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的火种

2024-06-07

点燃创新的火种(共8篇)

点燃创新的火种 篇1

儿童的心像大海一样宽广, 像天空一样高远, 像宇宙一样神秘, 像云朵一样变化多端。面对癖性奇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 怎样走进他们的世界, 寻找属于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土, 播下鲜花和智慧的种子呢?

音乐是一种艺术, 是人们珍贵的精神食粮。没有不喜欢艺术的人, 活泼可爱的儿童少年更是喜欢。教师要借助音乐的魅力, 使教育工作锦上添花, 不断创造教育奇迹。

有一段时间, 我发现不少学生父母送零花钱来不说声“谢谢”, 不喊爸爸妈妈, 接过钱转身就跑, 单独找老师问作业离开时, 也不说声“谢谢”或“老师再见”。针对这些问题, 我非常担忧。学生与父母见面连问声好、喊声爸爸妈妈都那么难吗?受人恩惠说声“谢谢”都不会吗?难道学生真的尊敬长辈、尊敬师长的一点感情都没有吗?

我想, 造成这些问题核心是学生缺少感恩教育, 不是他们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于是, 我把感恩教育活动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 让音乐发挥作用, 使学生产生感恩的火花。

我在班上举办感恩演唱会, 首场由我演唱了《献给阿妈的歌》《懂你》《感恩的心》《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母亲》《父亲》等歌颂父母亲的歌曲, 学生听后泪流满面。我走到学生身边问为什么流泪了?修眉同学说:“我想妈妈了, 妈妈每天晚上陪我睡觉, 等我睡着了, 悄悄地起床去割胶。早上起床, 妈妈做好早点让我吃, 又送我上学。下暴雨了, 妈妈总是往胶林地跑, 过了一个多小时, 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 穿着湿漉漉的衣服背着胶水回家。想起妈妈的背影, 我就哭了, 妈妈太辛苦了。从今天开始, 我要帮妈妈做家务事, 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上学不要妈妈接送了。”我听了感动地点点头, 语重心长地说:“感恩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 只要跟父母分担点家务事, 不让父母担心, 就是感恩的最好表现。”满脸泪水、眼睛红肿的小都都站起来说:“从今天开始, 我要好好学习, 上课专心听讲, 认真完成作业, 不会的主动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不让爸妈请家教了, 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今后我再也不打架闹事了, 我要做个好学生。爸爸妈妈下班回家, 我要倒水给他们喝, 还要说:爸爸妈妈辛苦了, 请喝水。”

看到学生感动的泪水和发自内心的诉说, 我趁热打铁, 布置两道作业:一是搜集歌颂父母的歌曲, 为学生举办感恩演唱会做准备;二是搜集古代和现代写感恩内容的诗歌、散文等, 为举办感恩演讲比赛做准备。

每年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 我都在班上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举办演唱会、演讲会, 以大合唱、独唱、小品、朗诵诗歌、介绍节日的来历等方式, 赞颂勤劳勇敢、任劳任怨的父母,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并要求学生制作贺卡送给他们。在节日当天, 要求每个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事, 晚上为父母洗脚、洗手、洗脸, 第二天把感受带到班上交流, 供大家分享。有一个学生汇报说:“我跟妈妈洗脚时, 洗着洗着, 妈妈的泪珠从眼眶里滚出来, 滴落在我的脸上。我问妈妈为什么流泪了, 妈妈回答说:‘感动。’”有一个农民工孩子说:“昨天晚上给爸爸洗脚、洗手、洗脸时, 看着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 满手老茧, 脚上被鞋磨破的伤痕, 我的鼻子酸溜溜的, 不一会儿, 眼眶湿润了, 泪水像小露珠一样滚出来。爸爸问我:‘春子, 是生病了吗?’我说:‘看见你满脚伤痕心里难过。’”

听了学生的汇报, 仿佛看到他们感恩父母的一颗颗熊熊燃烧的心, 那动人的场景如歌如诗如画。在感恩活动的感召下, 班干部提议为了使活动坚持下去, 决定每天唱一次《感恩的心》《游子吟》, 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看来感恩的火种已经播撒在学生心中, 在他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正如佘傲所说, 音乐的正能量超越了它本身一百倍的影响力。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可见, 音乐中蕴含的情感魅力是巨大的。在感恩教育过程中, 为了使其入耳、入脑、动情、行动, 用音乐点燃儿童美好的心灵, 会使感恩走进神秘的世界。

点燃创新的火种 篇2

在水草丰美的图什业图草原怀抱,在巍峨雄壮的蒙格罕山脚下,在母亲乳汁般甘甜的霍林河的畔上,在展示马王之乡风采的图什业图赛马场的正南,在霓虹灯闪烁延绵弯曲的111线东侧,坐落着科右中旗蒙古民族子孙后代茁壮成长的文化摇篮巴彦呼舒第六中学。巴彦呼舒第六中学以温暖的怀抱呵护和培育着图什业图蒙古民族子孙后代,用母语的奶水滋润着健康成长的新一代,用母语的营养浇灌着鲜花般娇媚的活泼可爱的学生。给他们渊博的知识,给他们学习的动力,给他们创新的勇气,给他们敏锐的智慧,给他们放飞的理想,增强他们不断探索的决心,给他们腾飞的翅膀。巴彦呼舒第六中学播撒着图什业图文化的火种,培育着千千万万的图什业图文化的建设者,培育着把图什业图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继承者。巴彦呼舒第六中学是莘莘学子们吸取民族文化精髓的温馨的摇篮。

巴彦呼舒第六中学门前宽广的停车场与111线相连着。展现民族文化气魄和底蕴的巴彦呼舒第六中学雄伟壮观的大门以其独特的风采耸立着释放与时俱进的光彩。大门上方用蒙汉双语写就的红色的校名《巴彦呼舒第六中学》(原内蒙古政府主席连辑欣然题词)特别的耀眼,给人温暖和谐的感觉。在大门前高大的屏幕上播放着《巴彦呼舒第六中学欢迎您》的蒙汉双语的欢迎词。敞开宽广的胸怀欢迎每天努力传授母语,播撒民族文化种子的的教职工和刻苦进取,天天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展示民族艺术魅力欢迎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远方的客人;哈达盛情欢迎莅临本校检查指导的各界领导。

粉红色的教学楼坐落在校园后墙根,学生食堂创建在教学楼对面校园南墙下,相互对望。学生公寓与教学楼左侧相对应始建在教学楼与学生食堂之间宽广的空间里,与校园大门相互对望。教学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相互陪衬坐落在三条线上,布局合理,条理清晰,美观而颇有立体感。校园全部被硬化,干净利落。校园鲜花怒放,馨香四溢。

当你步入校园时学生公寓上红色蒙语写就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学风映入你眼帘,使你被民族文化氛围所感染,感到特别的亲切和温馨。

当你走过39个台阶时就不知不觉走入教学楼二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二楼大厅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的蒙汉双语写就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名校”的办学目标;“和谐、发展”的校训;“合作、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奉献、善导”的教风,当你看到这些时心中禁不住会涌起无限的崇敬感。巴彦呼舒六中托起民族的希望,展望未来,以昂扬的斗志,以创业奉献的精神播撒、点燃着民族教育的火种。

用母语的养分精心培育托起民族未来的莘莘学子的同时为了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发展学生特长巴彦呼舒六中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着力开展课外活动,活跃了校园课外生活。在全盟学校管理现场会上巴彦呼舒六中500人的大型安代舞博得参观者的阵阵掌声,展现了巴彦呼舒六中素质教育的丰硕的成果。给莅临指导的各界领导奉献了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弘扬了图什业图传统民族文化,使图什业图民族化瑰宝“安代舞”大放光芒,被誉为图什业图“安代故乡”的美誉增添了新的篇章。学生演奏的悠扬的马头琴曲和四胡曲从校园响彻在图什业图草原蔚蓝的天空,给缓缓流淌的霍林河增添悠扬的旋律,让天空中放歌的百灵鸟仰慕不已,让五彩缤纷的鲜花更加绽放,众多与会者给与民族文化艺术的享受,愉悦他们的心灵,解除他们旅途的疲劳,给来宾美的享受,展示了巴彦呼舒六中素质教育争奇斗艳的累累硕果,展示了图什业图文化源远流长的无限魅力!巴彦呼舒六中不断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艺术,使图什业图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作为民族教育基地和前沿,作为优秀学子成长的温馨摇篮巴彦呼舒六中把母语看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着。自从8月创建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祖国颂》为主体的.蒙语演讲比赛和歌唱比赛。“图什业图图拉嘎”蒙语诗歌比赛圆满落下帷幕。培养了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民族情怀,增强和鼓舞了为祖国和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志气,陶冶了学生情操,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用民族文化的给养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点燃图什业图文化火种的巴彦呼舒六中拥有敬业奉献,团结进取,有责任心,业务本领过硬的教师队伍。所以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进程使人笑逐颜开。而且还拥有在工作间隙辛勤写作,精心创作,文思泉涌,风格迥异,文采飞扬,笔下生辉的一支让图什业图人自豪不已的业余作家队伍。阿吉乃,阿、敖日格勒,达胡巴雅尔,黎明,那仁满都拉,乌仁其其格,金桃等中青年作家把他们辛勤耕耘,不懈创作而诞生的异彩纷呈的作品不断发表在盟区内的报纸刊物上展示着巴彦呼舒六中作家队伍的实力和发扬光大着图什业图文化迷人的风采和无限的魅力。因此点燃图什业图文化火种的蒙汉双语版《呼和都乐》校报诞生在霍林河畔的巴彦呼舒六中,成了点燃图什业图文化火种的燎原之火。赞誉枫树之美的《枫树下的恋情》民歌被传唱不衰,因而把图什业图旅游观光的亮点之一红彤彤的枫树名扬区内外。为了把枫树的迷人风采和无限魅力永远在心中放光彩,传颂巍巍蒙格罕山的的传说,赞美静静流淌的霍林河的婀娜多姿,弘扬图什业图文化底蕴,为巴彦呼舒六中文学爱好者开辟一片文学新天地,为在校师生提供展示文学天赋的绚丽舞台,播撒图什业图文化火种的文学产物《巴图查干》杂志诞生在巴彦呼舒六中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成了热爱民族文化的六中人喜爱的掌上名明珠,囊肿宝物,成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象征型刊物。7月23日这个吉祥的日子巴彦呼舒六中隆重举办了我旗青年作家“达胡巴雅尔,龚铁龙,白、阿木古郎,何、那顺巴雅尔”的文学作品研讨会暨校内文学刊物《巴图查干》杂志的首发仪式。相信本次研讨会暨首发仪式会在图什业图文化史上大放光彩的!本次研讨会暨首发式被《兴安日报》(蒙文版)、《阿拉腾兴安》等报纸刊物专篇报道过,在创业的大道上被民族文化博爱浇灌生根发芽的《巴图查干》文学刊物诞生的喜讯与兴安人民一起分享,振奋了六中人创业进取的心,增强了六中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无非也是说要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常谈常新、个性色彩较浓的话题,以下借数学教学简说几点不成熟的思索:

一、在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索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客体信息与主体经验发生矛盾时,才能激发认识探索的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在认知上产生冲突的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则不达”的矛盾境地,这时候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被激起了。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很不甘心、尽各种可能寻找途径。如在我听过的一年级《统计》一课中,课堂教学刚开始不久,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情景:猴子吃着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饼干,这些饼干共有二十块左右。学生看完画面后,教师要求他们算一算猴子吃了三种形状的饼干各几块。由于这些饼干是交替而又没有规律地被吃掉的,学生连看两次画面,仍无法算清楚,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但孩子的天性是好强的,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先是苦思冥想,然后在小组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地进行了一番讨论,最后,再次看画面时,每个小组都通过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而此时他们也摸索到了“统计”的影子。这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的教学。学生在经历了“众里寻他”的困惑与艰辛之后,“蓦然回首”时的顿悟就显得尤为振奋人心。而如何使学生乐意付出这种艰辛,这就要看教师怎样根据实际巧设情境了。

二、在自由思辩中激发创新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更强调数学教学是发现知识和学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概念、法则、规律或解题的结果。是过程就不会千篇一律,就像学生在做一题多解时,会出现常规解法、简便解法、甚至是独特解法。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教师尤其要给予十分的赞赏,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阐述,同时也要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甚至反驳的机会。例如在一年级数学教材里边《认数》的一个“想想做做”练习中,给出一个框子,里面有十个圆圈,让学生用给圆圈涂色的方法来表示“6”。在练习过程中,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涂上六个圆圈,却有两个学生从右边涂起,涂上四个圆圈。交流答案时,后者显然被前者排斥,力单势薄的两个学生立场有些动摇了。“你们这样做一定有理由的。”在我的极度“纵容”下,他们开始据理力争:“难道不能用剩下的六个空心的圆表示‘6’吗?”

其实,从这两个同学的思考过程中更能体现数学的辨证思维特性,即整体意识,他们注意到了十个圆这个整体。这是多么难得的认识啊!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争辩的余地和勇气很重要。只有在自由的氛围里、自信的心态下,学生创新的兴趣才会渐浓,创新的可能性才会增大。

三、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参与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要有助于部分活跃的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体验过程,更应将展现的舞台向每个孩子敞开。那么这样的活动首先是丰富多采的,在形式上就能“哗众取宠”,吸引孩子的兴趣,鼓舞其热情。其次,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设计活动方案时应该考虑学生个体在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参与的位置,都能获得快乐与成功的体验。实践活动这样开展下去,孩子的兴致会越来越高涨,参与意识也会随之深入心中,以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都会想着露一手。

点燃农村学困生上进的火种 篇4

对学困生,家长操心,教师费心。学困生的问题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其内部的主观因素:如意志薄弱、胆小畏缩、缺乏学习信心、自卑、智力差,等等;也有外部的客观因素:如父母的过分溺爱、师生间的矛盾处理不当、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对,等等。因此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知其“性”而教、宽严有度、引导有方,点燃学困生上进的火种,学困生转化工作是完全可以取得成效的。

一、疏导心理障碍

第一,加强情感交流。学困生在感情上和老师疏远,同老师形成了心理鸿沟。因此转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依靠情感的交流消除与学困生的心理隔阂,从而打开学困生的情感大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老师要善于同学困生交心,交心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同学困生交朋友;老师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学困生便会刻骨铭心、虚心接受,彼此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困生转化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和学困生交朋友,就等于在彼此之间“拆一堵墙,搭起一座桥”。

第二,爱心温暖学生。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老师经常与学困生谈心,用爱心温暖他们,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使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对学习充满热情。

对学困生的爱,首先体现在人格的尊重上。当他们犯错误时,应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以维护他们的“面子”;当他们考试失败时,不要指责、埋怨他们,而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紧紧抓住,以扬其所长,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大多数学困生常常是被歧视的对象,在社会上被左邻右舍鄙视,在家庭中常常被训斥,在学校被老师和同学嫌弃。他们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想上进却困难重重。要想转化他们,老师们要克服偏见,给学困生应有的位置,要“区别对待”,给学困生更多的优惠。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三“优先”,即优先发言,优先答题,优先辅导,让课堂充满爱,这样才能让学困生坚信我自己并不差,从而开创出人生自励自强的奋进之歌。

二、营造和谐氛围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再加上家长的责怪,同学的歧视,其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具体表现在要求有自尊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争强好胜与屡屡失败的矛盾;上进心和软弱的意志力的矛盾;要求爱却得不到爱的矛盾。而帮助学困生化解这些矛盾的良方,就是融洽和谐的班集体。老师要靠班集体的力量,改善班级的人际关系,唤起学困生的希望,点燃他们上进的火种。

第一,氛围感染。所谓氛围感染就是要创造和谐的班集体精神。和谐的班级风气能改善人际关系,使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每个学生都懂得尊重他人,懂得自尊、自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班级生活的美好,自然也乐在其中。

第二,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班级成立“扶贫小组”,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班干部带头做“一帮一”“一对一”的典范。以师带徒,做到人人帮,达到帮者有耐心,学者有恒心,使班级互学、互帮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三、立足课堂,因材施教

要转化学困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也是关键。异步教学有过程异步、作业异步、进度异步之分。教师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中、上学生从独立异步自学中获得成功,而对学困生,教师可实施五多策略———多读、多写、多问、多练、多批。总之,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能有效提高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起点放低。在新课设计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准备题,放低起点,使学困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

第二,少讲多练。少讲,才能放慢速度;精讲,才能使学困生有充分的理解和思考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形式多样。练习形式新颖、多样,才能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第四,区别对待。作业布置不搞“一刀切”,学困生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让学困生量力而行,有回旋余地。

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实,很多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全是因为智力差,有的往往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所致。所以培养学困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首先要让学困生学会做人;其次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勤于自学、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认真做作业,等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学困生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

五、捕捉闪光点,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一个人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学困生之所以没有信心,是因为他们心中的结没有打开。那么应该怎么打开呢?首先应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他们一旦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当然,表扬学生要注意语言艺术,要少夸聪明多夸勤奋,少夸优秀多夸进步。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走神,还经常不做作业。我从谈心中了解他也愿意好好学习,但是他很自卑,成绩不好,上课很想跟老师一起互动,又怕出错让同学笑话。我找到症结后,对班上同学进行教育,整顿不谦逊的学习风气。然后私底下和他约定,他能完成任务就举手,他每次上台展示后,同学们都给予热烈的掌声。渐渐地,他树立了自信心,成绩也逐步提高。

此外,要想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让学困生多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给他们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从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这就是“表现———成功———快乐”三部曲,它有效地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

六、多关心留守儿童

学困生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出现不完成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得不到好的教育,极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对留守儿童要有特殊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也有人关心他们。作为老师,要充当父母的角色,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多做家访,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真心付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一定会使他们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同样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要把学困生当作旁听生,要点燃他们上进的火种。教学中,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学困生,使学困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他们也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摘要:学困生由于习惯差、行为差,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只要我们教师知其“性”而教、宽严有度、引导有方,点燃其上进的火种,学困生转化工作是完全可以取得成效的。

点燃孩子心中希望的火种 篇5

小明,寄宿学校四年级插班生。他学习自觉性差,从不交课堂作业,平时上课虽不说话,不干扰其他同学,但注意力很难集中,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他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文具、书本损坏丢失严重。父母无奈,每学期都给他多买一套书备用。他的卫生习惯更令人头痛,11岁了,还整天流着长长的鼻涕。不管在教室还是餐厅,他所呆的地方总是废纸扔满地,饭菜洒满桌,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同桌,更不愿和他交往。他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从不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在同学们的心里他是个什么事都干不好的人,用孩子们的话来说便是——“没有一点用!”他不喜欢学校,刚转来时,每当父母要离开时,他总是紧抓住父母不放,又哭又闹,甚至躺在地上打滚。父母离开后,他就喊头痛,但在各医院均未查出任何器质性疾病。奇怪的是,小明的头痛一到学校就发作,而回到家中或到医院后则症状全消。

1.家庭方面

小明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忙于生意,把刚出生不久的小明寄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里。可小明的妈妈对爷爷奶奶 “约法三章”:不许小明玩泥土沙石;不许小明在大街、山坡等地方玩;不许小明与街坊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小明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家里的几间平房和一个干净平整的水泥院子,平常交往和接触的人只有爷爷和奶奶。爷爷奶奶对小明宠爱有加,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都是奶奶包办,因此其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差。

到了上学的年龄,小明回到城里上学。为弥补几年来对孩子的爱的亏欠,在生活上,家长对其百般呵护,在学习上,也对他寄予厚望。但由于孩子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一入学,小明在学习及生活上很快显出劣势。他见人就怕,更不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加上他带有较浓的家乡口音,有些同学便学他说话,经常取笑他。

家长多次被老师请去,希望他们配合教育。为此,家长没少打骂过小明,但收效甚微。家长见自己的付出总得不到回报,认为他“无可救药”。最终对其学习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小后来,他的妹妹出生了。父母把更多的爱寄托在妹妹身上。

眼看上四年级了,小明学业上丝毫没有进步,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提高——11岁了,早上穿衣服还要奶奶帮忙,每顿饭都由奶奶喂。父母焦急之余,将小明送到现在的寄宿学校接受锻炼。

2.学校方面

由于成绩不好,原学校的班主任曾严格地督促他,但后来因失望而逐步放弃。这种漠然的态度让小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任课教师对小明的“闪光点”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而是过于关注他的不良行为,使他更加自卑,影响了他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学习的愿望。由于小明卫生习惯差,学习成绩又不理想,常被同学排斥,讥笑,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他情绪低落,孤僻,不合群,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逐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也影响到他的学习与生活。

[分析与诊断]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造成小明学校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

1. 亲情的缺失

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妹妹的出生等原因,父母对他的关爱明显减少,与他以前得到的宠爱形成反差,使小明心里严重失衡,觉得自己在家里是多余的,是不受欢迎的。

2. 归属感的缺失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都希望找到一个自己所归属的集体,从而得到来自这个群体的承认与尊重,关心与爱护。在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中,有很多是由于在家庭或学校集体中人际关系紧张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从小到大,小明一直处于被同龄人排斥的地位,即使是排座位,也没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他被排斥在同伴群体之外,感受不到来自这一群体的温暖。

3. 成功感的缺失

种种讥笑扰乱了小明的心态,无数次失败给了他重重打击,致使他学习缺乏动力,不能进步,无法在学校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加上他被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对集体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失落感。基本需要的缺失与剧烈的心理冲突,使小明心理严重失衡,最终导致其对学校生活的冷漠与逃避,并产生了学校适应障碍。

4.个体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指人格发展缺陷和情绪障碍所产生的学校适应不良。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学习一旦不适应,就怀疑自己比其他孩子差;集体活动时,总是在想:“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从而产生抑郁、焦虑、退缩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导致学校适应不良。

[辅导措施]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采取了综合性心理辅导策略,以期改善或消除引起小明适应不良的因素,使其逐步提高适应能力。

1.采用认知疗法,重塑自信

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想法或观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和行为。我将小明的心理辅导重点放在其认知的修正,帮小明正确认识客观条件。

小明由于长期落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双差生。过多的批评伤害了他的自尊,过多的失败挫伤了他的积极性。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于失去自尊。因此,他自觉低人一等,面对同学的讽刺、挖苦甚至伤害从不反抗,只会悄悄哭泣或向老师告状。

为培养其自信,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小明谈心,以朋友式的关怀与诚恳让他向我敞开心扉,把心中的不愉快倾诉出来。而我只是作为倾听者出现,无条件积极关注,引导他自己解决问题。

我例举了邓亚萍身材矮小但却成为世界冠军的成功例子,让他明白:每个人的身体相貌是天生的,无法自己选择。而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就显得至关重要。打败自己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自己。一个人如果有了自信心,就会变得活泼开朗聪明,从而使交往、学习的能力提高,使学习成绩上一个台阶,他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经过多次的交谈后,他的心情、行为逐渐有所转变。

2. 采用“心理暗示法”,自我超越

小明对学习成绩也挺在意,可就是不认真写作业。有一次写作文,他内容选得不错,可有些句子不够通顺,老师就给他面批,然后让他读给大家听。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老师及时鼓励他: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一份可喜的收获。

我一方面引导他改进学习方法,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小步前进”;另一方面,联系各科任教师,尽量对他因材施教,有进步及时肯定,时时让他感到“我能行”。同时,不断为他确立新的目标,使他能“跳一跳,摘到桃”,让他体验到超越自我的喜悦。

3. 家校配合,重获温暖

我多次和其家长沟通,请他们多和孩子谈心,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爱让孩子感知。为此,小明父母逐步改变了对小明的态度,并重新接纳他,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并适当让小明做家务,提高其自理能力。同时我也告诉小明:因为妹妹小,父母给她的关注可能会多一些,要多理解父母。重新获得家庭温暖的小明,渐渐变得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4. 采用系统疗法,创设环境,和谐交往。

对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要多方配合,为其创设适宜的环境。为改变全班同学对小明的态度,我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并找排斥他的同学谈心,同时召开相关内容的主题队会,告诉学生:对那些生理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不应嘲讽、歧视他们,应让这些伙伴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全班有51位同学,52套桌凳。我把小明旁边的座位作为机动座位,告诉大家:小明最遵守纪律,谁在一周之内表现最好,奖励他(她)和小明坐。这一措施使小明从人人嫌弃到人人争相接纳,小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我还建议小明父母为他治疗鼻炎,提醒小明随身携带纸巾,有鼻涕随时擦掉。并安排女生每天督促他整理文具及桌斗,使他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在新的温暖的集体中,小明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回家能经常和父母谈学校见闻,和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到校后也再不哭闹,奇怪的头痛也不治而愈。教师节时,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送给老师。他父母说,这是小明第一次自制贺卡。捧着贺卡,我能感到孩子那诚挚的心。的确,爱的氛围在孩子心中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孩子用同样的感情对待周围每一个人。

5.放大优点,创造成功

及时发现并利用其“闪光点”为小明提供成功机会,让其实实在在感受到:在老师眼里,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个有着许多优点的孩子,自己是很有希望的。校运会上,我让他做裁判老师的助手,组织低年级同学参赛。他认真地去各班点名,带领小运动员们进入比赛场地。他的脸上充满微笑,俨然一位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将军。平时,对他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肯定,扬起前进的风帆。

[辅导效果]

经过两年的教育辅导,小明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他性格逐渐开朗,同学关系良好,操场上、教室里处处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自信的脸庞,学习成绩更是突飞猛进,顺利考入了一所省级重点中学。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

黄河实验小学)

点燃创新的火种 篇6

师:同学们, 你们对“与狼共舞”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我们人类与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也有很多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传为佳话。谁能给我们介绍一则这样的故事?

生:名副其实的“保姆蛇”的故事。

生:熊本是吃人的猛兽, 却一改本性, 做出救人的义举。

师:刚才两位同学用简要而流畅的语言讲述了动物与人的故事, 看来要和动物做朋友并不难, 关键在于用心去感受, 用爱去交流。只有这样, 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和谐, 更加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 共同探讨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投影出示一组动物照片, 让学生感受动物带给我们的美。

设计意图:“文似看山不喜平”, 导入学习调动学生搜索已有感知体验, 初步促进学生与动物的情感交融。教师语言营造了情感氛围。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本文是一篇随笔, 是散文体裁的一种。课题“都市精灵”中的“精灵”一词, 同学们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生:“精灵”在有的神话传说中是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

生:精灵在文中指可爱的动物,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看看文中写了哪些都市的精灵, 作者对这些精灵怀有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 让学生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 这也是一个能串起全课的好问题。

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边读边作圈点批注。

师:谁来说说文中谈到哪些都市的哪些精灵?

生:文章中写到了北京的麻雀、老鸹、燕子, 昆明的红嘴鸥, 上海的鸽子, 旧金山的海兽、海鸟。

生:在文中的第二小段还写到了野生的小松鼠, 第三小段还提到了啄木鸟、百灵鸟、小黄雀、黄鹂。

生:文章的第五小段还写到了昔日北京的“一景”——老鸹。

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 (投影出现:北京文学馆:喜鹊和灰喜鹊、小松鼠、啄木鸟、百灵鸟、小黄鹂等体型特别小的鸟, 北京城里:乌鸦、燕子, 昆明:红嘴鸥, 上海:鸽子, 美国旧金山:大海狮、大嘴鹈鹕、鱼鹰、海鸥。)

师:那么作者在描写这些都市的精灵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在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生:从第一小段中“瞧, 这是我们的一景”, 第二小段“于是我又常常说:‘现代文学馆里还有一宝, 一只小松鼠’”与第三小段的“只及小麻雀的一半大, 歌可是唱得很好听”可看出“我”的自豪。

生:在第七小段, 作者把今昔北京的生活图景作了对比, 流露出惋惜之情。

师:这里除了惋惜还有什么其他思想感情吗?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出关键词。

生:还有对老鸹的可怜, 其实也是对都市精灵没有一个安身之所的可怜, 同情。

生:还有在写到对春城昆明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的羡慕, 和对上海人在广场上放养鸽子的佩服。

生:在第十小段写到旧金山人把看海兽、海鸟当成是“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 表现了作者对都市精灵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解读作者情感, 理解情由景生, 感情在语言的字里行间流溢出来, 进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些丰富的感情的? (“对比”, 大部分同学一眼就看出用了对比的手法。) 那其中有哪几组对比呢?

生:我看出了两组对比, 一组是今昔北京的生活图景作对比;一组是把北京和昆明、上海、旧金山的生活图景作了对比。

师:概括得很好, 其实除了这两组对比之外还有一组,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学生都很疑惑, 找不出。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我”工作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活是形式, 是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得“实”, 不放过每个细节。

生:文章的第一段写“我”工作的地方, 也是描写现在的北京, 却也是一幅乌鸦、喜鹊一片欢腾的景象, 这是现在北京的一个特例, 与整个北京的生活图景作了对比。

师:很有眼力。那么作者通过这些对比主要想表达一种什么愿望呢?

生:我认为主要是表现作者希望人与动物能和谐相处的愿望。

师:这一部分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 表现了自己对都市精灵的喜爱, 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看法:无论是哪个场面, 我们都可以感觉到那种温馨。动物是快乐的, 人也是幸福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人们其实在给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 也增添了自身的生活乐趣, 提高了生活质量。

投影出现:

三、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

师:文中作者的感情是丰富的, 同样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具特色。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说说你的体会。在相应的地方写上批注。

投影出现范例:

如: (1) 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动物的状态:“腾”、“抿”、“射”、“钻”。

以“我认为_____”一句 (段) 写得十分生动, 因为它采用了____修辞手法 (或描写方法) , 它表现了_____。

示例:我认为“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一句写得十分生动。因为它采用了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细致传神地写出了大海鸟捕鱼时的情景。

(2) 找出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学生认真研读, 写批注, 纷纷举手。

设计意图:“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给学生以拐杖, 有方法可循, 节约课堂时间。

生:我找的是“碰巧了, 还能看见一只小松鼠。在北京, 在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 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 简直是奇迹。”这里可以看出小松鼠在北京城是十分稀少的, 被作者喻为一宝, 由此可以体现人们对都市精灵的不珍惜, 甚至伤害它们, 不能和它们友好相处。

生:我找的是“其实, 仔细观察, 能发现, 一年四季, 有许多品种的鸟会轮流光顾我们这个大院子, 不过多半是一只或一双。”我是从“光顾”这个词来理解的, 这个词一般指商家对顾客的欢迎, 这里用在鸟身上, 写出了作者对鸟的欢迎, 并赋予鸟以人的感情色彩, 突出了鸟的可爱。

师:你的分析抓住了“光顾”这个词, 使用得巧妙, 不仅有条有理, 而且很全面。

生:第四小段中的“居高临下”、“孤独”、“寂寞”这些词让我似乎看到了乌鸦凄清的神态, 它们已经没有安身之处了。树上是落寞的鸟, 树下是忙碌的人们, 可见城市再喧哗, 没有动物也显单调, 表现作者对小动物深厚的感情, 也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悲哀。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这两个练习, 既教给了学生知识, 又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体现了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四、再读课文, 理解内涵

师:基于作者强烈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 他提出了“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 你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吗?

生:我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 作者提出了“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 而且还强调应以小动物作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足见某种小动物在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思考:都市精灵能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生:小动物能够成为都市的一种景观。

生:从第五小段“人们按着它们飞进飞出的钟点劳作休息”可见小动物能起到生物钟的作用。

五、反思问题, 深入探究

师:既然小动物对都市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可现在的鸟、鱼、兽渐渐都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是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所造成的。

师:原因找到了, 那我们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 保护好生存环境, 与鸟、鱼、兽友好相处呢?你可以联系平时所了解的一些情况, 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不随便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 尤其像一些化工厂, 水泥厂之类。

学生应和声大起, 议论纷纷。

师:从自身做起, 很好。还有其他看法吗?

……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作者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实际情况, 提出都市中人应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 要优化生活环境、生活质量, 唤醒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动物保护意识。同学们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措施, 其实, 与动物和谐相处, 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的行动。我们扬州市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城市, 在国内享有盛誉, 而且越来越受瞩目, 有市歌《好一朵茉莉花》, 市花“琼花”, 但还没有城市自己的标志性动物, 请你以书信的形式, 运用本文观点, 向我们扬州市的市长反映意见, 写一个3 0 0字左右的片段训练。

点燃创新的火种 篇7

由于小学生受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学识素养等方面的限制,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时, 需要教师热情参与, 适时调控, 合理引领。本学期, 通过几次指导学生选题的尝试, 笔者基本形成了选题指导课的教学思路:创设情境, 引入主题→揭示选题原则, 确立班级主课题→围绕主课题提炼小组子课题→自由组合, 制订活动计划。下面笔者就主要环节的教学思路做进一步分析。

一、主题———创设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和鲜活的人生经验, 因此, 教师在引入主题时, 要适时创设生活情境, 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挖掘出来。在《交通与城市发展》综合实践选题指导时, 刚上课, 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介绍家乡盐城交通发展的短片, 了解六十多年来盐城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容貌、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看了这段振奋人心的视频资料, 学生感慨万千, 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话题。最后, 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三大方面:空中交通与城市发展、陆上交通与城市发展、水上交通与城市发展, 从而明确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研究的几个方向。由此可见, 情境的创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行研究的积极性, 使学生尽快融入角色。

二、选题———切中肯絮

倡导学生对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活动的关键, 所以, 课题的选择权自然是在学生手上的。但学生以往几乎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 往往会天马行空地提出很多相关话题。因此, 指导学生使用好选题原则这个“筛子”, 才能从众多话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选题原则主要有这样三个:感兴趣、有价值、易实践。“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应让学生知道, 选题要贴近自己的生活, 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例如, 笔者在指导《健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时, 学生通过讨论形成了“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环境与健康”、“心情与健康”等研究方向, 接着出示选题的三个原则, 继而请学生谈谈对三个选题原则的理解, 分析各个课题是否符合选题原则。对于能够结合选题原则去分析的学生, 我给予充分的肯定, 最后, 通过举手表决选出班级的研究方向, 大家意见较为一致, 选择了“饮食与健康”这个研究方向, 规范并完善了课题的表述。最后, 把班级综合实践的主课题定名为“关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三、子课题———提炼延伸

主课题的提出给班级一个阶段的研究活动指明了方向, 为了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 还需要对主课题进行分解, 让研究的课题更加精细化, 这就需要提出一些子课题。子课题的提出同样要遵循上述三个选题原则。同时, 因为子课题是主课题的分支, 所以要紧紧围绕主课题。如果把班级主课题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那么一个个子课题就是组成这棵繁茂大树的枝枝丫丫。在《健康与生活》选题指导时, 形成班级主课题后, 学生又通过小组讨论, 推荐了“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调查研究”、“关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饮食种类与人体健康的调查研究”、“过量饮酒对健康危害的调查研究”等七个子课题。

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 通过小组合作, 在平等对话的气氛中逐渐生成了班级子课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更好地参与到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中来, 还需要形成新的学习小组, 对子课题进行研究。于是, 我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分组合作研究子课题, 在理性思考和短暂交流后, 学生自觉形成了六个“天然小组”, 这是孩子们基于兴趣做出的选择, 这种选择使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持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成为可能。通过这样的选题过程, 同学们有了自己渴望探究的课题和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重要的是, 这一切都是基于学生自身的思考、交流、审议产生的。

最后, 新的学习小组可以推举出组长, 根据自己的小组特色确定小组名称、活动口号等, 以增强团队的气势和凝聚力。布置各组课后制订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根据兴趣和优势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工。

以上就是一节综合实践选题指导课的基本思路, 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突破口。课堂上, 孩子们的流利表达、自如谈吐展示了一定的综合素质;活动中, 他们学会研究、学会交流、学会共同生活, 选题能力、表述能力、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点燃深海火种 篇8

点燃深海火种的时刻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近些年,石油、天然气价格持续攀升,已影响到我们的现代生活并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话题。无论这些资源价格飙升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煤、石油、天然气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科学家在寻找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可燃冰”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2011年5月4日,以中国南海“可燃冰”调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广州海洋地质码头再次起航。(图1)

海洋六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海洋综合调查船,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同时配置有4000米级深海水下机器人“海狮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马申达说,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达52%,2009年资料反映,我国自产原油1.89亿吨,进口1.99亿吨,这是很高的数字。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受环境、资源、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制约,全球能源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石油开采量还有50年,天然气大概六七十年,用一点少一点,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考虑新能源,天然水合物相当于有机能源,这个在冻土带海底的能源,在我国有广阔开发前景。

2007年5月,一个惊人的喜讯从我国南海传遍全国:我国南海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超百亿吨。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证实,我国海域存在着全世界都在苦苦寻找的新型能源。

目前,这些可燃冰样本保存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样品库中。它们看上去和海底淤泥没什么区别,只是隐约可以看到像夜空星星一样的白点,它所含的天然气密度之高,现属世界首位。(图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所所长刘坚说,通过调查取得自然状态下的可燃冰样品目前国内只有3块。可燃冰是低温高压下的产物,我们主要采取低温的办法,储存在液氮里面,液氮的温度达零下196度,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沉积物的样本,可燃冰就分散保存在沉积物的颗粒里面,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会挥发,所以整个操作尽量都在液氮里。(图3)

20世纪90年代,一条加拿大拖网渔船在太平洋岸边作业时,无意中捞到两吨左右的冰块,渔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天然气水合物,他们把冰块扔回水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冰块的融化,很多气泡从海水里冒出来,渔民闻到了类似臭鸡蛋的刺鼻味道,这是他们从未见到过的景象。很快,科学家们就把这一奇遇与1930年西伯利亚冻土带;1990年墨西哥湾;1995年日本四国海槽的类似现象联系在一起,他们发现,在海底,由于阳光最多只能照到200米深度,所以水深超过300米的地方不仅压力高,温度也非常低,有一种物质正好适合在这里生成,于是“可燃冰”这种奇怪的物质终于在沉寂中被人们意外找到。

图1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

图2 含天然气水合物岩芯样品

图3 储存在液氮里的“可燃冰”样品

当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滑坡、地壳断裂时,会使地下的天然气向上泄露,并发生奇妙的变化,甲烷被水分子包围,在高压低温状态下形成固态的物质,然后悄悄地再在海底储存起来,它们主要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内,这些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因此,又被形象通俗地称为“可燃冰”。(图4)

每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最多可释放出170多立方米天然气,可满足3口之家半年的日常生活所需。

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可燃冰是在1982年,地质学家姚伯初在赴美学术交流中了解到了可燃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原副总工程师姚伯初说,美国地质学家向我们介绍,在墨西哥湾和美国西海岸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而且它的地震剖面有一条特殊的反射波,这个反射波是跟海底平行的,但跟地层是斜交的。

这条特殊的反射波成为我们寻找可燃冰的依据,当人工放射的地震波向海底传播时,遇到海底地层不同界面会得到不同的反射波形,当出现与海底表面几乎平行的波,这条波就叫似海底反射,从理论上说只要出现这种波形的地方,很可能会有“可燃冰”存在。

因为“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而它通常又与海底平行分布,就像海底的下面出现了另一个海底,科学家把这个界面称为BSR(似海底反射波)。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文鹏飞教授说,声波遇到各种反射界面时,会在剖面上产生一个明显的分界面,遇到水合物时,能够产生与海底反射明显相反的一个反射波,这个波就是似海底反射波,它跟水合物的存在有重要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我们勘探水合物的第一步,寻找BSR。

马申达说,天然气水合物很早就存在,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是因为我们的勘探技术水平不到位。海底地震勘探是低分辨率的,比如勘探下去,到10米、20米、30米才能发现问题,10米以内看不到,1999年勘探,我们使用的高分辨率技术,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看震波资料,一米之内就可以分辨出来,就能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这就是新技术。

海底的反射波,能够反映海底的形状、地形地貌,海底的另一层就是BSR,水合物和海底反射波的距离通常在500米左右。

似海底反射波与可燃冰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在可能存在“可燃冰”的海底区域,科学家发现了新的证据。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刘方兰教授说,我们在东沙,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显示度的成果:看到了冷泉、看到了大片的碳酸岩结壳,观察到了一些生物的标志,这在我们的水合物调查中,非常有意义。看到这些东西,相当于看到了水合物。这给我们水合物调查,鼓舞了士气,我们觉得离水合物已经越来越近了。

在阳光无法到达的近千米深的海底,也同样有生物存在,有一种细菌靠吞噬甲烷气体而存在,同样在海底也有一些贝类依靠这些细菌为生。

我们寻找到似海底反射波可以确定“可燃冰”大致存在的位置,然而“可燃冰”并非是以纯净的状态存在于海底,而是形成在海底地层结构的缝隙中。科学家要想知道“可燃冰”的储量,必须先了解海底地层的结构,同时在实验室里对海底取出的样本进行后期实验。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物分析室陆红锋教授说,海洋里有一种古生物,我们称为有孔虫,有孔虫里面有空间,里面可以存储水合物,沉积物矿物石英、长石之间也有很多空隙,也可以存储水合物。我们评价水合物储量,就看沉积物空隙,空隙好水合物就比较富集。(图5)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陆敬安教授说,从2002年开始,国家就设定了水合物专项,在我国南海北部不同海域,包括东沙海域、神狐海域、西沙海域以及琼东南4个海域,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展开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调查。经过11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南海北部存在比较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初步估计资源量有680亿吨。

按照大庆油田现在年产油五千万吨的数据,需持续开采360年,才能够接近目前我们所预测的中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

当全人类开始慢慢步入能源危机的时代,一种新能源的发现,被人们寄予厚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高到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国家投入巨资,进行前期调查和研究,它们甚至已将天然气水合物商业试开采的时间表锁定在2015年。

尽管前景诱人,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未知的隐患,在陌生的海底,如果开采不慎,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海洋六号搭载深水机器人,水下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在水深3500的海域进行试验,借助这些先进的设备,科学家们正在找寻有效的办法,将可燃冰有计划、有准备地开采出来,为人类所用。

图4 “可燃冰”可直接点燃

上一篇:体育舞蹈锦标赛下一篇:交通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