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共10篇)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
教学内容 P23 例7商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知识重点 [单击此处输入知识重点]
教学难点 [单击此处输入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复习:
(1)保留一位小数
2.34 5.68 43.224 52.97
(取舍后十分位的0要也要保留)
(2)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5.897 3.996
(取舍后百分位的0要也要保留,为什么,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教学过程 出示P23【例7】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列式
19.4÷12
学生计算后发现这题的余数不能等于0
提问:这样算下去,商可能算不完,小数点后的位数很多,我们还要继续往下算吗?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候,商可能有很多位,这时候我们要根据四舍五入来取近似数。
这题19.4是表示钱数,19.4÷12表示的也是钱数,表示一个羽毛球的钱数,现在人民币最小的币值单位是“分”,“分”刚好是用“元”做单位数的“百分位”,因此表示钱数的时候,根据实际,要保留两位小数。
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课堂练习P23“做一做”
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本题最多保留三位小数,所以要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第4位。
本课作业 [单击此处输入本课作业]
课后追记
因为商有可能是无限小时,同时鉴于实际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高精度的小数,所以同样用四舍五入来取舍小数的近似值,注意要比题目要求保留的位数多计算一位小数。
教学内容 P27-P28 循环小数例8、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计算,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以及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关系
3、能够比较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大小。
知识重点 无限小数的两种简便记法
教学难点 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 P27【例8】
一、出示例题图,找出已知条件
(1) 列式 400÷75
(2) 计算(自主计算)
学生从计算得到商得前几位中,发现商的小数部分都是3,
师:你们发现什么?
生:商的小数部分都是3
师:那我们继续算下去,还是会不会是3呢?你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一、为什么小数部分每一位的商都是3?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你能从计算竖式中发现什么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次的余数都是25、25这样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也因此而不断的重复出现
二、引入 循环小数的定义和写法。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的区分、联系
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包含循环小数)
五:循环小数的写法(1)用省略号3个点(2)用循环节。
六:比较各种书写形式的小数大小的比较。
课堂练习P30第1、3、6
课后追记
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循环节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只要在循环部分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点上小圆点,而部分学生在循环部分的每一位都点上了小数点,这点在教学中要注意。
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P29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知识重难点 根据提示的例子,找出规律,根据规律写出余下的题目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单击此处输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例10】
1÷11=0.0909…
2÷11=0.1818…
3÷11=
4÷11=
5÷11=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
7÷11=
8÷11=
9÷11=
我们发现这些数学非常的神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数学有规律。
做完课堂练习之后
课堂练习P29 做一做
P31 第7、8题
课后追记
本课关键不在于如何使用计算器,而是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寻找并得出商的规律,把得出的规律应用于后续的计算。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2
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 84页--87页 )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 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关系。
教具准备:动像投影片(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各两个)
学具准备:印发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各一对。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我认为,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发展探究推理能力。教学要改革,首先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研讨、主动发展,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进行操作训练、听说训练、思维训练。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改变常规“先分后总”的方法为“先总后分”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操作、探究、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在操作中思考,分层验证公式;在练习中思考,训练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感知规律
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
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思考、讨论:(1)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是什么?
[说明:这一剪多问,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与平行四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觉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引发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二、操作--思考--验证公式
“底×高÷2”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形状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吗?学生持怀疑态度,又怀着较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操作、剪拼、思考、归纳。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一个什么样的计算规律呢?教师随着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要求:
(1)学具袋里有一些三角形,同学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剪、摆、拼、思考一下三角形面积是不是都有“底×高÷2”的计算规律。
(2)同桌同学可共同讨论、研究。
(3)有结论以后可到黑板前面展示其过程,并说明理由。随学生展示出现以下情况:
摆拼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 两个锐角三角形 ) (两个钝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 角 形 面 积=底×高÷2
(两个直角三角形)
长(正)方形面积=长×宽
三 角 形 面 积 = 底×高÷2
剪拼二:用一个三角形剪拼。
图(1)(2)(3)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
(1)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高÷2
(2)三角形面积=(底÷2)×高=底×高÷2
(3)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高÷2
从而归纳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
教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表示成:
S=ah÷2
[说明:学生怀着验证三角形面积是不是“底×高÷2”的强烈心理动机在课堂提供了较大“自由”空间里。主动进行摆拼、剪拼、思考、讨论。归纳并验证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的求积公式。手、口、脑并用,操作能力、听说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5.出示第85页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抽一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练习--思考--培养能力
1.完成第85页上的“做一做”.要求学生先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算出它的面积.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弄清为什么要除以2?
2. 独立练习86面练习十六第1.2.3题。
3. 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两个等底等高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cm2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cm2
4. 思考:
(1)右图中甲、乙面积是( )
A. 一样大 B. 甲大
C. 乙大 D. 不能判断
(2)如右面三角形A.B.C的面积
为6cm2,底边AB长为4cm
在图中画出第三个顶点C的位置。
顶点C的位置仅有一处吗?
你能作几处呢?
[说明:练习分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第三个层次,主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对三角形求积公式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高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说说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 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赞美花中君子。你知道我国花中四君子都有什么吗?(梅、兰、竹、菊)
2.(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播放一幅幅梅花图片。)
3.(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4.揭题,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这个“魂”在文中指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一些较拗口的地方提醒学生多读几遍。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5. 试着给每件事拟个小标题。(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三、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文中的外祖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例:外祖父思念故乡、珍爱梅花。
四、交流第一件事,体会思乡之情 1.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的心里是不是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呢?(为什么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会流泪?)
2.(出示)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⑴读诗
⑵了解诗意(深深的思念之情,深深的忧愁之情)
⑶想象,体会情感:每当读到这些句子,外祖父的思绪就飘啊飘,飘到了家乡的小院里,飘到了家乡的小学堂里,飘到了家乡的田野里,飘到了他记忆中的每一个地方,他想起了--(伤心 悲伤 难受等)
⑷朗读练习。
五、积累运用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指导 P11 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对梅花的深厚感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结合诗句深入体会,体会情感的升华。
3.课外拓展,美读古诗文,丰富积累古诗文,增强情感。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
同学们,读了梅花魂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一位老华侨外祖父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外祖父的哪些事情呢?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二、精读感悟与梅花有关的事例 1.珍惜墨梅图
⑴默读第3自然段,你能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钟爱吗?
(领会“古玩”--不甚在意;“墨梅图”--碰不得)
“古玩”(古董),所有的古董最大的特点是--(年代久远,价值很高等),可老人的态度是--“不甚在意”,换一个词也可以说(不太在乎,不是很在意等)(朗读练习)
⑵“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意思是--(请多名学生改成肯定句,朗读训斥的语气)
⑶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外祖父钟爱梅花?(动作描写;朗读练习)
2.外祖父为什么如此钟爱梅花呢?梅花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
⑴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⑵理解梅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朗读练习)
⑶理解梅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朗读练习)
在外祖父的眼中,梅花魂其实就是什么魂?(板书:中华魂)
⑷齐读13自然段。
⑸正是对梅花的钟爱,离别前外祖父郑重地把珍贵的墨梅图和梅花手绢送给了莺儿。其实莺儿哪里只是带走了这两样东西,更带走了什么?(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心。)
三、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习第5课时,我们通过一个个不同的景物,一次次感受到思乡爱国之情,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我们是怎样感受到的呢?(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外祖父爱梅、思乡、眷恋祖国的情感。)
四、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今天,看着梅花图和绣有梅花的手绢,莺儿又打开了印有梅花图案的日记本,想着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亲爱的外祖父……(请你以莺儿的身份来写这几句话)
(思念外祖父之情,回忆外祖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作者对这幅墨梅图今后会怎样保存着,以梅花精神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等。)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海外的华侨华人,无论离开祖国多远,思乡爱国之情都是绵绵不断的。请大家静静地听,耳边传来的是让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为之震动的歌声。(播放课件:《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指导 见课件
七、教学感受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4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
(二)P30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2、2、1.23 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 同。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6
一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如下
2.应用知识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1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2题。
让学生先将这7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
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
(四)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o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103页的练习二十。
二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一)习题1-6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分母是8的所有真分数(),其中()是最简分数。
2.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分数填人相同的圈中。
3.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
和和和和和和
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三)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o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
一、填空。
1.18的因数有()。
2.50以内17的倍数有()。
3.一个自然数被3、4、5除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
4.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2,这两个数是()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5.是一个()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把它化成带分数是()。
6.的分子增加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800千克=()吨25厘米=()米1400米=()千米
45分=()小时7平方米50平方分米=()平方米
8.把、、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9.在这个分数中,当a是()时,分数值是1;当a是()时,分数值是5,当a是()时,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10.要使是假分数,是真分数,a应是()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8的倍数有()个。
A.4B.6C.无数
2.已知A、B、C是大于0的自然数,A
A.
3.把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两段相比,()
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一样长
三、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四将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和和和和
五解答下面各题。
1.五(2)班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1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批货物共有600吨,已经运走了250吨。
(1)运走的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
(2)剩下的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
3.小华和小明看同一本书,小华需30天看完,小明需25天看完,两人各看了5天,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4.五年级(l)班举行折纸比赛,一组7个人共折了23个,二组8个人共折了36个,三组6个人共折了20个,哪个组平均每人折的多呢?把比较的过程写出来。
5.小明买同一种乳酸菌饮料。在甲超市里15元可以买7盒;在乙超市里17元可以买8盒;在丙超市里9元可以买4盒。请你帮小明算一算,哪家超市比较便宜。
6.算一算,这些花的有多少盆?(并在下图中表示出来)
7.哪天去参观博物馆?
小红的妈妈工作4天休息1天,小红的爸爸工作2天休息1天,小红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小红、妈妈和爸爸在2日同时休息,三人一起去看爷爷。他们要在下一次同时休息的那一天去参观博物馆。那么参观博物馆是日。
8.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由1-9这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7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知识重点 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准备的学具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是普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我们之前学过了一些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都有一些联系,比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哪里同学来说看看。
(1) 三角形面积是和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 两个完全一样(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例1】
出示P88的汽车玻璃图片
一、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和其他图形面积的关系
(1) 之前我们通过拼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
(2) 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也利用我们手中的这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拼看看,是否会拼出我们会算的图形。
(3) 学生拼组梯形活动 (约3分钟)
二、让学生上台展示。同时老师将准备好的相应类型的梯形按照学生所说贴在黑板上。
三、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后面标注 “能计算”和“暂不能计算”
四、在“能计算”的图形组合中,你发现
(1)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2)这种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 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 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五、(1)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为什么要除以2 ?
(3)填写P88面积公式
S=(a+b)×h÷2
六、例3教学
(1) 横截面是什么形状?求梯形面积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2) 先写出公式,再带入数字进行计算。
(3) 上下底、高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那么对应的面积单位又是什么?
课堂练习P89做一做
P90~91练习17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追记
在本课中,我同样让学生事先准备好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是普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之前用过的推导方式一样,用拼组的方式来将暂时未知的梯形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在这一单元,动手这个环节不能少,因为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公式的推导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十分有益。
第6课: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P92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由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2灵活应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知识重点 “割”、“补”法”的灵活应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用割还是用补(几个面积的“和”还是“差”)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呢?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现在请同学翻开P9 2看看这4图中,由哪些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教学P93例(题型一:分割成两个基本图形,求面积的和)
(1) 这个组合图形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呢?
(2) 三角形和正方形
(3) 两个梯形
方法:分割成2个基本图形,算两个基本图形面积的和。
算法:5×5+5×2÷2 或 (5+7)×(5÷2)÷2
二练习
P93做一做
二、面积的和、面积的差(题型二)
P94练习1
面积之和:(45+60)×(30÷2)÷2×2
=105×15÷2×2
=1575(cm2)
面积之差:60×30=1800(cm2) 提示:分步做不容易出错
30×(60-45)÷2
=30×15÷2
=225(cm2)
1800-225=1575(cm2)
课堂练习P94练习18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组合面积(1)割补法(2)割是为了求面积之和,补是为了求面积之差。
课后追记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8
教学内容:连乘、乘加、乘减(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0.45×0.60.8×0.1250.759×0
0.25×0.40.067×0.10.1×0.08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2)0.81×10+110
=0.81×110=8.1+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出示:50.4×1.95-1.83.76×0.25+25.8
=50.4×0.1=0.094+25.8
=5.04=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3.25×4.76-7.8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
六、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13页4题。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9
1、理解商的近似数的意义,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按题意求出商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近似数。
3、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近似值的意义
2、掌握“四舍五入”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难点:1、能正确按题意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0.4÷0.5= 6.4÷1.6= 0.12÷0.6= 0.38÷0.02=
10÷4= 0.72÷0.8= 8÷0.5= 1÷12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只蜜蜂每小时飞行9.36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机多少千米?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出示例题:
(1)看情境图,思考计算器中给出的价格应该是多少钱?
(2)出示保留的结果:
2.小数除法与小数乘法近似值有什么区别?
(1)小数乘法求近似值必须算出全部结果才能取近似值。
(2)小数除法则是在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3、介绍取商的近似值的简便的方法: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要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
【小结】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书P23做一做
2、书P26第10题
3、妈妈买22千克大米一共花了31元,每千克大米多少元?(保留两位小数)
4、近似值8.3是由一个精确到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取得的,这个两位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提高练习】
5、书P26第12题
6、书P26第11题
没有给出保留的数位,如何去保留呢?
7、书P26第13题
【拓展练习】
8、书P26聪明题
(四)全课总结
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
1.55÷3.9= 4.2÷4.5=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2、王师傅2.6小时铺地砖35块,李师傅2.8小时铺地砖40块,谁铺得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运用比较熟练,但有学生对于商的位数的理解还不够,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的保留商的位数。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教学反思:我将练习第8题与第3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3题第1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第3题第2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12题>、<、=的填写。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0
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交流。
二、新课学习
1、提问:你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掷沙包的水平吗?
生1:大概在23-25米之间。
生2:可以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
计算平均数得27.7,发现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观察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
2、认识中位数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
辨析: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
3、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数据,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平均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
计算出中位数来。
(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
小结: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
6、课内小结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三、练习
练习二十三
1、第1--2题
2、第3题
课后作业第4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课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P.98.主体图P.99.例1及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
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教学准备:主体图挂图或投影,老师、学生收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必然的、不可能的、不确定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信息交流。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其可能性做出说明。
师出示收集的事件,共同讨论。
2、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现在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可能性大小。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体图,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的等可能性。
观察主体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在击鼓传花中,谁得到花的可能性大?掷硬币呢?
生:击鼓传花时花落到每个人的手里的可能性相等,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等可能性事件?
生举例…..
2、抛硬币试验
(1)分组合作抛硬币试验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抛100次)。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2)汇报交流,将每一组的数据汇总,观察。
(3)出示数学家做的试验结果。
试验者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蒲丰 4040 2048 1992
费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 11988
罗曼若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观察发现,当实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越来越逼近12。
3、师生小结:
掷硬币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可能,出现正面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12。
三、练习
1、P.99.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3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118。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118,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118,两个人就是218,……9个人就是918,女生的可能性也是918。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收集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交流收集的等可能性事件,并说明其发生的可能性。
2、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又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
二、新授
1、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游戏……
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
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
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
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
小强 剪子 布 石头
结果 小丽获胜 小强获胜平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39,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39,二者相等,所以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能是双数的两倍,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一)--分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06-02
九、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10-2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07-04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10-12
六年级计算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1-03
通过计算探索规律09-0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计算题05-31
课题名称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及教学应用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