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二》教学反思

2024-12-05

《位置二》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1

《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1、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成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我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可不可以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又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小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神州飞船成功返回,卫星定位很重要、根据座号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学校周围的地图、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与学生交流,感悟等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找新位置的游戏中,把两个同学的新位置故意只写了一个数字,但是由于我们班的位置只空了两个,所以同学们都很容易的猜到了准确的位置。这时候我应该再把空位置多留出来一个或两个就更好了,让学生更明确只有一个数字是不能通过数对来找到位置的。

《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2

一、坐在学生的位置体验教学方式

教师从课堂内容的设计者、实施者变为学习者、聆听者, 便能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并引发诸多思考。

1.从学具的展示看学生的好奇心

上课伊始, 刘老师给各组学员发学具——信封, 拿到信封的学员迫不及待地打开, 想一探里面的秘密。此时, 刘老师大声说:“谁让你打开的?叫你动了吗?”那声音和语调简直就与在座的学员在课堂上当老师时的声音和语调一般无二。顿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但稍停片刻, 依然有几个学员试图打开信封。原来, 教师和学生都有对新事物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这是“人之常情”式的必然反应。受“批评”的几个学员理由也大致相同:“您不让动, 但我们想动, 您讲操作要求, 我们听不进去。”

于是, 问题引发了:我们是应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任由他动学具, 还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效率而听教师的指挥统一行动呢?良好的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 这毫无疑问。但学生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学生好奇心的满足是不得不关注的。

2.从小组合作的效果看学生的合作方式

在小组合作环节, 学员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制作时积极性很高。五分钟后, 刘老师喊停。九组学员中只有三组学员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刘老师分别让完成任务的小组代表介绍合作与制作的过程, 其他组成员则边听边对比, 并小声议论。然后, 刘老师指出九组学员在合作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有些组一听到命令便立即动手做, 于是出现了争抢材料和拼图重复等问题;有些小组听到命令并不急于动手, 而是先观察学具, 找到学具的特点, 再探讨设计操作。结果显示:动手快的小组并没有拼出教师要求的作品, 但看上去动手慢的小组却成功了。

于是, 问题出现了: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小组内是不是要先设计, 再完成操作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如何进行任务分配?

3.从课堂教学实效看分层教学的需求

接下来有三个教学内容:一是观察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特点, 二是通过翻转滚动模型分析“面”在运动中的特点, 三是从长方体中截出最大的正方体。安排这些教学内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让学生形成三维空间的观念。

可以说, 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难度越来越大。在整节课的解题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学员渐渐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仅有三五个学员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配合教师把课上完。畅谈感受时, 好几个学员直言不讳地说:“一开始我是想好好听、好好表现, 可后来我是真弄不懂、搞不明白, 就不想跟了。在这节课上,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学困生。今天坐在这里当了学生, 才知道当一个学困生有多么难受。”

最后, 学员悟出两点:一是建立认知需要时间, 需要分解知识点进行逐层理解与消化;二是“分层教学”十分必要。可是如何通过分层设计、分层教学满足诸多不同需求的学生呢?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式

在授课之后的大讨论中, 学员们围绕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问题畅所欲言。有些学员提出:“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做也不好, 那样做也不好的问题, 到底该怎样做才好呢?”其实,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的看法有三点。

1.走近学生,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

在备学生环节, 应舍得花功夫、下力气, 以便根据学情及时调整适宜性, 科学地把握课堂生成的教育现象, 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简言之:走近学生,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每个问题、每个情境都不一样, 对此, 教师应总结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经验, 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3.辩证思维, 没有最好, 但求更好

教师只要在确定方式方法时, 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拓宽思路, 注重在备课中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更大限度地提供选择性, 便能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篇3

万事开头难,往往好的开头便注定了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仍然处在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决定学习态度,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新课:请两名学生到讲台来,然后老师拿出一盏神秘的能发光的“宝灯”,命令一名学生将灯藏在任一学生的书桌抽屉里,要求另一名学生在全班倒计时10个数的时间内找到。这个游戏在藏灯和找灯的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普通学生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参与游戏中,心随藏灯和找灯的过程而澎湃,此时课堂气氛特别好,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立即提

高了。

二、拉近生活与书本的距离,学以致用

打开一扇门,让数学走进生活,也让生活靠近数学。我根据班级的实际座位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全体学生的座位图,当学生熟悉的名字和座位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全班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我找到我自己了,你在哪呢?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融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视觉角度的转变所带来的读图困难,我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

师:在我们四班实际教室里,靠着门的是哪一组?

生:第一组。

师:那挨着窗的呢?

生:第八组。

三、每个人都是课堂的参与者,为孩子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给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将班级座位图进行了简化,形成一个个蓝色小方块,你们能将剩余的数对补充完整吗?完成提卡1,在汇报的过程中第三组数对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汇报,实际上,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真的很难实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而这样的小组汇报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注重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由于受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影响,有的时候知识强调不够到

位。在班级座位图—数对—表格—点—数对过程中,无论是给定数对找点,还是給定点确定数对,学生解释道理时都没有抛开“第几组第几桌”这样的字眼,其实学生的答题完全可以反映出孩子还没有实现从班级座位图到任意表格这样的跨越,于是我在后来的练习中反复强调纠正,其实从之前的试讲经验看这一点是超出我的预设的,其实课堂的伟大和奥妙之处就在于它有很多的不确定,不断的变化和超出预设的生成恰恰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处理确实给年轻教师带来了较大压力和

挑战。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确定位置(二)教学设计 篇4

1.确定位置

(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姬文亮

一、学生起点分析

《确定位置》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一节内容。本章是“图形与坐标”的主体内容,不仅呈现了“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而且也从坐标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平移、轴对称的数学内涵,同时又是一次函数的重要基础。《确定位置》将现世生活中常用的定位方法呈现给学生,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对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极坐标和直角坐标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利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3.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运用位置确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与人类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教学重点:会根据已知条件正确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如图,如果用(0,0)表示点A,(1,0)表示点B,(1,2)表示点F。想一想:按照这个规律该如何表示其它点的位置。

第二环节 分类讨论,探索新知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规律,然后回答交流:

C(2,0),D(2,1),E(2,2),G(0,2),H(0,1)2.做一做:(投影P126,图5-3)

如果用(0,0)表示点A的位置,用(2,1)表示点B的位置,那么

(1)图①中五角星五个顶点的位置如何表示?(2)图②中五枚黑棋子的位置如何表示?

(3)图②中(6,1),(10,8)位置上的棋子分别是哪一枚?

这里的数据有两个,一个表示水平方向与A点距离,另一个表示竖直方向上到A点的距离。

3.例2(投影图5-4)

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问题:(1)教学楼位于校门的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上?到校门的图上距离约是多少厘米?实际距离呢?

(2)某楼位于校门的南偏东约75°的方向,到校门的实际距离约240米,说出这一地点的名称。

(3)如果用(2,5)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图书馆的位置如何表示?(10,5)表示哪个地点的位置?

同桌学生合作,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工具,在书上测量并计算。

(1)北偏52°,图上距离为2.5cm,实际距离为250米(注意单位的换算)

(2)240米=24000厘米,24000÷10000=2.4(厘米),经测量位于校门的南偏东70°的方向上,到校门的距离240米的地点是实验楼。

(3)图书馆的位置表示为(2,9),(10,5)表示旗杆的位置。4.想一想:

上例中,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仅有一个数据,能准确地确定教学楼的位置吗?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师总结:

两种方式:①方位角和距离;②与0点的水平距离及与0点的竖直距离的两个数据。仅用一个数据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楼的位置。5.做一做,投影图5-5,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让学生思考后,分别让若干个学生说出其他几个位置的表示方法:(0,0),(1,0),(3,2),(3,4),(5,4),(5,6),(7,6),(7,8)

这里,我们习惯把表示水平上的距离的数据写在前面,表示竖直距离的数据写在后面,组成的一对数表示某点的位置。

第三环节 学有所用.第1题,四人小组合作,在图中画出条路线,写出表达方式。第2题,先引导学生选择确定位置的方法,再利用工具测量。

第四环节 感悟与收获

确定位置的两种方式。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篇5

宋光磊

本节课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指鼻子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也体会了其相对性。听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情境,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摆文具,拍手操,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人人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整节课充满生气。

2、本节课设计富有层次性:由认字自然引出右手再由右手认识它的好朋友—左手。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左手和右手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紧接着从左手和右手的小范围放大到我们的身上,孩子们自主的找到了诸如: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肩右肩等身体上与左右有关的部位并通过一个小游戏逐渐把“左右”的概念抽象出来。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6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确定位置》教学反思(3)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确定位置》教学反思(3)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

《认识方向》这节课是参加新乡市优质课评比,课上延长了5分钟才下课,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你怎么不挑一些好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又不是随堂课,有这么多领导来听课,你看那个宋全回答问题一直说不到正地方,多耽误时间,还会影响评课的效果。听了同事的话,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说实话,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顺顺利利,学生配合的恰到好处,但是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

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者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他学的很困难,也要使他相信,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嫌弃他,并没有把他和其他同学区分开,课堂上人人平等,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学会。

有人曾经说过: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每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当他们露出自豪的笑容的时候,我内心是最激动的,那是我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那是最美妙的时刻。

下面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来谈谈本节课上有关“使学生会问”的培养。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怎么提?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例如:课堂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以学校为参照物确定位置后,让学生继续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来确定位置,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体育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接着老师提出: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吗?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大多数学生明确了提问题的方向,自己提出了各种各样有关辨认方向的问题,再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确定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会问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并不可怕,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进一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7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复习课也不例外,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上发挥学生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开了一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方面作了探索,供同行们参考.

一、课堂实录

1. 问题引入

问题1.已知a, b为实数,r>0,判断直线l:ax+by=r2与圆C:x2+y2=r2的位置关系.

学生1:可以比较圆C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这里

老师:根据a2+b2=r2, a2+b2>r2, a2+b2<r2这三个式子,结合圆的方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2:当点(a, b)在圆C上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点(a, b)在圆C外时,直线l与圆C相交;当点(a, b)在圆C内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 探究方法

老师:除了我们常用的代数法和几何法之外,上面结论也是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问题2.判断直线l:(2m-2) x+my-2=0与圆C:x2+y2=1 (m为实数)的位置关系.

学生3:直线l即当即m=0,或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 即m<0, 或时, 直线l与圆C相切;当即时,直线l与圆C相交.

老师:对实数m的不同取值,直线l有什么特点?

学生4:把方程变形为m (2x+y)-2x-2=0,令直线l恒过定点 (-1, 2) .

问题3.求过点P(-1, 2)且与圆x2+y2=1相切的直线方程.

学生5:直线x=-1为一条切线.设另一条切线方程为y-2=k (x+1),即y=kx+k+2,把它代入圆方程,化简整理得(k2+1) x+2k (k+2) x+k2+4k+3=0,令Δ=4k2 (k+2) 2-4 (k2+1) (k2+4k+3)=0, 解得

学生6:直线x=-1为一条切线.设另一条切线方程为y-2=k (x+1),由圆心(0, 0)到该直线的距离是令解得所以

学生7:在问题2中令m=0或就得到两条直线

学生8:设所求切线方程为px+qy=1,则所以两条切线方程为x=-1和

3. 提出新问题

老师:上述问题中,设两个切点为A, B.求直线AB的方程(切点弦).

学生9:-x+2y=1.

老师:请说明理由.

学生9:我用了切点弦的公式,就是若点P (a, b)在圆x2+y2=r2外,则过P的圆的切点弦方程为ax+by=r2.这是因为设PA, PB为圆两条切线,A (x1, y1), B (x2, y2)为切点.

则直线PA:x1x+y1y=r2,直线PB:x2x+y2y=r2.

因为点P的坐标(a, b)满足直线PA与PB的方程,所以由此可见A, B的坐标均满足方程,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ax+by=r2.

老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若点P (a, b)在圆x2+y2=r2上,则过P的圆的切线方程为ax+by=r2.若点P (a, b)在圆x2+y2=r2外,则点P关于圆的切点弦方程为ax+by=r2.那么若点P (a, b)在圆x2+y2=r2内,方程表示为什么呢?

问题4.已知直线l: (2m+1) x+(m+1) y-3m-1=0 (m为实数),圆C:x2+y2=25.

(1)求证:不论m取何值,直线l与圆C恒交于两点.

(2)设圆C被直线l截得的动弦为AB,过A, B的圆C的切线交于动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学生10: (1)可知直线过顶点(2,-1),而点(2,-1)在圆C内,所以不论m取何值,直线l与圆C恒交于两点.

学生11: (2)设M (x0, y0),则M关于圆的切点弦AB方程为x0x+y0y=25,由于(2,-1)在AB上,则2x0-y0=25,即点M的轨迹为2x-y=25.

二、教学反思

曲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它沟通了几何中的曲线与代数中的方程的联系, 使得研究曲线的几何问题与研究代数的方程可以互相转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曲线与方程的重要内容, 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构系统的知识, 体现教学螺旋上升

本节课从常规的方法入手, 既对高二的内容进行复习,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在学生回顾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两种基本判断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新的判断方法, 即根据点 (a, b) 在圆上、圆外、圆内来判定直线ax+by=r2与x2+y2=r2的位置关系.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高三复习不仅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也不是难度的直接加深, 而是方法的新创造、知识的新拓展、原有疑问的解决并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教师用自己的探索引导学生的探索, 力求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化, 普通的知识规律化, 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在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的同时体现了教学的螺旋上升.在问题3中, 学生8的解答是一种全新的方法, 也体现了这种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2.抓住问题的本质,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本节课的四个问题以“切线“为主线,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如问题3渗透了分类讨论, 数形结合等多种思想, 是一个较典型的问题, 在该问题的教学中设计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索,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个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又如在问题4轨迹方程的探求中, 纵向挖掘知识深度, 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 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 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 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3.解开缠绕的谜团,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教学设计与反思(二) 篇8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学生是如何度过假期的,帮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二、目标语言

1、掌握词汇及短语:

Visit, aunt ,deep ,ocean ,uncle

2、识别词汇及短语:

Fly home,watch sb do sth, visit sb,play with

三、能力目标

Enabl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plans for the future

四、情感目标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o have a good holiday

五、教学重点

Project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holiday

六、教学难点

The future tense

七、教学方法

Listening and discussing

八、教具准备

The multimedia computer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Step 1 Class opening: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Step2:(Enjoy the summer song and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will Jenny do when summer is coming?

由音乐导入新课,刺激学生的听力,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了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效果,为本节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Step3: Listen to the reading about LiMing

Step4: What will LiMing do in his summer holiday?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Step5: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be going to and will,and use the forms of“be going to or will”Freely and flexibly to talk about something:What will they do in the future?

Eg:We a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next week.

I will invite LiMing to go swimming in the summer holiday.

Will she go on a trip to the ocean next week?

Yes,she will. No ,she won’t (will not)

Step6: Games: One student tells others about his plan of the summer holiday when others stop clapping their hands.

游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Step7:Class-closing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plan of the holiday

Finish off the students’ Activity Book.

DO exercises in students’ Training step by step.

Be able to retell the text fluently, especially encourage them to retell the text in their own words.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用歌曲、游戏等服务于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力,表现力及英语的应用能力,营造了美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了学生愿学、乐学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位置》教学反思 篇9

反思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并且主动的研究,从而学会知识。学生先学,先练,老师后讲,后教,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效果较为理想。

反思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1:学生能够清楚的口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

目标2:通过动手探究,知道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但有十个同学因动手作图能力差,最后实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自学任务,还有三个同学竟然没有作图工具。

目标3:掌握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概念,都能准确的找见三角形的外心并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反思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反思 篇10

整节课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且气氛一向都很热烈,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进来了。透过一环一环的活动,学生都明白了要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明白列和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同时注意学生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巩固已学的数学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本节课由于资料比较简单,在教学的时候注意了小组活动的组织,不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在就应探讨的地方适当安排了时间,整节课下来平时基础很差的同学都掌握的很好,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1-1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九寨沟图片)

一进入景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回答)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教师随机板书:童话世界。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话世界。

(二)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雪峰、森林、瀑布、湖泊。

教师总结:这些都属于什么?板书:自然风光。

2.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描绘这些风光的呢?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借助图片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说一说雪峰有什么特点。

出示:()的雪峰总结(高)

指导学生朗读。

观赏完了雪峰,我们来到了九寨的沟谷中。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斑斓。”

师:看图解释“五彩斑斓”你感受到什么?(美)“大大小小”“颗颗”说明了什么?(多)你还能找出湖泊的什么特点?出示()的湖泊(清)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导朗读。

出示:“每当天气……‘五彩池’。”看图解释“五彩缤纷”。

师:为什么这儿有这么多颜色呢,会形成“五花海五彩池的独特景观呢”?[因为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倒映在湖水中]。(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学生评读。

九寨沟的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从河谷至……森林”

指名说,教师总结:“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遍布)指导朗读 集体读。

师:由于河谷的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瀑布。

出示:“由于……蔚为壮观。”指名读,学生欣赏图片。解释:白练腾空。

师:如果你此时此刻就站在瀑布脚下,你会想到用哪些诗句来赞美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总结:九寨沟的瀑布真是壮观啊!出示(壮观)的瀑布谁来读一读?

师:九寨沟除了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着稀世的野生动物,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向森林深处走去,看能不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动物。

(三)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那种动物,好好读读,说说它为什么惹你喜爱?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二、教学反思

1.平等对话——从师生关系中“寻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民主与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激起和维系的。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构建师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结构,留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闪现出探究智慧的火花,激起无穷的兴趣。

2.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寻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搭配,组成4~6人为一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具有一定合作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并推荐学习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及反馈能够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互相激励,促进自主学习,高效实现目标的目的。

3.激励探索——从评价手段中“寻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这才能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充分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4.开拓创新——从教学资源中“寻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下去,终生不弃,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天文、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育资源,重组教学信息,找准切入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位置二》教学反思 篇12

此时, 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问题是:所有的问题都这样一次讨论完毕合适吗?答案是不。鉴于此, 笔者认为对某些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价值较大的问题, 可以在第一次讨论答问的基础上, 尝试进行第二次思考讨论, 以掀起学生第二次讨论答问的高潮。

一、优质问题———二次讨论答问高潮的奠基石

笔者认为对于一些语言、思维容量较大, 问题答案不唯一, 具有较强思辨性一类的问题, 我们可以进行二次讨论答问, 这才能真正掀起二次讨论答问的高潮, 使精彩诞生于课堂!

[案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 文中写道:“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 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教学中, 我抓住这一矛盾,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的人?这个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二次讨论, 讨论之后, 精彩也随之而来:“爱因斯坦不是不会穿衣服, 他实在是太忙了, 顾不上。”“他连走路都在专心地思考问题, 可见他是一个多么认真、执著的人啊!”“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伟大的, 他把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 即使是面对一位普通的小女孩, 也丝毫没那种高高在上的样子, 还很尊重那个小女孩。”……通过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精彩的评论大连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二、第一次讨论———二次讨论答问高潮的前奏曲

第一次讨论时, 对于学生的各种意见, 作为教师也不必急于做什么评价, 此时教师需像一位好弓手, 拉满弓, 蓄势待发。

教学《爱之链》的2-8小节时, 在自由读这部分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最令自己感动。学生抓住第4小节的相关内容, 有的认为乔依很勇敢, 有的从“脚腕被蹭破了”、“摘下破手套”、“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感受到了乔依是那么无私地帮助老妇人, 是那么任劳任怨。有的学生抓住第6小节中的“愣住了”, 感受到乔依无私地帮助老妇人根本没想到要老妇人的回报, 他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是理所当然的事。在精心聆听的同时, 等到学生的讨论差不多时, 我继续提问:“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乔依的伟大?再快速读读课文2~8小节。”在一番读与思考之后, 学生另辟蹊径, 从老妇人的表现与感受、当时的环境、人物的语言等方面更深入地体会到乔依的乐于助人、感受到他的可爱!可以说在第一次讨论的内容上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心求道而未得其意, 口欲言而未得其语, 在这种愤悱状态之中自然地进入二次讨论答问。通过讨论这次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度了解, 而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文中一些“脚腕被蹭破了”、“摘下破手套”、“冻得几乎没有知觉”细节方面, 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 讨论效果更上一层楼。

三、再读静思———二次讨论答问高潮的蓄电池

在二次讨论答问之前,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静心思考, 让学生们来一场“头脑风暴”运动。

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文时, 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分析文本的意思之后, 学生对体会词人辛弃疾那种热爱大自然、关心劳动人民的感情体会地不深刻。于是我配乐范读这首词,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自己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特意留出一块相对“静”的时间, 让学生有一块再读、再悟、再思的空间, 于是学生静思过后, 精彩的发言随之而来, 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在一个夏天的晚上, 一轮又大又圆和月亮将它柔和而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 几颗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呀!终于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茅店, 一股欣喜油然而生!”话音刚毕, 掌声接踵而至, 经久不息。是啊, 精彩缘于再读静思!显然, 第二次讨论答问前的读书静思, 是营造二次讨论答问高潮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承载着两次讨论。

四、教师点评———二次讨论答问高潮的催化剂

在什么情境下学生学得最好?曾经有人这样回答:“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更重要的事情时, 他们学得最好。”显而易见, 教师的评价对于师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 有效地合作探究,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很重要的。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 当学生在慷慨激昂地说着哈尔威在面对危险时的所作所为时, 一个声音传来:“我看这个船长脑子有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 还不赶快溜, 真是个大蠢蛋。”有学生就开始附和, 怎么办?我定了一下神, 不慌不忙道:“哈尔威船长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大傻瓜?我想聪明的你们再去好好读读课本, 抓住一些关键的语句去体会体会, 相信你们会有更好的收获的!”学生很起劲地有投入到文中去。一会儿有学生又说道:“作为一名船长, 在这险情面前, 他更多的想到的是乘客的安危, 他可以说是一个真君子, 他以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没有愧对他人, 履行了做人之道, 此时更多的是敬佩之情溢于我的心田!”……听着听着, 不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多善于思考的孩子呀!如果当初因学生的想法“离谱”而大加斥责的话, 哪能听到发自孩子们纯洁的心声啊!我想在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的时候, 教师应积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遵从编者和文本的“扬善”为主旨的原则, 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以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的思想回归文本, 通过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因而, 他们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激情之语便喷涌而出。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 篇13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

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情境,其中别具匠新的应该属“为外国朋友画学校地图”的情境了。这样的情境合情合理,较为真实,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我的疏忽大意,使这较为真实的情境变的有点假,不客气的说是一种欺骗。

在学生到实物投影前交流同桌合画的学校地图时,我只顾顺应过渡到自己下面的教学环节,而马上说“由于他们的画法不一样,使大家交流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通常把地图的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统一起来”,并没有及时对下面的同学进行反馈,课堂教学结束时也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地图。结果下课后,我发现:有的同学用这张地图叠成了小飞机;有的同学干脆揉成一团丢在垃圾桶里,居然没有一个同学来问我这张地图还给不给外国朋友了……这让我不由的反思自己:为什么我的话有头无尾呢?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老师那虚假的情境吗?难道所谓的情境就意味着欺骗?

其实,我只要最后说一句:“下课时把你们的地图交给老师,相信外国朋友们看到了一定会非常高兴!”这样,不仅保存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然而,每一堂课总是与完美擦肩而过,遗憾:一个无言的结局……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2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章看起来很简单,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并且知道其中的一个方向,能够判断出其他七个方向。

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上课伊始,我尽可能的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告诉学生学校的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说说学校的八个方向都有什么?学生说得很好。可是,到了课堂上,我告诉学生一般方位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知道其中的一个方向,让学生判断其他几个方向时,同学们往往把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混淆,这是我倍感困惑,本来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没想到会出现如此效果。

三年级人数偏多,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层次差异很大,学习兴趣本来就不浓,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模糊、知识点含混,必然会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出现学风不振的局面。

经过反思,我把判断方向的方法归纳为三种:

一是:截取小学课文里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段话,把已知的方向与截取的话吻合,其他几个方向就显而易见了。

二是: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话,把已知的方向与截取的话吻合,从而判断其他方向。

三是:制作一个简易的方向标,标明八个方向,把已知的方向与方向标的方向吻合来判断其他方向。

通过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易记、易掌握,还不会出错。

在教学“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时,学生往往把参照物选错,出现相反方向。如:小明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是观测点,而一些学生往往把小明家当观测点,从而出现相反方向。

上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问题出现后我才认识到观测点的认定是很必要的,所以我开辟了一节课的时间讲解“观测点”,学生很快的能够分辨“观测点”和“被观测点”,在回过头来让学生判断“谁在谁的什么方向”,学生迎刃而解。

通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使我深深的领悟到:学生学不会,必然有阻挡其认知的羁绊,所以我们要在恰当的位置,为他们铺设台阶。

在教学认识路线时(一般是上北下南方向),学生对方向掌握的不够熟练,有时还会出错,所以我干脆教给学生“从左向右是东*方向,从右向左是西*方向”。具体说“右上东北,右下东南,左上西北,左下西南”。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不再出现错误了。

这是我想到: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知识的验证过程,体验越深,感悟越多,训练越多,掌握越牢固。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3

《位置与方向》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左、右”这些相对位置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谢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有用的数学,就必然用发自内心的喜好和创造来体验数学。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加深理解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分清“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在教学中,如果先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且知道这些方向不会随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再回到教室,集体交流,分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正确地辨认方向。在学生熟知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四个方向之间联系与相对性,使学生能够用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知道的位置与方向,绘制一张示意图。绘制时,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学生所观察到的东、南、西、北,是水平方向的,怎样在黑板或纸上画(表示)出来呢?这时,要向学生介绍:在绘制平面图时,一般情况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学生能够清晰地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后,要求学生描述某一物体所在位置,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是在某一“标志物”(参照物)的哪个方向。这一教学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标志物”(参照物)不同,所描述的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描述行车线路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这样的方向,这时一定提醒学生:上、下、左、右等,都是相对方向,不是固定位置,在描述时,一定要让学生说“向东、向北、向南或向西”等词语,这样才能准确地说出具体方向。

总之,尝试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试图使封闭的书本式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自主创新过程,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4

辨认方向这节课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到操场上,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回到教室,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1、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东南西北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认识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实践活动,辨别了操场上的东南西北,做了记录,回到教室让学生把记录展示到黑板上,学生发现记录图中宿舍有在上面,有的在下面,看起来不方便,提出转一下让宿舍都向下方,并进行了调整。这样做,学生体验了校园的东南西北,感受到统一方向绘制地图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辨认方向,设计了指一指、认一认、转一转等活动,辨认其他方向,并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游戏,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认识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后,教师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省份,找一找自己的家乡,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家乡在我国的哪个方向,以及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小组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地图上方向。

3、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当学生学习了在实际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后,我设计让学生看从学校到华润超市路线图,说一说向哪个方向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4、善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在教学中善于把学生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学习材料,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后,教师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办法,学生说出了利用北斗星、树叶、树的年轮和手表等多种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5

“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是最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点之一。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要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还要能让学生学会看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此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由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借助形象为主。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学生在图上认方向已经基本学会了,但是当老师要求他们说说自己回家的路线,并把这条路线画出来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能画出来,这就说明学生不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多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外的景物,借助自身的前后左右、周围的建筑物或其他景物的`的辨别,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使学生知道位置随着参照物(即标准位置)的变化而不同,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不会变化的。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平面图上方向之间的转化关系。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以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练习的数量不在多,而在有效。

本单元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适合学生独立思考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的自己想法,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通过活动,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方向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学生用多种策略解题,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各自的学习差异,又可看到学生们的思维差异,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有效培养创新精神。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6

这一单元的内容,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并强化练习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东偏北50度、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7

刚刚接触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感觉很抽象。因为平时我自己就不太会辨别方向,给别人指方向也只知道说向左或者向右,向左拐、向右拐,但在新课程培训中听了一节示范课之后,我又感觉这一单元的内容很有意思,不再那么深奥。在查阅了教学参考和教案辅导之后,我确定了教学思路:

1、设问引入,引起学生兴趣

“你知道什么是定向运动吗”然后讲述最近电视中经常播放的一个有关定向运动的节目:两个小组要一起出发到达指定目的地,但沿途必须经过某些站点,而且要从前一站点取得到下一站点的指示,直到终点,看那个小组的行动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利者!从这个讲述中引出定向运动的概念: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这项体育活动和我军官兵非常熟悉的军事训练科目“利用地图按方位角行进”非常相似。

(1)了解定向运动的产生。定向运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诞生于北欧。早年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广阔而崎岖不平的土地上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森林,其中还散布着无数的湖泊,城镇和村庄稀疏地点缀在其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需要穿越人迹罕到的森林,行走在时隐时现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地图和指南针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茫茫的林海中。

(2)定向运动的发展不少国家的军队发现,如果他们不具备在山林中辨别方向、选择道路和越野行进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军事任务,因此,军人不知不觉中成为开展定向运动的先驱。定向运动能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与定向运动自身的特点有关。它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的精神,提高人的智力和体能水平。平民百姓也发现,这项运动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需要在经费、器材等方面进行很大的投入有一个指南针和一张地图就可以开展此项运动。

2、观察主题图,结合定向运动的知识,描述这个图中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在参加这场公园定向越野赛。小组内描述一下比赛路线,从而感受到这项运动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并且思考如何确定个检查点的位置?

投影出示例1,确定八个方向,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描叙1号检查站的位置,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想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必须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小组经过讨论,得出两个答案:①东偏北30。②被偏东60。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合适呢?最后明确:两种结果都正确,在生活中一般先说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这样,1号检查点的方向说成“东偏北30。”比较合适。接着我一起讲解了例2,处理了课后的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发现还要用到量角器,来量脚的度数。

经过讲解和联系后,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把学习位置与方向限制在课堂上,还是缺乏实践,不利于加深记忆。所以经过考虑,我决定把这个综合练习放到操场上进行,同学们一听到操场上做练习,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开始之前先要强调纪律,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后,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小红灯笼,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讲解游戏规则:一组负责藏灯笼,并在起始位置说出灯笼的方向与距离,二组按一组说出的方向和距离去寻找,找到之后一组再说出下一处隐藏点的位置,二组全部找到以后,还要说出回到起始点的方向与距离;然后轮换再做,其中我认为也比较重要的是,每组的组长要安排组员轮流说一次。经过这一次的练习,我发现在以后的学习里,只要是有“位置与方向”一类的题目,学生都特别有兴趣,而且掌握得很牢固。

经过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我感觉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实践于生活,学生是生动的个体,在合作活动中更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互相补充,最后达到共同提高!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8

三下《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后,再来学习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的。在这个单元,学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还要会看路线图,根据方向来指路。对空间观念差的孩子来说,这个单元的学习简直是在云里雾里走,分不清方向。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么多方位,会辨认方向并指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认识方向

学生对太阳东升西落、北极星、指南针、夏天南风、冬天北风等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把他们的已知经验引发出来进行复习,自然联系到四个方向的认识上。然后通过变换位置指认方向,学生明白了位置的改变使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画下的方位图也不一样,为了方便看图,统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画图方法。

2.利用各种途径来记忆方向

学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认起来依然困难重重,极易混淆东西、南北,更不用说八个方位一起记了。我首先让学生在每一幅图中标明方向再来辨认,减低难度。然后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用固定的手势来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为东北,右下为东南等。再通过游戏练习来巩固记忆,在练习中不断地指认多次巩固。

为了和抽象的题目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又想出了箭头记忆法帮助学生来记方向,把手势化为纸上的箭头,来记忆八个方向。在做题时可以直接用箭头来帮忙,从哪儿到哪儿,画箭头,然后认箭头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说多练多运用

学生总以为自己方向都认识,觉得这个单元根本不用老师教,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所以上课时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欢做后面的题目。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好上课的时间,我在一个内容的学习后都会让他们及时巩固,特别注意让他们互相说说,考考,指指。有时在学习之前就让他们自己先表现下自己会的。这样做,使他们上课时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以让会的教不会的。常常用游戏的形式,也让他们愿意主动听清规则和要求。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0

本周结束了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有了前一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又有的更深刻的反思。

我在一开始介绍方向时,主动让学生自己的寻找以前认识的主方向,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新授课的教学上,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入,利用座位的组、排找主人游戏过渡到利用方向与距离来确定地点,学生们能很快的接受,学习起来很轻松,只要稍加在确定角度的问题给予自然的指导,一节课就很好的能被学生掌握好。

相对位置的教学,我同样采取了利用位置做游戏的方式教学,利用“我在你的前面,你在我的后面”的模式套用到教学上,学生们也能很快的切换观测点的思维,并且能用相对的方向描述两个地点的相对位置,教学效果也不错。

对于以前学生们的难点动手作路线图,我采用合作的形式教学,小组合作完成一副线路图,这样学生们可以互相指导,都参加了思考与动手,再单独让他们完成路线图,这样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引导,动手起来也会更好。

这次的方向与位置教学学的反映不错,学生们测试的结果也好了很多,看来每次相同的教学,步同的方法,都能带来新的创新,教学需要创新!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1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本单元学完后,学生们对于准确地找准位置及位置的准确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应该是有所了解了。本单元我同样让学生独立完成及发现本单元所学知识与以前我们所学知识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涉及到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和动手的能力的问题。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啃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西,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在我们所地图上有四个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间还有其他方向:如东偏北,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到底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这一问题,我反复让学生看书,让学生来发现“偏”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说的都是一个方向,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个习惯性的用法,就是我们往往看角度较小的这一区域。记得刚教授这一课时,由于我是先让同学们放手去做,并没有先传授知识,结果好笑的说

法出来了,居然还有同学说,东偏东南的,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同学,我让他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他说某个地方确实是东往东南这方向在偏。哦,原来是这样。因为,在三年级,我们学了位置与方向,讲了东与南相间的这一区域是东南,所以有同学就说是东偏东南。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自己在思考问题,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在班上示明:东偏南就是从正东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们习惯说东偏南或南偏东。学生恍然大悟。

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做题时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只有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时,学生才会发现数学的奇妙,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第一、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确定两个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两个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的编写在原学习内容——“位置(一)”的基础上,加了“度数”“距离”两个元素。即原来只描述“甲在乙的东南方向”“乙在甲的西北方向”……现在要精确描述为:“甲在乙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500千米”……

(一)首先我抛出问题:“甲在乙东偏南30度方向”这句话里,哪个地点是观测点?”乙是观测点,即从乙地看向甲地。

也即以乙地为基准。这有点像“甲是乙的2/3”里以乙为单位1。我当即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知识点建立了连结。

(二)学习了准确描述两地相对位置的两个必要元素——方向和距离后,我抛出问题:假如“甲在乙东偏南30度,距离500千米”,那么“乙在甲什么方向,距离多少呢?”经过讨论、引导,得出方向相反,度数不变,距离不变,即“乙在甲西偏北30度方向,距离还是500千米”。

在描述方向时,一般我们描述度数小于45度那个方向,比如,东偏南30度,就是南偏东60度,但我们一般就说“东偏南30度”。

(三)量角的度数是一个难点,一是不知道量哪个角,二是不能明确要量的角的两条边到底是哪两条。

于是,我针如何找要量的角的两条边进行了训练——东偏南,就是指向正东方的线是角的其中一条边,靠南边的一条线是角的另一条边。量角时,量东偏南的角度时,首先将指向正东方的一条边与量角器领刻度线重合,再让另一条边经过量角器,不能让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如果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则我们需要转动量角器,而不是把量角器翻一面。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3

这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紧张,16周就得结束功课,没有时间做练习,那就不能靠练习来实现扎实掌握知识。这对我倒是不小的考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生更好的方法。教学如期进行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到了空间想象和动手的单元。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肯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4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由何老师进行研磨。第一次试教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5

第一单元的《位置与方向》已经按照进度用一周的时间上完了。

这个单元有四个例题,四个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学习看简单的平面图,了解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

3,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运用知识描绘路线图。难点就在于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运用着这四个方向判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

学生根据语言的描述绘制示意图,或者根据实际方位绘制示意图,基本都没有问题。唯独运用八个方位词描绘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非常容易出错。

在对练习的处理上,也做得不是很好。练习的基本要求是,精讲多练。可是,实际的情况却是一节课仅能处理两至三道练习题,同等类型的练习题也没能得到充分的练习。

上一篇:赞美老师的句子简短下一篇:春节放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