导。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3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新授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练习
1、完成P78“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78“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79练习十九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四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追记: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4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后边是(),()是北,右边是南。
1.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40÷5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80÷4800÷48000÷410÷22×560÷3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三、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30÷3=10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52×7=364
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350÷7=
16÷4=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381÷3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5
1.了解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
2.感受标点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三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2
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四、五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六、七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7
学 科 教 学 设 计
科 目 数 学
班 级 六(1)、(2)班
教 师 杨建河
诸暨市马剑镇小
2月
全
册
教
材
基
本
要
求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4、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5、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
7、贯彻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册重点
、
难点
、
关键 (1)重点: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②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圆柱、圆锥的体积。③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知识。
(2)难点:①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③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3)关键:①运用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的意义;解比例应用题,通过分析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成哪种比例关系,再列出方程解答。②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演示,学生实验,操作,揭示规律,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出多种方法来推导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做好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确实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措
施 (1) 贯彻数学课标标准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地概念并能正确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3) 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课件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的体积。
(4) 统计图教学时首先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紧接着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5) 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课外活动安排 1、 结合“自行车里的数学”,组织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获取数据,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2、 继续进行“奥数”教学。
教研专题 优化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专题落实措施 1、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2、 结合整理与复习,设计系统性较强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
3、 课后作业尽量做到分层练习。
第( 一 )单元 内容: 负数
教学重点: 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措施:
1、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
2、 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追记:
第(二)单元 内容:圆柱与圆锥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有关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措施: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锥的体积。
教学追记:
第( 三)单元 内容: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教学措施: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教学追记:
第( 四 )单元 内容:统计
教学重点:学会看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通过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追记:
第( 五 )单元 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 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
1、 借助教具、事物操作和画草图方式进行“说理”,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2、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式。
教学追记:
第( 六 )单元 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重点: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教学追记:
班 级 情 况 分 析
双基情况 大部分学生本册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掌握较好,尤其是分数计算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在实际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
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主动,能自觉进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
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差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较应付。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一 2.8----2.10 负数 3 开学
二 2.13----2.17 圆柱 5
三 2.20----2.24 圆柱、圆锥、整理和复习1+2+1
四 2.27----3.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
五 3.5----3.9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
六 3.12----3.16 比例的应用 5
七 3.19----3.23 整理和复习、自行车里的数学
统计 1+1+2
八 3.26----4.1 数学广角
数与代数 3
4
九 4.5----4.6 数与代数 1 清明节
十 4.9----4.13 数与代数 5
十一 4.16----4.20 空间与图形 5
十二 4.23----4.28 空间与图形 4
十三 5.2----5.4 统计与概率 4 劳动节
十四 5.7----5.11 综合复习5
十五 5.14----5.18 综合复习5
十六 5.21----5.25 综合复习5
十七 5.28----6.1 综合复习5
十八 6.4----6.8 综合复习5
十九 6.11----6.15 综合复习5
二十 6.18----6.22 综合复习5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8
导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 的比等于35 和14 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例3 解比例1.52.5 =6x
这个比例和例2的比例有什么区别?哪是比例的前项和后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应该怎样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 :13 0.4:x=1.2:2 1.2:2.4=3:x
2、汽车厂按1:24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轿车模型长24.9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 例3 解比例 1.52.5 =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 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 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10
x:320=1:10
10x=320×1
x=3 新课标第一网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9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至20页例5、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如图,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5分米,长1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3.14×52×10=785(立方分米)
3、你为什么这么算?你是怎么想的?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3.14×52是求圆柱的底面积,因为圆柱的底面是圆。
5、为什么圆柱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二、关键点拨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小组合作,实践迁移
(1)启发:我们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而后组织全班汇报。
(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法指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4)概括:试着让学生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出示推导图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公式:V=sh
(6)深化: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巩固练习
1、填表。
必须条件 计算公式 体积
底面半径3厘米 高5厘米 V=sh
底面直径8分米 高10分米 V=sh
底面周长18.84米 高4米 V=sh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3、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柱形水桶(厚度不计),底面周长12.56分米,高30厘米。这个水桶最多能装多少升水?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板书设计:
反思与体会:
《圆柱的体积练习》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1至22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www.xkb1.com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如图,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分米,长1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3.14×62×12=1356.48(立方分米)
3、你是怎样算圆柱的体积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二、关键点拨
1、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1)底面积和高;(2)底面半径和高;(3)底面直径和高;(4)底面周长和高。
2、如果知道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柱=圆周率×半径的平方×高。
3、如果知道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柱=圆周率×(直径÷2)的平方×高。
4、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V柱=圆周率×(周长÷圆周率÷2)的平方×高。
5、如果知道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怎样求高?
圆柱的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80厘米,桶中水面高60厘米。桶中装了多少升水?
(1)学生独立解答并反馈交流。
(2)追问:如果往桶中放入一块小石头,水面上升到70厘米。则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习三第7题。
(1)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2)然后独立完成。
3、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6、学生尝试完成练习三第11题:求空心圆柱钢材的体积。
外圆直径10厘米,内圆直径8厘米,长80厘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10
复习目标
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收集数据,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呢?
学生可能回答:
① 姓名、性别。
② 身高、体重。
③ 兴趣爱好。
(1) 调查表。
为了清楚地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种个人情况调查表。
姓名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最喜欢的学科 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最喜欢的图书 长大后最希望做的工作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特长
① 填一填. xkb1.com
② 用语言描述清楚还是表格记录清楚?
(2) 统计表.
为了帮助整理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如: XX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美术 体育 其他
人数
① 根据上一张表中“最喜欢的学科”统计各学科人数.
② 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③ 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
2. 统计图。
(1) 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做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① 条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出各科数量的多少。
② 折线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③ 扇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2) 教学例1。
① 认真观察例题中的图表。
② 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③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如: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看出,同学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
④ 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如:问卷调查;
查阅资料;
实验活动等。
⑤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第一网
(1) 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2) 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① 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a. 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 计算平均数。
② 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 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4题。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推荐阅读: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8-20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09-06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教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12-14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7-12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7-29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