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2024-10-14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共14篇)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1

《确定位置》是国标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位置”的问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但是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根据这一特点和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座位号,给学生明确了从教室门口的一组为第1组,依次是第2组、第3组……让学生根据纸条上的第几组第几个去寻找自己新的座位。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能很快地找到新座位,有两三个学生找得很慢,甚至找不到座位,原因是我给他的座位号上只明确了第几组,没明确第几个或只明确了第几个,没明确第几组,甚至第几组第几个都没明确,这时我就对学生说:原来生活中蕴藏着数学知识,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确定位置,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通过设计障碍,让学生经历曲折寻找座位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验到确定位置的必备要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激发学习数学的需要,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注重“活动性”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作为知识点进行教学,而要将其设计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于是,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设计去动物学校参观动物做操,参观动物宿舍……等情节,到最后模拟去电影院看电影,帮助小动物找座位等一系列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2

一、坐在学生的位置体验教学方式

教师从课堂内容的设计者、实施者变为学习者、聆听者, 便能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并引发诸多思考。

1.从学具的展示看学生的好奇心

上课伊始, 刘老师给各组学员发学具——信封, 拿到信封的学员迫不及待地打开, 想一探里面的秘密。此时, 刘老师大声说:“谁让你打开的?叫你动了吗?”那声音和语调简直就与在座的学员在课堂上当老师时的声音和语调一般无二。顿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但稍停片刻, 依然有几个学员试图打开信封。原来, 教师和学生都有对新事物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这是“人之常情”式的必然反应。受“批评”的几个学员理由也大致相同:“您不让动, 但我们想动, 您讲操作要求, 我们听不进去。”

于是, 问题引发了:我们是应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任由他动学具, 还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效率而听教师的指挥统一行动呢?良好的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 这毫无疑问。但学生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学生好奇心的满足是不得不关注的。

2.从小组合作的效果看学生的合作方式

在小组合作环节, 学员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制作时积极性很高。五分钟后, 刘老师喊停。九组学员中只有三组学员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刘老师分别让完成任务的小组代表介绍合作与制作的过程, 其他组成员则边听边对比, 并小声议论。然后, 刘老师指出九组学员在合作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有些组一听到命令便立即动手做, 于是出现了争抢材料和拼图重复等问题;有些小组听到命令并不急于动手, 而是先观察学具, 找到学具的特点, 再探讨设计操作。结果显示:动手快的小组并没有拼出教师要求的作品, 但看上去动手慢的小组却成功了。

于是, 问题出现了: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小组内是不是要先设计, 再完成操作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如何进行任务分配?

3.从课堂教学实效看分层教学的需求

接下来有三个教学内容:一是观察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特点, 二是通过翻转滚动模型分析“面”在运动中的特点, 三是从长方体中截出最大的正方体。安排这些教学内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让学生形成三维空间的观念。

可以说, 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难度越来越大。在整节课的解题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学员渐渐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仅有三五个学员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配合教师把课上完。畅谈感受时, 好几个学员直言不讳地说:“一开始我是想好好听、好好表现, 可后来我是真弄不懂、搞不明白, 就不想跟了。在这节课上,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学困生。今天坐在这里当了学生, 才知道当一个学困生有多么难受。”

最后, 学员悟出两点:一是建立认知需要时间, 需要分解知识点进行逐层理解与消化;二是“分层教学”十分必要。可是如何通过分层设计、分层教学满足诸多不同需求的学生呢?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式

在授课之后的大讨论中, 学员们围绕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问题畅所欲言。有些学员提出:“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做也不好, 那样做也不好的问题, 到底该怎样做才好呢?”其实,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的看法有三点。

1.走近学生,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

在备学生环节, 应舍得花功夫、下力气, 以便根据学情及时调整适宜性, 科学地把握课堂生成的教育现象, 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简言之:走近学生,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每个问题、每个情境都不一样, 对此, 教师应总结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经验, 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3.辩证思维, 没有最好, 但求更好

教师只要在确定方式方法时, 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拓宽思路, 注重在备课中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更大限度地提供选择性, 便能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三维目标;情感;价值观;小学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

点。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各种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诠释,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处于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水平,是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新课标中四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记流水账,语言枯燥、单调,不能清除表达内心所想,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

在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没有思维发散和想象的机会,造成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写作。在作文评阅阶段,由于作文量大,看起来耗费精力,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缺乏针对性;在作文讲评阶段,教师容易忽视该阶段的讲解,只是采用范文朗读让学生学习,这样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量不足,作文素材积累不够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写作语言,而事实是教师重视语文教材的讲解,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作业,但忽视学生阅读作业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也忽视阅读作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完成作业教师也不能发现,同时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成绩提高没有明显效果,总之,师生都没有摆正课外阅读的重要位置。

3.阅读、练习、写作相脱节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

阅读是作文写作的基础,练习和写作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而就目前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任务落实不到位,教师在上课更多的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于课下的阅读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学生的作文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写作的机会,由于作文从学生写作到教师评阅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因而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忽视。

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作文能力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小学阶段打好写作基础,为以后初高中的作文奠定有利条件。

1.重视并落实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写作来说,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来激发起写作欲望,是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布置适合的阅读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美句妙词摘抄下来,每节课由一名学生分享给大家他收藏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推荐一本书籍,以及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等,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有话可说。

2.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写作潜力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的短篇作文练习,不拘泥于作文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任思想自由放纵,这样让学生形成了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抽象世界,有利于以后作文的写作。教师还可不定期的开展作文讨论课,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作文写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打好写作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贯彻和落实,例如,在进行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遇到适合作文写作的词或者句子时提醒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学习一下,在教材课后的阅读资料里也可以总结出作文写作的词句,同时,除了教学资源外,来自生活的信息资源更能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个念想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激发起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唐友发.浅谈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材料积累.中外教育研究,2010(8).

[2]易海林.小学中年级习作有效教学初探.快乐阅读,2012(15).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

街小学)

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4

我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路,设计丰富多采的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决,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班上某个同学的位置,引出列、行的概念;

2、通过座位图引出列和行,结合列、行让学生参与活动,加深学生对列、行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引导出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知道这个人所在的列和行,可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

3、用座位图变为点子图课件让学生参与思维,在准备的点子图上找出小军、小娟、小强的位置,并用列行来描述;

4、课件出示点子图变为方格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位置在点子图和方格图中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对来描述位置;

5、课件辅助,完成例题。

6、学生课堂活动,根据数对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让学生认识进一步来理解数对的意义,(2,3)(2,6)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这两个人在同一列;(5,6)(7,6)数对中第二个数表示行,这两个人在同一行。

整堂课教学环节连贯,学生自主性强,教学效果较为满意。但在教学后,同样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课堂活动,根据数对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这个活动可以放在游戏眼疾手快之后,这样知识变的连贯了,知识深度有了。

2、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对起始列和起始行的理解和掌握,否则,学生容易把第二列和第二行看成第一列和第一行;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5

首先,教学中我让孩子通过“找第二个”感知到确定位置需要知道“数的顺序”,然后通过让孩子找在4排小动物中“找第3个”,体会到有几排时,只是“第几个”是无法准确地表述位置的,需要“第几排第几个”的表述方式。这时再出示小动物的话,让孩子在这些提示语中发现“数的顺序”,最后,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小动物。

二、如何让学生体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做了一些处理。如:在“书架图”一题中,先出现一层书架,让孩子快速找到“新华字典”的位置,再让孩子在三层书架上找到 “新华字典”的位置,通过比较让孩子体悟到“第几本”和“第几层第几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不同情况。再如“电影院”一题,我先让孩子设计座位,让孩子体会到电影院座位安排的特殊性,为后面的确定位置奠定基础,理解电影院两种安排方式后,根据电影票上的“第几排第几号”确定位置,最后出示两张电影票让孩子分辨是哪一种座位安排的情况。在活动中,孩子运用方法解决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处理好的环节和困惑之处。

1、在处理例题时

例图“从左往右数”和“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是同一个小动物,对孩子是不是明确数的顺序没有检查到,同时有孩子在找“第几个”的时候出现错误,我本该让孩子纠错,可是孩子当时说不出自己的想法,一带而过,留下遗憾。接着在感知数排的顺序时,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第一排是最前面的一排,没有质疑,这时再从动物的话语中感知“数的标准”需求性就不是很强,不利于孩子形成先分析“数的标准”再开始确定位置的意识。

2、在处理“生活情境题”时。

因为每个练习题的基本目标类似,分别感知“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号”。教学流程难免雷同,教学设计中,也考虑到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如何让孩子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但是活动设计上没有兼顾到高效和形式上的丰富。

3、最后一道练习的处理。

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反思 篇6

赖筱菲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成功之处:

1、以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以本班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小组合作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积极探索。认识数队后更是踊跃参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备课充分,联系实际,课堂气氛活跃。由于备课时既考虑了教学内容,又联系了下围棋时棋子位置等生活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7

感性阅读,是当前许多教师迷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以文本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只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视域里。

而理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理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理性阅读的目标诉求———学习文本的表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语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听、说、读、背、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言语学习场”,在规范的言语材料中悟得语言的法则、形成自己的语感,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言语活动———说、写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语生长。特别是像《黄河的主人》这样的名家名篇,更值得教师去研究言语材料,将作家言语表达的密码揭示给学生。

许多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把教学落脚点放在“品读课文语句,体悟艄公的品质”这个层面上,而对“烘托”这一写法,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关注词语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将“烘托”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回归。

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描述中,虽没有要求本学段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但是《黄河的主人》所在的单元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此时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表达作用,领略文本的表达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

目前,教材仍然以情感主题为单元来安排选文,这就更需要每个年段的教师理性地思考每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习文本的什么表达方法。比如,一、二年级重点学词学句式,三、四年级重点学段式,五、六年级重点学篇式。如果教材的单元安排能按照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为系列,循序渐进地训练,梯度螺旋地上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愁不提高。

二、理性阅读的方法诉求———显化学习的过程

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在言语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就是对具体表现在言语中的意义结构的改变,也即‘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运用的“烘托”的写法,是将与艄公有关的景、物、人与艄公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突出艄公的形象,是作者比较思维的显现,亦即作者“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

作者的比较思维,给了笔者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比较”这一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由浅入深,从词语比较、语句比较、篇章比较,最后到课外的练笔,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时间充分,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可以说,比较,是笔者提供给学生打开文本言语密码的一把钥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是学法指导的显性化。

笔者将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呈现如下:

【教学环节1】词语比较,在句式表达中巩固理解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先考考你们对词语掌握的程度。谁来读这两个词?

生(读):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比较相近,都是形容比较害怕。

师:再比较,它们的程度一样吗?

生:“提心吊胆”应该是微微害怕,“胆战心惊”是十分害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那你会用吗?谁来填一填?(出示练习)

生:手里拿着成绩单,我(提心吊胆)地往家走。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胆战心惊)、心跳加速的感觉。

师:请问拿着成绩单,你为什么不填“胆战心惊”?

生:因为拿着成绩单没有那么害怕。

师:那么站在悬崖边为什么胆战心惊?

生:因为悬崖非常高,关系到生命,让我感觉很害怕。

师: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像这样的近义词很多,我们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察觉它们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教学环节2】语句比较,在合作探究中体悟写法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段落。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6和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个段落,并用红笔把不是写艄公的句子先去掉(如下图)。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较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得说出理由。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看法。(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我不禁提心吊胆”不能去掉,因为这和“艄公却很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我觉得“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句话也不能去掉,因为这些乘客以前也坐过,他们知道那个艄公身系乘客的安危,也很熟练,不会有生命危险。衬托出艄公技术高超。

生:乘客既然能表现出谈笑风生的神情,说明他们对这个艄公的技术很放心。

师:平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哪些人谈笑风生?

生:我看见一些老奶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生:亲戚朋友们很久没有在一起,团聚的时候谈笑风生。

师:同学们发现,我们说的这些谈笑风生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

生:在安全、悠闲的情况下发生。

师:可是乘客们在哪里?

生:黄河上。

师:从“谈笑风生”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了一个驾驶技术很好的艄公。如果他的驾驶技术不好,乘客们在船上就有可能提心吊胆。

……

师: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大家请看,他本来想写的是艄公,可他偏偏不用太多的句子去写艄公,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乘客、黄河、筏子,通过写这些和艄公有关的景、物、人,来为写艄公服务,这种方法叫烘托。(师板书:烘托)

在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能体会作者运用“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在学生了解了“烘托”这一表达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寻找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也在烘托艄公的品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表达,深入体会“烘托”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3】篇章比较,在略读训练中强化写法

在学生了解了《黄河的主人》所运用的“烘托”的表达方法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读苏联作家尼古拉斯的《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略读短文,并比较一下,《大森林的主人》和《黄河的主人》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明白《大森林的主人》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写了大森林的主人猎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正面描写,而《黄河的主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侧面描写,也就是烘托,从而让学生对烘托与正面描写这两种写法进行区别,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理性阅读的价值诉求———隐形文本的情感

感性阅读执着于文本情感的渲染和品读,其实文本的情感不需要着力去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本所受到的情感熏陶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讲,作用微乎其微。

理性阅读,不是忽略文本的情感主题,而是将情感变成一条暗线,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对艄公品质的感悟,笔者就将其淡化处理,隐藏在主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表达中自己去体悟。

在课的结束,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最后,笔者的课堂结语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一切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精读到课内拓展《大森林的主人》的略读,再到课外《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的观看以及以“学习的主人”为题进行的习作练笔,都是以本文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的。虽然笔者整节课没有一个环节讲艄公的品质,但学生在体悟《黄河的主人》“烘托”写法时,在比较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时,已经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了对情感态度的学习和迁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精神气质,立志成为生活的主人。

理性阅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说、写的表达空间,更多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在说、写等学习活动中自然倾泻,从而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的自由生长。

摘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直线 圆 位置关系 合作 主动 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九年级下册《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在这一章中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为后面学习切线、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证明、计算等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轻松、自然、融洽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或与他人合作去学习数学.用观察、猜测和归纳的方法获取知识,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一个舞台,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现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板书课题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看课本P127到P129,练习前面的内容并思考:(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6分钟后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

点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自学.为使学生学得紧张,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片断(二):完成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一的设计构想:主要检测学生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一.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有困难的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片断(三):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的设计构想:围绕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设计的.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让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说出依据或方法,若说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点评:这是一个从自学实践到感知内化的过程,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得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回答出错,其他学生帮纠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片断(四):小试牛刀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则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r=2cm;(2)r=2.4cm;(3)r=3cm.

设计构想: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道题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检测方式:三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大家都做完后,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找出板演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到黑板上纠错.

教师点拨:横向分布点评.先评第一步:要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应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本题已知圆的半径,由此要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应过点C作AB的垂线.再评第二步:运用相似法或面积法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后评第三步:位置关系判断正确与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这节课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者.组织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和伙伴.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活动外,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个性得到了张扬.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使学生走上了课堂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教材中结合学生座位的具体情境,说一下图上的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数对”的表示方法,说一说图上或班级同学的位置,根据所给的“数对”确定现实中物体所在的位置。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第一学段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学生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空间,看到和接触到首先是三维空间,应以此作为有效教学的起点进行“数学化”的过程,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经历由第几列第几行抽象到数对的表示方法的过程;灵活运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中的事物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利用学生熟悉的座位进行行和列的教学,从而引出数对,这个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使用自我探究和课件演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理念】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体现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2、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唤醒学生已有对确定位置的认知需求,3、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4、关注学生的每一分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

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亲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学书、方格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夸奖一位同学,不说名字,只是说:“这位同学现在坐的特别端正,眼睛始终在关注着老师。大家想知道我夸得同学坐在哪吗?”此时,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其实这位同学就坐在那。”学生开始乱猜,教师及时问:“为什么还没猜对?”学生回答:“因为你没有告诉我们位置。”引出课题: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采用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进入到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同时教师故意让学生猜那位同学坐在哪,体现出确定位置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和自己紧密联系。】

二、探索新知:

1、教师提出:“你能说出你自己的准确位置吗?学生自由发言。师:我听明白了,同学们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就把一个人的位置确定了,不过同学们有从门口开始数的,有从窗户开始数的,有正着数的,也有到着数的,因为标准不统一,所以说法也不同。看来为了便于人了解,有必要统一标准。我们就把门口这一组定为第一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好吗?

2、师: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板书: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可以吗?

师:你们说的陈老师都跟不上了,能不能少写点儿字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第几组第几个呢?(学生讨论师下组辅导)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可以用图形、文字、数字,要求是能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准确地找到你的朋友。”(提示学生正面写名字,反面写位置)

教师观察学生的书写状况,并挑选几名有代表性的写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基础。(其中有画图、有文字、有数字)

教师实物投影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卡片,教师让学生自己解释,师生共同发现不但语言表达繁琐,而且很难确定出学生的位置。教师及时总结:“看来每一位同学的方法都不一样,方法不但多,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提出建议:都用一种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让学生体会统一表示位置的方法的必要性,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简洁,精炼,所以学生的方法很难让所有的人教师利用这样的时机告诉学生统一表示位置的方法。】

3、认识数对,理解数对中数字的意义:

都接受,此时教师出示小青班上的座位表,把小青班上的同学从左往右分成5组,每组5个,让同学们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在哪里。学生说出:小青在第3组第2个。(板书:第3组第2个)教师让学生观察现在新学习的方法和刚才自己的方法相比哪种更好?学生一致认为新的方法好。教师提出异议:“在老师看来这种方法仍然不够最简洁,你能用更简洁的方法表示出小青的位置吗?”

学生积极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教师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方法。

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共同点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2)介绍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读作:三二。

教师提问:“你知道数对中的3表示什么意思吗?2表示什么意思呢?逗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3表示第3组,2表示第2个。逗号可以隔开两个数字。”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小华、小敏和小霞的位置。【教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用数对表示第几组第几个,而是让学生自己创造更简单的数字和符号来表示位置,这样不但让学生理解数对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理解数对中数字的含义。另外又通过练习第几组第几个与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让学生理解数对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4、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说一说你们班同学的位置吗? 请你用坐标确定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1)请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是5的同学站起来,依次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同学听听说得对不对。(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请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是2的同学站起来,依次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同学检查并找出这些数对的特点。

(3)想想(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

小结:用坐标确定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

三、实践应用。(PPT演示)

1、练一练第1题:

⑴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使用方格图上的点来表示位置(演示课件请在图上找出学校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⑵说出其它建筑物在什么位置,并小组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⑴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并说出个景点的位置。

⑵找到小敏的位置,并标出她去溜冰场的路线。

3、小游戏:看看谁的眼睛最亮。

四、扩充知识:

出示神七英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谈话: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大朋友,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对,他们就是神七的大英雄,2008年9月28日,神州七号飞船在围绕地球45圈之后,准确降落在咱们中国内蒙古境内,你们知道科研人员为什么能让飞船准确而迅速着陆吗? 教师介绍: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度,东经116度。这里面还蕴含着很多的数对的道理哪!

五、总结: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10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的功能来帮助学生认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进而使学生对左右的认识逐步深入。

二、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三、重视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上、下”“前、后”“左、右”这三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是学生理解位置关系的重要表现,学生不仅会按照“指令”摆放物体,同时也能够用比较规范、流利的语言表达物体的位置关系。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事件进行审视、分析、质疑和追问,从中总结出概念化、理性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经验教训。高效的教学反思不囿于一时一事的所得和止于眼前的成绩,而是致力于课堂生命的厚重、教育灵魂的修炼和师生人格的完美。高效的教学反思有赖于对价值定位、思考工具、问题根源、有效操作的深度追问。

■深度追问一:价值定位是否正确■

判断一个事实是否有意义的依据是隐藏其后的价值预设。只有价值定位正确的教学反思,其结论才有借鉴意义,其行为方能引导教师走出“日用而不知”的惯性状态,从教学的瓶颈中解放出来。比如说课堂提问,有的教师能在一节课内提出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问题,而课后一想觉得问题有点多,偶尔也会质疑问题的质量和提问效果,却始终找不出问题的症结,也想不出有效的改进办法。此时,教师如果能舍弃所谓的课堂气氛,追问课堂问题的价值标准,就会找到答案。

评判课堂问题的价值标准是什么呢?著名特级教师周鸿生认为:“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标准是这个问题要有问头、有答头、有讲头。有问头是指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答头是指学生经过思考能答出问题的某些部分,有讲头是指经过讲解后能把教学引向深入。”有了这个目标作参照,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就会主动关注预设问题和学生认知结构间的潜在距离,设计出科学、合理、富有情趣和启迪价值的问题,自觉地控制课堂提问的数量,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实现课堂提问的高效。

■深度追问二:思考工具是否科学■

反思是要讲究工具的。教学反思工具既要有科学意识,又要有方法论意识。比如遇到“一个问题讲了三遍学生还不懂”的情况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认真、脑子笨,而应该反过来想一想:一个问题讲三遍都不能让学生明白,是不是我自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出了偏差,是不是我自己的思考角度或表达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我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缺乏了解,这才导致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无法激起学生行动的改变。

再如学生厌学,如果我们仅仅从学习成绩、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中去找原因,有可能得不出准确的结论。因为培养兴趣不是依靠表面的肤浅的刺激,而有赖于学生主动探索和亲身体验所获得的内在快乐。一旦我们带着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去反思教学活动的心理条件和行为要求时,就会发现恰恰是由于我们教师过分注重培养知识、技能,长期忽视对学生心灵状态(如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等)的关照,消解了学生体验的乐趣、怀疑的精神以及探究的欲望,浇灭了学生对于发现和成就的渴望,造成学生越学越没劲,从而逃避学习,厌恶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应该有敏锐的思维力度、宽广的思维视界、灵活的思维角度,既关注教师自身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又把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从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出发,关注其想法和做法,体察学习状态,感知思维障碍,鼓励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和解释生活现象,探究事实真相,从中体验到知识的归属感和应用知识的自豪感。

■深度追问三:问题根源是否彻底■

加拿大著名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说过:“不能只把现象当做一种方法,应深信现象是一门学问,其方法确实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个性。”追问问题的根源,就是透过课堂行为的表象,追溯知识、方法、技能的思想根基。追究的彻底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但进行中医式的经验总结,而且进行西医式的解剖和病理、药理的机制研究;不但思考我是怎么做的,这样做效果怎么样,还要分析造成低效或无效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如果更有效的做法无法实现,那么就要分析障碍在那里、怎样去克服这些障碍,等等。

比如学生做题时常常会犯低级错误,把一些很容易做的题目做错。对此,浅层次的反思结论是“马虎”,然后教师归纳出一些免疫性措施来预防学生规律性的错误,但结果是老师天天强调不要马虎,学生的低级错误依然如影随形难以克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未能对症下药地给出有指导意义的改正方法。实际上,学生犯低级错误,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审题错误、概念错误、运算错误、抄写错误、涂改错误、笔误等。明确了这种根源性的东西,就有了分析的基础。再如对于简单的运算错误,可能有训练不到位的原因,有概念不清、算理不明的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思维速度大于手写速度的原因等。而以上的分析还只是追究简单的运算错误根源的第二阶段。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进入分析和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发生低级错误时的答题情景和心理状态,或者研究学生的草稿纸、练习本等记录学生答题过程的文本资料,分析出学生简单的运算错误出现在哪些环节,从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重现率,节约学生的智力成本。

■深度追问四:反思结果能否操作■

回归教育、反哺课堂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总结出一些教学策略,但是如果这些经验不具有可操作性,这种纸上谈兵的反思结果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归纳出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大致有6种:①想不通(如一些抽象概念);②想不到(如几何证明中的添辅助线);③理不清(如有较复杂较繁琐或较多步骤的证明和计算);④分不开(比如一些内涵相类似或外延有重叠的概念、定理等);⑤连不上(知识准备不足和知识遗忘);⑥想不透(生活经验不足)。但高效的教学反思绝不能止于此,而要继续追问突破上述难点的策略和行为规范。例如,对于难点①,可继续追问如何运用具体形象的事例进行解释,如何指导学生改变思考角度,如何设计活动形式等;对于难点②,可继续追问如何将问题分散处理,如何在课前预伏、在课内实现小步子、慢推进等;对于难点③,可继续追问如何进行条理化、有序化,如何在解题的过程中实行一步三问、思前想后、有理有据等。

一年级下数学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2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位置

1、小游戏:听口令,作动作

2、介绍小朋友位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他(她)在哪。

二、感知位置。

1、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自己的座位,每个同学周围都有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2、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4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3、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13

本篇课文是三年级段选学课文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此次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太阳》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从而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此外,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优化练习设计提高语用能力”,因此,我通过填写表格来锻炼学生概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反思本次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完美。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领悟。

从整体上看,其一、时间没把握好,每个板块的用时分配不均,导致教学内容超时。其二、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言简意赅,有些问题的陈述不够明确。其三、老师的牵引痕迹明显,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其四、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学生概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个知识性目标上。其五、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表格的填写。

从教学上看,由于我的教学设计环节上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再加上自己对于表格所要填写的信息表述不明确,导致学生拿着表格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在课堂上采取了分步共同完成的策略,但是也正因此,导致我在这个版块上的教学出现了较为混乱的思路。出现如此混乱思路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教学学生如何提取信息这个能力上的学习,没有细化步骤,让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学生在填写的同时又需要兼顾说明方法的认识,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这两大个教学重点,再加上时间较紧,使得学生在后面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落实上也就出现了不是很理想的效果。

浅析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篇14

关键词:数学课;基本运算;应用题;活学活用

四年级的数学课可以说也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假如说前三个年级的数学课有的同学可以依靠记忆和单一的解题思路就可以答得很圆满,或者是说一个简单的公式只要记得牢靠就可以解答多种类型题目,并且它利用多种公式多种解题思路,更具多元化。

那么我来举个教学实践的例子: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中最令学生们好奇的新内容莫过于那好动的小数点了,那么对于这一从未见过的新鲜内容又该如何去教学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学习时会比较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和改变,特别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掌握。我在课中就会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一组数据:9、0.9、0.09、0.009,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考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通过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其次,探索、猜想、验证。教学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的两个式,通过比较后,让学生自主比较第二行式子,并在各个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变化情况,接着利用练习巩固知识,在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后,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然后互相交流探讨,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实质。

二、灵活应用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一)基本练习

让学生观察两排数,说说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数是怎样变化的。

(二)加深练习,通过判断

先让学生诊断,然后对症下药。

(三)提高练习

赛一赛,谁最聪明,出示一个数,向左向右移动多次,让学生看谁先得出结果来,这样的话学生们兴趣也提高了学得也快了。

还有一个章节是对学生们理解能力的考察,那就是三角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是知识点非常多的内容。以下五句话,是本单元有效教学的很好做法。

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有:什么叫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任意三角形,讨论交流得出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然后再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2.让学生分组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教师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通过预习与分类的探究,能够将三角形分为三类,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形成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

按角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探究出它们的概念。

(2)按边分类

教师在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后即可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然后再来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类。

这样的话,对于三角形学生们就会记忆深刻了。

参考文献:

薛金星.小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小学校落成庆典上的致辞下一篇:绿化工安全生产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