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激情(精选12篇)
点燃激情 篇1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舞台,上一次公开课,就是教学生活的一次成长与磨炼。倾听一次公开课,就是教学之路的一次学习与反思。聆听了乌鲁木齐实验小学教师上的“青赛课”,感慨颇多:教者的沉稳干练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渲染着课堂气氛,感染着学生,环节设计得清晰明朗。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学习的氛围,乐于展示自我的勇气,令人惊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同行间推心置腹的点评,尤其是一位教研员说的一句话:“教学应该是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让我思虑良久,推敲至今。
要想做一名优秀教师,光热爱学生还不够,还必须充满激情,能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就像是一团火,不光自己能够燃烧,还要点燃和照亮学生。教师的激情是教学灵性的展现,缺失了灵性,教学就会显得僵死而没有生机。教师的激情能感染学生,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所以,如何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是最为关键的。教师应怎么做呢?
一、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并配上音乐,用精美的语言描述小兴安岭的景色,让学生聆听欣赏,使学生沉浸在美景之中。让学生信服,这样学生的潜能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地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学生也在愉悦快乐的课堂中学习着,收获着知识的点滴。
二、潜心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文本
讲授前就应形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找寻、挖掘语文知识点,突破课文重难点,把握文体特点,把每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基础知识点熟记于心,熟知学情,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三、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让学生唱“主角”,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朗读、默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激发学生读文的无限乐趣,进而为写作进行铺垫。让他们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思索问题,在精读中训练思维,在速读中提高效率,在写作中拓展思路,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载体,体会到“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
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时,首先教学生学习描写春天的景色这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读画出描写春天的总括句,具体描写春天的语句,然后指导学生归纳作者描写春天的景色用了“总—分”的方法,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按“总—分”的描写方法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秋天和冬天的不同景色,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描写方法。鼓励学生可以运用“总—分—总”的方法练习作、学习类似的课文。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语如号角,振奋学生的心;评语如春雨,丝丝润心田;评语如和风,拂散孩子的愁。评价学生的语言要亲切、贴切、到位、生动,有激励性。态度和蔼,有亲和力,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那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兴趣中学。例如,在学生齐声朗读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后,读得很流利、很投入,有情感,我对学生说:““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学生听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课堂上,我经常会跷起大拇指,或鼓掌,或摸摸学生的头,或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雪景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正好天空飘着雪花,纷纷扬扬下个不停,于是我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飘洒的雪花亲自来感谢你了!”说着,学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真正的教育正是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通过此次远程听课,作为一位从教近30年的教师,我深感自身的知识薄弱。教师要想让学生始终都保持上课的新鲜感,就不能墨守成规,老调重弹,而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处在不断探索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从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起,从知识储备、教学理念更新、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多下功夫;从深入挖掘研究教材做起,精准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突破教材难点的最有效的方法;从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组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做起,潜心钻研,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精心准备,真情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优秀的国文在我们学生的身上得以体现。
点燃激情 篇2
---学校邀请校友牛多邦来校谈创业历程
4月25日,我校99届校友牛多邦(现任苏州永捷电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应学校邀请来校与师生畅谈创业历程,校长王中玉、副校长孙淑荧、校长助理李彩宏等参加了会见。
25日14:00,在学术报告厅,牛多邦为学校部分师生作了题为“点燃激情 放飞梦想””的专题创业历程报告会,报告会由校长助理李彩宏主持。活跃在改革开放前沿省区的牛多邦,身在他乡不忘母校,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他将自己从入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粮站工作到创业、发展的成长脚步,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给在场的广大师生,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其中更表达了对母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和怀念,让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为之感动。他阐述了个人信条:别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宁愿跑起来被绊倒无数次,也不要碌碌无为走一辈子!人生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愿意改变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从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方面给我校师学生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会,会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点燃瞬间的激情 篇3
不是吗?细想起来,我能在刊物上发表几篇小豆腐块文章,不就是一次次冲动、一个个瞬间的灵感碰撞出来的吗?也许多少与梦有点联系。
我记得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习作就与梦境有关。一天,我和一位编辑在车上谈论着曾遇到的尴尬场面经历时,对方精辟深刻的见解让我产生了一簇思想火花。这次交谈把我带到梦中。梦中的我高谈阔论,精妙处众人喝彩,高昂处群情振奋。我太兴奋了。梦中醒来,我仍带着一分激情、一种冲动,很想把自己梦中的谈论一吐为快,表达的欲望便油然而生。我立马起了床,把它写成了一篇小文。经过几次反复修改,我鬼使神差般的把它拿给了过去和我曾经住在一个筒子楼的一位编辑朋友。我现在还清楚记得,这位编辑朋友看后,在进行点评时说,你的文字、语言应用很一般,可你具有穿透生活的能力。有的人天天都在写东西,可他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啥。我看你这篇文章写出了对生活中有些很微妙的感触和认识……我明白他的话显然是带着很大程度上的赞扬,主要是想鼓励我。这篇文章经反复修改,在刊物上发表了。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其实文章真正的内涵,我自己是最明白不过了。它只能说是我有片刻的冲动、一种瞬间的激情而已。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平常我只要在想生活和工作,看哪里还没有做好,哪些还需要补救或重新计划时,不管是在睡觉的时候,还是其他时间,我总会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生怕丢下什么。有时,听到别人说的有趣的事情,也想记下自己能用,把它变成文字可以表达的东西。多年来,我记下了不少在瞬间感悟到的东西,虽说偶尔也动动笔,但真正能变成文章的不多。对于生活中瞬间的感悟,我常常有文字叙述叙说不到位的困惑。
在学生时代,我就非常喜欢语文,可喜欢归喜欢,始终没有什么大的长进。今天的我面对文字不得不承认,我不是做文字工作的料。文字对我更多的吸引是对事情叙述过后快感和愉悦的吸引。
这种吸引也许与我在文化单位工作有关。我在自己刊物上发表虽然只是小豆腐块的文章,会否引起照顾关系稿的议论,我把自己心中的不安说给了编辑朋友听。编辑朋友却不以为然。他鼓励我说,写东西是一种境界的追求,是有进取心的表现,如果谁能把我们单位的人每天都变成去想、去做这样的事情的话,那可是比什么都好的事情了!再说了,发谁的稿子,关键看稿件的质量怎么样,至于专业和业余,那是无所谓的事。朋友的话给了我力量。于是,我自然坚持把自己瞬间的感悟和思考的火花记录下来。
這样做,让我感到意想不到的是,据说两年前,组织上在研究让我担负一点工作责任时,有位领导就曾说,我看天全有几篇小文章写得挺不错,挺有思想的,并以此事为依据推荐我。虽说这是我后来在和别人聊天中得知的,可听后仍然有些激动,好似给我注了一针兴奋剂,让我高兴了好一阵。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惭愧呀,因为我写的东西不成套路,理论功底很浅,虽然我一次次确能抓住瞬间的灵感。
人贵在自知。我有幸成为出版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日常与外界人员交往过程中,真想让别人多少能感觉到有文化人的气息。更有幸的是每天都能和文化人群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天天都有报纸、书刊看,经常可以听到编辑们谈论着的各种书稿、文章的话题,这些都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点燃工作的激情 篇4
笔者偶然拿到了《带着激情去工作》这本书, 细细品读, 耐人寻味。作者从多个方面的阐述, 让我明白生活需要激情, 工作更需要激情。
激情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工作中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抱怨, 抱怨自己没有一份轻松的工作, 抱怨上司对自己太严厉, 抱怨同事太难相处……面对这样的情况, 应该试着释放自己的工作激情, 带着激情工作, 各种困难总能迎刃而解。
激情是工作最好的朋友。一个没有激情的人, 不可能始终如一并且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美国旅馆业巨头希尔顿的第一份工作是刷马桶, 他下定决心, 要将刷马桶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正是有了这种对待工作的激情与认真, 最终成就了日后的世界旅馆大王。
激情是工作的灵魂。拿出激情对待自己的工作, 你会发现, 无论什么样的岗位, 都是最崇高的职业, 进而乐于去完成与奉献, 而每天平凡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充实和美好。
点燃激情放飞梦想 篇5
点燃激情放飞梦想奥运圣火即将在北京点燃。我们似乎能看到采自古奥林匹亚赫拉神庙的奥林匹克圣火在闪闪跳跃,熊熊燃烧……这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第一次亲密接触!从第一届雅典奥运会起,我国的体育健儿连续参加了6届夏季奥运会,共获得了286枚奖牌,其中金牌112枚,银牌96枚,铜牌78枚。这些数字,见证了中国奥运军团的一飞冲天!许海峰就是一位为我国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中填补了零的领域,拿到了第一枚金牌。1984年7月29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选手在80个靶位前摆开了阵势,其中就有许海峰。比赛接近尾声时,许海峰还有最后一组10发子弹。最后一枪了,许海峰打出了10分,他以一分的优势击败了美国选手斯卡纳克,夺得了金牌!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由5个拟人化的娃娃组成,统称“福娃”,分别叫‘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5个名字组成的谐音“北京欢迎你”。这5个小娃娃组成了一个欢快幸福的小团队,它们要把激情与快乐、健康与智慧、幸福与繁荣带往世界各地,向世界各地人民人民传递和平、友谊、进步、和谐的北京奥运会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盛情邀请世界各国各地的朋友共聚北京,欢庆人类盛典!现在,北京市民正在加紧修建奥运场馆,加紧治理道路交通、空气污染、城市环境,准备以新北京迎接奥运会!全中国在努力,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中国印、福娃,无不凝聚着中国13亿人的集体智慧…….奥运会,是一次体育的狂欢,也是一次全民的盛会。让我们手拉手,与奥运同行,迎接一个新北京、新奥运!
歌声点燃激情 篇6
我回到广州的头一件事,就是去找祈福老年人合唱团。一清早我乘坐社区巴士来到湖边,绕过喷泉,走过曲桥,寻着歌声来到了湖心岛上。但见高大的树林中有一排排的石凳和石椅,团员们或坐或站,围着挂在绳子上的手抄歌谱正投入地唱着,我悄悄地加入合唱队列,展开好久没舒畅的歌喉,就好像回到家一样。
在这里唱歌的有83岁的老大爷,有抱着孙子来的俏阿婆,还有四五十岁的准老年人,甚至还有青年人。最多时过百人,最少也有三四十人。唱法有民族的、通俗的、美声的;唱的歌曲有革命歌曲、民歌、流行歌曲、外语歌。有的人自带手风琴、胡琴来伴奏,星期天有居民还拿出自己家里的音响,来开歌咏会。
在这里老年人可以自由地说笑,还可以自愿地站出来领唱、教唱、独唱、指挥、领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多才多艺的“明星”不时涌现。想当初,我刚加入合唱团,有一次伴奏没来,指挥就喊:“祈福的蒋大为,起唱《牡丹之歌》。”只听得一个音色洪亮的男声唱道:“啊!牡丹……”我惊呆了,他的音色和歌唱家蒋大为非常接近。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主动要给大家献歌,他用洪亮的声音唱着《水浒传》的主题歌,一曲唱毕大家竖起拇指说:“高手,小刘欢”。准老年人贺大姐精通音律,唱起歌来细声细气委婉动听,她领着大家用婉转的声音演唱《红楼梦》的主题歌,所有人都被感动了,想起青春年华,想起如花岁月。还有一次唱《雕花的马鞍》,指挥说:“老马,你示范。”一个帅气的高个北方中年人站出来了,他的歌声豪放、高亢、悠扬,透着草原的气息。大家一阵热烈的掌声,要求再来一个。他唱起《马头琴的传说》、《蒙古人》、《天堂》……唱了一个又一个,引得在场的男女老少都跳起了蒙古舞,那些年过古稀的老人就跟着节奏拍手,载歌载舞,有人喊起来:“过节啦,过节啦。”的确,这一天在我们社区就好像狂欢节一样。
合唱团成员手抄了大字歌曲上百首,一张张书写得工整清楚;复印了3000份以上,这渗透着许多老年人的汗水。一位东北的年过花甲的老太太义务抄写,还有人义务编辑歌本,干得最多的是那位顾老太太。她唱起歌来一口家乡话,但是毫不在意,天天带头唱歌,成了合唱团的负责人,诸多事情都安排得有条有理。还有一对老夫妻,动员自己的老板儿子买车,送他们来唱歌,顺便帮大家每天运送几十斤重的歌本。
我们的歌声常常吸引游人拍照,也使来游玩的国外友人驻足。祈福新村长者会自排自演的文艺表演在广州十分出名,经常被邀请去表演。你若问他们为何来唱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来寻找快乐、健康、幸福。”虽然家家都有先进的音响,可是怎么也比不上这里优美的环境、亲热的朋友、热烈的气氛。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年人通过学唱歌曲,凝聚了友谊,重新点燃了激情。
用爱心点燃激情 篇7
2013年9月, 因为震后学校撤并, 我离开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渭阳高中, 被分配到现在的单位, 宝鸡市陈仓区千渭初中。一下子从高中下到初中, 多少有点不适应, 加上我又带的是从渭阳初中和群力初中撤并合成的九年级。这一班五十六名同学, 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来自离异或单亲家庭或和爷爷奶奶生活,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得他们本能上有一种对外人的抵触。自私自卑, 孤傲拒人, 仇恨挑衅是他们常见的眼神与态度。同时, 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极差, 根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经常四十五分钟的课堂, 有一半时间要用来维持纪律, 剩下一半的时间才可用于教学, 其间, 还得不停的用眼神制止一些同学的违纪动作与行为, 通常是一堂课上下来, 用“心力交瘁”和“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那么,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五十六名同学, 英语考试百分制, 只有两三个及格的, 最高分八十分, 这是我为人师二十多年以来接触的学习成绩最差, 课堂纪律最让人头疼的学生。与九年级共同度过的这一学年, 我为他们上课的纪律和他们的考试成绩着急, 生气甚至恼火, 以及不断地付出却微乎其微的收获, 其中的辛酸和难言, 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 不管怎么, 既然来到了新的学校, 接了这个班, 就要认真对待。刚接触这一班学生的时候, 我以为只要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从知识上去感化他们, 使他们逐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努力去学习。然而, 开学一月后, 我发现我错了, 这是不可行的。这些学生现在不光是缺少知识, 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全面的认识自己, 正确的对待别人和与他人的友好相处。我在和这一班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现, 他们其实在很多方面和其他的孩子一样, 他们表面上好像对很多事情很无所谓, 也不把你放在眼里, 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 他们一样渴望被关注, 被认可, 一样渴望被表扬, 因为他们毕竟只有十五六岁, 还是个孩子, 是个感情用事重于理判断的孩子。心理学家也把初中阶段称为个体发展的“心理断乳期”, 也叫“危险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 易冲动, 易走极端, 自以为是, 自制力差。所以, 我决定, 先走近他们。
首先, 和他们做朋友, 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使得同学们愿意接近你, 愿意和你沟通。通过观察, 我决定先和上课特别爱说话的几名同学私下谈话。比如王某, 上课始终处于动态, 不是自己摇来晃去, 就是东张西望, 冲着其他同学点头微笑;于某, 上课不是吃东西就是和同学说话, 批评他, 坚决否认自己说话, 即使当面逮住, 也要挣扎着犟两句, 还问周围的同学“我没说话吧?”引得班上一片“欢腾”。像这样个性的同学很多。和他们交谈并不容易。他们不听你的, 理都不理。后来, 我转变角度, 话题随他们, 由他们说他们他们感兴趣的, 谈他们想谈的, 只要他们愿意开口。刚开始的时候, 他们也只是望着你不说话, 偶尔傻笑一下, 要么就是眼望着他处, 一言不发。但我不放弃, 一次次的交流, 使得一部分同学终于愿意跟我说心里话了。随后, 我就趁热打铁, 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趁机要求他们课堂上遵守纪律, 告诉他们这是做学生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同时对他们成绩上的一点点进步, 哪怕是只记住了一个单词, 会读一个短语, 都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结果, 课堂秩序好多了, 课也好上多了, 有几名同学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不正是“亲其师, 重其道”的表现吗?
其次, 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同学, 用真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树立自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班学生生活环境特殊, 自卑感特严重。所以, 才会有一些不好的极端表现。为此, 我不偏向任何一个同学, 即使他再不爱学习, 也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在乎。我经常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说, 知识很重要, 但比知识跟重要的是做人。做人就是要自尊自重自爱自信, 关心他人, 容自己于社会当中, 学会与人友善相处, 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 我在课堂给这些同学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己, 注重与同学们的情感交流, 一句暖心的话语, 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个善意的微笑, 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关怀与信任。努力发现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多给他们机会, 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使他们发现原来我也行, 原来别的同学能做到的, 我也可以!
第三, 微笑着, 激情饱满的对待每一堂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激情。而要有激情, 就必须有爱。爱学生, 爱教学, 爱课堂, 爱这份事业;要对学生有责任心和爱心, 发自内心的爱, 这样才能使的课堂充满活力, 激情四射。为此, 根据这一班学生的特点, 好动但底子薄弱, 每节都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学生可能完成又不失乏味的练习题, 给不同层次的同学不同的层次的问题去回答, 使得同学们都或多或少的有收获;也许这些收获是短暂的, 是微小的, 是在一些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的。但是, 我可以从中看到同学们的那份骨子里的善良和上进的热情。这学期刚开学, 我就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把同学们分成十个学习组, 以好帮差, 以中促好, 共同进步。我想, 即使一部分同学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一定会学会宽容, 学会分享, 学会合作, 学会正确的表现自我并从中获得快乐。也许, 他们中很多同学今年在英语学习上并没有太大的收获, 但是, 他们肯定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大有收获。现在, 中考就在眼前, 相信同学们在一年的努力之后, 一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情境体验 点燃探究激情 篇8
第一次尝试:学习在被动中进行。
经研究,学校决定让高一学生来替代已升入高三的《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再现《水资源》课题组当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精彩。这样一则可以让高一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为他们下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好铺垫;二则也避免了高三学生因重复演练而产生厌倦情绪,破坏当时研究性学习留下的美好印象。
怎样在一节课内再现两个月研究过程的精彩,这可是个难题。经讨论,大家决定选取“水资源污染”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水样分析,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再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的一个场面。
这是第一次尝试时课堂教学的情景:
上课铃响了,老师大踏步地走进了教室。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为了引出“水污染”的问题,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然而,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这将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存。”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饮用的水是否受到污染了呢?这就必须学会进行水样分析。
接下来,老师将进行水样分析的要领与步骤作了简要说明,并把学生进行水样分析时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学生按要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取来试剂和水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检测与分析;老师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穿梭,相机点拨;学生分析的结果很快出来了,老师马上组织小组进行交流,不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平静,我们没有看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过程中的那种兴奋、那种激情;学习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我们也没有看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过程中为困惑不解而揪心、为意见分歧而争论的情景。原来,为了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老师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离子成分配制的水样,难怪研究的结果毫无悬念。
课后反思:
部分教师认为:这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任务完成顺利,应该是不错的。另外,这节课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辨别、选取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了分析水样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吗?显然不够。经过学习和讨论交流,我们统一了认识: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多元性的。除了上述的方法与能力、合作与分享等外,“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乐于探究的精神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更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正是这些目标的缺位,使这节课未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2.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重过程、重体验。这节课的研究任务虽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问题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的,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都是既定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学生对探究的对象缺乏兴趣,对探究的过程缺乏新鲜感。
3.要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积极学习情感,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便于学生增加实践感受,生成问题,体验问题,从而更好地探究问题。当然学生体验的获得途径不只限于个人亲身经历,它还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体验获得,也可以从某种世界观或某种观念的推导与深化取得。
第二次尝试:学生在怀疑中探究。
学生的时间很紧,为了解决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缺乏实践感受的问题,老师只得在课余时间,亲自到古荆州护城河、城区中心的江津湖、城乡结合部的西干渠以及哺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母亲河——长江边去观察,拍了许多照片带回来。这下老师感觉心中有了一些底。
上课铃响了,老师同样大踏步地走进了教室。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多媒体显示出我们的家——地球:一颗蓝色星球,衬以茫茫宇宙,点点繁星;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山峰挺立,大河奔流,森林起伏,飞瀑流泉(定格)……老师用舒缓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然而,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就在我们的身边,江水越来越黄了,河面上漂浮的白色垃圾越来越多了,自来水越来越苦了。这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多媒体显示出几幅照片:护城河、江津湖上泛起的泡沫,西干渠、长江中漂浮的垃圾等。)
学生为多媒体展示的情景而动容:看到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学生发出了轻轻的“哇噻——”的声音;看到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学生马上闭上了嘴,有的学生还皱起了眉头。
“放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长江之水,你们想知道我们吃水的质量吗?就请大家来进行一下检测与分析。”老师似乎在不经意之中,就把研究任务给布置了。
这就是我们每天都要饮用到的水?学生们把目光投向放在他们面前的水样上,有的学生还把瓶子拿起来摇了一摇,似乎这一摇就可以找到答案。
接下来,老师同样将进行水样分析的要领与步骤作了简要说明,并把学生进行水样分析时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学生同样按要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取来试剂,对水样进行检测与分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很平静了。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长江的水质好像并不是他们得出的检测结果。围绕着“是不是”,学生边在进行科学分析,边在进行感性猜测。原来,老师还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分析水平配制的水样,难怪研究的结果让学生难以置信。
课后反思:
这一次讨论主要围绕学生的积极道德情感和意志力培养进行。大家认为:
1.逼近真实的情境撞击出情感的火花。无论是那轻轻的一“哇”,还是眉头那微微的一“皱”,都足以说明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积极关注的情感。
2.貌似真实的任务引发了探究的欲望。那“摇一摇”,那“是不是”,都表现的是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
3.逼近真实的情境不是真实的情境,貌似真实的任务不是真实的任务。由于教师没有放开手脚,因而制约了学生发展。如果教师再大胆一些,课堂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三次尝试:课堂因体验而精彩。
第二次尝试的亮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体验自己的认知活动,才会有高度的情感唤起。而本课要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快乐,则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限于时间,大家最后决定,让学生亲历问题产生的过程,于是就有了第三次尝试的精彩:
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情境1一艘油轮静静地停泊在宽阔的大海上,泄漏的原油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黑色锦带,使海浪也显得沉重起来。一只海鸥孤独地立在礁石上,它疲惫地张张翅膀想飞,可原油已经把它的翅膀给裹住了。突然,滚滚的赤潮扑向岸边,狠狠地拍打着礁石,仿佛在向海洋生物、向人类示威!
这是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几条新闻,同学们都看过,现在刘老师从网上下载后,重现于课堂,其用意不言自明。
情境2“六月炎天,其热如火”,“黄昏时分,烟瘴大起”,王平领着一队人马在险恶的山岭小道上前行。“前到一泉,人马皆渴,争饮此水。”哪知这是一眼毒泉,其水清甜,人若饮用,瞬间即哑。看到将士们口不能言而用双手使劲掰着嘴唇时那种呲牙裂嘴的痛苦神情,着实让人揪心。
这是《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五擒孟获时的一组镜头。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因环境污染造成灾难的典型实例,刘老师只有借用电视剧的材料来说明这样的道理: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情境3肮脏的西干渠边,同学们望着污浊的水面上漂浮的垃圾,陷入了沉思,难闻的气味使取水样的学生不得不捂住鼻子。岸边竟然有鸭棚,我们吃过这里放养的鸭子吗?我们吃过这里放养的鸭子下的蛋吗?想想也令人害怕。
……
仅仅用了3分钟,丰富的情境让水、水污染的问题呼之欲出,在简单分析了泄漏、赤潮和毒泉的问题与原因后,学生已显得急不可耐,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取的水样到底污染到什么程度。
明确了探究的任务,接下来,刘老师没有像上几次那样的先讲上一通,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检验。而是把检测要领和操作建议以及实验时所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交替地投射到屏幕上,供学生选择使用。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记录,忙得不亦乐乎。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们一时无法检验出样本的成份,这时,刘老师就成了“香饽饽”,被各个小组的学生争来抢去,还有的小组甚至派出了“间谍”,去探听其他小组检验的结果……
我们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学习情感“高峰”!
课后反思:
接下来的讨论,老师们是自觉地围坐在一起的。受到学生课堂学习情感的影响,老师们也十分的兴奋:
1.由于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很自然地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热情和欲望,这就为主动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课堂走向了生活。
2.由于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教师、对同伴的需求,这就为合作与互动性学习打下了基础,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3.由于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自然产生了进一步刨根问底的兴趣。这就使课堂学习成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火把,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着问号,满怀着好奇。这也为开放性的探究铺平了道路。
问题讨论:
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激情,不仅感动了他们自己,也感动了老师。大家在兴奋之余,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由于学校课程的规定性,经常在教学中以解决社会真实的问题为目标组织教学,学科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教学质量能否保证?
2.由于学校教育的相对封闭性,如何能让学生经常走出校园,去了解社会,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应如何解决?
激情在课堂中点燃 篇9
一、调查摸底
首先我通过调阅、比较学生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 发现很多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并不是各个学科成绩都不好, 总有一些学科成绩是非常突出的.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找学生来谈心摸底.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学不好, 也不是没有能力学好, 而是“没有兴趣学”.由此可见, 所谓的“学困生”, “困”在对学习缺乏兴趣, 缺乏热情, 缺乏能带给他们激情和活力的老师.至此, 我心里终于有底了.
二、实验探索
在上第九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第一部分时, 我通过改变自身外观形象,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不失时机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形象, 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嘛!当然, 我们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呀!从今天起我将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轻松学习法, 跟大家一起学习化学.”
“大家先看第九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第一部分:‘高考命题走向’、‘备考方略’和后面的‘考点分析’, 如有不懂的地方, 前后相邻的同学可以分组讨论, 20分钟后全班共同讨论, 把你们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如果大家都无法解决, 我可以帮助解决;若是我也解决不了的, 大家课后共同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开始吧!”全班同学依然呆呆地望着我.教学方法的突然改变, 使许多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我进一步开导学生说:“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家闺秀, 而是要培养有自信、有活力、有激情、敢创新的人.同学们, 你们今天坐在这里, 不要只想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学生,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因此, 你们也可能成为老师的老师, 如果你们还是靠老师强行灌输给你们, 这就跟老师把饭放在自己嘴里嚼过一遍后吐入你们的嘴中给你们吃一样, 你们会觉得好吃吗?”十分钟过去了, 大家看完了书, 前排的同学都自觉地转向后排, 开始还有一些不好意思, 特别是女生的脸上还有一点羞涩, 一些大胆的同学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慢慢地小组讨论的声音开始变大, 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之间相互争论、有的同学相互探究对方的观点的不足.“老师, 你能加入我们小组的讨论吗?”平时比较“窜”的同学问我.我又是一振, 马上回答: “完全可以!我们是共同学习嘛!”听到这句话, 大家的热情上来了.一时间教室里成了一个问题的海洋, 同时也成了讨论的海洋、探索的海洋.
20分钟过去了, 轮到全班集体讨论的时间了, 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依然坐在那里不动, 偶尔有一点私语, 但没有人敢站起来.见此形势, 我假意说:“如果没有人有问题, 我们的《化学反应速率》就过了, 接着学习《化学平衡》.”班上顿时发出叹息声, 有的目光充满疑问, 有的胆怯地看着自己的手, 看来问题还不少, 就是没有胆量站起来.于是我提示:“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和‘幸运52’吧?那些闯关失败者在离开舞台的时候都会激动地说:‘虽然我失败了, 可我能够站在这里, 把我的才艺展现给大家, 我也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我也是成功的!’同样, 如果你能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指出别人的不足, 完善别人的答案……无论你怎么样, 你都是成功的……”“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既然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不同的物质表示, 又有不同的数值, 那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还没等我说完就有一个女生站起来抢过话了, 说完她低着头, 脸憋得通红.我冲她挠起大拇指, 笑了, 示意她坐下.刚想解释, 另一个同学又站起来问到:“老师, 书上例3就是讲这个问题的, 我的理解是:将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就可以比较了.”这一问一答可把我振住了, 这可是我原来打算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呀!赶紧竖起两个大拇指:你们完全正确!接下来, 全班宛如集市一般, 沸腾了, 大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不断地引起新的争论热潮.对一些双方争论不下的问题我再让他们来个正反“PK”, 最后再做“专家点评”.不觉间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意犹未尽, 还有更多的同学要举手发问, 我不得不愉快地丢下一句话:我晚上在办公室随时接受你们的挑战, 然后不舍地离开了教室.
三、归纳总结
点燃主动学习的激情 篇10
一、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正是因为这样, 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 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 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 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 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 学生的学习也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
比如, 学习《打折销售》这一节, 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 然后分析题意, 给出解答过程, 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 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 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 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 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 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 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 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运用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 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 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 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 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 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 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 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 这种小组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 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
2.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 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 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 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相互启迪, 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点燃料理激情 篇11
Slockholm Design Lab为日本知名清酒制造商武秋山的Ohmine设计了一系列当代风格的清酒瓶,白瓷的质地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牛奶瓶,瓶身上面黑色的则是稻米的图案,一颗米、两颗米和三颗米分别表示该厂所生产清酒的三个等级:Junmai Daiginjo、Junma Ginjo和Junmai。Junmal Daiginjo是最高等级,瓶身只有一颗米,表示稻米的打磨程度最高。
米氏西餐厅特制瓷杯
米氏专享精美骨瓷茶杯正式对外销售。这是专为米氏设计的骨瓷茶杯,纯中国制造,拥有独特的设计美感,各款花样都清新别致、色彩缤纷,有粉红、湖蓝、草绿、桃红和橘黄可供选择。可以单买一个,也可以将一整套收藏回家。
Drosselmeyer胡桃夹
瑞典的Drosselmeyer推出了一款造型别致的手持胡桃钳。它外表简洁大方,极具现代感,共有红、白、黑三色可供选择。使用起来也是简单、迅速。这是第一款拥有双层控制杆、且能收集胡桃壳的手持胡桃钳。
Narumi Delphine茶具
Narumi全新的Delphine茶具系列,灵感源于传统草本花卉——芍药。清新的蔷薇色和嫩绿色是Delphine系列的主色调,淡雅且不失高贵。蔷薇色芍药犹如天边的彩霞,亦如热恋中的少女般羞涩可人。嫩绿色芍药则浪漫含蓄,仿佛要将春之雀跃凝聚在每一片花瓣中,幽然初绽。高瘦隽秀的颀长造型与娇柔无骨的花朵相得益彰,渐显花神仙韵。细窄的铂金滚边,既有着东瀛的精致,也突显了华丽和高贵的品位。
Kosta Boda魔法热带盘
Kosta Boda是瑞典水晶王国的起源,它拥有3个历史悠久的水晶工厂Kosta、Boda和Afors。这款魔法热带盘由Goran Warff设计,灵感来源于光线和空气等自然元素,给人温暖和感性的体验。不管是用来放水果或是菜肴都让人眼前一亮,心情也随之一亮。
Platane上海之旅系列
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篇12
一、命题时注重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 把握学生写作的动情点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 都离不开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通过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情感, 然后向语言文字转化的过程, 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当他们看到、听到、读到或亲身经历一些事情, 就会引起思考, 产生认识, 在感情上掀起波澜, 于是产生写作欲望;再经过认真构思, 写成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这种转化能力。
我曾带的一个班上有一个学生在随记中写道:“没有金钱就难以生存, 没有知识就难以发展。”“因为自己知识贫乏, 我感到空虚;为了自己能真正潇洒一回, 我开始了顽强的探索……”从这里, 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正在努力探索周围的世界, 涌动着一种骚动不安的情感。如果我们在作文命题时, 重视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 抓住触动学生感情的动情点, 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胸中积蓄”, 使学生有感而发, 写作时就有话可说。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敏感、爱思考、爱浪漫, 却又多困惑迷惘。针对这些情态进行命题, 如《潇洒又何妨》、《我爱标新立异》、《如果我当市长》这些题目, 与他们的心理比较贴近, 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写作中。
所以, 中学生作文的创新必须符合中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和规律。惟有在此基础上的作文创新教学, 才有生命力和实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 永远是写作的原动力。只有满足学生的需要或符合学生的愿望, 才能使之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情绪和情感, 才能对其写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批改时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
教师平常要留意那些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在作文批改时专门给他们的作文找优点, 发现每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 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 哪怕是很细小之处。整篇作文写得好的可能性比较小, 那就从段落里找;段落里找不到, 就从句子里找;句子里找不出, 就从字词里找;字词里找不出, 就从立意方面找。要尊重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的创造性劳动, 呵护他们脆弱的写作自尊心,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作文批改要始终围着学生转, 而不是围着作文本转。作文批改的形式不能过于呆板, 眼睛多看看新鲜活泼的学生, 别老盯着作文本不放。作文批改的目的, 不是评判作文的质量, 而是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作文批语要注重鼓励, 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从作文批语中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 进而增强作文的自信心。即使指出学生作文的不足, 也要用亲切委婉、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语言, 尽量不要直接指责, 更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看到鼓励性启发式批语时, 就会产生一种被感知、被接受和被欣赏的感受, 而这种被认同和赏识的感受将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这种感受将会转化成一种积极而有效的“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 从而自觉揣摩写作优劣, 领悟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三、评讲时注重鼓励启发,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和信任, 尤其当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能力信心不足时。这种需要常以情感沟通和谐为满足。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一篇作文得到老师的褒奖, 从此就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至于终身写作, 甚至成为作家。反之, 一个学生如果在习作过程中, 从未体验过或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感受的是平淡, 或者是失败或挫折, 那么他就会处于压抑或自卑状态, 很难积极地努力提高作文水平。因此, 引导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 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鼓励其增强信心, 走出作文低谷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条件, 让学生常能摘到虽然不知名却颇为自骄的成功果实。我的做法是:每次作文评讲时, 选择几篇能够体现学生自己个性特色的作文,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大声朗读, 然后我多用些热情洋溢激发上进的评语, 指出学生作文的独到之处、成功之处,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其他方面不如别人, 但在这个方面却有超人之处, 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欣慰。一个成功会促成另一个成功, 多方面悉心爱护那些成功的小花, 就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逐步进入一种乐写的境界。
四、阅读时披文入情, 让学生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激发写作热情
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的篇目, 文学性增强了, 情感的成分也增强了。许多选文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而且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闪耀着人文思想。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 还以真情。在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让学生充分感悟教材中的“情”与“理”, 激起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教学中披文入情, 加强朗读, 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我之情结合起来, 突出情境熏陶、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悲怅,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雄奇壮美,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豪迈。如教学《项脊轩志》时, 教师的情感或沉痛, 或悲戚, 或低徊缠绵, 甚至热泪盈眶。当激昂或悲痛的情感在教室里弥漫开来的时候, 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学生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的激情会被点燃, 抒写生活的欲望也会被激活, 写作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五、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等等。其中反复提到“自己”, 如果说“我要写”是写作的动力, 那么“为自己写”则是写作的终极追求。生活处处有语文, 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性、鲜活性、趣味性。如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法治在线”等栏目中精选有关内容,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看、议、写。再加上经常领学生寻春、觅秋, 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感受生活之美, 把生活的实际反馈到学生身边来, 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自己发现许多值得可写的人和事, 由衷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既有所思, 又有所感, 自然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当学生把作文看成跟谈话一样自然、普遍、广泛应用的交际手段, 跟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事情时, 作文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个性才能和创造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3;2010, 8.
[2]语文报, 2010, 6;2010, 10.
【点燃激情】推荐阅读:
点燃读书激情08-24
点燃学习激情08-30
点燃孩子阅读激情08-28
激情点燃魅力课堂11-03
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11-01
创业板点燃创新激情07-20
激情点燃梦想 研究擦亮思想05-19
中考命题作文:激情,在心中点燃06-15
点燃工作激情打造高效团队学习心得05-26
用激情点燃梦想,用青春奉献后勤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