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4-06-13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通用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蒙昌云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三、生:机器人!

四、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五、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六、生:哇,这么多礼物!七、八、九、十、师:喜欢吗? 生:喜欢!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十一、[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十二、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十三、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十四、(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十五、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十六、学生汇报:

十七、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十八、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十九、生:一样。

二十、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二

十一、[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二

十二、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二

十三、呢?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二十四、生:长方体。二十五、二

十六、二

十七、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二十八、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二

十九、(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三

十、(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平平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平平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

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三十一、三

十二、形?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2

《认识物体》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分类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对几何形体有一定的感知的基础上后进行的。学生能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感受物体的形状特点,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难点是知道立体图形的名称。

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四种物体形状的生活品,如:乒乓球、月饼盒、铅笔盒、魔方,易拉罐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然后创设了把这些物品分分类的.小游戏,引导学生把其中的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积累感性认识,接着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并认识相应图形的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

成功之处:

1、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将实物放在封闭的纸箱里,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摸,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2)将实物摆到讲台上,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在那里见过,并说出它的用途。

2、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四种物体形状的生活品,如:乒乓球、月饼盒、铅笔盒、魔方,易拉罐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然后创设了把这些物品分分类的小游戏,引导学生把其中的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积累感性认识,接着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并认识相应图形的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

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大多能说出物体的名称。只有在说到圆柱的时候,学生会说成:圆柱体。球,学生会说圆或球体。对名称反复强调,学生便能准确说出各物体的名称。

3、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用橡皮泥捏一个自己喜欢的形体,可以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比比谁的手巧,就能获得这片金钥匙!

不足之处:

1、在突破难点上,我没有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

2、没有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表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www.xkb1.com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4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5

平溪中心完小 代先勇

教学内容:(84-85页)认识整时。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看整时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教具准备:课件、钟面一个。学具准备:学具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闹钟或钟表)同学们真聪明,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你们想跟闹钟交朋友吗?(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吧!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钟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交流:①形状是圆形的、方形的等。②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③有2根针,一根又细又长,一根又短又粗。

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钟面上的部件都被大家找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钟面。(介绍钟面)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时钟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的,我们还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格,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叫时针。板书:时针、分针。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知道了钟面的组成。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漂亮的钟表呢!一起看看吧!可是,你们看来这些漂亮的钟表,想认识时间吗?(想)看来同学们不仅聪明,还很热爱学习呢。现在我们就试着认一认下面这幅图上的时间。

2、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1)(课件出示84页情景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谁能说一说图上的人在做什么?(妈妈在叫孩子起床。)

这个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啊?每天都发生在你们的身上吗?我们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就让时间这个朋友来帮助我们吧!

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形影不离地告诉我们时间,大家看,当钟面上出现这个时间的时候,小红就起床了。有谁知道小红几点起床?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认识这个时间的吗?

引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这里还有一个电子钟,谁能读出上面的时间?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认的吗?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电子钟吗?

(2)请同学们再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下面3个钟面上的时间。

生先说时间,师再引导说:8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3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6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3)小结方法: 再观察钟面,通过观察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吗?(①这几个都是整时。②分针都指向12。)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4)时间表示法

同学们,请你们在认真观察刚才的三幅图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小结:时间有2种表示法: 第一种是普通计时法,即“数字”加上“时”字,几时就写几。如:8时、3时、6时。

第二种是电子计时法,1个数字加上冒号再写两0(通常电子表和电视屏幕上会使这种表示方法)。如:8:00 3:00 6:00 小结:用电子表示法表示整时,冒号的右边是两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8时、3时、6时用电子表示法来表示应该怎么写呢?谁敢来试一试?学生评价三位同学写得怎么样。

(5)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同学们已经认识时间了,那就来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吧)

当7时、12时、9时的时候,你一般在干什么? 上学能不能迟到?(遵守时间)

12时吃饭,吃饭能不能挑食?(营养搭配)

做作业时能不能拖拖拉拉?(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小明几时吃午饭?钟面上看起来怎么好像只有 1 根针了? 小明几时在看动画片?6 时的钟面有什么特点?

2、同样是 9 时,怎么做的事情不同?(闹钟演示早晨和晚上)

3、我们现在有了闹钟记录时间,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用什么记录时间吗?(日晷、沙漏、铜漏壶等)

四、分享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6

公开课教案

年级:一年级 学科:数学

课的内容:认识图形 任课教师:王敬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内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形”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教学难点:

分清长、正方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长的像这样的东西呀?(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学生:“见过”。那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让孩子们自由的说说,说错也不要紧。很好有的小朋友都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了看来你们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都教过你们了。这节课我们再来继续“认识物体”和他们做朋友了解它们和他们玩。好吗?课件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一)”。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课件情景图,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搭积木玩。玩完后,我们应该将积木整理好下次再玩,你能帮他们整理一下吗? 2.同桌讨论,怎样才能将积木整理得整齐一些? 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按形状分类整理的方法。

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

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学生说出教师所画的图形,感知认识。

小朋友分得真好,下面请大家看仔细,老师要将其中的一类画下来,瞧一瞧老师画的是什么图形。

(1)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2)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1.“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各个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这种形状?(2)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3)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东西。2.“想想做做”第2题。

(1)仔细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填一填,然后交流。(2)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7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 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三要素,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 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中提升学力,合理调整课堂时间呢?

1、将“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这一环节提前。

在试讲时发现,如果按教材内容编排,“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在最后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探索发现环节,而学生在画圆:女生画半径4厘米、男生画直径6厘米时,学生就要根据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来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几厘米,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大胆进行了调整,在教学半径直径概念后就直接引导 学生观察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样适时引领,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情。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直径概念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两条半径的长相当于一条直径的长。

2、精心准备教具,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画圆时要定点、定长,以及让学生直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及特征,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画圆用的“钉绳工具”,为了让这个“钉”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能让绳子灵活旋转,我取来了两个有孔的铁线圈,和绳子和牛筋。演示效果非常好。在多媒体设计上,附有26图片,在兴趣引导和学生感观上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3、我的收获,我的教学之路

第一次试讲前,我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方艳老师对我的备课进行修改,试讲结束后,教研组所有成员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评价,他们的评价一针见血,实事求是,从课程的流程上,时间安排上,学生表现上、教学效果上都给予了针对性地点评,他们的点评对我启发很大、帮助很大。我们学校全体数学教师达成共识: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去打

造生动课堂、高效课堂、“当堂请”课堂。生动课堂。首先,教师要激情起来,因为教师的激情会让学生“兴奋”起来,教师的激情表现在笑容、在语言、在诙谐。其次老师要创设生动的课堂,这是“生动”课堂的根本。生动课堂的创设要树立三大理念:要相信学生,学生能办的事不代办;要发动学生,老师是指挥员、学生是战斗员,指挥员指到哪里,战斗员就战斗在那里,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踊跃地参与到每个活动过程中,就是发动了学生。要依靠学生,兵教兵、兵强兵,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开展好互助学习活动。相信是理念、发动是方法、依靠是落脚点。高效课堂。课堂“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动”是为了“好”,“动”是手段,“好”是目的,所以,我们追寻的理想课堂是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说白了就是轻负担、低耗时学生愿学、学生乐学,把课堂目标完成了,学生该会的会了,该掌握的掌握了,知识学到了,能力提高了,不留尾巴,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如何去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要做好4个环节:一是: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最好师生都明确)二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达标流程即教学环节,这一步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最重要部分。时间上高效:教师要把握四快:即课堂引入快点题、课堂重点快接触、课堂反馈快收集、课堂问题快矫正。教学过程的高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做的要让学生去做,学生能讲的要让学生去讲,学生能批得要让学生去批。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主导环节,评价状态,点拨问题,布置任务等作用。教学环节上体现高效:删去可有可无的环节,例如:个别课的复习环节,增加提高课效的环节,例如:反馈矫正环节,堂堂清环节等。“当堂请”课堂。如果说:高效课堂是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当堂清”就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课堂效率高不高?效果好不好?当堂清检测很重要。如何做好当堂清呢?从“清”的方式来说,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小组抽测,学生汇报、学生展示、可以是问卷调查、小纸条总结,也可以是试卷检测等等。从“清”的流程来说,一般放在课堂的最好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分三步进行:展示(说、做)等;批阅;统计成果。所用时间,一般控制在8分钟以内。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8

组合图形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平面组合图形的特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和合理化。

(3)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实现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合理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植树节图标,进行简单的环保教育。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化繁为简,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2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值得关注的信息(全长、每隔5米、两端都栽、一边)。

2、形成猜想

(1)根据这些信息,你觉得这道题该怎样解答?(2)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展示出来。

3、化繁为简

(1)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呢?

(2)先在20米长的路上种一种。师示范图示法。初步感知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3)如果间距不是5米,会不会也有这个规律?小组合作探究,间距是10米、4米、2米的情况,完成表格。

4、汇报展示,发现规律,渗透“一一对应”思想,体会棵数比间隔数多1。并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5、看课本第117页例1,对比梳理思路,归纳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岸边的栏杆、街道上的路灯、摆放的盆花、高挂的灯笼)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数学上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卡片后面的问题吗?

四、回顾总结

1、谈收获

2、数学史上三大难题之一“20棵树问题”的进展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 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17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由于我把例题的数据改大了,因此在模拟实际画图时发生了矛盾,数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画下来或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二是进行变式练习。我设计了6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不乏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0

上课开始时,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本课内容。拿出一个玩具让同学们观察,分别说出从哪个位置看到的是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一一认识了物体的不同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没有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带领学生认识四个不同的面,我进行的太快了,有些仓促,而且与第二环节之间没有过度。

在观察物体这一环节,我应该强调长方体没有正面、侧面和后面,我们如果将一个面作为它的正面,那么它就有了其他几个面。我在让学生观察一个面的时候,不应该总是移动长方体,让学生误以为观察时需要移动物体。

每个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正方体,说一说你观察的是哪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得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再按我说的方式摆一摆,在发下的一张纸上画出来。

这一环节中,学生按照我说的方式摆出形状,这一环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了,学生画的形状多种多样。而且我准备的小正方体太小了,成了有些学生的“玩具“。应该换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大正方体,观察后画出来。

我在让学生观察水壶时,应该让学生一个面一个面地观察。来回转动水壶导致学生在回答是意见不一。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后面、上面

上一篇:步行街开发十五条成功要素下一篇:建筑安装工程投标书(标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