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2024-09-06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共12篇)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1

“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整理的复习课”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尤为重要。针对于此,本课在教学时设计了较为充实、丰满的教学要求,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在兴趣中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精彩、难忘的瞬间,如何留住这美好的一瞬,让它成为永久的记忆呢?用相机定格在一张又一张的照片中,我想这是最好的办法了!老师这里就有几张照片,你们想欣赏吗?”这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接着配以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一组前些日子他们照的合影,学生陶醉于其中,我不失时机的进行人文性教育,我祝愿同学们的友谊地久天长!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学生们也一定会被数学中的美所征服。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想给这张照片的四周做上一个木条的相框,面上镶上块玻璃,你能根据这些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这样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了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中。

2、点拨中梳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分层次先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突出了“有无计算公式”的思考方法,紧扣“所有边长的总和”,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强调了“各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学生的思维链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

3、在合作中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利用学具回忆六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借助课件演示,让人一眼就看出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过程中思路逐步清晰;其次,要求学生说出“排”的理由,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再次,我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排列图,认识到最基本的图形——长方形,体验转化思想,对知识进一步高度概括,还渗透了学法指导;最后让学生比较辨析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处。至此,学生的知识网络已形成。教学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能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教师尽可能为学生的说、想、做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让学生先分清周长、面积各意义、公式。再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摆出各顺序联系图,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深化思路,理清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形成网络。而我则只是在点拨、在引导,为学生提供话题,这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渗透了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注重生活应用,体现实践创新。数学教学中应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从照片加框作为导入,从长方形铁板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做钟表的底盘,给长方形窗帘做花边,给地面铺正方形方砖,帮助阿凡提设计羊圈,无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贴近。新课程突破了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数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不能墨守陈规,照本宣科,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讲完这节课之后,一种深深的自责感一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学生在解答要买长方形窗帘花边这道题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不假思索就列式,他依据的是长方形周长公式,我试探着问其他学生,有不同答案吗?教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没有一个人有异议,沉默了许久,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应该是两个宽加一个长,因为上边的长要挂窗帘,不需要缝花边。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多么远离生活实际啊?这不光是学生的悲哀,更是我们教师的悲哀,如果学生学到的全是无价值的数学,那么学习数学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2

一、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还有圆。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关于它们的面积, 你想复习哪些内容呢?请提出你的问题。

生2:我想熟练地记住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3:我想回顾一下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4:我想知道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非常好, 能够提出问题, 表明你们已经确定了探索的方向,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复习。

二、独立整理, 小组交流

出示复习思路指引:回想一下, 在推导这些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除了长方形 (正方形) 外, 其他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它们共同的推导方法总结出来, 取个名称;想一想, 这个方法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哪些地方还用到过?你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怎样进行互相联通?

要求学生带着上面问题先独立回顾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本子上画出关系图。教师巡视, 指导学困生。

学生独立复习后,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围绕上面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 大胆说出自己已回想起了什么?通过复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还有哪些困惑, 请求小组其他同学帮助。组长组织好本组的活动, 每个人都要发言, 学生通过倾听别人, 反思自己, 并对别人的发言提供自己的帮助或进行质疑讨论。

三、全班汇报, 提炼升华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并与同伴展开了交流, 许多旧知识得到了回忆, 还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当然也还有一些混沌不清的地方, 下面我们集全班的力量, 共同来讨论上面这些问题。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经过整理) :

生1:我回想起来了, 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先通过摆小方块,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而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 所以面积就是边长乘以边长。

生2:我发现,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都是类似的, 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所以只要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就推导出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圆沿半径剪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 逐渐理出下面的关系图:

生3: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发现, 每学一个新图形, 求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总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旧图形, 再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你能给这一类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4:转化法。

生5:化新为旧法。

师:这种方法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用得多吗?

生6:很多的, 比如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7:还有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计算公式。

师:确实, 化新为旧的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用到, 以后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自己展开类似的学习。

师:你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8:我们只要记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就能推导出其他几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能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9:我在玩七巧板的时候, 发现可以用七巧板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先拼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1, 然后将 (1) 移到右边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2,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 (1) (3) 为一个, (2) (4) (5) (6) (7) 为一个) , 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将平行四边形中的 (1) 翻下来变成一个梯形, 如图3, 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0:我们小组还想出了一种方法, 用一个三角形或梯形也能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如图4, 是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图5是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真不错, 大家不但总结出了以前学过的方法, 还想出了新的公式推导方法, 真是“温故而知新”啊。刚才新想出来的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转化时,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11:形状变了, 面积没有变。

师: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称, 可以叫做“等积变形法”。

师: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可以互相联通吗?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变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过程。)

生12:我发现了, 当梯形的上底延长到与下底相等时, 它的面积, 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也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梯形的上底缩小为0时, 它的面积, 就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真是太神奇了!

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沟通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祝贺大家, 通过今天的复习整理, 有这么多新的发现。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

反思感悟

复习课该如何上, 特别是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复习课的着眼点在哪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上述课例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反思这些片断, 能使我们得到以下一些感悟:

一、自主整理:提升学习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培养学习力的途径除了新知识学习外, 还应包括旧知识复习。因此, 在复习整理课中, 也要给学生创设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平台。本节课的导入环节, 在学生回顾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名称后, 让学生围绕复习课题, 自己提出要复习的问题, 教师根据目标要求从中选择部分作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接着, 教师让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展开独立整理,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活动更有方向性,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复习提纲, 该提纲具有数学的思考性、空间的适度性、引领的操作性、系统的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提纲的指引下, 展开独立思考与画图整理。在学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 安排了合作讨论的环节,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触类旁通, 表达自己的见解, 提出困惑, 相互配合探索新方法。从个体操作到集体碰撞, 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磨砺过程, 从中得到体验与感悟, 训练了初步的复习整理方法。

二、学法总结:温故而知新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经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总结, 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进而提升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力。在复习整理课上, 由于学习了较多的知识块, 因此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比新知识学习时更有广度和深度。本节课上, 教师一开始就从学法总结的高度引领学生展开复习整理, 不是简单地回忆公式, 而是让学生先回顾多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共同点, 从中提炼出推导的相同策略, 对该策略进行命名, 然后将该思想方法提升到更多的知识领域去验证, 学生发现了该策略方法应用的普遍性。通过这样的提炼升华, 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学生发现不用死记硬背这些公式, 用推导的方法来进行理解性记忆, 既省力又印象深。更为可喜的是, 学生能够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类似的后续自主学习, 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的温故知新一方面体现在对已有的一般方法的总结上 (“化新为旧”思想方法) , 另一方面, 通过触类旁通想出了新的推导方法 (“等积变形”思想方法) , 而且还探索出了两种思路 (用七巧板和直接用一个图形剪拼) ,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融会贯通:内联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3

一、揭题

(出示一个圆形的硬纸片)师问:这个图形叫什么?生:圆。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把圆形硬纸片贴在黑板上)

二、梳理与沟通

1.昨天老师布置每个同学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复习整理一下,谁愿意把你的整理结果拿上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师随意拿几个学生的整理结果。

2.整理。(师挑选其中一个同学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1)这个同学认为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和扇形的认识,你们同意吗?大家都同意,老师就写黑板上了。(板书;认识、周长、面积、扇形)师:由于“扇形 ”是选学内容,所以这节复习课我们不重点讨论了。(在“扇形”前面画上“*”)(2)圆的认识。①师: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这个整理结果是谁的,那就你来说一下吧。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还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②师:他知道圆里有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你们知道吗?生:知道。师:大家都知道,那请你在老师给你的圆纸片里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好了以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③師: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呢?生: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师:下面老师出几个半径或直径,你们说说直径或半径,行不行?④师:他说圆是轴对称图形,你有办法证明吗?生:就拿刚才这个圆纸片,折出它的对称轴就行了。(学生动手折)师:还能折一条吗?生:能。(学生动手再折一条对称轴)师:还能吗?这样的对称轴能折出多少条来?生:无数条。⑤这个同学了解了这么多知识,非常了不起。(3)圆的周长。师: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的周长公式你们也都清楚的吧。圆周长公式是c=πd c=2πr,你们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吗?同桌相互说说看。指名再说。生:我们通过实验,用圆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发现,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所以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师:原来是这么回事(板书:c=πd c=2πr),这个同学真不错,不仅知道周长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来一点掌声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也鼓励一下自己。(4)圆的面积。师:圆面积公式你们知道吗?一起说说看。生:s=πr2。(板书:s=2πr)师:周长、面积公式我们都已掌握了,这里有几个圆,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5)师小结:这位同学按照知识一块一块地进行整理,条理比较清楚,他叫什么,这种整理方法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你也是这么整理的有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整理方案?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整理方案。

三、应用

1.(出示学校喷水池的图片)这是哪儿你知道吗?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喷水池,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个喷水池的占地面积和它一圈的长度?你们能不能计算?为什么?

生:不能计算,因为缺少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或直径。

师:老师特意去问了总务处的黄老师,他说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是2米,直径是4米,现在你能算了吗?

(1)学生计算。(2)反馈。(3)师:你为什么计算周长用直径,算面积用半径?(4)如果用半径算周长怎么列式?用直径算面积呢?

2.知道半径或直径,我们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但是园林部门碰到了一个问题,人民公园里有一棵有千年古树,为了保护这棵古树,需要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了去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1)同桌讨论。(2)指名说说想法。生:拿一把卷尺绕树干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然后就能计算了。(3)园林部门就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了,量得树干的周长是3.14米,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难题,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个忙,愿不愿意?老师住的小区里有一块边长30米的正方形空地,最近物业管理部门准备对这块地进行改造,想在这块地里建一个圆形花坛,沿着花坛的四周修一条小路,其余的地方铺上草坪,为居民创造一个休闲的好地方。现在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员,设计出一个绿化的工程图。

(1)学生设计。(2)学生展示设计图。(3)挑选其中的一个设计图让学生计算一下花坛的面积和小路的面积(只列式)。

【反思】

一、复习课要出“复习味”

复习课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不留神就会上成了练习课,让学生能独立解答书本上的每一道复习题,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于是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就成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学生感觉没劲难道是他们的错?

我们认为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回顾,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既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又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是复习课出“味”的地方。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着重帮助学生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所以本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而“味道”是通过众多“厨师”的劳动才能享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时间上的考虑,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自己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相当地好。每一位学生都自画了一张图,有“树枝图”、“阶梯图”等等,而图中有字有意,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自己对这一单元所学内容做了一个归纳整理。看看这些图文并茂的学生作品,略通数学的人便立即可以知道这一单元要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这些图有繁有简,文字有多有少,但很明显,那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虽然学生不可能做得完美无缺,但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做了,而且在独立完成这些图式时,不仅自我复习了这一单元的知识,而且由于是自我经历的过程,所以记得特别牢。课后我们与几位同学谈起这些情况时,他们一脸的兴奋。他们说,老师把归纳总结这一单元内容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是对他们能力的相信。在课堂上我们紧紧抓住学生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劳动”价值,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本节课的“大厨”,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服务员”,把一道道美味佳肴呈现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公式等,又使学生知道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的“味道”自然而然地飘散出来。

二、复习课也要讲究练习设计

当然,只“练”不“理”就象断线之珠,有“理”无“练”犹如无米之炊,复习课虽然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但是仍然要注意练习的设计。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基本训练的安排我们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们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不但知识的梳理过程得到体现,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复习过程扎实紧凑,教师易于调控。

第二层次是应用发展练习。此时练习的设计我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习题,而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此类习题,使学生在应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计算学校喷水池一周的长度和占地面积、树干横截面面积,设计一个小区的绿化工程图并计算花坛和小路的面积,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获取的难道比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只要我们教师能少些传统,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4

1.填一填

2.判断

①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 ( )

②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

③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四根木条钉成的)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原来平行四边形与现在长方形相比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 ( )

综合:

3.选择

(1)用一根长2米的绳子将一只羊拴在一根木桩上,这只羊最多能吃到( )平方米的草。

A 12.56 B 6.28 C 50.24 D 25.12

(2)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A 15 B 30 C60

4.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7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拓展提升:

5. 解决问题

(1)巴依老爷让阿凡提用12.56主长的篱笆围一个羊圈,这个羊圈所围的羊皮的只数就是他一年的.工钱。如果阿凡提想得到的羊尽可能的多,你能帮他设计出一个最佳方案吗?

(2)一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是0.25公顷,菜地的底为125米,高是多少米?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5

积》教案苏教版

1、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提高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理解和周长与面积的计算。

2、教学重难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与应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知识点一:理解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意义。

①、周长意义:。

②、面积意义:。

二、知识点二:整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想想说说怎么进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

①、我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排一排,并用双箭头把它们连起来。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②、我能写出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③相应练习

60h2=2

07h2=2

34d=

26d2=2

0=

40d2=2

三、知识点三: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

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用字母表示是()。

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用字母表示是()。

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用字母表示是(),圆周率是()。

④试一试整理成知识网络图理解记忆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知识点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说说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有哪些?

②想想这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并根据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整理成知识网络图。正方形:

③三角形:

④平行四边形:

⑤梯形:

⑥圆形:

小结:本89页思维导图,熟读本公式。

四、达标测评

1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6厘米,高是8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梯形茶园,上底24米,下底30米,高18米。如果平均每棵茶树占地0平方米,这个茶园一共有多少棵茶树?

3、如图,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周长是

3312,求斜线部分面积?

归纳总结: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常见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整理,培养高年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理解公式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PPT课件以及配套的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回顾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希望通过复习,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二、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2)教师梳理: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2)教师梳理: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实例感知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区别

(1)指出课桌面或教室里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和面积。(2)请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3)教师梳理:周长是指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它应使用长度单位。而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它应使用面积单位。

三、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提出整理内容及要求(1)整理内容

整理出我们研究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2)整理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条理地进行整理,要求简洁明了。2.自主整理、组内交流(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整理。

(2)四人小组内交流整理结果,推选出一份最优整理方案,并作好汇报准备。教师巡视,有意识地筛选汇报小组。

3.小组汇报、全班梳理(1)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出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整理图示,课件中暂不出现图示中的公式推导箭头。

(3)请学生一起读一读梳理出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忆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1.回忆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1)学生回忆、全班交流。

(2)教师梳理: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的,正方形可以看做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圆也可以通过分割转化成长方形。实际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的。(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一排推导箭头)

2.回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1)学生回忆、全班交流。

(2)教师梳理: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在研究梯形的面积时,我们也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也就是说,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二排推导箭头。)

3.梳理提升

实际上,我们在学习很多数学新知识时,都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思想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转化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运用。

五、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CM2,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0.5DM,高是3CM,面积是()CM2。(4)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6CM,面积是()。(5)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3CM,下底是2.7CM,面积是25CM2,高是()CM。

(6)一个圆的半径是2CM,它的周长是(),面积是()。2.教科书第106页课堂活动第2题(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作图。

(3)集体订正。(同学们可能出现了多种画法,只要两个图的面积相等都是正确的)。

(4)梳理提升:同学们要想画得又对又快,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把两个图形的底画得相同,三角形的高画成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这样两个图形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另一个办法是把两个图形的高画得相同,三角形的底画成平行四边形底的2倍,这样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

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学小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7

面积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垂线、平行线以及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等内容。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总复习。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看到这个长方形,你想到了哪些有关长方形的知识?

二、复习知识:

1、由长方形的周长你还能想到什么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是怎么计算的呢?(板书公式)

2、计算周长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3、除了想到周长的计算,你还能想到什么?

4、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由长方形的面积你还能想到什么图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么计算的呢?

5、计算面积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这么多的公式怎样记忆比较快?(板书公式)

6、小结: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公式进行计算的。(板书:转化)

7、对于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最难?

三、巩固练习:(课件)

1、判断:

(1)一个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它的周长是30厘米。()

(2)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梯形,上底4厘米,下底6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15厘米。()

(4)在同一个圆中,半圆的周长比圆周长的一半长。()

(5)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

(6)一个边长5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米。()

(7)一个圆,直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2、抢答题:

(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上底与下底的和是5分米,它的高是()分米。

(2)小圆半径2厘米,大圆半径3厘米,小圆周长与大圆周长的比是(),小圆面积与大圆面积的比是()。

(3)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大8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上底和下底的和是5分米,它的高是()分米。

3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五、总结,注重体验

六、作业,留有回味。(网上交流)

小六下平面图形的总复习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87《平面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总复习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明确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进行熟练运用,同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理念】

古人有云:学而时习之,方能为师也。“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精神,充分考虑到 “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通过 “ 生活引入——回忆整理 —— 构建网络 —— 实际应用 ” 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这将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有联系可转化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精彩、难忘的瞬间,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张我们今年春游时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出示各种形状的春游照片)多么开心的春游啊!这几张照片我都很喜欢,很想把它们放在我的办公桌桌面上,但它很容易沾染灰尘,又不能清洗,我想请大家来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让我的这几张照片保存时间长一点、看起来更美观呢?

这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呢? 生:做这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 师:实际上是求什么?(周长)生:一共需要多大玻璃呢? 师:就是求什么?(面积)

2、这节课,我们会用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师:说得真好!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大家的想法一起复习。

二、回忆整理

1、回忆周长、面积的意义

(1)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黑板贴出六种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六种图形。

(2)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谁能出来告诉大家.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摸一摸,指着图形,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2、呈现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6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你们还记得吗?怎样用字母表示?(引导回忆计算公式——课件随机出示计算公式)(先问周长公式,再问面积公式,多个同学回答。)

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没有计算周长的公式,我们是怎样求周长的?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哪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有什么作用呢?六种图形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小组活动: 1.六种图形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把它们的联系告诉小组的同学听。2.然后小组合作设计一幅关系图,表示出图形与图形的联系。a、小组交流 b、汇报结果(板:连接各图形)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你们设计的关系图?

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回答:

(1)我们组的意见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都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三角形、梯形在面积公式又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2)长方形是通过数方格来推导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通过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的,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是通过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

(3)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它图形的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计算时,都是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这种设计好吗?请你在黑板上把你的设计图展示出来。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你们跟数学家想得一样,让我们看一看课本P97上的结构图,它跟我们的设计差不多。

师: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组的构思吗? „„

师:谢谢你们,你们说得太精彩了!那掌声呢?对呀!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转动图)

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像—— 生:树。

师:这多像一棵知识的“树”啊!图形与图形之间紧密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哪个位置?对,是“树根”,是基础。

三、综合运用,发展延伸。

同学们对公式掌握得很不错,也进一步理解了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接下来,要考考我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信心? 很响亮的回答。现在请你告诉我怎么计算我需要多长的木条,多大的玻璃。1.说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出示导入时的照片,给这些照片的四周做上一个木条的相框,面上镶上块玻璃,做这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一共需要多大玻璃呢?

2.屏幕逐条出示选择题。

选择正确的答案。(单位:米)616207.5面积是:A:20×12×21B:20×16×21C:12×16×2C13.请你做个公正的法官:

(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半径是2dm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3)等底等高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相等。()

4、P89第4题。想想、议议:分别比较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同桌两人互说)12610.54面积是:1A(:6+10.5)×6×213.14×4+4B:(6+7.5)×6×2B:21C:×7.5×(6+10.5)2C:3.14×42 A周长是:A:3.14×4B

师:同桌互相说说。刚才同学们已经运用了转换思想,它是解决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思维,平时生活中要学会创新、转换思想。

5. P90第7题。在长12.4cm宽7.2cm的长方形纸中,剪半径是cm1的圆。究竟能剪多少个呢?画一画,剪一剪。(小组合作,寻求解决决问题的方法)

师:太好了,它启发我们:思考问题要联系实际。

五、小结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 篇9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1

《平面图形的复习》是一堂复习课,我依据《新课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回忆整理 ——构建网络——实际应用”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上这堂课之前,我考虑到两点:一是如何让学生上好复习课,使学生在复习中乐此不疲,提高复习效果呢?最重要是要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复习课要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深入挖掘和新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平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关注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和体现典型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的数学问题,并适度注意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学生在自主整理和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精制加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2

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小组交流合作、自主归纳总结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各图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又有效地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在复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学生整理可能不够确切、不够全面,这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我在学生开动脑筋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往往效果更好。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层层深入,注意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复习,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显现学生整理、建构时的自主性,也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电脑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使课堂锦上添花。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3

6月5日下午,在美术教室我们聆听了范雪梅老师的《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一课。整个听课过程中,范老师的教学给我一种清新、自然,一切都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老师设计的课前备学。范老师的课前备学请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的公式及相互关系,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了几道题目。整个课堂教学范老师总体围绕这2件事进行。首先说说课前备学:学过的各种图形公式及相互关系。6年级学生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这节课的教学基本目标就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范老师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将老师整理相关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或许老师整理的知识更为完善,或许老师能够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因素,但那些都是教师的,不是学生想要做的。学生经过6年的数学学习,他们积累了教师教予的知识、能力,同时他也通过各种途径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唯一、那份思考。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备学,一来让有潜力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搭建这个架子,去完善自己的平面图形结构图,事实证明在课堂展示中学生思考出了多种结构图,让听课教师欣赏到数学中的美;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非常尊重那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我们教师关心的`重点,课前备学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可以在老师布置备学任务后第一时间去查漏补缺,自行弥补一些自己认为的不足,这样到课堂教学时可以表现得更自信,同时也可以关注自己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第二个备学任务就是请学生自己设计和圆的面积计算有关的图形。这节课范老师主要复习圆的面积计算,选择的例题就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在做这件事,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又能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

数学课教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吗?我想范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不是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信心……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4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近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5

“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复习内容,是将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集中进行复习。通过复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重温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新课导入的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大合照的照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会认真。又引出给相片做相框的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求知欲望驱动下,讨论学习任务,自主整理复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能力。如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同桌互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是小组内自主回忆,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所画的图演示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操作推导活动再现出来,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比、想、说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我们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本节课从课始的引入到学生的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抓住各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整理,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评价反思中展示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少的缺点: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面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在复习时对知识的运用上还不够全面,深度不够,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有反映,那些练习题太简单。“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今后教学时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6

一、查漏补缺更到位

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以前我总是查阅很多资料,找了各种各样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生怕有些内容没复习到,考试时学生不会做。这样的题海复习,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而本节课中,学生在找联系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了许多新授课没有讲到过的知识,特别是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有学生认为通过割补的方法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通过拉动转化成长方形,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发现用割补法,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是不变的,而通过拉动的方法,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是变化的。我想这不就是试卷经常要出现的题吗?以前我总是把这些题目自己找来让学生练习,效果又不太好,而今天学生自己通过找联系,自然地生成了这些题目,而且在对比中进行了练习,更是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知识梳理更自主

知识梳理就是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也是一堂复习课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中,梳理知识总是被教师所代替,教师通过自己的“理”代替了学生的“理”,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是千篇一律的。而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找联系,通过回忆、再现、交流、分类等各种活动,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再是教师牵着走,更具有主动性。特别是最后当教师问到这么多的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图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时,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可见每个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又是不一样的。

理练结合更紧密

“理”与“练”是复习课的主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总是把“理”与“练”分两段式进行教学,本节课中“理”与“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比如当学生交流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时,我就趁机问学生:告诉你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15厘米,那么你觉得可以求出什么?有学生说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学生说还可以求出与它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有学生提出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样使练习与整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以前学生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总是要忘记除以2,而这样的练习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增强了对比,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总之,复习课应该抛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知识串联起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以点带面,这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复习》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7

当我准备上这节课的时候,莹告诉我,她的孩子们都已经复习过了。不过,她提议,因为是复习课,本来都是已知的知识,再多复习一次也无妨。我想想也是,孩子们复习过一次,权当一次极其充分的备学吧!于是,准备依然上这个课题。

不过,问题来了。本来预设中,一开始让孩子们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然后建立在备学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回顾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现在,孩子们既然已经复习过一遍了,我依然如初次复习般去上课,岂不怪异?

将这个问题抛出来向大伙儿请教,大家给出两个观点:1、改课题;2、演戏。

因为时间紧凑,改课题似乎有点大动干戈,而演戏,应该不是绿树课堂的真意。

于是,便出现了“这些平面图形我们都认识,面积公式大家也都学过,只是,这一条一条的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现在想来,这8条线段还真是具有深意。只是可惜,我在实小上的时候,孩子们反应不是很激烈,我居然当时凑合着混了过去。其实,在这里,学生反应平平,我可以扔些问题的小石子儿,让他们去思考发表的。比如(如图):图中第4条线,可以问学生,这条线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圆面积推导中蕴含的“化曲为直”去思考。同样图中的第2条线也有其别致之处,因为正方形不是通过剪、拼等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面积公式的,而是直接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推导而出。再如,第7、8条线,可以追问学生,这两条线表示的意义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当学生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可以适当进行反问,那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一定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从多个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

此中有深意,课堂在回顾中,总有许多再一次的认识。暂且记下这一点。

课堂教学,从知识层面,应该真正建立在知识内部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从学生角度,应该让学生通过前期准备活动,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展示细密思维的过程,凸显真实的思维,由此展示绿树课堂可爱的真切感!

感谢朱玉茹老师给予我这次思考展示的机会,朱莹老师给我一次次的帮助,还有我亲爱的同事袁勤、倪松美、冯桂群为我出谋划策,为我听课磨课,感谢!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能按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在交流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没有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回忆,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商讨,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在活动中复习、复习课很容易上成炒冷饭或;题海训练课,而这节课上,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圆的周长与面积的练习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这节课后,我感觉我的学生也不笨,他们也能像科学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相信圆的面积学生也能自己得出。

改革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我很有成就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计划……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作能力。

圆的周长与面积复习教案 篇11

——复习课学案设计

宋斌才

一、学习目标

1、能自己回顾总结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2、会利用公式进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3、会变通使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

(一)、概念我熟知

学习方法:通过回忆、查阅书籍以及笔记自己完成填空。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订正。

1、圆心到()叫圆的半径,用字母()表示。同一个圆的半径长度()。

2、通过(),两端在()的线段叫(),用字母()表示。同一个圆的直径长度()。

3、在同一个与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是:()。

4、绕圆()的长度,叫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一条()线。

5、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多一点。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用字母()表示。

6、我们用拼接的方法来探讨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接的图形像()或();均分的分数越多,拼接的图形就越接近()。拼出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宽相当于圆的()。

(二)我会小结

学习方法:自己根据条件解答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解答小结出计算公式。圆的半径扩大3倍,直径扩大()倍,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小铁环直径6分米,大铁环直径8分米。大铁环和小铁环半径的比是();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在一张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则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剪一个最大的半圆,则半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把一个圆形纸片沿半径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则面积(),周长()。A增加 B减少C不变

(三)、我能运用

学习方法:读懂题意,根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选择相关的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完毕后要注意仔细检查哦!

把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剪成两个半圆,则两个半圆周长的和是()厘米。

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直径8分米的圆,如果改围成一个正方形,则正方形的边长为()厘米。

上面图形的周长是25.7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把半径3厘米的圆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

()

下图中,圆的周长25.12厘米,圆的面积正好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和周长。

0 ·

A

(四)、课堂总结

B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记住了根据条件的不同,圆的周长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根据条件的不同,圆的面积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2、我认为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时候要注意:

3、我对今天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是();同学对我的评价是();老师对我的评价是()

三、资源链接

1、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2

为了能够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本节课通过应用多种丰富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出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几何图形。通过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导学生尝试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图形,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棱柱和棱锥。学生通过经历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逐步建立出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图形概念,体会出数学的抽象思想,在通过进一步的教学活动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他们的本质特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图形的形状特点,鼓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练习题的选取上,要与本堂课的讲解重点相关联。练习题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点的复习与强化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业形式的多样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让学生重视练习题,每一道题都是对知识点的浓缩。

上一篇:增补叶酸实施方案下一篇:幼儿园汛期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