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精选12篇)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1
摘要:分析和讨论了数据库原理该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传统的数据库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数据库教学中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从教学内容和模式上提出了一套相应的教改方案。
关键词:数据库,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1 引言
数据库原理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讲好这门课程, 是广大从事数据库理论教学的老师关注的问题。同时数据库原理也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 没有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 感觉还不如学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实用。本文将针对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的特点, 探讨如何在数据库理论教学中配置好合理的实践课程来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
2 课程教材的选取
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阅读有关数据库方面的书籍。得到一本适合自己需要的参考书, 有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 数据库原理课程方面的教材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数据库原理为主, 侧重于理论研究, 应用方法与技术介绍得很少。这类教材主要适用于广大计算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使用, 也可供从事数据库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与科研工作者参考;另一类是以数据库技术为主题, 侧重于对某一具体数据库软件产品及其开发技术的介绍, 数据库理论知识介绍较少, 写作风格有点类似于产品使用说明书。这类教材主要适用于广大非计算机、非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本专科生使用。
显然, 以上两类教材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的数据库课程教学均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若太注重于原理及理论知识的学习, 再加上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直接使用第一类教材有一定困难, 而若采用第二类教材, 由于理论方面的内容较少, 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的缺乏。因此, 根据本专业所开设的前导课程及本专业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专业发展及教学需要的教材, 较好地将抽象理论与应用实际相结合, 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并使用大量应用实例, 将“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教材, 是数据库原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当务之急。而该类教材就是我们所要使用的第三类教材。由萨师煊、王珊编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是这一类教材的典型代表。
当前数据库教材名目、版本较多, 教材的选用, 将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一定的培养目标, 授课教师在选用教材之前一定要作全方位综合考虑。
3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初步具备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而言, 所开设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也各不一致。因此, 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 既要考虑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又要顾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3.1 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里, 一般都会明确规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数据库的管理及各项基本操作, 掌握一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技术。在参阅大量资料后, 找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然后根据各部分的特点, 在如何讲好讲透、做到深入浅出上, 对课程教学内容作精心的筛选。
3.2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时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教授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平均年龄约在十八九岁左右。这批学生的特点是:
(1)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数学知识和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等前导课程的学习, 具有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程序开发能力。
(2) 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同时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对理论课程的实践应用要求强烈。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的学习与今后工作没有多大的联系, 特别是数据库理论这样的课程,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对学习的投入不够, 不肯花更多的时间在理论课的学习上。
因此, 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水平, 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3.3 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增补教学内容
在现有教材中, 很难找到完全符合学生需要的教材, 由于学校、专业以及学生存在的差异, 教材编写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当教师选择好基本上能满足要求的教材后,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专业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增加与补充。
4 传统理论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很多基本理论知识, 但学生面对这些理论却茫然无措。实验课时也配置了相关的实验, 学生也是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下手, 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而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 学习刻板, 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5 理论课中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 案例教学的作用
(1) 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 归纳和演绎恰当的结合,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
(3) 以案例促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4)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5.2 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精选案例。在选择教学案例时, 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典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例如, 在讲解概念模型时, 主要讲解E—R图, 以及如何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这一部分比较抽象, 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作业, 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数据库系统, 要求学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画出系统的概念模型。学生可以用WORD或其他画图工具画出该系统的E—R图。完成该设计后, 学生能够掌握E—R图的实践意义以及在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在讲解关系模型时, 再让学生将该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在讲到规范化理论时让学生对其规范化, 分解为若干个满足某种范式要求的关系模式, 最后在讲到SQL语句时就可以让学生使用SQL语句在实验环境中建立相应的数据表。
(2) 课堂分析讨论。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特长,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中, 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除了积极地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还要有意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 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 让学生各抒己见, 逐渐深入讨论。最终确定解决方案并按小组布置实施。上机实验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 让学生大胆去尝试, 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领悟。这期间,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作及时的提醒。学生将之前确定的若干解决方案通过上机操作, 得出真正的最佳解决方法和最优方案。
(3) 总结和评价案例。教师从案例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最终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重点评价案例解题思路是否正确, 分析方法是否得当, 解题的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等。此外, 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但不太完善的可行性方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点评和总结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以案例为示范,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然而, 案例教学法仅仅是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之一, 要讲好一堂课, 不是以一种教学方法替代另一种教学方法, 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只有把案例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6 教学手段多元化
6.1 利用CAI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PPT为讲课提纲, 配合多媒体CAI,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后, 师生之间通过参考资料资源共享、互通邮件等网络手段加强交流。但是我通过讲课切身体会到采用PPT或者多媒体CAI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 有时它们会限制在课堂上的即席发挥。因此老师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 要先对课程内容全面深入理解后再结合案例把课讲活讲好, 重要的是讲课要有激情。
6.2 加强课程教学辅导网站建设
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逐步建立并完善集基本资料信息 (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课堂录像等) 、题库管理、答疑系统、论坛等模块为一体, 内容丰富的教学辅导系统, 方便师生共享, 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加快该课程建设的步伐, 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
6.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程的教学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将书本上的任何内容都讲得非常详细。所以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内容, 即使是重点内容, 有时也可以采取给学生预留任务的方式要求他们通过自学来掌握, 既可以有效压缩教学课时,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 结束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和更新, 教师应该遵循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规律, 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 结合专业实际把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进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珊, 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菲.在数据库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黄淑伟.高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1)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2
一、数据结构的章节结构及重点构成数据结构学科的章节划分基本上为:概论,线性表,栈和队列,串,多维数组和广义表,树和二叉树,图,查找,内排,外排,文件,动态存储分配。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校而言,“外排,文件,动态存储分配”三章基本上是不考的,在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本科教学过程中,这三章也是基本上不作讲授的。所以,大家在这三章上可以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只要知道基本的概念即可。但是,对于报考名校特别是该校又有在试卷中对这三章进行过考核的历史,那么这部分朋友就要留意这三章了。
按照以上我们给出的章节以及对后三章的介绍,数据结构的章节比重大致为:
概论:内容很少,概念简单,分数大多只有几分,有的学校甚至不考。
线性表:基础章节,必考内容之一。考题多数为基本概念题,名校考题中,鲜有大型算法设计题。如果有,也是与其它章节内容相结合。
栈和队列:基础章节,容易出基本概念题,必考内容之一。而栈常与其它章节配合考查,也常与递归等概念相联系进行考查。
串:基础章节,概念较为简单。专门针对于此章的大型算法设计题很少,较常见的是根据KMP进行算法分析。
多维数组及广义表:基础章节,基于数组的算法题也是常见的,分数比例波动较大,是出题的“可选单元”或“侯补单元”。一般如果要出题,多数不会作为大题出。数组常与“查找,排序”等章节结合来作为大题考查。
树和二叉树:重点难点章节,各校必考章节。各校在此章出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在本章中出一到两道大的算法设计题。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试卷分析,绝大多数学校在本章都曾有过出大型算法设计题的历史。
图:重点难点章节,名校尤爱考。如果作为重点来考,则多出现于分析与设计题型当中,可与树一章共同构成算法设计大题的题型设计。
查找:重点难点章节,概念较多,联系较为紧密,容易混淆。出题时可以作为分析型题目给出,在基本概念型题目中也较为常见。算法设计型题中可以数组结合来考查,也可以与树一章结合来考查。
排序:与查找一章类似,本章同属于重点难点章节,且概念更多,联系更为紧密,概念之间更容易混淆。在基本概念的考查中,尤爱考各种排序算法的优劣比较此类的题。算法设计大题中,如果作为出题,那么常与数组结合
来考查。
二、数据结构各章节重点勾划:
第0章 概述
本章主要起到总领作用,为读者进行数据结构的学习进行了一些先期铺垫。大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时间和空间复杂度的概念及度量方法,算法设计时的注意事项。本章考点不多,只要稍加注意理解即可。
第一章 线性表
作为线性结构的开篇章节,线性表一章在线性结构的学习乃至整个数据结构学科的学习中,其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一章,第一次系统性地引入链式存储的概念,链式存储概念将是整个数据结构学科的重中之重,无论哪一
章都涉及到了这个概念。
总体来说,线性表一章可供考查的重要考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性表的相关基本概念,如:前驱、后继、表长、空表、首元结点,头结点,头指针等概念。
2.线性表的结构特点,主要是指:除第一及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结点都只有一个前趋和只有一个后继。
3.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方式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两种不同实现:表空间的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静态链表与顺序表的相似及不同之处。
4.线性表的链式存储方式及以下几种常用链表的特点和运算: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双向循环链表。其中,单链表的归并算法、循环链表的归并算法、双向链表及双向循环链表的插入和删除算法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考查
方式。此外,近年来在不少学校中还多次出现要求用递归算法实现单链表输出(可能是顺序也可能是倒序)的问题。在链表的小题型中,经常考到一些诸如:判表空的题。在不同的链表中,其判表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注意。
5.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及链式存储情况下,其不同的优缺点比较,即其各自适用的场合。单链表中设置头指针、循环链表中设置尾指针而不设置头指针以及索引存储结构的各自好处。
第二章 栈与队列
栈与队列,是很多学习DS的同学遇到第一只拦路虎,很多人从这一章开始坐晕车,一直晕到现在。所以,理解栈与队列,是走向DS高手的一条必由之路。
学习此章前,你可以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以下几点:
1.栈、队列的定义及其相关数据结构的概念,包括:顺序栈,链栈,共享栈,循环队列,链队等。栈与队列存取数据(请注意包括:存和取两部分)的特点。
2.递归算法。栈与递归的关系,以及借助栈将递归转向于非递归的经典算法:n!阶乘问题,fib数列问题,hanoi问题,背包问题,二叉树的递归和非递归遍历问题,图的深度遍历与栈的关系等。其中,涉及到树与图的问题,多半会在树与图的相关章节中进行考查。
3.栈的应用:数值表达式的求解,括号的配对等的原理,只作原理性了解,具体要求考查此为题目的算法设计题不多。
4.循环队列中判队空、队满条件,循环队列中入队与出队算法。如果你已经对上面的几点了如指掌,栈与队列一章可以不看书了。注意,我说的是可以不看书,并不是可以不作题。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3
一 教学现状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更为主动地培养学生对于数据库系统工作原理的了解,并通过不断地知识积累,较为熟练地驾驭数据库系统的模型设计,以及相应的管理手段和使用方面的技能技巧。从当前一些国内的独立学院和目前我校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较之社会需求尚有较大距离,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由部分相关文献及教学经验交流可知,目前独立学院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现象,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学生的数据库系统开发和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另一种是轻理论重实践,导致学生对数据库系统基本原理掌握不足,知识结构不完整,后继学习能力不足,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拓展学习空间。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区分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或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侧重点。普通本科院校实质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是“研究教学型大学”,该类院校以造就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对该课程教学强调的是扎实、深入的理论知识讲解。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主。因此强调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讲解以及相应的开发工具的使用。而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的是“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实践型人才,所以三者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别。
解决了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之后,接下来就取决于教学方式了。理论教学方面由于母体本科院校对该课程有长期的理论教学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和方案,问题相对少些。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由于部分教师思路上没有转变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思想明显,理论部分讲述比重过大,而实践教学往往放在从属位置,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是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不严谨,不能很好发挥引导、督促、考核的作用。教学完成后造成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知道如何应用,综合设计能力差,无法满足就业需要。
二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教学大纲可知,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综合课程设计两部分,下面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征分析,分别对这两个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1 学生特征分析及实验教学总体思路
虽然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但在高考录取时相比二本录取分数线少50~80分。且由于办学机制是依托母体高校和社会力量合资模式,所以其学费较高,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会就读,所以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这种背景下的学生,和一本二本学生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有必要进行调查分析,因材施教。根据调查分析,总结出独立学院学生的如下特征,他们的优点是思维活跃,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观创新意识较强。他们家境较好,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少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则学习非常刻苦,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足的是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而容易冲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是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及本课程特点因材施教。具体是实验教学中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转为知识、能力双重培养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给学生更大学习空间的实验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加强实验操作演示,扎实做好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再逐步引导学生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迈进。
2 实验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可随时穿插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相关理论尽可能地结合案例讲解,既可让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也可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相关理论时就跃跃欲试想动手应用一下。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应用的范围很广,所以选用的案例既要有实用性、代表性,还要适应行业范围广。
(2)更新教学手段
目前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各类媒体能很好地展示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和理论讲解的区别,教师对于部分实验操作可将其录制成视频,结合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这样同学们既可自主重复学习实验操作,也减轻了教师的重复指导工作量。教师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料,包括实验教学视频、项目案例提供给学生参考。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异。课外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指导,将有限的课内实验教学延伸至无限的课外自主学习中。
(3)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实验教学大纲的设计比较合理,将实验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类,成阶梯式逐步提高要求。教学中需严格参照这一阶梯式模式组织实验教学。在二本三本教学中可以感受到二本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能自主完成验证性实验比重较大,后续的综合、设计类实验则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而三本学生面对验证性实验有部分同学不知如何动手,当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后,学生则很快能够上手,并且学习兴趣大增,对实验中的问题也能积极主动地向同学或老师询问了。而后续的综合、设计类实验就进行得顺利多了。所以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验教学,相比二本学生需尽可能多演示操作实验内容,让同学们先模仿,基本掌握后再逐步引导进行综合、设计类实验。综合、设计类的实验教学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竞赛、数据库技术考证等促进教学,这样既能激励学生学习,还可进一步提高应用能力。
3 课程设计改革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进一步提高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来设计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其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为此建议教学指导在以下几方面调整。
(1)课程设计初期
在前述的教学中,在全程穿插教学管理系统案例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示范性的讲解一个设计开发案例,让学生心里有点底,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到网上乱找乱抄。选题方面考虑到计算机专业以后面对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所以选题应覆盖的行业广且有代表性,每题尽量不要相似,难度方面不必太大,但需避免网上有现成的可照搬。分组方面,二本学生可以采用一人一组一个课题的方式,但独立学院不适合采用。因为部分同学需要有同学的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任务。为此,可将学生以男女组合、优劣组合进行分组搭配,每组一个课题。组内要求分工,全组一起进行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等全局性的设计,但每名同学至少单独负责两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同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人人都得到了锻炼。
(2)课程设计中期
由于数据库课程设计具有严格的逻辑性,每一设计环节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中期各环节中可要求各组学生定期开展讨论,让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教师则严格按照设计环节检查学生的设计成果,如需分析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功能分析、概念设计的E-R模型、数据库模式的规范化,等等。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而不是在课程设计最后进行检查。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据系统设计各环节的知识应用,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及知识应用能力。
(3)课程设计后期
此时设计基本完成,同学们对数据库设计有了一定的基础。为更好地与实际应用接轨,可能的话可要求学生走进企业亲身体验,或请企业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示范讲课。这样同学们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设计有哪些需要改进。此时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效果也非常好。最后成绩的评定应充分考核设计的全程及最后系统的实际效果,重点考核课程设计报告和同学们上台讲解展示自己设计的效果。
4 教师自身改进
由于大部分教师是共用母体高校的,这样首先要求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母体学校学生和独立学院学生的差异性,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学方式上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经过数年教学从事理论研究多而实践方面显得不足,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发展很快,技术更新不断,这样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能结合实际应用,熟练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投入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梅,郭媛,等.高校数据库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1).
[3]刘双印,徐龙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4]徐家良,陈晓峰.数据库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2(8).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4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 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SQL语言基本应用能力, 为信息系统和网站开发建立稳固的后台基础。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为计算机技术开发离不开数据库, 因此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数据库技术必不可少。如何合理的组织课程教学, 它是全体高职师生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数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 对数据库课程构建以“实践为主, 理论够用”的原则, 抛开传统的章节式的理论讲解, 通过项目案例式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实现过程中逐步牵引出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 教学效果提高较为明显。
2. 课程设置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要求, 课程设置应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根据岗位需要, 模拟企业工作模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岗位技能培训, 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 既学习到知识技能, 又获得相关的行业认证资格证书。依据岗位系列课程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 广泛开展市场需求调研, 确立了本课程的职业岗位:数据库管理员, 针对数据库管理员这一岗位进行能力分析, 又确定了该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体系:数据库知识技能、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库开发技术。
3.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依据所确立的知识能力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和“做”, 相比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 在该课程的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上都有了突破和创新。
3.1 内容组织
根据该课程设置所确立的知识能力体系结构内容的三大模块:数据库基础理论、数据库应用技术及数据库开发技术, 如表3-1所示。不难看出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同, 但总体也基本涵盖了数据库技术课程里相关理论, 通过对各模块的讲解及实现, 使学生能够对数据库技术理论中常用和必用的知识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在各教学模块实施过程中, 尽量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 把与学生相关的图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等案例进行分析统计, 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产生亲切感, 避免由于抽象带来的厌学情绪。
3.2 教学方法
(1)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 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彼此相互合作, 互相激励,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从中既可以建构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 又能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这样,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提高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适用模块:数据库基础理论。
(2) 采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难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它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它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可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情境的差距。适用模块:数据库应用技术。
(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及总结经验等几个阶段。其核心是在教师精心为教学设计的任务驱动下,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其结果是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适用模块:数据库开发技术。
3.3 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 考核着重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 考核方法分期末闭卷和课程设计两个环节组成, 所占比重均为50%。
闭卷考试: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以后, 能比较系统的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 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数据库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是高职课程教学的要求, 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 学完后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以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 以所学的任一门高级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 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本课程设计主要在于巩固学生对数据库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 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 结语
数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 采用新的案例项目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习兴趣普遍得到提高, 补考率明显下降, 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 但是, 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不足, 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验实训场所硬件设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校企合作需要更加深入, 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据库系统概论, 萨师煊, 王珊, 2000.3,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据库技术与SQL Server 2005实用教程, 岳国英, 2008.9, 中国电力出版社
计算机数据库论文 篇5
一、特点简介
计算机数据库建立是对用户所接收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综合与整理,并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存储、管理,并将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数据与其他程序进行科学的结合。目前数据库技术是网络数据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系统的高科技技术,主要包含了管理、接收、系统三个研究阶段②,能够有效的对管理效率进行提升。计算机数据库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层结果,物理数据库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存储,且物理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数据均为最原始数据,构成有字符串、字符等,因此物理数据库中的大部分数据属于用户加工的对象。概念数据库对数据之间的逻辑结构进行了一定解释,因此该部分属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逻辑表现。
在数据管理中数据库技术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与应用给通讯、文化、经济各个方面带来了便捷,大幅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该项技术还能对数据进行管理,是信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管理中加大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灵活性、冗余度可控性、数据共享性、数据组织性、数据独立性等方面的特点,各方面特点的如下:
共享性:在数据库技术中数据的共享性是该项技术的亮点之一,共享性也是数据库建立的主要目标。如果数据库不存在共享性,那么数据库的价值将会大幅度的降低,数据的共享性能够将数据对个体、部门或者同单位的人员进行共享,甚至能够全球数字共享。数据库技术的共享性,让数据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主要包含物理的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其中逻辑独立性主要是指数据库的总体逻辑结构的改变,对数据定义进行修改,新数据类型与数据项的变化,但是这一系列的操作并不需要对程序中的代码进行修改。物理方面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存储结构的改变③,例如对存储位置、存储设备、存储方法的改变,并不会造成数据逻辑结构发生改变,也不会导致程序变化。
灵活性: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进行数据存储仓库,她能够在进行数据记录的同时具备各种管理功能,例如:数据的查询、数据编辑、数据的输入、数据的输出等等,因此数据库技术是非常灵活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工作或者自身需要建立具有个性的数据库,也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构建,让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可控性:在数据进行专用时,每一位用户对自己所拥有的数据进行使用时,常常会出现数据冗余的现象,所谓数据冗余其实是指数据之间进行相互重复的现象④.在数据库技术中,数据共享性功能实现后,数据库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想法将重复数据进行删除,有效的提高了数据编辑、查询、输出的效率。同时设计人员也可对冗余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适当的保留较少的重复数据⑤.11组织性: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存储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序的,很多文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他们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⑥.从整体上对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的存储是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的,尤其是数据同一集合中的数据,他们都存在一定相似的特点。
二、应用现状分析
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且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让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应用范围大幅度的扩大,根据计算机数据库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生态环境、海河流域、地方志、统计与地质数据库系统等等。在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应用范围: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后,生命力更加强大,市场应用前景也更加广泛,目前数据库技术涉及的应用领域有商业、农业、工业等各种行业,随着信息管理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各行各业的信息管理效率与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各行各业的信息管理中应用数据库技术,有力的促进了行业管理水平与生产力及经济的快速进步,该项就技术良好的适用性、安全性与准确性,在实际的管理应用中体现了优越的应用优势,得到了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充分认可,这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实践与理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发展趋势: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能够通过实际情况直接进行反映,其应用实际效果对该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数据库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1、网状数据库阶段;2、层次数据库阶段;3、关系数据库;4、面向对象数据库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数据库技术已经逐渐的成熟,其具有的可操作性与强适用性的特点,为其持续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面向对象的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是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数据库类型。根据目前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日趋成熟,数据库技术也会逐渐的增加影像、声音、图形存储等更加复杂的存储对象⑧,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完成对所存储对象的编辑、操作,该项技术会逐渐的成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新方向。
安全性能: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能的不断增强,让计算机技术能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突出,有效的保证了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效果,其次由于信息管理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资源,随着各个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各种应用系统中数据的安全问题受到了领导管理人员的重视,特别是一些敏感性、高机密的数据,如何增加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防篡改、防窃取能力是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⑨.为了确保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应用中数据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具备了信息备份与恢复功能,能够在不需要增加任何成本的条件下完成对系统中数据的备份,能够有效的解决信息备份所造成的成本增加的问题。且系统中的恢复功能,能够很好解决由于误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出现信息丢失。最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在逐渐的增强,能够有效的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保护,这能够有效的提升非法入侵数据库系统的操作难度,提高系统数据安全性,避免出现数据文件丢失与数据泄露等现象的发生。目前,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措施除了传统的账号、密码保护措施以外,还出现了很多种抗风险软件,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风险管理效果,促进系统安全性能增加与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三、改进措施探讨
为了能够促进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质量与安全性,在信息管理中应用数据库技术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具体的改进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性能的提高:随着一些网络诈骗、木马病毒等事件的发生,目前信息管理中的安全性是人们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如果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被不法人员盗取或者篡改,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对个人名誉造成严重的损害。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是指对系统中的数据的保护能力,防止出现非法入侵,造成数据非法使用、泄露与篡改的现象。目前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能是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共享性是计算机数据库的优势之一,但是也是由于数据库技术的数据共享性,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数据库安全性能的问题。在此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数据库信息的共享性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数据库系统中的所有数据信息都必须进行共享,数据库中的一些比较机密、隐私的数据,例如:账号、密码、医疗档案、商业机密、个人机密及国家机密等是不能进行共享的,相反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防止被他人入侵,导致数据信息泄露⑩.所以数据库技术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例如应用权限对访问权进行控制,用户所访问的数据信息应该进行数据加密,只有合法用户才能对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浏览、操作。
数据库系统安全性的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技术是随着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的,导致信息管理安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人员对信息网络安全不够重视等等 ,都容易导致出现信息数据安全事件。
数据库的安全性能决定了其应用领域与应用范围,影响了存储者的使用信念与数据库系统的信誉。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涉及范围较广,因此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要求更高,上部分分析我们知道数据库技术的数据共享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如何在保证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共享性的同时保障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是目前数据库技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注重系统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理论知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最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实践科学性,同时数据库技术的理论研究也必须从实践应用出发。首先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应用领域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总而言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实际适用性、安全性对其持续发展有关键作用,虽然目前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大幅度的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但是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安全风险控制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研究。
数据完整性: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主要通过客户端输入来保证数据输入的完整性,这样能够将非法数据提交进行拦截,同时能够及时得到用户操作的反馈信息,进行正确选择。
对于从其他途径转入到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信息,需要服务器端的管理系统来实现数据的完整性 .其次对于数据的一致性维护,能够有利于实现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的表或者是触发器定义约束,这样能够大幅度降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的开发量,提高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与运行效率。
对于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相对较高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应使用多层保护屏障对系统中的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进行保障,例如:在客户端应用程序对用户输入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同时在服务器端建立表触发器、缺省、规则与约束,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完整性进行约束。
结语:
没有进行数据库技术应用前,分散的数据处理方式不能将各种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对合理的数据模型进行有机联系,因此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程序与逻辑结果具有相互独立的应用特点,且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还能够有效的实现数据共享,让更多的用户充分的利用共享数据,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的控制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编辑、查询与输出的效率。因为数据库系统具备共享性,因此能够显着降低数据管理工作量,用户在不需要建立独立文件夹的情况下就能够对数据库中各种数据进行应用,且不会出现数据重复的现象。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6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其目的就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语法知识和编程方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针对这些只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将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上好,让学生感受到这门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优势,让他们喜欢。本人对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一、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数少
目前,学校开设的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数较少,这就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不够的情况,学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2)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信心兴趣不足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石较薄弱,导致在学习程序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对计算机本身解题的认识和了解,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对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人为的给自己的学习设置了一道门槛。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如上课讲话、玩手机、睡觉、不配合老师、不主动交作业等。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感觉难学,没有兴趣,认为学不到知识或学的知识没有。
(3)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传统的教法是老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也仅仅是对书本上的一些示例进行模拟性的操作,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该程序设计语言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与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一些课程不同,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一些领导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参与兴趣不浓厚,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4)考核方式不能很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程序设计类的学习,不能仅仅去看学生的理论试题答的好不好,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考查,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质量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正如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说的,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兴趣源,兴趣源必须由教师来设计创造,并贯穿于全过程授课的各个环节中。针对数据库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1)“任务驱动”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围绕一个“总任务”进行,通过逐步拓展的实训项目和设计,将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将知识点溶化到一個个“子任务”的程序编写和设计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问题,尽量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是做到必要的辅导或答疑,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2)“任务案例分析”教学。对数据库程序设计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去编程,去应用于实际需求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问题去分析案例,教师则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实践,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3)分组教学法。在当今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现在的大学生,以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课程如果“各自为战”,或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以完成不同题型的任务为实践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很容易失去上机兴趣,也很难达到上机实践之目的。因此,不妨针对现在大学生的特点,适当转变上机实践的形式。以组建团队的形式上机实践,事前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实践任务,然后相互演示成果,评判优劣,最后再进行任务交换,讨论完成任务的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身份主要是协调者的角色,对确有疑难的地方可加以适当的指导,主要过程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助手。
(4)归纳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语言编程有很多的定义、语法规则,它们使用灵活、难以记忆,也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FOR……TO……与DO……WHILE等命令,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经过归纳,学生只要弄清楚一个,另一个自然就会使用了。数据库程序设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一题多解。为此,老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提问、答辩、论证、反驳、判断等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相互协作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外的知识,同时也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7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根据需要也开设了数据库课程,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不高,加上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尤其是难以掌握计算机语言、编程等。所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效果难以提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设计数据库教学方案时,首要的任务就是针对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数据库的兴趣。通过对数据库教学设计,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
1 定位教师角色,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在数据库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协助学生,指导实验,答疑解惑或者是理论知识的总结等。所以,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努力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据库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以Access数据库为后台演示数据库的实际操作,也可以直接在Access表里查询、删除、增加数据,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操作数据库。通过这种立体的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Windows操作平台里面的所有的应用软件大都有比较接近的操作界面,加上学生有Word和Excel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数据库时,教师就只是辅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来掌握使用方法,此时老师就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了。所以,在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方法的研究中,要精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一套《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理工科可以采用1+X方案,文科可以采用1+X+Y方案。方案中的“1”代表分级教学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方案中的“X”和“Y”代表着要充分各个专业不同的特点。
例如,美国马可雷斯特大学的Kaplan教授在讲解Matlab程序设计时,百分之五十介绍Matlab编程,百分之五十介绍关于理工科的实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教学内容不仅要实用化还要针对专业,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学生参与本专业有关计算机问题的开发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所以,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数据库教学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
由于数据库这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要求就是要学习者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给予及时的评价。
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以及学习的表现等等。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平时考核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考试系统进行考核以及评价。另外,还要注重考核完后的反馈机制,让学生通过考试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够通过考试发展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存在问题的倾向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来变化等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出现应试教育的倾向。所以,在非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方案中还要注重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积极性,否则数据库教学将会失去生命力。
4 小结
教学方案的研究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需要计算机工作者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创新。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定位教师角色,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有效解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内容更新快以及应试教育倾向等问题。
综合所述,我们要如何让学生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是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据库教学必然存在着新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就一定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功能型人才。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青睐于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所以,高校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人才,必须把计算机技术同各领域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作为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要克服困难,通过对数据库教学方案的研究,使学生在计算机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如何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数据库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作出了教学方案上的实践,大胆尝试了新思路。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薛联凤,叶水仙.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方法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76-78.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21).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8
1. 感性认识数据库系统
几乎所有的数据库教科书都是以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史、数据库逻辑模型的发展过程开始的, 通篇充斥着数据库专业术语。这种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尚显枯燥, 更何况是我们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以, 在将学生引入数据库世界环节中, 我们采用从感性材料出发, 循序渐进,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教学策略。
2. 理性认识数据库系统
感性认识数据库系统给学生以亲切感、新奇感、神秘感, 接下来介绍如何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次。
1) 通过案例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工作过程
选取学生最熟悉的网上选课系统作为案例, 分析数据库系统的工作过程。按照学生使用该系统的操作步骤, 逐步分析我们进行每一操作时, 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而得出数据库系统工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1) 。
2) 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认识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对图1所示的流程图进一步分析, 得到数据库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 (图2) 。接下来, 通过卡通动画的形式说明每一部分的作用。
应用程序:只有一副好皮囊, 肚里没有知识的美女。是用户访问数据库系统的界面。我们通常看到的数据库系统, 其实只是应用程序, 是数据库系统的一部分。
数据库:知识渊博、不善言谈的闷葫芦。由于没有华丽的外表, 以及与用户沟通的有效手段, 往往令用户对它望而却步, 所以, 只能通过应用程序作为公关, 把它的知识传播出去。
ODBC:联系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小通讯员。
3) 深入认识数据库系统-自己动手开发数据库系统
有了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接下来就可以动手开发数据库系统了。本文选用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型系统, 目的是消除同学们对数据库的神秘感, 并树立起构建自己的数据库系统的信念。
3. 案例驱动教学法
《数据库基础》以案例教学贯穿始终。整门课程围绕一个综合案例 (网上选课系统) 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到学习的是一个又一个案例, 其实这些案例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 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系统地融合在案例之中。如前面实验主要练习SQL语言的使用, 接下来3个实验练习VB界面及VB访问数据库的操作, 这些实验都是围绕着网上选课系统编写的案例。前面案例完成后, 水到渠成地就可以进行最后的综合案例了, 本教材所有案例都是有机的整体。
4. 问题驱动教学法
在实践环节中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 老师的指导也仅限于提供解决思路, 这样, 学生一方面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 但更重要的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才是最重要的。下面以SQL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调试的学习为例予以说明该教学法。
4.1 SQL语言的学习
嵌套查询是学习的难点。比如:“查询年龄大于平均年龄的学生学号、姓名和年龄”。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 老师给学生两个问题:“查询年龄大于19的学生学号、姓名和年龄”和“查询学生平均年龄”。这是两个简单查询, 等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嵌套查询的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4.2 程序调试的学习
在较复杂的程序中, 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在一般情况下, 通过审查程序代码就可以发现错误。但是有些错误可能比较隐蔽, 不易发现, 需要借助调试工具来查找和改正错误。在应用程序中查找并修改错误的过程称为调试。Visual Basic具有丰富的调试手段, 利用这些手段, 可以较快的查找和排除错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系统的讲述程序调试工具与方法, 教学效果很差。
这些SQL语句, 学生在仔细观察后, 一般都能发现问题所在, 并通过调整代码, 得到正确的SQL语句。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方式, 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学习的SQL语言的知识, 更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提出了感性引入、理性深入、案例驱动和问题驱动等教学法。上述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 不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培养了学生勤思考、勤动手的学习习惯,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据库基础,案例驱动,问题驱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杜剑侠, 张巨俭.谈高校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8 (15) :56-57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9
关键词:数据库,非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越来越受到欢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 必须培养既熟悉本专业又能把计算机技术同本专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数据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高职院校各学科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 非计算机专业如财经、电商、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通常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对编程语言更是觉得难以理解和掌握。如何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掌握数据库这门课程, 这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学习的现状和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所讲授的正是本校非计算机专业 (财经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专业) 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这门课程以SQL Server 2000或SQL Server 2005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要求编写一定量的程序, 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完成起来就会存在相当的难度, 并且其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普遍都不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1 计算机应用能力薄弱
数据库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尤其是在利用SQL语言操作数据库的部分, 则需要熟练掌握SQL语言进行编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少, 特别是在编程能力方面比较薄弱。
1.2 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弱
这门课程的很多章节, 在课堂讲授以后, 需要学生自己去结合周围的实际事物来理解课堂的内容, 比如要用课堂上学过的SQL SERVER 2000软件设计开发一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 , 而设计开发这样的系统需要调查研究, 即查找最原始的数据。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常把课堂上的内容局限于课本上, 没有能力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1.3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
在上机实验时通常限于重复课本上的代码, 缺乏创造力和自己编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出现错误, 主要借助老师帮忙解决或者根本不去解决, 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
2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考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 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经验, 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 旨在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2.1 课程内容的改革
要制定符合各层次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考虑专业培养目的, 分层次和专业方向制定计划, 否则会影响教学成效。例如, 五年专的学生基础较薄, 因此理论部分的要求应该低于三年专学生, 实践环节中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应用、网络数据库应用、分布式数据库应用等内容应适当压缩。针对财经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三年专学生, 则应加大实践环节的应用范围。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调整, 才能制定出符合各层次、各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要合理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即课程设计的课时分配。最好按理论课时30学时, 则实践课安排40学时。对于理论课, 教师应先了解学生以往所学过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注意课程的衔接, 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知识的体系结构。例如, 在学习比较难的SQL查询语句时,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visual foxpro 6.0语言, 将SQL语句和visual foxpro 6.0语言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还可以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对于实践课, 即上机课要安排一定量的实训题。在实训中,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授课重点应该放在每章结尾都有一定量的实训项目, 有的项目就相当于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首先要介绍此实训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完成的步骤。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软件项目开发等方面的书籍, 同时要指导学生多利用互联网和软件本身自带的帮助系统,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多注重教的过程, 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为了改变这个现状, 采用了如下方法:
(1) 灵活使用一些心理教育和暗示。教育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能灵活地应用一些心理方面的教育和暗示, 会提高教学效果, 更会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真正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2) 采用简单事例教学法, 可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课程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难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而简单事例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并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可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情景的差距。如果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简单事例教学则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认识,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当讲到“数据”这个概念时, 如果单纯就跟学生说出定义:数据是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记录。这样讲解固然很轻松简单, 但是学生就不一定感觉简单了。笔者是这样讲解“数据”的:比如一个人生病了, 现在感觉有点发烧, 就会很自然地拿起体温表来测一下, 发现现在已经是38度了, 然后就在本子上记下了这个数据, 接着把它拿给别人看, 人家会知道这个38度表示什么吗?“数据”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有意境的, 表达出来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记录, 而是一种有意义的事物。
(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可培养学生的一定的自学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及总结经验等几个阶段。其核心是在教师精心为教学设计的任务驱动下,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其结果是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讲解概念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E-R模型设计, 先选取一些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题目, 将具体设计任务分配给各组, 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后, 由各组代表讲解设计的模型, 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设计成效, 接着一定要指出各组的问题和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给出客观的评价, 最后总结。这样一堂课能够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使教与学变得生动, 寓教于学中, 教学效果非常好。
(4) 在教学过程中,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验课中, 学生遇到问题后通常有三种情形: (1) 搁着不去管, 直接去做下一道题, 不会又放着, 这样就会恶性循环, 不知怎么办; (2) 立即举手请老师来帮忙; (3) 自己想尽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再不行就和同学讨论, 实在不行才请老师指导。前两种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朝第三种方向走, 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如在SQL Server 2000中, 让学生创建一个数据库student, 一部分学生这样编写代码:
运行第一次出错, 系统提示:在第二行丢失一个逗号, 第三行找不到路径, 不过此时系统的提示都是英文的, 这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怎样修改, 而是提醒学生认真研究出错信息来修改代码。其实程序语言就是要通过多次修改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那些出错信息, 程序写得多, 出错多了。那么以后的程序出错的机会就会少了;再者出错了, 以后改正程序的能力不就相应更高了吗。将“授之以渔”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很有好处的。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数据库课程的考核分为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和上机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这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笔试为主。上机操作能力考核方式相对灵活一些, 主要是出一些较客观的上机题让学生完成, 这些上机题是从同学期平时上机课做过的一些题目中精选出来的, 总体都不是很难, 考察的是学生平时上机课有没有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平时上课时要更加用心, 让学生在上机课有事情可做, 对上机操作能力的考核还可以使一些平时不认真、搞最后突击复习甚至投机取巧的学生放弃侥幸心理, 真正认真对待平时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上机练习, 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思维方式的限制, 片面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忽视了数据库应当作为一个工具, 用以解决理论和项目上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考核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能够从数据库这门课学到有用的知识。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学习特点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 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成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雪婵.高校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J].福州:教育评论, 2-008 (3) .
[2]韩智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J].长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10
关键词:师范专科,Access数据库,教学改革
数据库技术是数据存储、管理与处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技术。根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数据库课程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层次。我校根据师范专科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湖南省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之后,选择了Access数据库作为这一层次的学习内容。
1 师范专科学生的特点
1)生源特点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范专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分数线比较低,学生素质比较差,而且来自农村的学生比较多。这些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基本上很少接触电脑,理论接受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师范专科院校的女生比较多,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比较好,基本上不会出现逃课现象。但由于学生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堂外,自我提升积极学习的意识不高,所以,学习仍只停留在老师要求的内容上。
2)就业特点
师范类院校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师范本科院校及非师范院校给师范专科院校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广,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建设和培养也提出了严峻挑战。[2]师范专科的学生在学历上没有优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 Access数据库的特点
Access数据库是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办公软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个功能强大且易于实现和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共享数据库的信息,并且数据库的信息与Web结合在一起,为在局域网络和互联网共享数据库的信息奠定了基础。
Access数据库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之一,也是我校要求师范专科文科专业的学生通过的湖南省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之一。对于师范专科的学生来说,相较于C语言、Visual Basic等程序设计语言,Access概念清楚,简单易学,功能完备,无须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数据管理的任务,开发出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数据库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师范专科学生的情况,计算机文化基础的部分,学生基本上学习还比较有积极性,但是到了Access数据库,有些学生认识不足,一看到是程序设计,先在心理上有了畏惧情绪。
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室教学+机房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连上两节课的理论课,内容比较多,一次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有限,常常到后半段听课就出现疲态,而在实践环节,由于配套的实验教材中,每个实验都有详细的实验步骤,这样学生课堂不认真听讲,实验的时候照着步骤做也能够做出来,但是整个过程缺乏思考,实验做完了,不能够举一反三,知识马上就忘了。
而考核方式中的操作考试部分,基本上按照过级考试的题型来,没有更高的提升,于是出现学生操作考试能过,但是学期结束,仍然无法从整体来认识Access,不具备自己设计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4 教学环节的改革
1)选取合适教材
对于师范专科的学生来说,选择一个适合他们层次的教材非常重要,我校选择的是卢湘鸿编著的《数据库Access2003应用教程》,该书以应用为目的,以案例为引导,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基础知识,避免术语的枯燥讲解和操作的简单堆砌,学生可以参照教材尽快掌握Acces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能够学以致用地完成小型管理系统的建设。[1]
2)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教材,课程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数据库基本知识和Access系统概述;第二部分:Access数据库的各个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的建立和应用,以及数据安全;第三部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开发案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理论知识,比如在第一部分,增加了数据库范式的内容,并且根据师范专科学生的特点,不采取数学公式,而是用实例讲解的方法来理解范式,为第三部分的设计和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3)改变教学模式
我校根据以往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机房实践”的缺点,改变教学模式,统一在机房授课和实践,实现一堂课教学,一堂课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由于理论教学后马上要进行实践检验,学生学习态度较之以前有进步,避免了之前上实践课时理论知识就已经忘记的情况,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另外,我校在机房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改变了学生到了机房不认真听课上网玩游戏的现状。
4)上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是教师和学生的见面课,也是学生和课程的见面课,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开展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向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比如笔者在第一堂课就给学生定下了两个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过级考试和实现课程设计。同时,由于Access数据库这门课程和学生之前学习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较大区别,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就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新的讲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最后,还可以通过展示往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5)抓住课前五分钟
根据师范专科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还能够认真听课,但是课后基本上不会花时间在非专业课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避免学生上一堂课丢一堂课,笔者在教学上增加了课堂五分钟的提问环节。在这一环节,笔者从原来只由教师个人做教学导入,改成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复习上一堂课和导入这一堂课的内容,从原来由个别学生举手或齐声回答问题,改成实行点名提问的方式,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从而督促了全体学生课后进行知识的预习和复习,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6)灵活运用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贯穿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教学信息管理”数据库,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从表的建立开始直到数据库的安全,渐进式地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教学内容的第三部分,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与学生共同建立一个“CD管理系统”。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7)注重知识整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将Access看作一个整体,注意各章节之间知识的联系,比如在讲授第3章建立数据库和关系时,注意和第1章数据库设计基础的联系,讲授第4章查询时,可引导学生和上一章节的筛选表进行比较,而讲授第6章报表时,引导学生观察报表和窗体的区别。
5 实践环节的改革
1)上机实践部分
根据师范专科学生的特点,一堂理论课之后的实践课,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样首先确保学生基本操作能够过关,能够符合过级考试的要求,同时也为以后的课程设计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实践时,实验要求通过电子文件发送到学生机上,电子文件中只有实验要求没有实验步骤,从而学生必须第一堂理论课认真听讲,才能够做出实验,而且没有了实验步骤,必须要通过自己思考,才能够完成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学生做实验的质量。笔者在学生上机实践时,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实验并且通过检查,并且通过检查实验,及时发现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由于实验时间有限,有些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花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实验,虽然做出来了,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不熟练,笔者及时把教学和实验素材发布到网上,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再次练习巩固知识。
2)课程设计部分
为了使学生能够不仅仅会做每章的小实验和过级考试题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计阶段,在教学内容的第三部分“CD管理系统”项目开发讲解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作为课程设计部分的考核内容。根据师范专科学生的水平,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课题,素质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完成不了的情况,所以笔者要求每2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来完成一个小型课题,这样既保证了课题能够最终完成,也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课题设计不仅要求完成数据库开发,还要求同时完成“任务说明书”的编写,这样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全班通过小组答辩的方式,讲解自己的系统和学习其他小组的作品。
6 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Access数据库课程的特点,我校实行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最后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20%)、操作成绩(30%)和期末笔试(5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根据考勤、课堂提问和上机实验情况给出。操作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模拟过级考试的上机操作考试,另一个部分是课程设计的成绩。期末笔试在题型上也做了相应的改革,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外,增加实验题和应用题的比重,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给出某公司数据库的一些报表信息,要求学生分析这个数据库的表的构成以及每个表的字段、主键和关系。这样学生无法通过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必须平时就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考核能够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 结束语
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我校的文科专业学生选择Access语言参加湖南省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其中Access在整个考试内容中占比重40%,最后过级率超过了95%,而在课程设计阶段,笔者所在班级各个小组也都完成了任务,有些小组选择了教材中提供的8个参考课题,也有些小组自己命题,创建了比如“宿舍管理系统”、“美食管理系统”等等生动、活泼、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通过一个学期的数据库课程的学习,学生反映不仅学会了使用Access数据库,而且在学习中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当然,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师范专科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湘鸿.数据库Access2003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马晶.高校师范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探析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问题;加密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数据库微观来说主要指计算机内存,数据库肩负着管理、整合数据的重要功能,数据库的科学、安全、高效管理关系到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因此当前计算机领域加强数据库管理技术研究应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计算机数据库目前承受着非法删改、数据泄露盗窃等多种不良后果的影响,数据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备受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保障计算机数据库应用管理安全势在必行。下面我们从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现状入手,对当前管理问题与应对举措进行简要分析。
1 计算机数据库管理问题分析
计算机数据库即Database,是满足文件储存、管理等操作需求的软件,具有低冗余、高独立性、高共享性、数据结构化、扩容便利等多种特点,应用广泛,发展前景广阔[1]。数据库主要面向计算机,顺应信息存储管理应用潮流,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成为了当前计算机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库的运行管理遭受着来自病毒、木马等漏洞的威胁,提升安全管理意识与应对网络风险能力势在必行,关系到数据存储信息安全与效率,是管理重点。计算机数据处理需要加强安全证书管理,保证数据库安全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必要基础,数据库系统应用中潜在安全隐患与风险较多,因此需要针对隐患高发区域予以完善,加强安全管理技术应用,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力度来消减风险,保证数据库安全与信息安全,保障计算机的良好使用。目前计算机数据库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两大类。
客观方面以操作系统问题、数据库系统自身问题为主。操作系统风险是数据库管理中主要风险来源,数据库特性决定其必然存在一个后门,这个缺陷被利用会导致数据库安全与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般来说,来自网络的病毒与木马程度会不同程度给计算机操作系统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加强密码管理,加强对数据库系统后门的勘察,及时安装漏洞补丁,改善操作系统安全环境,要及时将安全管理上升到最大等级,从而为削弱风险威胁提供保障。对于黑客而言,很多网络攻击都是通过数据库漏洞实现,要加强对专门信息的防护,对相关操作措施加强关联认知,尤其是对安全认知、操作权限的处理整合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用户权限确认方面,要谨慎严格,配合到位的安全措施来规避操作系统危机。另外,数据库系统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互联性也决定了一旦操作系统有异,数据库安全必然遭受威胁。
主观方面以管理问题为主。管理方面数据库管理方式还以人为模式为主,人为误操作或者不良操作习惯等会诱发系统中潜在的病毒与木马程序,致使数据库信息泄露,用户在系统应用中缺乏保密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也会进一步加重安全威胁,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黑客也会利用系统漏洞盗取信息,因此首先要从加强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入手,完善相关信息认知程度,确保安全管理技术举措到位,给予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
2 计算机数据库加强安全管理的技术举措
数据库管理风险的防范是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重点,安全管理技术举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削弱风险威胁。
应用加密技术。数据库本身安全性需进一步加强认可,鉴于数据库风险多数来源于黑客对数据库后门漏洞程序的应用、用户操作疏忽及网络内部风险,因此要合理利用加密技术,避免违规操作,避免信息的泄露与盗用,强化数据库安全管理。比如对数据库内部文件做进一步加密,实现信息文件的妥善管理,降低遭受攻击、盗窃与泄露风险,一般情况下,自然数据在加密条件下即可完成妥善保存,泄露几率大大降低,尤其是涉及个人金融账户、商业机密、财产安全等关键信息,要养成加密习惯,利用虚拟键盘强化加密管理,以此强化授权的安全性保障,做进一步加密关系处理,这样即使系统瘫痪或信息丢失也仍旧能被服务器认可、保存,从而从根源上解决潜在安全隐患[2]。
应用存取管理技术。数据库管理要强化用户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通过用户认证加强用户身份信息保护,实现对数据库外部保护,利用信息验证改善内部控制权限,加强对数据库访问管理,从而配合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安全。存取管理技术通过中用户认证是最外层保护举措,访问控制则是对已有使用者进行浏览与修改控制,避免信息盗用,修改控制可避免数据被篡改可能性,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可信度,访问控制通过筛选可疑人群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防止无授权和非法访问越权浏览、管理数据,另外还可对用户认证采取指纹扫描、用户口令、智能卡认证、虹膜扫描等多种方式确保访问安全与信息安全,配合云计算等技术强化信息共享管理与安全管理。
应用数据备份恢复技术。数据库管理中要形成备份习惯,以实现对数据的妥善管理,配合恢复技术减少数据丢失泄露等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数据库管理中备份恢复技术主要以暖备份技术为主,是冷备份与热备份两种技术的折衷使用,也是目前应用频率最高且最为普遍的一种技术方案,其主要通过设置硬盘远程镜像、数据库复制、灾备中心等以实现对存储数据的完全备份。硬盘远程镜像是通过设置与主服务器相对较差的另一服务器和众多磁盘阵列硬盘完成数据存储,通过光纖通道与RAID技术完成数据的传输与备份,作为一种成本与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方案,虽然实现难度不大,但是光纤铺设需耗费不少的费用,且有一定距离限制,尤其是因并非采用同步复制技术,所以数据的同步存储方面不免存在问题,但是在较大范围内并不会严重干扰使用[3]。数据库复制技术的实现与硬盘镜像技术较为类似,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具体存储方式的差别,但是数据库复制技术可很好的解决存储不同步问题,可利用数据库软件的强大康功能实现邮寄备份,比RAID技术更加科学、可靠。所以,数据库复制技术在优缺点方面与硬盘镜像技术无甚差异,但是其优势在于数据同步存储问题得到解决,虽然优于数据库差异只能进行同厂商之间的数据传输,无法与其他厂商数据库做跨库操作,兼容性较差,但是不失为解决灾备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设置灾备中心主要是在核心数据库所在地设置一个较大的数据备份中心,以该中心为核心完成对整体结构内全部数据的存储和灾备管理,这种灾备方式相对来说对距离限制较小,可实现对远程分支结构数据存储和备份的管理,并且可适用于各种网络架构如FDDI、PSTN、DDN等,投资相对热备份较低,且扩容性、容错性都较好,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系统扩展只需要增加接驳分支机构的接口即可,该备份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实现需要较为详细的计划作为指导,比如数据备份间隔设置、备份数据包格式等,需要谨慎仔细的计划才能够确保其顺利完成灾备[4]。
综上所述,加强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对于保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运行管理有积极意义,针对当前数据库管理中因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的各类问题,要积极利用加密技术、存取管理技术与备份恢复技术提升数据库管理安全性与可靠性,为信息安全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素香.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1).
[2]王龙.有关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3]秦亮.试论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5).
[4]李超志.浅谈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3).
作者简介:何峡峰(1970-),男,湖北宜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 篇12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实验教学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 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发展, 数据库技术在电子商务、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1+X”课程设置模式, 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若干门核心课程, 数据库是其中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现在数据库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数据库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数据库基础知识, 掌握数据库的操作与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开发技术, 不能仅限于纸上谈兵, 还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积累经验, 数据库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为主, 通过实验教学环节, 加深学生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数据库课程的学习通常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对编程语言和程序代码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如何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这对数据库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几届本科生的数据库教学, 发现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弱, 数据库知识学习兴趣不高
数据库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 利用T-SQL语句及其他高级语言 (如Visual BASIC) 访问和操作数据库, 进行数据处理, 这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大多仅达到计算机操作水平, 在计算机算法和编程能力方面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对算法语言和数据库课程的兴趣不高, 不能把数据库与本专业的知识相结合, 学习该课程的目标不明确, 计算机的应用仅停留在娱乐的层次, 如QQ聊天, 网络游戏等。
1.2 忽视实践环节, 实验课时不足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践环节, 实验课时曾一度只有16学时, 实验课程中只能够对理论课部分中的过程和代码进行简单的验证, 实验内容和实验深度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 实验课时过少, 不能对相关理论知识较好地消化和理解, 教学效果受到实验学时不足的制约。
1.3 实验方法简单, 实验类型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 再通过上机实验去演示或验证规定的过程或代码,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这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及创新性较强的数据库课程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4 考核方式不合理, 实验分数比例过低
数据库实验不是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而是数据库课程的一部分, 因其相对课时比例较低, 成绩考核中只占数据库课程总成绩的10%。这样, 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分数, 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或考前突击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忽视实验环节, 未能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精髓和实质。
2合理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既要反映理论教学的内容, 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适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最新发展, 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又要防止因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低而无法完成实验或实验效果不佳。
在目前流行的各数据库管理平台中, SQL Server凭借其数据管理能力、数据安全性、可维护性和易操作性等方面的优势, 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管理和服务系统。对于学生来说, 无论是目前学习数据库课程, 还是日后工作中的需要, SQL Server应是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对于SQL Server,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的知识, 并且其以后从事的本专业工作中涉及的数据库应用主要是制作报表、专业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等工作。因此, 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调整为:数据库基本操作、数据查询、索引视图、数据完整性、T-SQL程序设计、存储过程与触发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等。适当降低对计算机理论要求较高的SQL Server的锁机制、数据安全等内容的要求。这样, 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精化实验内容, 使学生在数据库理论和技能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础, 从而达到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1] 。
3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结合理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 并将各种类型的实验项目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对数据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 。
3.1 基于任务驱动机制的基础性与验证性实验
任务驱动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很适合数据库课程的实验教学。根据教学要求, 以一个学生比较熟悉或与专业相关的数据库为贯穿整个所有实验项目的实例, 设计数据库与表的基本操作、数据查询、索引视图、数据完整性、T-SQL程序设计、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6个验证性实验项目。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根据相关理论课的知识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任务,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完成实验项目。最终使学生实现对当前实验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
3.2 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
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实验, 在设定的激励机制下, 通过实验中的合作, 达到小组共同的实验教学目标。不但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能力[4] 。
在实验课程中, 设计了综合性实验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Visual BASIC及SQL Server的相关知识, 设计“XX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对于这个相对复杂的综合性实验, 划分成难度级别不同的“数据库设计”、“后台数据管理”、“ Visual BASIC数据库连接”、“用户界面设计”等多个模块, 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模块, 每个模块根据实验难度给出不同的评分标准, 将学生按照4人一组划分为不同的小组, 学生选择不同的模块完成实验, 并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具体模块评定实验成绩。实验中要求小组内各学生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这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一定的实验任务,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更多的模块, 实现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上述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 也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协作攻关能力, 为其以后的学习、深造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基于实验室开放条件的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
为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 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条件, 为实验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的机会。实验室设定研究题目或由学生自选题目, 实验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 保证了数据库技术与专业的结合。如“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校园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研究”等。实验室提供进行实验所必需的条件 (仪器设备、资料、耗材等) , 学生在实验室工作人员辅助下完成实验内容。通过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 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科研工作, 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 提高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4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考核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实验部分分数比例过低, 会使一些学生轻视实验环节, 所以适当提高实验分数的比例是必要的。实验成绩提高到该课程总成绩的20%, 以20分为实验满分计算成绩。实验考核应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核, 把考核的重点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倾斜, 考核基础知识的验证性实验满分为12分 (每个实验项目1.5分) ,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满分为8分 (每个实验项目4分) 。
实验考核不但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的考核方式, 对于督促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1) 对于验证性实验, 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实验的效果可以间接反映出学生对当前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问题。所以, 对这些实验项目的成绩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直接给出, 并对实验做出总结。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为流于形式而抄袭实验报告, 又可以使一些平时不认真、搞最后突击复习甚至投机取巧的学生放弃侥幸心理, 真正认真对待平时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起到督促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2) 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要求学生在上交实验报告的同时, 提交实验代码, 并演示实验结果, 必要时组织学生答辩, 根据实验报告、实验代码、演示效果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最终实验成绩。这样, 考核的分数不失公正性, 学习效果好、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 (3) 对于研究性、创新性实验, 实验项目的立项、审批、验收、评定, 一般是由学院组织相关教师按一定的程序完成, 实验成绩不计入这门课的成绩, 单独设置创新项目学分。
5结束语
基于对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实验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在实验内容、实验项目、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据库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将在以后的实验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以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数据库应用和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0, (10) :4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6.
[3]赵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126.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推荐阅读:
考研计算机专业大纲解析之数据结构10-17
计算机数据库管理05-24
计算机数据库的弱点07-18
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10-01
计算机数据加密技术10-28
计算机专业专业06-15
计算数据07-31
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07-12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09-24
计算机专业基础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