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共12篇)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1
一、平面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是服务于生活的。教材中平面图形的教学都十分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原型之间的联系,小学生生活中对相关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宝贵资源,学生平面图形的学习应当以此为前提条件。
如认识圆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风扇转动、画投掷圈等入手,引导学生展开对圆特征的认识。在了解圆的特征后,可以围绕生活中圆形物品来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圆的相关特征,并把平面图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明确平面图形来源于生活,又同时服务于生活。
二、平面图形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图形观察方法
小学平面图形的教学在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去认识图形的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观察平面图形的正确方法。
小学阶段所需要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扇形等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所围成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要从用什么线围、怎么围这两点上去展开观察,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观察方法。
在《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对于线段和角的认识,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长方形是用什么线围、怎么围的。在教学活动时,首先,通过观察、对比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长方形是由四条对边相等的线段围成的(用什么线围的),这些线段围成的角都是直角(怎么围的)。其次,在总结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长方形的特征。最后,在正方形的特征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长方形学习时的观察经验来进行主动的观察分析,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平面图形的正确方法,为后续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打下基础。
三、平面图形的教学要让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等操作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被忽略,而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操作活动在帮助学生建构平面图形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让操作活动贯穿于学生课堂的学习与练习之中,对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是十分有用的。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若干不同的小棒,教学时:
(1)让学生任选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指名说说你选了哪几根。
(2)让学生试试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指名说说哪几根不能围。
(3)重点围绕着为什么这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去思考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在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让学生举一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例子。
在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对于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判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只凭空洞的语言——三角形的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去让这部分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练习的设计时要围绕着学生手中的几种小棒去设计,让这部分学生在思考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手上的小棒去操作,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会越来越清楚地理解两条短边之和没有大于长边之时三角形是围不起来的。
四、平面图形的教学要让画图和描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比较清晰的平面图形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除了要让学生通过画图来掌握特征,还应让画图与语言描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于图形的各个特征、图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圆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认识了圆的基本特征之后,在学生画圆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把各部分的名称标出来并说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的练习当中,出示一个圆先要让学生说清圆心、半径、直径等的关系,再让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通过画图与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圆的大小等特征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认识。
在平面图形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思考和研究,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敢于思考、敢于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学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轻松。
摘要:“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在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课堂中开展好有关平面图形的教学活动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平面图形,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2
看课本第2、3页,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⑤找一找。你们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2)自主认识正方形。
①谈话启发方法。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作什么呢?
概括: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④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3)放手认识圆。
①引导回顾方法。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圆柱底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作什么呢?(圆)
④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P3做一做)
(1)在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体验深化
(1)提问: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五、总结延伸: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空间与图形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82-01
图形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形象直观中学生却难于理解,抽象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来完成,但操作起来又十分困难。通过对《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引导》的学习,我对操作问题有了新认识。学生操作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多维的成长过程,课堂教学中我对图形教学的操作问题进行了尝试。
一、目标明确,即学生要首先明确操作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在操作活动中有方向、有动力,这是操作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一篇文章介绍中外家长带孩子装沙漏的区别给我的启发很大。一开始孩子都装不满,中国的家长就急了,直接手把手的帮孩子完成,而外国家长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没有着急,也没有帮他,而是在他成功后让孩子总结帮助其完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明确目标的作用,是为了装满沙漏,还是为了学会装满沙漏。目标决定了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帮扶者。
二、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
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机会,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数学新概念的形成和巩固。在教学“圆周率”概念前,要求学生用硬纸做直径分别为2厘米、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四个圆,再用纸线和直尺分别量出这四个圆的周长,通过计算思考: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不是随着圆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后得到结论:圆不管大小,它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它是一个固定的数,这样,学生对圆周率的概念就能得到主体性水平,真正切切地掌握了。
三、要给予学生合作操作的空间,提高合作效果。
在操作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少,合作操作与交流意识不强。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必须事先作好示范。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还要选择恰当时机保证有效交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c在三角形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合作操作就有利于对新知的认识与理解。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可以用笔操作体会,当学生各自操作时很乏味,理解也不是很透彻,但当小组合作到黑板前操作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两个学生拼三角形,一个学生压顶角,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牛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操作要有及时的反思与总结。
动手操作是让学生感悟、理解知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由操作,他们只能就事论事,为操作而操作,难以实现从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提升。在认识图形教学时,应先让学生通过摸了解边,然后让学生指边,指的日寸候学生就是生硬地指着,后来我教他们数的时候,沿着地上的图形边走一走,学生理解就轻松了。在教学完四边形后,我让孩子把他们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孩子一般都是把边的条数相同的分为一类。然后我让他们把课件上的图形进行分类,学生通过操作反思得出了图形的特点: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整节课,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在操作中自主获得的。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运用多媒体,呈现物体的一个平面,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 现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这种猜测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学生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 正地认清此物体,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总之,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视野要拓宽到生活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几何图形的知 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学习活动,真正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解析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导下教学情境的创设[J],赤子(上中旬),2015年13期
[2]乔陪陪.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5年23期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4
1. 有助于学生对人类生存的空间有一个更清楚、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在认识周围的事物时, 通常都是会对其事物的形状、大小等进行适当的描述, 或者是会选取一个合适的方式将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表述出来, 而在生活、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 总是会用到几何图形或模型的性质等来对空间中的某种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因此, “空间与图形”的活动化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
2. 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技能, 使学生具有空间观念.“空间与图形”是以传统几何课程中优秀的教学内容为基础, 然后在每一个学习的阶段增加一些学习的内容, 并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提出相关的学习目标. 这样一来, 既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又能在学习中提高他们的技能, 从而让他们能够形成空间意识.
3.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在如今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会特别的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而“空间与图形”与其他的学科或分支相比, 它具有不仅可以与现实的世界相联系, 而且还可以构建直观的模型的优势. 这样一来,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
二、“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方式
创设现实情境, 增强学生的经验. 在进行“空间与图形”的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情境中展现出来, 这样学生不仅会感觉到熟悉, 而且还会对此感兴趣.因此可以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丰富学生的经验.
1. 发现生活素材.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讲解数学中的知识点. 如, 在对“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 在课前就可以在生活中搜集一些学生十分熟悉的不同形状的物体, 然后在课堂讲解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如, 正方体—魔方, 球体—弹珠等. 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就需要在教学时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引入新课时要与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周长”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画, 一个小朋友在跑圈, 也就是说这个小朋友跑一圈的跑道的周长.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让他们自己说出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量一量课桌的四个边各有多长, 然后让学生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描绘课桌的周长.这样通过活动式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很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意义.
3. 激活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所具有的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可以深切地感知到数学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素养. 例如, 在讲解“厘米”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 然后组织学生测量书本的长和宽. 通过动手操作的感知, 可以让学生对厘米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的讲解, 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4. 回归生活实践. 在学习“空间和图形”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将运用到的技能或方法等回归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和发展. 例如, 在讲解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 教师可以举例一道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计算, 学生可以通过设想生活中看到的实物, 然后利用教具, 进行动手操作, 将一间“实验室”盖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还可以让他们明白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总之,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来说是教学成果较为显著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活动中体会、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 这样既让课堂充满了情趣, 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摘要:空间与图形的活动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人类生存的空间有一个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在讲解空间图形的过程中, 既然采取的是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这就需要教师要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采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等.本文就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图形,活动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尚华.小学数学实物教学与图形教学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 (11) .
[2]龚治珍.浅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7) .
[3]张伟娥.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看法[J].教育观察.2012 (1) .
[4]王华.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措施[J].考试周刊.2014 (17) .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5
听一年级 周老师课所感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习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6
关键词:空间图形;教学创意;教学策略;自主创新
小学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呈螺旋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许多教师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没有准确認识,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拙见。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意义
空间图形在传统几何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在每个学段都增加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型,它在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特殊,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用好的教辅工具。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工具缺乏。许多教师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齐备的教学工具及辅助条件或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节约时间,只让个别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观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降低了学习兴趣。(2)多媒体课件质量低。空间与图形教材都是静态平面图,而实际上大多知识都是动态立体图,立体图呈现不出来,学生无法进行空间想象,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以动态的立体图形演示更为形象、直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许多教师无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课件。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教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提供可借鉴的、带有新意的、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
为了落实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目标,要明确教学创意的概念。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上。
1.指导学生注重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时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教学不同的内容时,选择不同的材料(模型、实物、教具等)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叠一叠、切一切,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图形的特征。
四、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生活与学习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合情合理。
2.充分利用多媒体,化解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空间与图形运动与变化的问题,如,图形的旋转和平移、方位的确定、图形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过程等,仅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是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的,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需要把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切开后重新拼组起来,转化为长方体后,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个推导过程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或是教师的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则可以生动演示这个过程:将底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得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巧妙化解了教学重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3.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操作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的特征,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土豆和小刀,课上让学生切土豆,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得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做中学,这样概念建立得会深刻、有效。
总之,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空间与图形学习上的效率。
参考文献:
田凤娟.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成才之路,2008.
小学数学图形认识课的教学方法 篇7
1.基于生活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图形,画画、剪剪、拼拼动手操作又是小学生所喜欢的。因此,认识图形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再次观察几何图形,或者通过操作深入了解图形特征。这样,学生已有的经验被调动,问题和困惑就有了暴露的机会。课堂上,一般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尝试。在时段上,可以在课的开始时就尝试,也可以看了教材后再尝试,当然还可以边看书边尝试。
2.暴露问题议一议
第一环节的活动,明确了学习内容,也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而且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问题,可以成为对话的依据和资源。教师也可以在第一环节活动时发现一些问题,此时组织学生议一议,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一般可以组织先小组议,再全班一起开展对话。议论的次数可为多次,视课堂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特别是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对话讨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理清概念练一练
当学生对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后,他们往往会以为学会了,但其实还存在着相异构想,如果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还会暴露新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有关几何图形概念和性质的变式题,让学生应用已经获得的结论解决,加深理解,理清概念,提升方法。解题后的交流可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开展,相互补充,不仅要做到互相纠错,而且还要寻找错误的原因,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课例]
《轴对称图形》(三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也是是本单元后续内容“三角形分类”的依据之一,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的内容之一。之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平面图形的对称特征作了初步研究。当然,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这也是进一步掌握图形对称性的必要基础。本课的学习将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提炼、归纳图形的特征,其过程也给学生提供一次初步感受空间观念的机会。
◇学情分析
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直接经验来自学生幼儿时期的折纸体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特征及美感。因此,大部分学生具备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知。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提炼并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其原因是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把握事物特征的抽象能力还有待发展,甚至因为观察能力比较弱,有些学生还可能把平移、旋转等图形特征与轴对称图形混淆,会把两个形状一样的图形,简单地认做轴对称图形。当然,准确地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更是难点,特别是一些无法折叠的图形,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完成图形的翻折,这是直观通往抽象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假以时日。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能够找到并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发展空间概念,以及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基于生活试一试
(1)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请女同学和男同学比一比眼力,看图片,猜一猜是什么?比一比谁猜得准?
女生请看下图。
比赛:男女生轮流发表意见。
结果:教师宣布比赛结果。
讨论:女生轻松胜出。由于给出的图形不公平,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申诉的需求,进而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即直线的两边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揭示了本堂课的知识点。
(2)动手
教师请学生动手剪出和之前呈现给女生这样左右对称的图形。
展示:请学生把作品到黑板上展示,并说说是怎样剪出来的。
提问:你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3)出示课题并提问展示教师剪的两个图形,看看有什么特点?
给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2.暴露问题议一议
给出一组易混淆的图形,引起学生因模糊经验而出现的争议,借此暴露学生自以为懂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验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3.理清概念练一练
小组合作完成:每组有一个信封,信封内有等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圆等各种图形,请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找出对称轴并写出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全班交流。
4.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名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请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现实生活中几何图形无处不在,因此,对小学生而言,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是打开了进入数学世界的一扇门。学生有折纸的体验,有生活的经验,这些都成为第一环节“基于生活试一试”的基础。当然,“试一试”有很多形式,本节课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把学生引进兴奋、比试的情境。希望获得真相的迫切愿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直指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剪图形”则从观察到动手实践,让学生将对图形的初步印象,用自己的双手得出。不出所料,课堂上也有不少学生没有真正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奥妙”,不能借助对折直接剪出轴对称图形。这一环节既反映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什么,也暴露了学生没有真正学会的部分。同时,还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比较模糊,只是停留在表面。此时,我不急于指导,而是让学生到书中找找办法,或向同桌请教,听听同伴的办法。只有教师多听少讲,学生才会勤言善思。
第二环节“暴露问题议一议”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暴露,这是教学设计中对“学情分析”的回应。课堂上,当依次给出两个图形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可以用“炸开锅”形容。先是一双顺着的溜冰鞋,学生开始产生争议,“是”和“不是”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我则充当裁判,要求各方陈述理由。真理越辩越明,结论不言而喻。最终,判断错误的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对话和争论激起了自我思辨,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接着,出现的两条顺游的小鱼,再次使讨论出现高潮。不少学生变得谨慎了,在思考之后,是再次激烈的讨论。这次的对话让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或者对角对称等都可以被称为轴对称图形。这时,学生知道了确定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只要找到一条对称轴就可以了。但要否定它需要进行多次尝试,都找不到对称轴才可以确定。由此可见,后“茶馆式”教学课堂中的对话,不是让会的学生告诉不会的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将思考表达出来并能以理服人,在对话中提升思辨能力。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8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 有一个花坛, 高0.5米,底面是边长1.3 米的正方形。 四周用砖砌成,砖墙的厚度是0.3 米,中间填满泥土。花坛里大约有泥土多少立方厘米?”有的学生要借助具象的花坛示意图来思考才能解决,这是具象思维的水平;有的学生需要借助读题时,脑海中形成的花坛表象,这是形象思维的水平;还有的学生只要借助题目的语言描述,就能列出算式,这是抽象思维的水平。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象思维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实物具象
实物具象是凭借实物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活动。 学习“ 有一个完全封闭的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40 厘米,宽16 厘米,高10 厘米,平放时水面高5 厘米。 如果把这个容器竖起来放( 右侧面朝下) ,水面的高度变为多少厘米? ”用一个装水的长方体容器演示后,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替代物具象
有些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找到实物的,借助替代物也可以帮助思维。 一位老师在执教《 认识平行》 一课时,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平行的概念,设计了这样一道变式题,在魔方的一个面上画两条平行线,将其中一条直线所在的面旋转2 个90°,再让学生判断是否平行。 运用一张卡片插入两条直线所在的面,两条直线同时呈现在倾斜的平面上,具象的卡片让抽象的表面得到了形象的展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3.图形具象
图形是最普遍、最常用的具象材料。 苏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 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 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 平方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增加的56 平方厘米,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借助一个立体图形帮助学生轻松突破难点。
4.符号具象
符号和语言是抽象的具象材料,适时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 已知13 个李子的重量等于2 个苹果的重量和1 个桃子的重量, 而4 个李子和1 个苹果的重量等于1个桃子的重量。 多少个李子和1 个桃子一样重?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或符号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二、具象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1.科学性
“ 具象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可感知的具象化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一种最活跃最高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设计者在构思桥梁、房屋之前,头脑中先要构建起桥梁、房屋的具体形象,然后通过各种数据的计算,画出它们的外形、内部构造,再通过施工者进行建设。
2.具象性
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常借助具象进行思考。 具象思维的“ 象”不仅指具象的“ 象”,还包括抽象的“ 象”。 这里的“ 象”不仅指具体的形象,也包括语言、符号等。 刚入学的低年级儿童在计算10 以内加减法时,要借助实物如小棒、手指等具体的形象进行计算。 高年级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常常需要借助画草图、线段图等具象的图形来解决问题。
3.创造性
具象思维是以物象为媒介,对事物具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重现,不是对事物具象化的再现,而是创造性的认识和反映。 例如计算:,将抽象的数转化成具体的图形进行思考,会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即如果把整个正方形看作单位“ 1”,涂色部分的和等于单位“ 1”与空白部分的差。 具象思维使繁琐的计算变得简便、容易,即
4.完整性
具象思维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具象要和事物相一致,科学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特点,才方便进行具象思维。有些学生,必须把“ 一个长6 厘米、宽5 厘米、高4 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具体的长方体实物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解决问题。2.具象思维的过程相对完整。主体必须借助具象的事物才能进行思考。 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随意割裂开来。 3.具象是对事物性质的全面描述,各方面均衡用力,没有侧重。
三、具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1.具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人们常常把形象思维等同于具象思维。 实际上,具象思维的媒介是物象,即感知觉本身,是感官对于事物形象的具体感知。 形象思维的媒介是表象,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 是事物形象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印象。 具象思维先于形象思维,具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和源泉,形象思维是具象思维的结果和方向,它为具象思维提供了方法借鉴。
2.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需要借助词语、符号,抽象思维在推理或演绎的过程中依然离不开具象思维。 数学概念是人们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即数学概念是依附于具体事物和实际物质的。 没有具象的概念是无法想象的,是不存在,也是不成立的。
四、利用小学生具象思维的特点,改进数学教学
1.呈现具象的知识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我把“ 梯形的认识”和“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整合成一课时进行教学。 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你能找出图中的四边形,并把对边平行的组数做一个统计吗?
师:根据对边平行的组数,你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吗?
在揭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定义后,教师追问:“ 为什么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是梯形? 能不能把这个‘ 只’字去掉? ”
生1:不能。 因为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去掉这个“ 只”字意义就表达不明确了。
生2:这个“ 只”就是强调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所以不能去掉。
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在将所学图形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已将具象的学习素材内化为头脑中的表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本质属性已被剥离、凸显出来,因此在辨析定义的用语用意时,学生的认识是深刻的。
2.积累动态的表象
教学“ 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时,在通过观察具象模型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等体积单位后,引导学生边闭目想象、边用手势比划:1 立方米的大小,再睁开眼睛跟教室接近1 立方米的电视柜比较;继续想象把1 立方米平均分成1000 份,每份是1 立方分米……如此,对于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展开动态想象,并配以语言描述,训练学生将直观可感的立体图形,变成脑海中的图像,使学生对概念的把握由浅入深,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编织更加牢固的概念网络图。
3.夯实图析的基础
教学“圆的面积”,在学生通过图形分割、拼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周长比原来增加了10厘米,求原来圆的面积。
生1:我感觉增加的10厘米,应该是圆的直径。
师:有没有办法验证呢?
生:画图可以验证。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近似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增加的是长方形的宽,而长方形的宽又是原来圆的半径,所以增加的10厘米,就是原来圆的直径。圆的直径知道了,圆的面积迎刃而解。
4.拓展解题的时空
如图4,涂色部分是正方形,你能求出图中最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师:涂色正方形的边长与大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生:涂色正方形的边长=大长方形的宽。
师:27+19=?
生:27+19=大长方形的长+大长方形的宽。
师:现在你知道图中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吗?
生:( 异口同声地) 知道。 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27+19)×2=92( 厘米) 。
打破常规,改用推理的方法,将图形和等式结合转化,就会很快发现给出的两条线段之和恰好是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
图形绘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制作几何图形卡片, 更直接地接触几何知识
小学数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几何的知识, 尽管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几何知识中的基础, 学好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对学生以后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几何研究的对象都是一些图形, 而学生对这些看似熟悉的图形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亲自动手, 绘制出所学几何图形的图片出来, 并通过手工的方式将其剪出, 这样再进行面积计算、周长计算时, 学生就可以通过尺子量的方式计算出来, 既直观又有趣。比如, 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课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用尺子在一张卡纸上制作出一个长宽分别为5 cm、5 cm和8 cm、4 cm (也可以自己随意)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在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含义, 即长方形各个边的长度之和后,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自己所绘制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当学生总结出周长等于长边+短边+长边+短边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计算, 最终总结出 (a+b) ×2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作图、绘图、测量等以后数学知识所要求的内容, 同时又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点, 从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主动和自如。
二、制作卡通图像, 借助内容理解抽象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 除了几何知识外, 还有一些知识是以代数知识为主的, 比如, 分数、加法、减法等, 这些知识由于都是一些抽象的知识点, 且很难用几何图形表示, 因此, 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困难。然而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本身对于一些卡通画像非常感兴趣,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画出一张卡通图像, 学生的兴趣会倍增, 为此教师完全可以在讲授这些代数的内容时, 通过绘制一些卡通形象, 以漫画的形式来进行授课, 让漫画给学生讲课, 传授相关的知识,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比如, 在讲授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自己创作出一个小漫画, 画面内容可以是自己原创的, 也可以是目前学生较为流行的卡通形象, 比如, 柯南、熊出没、喜羊羊等, 然后以一个简单的故事的形式, 如, 分蛋糕、目测距离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漫画“自己”亲自给学生讲授分数的含义, 由于学生自己很喜欢这些卡通形象, 因此, 带着这些兴趣会促使学生不断地观看这些漫画, 最终会让学生对分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地讲解教学内容, 这样学生再进行学习时就会比较轻松。
三、制作趣味卡片,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趣味卡片的用途与传统教学中的小木棒、火柴棒的用法基本相似, 但同时它的功能会比之前的道具更多一些。传统教学中讲授加法、减法、认识数字时, 往往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小木棍, 比如100根, 然后在讲授加法时, 教师就会用木棍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理解, 比如, 计算10+3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拿出10根木棍, 再拿出3根, 然后让学生自己数一下有几根, 最后得出13的答案, 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行, 但木棍比较枯燥, 学生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无趣, 因此,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 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木棍改成趣味卡片, 这些卡片的形式可以是随意的,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一周布置下去作业,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共同制作出100张形态各异、富有趣味性的卡通或者木棒, 要求这些卡片和木棒上面必须有卡通形象或其他图案, 并给学生说好下周上课时要将全班学生的作品上交, 并在全班举行一次趣味卡片展览大赛, 将班级中最具有创意性的卡片或木棒选出来, 给予物质奖励, 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动力, 当设计好这些卡片并进行展示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收好, 并可以在以后的授课中不断使用, 比如, 在讲授质数与合数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出来进行使用, 由于这些卡片或木棒都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 因此, 在使用时学生会更加珍惜和喜爱, 所以, 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自然会更容易接受。
总之, 图形作为一个具象内容, 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非常紧密的,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学科, 要想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并从中学好数学, 有必要将图形与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 在具体结合时, 教师一定要开动脑筋, 尽量将制作的时间和内容交给学生自己进行, 同时对一些喜欢制作, 制作出优质卡片和图形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赞扬, 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图形绘制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部分, 从而刺激他们更加投入地进行图形制作。
摘要:小学生对于图片和图形有着很大的兴趣, 特别是一些具象的图形,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 在小学数学这样一门以抽象内容为主的学科中, 适当地使用一些图形绘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容易掌握。
关键词:图形绘制,小学数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3 (02) .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10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但是,由于部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没有明确认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没有详细了解各册所分布的知识点,使空间与图形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而且,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空间与图形知识,没有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从而制约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少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忽视了小学数学的基础作用,不重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以前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小学低年级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三)教学条件有限
目前,许多小学的数学教学工具有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利用静态的平面图,让学生认识、了解图形,很难发散学生的思维,很难让学生具有空间印象。同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不仅没有空间概念,而且也缺乏想象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有限,从而影响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通过演示和操作,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实物,然后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课桌、铅笔盒的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宽度的区别,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或者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二)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具有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认识不同的图形时,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中所展示的图形形状,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示抽象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离不开观察、感知、操作等的支持,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物体分类”时,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具盒、篮球、积木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几何体,形成一定的几何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而言之,空间与图形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华.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措施[J].考试周刊,2014(17):96-97.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篇11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对于提高当前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反思性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教师要对图形教学及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使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是否实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图形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总结和经验的积累。
转化思想教学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转化思想教学是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理解力的教学方式,通常转化思想教学都是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等。小学生普遍年龄不大,正处于对各种知识的启蒙阶段,正是各种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转化思想教学符合小学生当前学习图形的思维特点,符合小学生接受图形教学的思想方法。
情境氛围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氛围的培养前提主要是要营造师生和谐氛围,保证师生间和睦的关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挥,在宽松的情景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受到熏陶,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只有在这样不受拘束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在一种相对宽松、放松的状态中,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才敢于去想、敢于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才可以发挥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拘束,不能发挥出自己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就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挖掘而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不仅如此,对于创新教育氛围的营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教师的启发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各抒己见,独树一帜,真正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教学辅助设备的创新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辅助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课堂上,这些教学辅助设备的应用,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图形教学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新的课程要求对小学生数学图形教学中,考察学生的能力更多的是创新的能力和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要求传统的教学设备是远远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不仅可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图形的兴趣。例如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让学生去认识图形,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去看,去讨论,最后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电子白板也被称为交互式电子黑板,也就是传统教学中使用频繁的黑板,只是电子白板再也不需要教师用粉笔去写、去画,而是通过电脑等方式采取多媒体技术进行控制。但是电子白板有别于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可以进行更多的动态演示,可以让图形更为形象和直观,而多媒体有的时候只能是静态的。例如我在上《圆的认识》课程中,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用圆规在黑板上画圆,而是直接在电子白板的平台中,直接选择圆规工具,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绘制出一个标准的圆,这种快速、直接、便捷的方式,可以节省很多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图形,去进行研讨和解答。同样,绘制别的图形,也是非常简便的。
万用拼图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相比于多媒体辅助设备和电子白板需要的技术,万用拼图操作简单,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要快速认识各种图形,用万用拼图很快就能实现,还可以对各种图形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去感受图形的不同特点和相同之处。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篇12
一、存在的困惑
关于“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既有优势之处, 又有劣势之处。优势之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以几何图形为基础, 教学时能通过图形找到生活中实物进行替换、比较并得出结论, 学生不是简单地感知, 凭空地想象。劣势之处: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制约, 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及困惑。
困惑1: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教学平行线概念时对“同一平面内”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力不是很强。要理解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很难想象, 而教师如果选择放弃这一教学环节, 显然会对学生理解平行线起到阻碍作用。
困惑2: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题目中给出一个挺复杂的图形, 问这个图形是由哪个图形旋转得到的。有的图形可以说它是由二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 可以说是四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 也可以说是八分之一个图形旋转得到的。到底这样的题目评价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 是不是要找出最小图形呢?还是以上答案都对?
困惑3: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
在学对称时, 学生学起来挺轻松, 也很感兴趣, 但是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很难判断的题目。比如, 判断下列字母或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B、K、业、田……对于这样的图形, 初看, 是轴对称图形, 但是, 仔细分辨又有点问题。又如, 判断一个奖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本来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但在图片上奖杯的一侧画了点反光, 学生就产生了意见分歧, 教师也很难给学生下结论。
二、解决的策略
“碰撞是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困惑是努力思考、研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这些困惑难免存在, 关键是面对问题和困惑, 不能采取堵——即躲避的方式, 而是要导——让困惑在不断学习、研究中迎刃而解。我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策略。
1.“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多媒体教学。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 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几何图形的结构, 及时有效地对几何形体的知识进行分解、组合、分析, 也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变成图、文、声并存的方式, 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教学
案例1:六年级上册《认识圆》
在学习完圆的认识, 掌握了圆的特征以后, 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而不是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 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
学生得出: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 正方形转动稳定程度有所改善, 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
多媒体教学突出了示范演示, 使学生的想象变为具象,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 还需要在实际中演示和验证, 多媒体课件由于它动画特点优化了教学手段,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各种公式的推导, 研究过程。
传统教学活动中, 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轻视了学生主导学习、自主探究、全体交流的学习方式, 往往会造成学生会用所学知识 (如各类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求面积、周长等) , 但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确不清楚这种现象。而新课程非常重视这点,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设计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 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对照反思、发现规律, 并总结提炼。可以说用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 学生不仅会用, 还知道推导过程。不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 更加体现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
案例2: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猜一猜长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长、宽、周长……)
师: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 面积是多少?
师:面积相同, 图形不一样, 为什么?
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长×宽
验证:每组用小正方形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 然后验证面积是否等于长×宽?
出示6个不同长方形, 小组任意选一个量出长与宽, 根据长×宽求出面积, 再用小正方形量出面积, 比一比, 相不相等?
师:根据刚才验证, 你得出什么结论: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处理得非常细腻, 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其中设计的活动层层推进, 并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 尽量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 使学生对自己发现和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深刻理解。
3.“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学具的实用性、科学性。
数学学具的操作运用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抽象, 的确需要大量学具帮助学生理解,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思考, 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并不是用学具就能起到推波逐流作用, 更要注意学具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学具过程中, 多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体现科学性, 反之效果会适得其反。
案例3:《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老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 三根长短不一宽1厘米的纸条, 用它们来表示三角形三条边, 拼一拼能否围成三角形。
小组全体交流。
学生汇报:2厘米, 3厘米, 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师:能围成吗?你上来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结果由于纸条比较宽, 确实能围成三角形, 当时上课老师神情尴尬, 面红耳赤, 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而且听课教师也一片哗然, 议论纷纷。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 是因为学具的选择有错误。教师为了使学生能看清楚三边的关系, 在纸条上写上了具体的长度, 所以就设计了宽1厘米的纸条。但三角形三条边是三条线段, 纸条是平面图形, 概念完全不同。其次, 纸条都有宽度, 拼起来会发生3厘米, 2厘米, 5厘米这3根纸条也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学具是教师准备的, 上台来摆的学生也是教师让他摆的, 也摆出三角形了, 那接下去教师该怎么解释呢?所以, 学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是一节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4.“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说错话, 做错事是正常的。但是, 往往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 喜欢追求“对答如流”, “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 稍有闪失, 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 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 不像计算类内容出现错误概率比较低, 学生对几何图形由于基础差且比较生疏, 经常会犯各种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 点拨。学生通过再深入研究来发现错误, 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 而不能否定错误的说法, 简单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 要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案例4:《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特级教师潘小明)
出示两根铁丝, 一根24厘米, 一根20厘米, 同时围成一个长方形, 哪个面积大?
生:周长长的面积大。
学生验证周长长的面积大这句话。 (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 并计算面积)
生1:一个长是8厘米, 另一个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第一个大, 刚才那句话是对的。
生2:一个长是11厘米, 宽4厘米;另一个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第二个大, 刚才那句话是错的。
师: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半对半错。 (全班同学都同意半对半错)
师:我来举个例子, 请这排同学起立 (2个女同学, 3个男同学) , 站起来的都是女同学。
生:不是。
师:那么按照你们的说法, 就是半对半错。
生:不行。
师:那想一想, 原来那句话我们应该怎样说?
生: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
教师设计这么一个活动, 通过层层引导得出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这个结论, 中间学生出现了错误结论, 教师现场举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例子, 让学生自己把自己从错误中重新拉了出来,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现场应变能力及教学智慧。
总之, 我们要解除教学中的困惑, 就应该多花心思。“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只要伸伸手, 我们就能摘下那个属于我们的“苹果”。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空间与图形”作为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惑。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图形,困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第1版) .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第1版) .
[3]邱正华.小学数学教育, 1999, (4) .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的图形教学05-31
变换图形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7-06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教学08-30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07-06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计算1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06-13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图形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11-0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图形的拼组》说课稿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