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位置教案(精选11篇)
认位置教案 篇1
课题:
认位置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重点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
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⑴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⑵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⑶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⑴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⑵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2题。
⑴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⑵小给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⑶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景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景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景3:(投影演示冰霜)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霜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景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位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不一定能准确进行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因而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和前后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由于学生认识上下、前后比较容易,而认识左右较难,所以教材先安排上下、前后的方位学习,再安排认识左右的方位学习。“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教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二单元目标要求
1、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学生能按下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三单元设计意图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
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
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四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认位置教案 篇2
校内研究课,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初次教学主要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
首先通过上课发言举右手认识左右,找一找自己左面与右面的人或物品;接着完成教材第10~11页的第1、2、4题,巩固对上下、前后和左右的认识;然后运用“() 的 () 面是 ()”以及“() 在 () 的 ()面”这两种句式,描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最后根据指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摆出相应的物体。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分辨清楚上下、前后、左右,对于运用上下、前后去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在运用左右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时出现了问题。当描述“自己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一个物体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以及“一个物体在自己的哪一面?”这三类问题时,学生出错率较低;当描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时,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困难。在教师不断强化之后,学生的错误率仍然较高,原本计划运用动手操作掀起本课学习高潮的一个环节,结果却比较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找了课堂里出现的一幅图与班级里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现摘录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想法:
师:看看这幅图 (图1),你知道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1:篮球在足球的左面。不对,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为什么一会儿说左面一会儿说右面呢?你是感觉到谁在左面,谁又在右面呢?
生1:篮球在左面,足球在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篮球在我的左手这面,所以篮球在左面;足球在我的右手这面,所以足球在右面。
师:现在你能够说清楚,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吗?
生1:篮球在足球左面。
……
师 (站在生2的左手边):你能说一说,老师在你的哪一面吗?
生2:老师在我的左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你在我左手的这一面,所以在我的左面。
师:你看图 (图1) 说一说,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2: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足球在右面,篮球就在足球的右面了。噢,不对,在左面。
从上述的交流可以看出,对于左右,学生的理解停留于自己的左右手,并没有真正理解左面和右面的意义。所以,在课堂里让学生描述位置关系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则能够借助于左手右手来判断左右。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运用“() 的 () 面是 ()”这种句式来描述,因为问题里面有方向词的提示,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起左右手的经验来判断左右。当运用“() 在 () 的 () 面”这种句式来描述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仍然停留于身体上的左右手,未能把自己对左右手认识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物体中,形成对于左右的空间理解,再加上对判断左右的参照物把握不准,导致在判断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左右的含义,找准参照物,灵活运用左右来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呢?备课组的老师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 基于自身,认识左面和右面。
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方向,都是从人自身出发去确定的,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经验类推到其他的物体中去。上下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竖直的方向为标准,前后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面朝的方向为标准,上下、前后两组方向的确定标准与人的行为有一致性,在判断的时候较为容易。左右一般通过个人的个体行为来确定,然后不断强化记忆形成理解,由于个体行为本身有不确定性,以及行为本身的固化需要一定的时间,造成了学生在左右认识上出现了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认识左面和右面:
师:小朋友们,上课发言就举右手,像老师一样,举起你的右手。想一想:你的右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右手可以写字。
生:右手可以拿筷子。
生:我右手上有个痣。
……
师:你能够找到右耳吗?右眼、右腿呢?
(学生找出了右耳、右眼、右腿)
师:在老师的右手、右耳、右眼、右腿的这一面是我的右面,能够指指你们的右面吗?
师:老师的另一只手是左手,举起你的左手,说说你的左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左手写字的时候用来扶着本子。
生:我喜欢用左手拿勺子。
……
师:你能够找到左眼吗?左耳、左腿吗?
(学生又找到了左眼、左耳、左腿)
师:你的左面在哪里呢?用手指一指。
生:我的左手、左眼、左耳和左腿的这一面就是左面。
师: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的右面坐着谁?左面坐着谁?
生:我的左面是××,我的右面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记得右手,××在我的右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另一只手是左手,××在我的左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左面是××。
生:我记得右眼,我的右眼下面有个痣。××在我的右眼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
上述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行为以及身体上面的特殊标志等个性化的特征认识左右手,然后经历概念的过程性变式,把对左右手的认识迁移到左右眼、左右耳和左右腿,最后以身体上的这些部位为标准去认识左面和右面。通过基于学生的身体部位去认识左面和右面的意义,学生对左右这两个方向的理解与记忆依附着自身具有个性特征的身体部位或个性化的行为方式而存在。
2. 借助自身,拓宽左右空间。
如果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自身左右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是静态的。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描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把认识左右的经验类推到与自己方向相同的其他人身上,借助于自己的左右去理解他人的左右,拓宽对左右空间的认识,为后续在更复杂的情境中理解左右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备课组老师通过下面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左右的认识:
师:请小明、小芳和小冬三个同学起立 (如图2),小芳说一说,你在小明的哪一面?在小冬的哪一面?
生 (小芳):我在小明的右面,在小冬的左面。
师:奇怪了!小芳为什么一会儿到左面,一会儿又到了右面?
生:一次说的是在小明的右面,另一次是在小冬的左面,是两个不同的人。
师: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站在不同的两个人的旁边,说出来的方向可能就不一样。你们再看看,小芳在小冬的左面,那么小冬在小芳的哪一面呢?
生 (小冬):我在小芳的右手这一边,所以我在小芳的右面。
师:同座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在我的哪一面,我的你的哪一面?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指名发言)
师:听了刚才小朋友们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在我的左面,我在××的右面,两次说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生:说他在我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我的左手说的;说我在他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他的右手说的,两次看的左右手不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人作为参照物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及两个同学互相描述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在描述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那么描述的左右方向也不相同;如果确定了B在A的左面,那么也就确定了A在B的右面,理解左右两个方向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拓宽了学生对于左右空间的认识。
3. 超越自身,压缩思维过程。
左右虽然是动态的,如果确定了描述左右的参照物,在特定的空间和情境中,左右两个方向就确定了。在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时候,有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容易找到描述左右的参照物。但是,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缺乏自身的参与,学生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之间位置关系时,要进一步强化学生选准参照物的意识,压缩思维过程,形成对于左右方向的空间记忆。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备课组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调整:
师:你们能够说说文具盒的左面是什么吗?右面呢? (如图3)
生:文具盒的左面是粉笔盒,右面是铅笔。
师:奇怪了,刚才我们依靠自己的左右手、左右耳等来判断左右面的,现在文具盒可没有左右手、左右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自己当成文具盒,利用我的左右手来想的。
师: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在判断生活中物体的左右时,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左面或者右面来帮助思考。现在谁来说一说: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
生:文具盒在铅笔的左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右面。
师:想这两句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一次把自己当成铅笔,第二次把自己当成文具盒。
师:为什么一会儿把自己当成铅笔,一会儿当成文具盒?
生:一个说的是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铅笔,然后去想左面和右面;一个说的是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文具盒来判断左面和右面。
(看图进行快速填空练习,用“( ) 的 ( ) 面是 ( )”以及“( ) 在 ( ) 的 ( ) 面”这两个句子进行练习)
师:你们在说这幅图的时候有什么窍门? (图1)
生:“篮球的左面是什么?”就把自己想成篮球,想左面是什么。
生:“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足球,然后再去想左面还是右面。
师:看来,要想说得又对又快,首先要想到把自己当成哪一个物体,然后确定好左面和右面,这样就方便多了。
通过描述生活中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把刚才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经验主动迁移,把自己当成图中的物体确定左右,然后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左右方向的记忆从借助于身体中具体的部位记忆走向空间记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的最后进行描述两个物体位置关系的比赛,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想到了要准确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要找好确定左右方向的参照物,然后再去判断,自动压缩了思维过程,提高了描述两个位置关系的正确率。
认位置教案 篇3
教科书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ァ跋胂胱鲎觥蓖ü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痹诰咛宄【袄锾寤嶙笥业奈恢霉叵担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蹦馨醋笥业姆轿灰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痹谑煜さ那榫持懈惺苁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判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蔽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蓖ü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叵怠*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 “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注意叙述完整,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2毖⊥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毖『崤爬锶个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 B C),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
一个物体而说的。所以在描述某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它在谁的左边(右边);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应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卑谝话凇(“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
2彼狄凰怠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即它在谁的左边,它在谁的右边,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位同学或某一个物体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描述物体位置。由于学生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说法、摆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不同的说法、摆法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若学生有疑问应及时组织讨论予以解答,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勰睢#莳
3闭疽徽尽*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与其他小朋友同向),2号站他的左边,3号站1号的右边,4号站3号的后面,5号站2号的前面,6号站3号的右边,7号站6号的左边等。
4碧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评: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判摹*]
四、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都是*右走,谁走错了”。
[评:在图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就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嘌。]
[总评]
第四单元 认位置 篇4
认位置
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
认位置,教材第9到10页内容。
教材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为今后认识物体、图形,学会观察,学好数学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用处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境,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学生认识上下、前后比较容易,而认识左右较难,所以教材先安排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安排认识左右的方位。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要结合教室里的实际情境进行,让学生看着课桌面上的物体或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物体说一说位置关系,要恰当控制学习的难度。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国获得充分的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认识上下、前后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认识。其次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生借助已有的对左右手的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摸右耳,右手摸摸左耳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逐步掌握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示,理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左右的认识。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认位置 小一数学教学设计 篇5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体验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例题
1. 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光荣的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会拿起笔写很多字了,对吗?现在,请大家举起我们平时写字的手来。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举起的这只手叫什么吗?那没有举起来的这只手是„„?
谁还有区分左、右手的好办法呢?
谈话: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们的身上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设计意图:在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位置关系中,体会左、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直观感知左和右,为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小游戏: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充分感知左和右。]
2. 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们上课坐得多整齐啊!你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左和右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如果有的学生说“小明坐在左边”,则启发:这样说不够完整,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坐在谁的左边吗?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后汇报。
[设计意图: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要明确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学生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习惯这样的表达。教师利用教材上学生上课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描述两个人的左右关系,初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联系教室里的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或竖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所处的位置。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而不能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由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过渡到三个人的左右关系,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自觉采用完整的表达。]
3.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关系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巩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前、后的位置关系。]
二、巩固深化,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星期天,小熊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小熊都买了什么?
提问:每个小朋友可以选一样,但是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让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设计意图: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观察、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把小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
3.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第5题可让学生先看图说,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说。
三、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提问: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课题:认位置)
谈话:课后,请小朋友们用你们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说一说,好吗?
认位置教案 篇6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23分)
1.(5分)按顺序写数.
2.(2分)黄昏时,当你背对太阳,你的前面是_______面,你的后面是_______面。
3.(6分)下面是小芳家的客厅,小芳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动画片呢!
请你说一说。
①坐在小芳左边的是_______,坐在小芳右边的是_______。
②小芳的前面是_______,后面是_______。
③电视放在桌子的_______面,桌子的下面是_______。
4.(1分)绳子长的是_______。
5.(2分)比89多1的数是_______,少1的数是_______。
6.(1分)有6个同学面朝东站成一行,每次只能有5个同学向后转,则最少要做_______次就能使全部同学面朝西.
7.(2分)用2、3、4、5、6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_______×_______.
8.(1分)按照要求写出下面各数.
写出一个最大的两位数,这个数是_______.
9.(2分)写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604=_______+_______
10.(1分)500名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数“1,2,3”报数,凡报到1和2的离队,报3的留下,向左看齐再重复同样的报数过程,如此进行了若干次后,只剩下两位同学了,这两位同学在开始的队伍中位于从左到右的第_______ 个.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1.(2分)小猴重,小兔轻。
12.(2分)在同一方位,看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面?
看到四个面。
13.(2分)阳光下的人影与人的左右是相同的。
14.(2分)站在水边,人的倒影与人上下相反,左右相同。
15.(2分)小法官,巧判断.
如果你面向东,那么你的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三、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6.(2分)用一块长12米、宽8米的长方形铁皮剪成半径是1.5米的小圆(不能剪拼),至多能做()个.
A
.11个
B
.8个
C
.10个
D
.13个
17.(2分)“162×7○1200”,比较大小,○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B
.<
C
.=
D
.÷
18.(2分)
在的下边的是()。
A
.B
.C
.D
.19.(2分)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右面是()。
A
.东
B
.西
C
.北
20.(2分)△的左边是○,△的右边是□,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四、应用题
(共5题;共22分)
21.(2分)从左数圆柱排在第_______,从右数排在第_______。把右边的4个图形圈起来。
22.(5分)伸出你的小手,认一认,你能分辨出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
23.(5分)把不同类的圈出来.24.(5分)圈一圈,涂一涂.
从左往右数,把第3个圈起来;再从右往左数,把第4个涂上红色.
25.(5分)△在□的左边,○在□的右边,☆在□的下面,请把它们的位置画在空格里.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23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1-1、12-1、13-1、14-1、15-1、三、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6-1、17-1、18-1、19-1、20-1、四、应用题
(共5题;共22分)
认一认教案 篇7
1、 学会10个生字,学会新偏旁“门字框”,理解“工厂、广大、干什么、千年、自己、已经、问好、方向、外面、到处”等词语的意思。
2、 会用“比一比,认一认”的方法学习生字。
3、 能在实际运用中区分、运用形近字。
4、 能任选一两个新词说写一句话。
5、 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
重点:初步学会“比一比,认一认”的方法学习绳子,从而达到巧识字的目的。
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分清形近字,辨别两个字的异同点,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认生字,指导书写,口头组词。
2、 会用“比一比,认一认”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明确目标
1、 学习生字有很多方法,回忆一下。
2、 这节课,继续学习“比一比,认一认”的方法学习形近字。
二、 教学生字词语
1、 出示“外——处”:比一比,有何异同?(音、形、义)
2、 其余的字请大家用“比一比”的方法自己学,也可分小组学。
“广——厂”:厂翘舌音,广三拼音,组词。你知道哪些厂?用“广大”说一句话。
“干——千”:干第一笔横,千第一笔是撇。组词。
“已——己”:已字出头,己不出头。用“自己”“已经”说话。
“问——向”:“问”是门字框,写时要注意先写点。组词。
三、 指导书写。
四、 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生字,选字填空,说话训练。
2、 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 巩固生字,听写词语。
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这些生字的异同。
听写生字,听写方式可多样。
二、 朗读课文
三、 选字填空
厂 广
( )大 工( ) ( )告 ( )房
外 处
到( ) ( )面 校( ) ( )国
问 向
早上,我( )太阳( )好。晚上,我( )月亮( )好。
己 已
我( )经学会自( )洗手帕了。
四、 读写句子
1、 先读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能珍惜工人的劳动。
2、 抄写句子,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注意标点。
3、 写完后读一读。
认一认祖国政区教案 篇8
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教材简析
《认一认祖国政区》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中的第3课《认一认祖国政区》。本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祖国,通过地图学习、收集资料、进行探究等学习方法,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形成比较全方位的了解,从而由衷产生爱国之情。认识行政区划分只是了解祖国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在学生掌握了初步识图能力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虽然知识量较多,但是如果老师能把难理解、又很抽象的政区图这个难点处理好,学生学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名称、位置、简称等),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不可分割。
3、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谈话:很高兴见到你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风景图片作为见面礼,请欣赏。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地名。
(1)天安门——首都北京(2)承德避暑山庄——河北(3)大草原——内蒙古(4)黄鹤楼——湖北(5)桂林—— 广西
(6)兵马俑——陕西西安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风景如画,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有这一切,多么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自豪呀!谁能帮老师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地方?。
很显然,要在这张地图上指出来并不容易,现在让我们换一张试试?谁来找,为什么这次能这么快找到呢?
因为这次有划分成一块一块不同区域并且有不同颜色,相邻两块区域的颜色不同,并有文字标注。
(二)、学习中国行政区划图。
其实这一张就是我们祖国的行政区划图,简称政区图,而这些颜色各异,形状不一的版块我们就称之为:政区。今天,我们一起走出家乡,迈向全国,到祖国的各个角落走一走,认一认祖国行政区。(板书:认一认祖国政区)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祖国分成这么多不同的政区吗?现在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课本36页,思考屏幕上的四个问题。
(二)开展学习活动: 1.政区知识学一学
请同学们翻开书36页,结合课前预习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然后抽生反馈所获取的信息。
(1)什么叫政区?(政区,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省、自治区、直辖市。)(2)为什么要划分政区?(因为我们国家太大了,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它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
(3)我国有多少个政区?(34个)(板书:34)
(4)政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许多省与省的分界线是按照江、河、湖或山脉自然形成的。)
2、政区种类分一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的政区有34个,这34个政区可以分为哪几类呢?每一类各有多少个?(抽生反馈)
(1)23个省。(2)5个自治区。(3)4个直辖市。
(4)2个特别行政区。
(板书: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
3、政区名称读一读(1)
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怎样理解自治区?(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怎样理解直辖市?(即“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辖的城市”,直辖市在行政上的单位是一级行政区、与省同级)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一百多年前,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香港和澳门轮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在1997年的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2)(课件出示政区图)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出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请同学们快速地在政区图中找出来读一读。并抽学生反馈信息。
剩下的就是23个省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一认好吗? 一边指图一边引导
东北三省有?(我们称为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山海关以南有?山西、河北、山东
沿海政区有?(这些政区经济较发达)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我国最南部的政区是?(天涯海角指的就是这里)
在我国辽阔和海域上,同学们千万别忘记一个岛,它就是?台湾(台湾省 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贯穿中西部的有?河南、陕西、甘肃、青海 中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 在刚才找的同时,我们实际上漫游了祖国一圈,认识了各个政区的名称和位置。你们能记住它们的位置和形状吗?
北京和河南省的形状。(幻灯片)
4、政区简称记一记
(1)同学们,所有的政区我们都熟悉了一遍,那你可知道我们洛阳是处在哪个政区呢?咱们洛阳处于豫西地区,原来我们河南省的简称是豫,当地人都喜欢豫剧。
(2)原来,每个政区都有自己的简称,就像人的小名一样便于记忆,请看政区简称表,你发现了什么?
(3)请同学们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考一考,一个同学说出政区的全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它的简称。
(4)为了帮助大家记住各行政区的简称,老师编了一首《祖国行政区歌》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
直辖市,有四处,京、津、沪、渝记清楚。自治区,数量五,新、藏、宁、桂、内蒙古。黑、吉、辽,在东北,山海关以南是晋、冀、鲁。豫、陕、甘、青贯中西,苏、浙、闽、粤沿海富。海南地区简称“琼”,宝岛台湾很富庶。
皖、鄂、湘、赣处中南,云、贵、川在西南部。港澳回归大家庭,“一国两制”特色路。祖国地域多辽阔,34个省区要记住。
(5)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政区简称知识随处可见。接下来,我们来一场政区知识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最厉害。
(1)猜一猜
(2)看店名,猜政区。(3)看车牌,猜政区。抢答比赛。
小结,在这次比赛中第四小组
(三)课堂实践活动
动手题:
1.每组都发有一张空白的祖国政区图,和一张任务卡,在空白政区图上找到任务卡上的政区的位置,并图上颜色,写上全称和简称。(评出完成速度和质量最好的小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认一认祖国政区,加深了我们对祖国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板书:桃心)我们祝愿我们的祖国和谐统一,更加繁荣富强!板书设计:
认一认祖国政区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
认位置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认一认2》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16个汉字,读准字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理解本课汉字的字义。
教学重难点
读准这1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这16个生字的字形。
教学准备:、汉字卡片。学生准备小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这八个汉字的字义。
一、导入
老师要带认识几位新朋友,高兴吗?
二、学习新知
.教学“犬”:看,谁在迎接我们呀?
谁来与它打声招呼,老师告诉你们,小狗还有个名字,它叫“犬”,出示生字卡:犬,领读,指读,齐读。
2.教学“羊”
在绿绿的草地上,小羊在吃青草。出示:羊
指名读—齐读
3.教学“鹿”
绿绿的草地上,还有谁呀?出示:鹿,你怎么会念这个字的?让学生拼读。
开火车读
4.教学“虫”
小朋友,睁大眼睛,再仔细看看,哪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草丛里与我们捉迷藏呢?出示:虫
小朋友,想想看,小虫子还喜欢呆在哪儿呀?
5.教学:贝、鱼、龟
哟,小朋友,这儿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呢,难怪小鹿不愿离去,它在看谁呀?你看到了吗?
相机出示:贝
鱼:你看,它摇着尾巴正在向小朋友问好呢,它是“鱼”。
龟:你喜欢这位新朋友吗?你能向大家介绍吗?
6.哎,仔细听,空中传来了谁清脆的叫声?
出示:鸟,领读,指读,开火车读。
三、我的十分钟:
.小朋友,我们在动物乐园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它们是:犬、羊、鹿、虫、贝、鱼、龟、鸟,你喜欢它们吗?让我们再响亮地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2.这些活泼可爱的新朋友,来到我们小朋友的书上,让我们翻到25页,与它们见面。小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
3.这些小动物可淘气啦,它们躲在动物园的每一个角落,你们能找出他们来吗?老师读字音,学生找卡片。评价
4.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面对着我们,你还能正确地喊出它的名字吗?
5.看来,小朋友把这些小动物都记在心里了,我想与小朋友一起做个找朋友的游戏。
四、请小朋友与小动物说再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丝麻毛皮竹禾米谷”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这八个汉字的字义。
一、识字指导
.老师出示一根长长的丝线,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老师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理解“麻”。教师出示准备的麻绳,给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启发用“麻”组词。
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生字。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毛、皮”。请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头发、皮肤,说说有什么感觉?启发用“皮”组词。
出示“毛”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指导观察挂图,启发回想曾经见过的“毛”,说一说毛有什么特点?
发用“毛”练习组词。(教师注意利用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指名读——同桌一起读——齐读
4、理解“禾”、“米”。指导看挂图,帮助学生了解“禾”是指农作物。有一种禾苗长成熟后,收割、晒干、脱壳,就是米。随机出示“米”,引导学生用“米”字组词。
5、理解“谷”。引导学生观察图,告诉学生“谷”也是一种农作物,成熟后碾去皮就成小米,可以吃,它的茎可以喂牲口。
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同桌一起读——齐读
6.教学“竹”。
出示“竹”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说一说竹子各部分的名称。
对照挂图,你有好方法来记“竹”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笔画,突出“竹”字的象形之处。
二、我的十分钟:
.四人小组活动
(1)对照图,自由读一读相应的汉字。
(2)互相抽读生字卡片,互相纠正。
(3)组内竞赛速读。
2.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3.快速抽读生字,开火车读。
4.给生字找朋友,既可以想想在哪里见过它,也可以想想平时如何用它。
板书设计:
认一认2
虫
贝
鱼
鸟
羊
犬
龟
鹿
丝
麻
毛
皮
竹
禾
米
谷
认位置教案 篇10
1.认识“阳光大酒店”等建筑设施的名称并会认读。
2.了解这些场所的主要作用。
3.激发学生在生活中随地随处认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识字量。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及识字量。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主题(7)
1.师:小朋友,周末爸爸妈妈带你们到街上走走吗?你的脑子都留下了哪些场所的名称呢?
2.学生自由反馈。
3.师:其实,身边处处有学问,今天,老师也要带小朋友们到校外走一走。咱们可不是去玩的,咱们得去找汉字,认汉字。
二、课件演示,逛街识字(13)
1.小朋友们出发啦,第一站到啦,这是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从图中的迎宾小姐、酒店内的设施识别)
2.你们只知道是酒店,老师不用走进去,我只要站在外面就能知道这是阳光大酒店,为什么呢?
3.教师出示字词卡“阳光大酒店”。
4.总结。
5.现在你们自己去逛逛吧,看看你们都会认哪些场所的名字。
6.学生自主识字。
三、反馈实践成果(10)
1.出示上述各场所的名称,指名认读。
2.学生齐读。
3.反馈刚才活动中识字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激励识字(5)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识字。
2.反馈,教师指正。
3.总结,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五、布置作业(5)
到你的周边,看看有哪些饮食场所,记下名称及相关汉字。
位置与方向教案 篇11
澄城县城关五小——雷小红
第1课时: 例1及练习。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认位置教案】推荐阅读:
认位置教学反思06-20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11-29
位置一年级教案10-09
方向与位置教案01-16
小学五年级位置教案06-30
我帮乐器找位置教案08-30
四上方向与位置教案10-21
《位置与方向》复习课教案01-04
《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教案08-03
位置与方向二例2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