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2024-06-25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1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本节课,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在回顾整理旧知环节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我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实际性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图形与几何。

G623.5

复习课并不只是已有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归纳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

结构化,进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数学课,复习课的具体任务就体现在,知识梳理、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新常态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复习课应该是在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努力焕发学生在数学复习课堂中的活力。

目前复习课的现状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有不少老师将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要么分析讲解学生平时的错题,安排密度较大的练习;要么独立完成作业后,组织半节课的讨论交流。复习课上需要练习但不应该只是练习。要知道复习課的重要目标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之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

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分析,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总结出“课前忆—课中析—课后思”这样的三段式实施方法。

一、“课前忆”。让学生在课前积极的回忆、整理本单元学习过的内容,梳理知识间的关系,为复习课做好准备。但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学习水平的差异,有些学生自主回忆整理知识的过程没有具体的方法,效果也往往不佳。我们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案进行引导,可以是一些有关联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针对重难点的练习题。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参考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整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有哪些?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推导时共同的想法是什么?能否根据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画出它们的关系图。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们课前整理的内容很充实,不少学生能画出一目了然的知识结构图。这样的“课前忆”不仅效果好,也为下一个环节“课中析”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课中析”。在学生课前对知识进行了初步整理的基础上,课堂上针对存在的难点疑点,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查漏补缺,梳理知识间的关系,将知识结构进一步内化。针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也可组织学生评判对错,相互交流解释,精心设计一些有侧重点,层层深入的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强化知识结构。例如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部分,学生出错率很高的一个问题就是用错公式,求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忘记“÷2”,这就可以在“课中析”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练习纠正。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中析”的环节中可以安排一些有拓展性的综合性题目,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辨析知识,提高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思”。在课后应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巩固复习的内容,完善认知体系;结合适当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并能举一反三。老师可根据学生课后反馈的情况,检验复习效果,安排后续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实施方法适用范围较广。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复习的内容不同,在三段式实施方法的基础上灵活添加一些辅助形式。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那么就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呈现一组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为复习作导向。一般的做法是,先提出最基本问题;然后变式思考;进一步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问题性强,学生学习劲头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复习圆的面积时,可出示这样一组问题串:1.已知圆的半径是2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2.已知圆的直径是8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3.已知圆的周长是31.4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通过思考、分析与总结,学生能更加透彻的理解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用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意志力薄弱,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来说,单纯的知识复习必会令学生感到十分枯燥,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上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创设的情境只是出现在课一开始,引入之后再也不涉及这个情境,这样也无法让学生保持一整节课的热情;如果在复习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个练习中都设置不同的情境,不断变化的情境让学生容易让学生感到应接不暇。最好是能巧妙设置一个可以多向展开的统一情境,融合到整节课中,学生会十分专注并且轻松愉快地完成整个复习过程。例如在复习长度单位时,就可以构思一个生活情境,巧妙地把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有关知识都融入到这个情境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回顾所学的长度单位,一边将这些长度单位放在在一起比较分析,概括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了生活中情境作支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具体形象,学生的复习过程也充满快乐。

教无定法,我们应该根据复习课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复习策略,但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都要认真把握复习课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吴正宪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3

蒙昌云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三、生:机器人!

四、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五、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六、生:哇,这么多礼物!七、八、九、十、师:喜欢吗? 生:喜欢!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十一、[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十二、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十三、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十四、(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十五、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十六、学生汇报:

十七、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十八、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十九、生:一样。

二十、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二

十一、[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二

十二、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二

十三、呢?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二十四、生:长方体。二十五、二

十六、二

十七、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二十八、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二

十九、(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三

十、(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平平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平平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

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三十一、三

十二、形?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4

复习时还多次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比和比例的对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的对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清晰的概念,正确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梳理结果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5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上一篇:《趣味数学》读后感下一篇:王恩哥十句话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