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2024-05-12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共12篇)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1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健康的学习情感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将产生增效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书中说:“一个创新活动的成功, 智商因素可能占据20%~30%, 情商占据70%~80%。”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构造和发展学生情感基础, 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 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起主导作用, 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引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爱”诱情, 以爱传情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爱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感到温暖, 受到鼓舞。在教学中, 老师要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 尤其是对于学困生, 老师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相互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 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 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用爱激励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设“境”孕情, 以情激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 由于体积概念比较抽象难懂, 特别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占”“空间”“大小”的含义, 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把正方体石头放入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里, 观察水面的变化, 并提出:“石头放入水里后,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还可以让学生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 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说明石块大小不同, 它们所占的空间就不同。

三、以“美”陶情, 以美悟情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还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中的数、形、定律、法则等, 都蕴藏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序列的美、规律的美。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美, 充分地体现美, 并引导学生去主动欣赏美,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 进一步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例如, 在五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 可以充分利用课件,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图案的对称之美、操作之美、和谐之美。再如在教学四年级的《三角形的认识》中, 教学等腰三角形及各部分名称时, 可以先请学生自学, 让学生细心体会书中概念的言简意赅, 数学语言的整齐精练, 再请他们复述。这样, 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关键, 又使他们受到数学语言美的熏陶, 以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从而陶冶学生学习的情感。

四、以“导”怡情, 主动探究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老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老师的教学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 体验探索中知识时的神秘与新奇,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 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 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1) 独立思考:54× (4+7) ;6×100+9×100; (6+9) ×100;54×7+54×4中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 65× (30+42) ; (a+b) ×c, 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 小组合作探究, (250+12) ×40;96×19+4×19, 哪个算式容易计算?为什么? (4) 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 去探究,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古希腊的普罗塔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既有知识的交流, 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搭建师生间情感的纽带, 以情感为钥匙, 去开启学生学习的心扉, 用“爱与美”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适时加以引导, 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2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关键在于找准方法、认真对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打开困难之门,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取新知识。

亚历山德罗夫院士说;“数学才能充满激情,它的某种东西与艺术家,音乐家的才能十分相近。”众多辉煌的数学成果往往来源于数学家敏锐的数学直觉,惊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数学美的思想,可见,数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基础。

可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诸多问题的存在已让数学教学变得不在鲜活。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的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和情感交流,答案的唯一和题海式的训练,使本来应该充满激情的数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活力。

如何走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做法:

一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数学课程标准》也给我们勾画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框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三是引入竞争,体验合作学习的喜悦。

从合作学习的成功所取得的成就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激起小组每一位合作者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感受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要使学生合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先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组员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获得更多的成功。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提出1999年中考题“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1)k()0(填“>”“=”“<”);

(2)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

(3)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

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问题。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集体,每个成员都应该为了集体荣誉而学习,要有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共同发展提高。为此,应把竞争引入合作学习中。比如进行诸如“看谁设计的图案多,变化大”,“看谁的解法多”,“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等这样的小组比赛,让各小组成员在比赛过程中认识到合作学习交流的重要性,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能抵得一个诸葛亮,甚至三个臭皮匠可以胜一个诸葛亮的道理。通过小组间各种各样的竞赛,还能让成功或是失败的小组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教“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安排一个手工拼图制作比赛,比一比,看谁能用树叶拼成的中心对称图案最多。通过这场比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并且能增进他们之间团结协作精神,在竞争机制下,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四是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找准方法、认真对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打开困难之门,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取新知识,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所在.参考文献:《儿童化数学课堂》长春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应有激情 》 中学学科网 《我要做数学家》 保罗·哈尔莫斯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激情;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应是活跃的、富有活力的、带有情感的学习活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手与脚、头与脑及学生的五官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鼓励学生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做成事情的最基本前提,数学课活动也是如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他没有自信的话,他就不会跟随老师的思维参与到课堂知识的探究中,表现的仅仅是一台接收机器而已。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信充分地调动起来,具备了自信,才会有兴致投入学习中,数学课堂才有激情,才有活力。

鼓励学生自信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语言、眼神或是一个手势,学生的自信就会树立,他们才会有勇气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敢说了,才有可能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些任何时候都不参与的学生,教学中就应关注他们,将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看到他们的点点滴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进行表扬。他们就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学习成绩就会逐渐提高。

二、平等激活课堂

我們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的是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去展开,体现师生心灵交汇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有在这种师生平等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才会激情,才会有回应,才能去探究,才能去沟通,更能够交融。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才能激活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营造展示舞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积极的、向上的师生互动活动,我们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新思想、新理念。只有我们数学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华能力就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展示出来,学生的思想火花才会有新的创造与冲动,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新模式的数学课堂才会呈现出来。富有情趣,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才会随之而产生。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弘扬人之主体。可以这样说,如今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富有灵性,充满活力,学生才会茁壮、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李红.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2).

趣味数学教学催生学习激情 篇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之后, 自然就会沉浸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之中.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让笔者切身体会到托尔斯泰说过的话:“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近几年, 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运用“趣味教学法”来激发学习主体内在的、原始的动力———兴趣,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贴近学生需要, 滋生学习趣味

面对初一的新生, 数学老师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说法:初中的数学题怎么这么难啊!小学数学我都能考出九十多分, 可现在却考这么几分, 怎么退步这么快呀!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侧重点的不同.因此对于初一的新生要让其重新对数学充满热情,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认为对初一新生应常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需要着手, 让其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开学初的第一堂课笔者都会上一节“生活离不开数学”的讨论课:

师: (板演) 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 (交头接耳, 议论纷纷)

师: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一句话:“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你们能用朴素的生活现象解释这句话吗?

生: (七嘴八舌) 课堂一下热闹非凡.

……

师:拿买菜来说, 芹菜1.5元, 青菜1.8元, 大蒜……一共多少钱?如果没有数字, 你该怎么办?

生: (沉思)

师:直接给张百元大钞说不用找了, 还是拿了东西就跑.

……

生:那不成! (异口同声)

生1:这种情况恐怕只有我们的数学老师来解决了.

生2:看来没有数学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没法解决.

……

师:所以说“数学在手, 万事无忧!”由此可见数学是多么重要.生活中需要数学的地方有许多, 我们只有从小学好数学, 才能处理好各种问题, 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和有序.

在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触及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来创设情境, 能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参与学习, 通俗易懂易于让学生滋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激情.

二、增加师生情感, 唤醒学习趣味

去年笔者接了一个教学班, 因这个班数学教师已换了两位, 所以学生对数学老师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 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薄弱, 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课缺乏兴趣.虽对这个班的情况有些了解, 在第一节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在第一节课上学生的表现还是出乎笔者的意料.当笔者进行自我介绍时, 学生表情木然, 好像对笔者及不感兴趣.当笔者满怀激情的开始讲课时, 学生的表现更让笔者感到尴尬.只见有的趴在桌子上, 有的小声嘀咕等, 特别当笔者提问时, 根本没人举手配合.笔者一边镇定地讲课, 一边思考对策:若停下课训斥他们, 他们可能会对老师更失望, 想到这儿, 笔者改变了心态, 反而让语气变得更随和了.到授课内容结束后, 笔者和学生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小结.笔者说:“同学们, 今天是老师给你们上的第一节课, 虽然老师精心准备了这节课, 但是, 我知道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老师真心诚意地向你们说声抱歉, 请同学们现在就给老师提意见, 我一定在下一节课中加以改进.”话音刚落, 教室第一次变得极为安静, 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笔者.此时依然没人发言, 但看得出他们在思考在笔者的一再要求下, 数学课代表第一个站起来说:“老师, 你的课比以前的老师讲得要好些, 只是我们班基础较差, 希望您以后讲得再慢再细些.”笔者及时给予了由衷的感谢.之后, 又有几名同学举手发言, 笔者发现班级的氛围、学生的眼神都在悄悄地变化.笔者对每一名同学的意见都给予了肯定和感谢, 并借机对同学们说:“我能向你们提几点建议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原本一节几乎没有学生认真听课的数学课却给笔者提供了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笔者用真诚取得了学生的信任, 用爱心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巧设质疑情境, 激发学习趣味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阶段, 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没变, 所以这句话在学生和老师之间依然盛行.而每一次考试总免不了有人欢喜有人悲.记得某次月考结束后第二天的一节数学课, 上课铃响过之后, 笔者走进教室, 不出本人所料, 有些同学很得意, 有些同学闷闷不乐.笔者没有像以往一样用语言安慰感觉考得不理想的同学, 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本节课要上的内容“中位数和众数”.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 想让自己的这次月考成绩在父母面前过关吗?

生:窃窃私语! (原“焉着”的同学将信将疑地看着我, 几个胆儿大的疑惑地问:我感觉考得不理想, 也能交差?)

师:那就看你们今天的“中位数和众数”学得如何了.它们就是能帮你们轻松过关的法宝.

生:兴高采烈! (一个个精神饱满)

……

根据学生的表情, 笔者已经看出全班学生对本节课满满的期待了.

本节课最精彩的莫过于小结了,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阐述自己的所学:有的用平均分, 有的用中位数, 有的用众数来说明自己的成绩在班里还是不错的……

教师巧设质疑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习兴趣.

四、创设活动情境, 调动学习趣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无疑是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 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时常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动手实践活动, 如在讲授“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中, 课前先让每名学生制作好3~4个立方体并准备好一把剪刀.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动手把准备好的立方体沿某些棱剪开, 且使每六个面连在一起, 然后铺平, 最后把所得的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由组织者———老师引导、归纳出展开图, 效果很好.

除了让学生动手来调动积极性外, 还可以根据初中生天生具有的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 将竞赛机制引入到数学课堂中, 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其兴趣.

在探究式教学中, 活动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围绕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合作等,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调动学习激情.

五、创造成功机会, 巩固学习趣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 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缺乏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 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名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因此,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应分层教学, 并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原则, 从而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 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 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 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要及时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 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的直接兴趣得到巩固和发展, 进而转化为自觉行为, 持续学习激情.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5

我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落叶》一课:整整几十分钟,窦老师似乎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自我,沉醉于小动物们与落叶在秋天共舞的童话世界里。窦老师把激情贯穿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一节课我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风光。窦老师激情四射的课堂教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我深深地思考:激情是什么?窦老师的激情来自哪里?并引领我不断地探寻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激情充满活力?

一、激情不是情绪,是热爱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对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虽然不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虽然不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感悟。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匆匆》,他就应该是朱自清;他讲《草原》,他就应该是老舍……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感“化”学生。而这种“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语文课需要激情。我在想,平和宁静就没有热情吗?人说热情是激情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只是由于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不一样。纵观一些老师们的课堂,不是有声有色就是娓娓道来,如知

名的于永正老师,魏勇老师、薛法根老师……无论他们怎样的风格不同,却都把课讲的高潮迭起,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富有魅力。我发现这是因为他们有了一种特别的热情,会欣赏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感到兴奋,自主地用其嗓音去强调关键词或概念,用其眼神赢得学生,用其底蕴吸引学生,用其灵动的课堂打动着听课的老师们。热情使他们成了颇具说服力的雄辩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就是热爱儿童。”这时候也许他慷慨陈词,也许侃侃而谈,也许和风细雨,但是,此刻的他一定是充满激情的。

比较以上老师们不同的课堂教学,在此可以说:对教育的热爱是激情的基础。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

二、激情不是激动,是执着

叶澜先生说:“对教师来说,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都应该是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细细琢磨叶老师所指“生命意义”一定是指精神生命范畴中的一种状态——如青年人一样的朝气蓬勃,如梁启超讲课时的激动不已,也如叶澜老师那样的婉转深情,但绝对不是“振臂高呼”等“体力活儿”所表现出来的激动场面。叶澜老师已经年过六旬,从她身上,我们看得到的是年轻人拥有的向上的活力。前些天有幸听到她的报告让我记忆犹新,她深情地说:“我把整个人生,所有生活都变成有学习意义的生活,保持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

就会闪亮。”这是充满生命激情的人生,这是对激情最好的解读呀。这激情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执着,如春风吹皱一池春水,让生命流动起来,活泼起来,以执着激发情感,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

三、激情不等同于热闹,是引领

分析当前语文课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激情,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课件取代学生阅读,整个课堂被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占据着。但我们不要忘了,教师的演说、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只是起着引导、辅助作用,我们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中去,而并非教师一腔热情地表演。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制作了一份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那悲壮的场面。熊熊的大火,隆隆的枪炮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回归到语言文字当中,学生并没有从语言文字中体味到场面的悲壮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语文课上的激情应是师生和文本之间共同演绎生成的体验性的激情,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智慧的交流。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四、激情并不缥缈,它需要依托

语文课需要激情,它能有效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在运用中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杜绝盲目性,想方设法增强它的实效性,不妨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1、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者感情

语文教学需要激情,首先要求教师沉迷到文本中去,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确,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我们的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名篇佳作,如《草原》、《匆匆》等篇目。我们应根据文本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用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感化自己的灵魂,并以此来打动和感染学生。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要想对文本有一个正确而深入地解读,老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广博地读书,广博地涉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胸有诗书气自华”,也惟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才能使我们的谈吐优雅,风度潇洒,也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2、精心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感情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语文教师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钥匙,激起他们内心情感的浪花,找到拨动学生胸中情愫的艺术技巧,它可以使一节课引人入胜,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3、声情并茂朗读,激起学生感情

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就是朗读,语文教师的朗读如果是声情并茂的,就会从听觉上感染学生,学生在聆听老师的朗读时感悟真情,汇入自己的情感,产生感情,进而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授《十里长街送周总理》一文时,当我伴着低沉的哀乐声,以悲痛、哀婉、缓慢的语调朗读完全文时,早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了,学生们也不禁受到感染,情动于哀,泪眼模糊了。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达到了完全共鸣:人民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给人们带来巨大悲痛,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怀恋之情,已深深铭刻在学生心里。

4、品味斟酌字句,体会作者感情

一篇精美的文章就如同那枝繁叶茂的大树,则绿叶就是那丰富多彩的词语,树枝就是琳琅满目的句子,“树叶、树枝”与树干血脉相连,相互依靠,彼此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如此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细心品味,深入研究,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共鸣,思想上的受到启迪,进一步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达到学生所感受之情与作者所要抒发之情和教师所要引领之情的和谐统一。例如《荔枝》中有这样的句子:“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看似简洁的一句话,但这里却包含着对母亲深深的回忆,那是对母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结合文中句子,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回忆再读这句话时不禁感慨万千。

5、积极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之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决不只是用语言表达就完全可以的,而是应当运用多种方式,如图像、图片、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以及表情的演示等综合方式,来创设气氛渲染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如临其境,进入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深入探究和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讲授《迷人的张家界》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伴着优美音乐阅读文字,并观看张家界的风景片,使学生将文字与客观形象结合起来,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闭目静听、神游佳境,产生赏心悦目、欢欣明快的心里愉悦,从而从内心里产生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意境,将感情倾注于语文课中的具体事、物之中,把感情转移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领学生将自己的心也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进入情境中去感知其中的事、物,明白其中的情景而通晓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6、启迪学生联想,触摸作者感情

一个想象丰富的人,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或幻想出从未有过的形象。教师要树立在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意识,注意对他们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根据作品中具体的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和完善作品中的形象,把作者的情思化为学生可以触摸、理解的真情实感,因为联想如同活化知识的酶,教师千万不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知识、结论,一古脑儿的塞入学生的脑中,捆绑、限制住学生的想象力,而应该是千方

百计地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的神思飞跃,尤其是对在课堂上出现的“神来之思”,要多加赞扬与鼓励。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学生补白想象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如何在大年夜卖火柴的情景,当学生切实地去想象时,对小女孩可怜的形象体会就不言而喻,对她产生的同情也溢于言表。

浅析小学语文的激情教学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激情教学    教学方法

激情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展激情教学,要创设激情学习情境;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声音架设情感桥梁。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激情,要力求用自己的激情燃烧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心灵涌动,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情教学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小学语文的激情教学呢?以下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具体探讨。

一、激情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激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激情投入课堂,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感情,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情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泼有趣和沉闷乏味的课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可谓天差地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一味地照本宣科,就必然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没有了动力,学习效果就无从谈起。激情教学能够增强教师情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感悟,从而给学生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真谛。这样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激情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比较保守,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而激情教学则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激情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激情教学时,教师通过个性化、独特化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展露出来,为语文教学的成功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激情教学可以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比较短的状态。在心理学层面,激情指的是一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会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眼前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进而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情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改善长期不变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二、激情教学的开展

1.挖掘教材情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那么,教学必须依靠语言触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语文教材提供了很多情感素材,包括人物的情感、景致的情感等。首先需要深入挖掘课本的情感因素,以这些情感为基础进行激情教学,要能够通过情感引导学生,以激情的方式呈现知识。要善于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想象,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会文本传达的情感。激情教学的基础就是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需要教师对课本进行深入的挖掘。

2.用声音架设情感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学生更能感受到情感的变化。由于小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有限,声音的表达力更能感染学生。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很好地幫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范读,通过节奏和音量的变化,让学生感觉情感的变化。激情的声音对学生的情感触动很大,尤其是教师激情的演讲,往往深深吸引学生。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通过激情洋溢的爱国主义演讲,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

3.精心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很大。激情教学需要教师使课堂处于自己的掌控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精心组织课堂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朗读,可以是分析,可以是互动,可以是辩论,通过课堂形式的变化,使学生保持兴奋状态。课堂气氛的把握,要注意什么时候需要安静欣赏,什么时候需要积极地讨论,掌握好气氛的变化,既保证学生能够静静地欣赏,又保证课堂氛围不那么沉寂,使学生始终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

4.课程评价和交流。课程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个评价,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小学阶段是基础知识积累的阶段,学生还是需要记忆一些基础的知识,课程检测和评价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措施。同时,课程评价是教师发现教学缺点的途径,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另外,鼓励学生多交流,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往往感受不同,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应该把蓬勃的朝气和对学生的鼓励带进课堂,用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远志.激情教学的三种方式各界[J].科技与教育,2009(04).

[2]程淑娟.激情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职业[J].时空,2010(05).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困惑,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的一些教育家也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题链”。反思我的课堂,不免产生困惑:有效的提问有多少?怎样的提问是有效的?如何才能提出有效的提问?带着这些困惑,这个学期,我对课堂提问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目标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要上出一堂好课,必须时时有目标意识,教师的提问也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反思我的教学,虽然也制定了有效可行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是心中无目标。盲目提问或提问不当的现象屡见不鲜。

2.提问的设计思路不精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由此可见,课堂上的发问,并非都是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有那些具有思考性的问句,才有可能为教学创设有价值的问题。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以把教师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教学时,我往往是参考教学资料,没有对问题的设计足够重视,常常会出现提问过于简单、指向不明、无从回答等现象。不仅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

3.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妥

常言道:问得好不如问得巧。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反过来说,教师如果不能适时、及时提问,而是随意发问,提问只随自己的意而不随学生的意,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需要提问和能够回答,造成有时问得让学生感到突然而不知所措,或者提问很随便,爱咋提就咋提,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前不调研,问中不调整,造成有时问得学生有点茫然而莫名其妙。

二、提高和改进课堂提问效果的几点思考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激趣、导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问。何时何处问什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我也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问在点上

要使问题问在点子上,教师除了要把握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心理、认知障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研究,我们的提问才能点中学生的要求,点中知识的要害。

(1)教师提问要明确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不知所措的现象,其原因有时是他没有听仔细,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宽泛或者太模糊,让学生不明所问而乱答。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收能力相距太远,让学生不知所问而不答。

因此,教师的提问首先应该使学生能听明白,正确领会问题的意思,这是学生能答、会答的前提。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2-5的分与合》时,到练习阶段,有一道习题是让学生在“火车”的“车厢”上填数,一位学生根据“火车头”上的数是4,就在第一节“车厢”上填写了3和1,然后教师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谁知学生回答:“我是随便想的。”教师只好让其他学生回答出了:“我是这样想的:4可以分成3和1。”继续练习,一位学生在第二节“车厢”上填写了2和2,然后教师又问她:“你是怎么想的?”谁知学生又回答:“我是心里想的。”教师啼笑皆非,只能另请高明。

可见这些学生不太明白,教师提的“你是怎么想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于是出现了上述课堂上的状况。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能“听明白”。

(2)教师提问要“机智”

所谓“机智”,可以分开来理解,“机”就是要注意时机,所谓“智”就是要注意分寸和方式。问题的设计水平代表着教师的业务水平。符合学生实际,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的《按比例分配》(复习),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自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发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提问,立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相差数。

教师善于见机提“问”,一句简单的问句,也能够激发学生无比的热情。同时也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的提问也不是“生搬”或“硬套”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转换方式的问题,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深入思考。

2.问到深处

随着“启发式”教学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也就得到了重视和应用,而“启发”“互动”最主要的载体就是“问”和“答”。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提问往往处于表面层次、不到位,甚至出现了“满堂问”的现象,以至于“问题”泛滥,教师累,学生更累。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质量,就必须问得深一些。问得深就必须问得精,问得精必然问得少了。

(1)教师提问要能指导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问“是”“不是”“对”“不对”等就能回答的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判断是非,是难于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情况。有的问题只要稍微改变一下问法,就可以了解到学生是怎样想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深入学习。

如,有一位老师在“1/2”的教学时,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先通过“如果是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理解“半个苹果”的意义,然后提问“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半个苹果呢?请独立思考,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接着教师把学生创造表示“一半”的方式,贴在了黑板上,有两种是图形,一种是÷,一种是1/2,最后一种是1/11。

师提问:这几位同学创造表示“一半”的方式,哪个最好?(众口:1/2最好)

师小结,引出1/2的教学。

这一段教学,让学生再创造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1/2的这位学生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其他学生的回答其实也都包含了1/2的正确本质。特别是1/11这位学生,应该让他充分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引导分母的11表示2份,可以写成2。因此,在这里直接问“哪个最好?”前应先问一下另外几位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或“你创造的符号是什么意思?”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教师提问要能根据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深思

我们都明白教师的提问要有深度,如果教师刚一发问,学生立即举手如林,则说明你的问题可能太浅显了。教师所希望的场面是,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然后才陆陆续续地举手、前答后补地回答。那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提问未必是有效的提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困扰教师的恐怕就是提什么难度的问题,都知道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使得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那么如何实践呢?

首先当然是在教学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确定问题的基调,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阅读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前制定的问题。因此,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总结。一般,课中提问时,可以采用从难到易的程序来试探学生,如果学生都哑口无言,就说明问题太难,需要降级,如果已经能使一部分学生回答,说明问题的难度大致适宜,可以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因此,在“定问”“试问”与“调问”中,教师要不断阅读学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也不必担心多问,有必要问,就得问一问。

例如,一位教师在发现学生把求倒数的方法与倒数的概念混淆了,采用了如下的方式,连续发问,来进行引导。

生:求倒数是分子、分母调换位置,13/5是8/5的倒数吗?

师:什么是(互为)倒数?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师:那么,的乘积是多少?

生:1。

师:你认为的倒数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动脑筋进一步明白:互为倒数的概念与求倒数的方法,更让学生自己动脑深入思考了问题。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8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 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 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 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 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 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 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 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 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 大家都非常的茫然.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 当老师回到教室后, 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 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 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 我已经算出来了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 高斯解释到:1+100=101, 2+99=101, 以此类推, 总共有50个101, 因此只需将50×101=5050.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 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 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 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 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 通过悬念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问底, 并在探讨的过程中, 体会真正的数学.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 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 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 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 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 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 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 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 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 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 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 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 学生们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 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 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 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 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 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 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 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 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 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 此外, 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 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 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 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 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 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 2011 (3) :52.

游戏教学让小学体育课堂激情飞扬 篇9

1.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快乐教学的宗旨。小学生正是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可以不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教师活跃课堂气氛, 不但使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而且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达到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小学生在上体育游戏运动前, 要进行游戏热身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力等,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完成。比如“老鹰抓小鸡”游戏, 在准备活动中我先让学生分工, 明确游戏规则, 在游戏中培养迎接挑战、承受挫折的能力, 以及配合能力和灵敏的反应能力。一个学生当老鹰, 另一个学生当母鸡, 其余学生当小鸡, 小鸡排成一队跟在鸡妈妈的背后, 老鹰的重要任务是捉住排在后面的最后一只小鸡, 母鸡的重大责任是保护小鸡, 不能让老鹰捉走小鸡。这就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做到全员参与, 在游戏中培养协调能力。游戏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 使其在不断的挑战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体育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 在体验中快乐,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运用游戏, 自主探究

小学体育相互合作游戏法强调在挑战性和包容性活动中, 小学生互合作努力获得成功。爱好玩耍是小学生固有的天性,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 将游戏融于知识中, 使游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了解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推选小组长, 小组长根据角色的不同进行分工, 从而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 做到人人有事做。并选出裁判员和记录员, 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比赛的规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协调性学习, 让所有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教学“足球射门传接球技术”时, 教师讲解足球运动的步法和脚法并用的原则, 射门前要做好准备姿势, 准确地判断来球的落点, 迅速移动取位, 使身体正对着来球。运动员如果步法差, 不能及时跑到位, 就会影响接球和射门的准确性, 甚至球会出界或者越位。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接球和传球比赛游戏, 训练学生的步法, 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要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 把足球放到一人脚下进行接传球和射门,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球射入球门, 一人固定不动, 另一人在任意位置传球, 要求位置适当, 球要快些而且稳稳的传到正在等待射门的同学脚里, 然后将球射入球门, 进行三分钟限时比赛。通过游戏, 学生懂得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组员的相互协作, 个人之间、团体之间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发扬团队协作、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激励赏识, 个性飞扬

激励是一门有效的教学艺术, 它可以使体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鼓励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最有效的评价, 体育课堂要以更多的评价表扬为主, 采用激励的方式。要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平等的朋友。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观念, 以“指导思想为主, 激励学生为辅的理论指导思想, 正确地树立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主学习, 张扬个性。采用游戏法进行教学,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有了玩耍的愉悦, 有了锻炼的快乐, 有了思想的升华, 对动作记忆深刻, 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接力跑比赛中, 体育老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分组尝试训练, 可以先尝试慢跑一次明确路线, 游戏中必须告诉学生起跑前不可以踩踏或超出起跑线, 否则就是犯规, 通过老师不断的讲解及不断的示范, 学生知道变向跑的基本要领, 体会变向跑时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力, 在相互合作、互相鼓励的前提下体验变向跑的乐趣, 并且提高在比赛场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总之, 小学体育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游戏中遵循和谐互助、团结友爱的原则, 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教学的主题。本文阐述了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彰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理念, 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 在快乐中体验, 激发小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体育课堂激情飞扬。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兴趣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义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探索[J].运动, 2011 (03) .

[2]刘刚.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1 (23) .

[3]许娜, 张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小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S2) .

[4]金晓龙.刍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7) .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10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对阅读难以提起兴趣

小孩子都有着爱玩的天性, 有很多都不喜欢看课外书, 而是喜欢玩。学生上课期间的阅读也比较少, 这说明了学生有着很重的学习负担, 而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太少, 作用不大, 使得他们不愿阅读。

(二) 阅读的对象较为单一

小学生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 这也就使得他们很喜欢故事书, 而其他类别的书则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虽然这种现象不能说不好, 但是教师却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去读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的书籍, 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正因为学生的阅读对象较为单一, 使得他们对很多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 他们对很多的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基本都是从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中得知的, 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

(三) 缺乏有效的阅读引导

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十分重要, 如果教师引导得比较好, 阅读效果也会比较好, 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范围等会有一定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急功近利, 放弃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四) 缺乏有效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并不仅仅只有学校、教师, 它还包括家庭与家长。如果家长有看书读报的习惯, 就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如果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有着丰富的报刊书籍, 那么学生就会有书可以读, 相反如果没有书报可以看, 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只能够是纸上谈兵。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家长爱看报读书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如果家长爱好低俗, 没有读书看报的兴趣, 而是整天沉醉于打牌酗酒, 那样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 利用“教学做合一”构建多向对话,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采用了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方式来对阅读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建议———“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的阅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从文字中去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个体验、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话, 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的学做合一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 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了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 同时决定自己要怎样去进行引导, 这个引导的过程就是“教”。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长期引导学生进入台上台下、组内组际互相呼应的对话状态, 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一个互动式的对话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之间的交流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 “教学做合一”, 将阅读与生活相关联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 语文中的教材都来自于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 加强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积累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就要让生活进入学生的阅读, 让阅读去亲近生活, 将学生拥有的生活引入到阅读中来, 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概念性。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体验去对文本进行感受, 从而对获取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生活的氛围, 将文本带入到生活中去领悟。通过“教学做合一”, 让阅读融入生活中, 就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 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从生活不同角度去感受文本。

例如, 学习《春天的手》时, 对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景象,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阅读理解能力, 感受与领悟自然也不同。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去,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 春天到了, 树叶都绿了, 大地呈现万物复苏的景象, 你最想干什么?”让孩子们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后说:“春天带来了美,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吧!”在学生明白了自己在此文中的体会时, 可以配乐《春天在哪里》进行朗读, 体会诗的意境, 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想象“春天的手”是什么样子, “春天的手”到底改变了什么, 从而感受春天的河水声、春天的鸟叫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的培养, 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出发点, 然后映射到课文中去, 充分结合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 焕发了阅读生机, 从而进行了独立阅读, 提高了阅读兴趣。

总之,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将其融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去, 将会让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其他学者对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来进行教学做更为深层次的分析, 将对如何通过该理论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先进教学理论。该理论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运用“教学做合一”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吕宣杰.教学做合一让语文教学情趣盎然[J].小学时代:教师, 2010 (8) :58.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试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努力方向。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纵观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朗读指导的技巧匮乏、朗读时只求形式不重实效,还有一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虽然时间长,次数多,也能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效果,但缺乏入情入境的朗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读的指向性不明,读的方法单一,教师缺乏激情,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虽然读的量足了,质却浅了,朗读没有起到培养语感、激发情感、促进理解的作用。

由此看来,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层层深入文本,披文入情,又以声传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现“读”的深度和广度呢?为此,我校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探索一条新的朗读指导教学途径。在经过不断地研讨和进行朗读指导教学的实践与尝试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并在学校推广,鼓励教师们把这种导读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其不断完善,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内涵和价值

“一唱三叹”最初指一个人歌唱,三个人跟着唱,后用来形容诗词婉转而含义深刻,成为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诗经》中,“一唱三叹”结构被广泛采用,因为这种结构既符合古人的审美习惯,又具有内在与外在的形式美,通过重章叠句、反复渲染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也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读来更有节奏感、音乐感,含蓄蕴藉而余味无穷。小学一年级教材有一首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后五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每句的最后一字有所改动。五个“鱼戏莲叶”的画面叠加给人一种游鱼众多的视觉效果,使人不禁联想到采莲人泛舟来往、歌声应和的情景,读来顿觉唇齿留香,心向往之,这就是“一唱三叹”。

“一唱三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突出了主题,又加重了感情。我们借鉴这样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激情导读,称之为“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唱”的可以是一句诗、整首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需要理解和突破、最值得欣赏和品味的句子或段落。“叹”就是反复多次的激情朗读,可以读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是读全文。为了达到步步深入、荡气回肠的效果,通过教者多次的激情引领,学生回环往复地朗读,谓之“三叹”,目的是层层推进感情,螺旋式升华主题,拓展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最终与文本融为一体。

三、“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读懂课题,加深理解。课文的题目或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或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或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含义隽永、深刻,学生不是很好理解,通过老师的激情引领,“一唱三叹”式地朗读,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2.深化主题,感悟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影响。避开繁琐的分析,在“一唱三叹”式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主题思想会得到升华,在感悟语言文字时,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便根植于学生心底。

3.激活文本,入情入境。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中,教师导读的语言一定是充满激情的,通过朗读,把静态的文字化作生动的形象,可触可感,使学生步入课文的情境,融入课文的意境,创设朗读的佳境,使心灵得以满足,精神得以慰藉,情感得以温润。

四、“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几种策略

“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明确找出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激情训练点,通过“一唱三叹”,使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激动时还它一个激动,热烈时还它一个热烈,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共总结出了六种“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形式。

1.排比设境,一唱三叹,读懂课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题时,不妨通过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修辞手法来铺排造势,对课题进行导读,以达到先声夺人、直抒胸臆的效果,同时为学生学好整篇文章打下基调,营造氛围。我校黎莉老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把目标定为“人文合一”。黎老师恰当地使用了一组激情的排比句式加强朗读的气势,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多次引读课题,通过“一唱三叹”,铺陈渲染,使文字排列具有了诗句的结构特点,再与诗意语言融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文中”,悄然与“生命”相遇,教学效果很好。

2.品词赏句,一唱三叹,升华主题。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时,可以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通过赏词析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通过激情导读,学生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感情。我校符煜莹老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通过抓住本文的一个重点句“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让学生用去掉重点词和增加重点词的方法进行对比,通过“一唱三叹”式的激情导读,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从而升华了主题,达到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目的。

3.启发想象,一唱三叹,激活文本。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配以激情导读,那么学生的理解可以层层深入。我校吴琳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成功运用了启发想象、“一唱三叹”的指导方法。吴老师紧扣文中重要句段,通过拓展、启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阿炳坎坷的一生,化抽象为形象,层层递进,反复诵读此句,“一唱三叹”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入脑、入心的传神朗读,把文本读活了。

4.创设情境,一唱三叹,入情入境。在教学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顿悟”理解语言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进行激情导读,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和朗读水平。我校李丽老师在执教《木兰从军》一课时,巧用图片、音乐、语言渲染气氛,通过穿插《木兰诗》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唱三叹”,化文中的语言文字为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木兰从军路上的艰辛和她的坚强品质,领悟了相同的语句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的朗读方法。

5.适时拓展,一唱三叹,感悟内涵。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因此,教师如果适时的补充,进行激情导读,可以让教材变得丰满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朗读就能情真意切。笔者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感到困难,于是在教学时,我拓展和补充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同时进行“一唱三叹”,激情导读,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重复推进了“现在,在你的眼里,这是怎样的两棵树?”“现在,在你的心目中,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学生每次获得的信息并不是重复的,每次回答对树对人的理解都有所提升,不少学生在交流中说到了宋庆龄有着和樟树一样可贵的品质,樟树有一身香气,宋庆龄有一身正气;樟树不怕虫子,宋庆龄不怕敌人,等等。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引导下,学生读深、读透,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意义,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导读,原本平面单薄的文本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学生由树及人,充分感受到了宋庆龄高贵的品质,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6.学生主导,一唱三叹,师生动情。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唱”,自己“叹”,或者学生“唱”,老师“叹”,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更活跃。我校黄芳老师在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学生找到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等句子。接着黄老师请一些同学当小老师,先谈自己的感受,再用激情的语言引导其他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句子。通过示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师生一道走进肖邦的内心,感受他的痛苦、不舍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学生通过自己的“一唱三叹”,获得了新的体验,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

“导读”就是要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用激情的导语、自主设计的语言、承载了大量信息和丰富内涵的句子来指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情”就是要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一唱三叹”就是回旋往复,步步升华,突出主题,读出美感,释放激情。“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把朗读、品读升华到美读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和艺术性。

激情教学小学数学 篇12

一、在和谐教学关系中让小学生感知英语学习的快乐

有快乐才有激情, 有激情才有深刻体验。“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 这需要爱心和快乐进行共同地涵养与滋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心和快乐究竟从何而来?“有了爱, 就有了爱的一切。”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倾向性和被传导性, 其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大爱”和“真爱”。首先, 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才是真正而有意义的“爱心教育”。否则,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其次, 教师要以良师益友和宽容大度的心理去关爱学生, 努力营造一种善教乐学的良好氛围, 不断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 充分发挥和不断放大亲师信道的良好作用。再次,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赏识性为主的激励评价机制, 把更多激励人心的话语和催人奋进的温暖传递给学生, 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注入情感活力元素, 从而在“以爱促情、以情促行”中逐步赢得千里跬步的良好教学效应 (张莺、付丽萍2004) 。

二、在良好情境创设中让小学生感知英语学习的快乐

(一) 游戏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下不仅学习效果好, 而且思维活跃, 最能诱发创造性思维潜能。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和充分利用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活跃状态, 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游戏教学活动, 为他们创造激情体验、同振共鸣的学习环境。如教学red/white/yellow等表示颜色的单词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游戏活动:每个小朋友拿着一种颜色不同的纸牌, 根据教师发出指令迅速行事“red—red—red—stand up, please.”“White—white—white, touch your nose.”“Yellow—yellow—yellow, open your book.”如此而为, 不仅可以避免反复诵读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枯燥乏味, 而且在词汇训练游戏交际活动中能够让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激情式体验。除此之外, 将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应用到小学英语其他内容教学活动中, 同样能够赢得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刘红莉、周瑜2007) 。

(二) 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英语虽说来自于异域, 但从性质上来讲与语文都属于语言类学科, 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而, 它们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而且能够促进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能轻松学习、快乐感知、激情体验。如在“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的句型训练中, 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小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简单的餐厅格局, 在里面画有各种食物和饮料, 让学生在“模拟餐厅”中发挥想象并开展如下问答活动:—Do you like chicken curry?—Yes, I do.I like spicy food./—Do you like pineapple juice?—No, I don’t.I don’t like pineapple./...在如此生动的情境下, 怎么会取得不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三) 科技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盐之于汤;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现无限的活力和美感。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 教师若能创设生动活泼的良好情境, 既可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 又能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自多媒体广泛应用以来, 在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备海量、动静自如和操作简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功能, 为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比如, 教学“打招呼”用语时, 教师可自制课件, 把儿童酷爱的卡通猫制成小动画并加以拟人化配音。动画一播放, 卡通猫做着鬼脸热情地打招呼:“Hi!同学们好, 我是cat。喜欢我的话就请记住我的名字cat。”学生迫不及待地喊起来“:Hi!cat, 我喜欢你!”“Hi!我想与你交朋友。”小猫非常高兴地回答道:“Hi!Good!”或者“Hello!你真热情!”……得到卡通猫的夸赞, 学生的热情更高了!

(四) 自主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既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元素, 又是素质教育中重点强调的关键词。“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也就是说,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形式的自主化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长此以往, 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获得积极有效的自主式发展。如教学pen/pencil/eraser/ruler/crayon等单词后, 为了让小学生快乐体验、牢靠掌握, 有教师鼓励学生改编hell歌曲的歌词, 用上述词分别替代原歌词中的sarah/john/mike, 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先分组在各小组内初步赛唱, 后进行集体评比。学生在课堂内外唱着自己改编的歌词, 在自主教学中享受成功的欢乐。

综上所述,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只要坚持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认真负责地抓好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科技情境和自主情境等有效创设与应用, 就能逐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快乐学习和情感体验, 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效果。

摘要: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 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 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如果缺乏欢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喜闻乐见的激情体验, 则难以取得令人期待的学习效果。就如何创设良好情境加强小学生的英语激情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和谐,实践与感悟

参考文献

刘红莉, 周瑜.2007.情境教学法:英语教学探索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 (9) :213-214.

上一篇:梯度分析法下一篇:小阴唇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