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点燃智慧的火花

2024-10-27

用爱心点燃智慧的火花(共11篇)

用爱心点燃智慧的火花 篇1

在不排斥纪律约束的前提下,班主任如果能把激励艺术充分地运用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创造性就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工作制订中的协商式激励

人在青少年时代,虽然思想还不完全成熟,但其思维的渴望却十分强烈。心理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青少年的思维能量总是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其表现是,什么事都希望亲身体验,体验不到的,便急于去了解,而且追根究底,“为什么”特别多;之后,还要评说议论一番。和成人一样,他们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少学生的参“政”意识十分强。所以,班主任在制订班级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民主的作风,让尽量多的学生想办法、出主意。会上,班主任要少讲话,说精炼简短的话,关键在于明确每次会议的方向。那种一人说到底,一人说了算的“一言堂”会风,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的。让学生参与,一般会有两种结果:有的学生,建议被采纳,自然高兴;有的学生建议没被采纳,显得不高兴。前者是我们的目的,对于后者班主任要做好说服工作,使之口服心服,不能任由他去,以免以后在执行计划、班规时产生抵触情绪。总之,让学生参“政”,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欲望、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合理、适合的奋斗目标,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然后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获得心理上的自我满足或获取他人的肯定承认。此时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会民主协商,学会碰撞、妥协,使班级的民主文化真正在学生心灵中扎根,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有了保证。比如,利用班会让学生自己举行学生论坛、诗歌朗读会、演讲比赛,开展墙报、手抄报比赛,给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搭建参与展示的舞台,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自信的建立,以及成功的体验作用是强大的,甚至会让学生终生愉悦感。

二、下班沟通中的融通式激励

现代中小学生,特别希望能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信任,而班主任也总希望能了解到学生自己的所想所为。班主任经常下班了解情况,便使师生之间得到了沟通。当学生觉得班主任尊重理解自己,心目中有自己时,学习和工作便会更加努力。班主任了解了学生所想所为,发现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某些能力,工作中就会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相互了解程度的加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必然增强了彼此间的依赖感。有时,我们常常莫名其妙地发现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问问自己,就可以发现,我们对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太少了。相反,有不少后进生,一旦我们多和他们交往,经常以各种方式谈谈心,并同他们一道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便不难发现,他们不仅不再“后进”,而且可以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这里提示班主任必须注意,师生之间,在做人上应该是平等的。因而作为班主任是不应该有任何架子的。学生把心交给我们,我们也应满足他们的期望,把心交给他们,这样融融相处方可使情感不断深化,理解得以升华。同时要认识到,在知识水平、处事能力上,师生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一个教师,是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身份出现的。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也要了解学生,平等对话和相处;既要让学生不感到我们难以接近,又要让学生从我们身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满足学生需求时的层次式激励

人都各有自己的实际和需求,因而总是不断地提出种种要求。而作为体现人的特征的需求,又总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应该承认,我们对于自己,每一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是决不会从此再无他求的,而会出现更新更奇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因而这又不足为怪。明白了这一点,班主任是有责任满足和帮助学生满足其正当而又实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的。否则,学生的内驱力就难以实现,消极抵触的情绪就会产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分层教育目标,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获得自己心理需要的满足,并可以进一步激励他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进步。这种需求激励,是需要“精心策划”的,有时会让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认真“备课”,有时会让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给予指导,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是非常积极的,甚至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管理活动中的授权式激励

一个班主任,他的职能不在于是“家长”,是“保姆”,是“警察”,直至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实行紧盯不舍的战术,而在于自己埋头苦干做了多少事,在于如何用人,在于如何进行宏观决策,即分工授权。搞活动可以授权,其他任何管理工作同样可以授权。学生有了授权,就有了责任;有了责任,对做好工作就有了保证。因为班主任的授权,其实就是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学生获得了信任感,就会尽职尽责地去大干。

要说明的是,所谓授权,并不是说班主任可以不要或可以成为局外人,学生本领再大,其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当学生在这些方面考虑不周、处理不当时,班主任就应当及时出来提醒指正并适当点拨。另外,让更多的学生来做班级管理工作,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其间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五、严谨治学中的影响式激励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班规校纪,例子举了不少,但有不少学生对此还是甚为茫然。“教师的影子,就是学生的样子;教师的步子,就是学生的路子。”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表率,严于律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特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治学态度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影响、带动学生跟着自己正确的“路子”走。班主任若能课前悉心准备,课上尽心讲授,课后倾心交流,科研潜心研究,班级精心管理,及时吸纳新知识,做到精、新、博、深、活,使学生学有所得,惑有所解,疑有所释,终身受益,不放过任何一个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机会,从一点一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就不会再无动于衷了。班主任自身的严谨治学这种非说教性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课堂教学所难以见效的强大的情感激励作用。

六、学生犯错时的宽容式激励

要想学生不犯错误是不可想象的。青少年学生不成熟的地方还很多,往往嘴巴里有道理,行动上却无道理。有时犯了错误不仅不认错,反而与班主任顶撞。一旦顶撞发生,对于原则上的东西,班主任就要抓住不放,对于一些属于感情用事的行为则可显得豪爽一点,不必去计较。一个聪明的班主任,首先能够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待其冷静下来后,再加以严肃的批评和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的激发。对于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使之动情,在思想上贴近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为之感动而愿意接近你、信任你,把你当做知心人。这种情感的触动就是对犯错误的学生转化的一种情感动力,一种宽容激励。同时,班主任讲道理一定要具体、明了、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一步一步地帮助、促进、激励其逐渐转化,直至彻底转变。

学生需要激励,班主任应该去激励。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也不会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更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激励艺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班级工作效能,在实践中班主任应掌握六种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艺术:工作制订中的协商式激励,下班沟通中的融通式激励,满足学生要求时的层次性激励,管理活动中的授权式激励,严谨治学中的影响式激励,学生犯错时的宽容式激励。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激励艺术

用爱心点燃智慧的火花 篇2

“我发现课文写了四个季节。”

“我发现一年四季都很美。”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满意,不住地点头,并表扬了发言的孩子。

“老师,我还发现课文中,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会说话。”

“真会发现,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朱老师及时地表扬了他,孩子脸上洋溢着喜悦,冲着同学伸了一下舌头,得意地坐下了。

上课继续着,开始教学“春天”这一小节。学完后,朱老问:“小朋友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又是那一个孩子,高举小手,高喊:“老师,我!老师,我……”站起来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草芽为什么会说话呀?”他的脸上显现着天真,话语带着稚气,望着老师,眼中充满求知的渴望。

朱老师一愣,趁着空隙,孩子朝着同学眨眨眼,还是那得意的样子。

“小朋友们,你们说什么才会说话呀?”朱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

“人才会说话。”

“是呀!所以,这里把他们都当作人来写了。”朱老师随即说道。

“小朋友们懂了吗?”

“懂了!”孩子们高声齐答。随后朱老师示意发言的那个孩子坐下,孩子有些不情愿地坐下了。

接着,朱老师开始教学“夏天”这下一小节……

案例二:“太阳有时也是弯的!”

这是一节学校公开教研课《口耳目》,在教学“日、月、火”这一组汉字时,李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一个谜语引入教学:“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请听: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李老师还没说完,孩子们已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还一个劲地喊,“老师,我知道!”“老师,我!”“老师,让我来!”有的已经答案喊出来了。

“老师,我知道,是月亮。”

“老师,我觉得是太阳。”

“是太阳。”

“不对,是月亮。”

用智慧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篇3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德育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通过与学生沟通情感,达到理想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呢?

一 和学生谈话不打无准备之仗

谈话就是将心比心、以话谈心,班主任找学生谈话,要在谈话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做到“胸中有数”。了解情况是谈话的前提。谈心要知心,而心总是可知的。如果班主任对学生一片真心,遇到挫折不灰心,克服困难有决心,待人接物不偏心,学生就会渐渐地与你心贴心,敞开心扉和你交流。谈话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症结,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学生谈话不要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否则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记得有一学生,父母离异,寄养在婆婆家,下课时有一同学报告说张鹏程袋子里有许多五角的硬币,我想这钱可能来路不正,找他谈话,“你最近表现不错,打扫厕所不怕脏不怕累,这很好,但是你身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能和老师说说吗?”看他欲言欲止,我鼓励他,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学生……经开导,他告诉我钱是偷的学校附近商店的。由此及彼,进一步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帮助他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使这个不轻易落泪的孩子潸然泪下。情况了解清楚后,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从孩子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教育方法。教育实践证明,对情况了解得越清楚,就越能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左右谈话的“形势”,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 和学生谈话动之以情

与学生谈话,不可忽视情感的作用,因为情感是教育信息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要架设这座“桥梁”,关键在于教育要寓理于情,学生更看重老师的态度和平时对他的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气氛,才能谈得拢,谈得好。以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努力创设愉快、宽松的谈话氛围。这样才能引起肯定性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愉快地、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记得上午第一节课,我刚走进教室,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的作业忘在家里!”我说:“我打电话叫你家里送来?”他支支吾吾地说:“家里没有人。”此时,我看他很不自然的样子,断定他在撒谎。“我打电话问一问。”他急了说,我的作业可能在路上弄丢了,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我也忍俊不禁。下了课我把他找来,他神情有些紧张。为了消除他的恐惧心理,我用平和的语气微笑着说:“你猜猜,我怎么知道你没做作业?若是猜对了,老师还要表扬你呢!”他看了看我,又搔了搔后脑勺。“没关系,我想你一定能猜中!”他见我丝毫没有批评指责的意思,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他说,昨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上街买衣服,下午又去钓鱼,一时忘了作业,今天就撒了谎。”听了他的话,我说:“你真是个能说实话的好孩子!”他乐了,谈话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在愉快的心境下交谈,易产生求同和包容心理,能增强对对方观点的接受性,减弱排斥性。

三 和学生谈话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语言的个体差异性。班主任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采取家常式的方法,由远而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格耿直的,最好直截了当,把问题点透,不兜圈子;对性子急,易怒的学生,还得先冷处理后再谈;对觉悟低、品行差、性格独特的学生要善于诱导,迂回曲折地进行;譬如对领悟快、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般宜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言词要含蓄、婉转,对胆小内向的学生,应化严肃于幽默之中,以班主任的态度、语气消除其紧张情绪;对个性强、脾气执拗的学生,则要“刚柔并济”,既不能让其任性,又要防止学生“顶牛”;对那些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学生,应多肯定他们的长处,“长善可以救失”,用学生自身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有一个五年级男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不守纪律。他唯一的“亮点”就是唱歌唱得好,大家都喜欢他唱歌。开学不久,他因影响课堂纪律被我找到办公室。当时我只字未提他上课违反纪律的事,因为这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老生常听”了。我说:“你有一个方面,全班同学都比不过,你知道吗?”他看了我一眼,没吭声。显然是以为我和他开玩笑。我又说:“我知道咱们班咱们校歌唱得最好的就数你了,这可了不起!其他方面如果也像唱歌一样出色那该多好啊!”不经意间居然成了他进步的起点。后来这个学生不仅能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如果我当时不是“因人定调”,而是狠狠地训斥一顿,说不定那个男生会“破罐子破摔”的。

四 和学生谈话要实事求是

学生虽然年龄小,都是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但他们对好话和坏话,真话和假话还是能分得出来的。错误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思想去克服战胜它,心灵中的黑暗,只有用哲理才能驱除,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抓住一个理字,实事求是把道理讲透,用真理服人,启迪学生的心灵,明辨是非,用真理说服歪理,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也可由小道理引出大道理。班主任在进行集体或个别谈话时,一定要尊重事实,入情入理,甚至要设身处地。如,开学班长发书。只见小宇同学冲着她大声嚷嚷:“快给我换一本不皱的。你要是不换,我就和你换!”事后我把那个同学找来谈话。他说:“别人发的书不皱,而只有我的书皱巴巴的,所以就火了。”我接过他手里的书一看,确实皱巴巴的。于是我就说:“你要求换一本平平整整的书,这没有错。老师支持你。要是我,也会这样想的。不过,我不会冲着别人大喊大叫,因为这样做不礼貌,也是纪律所不容许的。如果用商量的口气与别人说,那别人一定能接受。这样吧,老师把教本换给你好嘛?”话音刚落,他的眼眶湿润了。不知是感激老师的理解,还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大概兼而有之吧!试想,若当时一味去批评他,甚至强迫他去向班长道歉,其效果会如何,那是可想而知的了。

巧妙设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篇4

一、精心设计“开课”情境

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精美的导课艺术,并会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想象,继续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因此设计好课的开端,对上好一节课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1)以游戏导入“开课”。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2)以故事导入“开课”。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创编一些卡通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导课,把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人情味,更接近儿童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在实际中符合儿童的特点,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学习。

(3)以悬念导入“开课”。

比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老师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不信你们来考考老师。学生们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经学生验证,准确无误。学生们惊奇了,这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3的倍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知道了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是不行的。教师及时导入,到底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样,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积极探索的情境之中,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精心设计交流情境

(1)质疑问难。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

(2)组织辩论.

在课堂学习中展开讨论是为了更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自主地投身于学习中。课堂讨论中要为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讨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和议论,让学生言自己之所想,现自己之所能,学生的思维就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3)开展竞争。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质疑、辩论时,鼓励学生“赶超”,努力营造一种争先恐后的积极氛围。如组织小组比赛、抢答比赛、趣味数学竞赛等等。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如果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就会蓬勃地开展下去,充满生命力。

三、精心设计操作情境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操作,让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提高各种技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篇5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作文课教学中经过一番求索,初步形成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斟酌寻立意

立意是写作的出发点,文章的灵魂。如何指导学生用健康的理念去透视生活,升华体验,找到写作突破口,这是激活学生创作灵感,点燃学生创作火花的关键。

1.观察事物,诱导发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无时不在组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有人热如炭火,有人却冷若冰霜。头脑简单,思想僵化的人嗅不出生活的气息。只有充满生命力,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那么如何观察生活呢?

首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留意观察的对象,关心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透过生活的表层挖掘生活的意义。如,让学生观察周一升国旗这一事例。学生通过对旗手护送国旗进场动作整齐、场面肃静、音乐节奏等的观察,发现此举动展示了学校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祖国儿女为振兴中华的决心。这样使学生从感知飞跃到理性,产生“新发现”的快感,为写作创新打下基础。

其次,要仔细地观察。观察应当站得高,看得清,细致入微。别人激动之时我不激动;别人悲伤的时候,我不悲伤,保持平静的心态,调动全身的观察手段:視觉、听觉、味觉、触觉对观察对象作全方位的透视,从静态的形状、颜色到动态的声音、动作、演变,使平面生活呈现立体式生活。

再次,观察还应讲究顺序。一般来说,观察可分为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按具体事物的不同特征,可从上至下,从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等进行观察。时间顺序则按事物先后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还要使学生变换观察的立足点。符合人们思维倾向观察,也可从“逆向”角度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活的真谛,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

2.体验生活,激活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培养学生观察周围耳闻目睹的事物能力之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体验自身生活的能力。人每天在生活,表面上来看生活似乎很平淡,尤其是中学生每天来回于家庭、学校之间,与外界接触不多,难免有单调感。为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更显重要。

首先,要培养学生充沛的感情。体验是一种感性认识,用生活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情感,使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促成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生活。如语文课要结合学生实际,举行演讲比赛、猜谜语、做游戏等,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结合背景,理解生活的意义。如记一次义务劳动。为什么要参加劳动呢?劳动后又有何感受呢?在创建省级文明乡镇活动中,这和提倡公民道德规范有什么关系?

再次,从反向思考生活,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3.分析课题,散发思维。

学生通过文章发表自己的主见,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写作成为他们的生活需要。写作课中,经常假设生活背景,提供材料,锻炼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是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环节。我在指导毕业班学生写议论文时作了如下教学实践:

(1)提供四幅猪八戒照镜子的漫画。分别画的是:第一幅一个小孩惊讶地指出猪八戒丑陋的面孔;第二幅猪八戒对着镜子,照出自己很丑的面孔;第三幅猪八戒一怒之下把镜子砸成了碎片;第四幅猪八戒尴尬地发现各个碎片里仍然出现许多自己丑陋的面孔。要求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猪八戒和镜子两个角度提炼不同的观点。学生跃跃欲试,分别亮出自己的观点:①有错误应该彻底改正,不能逃避。②对别人的错误、缺点应该及时指出。③交友要交诤友。

然后告诉学生,分析话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指出第一种观点最能切中要害。比较同学们所提炼的观点,哪种是常人容易想到的,较为平常,哪种是少有人议论到的,较有新意。学生自然会判断出第三种观点有新奇感。

(2)提供一篇叙述性短文材料,要求学生提炼观点。有一位大学毕业生,被某一公司招聘为职员,不到三年,由于工作出色,上升为经理。一次该年轻的经理请一位外商进餐,洽谈业务,进餐时这位经理把一粒掉到桌面上的饭用筷子夹起来吃。外商惊问:“你为何这样做?”经理回答:“从小我父母教我这样做的,现在习惯了。”外商满意地点头赞许。材料一出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纷纷亮出不同的看法:①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②好习惯要从小养成。③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④分析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以上教学实践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立意创新的写作水平。

二、善思选题材

历来成功的作家都十分注重选择和运用材料,在选材时从来是好中选优,优中择精,把它们恰到好处地用在文章中,使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在这里,我从一些不同的侧面摘录一些范例,摄取培养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实况。

1.平中见奇选典型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其血肉和依托,离开了主旨,无论怎样生动典型的材料都将是废话,毫无价值可言。因此,作者必须从大量的材料中,把那些与主题直接有关的,并能有力表现和支撑主题的典型材料精心筛选出来,发挥它“以一当十”的作用。“典型”二字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似乎高大完美,轰轰烈烈才算“典型”,其实,我们接触的大多是平凡人、普通事,那么,我们就用普通事来表现平凡的人。例如写《我的同桌》,表现文章主人公的勤奋好学。同学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①上课从不迟到、早退;②作业能保质保量完成;③有一次发高烧,仍坚持上课;④有疑难问题能独立完成。同学经过比较自然地选取第③种事例作为文章的材料,真所谓“平淡之中见精神”。

2.仿写求新掘深度

仿写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作文形式。仿写一般有句子仿写、全篇仿写和片断仿写三种类型。仿写只是练习写作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要真正提高作文水平,还要在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培养感情等方面下功夫,逐渐由模仿发展到独创。如仿写《白杨礼赞》,一位老师出了《青松赞》、《红梅赞》、《竹子赞》、《小草赞》等文题。同样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同学们把红梅、青松象征革命烈士,竹子象征永葆革命气节的廉洁干部,小草象征平凡而顽强的人民群众。

3.剔枝剪叶显主题

学生习作中往往出现材料杂乱,语言累赘,闲话迭出的不良文风,为纠正这种现象,我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把学生四五个人一组分成若干组,专门围绕材料选择是否精当的问题,进行剔枝剪叶,梳理成章。例如,写一篇关于提倡文明礼仪方面的讲演稿。我印发了一位学生的习作例文,此文写了什么叫“五讲四美”,从小父母如何教他有礼貌,我国古代张良诚心拜师得天书等。学生们批改时,就把和主题距离较远的“从小父母教他对人有礼貌”和较为抽象的什么叫“五讲四美”内容删除,插入具体文明往来的事例,使主题更加集中明确。

三、斟酌布新篇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主题和材料的简单拼凑,而是主题和各种材料的巧妙组合。因此,文章必须要有一个严谨完整的结构。所谓结构,一般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恩格斯曾把文章的结构比喻为“建筑的骨架和脚手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为充分表达主题,把各零碎、散乱的材料,巧妙地组织安排起来的框架。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作文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是文章的“骨架”。为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新颖,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构思:

1.察整体,谋首尾呼应。

首尾照应。很多文章一般都在开头交代写作动机,中间层层展开,叙述主要内容,收尾小结全文,而在收尾时常回应开头,前后照应。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结尾中的“时时记起”和开头的“忘记不得”;“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子”和开头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等都是前后呼应的。

2.求巧妙,设悬念铺垫。

悬念是指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提示出矛盾或危机的端倪,而又将其悬置起来,暂时不予解答,故意给读者造成悬念,引起猜测、期待、关切、疑虑等心理情绪,使人有继续究竟的欲望。巧设悬念有什么好处呢?情节更为曲折。怎样巧设悬念呢?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可指导学生用人物的特殊行为(反常行为)设置悬念;或用人物语言设置悬念;或用标题设置悬念;或借用“抑制”、“延搁”等手法设置。在情节发展的关键部位“卖关子”,插入副线的情节搁置主线的情节,以造成曲笔。清人金圣叹称这种方法为“横云断山法”。

日子天天过,文章篇篇新。天下有干不完的事,文人就有写不完的书。作文创新,这本来就是还作文本质特征。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次文学革新运动推进一代代新文风的发展。当今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使写作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一代新文人,激发学生写作创新的热情和灵感,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期望同行们共同携手探索,谱写这一研究课题的新篇章。

点燃语文课堂 迸发智慧火花 篇6

一、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营造课堂活力的前提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 发展能力, 形成人格”。作为我们教师要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 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注重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天真的学生活起来, 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 让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 让课堂成为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最佳地方。

二、教师的激情的诱导———课堂活力的原因之二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 而且还具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教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 灵魂的根, 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 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 情感的火苗燃起,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同时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传之以情, 以情激情, 文字就有血有肉, 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 所倾注的情和意, 所阐发的道理, 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一旦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到这一点, 语文课就能活力四射, 魅力无穷”。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老师应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激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其次, 可以用充满激情的小结语, 使学生产生余音绕梁的回味感。再次, 我们还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的“情”弦。

三、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关键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最根本一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如果学生主体没有参与教学或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徒劳的。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我们教师还需做好以下两点:第一,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时间, 但现在许多教师担心多给学生参与时间, 会影响教学进度, 浪费课堂时间。其实, 如果在教师精心策划下, 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 相反,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平时听课中, 我们可以发现, 越是会上课的老师, 课堂上讲得越少, 越是不会讲课的教师, 课堂上讲得越多。会讲课的教师突出重点、难点、适当点拔, 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会讲课的教师是什么都讲, 实行满堂灌, 总是担心知识遗漏, 在他眼里, 什么都是重点, 什么都应该给学生讲清楚, 唯恐学生不明白, 唯恐学生说自己没有水平, 不给学生参与时间。这样的课堂气氛难免会水波不兴, 甚至死水一潭。第二, 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为各类学生表现自我铺路搭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是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意识和习惯, 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

四、师生想像力的发挥———课堂气氛活跃的必备条件

课堂气氛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 也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变化, 实质上是指学生思维的“活”, 激活课堂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海燕》为例, 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象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 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 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 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闪, 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时候, 你就仿佛听到了震耳的雷声, 怒号的海啸, 同时你还会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 大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 而飞翔在这种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不少事例充分说明, 一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语文课就会满堂生辉, 活力迸射。例如在一个冬日, 大雪纷飞, 校园里一片洁白。课间欢声笑语响彻云霄, 打雪仗、堆雪人。“无情”的上课铃响了, 学生们极不情愿地走进教室。看着学生向窗外频频投出的留恋的目光, 我心中一动, 为何不因势利导, 借“雪”发挥?

首先, 我带领学生想关于雪的成语, 学生反应热烈, 脱口而出什么“粉雕玉琢”、“玉树琼枝”、“雪中送炭”、“雪上加霜”……接着又搜寻脑海中关于雪的诗句, 孩了们旺盛的表现欲迸发出来了。“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千山鸟飞绝……独钓寒江雪”、“窗外西岭千秋雪……”、“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大雪压青松……”、“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抑扬顿挫的声音回响在冰天雪地围裹着的教室里。最后, 又让学生观察雪景写一篇关于雪的文章, 学生神思涌动, 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按部就班, 而不能因势利导, 让学生触景生情, 展开想像, 怎么会出现这种令人神往的课堂气氛?怎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

总之, 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就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就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摘要:语文课只有充满活力, 才有无穷魅力, 才能被学生所喜爱。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活起来呢?我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是营造课堂活力的前提。其次, 教师的激情的诱导, 也是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原因。再次, 学生的主体参与, 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关键。最后, 师生想象力的发挥, 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必备条件。

用爱心点燃智慧的火花 篇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 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更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 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地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地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 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微笑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教师推门走向讲台, 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 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 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 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 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 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也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

二巧设导语, 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导火线。在教学中,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 往往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此, 选择导语十分重要, 导语的内容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 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有生动有趣, 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 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发学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让他们怀着期待的心情, 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 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体味,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数学情境中, 趣味盎然地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 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 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编成一个个故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平均分”时, 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展开: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她的两只小猴子, 给了大哥1个, 弟弟5个, 随即问学生你们会怎么想?班上的学生会说, 一个多, 一个少, 不公平, 然后继续, 分到它们都是3个, 大家很兴趣高涨地说, 现在公平了, 它们是一样多的, 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 学生从中初步体会到了除法的入门知识——“平均分”, 学生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后, 我又鼓励学生以编小故事的方法, 巩固平均分的知识,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 里面摆了好多商品, 琳琅满目, 选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 其他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 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竞赛中, 紧张积极地学习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 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和信任。教学中, 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口算王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我经常组织“比一比, 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学生时还是少点埋怨、苛责, 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样。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五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方能提高教学效果。若教师一味地以严厉的姿态出现, 凡事批评当先, 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容易引发对其所教课程的厌恶, 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 要使学生学好, 必须关心爱护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教师, 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 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 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 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学会赞美学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赞美的需要, 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灵魂当中。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要实事求是, 不要单纯地对学生说:“你真棒!”“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 因为这会让学生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了的错觉, 赞美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行为, 所以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赞美越具体, 孩子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 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学生今天字写得较好, 作业本保持得较干净、整齐, 回答问题很积极, 声音很响亮, 我都会立即表扬肯定, 这样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如果学生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很好, 才能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 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以得到老师的赞美, 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 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 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学生, 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 我们应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 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 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 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画关于数学方面的画等活动, 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 出数学墙报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拓宽知识面, 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用爱心点燃智慧的火花 篇8

一、创设和谐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人的幸福感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珀认为, 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 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 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 在教学中, 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氛围, 接受、理解、尊重所有的学生, 保护他们的“三心”, 即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坚决摒弃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新异思想、特殊行为给予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的做法;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教材的编写提出质疑、批评乃至争辩, 即使学生是错的, 我也给予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 使他们精神愉快、主动求知、主动发展、畅所欲言、积极思维, 自由地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让课堂构成幸福的学习环境, 促成积极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从而使学生萌生幸福感。

二、营造人性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性空间”, 引导学生张扬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 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 有自己的感受;在表达中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创新中感受幸福。

1.预留质疑的时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基础。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 从解疑入手。因而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质疑, 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是科学家的经验之谈, 也是对创造思维的深刻总结。

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就常常适当地指导学生围绕课题、重点词句、标点符号等进行质疑问难, 教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方法, 预留足够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 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 为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他们就提出了:“石头书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要叫它石头书?”“看了石头书, 我们能知道些什么呢?”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边思考边读书。这篇课文不难懂, 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后领悟和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样, 不仅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还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探索的幸福。

2.开拓求异的空间。创造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 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它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成分。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教育家克拉马说过:“从学生时代起便养成创造性思维方式, 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超越前人。”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来开拓求异的空间,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会孩子多维思考, 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如蜕, 幡然迁之。”说的就是要想创新, 就要像蝉蜕一样, 扬弃陈旧。而在人们的头脑中, 对某些事物已有了一个思维定势, 正是这种定势, 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想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就要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常引导学生突破常规,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 改变角度去思考问题, 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第五册中的《三袋麦子》一文, 课后的思考题是这样的:“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 为什么?”其实, “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这个问题, 学生读课文后, 答案自明。关键是后面“为什么?”这个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那么答案就不止一个。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如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 因为小猴最后收获了更多的麦子。”我就连忙说:“你说得对!其他同学也动脑想一想, 从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小猴的做法最好?”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 因为作者把小猴放在最后写, 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小猴的做法最好。”我就微笑着对他说:“‘似乎’这个词语用得好。”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 因为在对礼物的看法上, 就表示了这一点:课文中说‘上等的麦种’:麦种, 又是上等的, 是暗示小猴的做法好。”我就夸奖她:“你真聪明!”也有的学生从土地爷爷对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态度上看出了小猴的做法最好。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的原因, 只要他们言之有理, 我就予以认可。

(2)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善于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如果能根据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 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 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 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情境和条件,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想象。

在苏教版教材里, 有些课文, 在情节上稍有跳跃, 在叙述上有所省略, 给学生的想象活动留下了驰骋的空间。因此, 我常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 凭借文章中提供的线索和生活中积累的有关表象, 去加以补充或延伸, 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如在教学《冰花》这篇课文时, 我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冰花的颜色和形状, 然后引导他们想象。说起冰花的形状, 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像白鹅的羽毛”、“像蒲公英的种子”、“像六角星”……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不断涌现新的生成, 学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三、激发幸福潜能, 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应当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幸福、思考的幸福, 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在教学中, 我革新评价机制, 对平时使“雕虫小计”、“耍小聪明”、“钻牛角尖”的学生不冷嘲热讽, 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给予热情鼓励。有人说, 创造性是激励出来的, 这话不无道理。

“幸福的课堂是一种追求, 是一种意识, 是一种存在, 是一种渴望, 幸福的课堂更是一种信念。”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 去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幸福的语文课堂, 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学得幸福, 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幸福的语文课堂中迸发!

摘要:文章就如何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行了论述。一是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萌生幸福感;二是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性空间”, 在教学中预留质疑的时间, 开拓求异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创新中感受幸福;三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幸福潜能, 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幸福的, 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幸福的语文课堂中迸发。

关键词:语文教学,幸福课堂,迸发智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用激情点燃教学的火花 篇9

这些想起来令人或发笑或感慨的教学记忆及所连带的知识储备,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而这些让人忘不了的教学情境源于两个字:激情。

激情,顾名思义,是激昂的情绪。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感情才会有激昂的情绪,也就是说,动情了才可能谈到激情。很少听到平淡似水的夫妻吵架;很少看到不动声色的据理辩白;没有哪个歌手不是因为激情演唱而出名的,原因无它,就是动了情。

教学激情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感染力,一种让学生感到教师满腔热情投入教学的精气神。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刺激比单一感官刺激更容易记忆。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是互相感染相互激励的知识倾吐和接受、思维启迪与拓展的过程。教学缺乏激情,就像江海没有波浪、春夏秋冬失去色彩一样,只剩下平淡无奇和一片死寂。

那么,教师的激情从何而来呢?

首先,教师的激情来自于一份热爱。热爱教育工作,对教育工作情有独钟是产生教学激情的不竭源泉。从选择做教师职业的那天起,三尺讲台就占据了你的整个心灵,想想就会由衷地喜悦;当你真的站在了讲台上,感受到的不是惧怕和紧张,而是兴奋和鼓舞;一节课的时间在师生碰撞的眼神和彼此欣赏的表情交流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相反,如果不是出于热爱,而是不得不当这个老师,那可惨了:你讲你的,我想我的,讲台上是拘谨和古板的表情,讲台下是游离和厌恶的眼神,一节课的时间真的好漫长啊!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教育植根于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谈到自己教书的乐趣时说:“对我来说,教课就像有些人愿意打麻将一样,纯粹是为了自己快乐才教这个课。”

其次,教学的激情有赖于教师不断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大致不变的情况下,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经常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元素,让陌生感促使自己情感的不断激发,有益于促生教学激情。有时一门课十几年上法都一样,甚至讲到哪说什么都一成不变,教师自己不免感到乏味,虽然学生换届,但连自己都不能感染自己又何以感染学生呢。

第三,教学激情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性格特点。性格过于内向又缺乏幽默感的人,即使十分认真地备课、讲课,也难以焕发学生的听课热情,久而久之,教学热情丧失殆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四,遵守教学本分是激情正常抒发的保证。回想教学初期,我常常被教材所累,备课就是备教材,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有时为了博得学生的好评而在课堂上胡乱加一些能博得一笑的“新彩儿”,学生笑过以后没有留下任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记忆,相反,会感觉老师讲课不认真。那么,什么是教学本分呢?一要清楚地知道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二要明确自己所教课程与学生专业特点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你这门课应该教会学生哪些知识,能培养学生哪些专业技能。三要琢磨这些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能达到最佳。这几个问题想好了之后,教师就会有教学设计的渴望,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实施起来就会不断产生教学激情,因为你总想得到尝试成功的喜悦。

遵守教学本分就是要实实在在为学生着想,不玩花架子。教师要做到课上明确教学目标,课下反思教学效果。对学生不要有贪心、有偏心,牢记“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师德为先”等名言,踏踏实实备课,本本分分教学。

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篇10

摘 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用自己的热情、活泼和精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学生;兴趣;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52-01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最佳境界。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首要标准。首先,我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变革教学方法。每当任教一个新的班级,我先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点滴做起。因为农村学生视野狭窄,见世面少,羞于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更是只有几个同学主动站出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脸上一片娇羞,只做旁观者。即使有少数同学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也被别的同学看成是出风头,如果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反而会哄堂大笑,嗤之以鼻。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上课时先不急于讲授,而是先拿出时间反复做学生思想工作,多方鼓励动员,找学生谈话,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克服畏惧情绪,扫除心理障碍,主动站出来回答问题。我是这样鼓励学生的:“我们全班有五六十位同学,平时个个聪明伶俐,思维敏捷,今天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还能难得住大家吗?难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是胆小鬼吗?我知道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而且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准备回答,请举手,也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只要回答问题,老师就奖励一颗五星。”学生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慢慢地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有时几个、上十个同学同时站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地被调动起来。长期坚持后,班上以前根本不爱说话,决不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同学,也站出来回答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回答正确,同学们会报之热烈的掌声,而成绩好的同学则更愿意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越来越高。

二、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与学生亲密相处,为学生的利益考虑,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对学生全面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从学习情况到个性心理特征,从现在的状况到以前的表现,都详尽的了解,理解鼓动学生,让他们有幸福感和成功的信心。这样辅导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也会给予老师更多的信任、依赖,有心事、委屈、烦恼愿意向老师倾诉,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的支持。老师更容易与学生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

这样,孩子会更愿意去听取老师的教导,教学成绩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思想、习惯养成教育

1、学生幼小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全身心的爱去呵护,去浇灌。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心里健康,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自强自立,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打击和挫折,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对学生进行“五心”教育:诚实心、感恩心、责任心、上进心、自信心。教育学生品行端正。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教育学生学习要认真,要懂得感恩。因为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不会懂得对那些需要感恩、值得感恩的人或事心怀敬意、心存感激。“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当我们在宠爱孩子时,教给孩子知识时,应该时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学习小组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我认真安排学习小组的划分、座次、管理、调整、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小组建设。小组的划分和组内分工。各班按成绩把全班同学分成四段,从每个成绩段中抽出一名学生,这样,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根据成绩分别定为1号、2号、3号、4号,明确规定他们在小组、学习、日常管理等方面不同的职责,小组内部,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达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小组目标。在学习上落实“一帮一”。由能力较强的1号负责能力较弱的4号,2号负责3号,两人相互提问、相互检查、相互交流,手拉手,共同进步。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基础差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又使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知识得到巩固、提升。

五、搞好教学常规,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护航

我在备课时明我在上课时努力做到“五个要”:一、学生自主学习要充分。二、小组合作交流要广泛。能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的,就让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来解决。三、教师点拨指导要到位。对于易错、易漏、易混点、重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点拨作用,师生共同来完成。这样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每一节课我都进行当堂检测,每一单元学完都进行单元过关,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样学生学习越来越轻松,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

用激励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篇11

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可见,激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把激励带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学习榜样进行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学生立志图强,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争创佳绩。学习榜样有时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追根寻源”中发明纺织技术的黄道婆,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发明印刷术的毕昇。我先让学生了解他们发明创造的故事,再鼓励学生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小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好习惯,争取长大有所发明和创造。

学习榜样也来自学生之中,其言行事迹大家耳闻目睹,真实可信,其教育更具感召力,如五年级90班甄同学,她上课发言积极且见解独特,我就将她评为“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之星”,号召全体学生要像甄同学一样上课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大胆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在她的影响之下,上课肯思考问题,愿标新立异的学生越来越多。

另外,我也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为学生做出创新的表率,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领略创新的魅力。实践证明,因重视榜样激励,有效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创新教育的成效。

二、在学生参与中进行激励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去。我注意在教学中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自己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畅所欲言。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是参与者》一课时,我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校、班级里的“闲事”应该由谁来管?在学校和班级中,还存在哪些令大家不满意的地方?你还有哪些应该解决的问题?你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每位同学都是集体的主人,都有责任管学校和班级的事情。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学校和班级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同学乱丢垃圾,影响了校园环境卫生;有的同学上课不守纪,影响了大家的学习;有的老师上课手机来电铃声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商讨解决的办法时,我对有创造性的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如设立卫生岗学生轮流检查各班清洁区,让上课不守纪的学生当小老师尝试怎样管理纪律,建议老师上课时将手机关机或设为振动等。

三、在评价表扬时进行激励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经常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励学生的热情。对于学生正确的课堂答问,我都会给予表扬。对于错误的回答,我也鼓励学生“再想一想”“虽然这次答得不对,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答对”,使学生人格得到尊重。对于胆小的学生,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的”,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保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学生会自信。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教师的赏识,没有哪一个教师的赏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在引导学生想象时进行激励

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囿于教师的思想,不受教材的约束,激励学生大胆想象,逐步形成创造型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伟大的先人》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伟大先人的事迹和思想后,我要学生说说:作为90后的新一代,应该向先人学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去实现理想?并要学生大胆预测:哪些同学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名人?为什么?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表示要学习先人奋斗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当我问那些被预测为今后的名人的同学有没有信心时,他们都非常自信地回答“有信心”,我鼓励他们“相信你会成功的”,并让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预祝他们获得成功。

上一篇: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下一篇:计算机专业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