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位置教学反思

2024-06-20

认位置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1

认位置教学反思(11篇)

认位置教学反思1

《认位置》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认识及分辨上、下、左、右、前、后,其中辨析左、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我们生活的空间,学会描述空间中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常用方法,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内容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一年级小朋友极少认识汉字,存在书面语言障碍;其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儿童在日常生活对它们有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左右”认知有因难,当说到“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时还需多练,学生对于左右手能分清,但是说物体左右时,需要头脑中的左右手表象,这表象形成的快慢是较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时,我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注意结合教室里的情境,让学生看看课桌上的物体或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或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说说位置关系,同时让学生转换方向再说一说,这样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再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进一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这样的组织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能够充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玩游戏,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认位置教学反思2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练习时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认位置教学反思3

一年级的同学对于方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左右不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强调对左右的认识。

1)由教室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从学生身处的教室出发,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有些什么,再出示书本的主题图。让学生们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教室环境,学生们会觉得十分的亲切熟悉,也易于接受。

2)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想想做做的游戏,并背对学生喊出口号,一起进行。学生完成后,要及时再进行强调左右手之分,设置游戏:“左手,右手,左手,左手,右手……”学生在游戏时发生错误,其他同学会及时的发现并进行纠正。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左右方位。

3)完成思考题时,学生可以明确的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做题时,我高举右手,背对学生,再向后转,手不放下,学生可明显感觉到2次右边的不同。

4)习题练习时,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按照要求摆放好物体位置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来描述位置关系,并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没有发挥小组同学的协作学习作用,进行相互检查和评价!

认位置教学反思4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通过不停的强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写字的手是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加深学生对右边的印象。

在学生说的时候,一定让学生用“在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要求一定要说完整。之后再让另一个学生反过来说,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然,说出图中的前后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加深记忆,我请班上的几位学生分别指出自己的左手边的同学是谁、右手边的同学是谁。这样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

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在课的结束时,我给学生画了一个图“左←?→右”,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让学生新学会“左”、“右”两个字,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在练习中也可以认识并运用到这两个字。

最后,记住,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即可,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挥,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认位置教学反思5

上《认位置》这一节课时,我先通过游戏导入: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伸,再摸后脑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上下,前后,并通过提问:刚刚回答的时候是举哪只手,引出右手,通过了解右手的功能,加深对右手的认识,然后引出左手,再通过找身体上其他的好朋友(右脚和左脚,右耳和左耳,右眼和左眼),进一步认识左和右,然后通过游戏二: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握右耳,右手握左耳,在加深学生对左和右的认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图,弄清图片的意思,让学生判断练习本和课本,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并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接着讲解想想做做。

我教两个班,两节课是紧接着的,对于自己来说,明显感觉后上的那节课相对比较顺,这一点不仅仅限于《认位置》这节课,我想这个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能不能把前面的那节课上的和后面那节课一样比较顺,能不能在给孩子上课之前,自己就把课理顺弄清。不然,总感觉先上那个班的孩子比较吃亏。当然,在先上的那个班,会出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在课前是想不到的,那样也是很好的,也可以有机会给后上的班新的引导,新的启发,我想这也是同一节课上两次的好处。

在《认位置》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先上的那个班,发现了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分清上下,前后,但是,要分清左右,对于一部分同学很困难,甚至有的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对自己有左右不分这样的观念,这对他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在后上的那个班级,我只能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来解释,以及添加一些技巧的动作示范。比如说,在解释左右手的时候,说明右手是我们的好帮手,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举手,写字,画画,吃饭等等),是勤快的手,而相对于它,左手就是很懒的。在判断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时,先帮助学生找到“参照点”,当然不说明参照点这三个字,然后以参照点为中心,让学生说谁在谁(参照点)的哪边,先伸出手,是左边就伸左手,是右边就伸右手,伸出了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伸出的是哪一只手,来判断左边还是右边。

本节课,本来打算上课时的,后来还是觉得来不及,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上了两课时。而且,我在上这两个班的课时,都没有做到让学生很好的用:谁在谁的哪边的句型来表达。这让我希望能在有第三次上这节课的机会,可是这一节课毕竟已经过去了。

认位置教学反思6

一、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之导出新知。

生活经验是小朋友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并意识到“生活经验是小朋友数学数学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的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正确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小朋友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对小朋友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利用,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信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又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本节课,我利用的学生的已有资源,借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帮助他们认识“右”,列举生活中常用到右手的例子,唤起他们的回忆,调动已有经验,加深对方位右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顺应儿童爱玩的天性,在“玩”中学。

认位置教学反思7

首次尝试一年级教学,心中多少有点忐忑。拿起一年级数学教科书,心中一阵狂喜:内容真的很简单!这有什么难教的,太容易了!

第一天,数一数,基本都会。

第二天,比一比,有点糊涂。

第三天,分一分,出现不会。

第四天,认位置,很难理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在课堂中,反复训练,还有个别学生不分左手和右手。为了辨别左右手,我先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光这个游戏,就花了一节课。第二节课,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算强。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认位置足足用了三节课,从这里我认识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什么位置,今后我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适合教学一年级学生的好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认位置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了认位置这一课,学生对于上、下、前、后已有所认识,所以重点应放在认识左、右上。

在课的开始,我先通过游戏的方式进入教学,学生非常高兴。然后在教学了左、右之后又进行了一个游戏,这两个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寓学习于快乐之中,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效果也不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左和右了。

可到了教学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就有不少同学有问题了。他们不会描述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许多同学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造成的。如:他们知道小红在右面,小明在左面,那小红在小明的右面,这些同学当成小明在小红的右面,不知道把谁看成标准来说。看来后面的学习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表述这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教学想想做做时多问一个为什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第5题我多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前面有一个同学,后面有四个同学,那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为什么?学生说得非常精彩:这一排有6个同学,因为还有他自己。说得多么好呀!看来我们的课堂有时适当拓展一下对学生的思维是大有裨益呀!

认位置教学反思9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在此基础上认识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用方位名词去形容物体的位置。一年级学生新课的设计情境很重要,可以很快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为了方便认识和实践操作,我选用了书本的教室情境图,结合实际教室一同用作材料,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操作。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先教一个方位,学生跟着做、练习、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教师的教占小部分,学生的练、说占大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节奏,一起说一说、练一练。少数学生对于左、右方位分辨存在困难。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正措施:

1 六个方位中学生分辨困难的是“左、右”,教了方法:吃饭、写字的手是右手,听到“右”,就想到吃饭写字的手那边。但是有的学生反映还是有点慢,后面还需要再多问、多练。

2 学生能说出物体的位置关系,但是对于题目中要求全出正确的答案就有困难了,学生对于表示方位的这几个字,认识不到位,知道答案是“左“,但不知道哪个字是“左”。所以对于方位的词,之后还要加强认识一下。

3 对于两个物体的位置的相对性掌握不好,“谁在谁的哪边”,有学生分不清楚谁是主体,像这类题还需要多练习,对于个别学生要个别指导。

一年级学生有个别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就可以选用单独辅导,平时还是要多做练习,多说一说。

认位置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谈一谈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经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实证明,教师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持严谨的态度对待。

认位置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左右。在这块内容的教学上做了直观引导,“小朋友写字用哪只手?”(右手)将它举起来,抓筷子用哪只手?(右手)在举起你的右手。我们以后举手就要举右手。但是一到上课还是错误频出,时常要提醒他们左手代表左边,右手代表右边。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而言,他们能正确说出谁在左边,谁在右边。但是今天的教学需要科学完整地表达出“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对于挂图上的上下、前后、左右、学生能清晰地辨认。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有时他们搞不懂“谁在谁的位置”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问两个问题:1、这个问题是让我们确定谁的位置2、这个物体时在我们的左手边还是右手边。可以试着举起你的手来想一想,帮助学生思考。

在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的第1题时遇到了写字问题。这题能考察学生对上下左右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但是学生不会写字,这时只能在黑板上写出“上、下、前、后、左、右”教他们跟着我多读几遍,只要能大概辨认出着几个字然后照葫芦画瓢把字写出来。看着他们写得歪七八钮、到笔画也很严重。我觉得题目应该出示六个字让他们圈一圈。或者可以尝试让学生认识这些字,并能联系写一写。

这是一个九宫格的题目,最糟糕的是他们分不清“前后跟左右”,应该这个题目里答案只有上下跟左右,但是部分学生会把左右用上下来表示。我让他们把自己放在哪个动物的位置去感知他们也很难理解。确实,我不能用我的思维去衡量建议他们。今天睡觉快醒来时突然梦到:在你的肚子(脸)前面的是前面,在你脑袋后面的是后面,在你肩膀两侧的是左右那么你看,拉几个同学上讲台摆成九宫格。让学生形象地说出前后、左右分别是谁。然后再把小动物等看做人让他们去辨别。可能会更形象易懂。

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2

校内研究课,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初次教学主要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

首先通过上课发言举右手认识左右,找一找自己左面与右面的人或物品;接着完成教材第10~11页的第1、2、4题,巩固对上下、前后和左右的认识;然后运用“() 的 () 面是 ()”以及“() 在 () 的 ()面”这两种句式,描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最后根据指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摆出相应的物体。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分辨清楚上下、前后、左右,对于运用上下、前后去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在运用左右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时出现了问题。当描述“自己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一个物体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以及“一个物体在自己的哪一面?”这三类问题时,学生出错率较低;当描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时,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困难。在教师不断强化之后,学生的错误率仍然较高,原本计划运用动手操作掀起本课学习高潮的一个环节,结果却比较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找了课堂里出现的一幅图与班级里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现摘录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想法:

师:看看这幅图 (图1),你知道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1:篮球在足球的左面。不对,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为什么一会儿说左面一会儿说右面呢?你是感觉到谁在左面,谁又在右面呢?

生1:篮球在左面,足球在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篮球在我的左手这面,所以篮球在左面;足球在我的右手这面,所以足球在右面。

师:现在你能够说清楚,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吗?

生1:篮球在足球左面。

……

师 (站在生2的左手边):你能说一说,老师在你的哪一面吗?

生2:老师在我的左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你在我左手的这一面,所以在我的左面。

师:你看图 (图1) 说一说,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2: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足球在右面,篮球就在足球的右面了。噢,不对,在左面。

从上述的交流可以看出,对于左右,学生的理解停留于自己的左右手,并没有真正理解左面和右面的意义。所以,在课堂里让学生描述位置关系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则能够借助于左手右手来判断左右。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运用“() 的 () 面是 ()”这种句式来描述,因为问题里面有方向词的提示,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起左右手的经验来判断左右。当运用“() 在 () 的 () 面”这种句式来描述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仍然停留于身体上的左右手,未能把自己对左右手认识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物体中,形成对于左右的空间理解,再加上对判断左右的参照物把握不准,导致在判断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左右的含义,找准参照物,灵活运用左右来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呢?备课组的老师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 基于自身,认识左面和右面。

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方向,都是从人自身出发去确定的,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经验类推到其他的物体中去。上下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竖直的方向为标准,前后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面朝的方向为标准,上下、前后两组方向的确定标准与人的行为有一致性,在判断的时候较为容易。左右一般通过个人的个体行为来确定,然后不断强化记忆形成理解,由于个体行为本身有不确定性,以及行为本身的固化需要一定的时间,造成了学生在左右认识上出现了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认识左面和右面:

师:小朋友们,上课发言就举右手,像老师一样,举起你的右手。想一想:你的右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右手可以写字。

生:右手可以拿筷子。

生:我右手上有个痣。

……

师:你能够找到右耳吗?右眼、右腿呢?

(学生找出了右耳、右眼、右腿)

师:在老师的右手、右耳、右眼、右腿的这一面是我的右面,能够指指你们的右面吗?

师:老师的另一只手是左手,举起你的左手,说说你的左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左手写字的时候用来扶着本子。

生:我喜欢用左手拿勺子。

……

师:你能够找到左眼吗?左耳、左腿吗?

(学生又找到了左眼、左耳、左腿)

师:你的左面在哪里呢?用手指一指。

生:我的左手、左眼、左耳和左腿的这一面就是左面。

师: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的右面坐着谁?左面坐着谁?

生:我的左面是××,我的右面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记得右手,××在我的右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另一只手是左手,××在我的左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左面是××。

生:我记得右眼,我的右眼下面有个痣。××在我的右眼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

上述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行为以及身体上面的特殊标志等个性化的特征认识左右手,然后经历概念的过程性变式,把对左右手的认识迁移到左右眼、左右耳和左右腿,最后以身体上的这些部位为标准去认识左面和右面。通过基于学生的身体部位去认识左面和右面的意义,学生对左右这两个方向的理解与记忆依附着自身具有个性特征的身体部位或个性化的行为方式而存在。

2. 借助自身,拓宽左右空间。

如果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自身左右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是静态的。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描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把认识左右的经验类推到与自己方向相同的其他人身上,借助于自己的左右去理解他人的左右,拓宽对左右空间的认识,为后续在更复杂的情境中理解左右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备课组老师通过下面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左右的认识:

师:请小明、小芳和小冬三个同学起立 (如图2),小芳说一说,你在小明的哪一面?在小冬的哪一面?

生 (小芳):我在小明的右面,在小冬的左面。

师:奇怪了!小芳为什么一会儿到左面,一会儿又到了右面?

生:一次说的是在小明的右面,另一次是在小冬的左面,是两个不同的人。

师: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站在不同的两个人的旁边,说出来的方向可能就不一样。你们再看看,小芳在小冬的左面,那么小冬在小芳的哪一面呢?

生 (小冬):我在小芳的右手这一边,所以我在小芳的右面。

师:同座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在我的哪一面,我的你的哪一面?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指名发言)

师:听了刚才小朋友们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在我的左面,我在××的右面,两次说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生:说他在我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我的左手说的;说我在他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他的右手说的,两次看的左右手不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人作为参照物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及两个同学互相描述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在描述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那么描述的左右方向也不相同;如果确定了B在A的左面,那么也就确定了A在B的右面,理解左右两个方向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拓宽了学生对于左右空间的认识。

3. 超越自身,压缩思维过程。

左右虽然是动态的,如果确定了描述左右的参照物,在特定的空间和情境中,左右两个方向就确定了。在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时候,有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容易找到描述左右的参照物。但是,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缺乏自身的参与,学生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之间位置关系时,要进一步强化学生选准参照物的意识,压缩思维过程,形成对于左右方向的空间记忆。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备课组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调整:

师:你们能够说说文具盒的左面是什么吗?右面呢? (如图3)

生:文具盒的左面是粉笔盒,右面是铅笔。

师:奇怪了,刚才我们依靠自己的左右手、左右耳等来判断左右面的,现在文具盒可没有左右手、左右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自己当成文具盒,利用我的左右手来想的。

师: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在判断生活中物体的左右时,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左面或者右面来帮助思考。现在谁来说一说: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

生:文具盒在铅笔的左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右面。

师:想这两句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一次把自己当成铅笔,第二次把自己当成文具盒。

师:为什么一会儿把自己当成铅笔,一会儿当成文具盒?

生:一个说的是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铅笔,然后去想左面和右面;一个说的是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文具盒来判断左面和右面。

(看图进行快速填空练习,用“( ) 的 ( ) 面是 ( )”以及“( ) 在 ( ) 的 ( ) 面”这两个句子进行练习)

师:你们在说这幅图的时候有什么窍门? (图1)

生:“篮球的左面是什么?”就把自己想成篮球,想左面是什么。

生:“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足球,然后再去想左面还是右面。

师:看来,要想说得又对又快,首先要想到把自己当成哪一个物体,然后确定好左面和右面,这样就方便多了。

通过描述生活中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把刚才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经验主动迁移,把自己当成图中的物体确定左右,然后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左右方向的记忆从借助于身体中具体的部位记忆走向空间记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的最后进行描述两个物体位置关系的比赛,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想到了要准确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要找好确定左右方向的参照物,然后再去判断,自动压缩了思维过程,提高了描述两个位置关系的正确率。

《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篇3

万事开头难,往往好的开头便注定了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仍然处在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决定学习态度,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新课:请两名学生到讲台来,然后老师拿出一盏神秘的能发光的“宝灯”,命令一名学生将灯藏在任一学生的书桌抽屉里,要求另一名学生在全班倒计时10个数的时间内找到。这个游戏在藏灯和找灯的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普通学生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参与游戏中,心随藏灯和找灯的过程而澎湃,此时课堂气氛特别好,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立即提

高了。

二、拉近生活与书本的距离,学以致用

打开一扇门,让数学走进生活,也让生活靠近数学。我根据班级的实际座位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全体学生的座位图,当学生熟悉的名字和座位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全班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我找到我自己了,你在哪呢?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融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视觉角度的转变所带来的读图困难,我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

师:在我们四班实际教室里,靠着门的是哪一组?

生:第一组。

师:那挨着窗的呢?

生:第八组。

三、每个人都是课堂的参与者,为孩子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给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将班级座位图进行了简化,形成一个个蓝色小方块,你们能将剩余的数对补充完整吗?完成提卡1,在汇报的过程中第三组数对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汇报,实际上,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真的很难实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而这样的小组汇报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注重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由于受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影响,有的时候知识强调不够到

位。在班级座位图—数对—表格—点—数对过程中,无论是给定数对找点,还是給定点确定数对,学生解释道理时都没有抛开“第几组第几桌”这样的字眼,其实学生的答题完全可以反映出孩子还没有实现从班级座位图到任意表格这样的跨越,于是我在后来的练习中反复强调纠正,其实从之前的试讲经验看这一点是超出我的预设的,其实课堂的伟大和奥妙之处就在于它有很多的不确定,不断的变化和超出预设的生成恰恰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处理确实给年轻教师带来了较大压力和

挑战。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一年级《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4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谈一谈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经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实证明,教师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持严谨的态度对待。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认位置 篇5

教学内容:国标版第一册数学第9页、第10页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性,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我说,大家一起做。

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手摸后脑勺。

谁来说一说,哪边是上,哪边是下,那边是前,哪边是后?

(学生对于上下、前后已经有所认识,教学中首先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学习左右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右手)举起你的另一只手,你知道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

(2)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

我们的手有左右之分,耳朵、眼睛、脚也有左右之分,你能指一指你的左眼吗?右眼?摸一摸你的左耳、右耳。(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跺跺左脚、右脚)

2、出示情境图,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1)谈话:我们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刚和小芳(手指图)是同桌,你能说说小刚在小芳的哪面,小芳在小刚的哪面?

(2)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刚和小芳的位置关系。

(3)交流反馈(指名回答,要求把话说完整)

提问:小丽说“小刚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认识了左右手后,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三、练习强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刚才,我们看着图,知道了小刚在小芳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那么你能说一说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谁吗?

(2)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让学生说完整话)

(3)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选三个小朋友上台站成一排(与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bc),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对于a来说,b在a的右边;对于c来说,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3、“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情景图

提问:苹果的上面是什么?

(2)你还可以怎样说?(让学生多说说,不规定说的方式,要求说完整话)

4、“想想做做”第6题

看图数一数,红花的左边有几多花,右边有几朵?

5、摆一摆。(“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

6、说一说

说说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我们教室里的讲台在你的哪边?图书角在你的哪边?……

(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7、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开心吗?你知道了哪些?

出示情景:行走在马路上,让学生说一说“谁走错了”。

说明:不管是行人还是车辆,在路上一定要靠右行走或行驶。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老师的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1)提问:小朋友们好!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件最珍贵的宝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我们的大脑和双手,我们可以用大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用小手吃饭,写字。缺了它们行不行啊?请你把写字的小手举起来好吗?

那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具体是哪只手吗?(当有人举左手时:我发现啊一位小朋友跟大家举的不一样,大家发现没有?哪不一样啊?据调察用左手写字的小朋友啊非常聪明,咱们班你是最独特的,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有杰出的人才!)

说明:咱们就把写字的这一只手叫做右手。右手所在的身体的这一侧呢我们称为右边(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请伸出你的左手给大家摇一摇!真棒!那你们的右手在哪里?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接下来我喊哪只手,你们就举起来晃一晃好不好?

下面你们敢挑战更难的动作吗?老师喊右手,你们举左手;老师喊左手,你们举右手。明白没有?

你们太厉害啦。接下来我们换个方向,全体起立,向后转现在你的右手在哪?左手在哪?

(1)小朋右侧友们真厉害!什么都难不倒大家!我再来考考大家:在身体右边的写字的手叫右手,另一只手在身体左边叫左手。那耳朵在身体的右侧应该叫什么呢?在左侧的耳朵呢?非常好!接下来自己找一找你的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

(2)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汇报一下你的成果。其他同学看他找的对不对?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二、教学例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接下来我们就用左右研究下画面中的小刚(男)和小花(女)的位置关系。谈话:在图上找到小刚和小花,小刚会说小花在他的哪面?小红会说小刚在她的哪面?你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小刚和小花,说说看。指名回答,要求把话说完整。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刚坐在小花的左边,小花坐在小刚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谈话:你能说一说小刚和小红的课桌上,练习本和课本的位置关系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完整地说两句话。小组活动后指名回答。

提问:你还能用左、右描述图中其他的人和人或者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到黑板前指着图回答。提问:你还能看着图用上、下或前、后说一说吗? 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到黑板前指着图回答。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哪一位同学? 指定几人回答,其中包括坐在边上和角落里的学生。?

三、组织练习

谈话:小朋友们都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人与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1、谈话: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些位置关系,按老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

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书的左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

2、小朋友们表现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咱们乘公交车去玩具店买玩具区好不好?

接下来我先请6位小朋友来模仿图画上的小朋友乘坐公交车。请你们分别说一说“你的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有几位小朋友”。

3、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现在公交车启动了。嘟嘟嘟„„公交车开到了玩具店。接下来我们去玩具店逛逛吧。这里面都有什么玩具啊?你能用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说说玩具车的„„„„.4、(1)喜洋洋选了自己喜欢的两个玩具,你们说说木马、篮球与喜羊羊的位置关系吗?说的真好,老师把这两个玩具奖励给你。学生拿到手中时问用的哪只手拿到的玩具。

(2)拿到玩具喜羊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回家的路边有许多小花。你能说说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红花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5、大家逛一圈也累了,现在咱们玩游戏放松放松:说口令做动作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四、全课总结

《认图形》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7

1,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

2,通过讨论、分类等小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自主认识多边形。初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折一折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多边形,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4,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新知的愉悦。

每组信封里装10个多边行,1张铅画纸,5张白纸,5支水彩笔,5张彩色长方形纸,30根小棒。

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8组。

一、趣味导入,激发思维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两幅奇妙的图画(电脑演示),请你说出这两幅画奇妙在什么地方?(一幅花卉一幅狐狸)

2,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画都是由图形组合成的。(电脑演示把图形散开再聚拢的过程。)

3找出你已经学过的图形并指名介绍它们的名称。(电脑根据学生介绍把已经学过的图形移上去。)

4揭题:那么剩下的这些是什么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剩下的这些图形。(揭示课题:认图形)

设计意图:把枯燥、抽象的图形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把旧知和新知融合在两幅奇妙的图画中,让学生在辨认对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新学图形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1,这些图形各种各样,我们需要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来分一分,然后才能给它们起个合适的名字。这些图形有一部分已经跑到你们桌上的信封里去了。请大家把它们分一分,小组合作的要求是这样的:(1)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图形,讨论按什么标准来分;(2)再按照这个标准把图形分一分;(3)给每类图形起个名字。

2,小组开始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1)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2)请按角的多少来分的小组介绍分的过程和结果,把图贴出来。(3)请按边的多少来分的同学介绍分的过程和结果,把图贴出来。(4)仔细观察这两种分法。你发现了什么?(分的标准不同,但是分的结果相同。对于有价值的发现要予以肯定。)

4,让学生分别给每组图形起名字,按角的多少来分的小组分别起名为“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按边的多少来分的小组分别起名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比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四角形就是四边形,五角形就是无边形。六角形就是六边形。)

5小结:在生活与学习中,人们习惯上把这样的图形称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同时说明只有三边形人们更习惯于称为三角形。

设计意图:新授知识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提供10个多边形,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多边形的特征,再通过学生自己给图形命名这一举措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动手实践,强化新知

1,找一找:

(1)现在谁能把刚才剩余图形中的五边形找出来?

(2)请大家安静地数一数这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六边形?

(3)那么四边形有哪些?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四边形吗?

(4)这条狐狸的尾巴是几边形呢?(由此看来有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可以叫做几边形。)

2搭一搭:

(1)我们拿小棒来搭一个四边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搭一个五边形,六边形呢?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也是用五根小棒搭成的,你来判断一下它是五边形吗?为什么?

3,画一画:

小朋友对五边形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继续来研究多边形。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在这张白纸上画一个六边形,看谁画的个数多,画的样子多。反馈:(实物投影),先请几个同学介绍画的图形,再把各种六边形放在一起,思考:为什么都能叫做六边形。

4,折一折:

现在里我们来做个小小的魔术师,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折出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分两个层次来折。第一层次跟着电脑中的图形来折,说说每次折了以后图形的名称。第二层次,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动手折。

5说一说:

在生活中这样的图形也很常见,我们来看一看。你也能举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一时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多,说不出来没关系,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做个有心人,常常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丰富学生对多边形的感性认识,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总结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认识了图形家族里的新朋友,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图形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很多很多。

评析与建议: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由传授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老师正确的学生观,老师没有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而是充分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究摸索出新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时时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多样化想法,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必然结果。教师善于激起学生思维的冲突,整堂课结构严谨,过渡自然,语言优美。

第一环节:设计了两张有趣漂亮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原本枯燥的东西融合在富有美感和童趣的图画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图画的分散与聚合让学生的视觉和思维都受到了冲击。

第二环节: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观察等活动把十个图形分一分,这样学生就自己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依靠老师讲授获取知识。信封中的十个图形设计巧妙,煞费苦心。分一分这个活动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高点上,充分调动了小组集体的智慧。通过比较两种分法的相同之处,再次提高了思维的层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角色地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组织者。在活动之前,老师清晰的说明了活动要求,先静静观察,再讨论按什么标准来分,最后把有共同特征的图形贴在一起,使得合作学习井然有序,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第三环节: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找一找,看一看,搭一搭,判一判,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更深层次认识多边形。

一、当学生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时,教师的评价应该加大得力度。

认一认教学反思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认一认2》16个汉字中前八个是关于动物的,教学中,我将这八个生字串连在一个情境中――动物王国。以儿歌《找朋友》迁移出话题“小朋友们,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到好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热闹的地方结识更多的新朋友,愿意吗?”激发了学生认识新字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便在认识动物王国中的新朋友这一情境中开展了。

二、多样化诵读,保持学生识字热情

《认一认》与拼音穿插进行学习,在满足了儿童识字需求的同时,也激发了儿童继续识字的兴趣,使孩子们保持识字的热情。关于《认一认》的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前期识字经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识字。教学《认一认2》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了本课汉字的基础上,我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如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生动多样的读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注重引导,培养学习能力

《认一认2》中,红色的音节都是学生在前面的课文中学过的。教学时,首先我引导学生看图认识鹿,其次追问“除了看图的方法,我们还能从哪知道这个字读鹿?”引导学生认识到还可以通过用拼音节的方式拼读出来。随之,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可真不简单,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拼音节和观察图这两种方式学习了。既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又给予学生肯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学生形象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想象空间拓展极小。

教学“羊”字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描述羊的样子时,相机在黑板上画出“羊”的甲骨文,引导学生感知“羊”字的变化。如果是这样教学,孩子在图画和文字之间就可以建立非常形象的联系,发挥它们的形象思维来记忆汉字。这样既可让学生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有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孩子的印象,帮助孩子理解、记忆。

教学“竹”字时,我只是让孩子通过图片直观的知道那就是“竹”音是这样读的。没有考虑到怎么样能让孩子第一次认识这个字“竹”的时候就对字的那个钩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年级认数教学反思 篇9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充分给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 找一找” 、“ 折一折” 、“ 比一比” 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但学生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为下节课认识直角作好知识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10

1、灵活运用识字方法

二年级的学生因为有一年级和二年上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大大提高了,而且学生天性好奇、好胜,富有个性化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如:你怎样记这些字?能把你记字的好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吗?这些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富有个性的灵活的识字方法层出不穷。如动作演示法、换偏旁的.方法、猜字谜,加一加、减一减 ,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来记住汉字等等。让学生在独立识字的过程中,交流了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在游戏中识字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东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如开火车认字游戏,玩生字扑克的游戏及小组合作转风车的认字游戏,都让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识记了很多生字。

3、注重在低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篇11

我教学的《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课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用鼓掌来引入左手和右手。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分辨这两只手?从而引入课题(左右)。

探究新知部分,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身体上的左右。

1、说一说。师:“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例)

2、找一找。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同桌合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3、玩一玩。通过老师带着学生玩 “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理解生活中的“左右”,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摆一摆。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说一说。看着摆好的文具,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3、数一数。让学生从左右不同的方向数一数橡皮是第几个?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4、反馈练习:小动物排队。这里创设游戏情境,老师发口令,请小动物们按口令排队,再组织学生用左右来描述小动物们排队的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将“左右”在游戏中得到了实践,实现概念的外化运用。

在联系实际环节我创设了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然后向后转,再说说自己左右的同学,提问:和刚才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发现因为方向不同,所以左右的同学刚好相反。

2、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在公路行驶的情景图,思考: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带着疑惑,在课堂上模拟公路行驶的情景,在体验中再一次感受 “左右”的相对性。

情境化教学是贯穿于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3、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理解左右的性对性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而一年级小朋友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亲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感悟较深。在教学中,我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再向后转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学生对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摆一摆”,然后我问“能不能用左右来描述一下它们的摆放情况?”(说一说),“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数),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上一篇:婚礼流程时间表下一篇:爱牙日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