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1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本单元学完后,学生们对于准确地找准位置及位置的准确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应该是有所了解了。本单元我同样让学生独立完成及发现本单元所学知识与以前我们所学知识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涉及到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和动手的能力的问题。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啃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西,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在我们所地图上有四个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间还有其他方向:如东偏北,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到底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这一问题,我反复让学生看书,让学生来发现“偏”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说的都是一个方向,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个习惯性的用法,就是我们往往看角度较小的这一区域。记得刚教授这一课时,由于我是先让同学们放手去做,并没有先传授知识,结果好笑的说
法出来了,居然还有同学说,东偏东南的,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同学,我让他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他说某个地方确实是东往东南这方向在偏。哦,原来是这样。因为,在三年级,我们学了位置与方向,讲了东与南相间的这一区域是东南,所以有同学就说是东偏东南。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自己在思考问题,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在班上示明:东偏南就是从正东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们习惯说东偏南或南偏东。学生恍然大悟。
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做题时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只有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时,学生才会发现数学的奇妙,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2
一、成功之处
(一) 手脑并用, 激发求知欲,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新知识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教学新的知识点前应先复习相关的学过的东西, 如:用手指出平面图中的八个方向 (东西南北及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及生活中的四个方向 (东、西、南、北) 等, 充分做好上新课前的铺垫工作。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 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方向, 要量出某位置所偏离的角度, 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 从中观察、分析, 然后独立思考, 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 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 根据图中信息,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准确描述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科技大厦、银行分别在广场哪儿偏哪儿多少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多少米。
(二) 准确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位置是相对的, 要指出一个物体的位置, 必须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 就以谁为观测点。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就以校门为参照物, 此时校门也是观测点 (看平面图说明) , 站在校门处去看图书馆, 图书馆在校门的上 (北) 面偏右 (东) 30度方向上, 所以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也可以说图书馆在校门东偏北60度的方向上, 但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 (夹角较小) 的方位。距离多少米就要看清比例尺, 图中一小段 (一般为一厘米) 表示多长, 共有几段算一算就清楚距离是多少了。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 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够的, 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1千米。你如果表达为“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或者“图书馆离校门1千米的地方”都是不准确的, 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反复地观察及练习,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准确位置, 同时还能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另外还能根据示意图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观测点的不断变化使少数学生“迷失”了方向。如:教学“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 关键要让学生把握好以“谁”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是以北京为观测点, 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则是以上海为观测点, 由于我在“要找准观测点”这一环节强调得不够, 导致个别学困生“迷失了方向”。另外, 有些学生叙述不准确。如:“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则北京就在上海北偏西30度 (或西偏北60度) 的方向上。但个别学生叙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画出方向标。以谁为观测点, 就要以观测点为中心画出虚线表示的方向标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看着方向标叙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就不容易出错了, 这一点我强调得不够, 再加上个别学生确实懒得画方向标, 凭个人感觉猜测导致叙述错误。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3
一、由教室中间位置的学生按方向调度全班,增加活动的游艺互动性
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课始,我采用游戏导入,引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热情。我指定处于教室中间位置的一名学生当调度员,由他指挥全班学生参与,听令起立和坐下。这样一开始运用游艺性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参与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徜徉在这样新鲜、宽松、有趣、应答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方位性的快速应答反应活动,熟练巩固了方位概念,也为后续活动的展开做好情感氛围铺垫。
二、普遍找出各自好友在教室内的相对位置,扩大直接经验的广泛性
开课的活动是一人主动,其余被动应答的。为了进一步让所有的孩子增强直接经验,接下来我改换了活动的方式,发动孩子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要好朋友,用方位词指示他的位置。下面的一段师生对话,随即转换了数学活动现场的格局:
师:刚才,杨向慧同学真是一位出色的调度员,其他小朋友也能积极配合,飞快地作出正确的应答反应。下面再给大家一次直接运用方向概念的机会。
师:付华,你的好朋友是谁?
生:韦羽彤。
师:她在你的哪一面?
生:她坐在我的东南。
师:那你在她的哪一面呢?
生:我在她的西北。
教者与付华同学的对话,起了示范性引领作用。学生谁个没有好朋友?那个不想表达和指示给别人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在哪里呢?这样人人急于表达,个个借助交代好朋友而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并在互逆变换观察点的过程中,增强了相对的两个方向之间的联系性运用,明确了方向概念运用的相对性。
三、辨认课本插图,通过旋转理清与通常上北指向表达不一的联系性
两轮活动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到书本,观察课本主题插图,识别图中的方向。“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那么你们能不能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呢?”我及时投影呈现教材中的校园场景主题性插图,学生在阅读课本中发现,课本中的主题图,正北方向指着左上角。这对刚建立起平面图中方向概念系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我及时预见到了这种表示不一致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并把它明白地表达出来:“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这幅图上的北方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这怎么不一致了呢?”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没有采取教者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仔细想想——“找到图中的北方后,为了能很快地适应眼前这幅图表示的方向,看懂它,我们自己能想出一个解决的好办法吗?”教师的引导,启迪了孩子们的灵性。在反复观察和思考中,小朋友们自己最终想到了转动的方法。
四、安排学生课中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测定,突出虚实交替实践的综合性
“我们帮助插图上的小朋友解决了问题。那我们自己校园中的方向如何确定呢?我们现在就走出教室,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去测定吧。”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们分成小组走出教室,带上指南针或方向板,秩序井然地来到事先商量好测定方向的各自起点测量起来。大家兴趣倍增,再根据测量的结果,绘制成一幅幅校园平面图。然后各组再使用所绘成的校园平面图,以导游的身份向其他组同学扮成的“游客”,介绍起自己的的学校。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始终乐于参与,积极性很高,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升华。在这一综合实践过程中,真实的动手操作测量和绘制校园平面图,让孩子们煞费苦心,少不了争论和涂改,一派忙碌的景象。虽然绘图不太精致,示意图略略带有实物图的影子,大小不成比例,但也使得学校的主要路道、场地、屋舍和设施的方向、位置大致合于实际,分清了东南西北。
至于凭借绘图对学校的介绍倒是假戏真做,模拟得像模像样、十分逼真。各个小组推举的导游,左手拿图和导游小旗,右手举起小喇叭,头戴太阳帽,胸佩导游卡,即兴发言介绍:“各位游客来到我们可爱的学校参观考察。”他们在虚拟的情境中,面对真实的环境,十分负责地解说自己的校园中各部分的方向和位置,以及学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言谈间不乏对家乡与学校赞美的激情。
五、任由学生想象校园十年后的新添建筑,放飞建言表达爱校体验性
接着,教师的一番十分自然的衔接导语又把活动推向了新的安排:“刚才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每个小导游介绍的路线都不相同呢!请小朋友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10年后,如果学校要建一个体育馆,你会建议校长建在哪个地方呢?科技宫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孩子们冷静下来,在轻轻的音乐声中闭眼沉思一分钟,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地构思着学校未来的蓝图。
大家运用方位词概念幻想着、思索着、收获着、快乐着,亦幻亦真,似梦非梦。富有整体规划性的设计构思,挑战着学校小主人的智慧和灵感,使之穿越在真实的场景与放飞的思绪之间。
数学《位置与方向》优秀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师大胆地将上课的地点定在学校的操场,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大量的活动、游戏,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积累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有一定的方向感,并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在学生获得具体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5
(二)》教学反思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小学数学高年级段“图形与几何”中方向与位置方面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因素——方向和距离,只有将方向和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理解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重要元素:方向,距离。
2.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美国劳伦斯教授说过: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晕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在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创设地电脑射击游戏的情节,有效、创新的使用教材,恰当的为学生创设学习资源,将教学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丰富起来,让学生初步明确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让学生扮演狙击手的角色,通过报告目标的位置,并利用动画加以演示,产生认知上的冲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逐步明确以前所学习的八个方向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为了更准确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用带角度的方向。
数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知道答案,也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对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质疑,并用科学的、有序的方式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感受知识的本质。“用方向和距离就可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真的是这样吗?再简单些可以吗? ”这个时候,教师站出来,为学生的思考、提升提供支持,让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这既是一个拓展思维宽度的过程,再次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方法和对平面上二要素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深化,同时也推动学生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进行整合,不断走近数学的本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多次打破学生的知识平衡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此反复,不断的激疑布惑,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全面深刻的建构知识。整节课,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6
《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位置和距离;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通过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的思想。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画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学生在三年级时对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已经有过简单的学习,但是学生知识简单的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本节课的学习实在此基础上认识平面内的方向和位置,还有具体的偏角,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认识方位的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所以根据已知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学生掌握的不是很理想。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于第二单元的掌握情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已知图形填空,学生分不清东偏北30度应该是哪条边与哪条边形成30度的角。
2、画示意图时,方向角没有标清楚,距离的表示,没有按照已知的单位长度换算作图,老是随便想画多长为一格就画多长。
3、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30度和北偏东的30度不同。
4、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分不清楚哪个是中心位置,哪个是参照物。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7
一、盘活习题为探究主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确定位置
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探索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公园定向越野赛的主题情境图, 使学生了解学习确定位置知识的必要性及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这一材料,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不易体会。通过通读单元教材, 教师可以发现练习三中的第3题“找油井” (如图1) 习题情境简约且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1. 以第3题的图为基础,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引入新知探索。
(1) 石油勘探队想在A城东北方向打出一口油井, 你认为这口油井可能会打在哪里?
(2) 如果要想准确地知道这口油井打在哪个位置, 需要哪些信息?激发学生思考。
(3)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提炼条件, 并呈现“石油勘探队在A城东偏北40°方向上, 45千米处打出这口油井”的信息, 引导学生一起理解方向和距离等重要学习要素。
通过对习题信息的分层处理,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过程, 激活思维, 从不确定的区域位置到确定的点位置, 体验学习本课的意义。
2. 以第3题的要求为本, 捕捉独立巩固的训练点。
在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 适时补充独立巩固题:勘探队又准备在A城西偏南30°方向上, 约30千米处打另一口油井, 请在平面图上确定油井的位置。
通过对一题两个层次的利用与开发, 不仅能简约地达成教学目标, 还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联结在一起,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盘活“做一做”为辨析材料, 让学生在讨论中描述位置
如何准确地描述位置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师可以以文本中“做一做”为题眼 (如图2) , 分层盘活, 组织学生讨论, 逐步帮助学生准确描述位置。
第一层:将第 (1) 小题修改为:学校在小明家_的___偏___的方向上, 距离是___米。题目呈现出的开放性, 容易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学生在独立地描述中, 有的认为是北偏东25°, 有的认为是东偏北65°。由此,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样的位置, 哪一种描述更合适?进而统一描述:生活中, 一般先说与物体离得比较近的方位 (45°的话两种都行) 。第二层:当学生达成共识后, 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描述其他三个建筑物的位置。在这个环节, 教师可以以“做一做”为题眼, 以点带面, 让学生在思辨中解决疑惑, 深入理解巩固知识。
三、盘活例题为对比练习, 让学生在比较中绘出位置
教材的例题是教师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材料。但是, 为什么用?什么时机用?怎么用?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课的例题如下:
经过分析, 可以看出这一例题主要承载着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的功能, 而这一目标已在第一环节基本达成, 因此, 在前面探究与讨论的基础上, 巧变角度与距离, 将例题改编成如下对比练习题, 深化教学目标, 可以让学生学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的物体位置。
根据下面的描述, 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1)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的北偏东45°方向1千米处。
(2) 体育馆在电视塔的西偏南20°方向2000米处。
(3) 博物馆在电视塔的西偏北20°方向2千米处。
(4) 动物园在电视塔的东偏北40°方向1500米处。
上述对比练习题, 以电视塔为观测点, 体育馆和博物馆所偏向的度数、距离都相同, 只是其中一个是“西偏北”, 另一个则是“西偏南”;而文化广场和动物园分别在电视塔的“北偏东”和“东偏北”, 通过讨论、辩析“西偏南20°与西偏北20°以及北偏东45°与东偏北40°”的异同, 让学生在练习中既巩固所学知识, 清晰地掌握方法, 又为第二课时“绘画路线示意图”打下基础, 达到温故知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盘活练习为拓展习题, 让学生在应用中估计位置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与拓展。而对于本课的练习三, 教师就可以用来作为拓展习题进行盘活, 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地理位置与生活需求, 适当改变地点, 适度改动要求:先请学生估一估、说一说, 哈尔滨、杭州分别在北京的什么位置上?再让学生量一量, 验证估计的结果。通过练习, 学生深入理解了“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这一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估一估:北京在杭州的什么方向上?创设以不同观测点判断方向的情境, 让学生在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为后继例3的学习作铺垫。
整节课的教学,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第一个环节的找油井的情境, 在方向坐标上写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的支撑点;在第三个环节标出文化广场等的位置时, 则只标一个指北的符号, 而且要通过量一量来准确地确定场所的位置, 渐渐指向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一个环节, 当学生已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要点后, 提高要求, 完全隐去方向坐标, 离开量角器等工具, 以北京为观测点, 用估一估的方法描述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具体位置。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8
本文就《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的磨课、授课和课后反思小议概念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课题: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考很多教学设计发现其设计流程基本是大同小异:
1.课题引入:从立交桥、教室内部的线条(根据教材上所给)引出空间直线间的几种关系。
2.概念一:由引入得到不平行、不相交的两直线,提问:“给个怎样的名称好?”让学生自主给出异面的名称和定义。教师板书,对空间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进行两类分类,并完成教材上的思考。
3.从初中学习的线线间平行的可传递性出发推广到空间,即给出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利用公理4完成例2的教学内容。
5.给出等角定理、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及相关的概念。
6.小结。
二、质疑
质疑一:上述流程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过程,整个教学设计看似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就教学的四维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来看,实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质疑二:关于教材思考一的处理,这是一个关于平面翻折的问题,而平面翻折问题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经过分析后决定把这个例题简化处理,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这个时候还处于直观感知的阶段,让他们做理性的分析显然是超前的。
质疑三:异面直线的定义中“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怎么讲。对刚接触立体几何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足够的理论体系的支持,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其实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所以处理成了“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一种空间直观。
质疑四:等角定理的顺序,教材中是先给出等角定理后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讨论后认为,这个定理是为了说明角的唯一性而给出的,它起到的其实相当于“引理”的作用,但是,高等数学中的一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对高中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好接受的,因此将定理后移,使之成为一个唯一性的必要定理。
三、定课
针对这些情况,在对教材内容做了详细研究后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动。设计如下:
1.课题引入:平面中的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其关系其实在平面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图形——正方形中可以清楚直观地表示。(平行和相交)通过类比空间,我们用正方体来研究,看看空间的直线到底有哪些关系。
2.提出问题:平面中的两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例如正方形中)那么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将正方形空间化成立方体)对比正方形中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对剩下的直线提出问题。还有一类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给出异面直线名称,师生共同完成异面直线的定义。利用上面给出的问题,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完成定义中的“不同在任何一平面”的难点突破。
空间直线的分类:(1)从共面异面角度来区分,分异面直线和共面直线。其中共面直线又包含平行直线、相交直线。(2)从交点的个数角度来分:没有交点和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况。其中没有交点包含平行直线、异面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况是相交直线。
3.公理4:
回顾例1中找平行直线的方法,得出平行公理。引导学生形成理性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平行公理,平行公理的数学表示,平行的可传递性)利用平行公理完成课本例2的证明。接着追问:当空间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时候,四边形是一个什么四边形?再进一步创设问题:怎样再增加条件,使四边形成为一个正方形?(学生直观给出,引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
4.异面直线所成角。
由例2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并提出了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在平面中角是用來度量直线倾斜程度的量,那么空间两直线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量呢?(学生直观感知空间角的存在)给出空间角的概念。从角的唯一性出发,给出等角定理。(直观感知,不证明。)由点0的任意性,最简单的找角的办法就是在一条直线上找一个点,定为0,将另一条直线平移过来,从而完成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作法。
5.知能提升。
在我们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如何找异面直线所成角这个方法之后,完成例3这个问题。学生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都得到了真真的提升。
6.小结升华。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相应要注意的事项。
7.作业。
四、反思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的课堂应当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行一系列的设计,我们的问题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学生的既有知识,要设计一个最近发展区,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预设,本文从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关系进行设问,并通过平面几何问题空间化,引出空间中的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问题,这既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也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一种华丽的生成,教材和课标的问题设置都是以长方体为载体,也为课例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有结合实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出发,细细地研读教材和课标,仔细地磨课,很多课虽然看上去山穷水尽,但是转眼间又会柳暗花明。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9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面向太阳前面是冬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并让同学们站起来面向东方。然后让同学们说教室内的东西南北都有什么,接下来是老师指着物体让同学们说这个物体在教师的那个方向。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可是教室的主黑板在西面,当让同学们面向西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迷糊了,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让学生走出教室真真切切的了解东西南北,而是我一直在告诉学生东西南北,所以当面向的方向发生改变是有些方向感不强的学生就迷糊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适当的改变一下教学的方式,数学课不一定就必须在教室里面上。
位置与方向 教学反思大全 篇10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这堂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通过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从作业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不少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向感没有形成
这部分学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确实存在着。比如:生活中的方向的界定他们一清二楚,他们知道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但是如果让他们利用这一点辨别身边的方向,可能一时还弄不清,但又不是完全不清楚,只要你稍稍提醒,他们能慢慢说出来。图上的方向也是出现了相同的问题,会说不会辨别,完成作业只能胡乱猜测。从以上问题不难发现,他们虽然能说出一些 相关的规定,但是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灵活运用,总之一句话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方向感。如果要想让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部分知识,只能是一个一个手把手的教。
仔细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自身的接受能力就比较差,抽象的知识不易被他们掌握(位置与方向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考虑比较多的还是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即符合大部分认知水平,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虽然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其实在多少的教学实践上,至少我发现这一点我做不到,如果面向全体学生,就得浪费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学生,其实这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是不值得的。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只能放弃一部分学生,但并不是完全放弃,而是将这部分学生留到课外,以个别辅导的形式完成。
二、理解不到位
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小明的家在学校的东南方向,学生却认为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北方向;从图上可以明确看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西边,学生却说成是东边。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正好相反。
《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篇11
万事开头难,往往好的开头便注定了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仍然处在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决定学习态度,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新课:请两名学生到讲台来,然后老师拿出一盏神秘的能发光的“宝灯”,命令一名学生将灯藏在任一学生的书桌抽屉里,要求另一名学生在全班倒计时10个数的时间内找到。这个游戏在藏灯和找灯的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普通学生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参与游戏中,心随藏灯和找灯的过程而澎湃,此时课堂气氛特别好,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立即提
高了。
二、拉近生活与书本的距离,学以致用
打开一扇门,让数学走进生活,也让生活靠近数学。我根据班级的实际座位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全体学生的座位图,当学生熟悉的名字和座位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全班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我找到我自己了,你在哪呢?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融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视觉角度的转变所带来的读图困难,我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
师:在我们四班实际教室里,靠着门的是哪一组?
生:第一组。
师:那挨着窗的呢?
生:第八组。
三、每个人都是课堂的参与者,为孩子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给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将班级座位图进行了简化,形成一个个蓝色小方块,你们能将剩余的数对补充完整吗?完成提卡1,在汇报的过程中第三组数对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汇报,实际上,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真的很难实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而这样的小组汇报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注重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由于受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影响,有的时候知识强调不够到
位。在班级座位图—数对—表格—点—数对过程中,无论是给定数对找点,还是給定点确定数对,学生解释道理时都没有抛开“第几组第几桌”这样的字眼,其实学生的答题完全可以反映出孩子还没有实现从班级座位图到任意表格这样的跨越,于是我在后来的练习中反复强调纠正,其实从之前的试讲经验看这一点是超出我的预设的,其实课堂的伟大和奥妙之处就在于它有很多的不确定,不断的变化和超出预设的生成恰恰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处理确实给年轻教师带来了较大压力和
挑战。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篇12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本课之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通过合理的复习为学习新知创造生成点。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上课开始通过复习八个方向,让学生在回忆中再现方位,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回顾所学的`方向:东、南、西、北。并进一步解说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以及东偏北、西偏北、东偏南、西偏南。并且进行了一个可以活跃课堂气累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加熟悉对方向的运用。复习对象面广量大,形式新颖,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2.联系生活轻松突破难点。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13
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养成良好的看图习惯;
3、通过情境图,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重点:通过情境图,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用具:挂图(东南西北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南极、北极、赤道,有东半球、西半球。我们中国人就生活在东半球,(老师边讲边画地图),因此,别人说我们是东方人,而美国人生活在我们对过的西半球,因此,我们称他们是西方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挂图(东南西北主题图),结合生活经验出发辨认方向 : 你能说一说: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东方,请学生指一指)
2、在操场上辨认方向:
小组合作,到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要求:(1)看看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在纸上记录下来;
(2)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回教室集体交流:
(1)
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2)
请大家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3)
交流各组记录的方法;
(4)
小结:标注地图或绘制示意图有统一的规定:即上北、下南、左东、右西,我们也要遵守这个规定。
4、请学生按规定的方式把操场上各个方向的景物记录在书上;
5、结合自己填写的内容,小组合作,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景物所在的位置。
6、集体交流,说一说。
三、巩固:
1、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说一说:窗户在()面,门在()面,你面向()。集合教室的实景来说、来填。
2、做游戏:我说你做
例:面向东
面向西
面向南
面向北
3、指挥交通:同学们,十字路口发生了交通堵塞,交通警察来指挥,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向西走(出示P59 第3题)(1)
学生独立做,(2)
集体交流,(3)
订正。
四、作业:
1、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用东、南、西、北说一说;
2、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夜晚的星空,找一找北斗星。
五、板书设计:
东
南
西
北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教学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生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在课的开始,用多媒体课件引出学生喜欢的人物淘气和笑笑,创设了他俩在公园中迷路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同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辨认方向的重要性。
2、通过数学活动,学习数学知识。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体验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我先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观察太阳升起的方向,先辨别出东方,再辨别其他三个方向。然后再回到教室,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体会地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在活动中,采用了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轻松地学到了东南西北的有关知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2、按顺序观察图片,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练习辨认图中的方向,能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教学重点:练习辨认图中的方向,能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教学用具:第一题挂图
教学过程:
景“森林公园”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森林公园里去玩,你能在森林公园里辨认物体的方向吗?(能)
二、投影出示“森林公园”的图,请大家观察:
1、请学生独立观察,用东、南、西、北说一说森林公园里各个景点的位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大家评议。
二、请你设计动物园;
1、请学生把书后附页2中的图片剪下来;
2、自己设计,把各部分景点的图片粘贴到相应的位置;
3、小组内交流设计的方案;
4、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介绍景点的位置。
例:(1)“鹿园”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2)谁在“鹿园”的东、南、西、北面?(3)“鹿园”在谁的哪个方向?
三、该到哪儿去买伞?
1、请学生观察图,讲一讲图意;
2、请学生试着估计一下;
3、独立完成,列式计算。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61第 3题;
2、小调查:还有那些确定方向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小结:
第3课时
教学内容:看望老人
教学目标:
1、渗透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
2、在活动中,能正确的辨认方向;
3、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能正确的辨认方向; 教学用具:(看望老人)的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吗?(听过)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常回家看看?(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星期天,小红、小民、小刚约好了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你们看,他们来了。
二、出示(看望老人)的主题图:
1、请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2、小组合作按书上要求说一说;
3、独立完成填一填;
4、集体交流填一填:
小红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5、集体交流说一说:
(1)
谁家离敬老院最远?(小刚家)谁家离敬老院最近?(小明家)(2)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三、练一练
1、P62第1题:(1)请学生用△等符号标出游乐场的位置;
(2)集体交流自己确定游乐场的位置的方法;
(3)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自定物体的位置;(例:商场西20米的停车场;游乐场东、西各10米有一棵树;„„
(4)小组交流。
2、说一说3只小动物从家出发的寻宝路线(课件出示)(1)
请学生自己说一说;(2)
小组交流;
(3)
根据图,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集体交流
3、小兔送信
(1)
小兔给图中的小动物送信,说出它的送信路线;(2)
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要求:a.答案不唯一,只要表述合理; b.独立设定送信路线,求出结果; c.小兔不能斜穿。
(3)
独立设定送信路线,求出结果;(4)
集体交流。
(5)
讨论:有几条送信路线,哪一条最近?
四、作业:把放学回家路线说给家长听。
五、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反思式教学的方法方向之浅谈 篇14
关键词:反思式教学;方法;方向
一、反思式教学的内涵
反思式教学又称为反思性实践,顾名思义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取向和教师角色承担过程所产生的后果的意识,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自我监控。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学习、反思犹如一面镜子,照出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够完美之处,从而激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教师自我成长。
二、反思式教学的优点
1.促使教师去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反思是形成理解的教和学的前提和保障,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教与学的分离过程。它是一个交往过程,也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一个理解性的存在,理解的达成取决于主体间的相互沟通、意义的共识和视域的融合,取决于活动者自身意识、对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整合。
2.促使教师形成自我批判的意识。回到自己的教育实践,开展研究,审视自己的教育活动,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反思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学生理解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自己教育行为改善基础上的,而这正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所期待的。
3.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自主,二是成为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在促进了他们专业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他们专业生活方式的重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建立教育、研究、反思和学习一体化的新型的生活方式实现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反思犹如一面镜子,可以使我们往最佳状态发展。
三、反思式教学的内容指向和四个教学方向的转变
第一部分内容指向教师的专业行为与活动,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第二部分内容则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目的是清楚自己今后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中小学教师也应面对从操作型向研究型的转变——避免成为只有手脚没有头脑的教师,从谋生型向享受型的转变——学会享受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欢乐,从事理型向谋略型的转变——明白教学背后的道理并智慧处理,从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主动寻求教师生涯的完善和发展。
四、反思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1.从实现课程目标中反思。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认识有一个传承与超越的过程,旧课标显现的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新课标则凸现大课程、小教学的观念。对课程目标实现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2.从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3.从教学效果中进行反思。反思每一节教学过程的效果,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问题本身的困难所在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再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4.从同行交流中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不要回避,应积极和同行进行讨论,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总之,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与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多交流,这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必由之路。
五、运用反思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2.要热爱学生。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没有爱心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个好的教师,立足之本是要尊重学生,尽力关心爱护学生。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起“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3.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精益求精。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结合科研或者注意搜集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果,了解其发展趋势。认真备课,经常修改讲义,精益求精。多数教师是在职进修,结合科研和社会服务来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时可脱产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不论是培养人才或科学研究,都要靠许多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是否能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十分重要。互相通气,避免重复疏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化成长目标及其达成[J].教学与管理,2007(1).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15
(一)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使用时间
学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
(一)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运用
教师:多媒体,直尺、量角器等。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一)]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⑵教师
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总结:(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2)确定观测点。(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这题物体的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给出。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
量、计算、填空。⑵组织交流。让学生说出测量方向、计算距离的方法。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⑴学生独立画图。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⑶交流画图
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一)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教学反思: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使用时间
第周 学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
(二)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具运用
教师:多媒体、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学生: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二)]
二、探过新知:
(一)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启发: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了
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⑵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步骤: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
(2)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
(3)连一连,量一量;
(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
四、课堂小结
知道了如何描述路线图,并根据路线图画出示意图,知道了物体的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二)描述路线: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定下出发的位置。
↓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
画路线图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
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位置与方向 篇16
本单元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即极坐标的思想),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六年级时还将学习用“坐标系”(即“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一、教学内容:
1、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方面的内容,有4个例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三、总体印象:
1.内容有一定难度,但新颖有趣、富有挑战性。
老师们看见这一单元,很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刚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也有点觉得无从下手,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我们组里进行了很多的研讨。教完之后,觉得这个单元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例3、例4:《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和《描述、绘制简单路线图》难度比前两个例题更大。但学生学习时是非常有兴趣的。
本单元以“定向运动”引入,到底什么是“定向运动”,我们老师可能也还不太了解,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进行。一般参赛的有几个队,各队由组织者配给指北针、定向地图。图上标有要到的检查点。哪个队以最短的时间依次到访所有的检查点为胜。在这个过程队员要借助地图和指北针,根据方向和距离来判断要到的检查点。到时请老师们多看一看教参,上面已经介绍得比较详细了,也可以自己或学生再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这项运动。这个运动已成为高考的一个加分项目。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例如,“公园定向越野赛”、“看地图说一说香港等各城市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与上海的相互位置关系”、“小伟上学怎么走”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提供丰富、有趣味性的活动。
本单元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充分探索实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如:在图上标出某处位置、说一说自己与同学的相对位置、根据描述绘制路线图、设计“小小动物园”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行真正的“定向运动”。
四、教学思考:
因为这个单元内容大家非常陌生,我就按课时跟大家作详细交流:
《位置与方向》(一)
1、落实两个知识点:“方向”与“距离”
(1)以“方向”确定位置。
学生在交流例1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例如,本例题中1号检查点的方向,一般说成“东偏北30°”。同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度的时候,也应该把零刻度对准“东”。较难的是从南、北这两个方向说起的方向。如:南偏西20°,有些学生不知道应该把量角器怎么放。老师可以就这两个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另外,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如:“东偏北45°”可以说成是“北偏东45°”,它们也可以称为是“东北”方向。
(2)以“距离”确定位置。
某个地点的方向确定后,还不能确定这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还必须以“距离”多少来确定。“做一做”中,并没有提供比例尺,要让学生数一数400米里面包含几小段,得出一小段代表100米,再以此确定其他地点的距离。学生较容易掌握。
《位置与方向》(二)
1、多种方式解决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与上节课的难点是有联系的,就是如何确定“东偏北”、“北偏东”之类的问题,不过一个是用量角器量、一个是画。如果上节课学生已能正确描述方向,到这节课要用量角器画出指定方向的指定角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中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详细讲解
画角度,必须先确定他要画的地点是靠近哪个方向的,再把零刻度线对准这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看。如:画“北偏西30度”,量角器零刻度线要对准方向“北”(通常是离哪个方向夹角小的方向为基准。)再往“西”那边看30度再确定地点。
(2)示范
要由老师和同学进行正确的示范。
(3)对比
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北偏西”、“西偏北”搞错,要多进行类似的对比。
(4)多次练习
学生要进行多次的尝试、纠正才能正确、熟练地画图。
2、关于“比例尺”
例题图中出现了“比例尺”,一个小线段代表50米。这里并没有正式进行比例尺的教学。但我们也要用“单位长度”让学生理解,并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要一段一段地画出距离,让别人看得更清楚。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好笑的错误,学生不知道从具体地点的中心点量起,而从地点的外沿量起,造成距离上的较大误差,老师们上课提一下学生就会知道了。
《位置与方向》(三)
教学这节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以“谁”为中心。
明确“在()的()方向”,是以“在”后面的那个地点为中心。如果“中心”没找准,肯定是错的。这是这节课的关键点。
2、注意方向的“相对性”。
说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方向是有相对性的。相对位置方向相反就不会错了。如图:
如果前者是“东偏南”那么后者要说的就是“西偏北”。“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当然,这要由学生在多次的尝试后自己发现规律,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例题的角度45度比较特殊,方向可以有两种说法,最好把角度变一变。
《位置与方向》(四)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1、中心的确定。
中心的确定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本节课的中心确定要向让学生明确:从哪个地点出发就是以哪个地点为中心,在行进的过程中,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较易与第三节课学习的确定中心方法搞混,如“学校在商场的()方向”与“从学校到商场”中心是不一样的。
2、求“平均速度”。
“求平均速度”是个难点。现在教材上的例题已去掉了第2小题,但练习里还出现了差不多的题,因此还是要大家注意一下:求速度学生易把总路程除以3个赛段,应该是把总路程除以时间的总和。这题错得非常多,甚至到期末时都还有人错。
3、画图
高三文科数学得失总结与教学反思 篇17
1、最大限度提高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部分文科学生可能是由于理科学的不优秀而选择了文科,很多文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也有胆怯的心理,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就是不喜欢学数学,甚至是讨厌数学老师,所以数学课堂氛围沉闷,课堂上和老师的互动也很被动,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一不良现象,我们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想了很多的方法,我们全组老师下决心必须改变这一局面。因为只有改变了这个局面,文科的数学才有希望,文科的数学在高考中的龙头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我们首先把握住一轮学法讲座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纠正、引导学生如何突破心理的这道障碍,在讲座中运用大量的实例和感动的语言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说到他们所想,说到他们所需,教给他们怎样听课记笔记,怎样发言怎样和老师相处,通过学法讲座我们所有文科学生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了抓住好的良机,全组老师把这一重任渗透到每一节课,课堂上我们努力做到不发火,让学生处在一种放松的环境里学习知识,即使学生有的地方做的不尽人意我们也是鼓励再鼓励。通过我们一年不懈的努力,文科学生学数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成绩也一路高升,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家长和学生的赞誉。
2、抓考纲,研究高考题,把握高考方向
高三的复习内容容量很大,面对繁重的高考复习任务,如果不能把握准方向,那势必会出过头劲。为了很好的掌控文科数学复习的方向,不走弯路,首先我们及时总结以往高三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对考纲重复不断的分析,从中找出变与不变,找出重点与侧重点,该多花时间的章节丝毫也不吝啬;该少花时间的章节一定不多花一秒钟。组内的教研由每周一次变为每天一次。每上完当天的课我们都回组内畅所欲言、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同事之间取长补短。
其次我们加大力度研究多年的高考题,我们组所有的老师都至少做五年的高考题,从高考题中我们足可以体会到很多的东西来,对我们平日教学的指导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的复习针对性很强,不走弯路,不走迂回的路。复习过程中的底气也很足,对今年高考的出题趋势也有比较明确的把握,在六号晚上的考前辅导讲座中很明确的告诉学生如何应对后三个大题的技巧和心理想法,所以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今年的高考题目时没有因为难而打乱做题的节奏。
3、“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轮复习,必须加深学生对课本中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透彻理解,注重课本的例题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和习题的特点,运用、挖掘例题和习题的价值和内涵,提供多种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一个题目联想到一个知识点,在脑海中建构出知识的网络,一点就透,举一反三,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在开始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就把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和例题习题全部刻印成讲义印发到学生手里,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和学生一起解疑答问。同时我们又非常重视“高于教材”的理念,无论是周练习还是平日的作业 我们也及时的对此类型进行有效的训练。今年的高考题( 21 )题为应用题,这道题目是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一道题目。题目涉及这到球和圆柱构成的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背景公平,由于教材中也出现了多个以体积为平台,考查导数应用的实际问题,因此该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由于我们在平日的训练中做的比较到位,所以学生在面对此题的时候没有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也没有感觉题目难,得分率令人满意。
4、抓计算能力和读题能力
学生计算能力有缺失,这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三种:不会算、算错、算得太慢。甚至有很多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道题我明明会做,但是就是做不对”。那么怎么纠正?我们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给时间,少讲多练。充分利用每一次作业的机会,先讲、学生订正 、再改、再讲,把每个过程精细化。周练习我们不但及时批改,我们尽可能的采取面批的形式,这种方法最为直观有效。我们采取“盯人战术”,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侥幸心理,让他们认识到“计算无小错,细节定成败”。俗话说:“讲十遍不如动手一遍”。学生的一道题算错了,教师不仅要指出算错的是那个步骤,一定要让学生还原到错误点重新计算,也算是“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吧。
我们的学生还存在着读不懂题目的问题,找不到相关信息点,懂不出隐藏信息,提炼不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我们的做法是在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我们老师手把手教给学生,老师先以一个做题人的身份去读题去分析题,然后让学生去读题去分析题,我们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对于学生的这两个毛病,我们足足纠正了一年,尽管过程非常辛苦,但收效是令人欣慰的。在今年的高考题中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会做的题得满分。
5、抓边际生对重点知识通性通法的训练力度
边际生成绩的好坏对班级和级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抓好边际生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边际生的做法是:每周有两次早饭后40分钟的补课,补课内容我们一律是从做过的题目和复习过的知识点中找,找专人负责找题并刻印成讲义,对学生错过的题目我们决不放弃,一遍不行就两遍,增加对重点知识通性通法的训练力度,他们的周练习我们一律都是面批,包括他们的改错我们都跟踪到位,有的边际生的改错我们的批改次数多的达到了六次。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们不但对边际生进行知识上的补习,而且我们还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开导和关心,让学生在温暖中进步。
6、对周练习的重视程度如同考试,对统考如同高考
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每一次周练习,我们把每一次的周练习都当做考试来操作,学生单人单桌,教师监考。周练习题目的找寻我们下的功夫也非常大,每一次都翻阅大量的資料从中组题筛选,让遗憾在每一次中都降低到最小。除了知识上的滚动我们尽量兼顾到新颖题型在每一次周练习中的训练。每一次的周练习的批改一定是在周日晚饭前结束,然后将成绩传到班主任手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共同找学生查找原因,做思想工作,让学生的错误和不端正的态度消灭在萌芽中。
我们对市里组织的每一次统考我们都当做高考来对待,对每一次统考的时候我们都不厌其烦的给学生准备考点,将复习过的内容的知识网络和方法的总结刻印成讲义印发到每一个学生手里,我们一直坚持到高考次次都是如此。这种做法也得到了08级学生的极大认可。
总之,高三一年的辛苦,换来了08级可喜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今后,我们还将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继续改进工作,虚心接受领导监督,在鞭策中不断进步,争取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位置与方向》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2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位置和方向12-05
三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教学教案设计10-21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05-24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07-06
关于位置和方向的数学日记06-03
一年级数学上册 位置与顺序教案 北京版07-10
四上方向与位置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