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硕士(共12篇)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方针要求[1], 明确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强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等发展任务。面对纲要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及时调整教育模式,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高职教育国内外现状
1.1、国内高职教育现状
教育部文件中指出, 高职院校现行的或者探索中的教育模式主要有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四种, 其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工学交替和定岗实习两种[2,3]。
工学交替是指工作和上学交替进行, 一段时间在校学习, 一段时间参加工作, 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学校和企业资源互补, 理论上讲学生既能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 又能在企业学到技术, 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有机结合, 但仔细分析却并非如此, 首先时间上不允许, 学生的学校生涯短, 学习接受能力有限;其次, 国内劳动力富余, 岗位竞争激烈, 员工不愿意把看家本领教给别人, 而且毕业生有一种"学会就跳槽"的思想, 所以企业不愿将技术轻易传授给在校生, 这种氛围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去公司工作只能当操作工, 学不到技术, 因而工学交替的现实意义有限。
定岗实习指的是学生在毕业前至少拿出一个学期的时间到企业实习, 在企业中与企业员工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方式比较现实, 而且容易操作, 所以被大部分院校普遍认可和采用,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以三年制高职院校来说, 两年半时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 考核也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理论脱离了实际就很难实现其价值, 所以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很难将理论转变成技术和创新能力, 而且理论学习相对比较枯燥, 容易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 从而导致学生出勤率低、逃课、无所事事的现象。
在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 不管采用那一种教育模式, 在校教育阶段都是采用分班制, 学生入校之后就必须学习固定的课程, 学生没有自主性, 课程体系改革的速度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 导致书本上的知识出现滞后现象,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1.2、国外高等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较早, 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教育模式, 比如在美国的教育模式中, 大学时间不固定, 学习的科目不固定, 只要修满一定量的学分就可以毕业, 学生自己可以决定选修的科目以及每学期选修的课程数量, 而且在校期间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教师指导等, 这些措施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自由, 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新时期高职教育特点
教育部在《高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不难看出,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直接面向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的[4], 因此高职教就不能跟培本科教育一样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传统理论学习中, 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 由于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 只流于理论层面的教育必定会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轨。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新时代社会和高职学生的几个特点:
2.1、自主学习能力差:
首先,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磨练, 遇到困难时第一想法是推给父母, 缺乏解决问题的魄力、主动性和基本思维方法;其次, 由于招生条件的差异, 高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重大的区别, 高职院校所招录的学生是从本科院校招生录取完毕以后剩余的部分中挑选出来的, 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性和智力水平有限,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依赖学生自学, 在教育方法上要加强学习监督和指导。
2.2、学习责任心淡薄:
近几年, 高职院校所招录的学生中部分同学是不愿意读书的, 读书任务是父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从选择学校到选择专业都是父母包办, 所以这部分学生对所在专业不感兴趣, 从而导致他们上课如同坐牢, 听课如同听天书, 时间长了就开始逃课, 在最近的调查中甚至发现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不学习、及格不及格、能否拿到毕业证是父母的事, 类似怪异的想法从10届学生中已经开始出现, 而且人数会慢慢增加, 这些不得不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注意了, 新的教育模式应该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能让他们懂的为什么学、为谁学、如何学。
2.3、区域差异影响明显:
部分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比较现实, 受"炒作"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多, 脑子里生意经强, 认为学习的作用不大, 辛苦学习工作不如搞投机倒把能更快的捞钱, 金钱成了人生目标;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比较朴实, 吃苦能学习, 但经不住诱惑, 看到部分学生从投机倒把中获得了丰厚回报时, 会忍不住加入到浑水摸鱼的队伍中去, 因此对待新年时代的学生, 要分类引导, 传统的班级制已经开始脱离了教育现实。
3、硕士化高职教育模式
硕士教育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专业人才, 硕士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面向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不是通才, 所以二者在教育模式上有共同点可以借鉴。
3.1、导师制:
导师制就是把高职教师按照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分成若干个详细专业方向, 每个导师负责一个专业方向, 并给出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需求和职业前景, 让学生学生知道"能不能学"、"为什么学", 然后自由选择导师;在整个高职生涯中由固定的导师指导学习, 因此导师更加了解学生, 导师可以手把手的指导, 更能因材施教, 为学生解决"如何学"的问题。
3.2、学分制:
学分制是指学生可以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 每门课程都有固定的分值, 只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 如果采用学分制, 学生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多选修几门课, 需要额外实践
《福建电脑
《福建电脑》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782;国内统一心和福建省计算机学会主办的计算机学科综合月刊。欢迎
1.论文所涉及的项目如国家或地方基金课题, 请在来位、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子信箱。
2.本刊只受理电子邮件投稿。文档请用WORD编排, 3.编辑部收到作者稿件后, 10个工作日内以电子邮件4.编辑部投稿信箱:fjdn@vip.163.com
的时候少选修几门课,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深入主动的学习和钻研、所以必然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效果, 更能培养出学习适应能力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3.3、考核标准:
对教师的考核不合适, 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考核而疏远教育, 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不当, 会导致学生的厌学等逆反心理, 影响学习效果, 所以适当的考核方法是高职院校教育成败的关键。论文数量体现一切的弊端众人皆知, 应该向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的社会价值上转变, 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以技能和社会价值为主。
4、硕士化教育模式思考
采用导师制和学分制后, 除了必须的基础课程外, 最大限度减少必修课课程, 选修课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生的意愿自行选择, 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去学习, 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导师,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能改善师生关系, 使教育和学习能有机统一起来;
计算机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技术领域之一, 所以计算机教育能更广泛的与社会实践想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或者导师可以跟企业合作, 获取一些有社会价值的课题和项目, 使课题和项目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不但可以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 还能丰富教育内容, 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使教育内容与社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因此硕士化教育过程既兼备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优点, 又剔除了它们的瑕疵。学生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 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 而且能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将理论应用的实践中, 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时不需要实习就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才。
摘要: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现代高职教育现状之间仍存在不和谐的方面, 计算机教育理论更新明显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如何改进教育模式, 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硕士化教育模式, 从提高学生专业针对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破课堂教育的束缚等方面改革教育模式, 该教育模式在作者指导的课外学习小组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教育,硕士化教育,教育考核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R], 第六章职业教育.2010.3.
[2]刘兰青, 魏金科.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7) .P164
[3]邓和平;廖彦久.关于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 (35) .P71
[4]夏东民;.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路径论析[J].职教论坛, 2011 (01) .P82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2
复试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的要求,特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实施细则如下:
1. 参加复试的基本要求:参见《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
2. 学院组织有相关硕士导师参加的若干面试小组,根据要求对考生进行综合考核,实行独立打分,综合评定的原则,对每个考生的面试过程有详细记录;面试小组组长由200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的硕士导师担任;
3. 复试的内容及形式:复试内容:专业课笔试+综合素质和能力面试+英语口语测试;
4. 专业课笔试课程: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本科为数学类专业的考生可选择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方向的复试科目“常微分方程与概率统计”, 上述课程的参考书参见2005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卷面满分值100分,考生可按试卷要求分类任选其中100分的题目作答, 考试时间2小时。
二、专业英语翻译:2000单字/1小时, 卷面满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小时。
5. 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面试内容:
一、上机操作: 1)编程能力测试:两个程序设计问题,现场设计、编程上机、调试和运行,程序语言为C 或C++,编程环境为:DOS环境下的Turbo C或Borland C++;Windows环境下的Visual C++ 6.0。2)软件作品展示:演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期间设计完成的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软件系统。程序功能、大小规模、复杂程度不限,但是要求自成系统,能说明问题。演示环境为DOS或WINDOWS。
二、面试:1)专业素质(包括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软硬件实验方法和技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案等)。2)对在职报考的考生,着重考察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了解相关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水平,研究论文发表的情况和独立科研工作能力。
6. 英语口语测试:参见《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
7. 复试总成绩=专业课笔试成绩*40%+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面试成绩*40%+英语口语成绩*20%。
8. 复试未尽事项请与研究生处联系。
计 算 机 学 院
翻译专业硕士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翻译硕士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一、发展进程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 年来,专业学位教育类别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翻译硕士是新设立的专业学位,它与传统上在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点下设立的翻译方向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重在实践,而后者以理论培养为主,因此,翻译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方向上,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大方向;2)在两大方向下,又可设立更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等;3)翻译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但也可以是翻译项目或实验报告。
二、存在问题
1.专业学位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仍是一件新鲜事物,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宣传工作不到位,以及一些院校“重申报轻培养”,没有理清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因此国务院学位办唐继卫处长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上发言时指出对专业学位认识上有两大误区:一是认为“专业学位的层次低于学术学位”,二是认为“专业学位只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或只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使得翻译专业硕士招收优质生源成为问题,实际上,高分考生不大可能主动申请改读专业硕士,而改读专业硕士的几乎都是被学术型硕士淘汰下来的。连北京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都需要靠调剂才能录满就是这种认识误区的缩影。
2.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师资要求: 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均须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过 20 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 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学”与“术”的分离特别严重,受其影响,教师重翻译理论研究而轻翻译实践,致使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质量也不高。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的知识,不能胜任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教学。
3.实践基地匮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要能提供良好的口笔译实践基地,但相当多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口笔译实践基地非常有限。笔译实践的问题可能还好办一些,口译实践则要难得多。如果将实习基地安排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地区,则耗时耗资,也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更加入不敷出。
三、笔者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纠正认识误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学位的不同。虽然翻译方向翻译硕士和翻译专业硕士都属于翻译这一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有显著区别,需要把硕士生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进行培养,形成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各自的培养体系”。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要得到发展,需要管理层面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指导思路和教育理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应在重视翻译理论的学科指导意义之外,突出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特点。
2.加强师资培训,实行双导师制。一流的翻译师资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成功的关键,应当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实践型口笔译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对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度,使师资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轨道。普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技巧,促进全国均衡发展。在对试点培养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培训,对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建立一支复合型翻译专业硕士师资力量加快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3.结合翻译产业需求,培养专业化人才。新时期,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高校可以积极与翻译公司合作,邀请企业合作导师或通过其他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翻译公司工作流程的讲座,也可安排学生去翻译公司相关部门实习,让学生对于将来要面对的职业需求心知肚明,有意识地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4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其中软件工程为2002年全国首批获准招生培养单位之一;学院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2010年10月,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被列入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领域;2011年4月,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被列入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2009年11月, 承担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福建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数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2010年11月, 承担福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截止2013年3月, 学院累计招收工程硕士生1225人, 年平均招收工程硕士生达110人, 累计已获工程硕士学位704人, 他们分布在福建省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部门, 肩负着负责人或者技术骨干的重担。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创办和发展, 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 扩大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人才,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计算机技术领域获批列入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我们以2011级、2012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对象, 已较好地完成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3年5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2. 改革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拨制度
积极开展宣讲, 提高学生和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 2011-2013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别招生26人、28人和24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1年招生31人、2012年招生39人、2013年招生46人。
重视优秀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推荐免试生中, 避免只重成绩不看能力。将本科优秀毕业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学科竞赛等纳入到推荐考核体系中, 有助于引导本科教学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推免工作向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优秀毕业生倾斜, 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加大复试权重, 以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将能力考查作为改革重点, 比如增加实验动手能力的测试, 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学选拔手段。
3. 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创新培养模式
就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企业对工程硕士阶段的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 发挥学院研究生教育特色, 制定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2.5年, 构建与学术型有明显区别的“1+1.5”的新培养模式, 其中1学年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1.5学年在企业实习或实训, 完成学位论文或工程项目的研发。实行学分制, 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方可申请硕士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注重实际应用, 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企业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实用背景, 实行双导师制。
4. 加强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工程应用情况, 搭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若干门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方向均按计算机技术的一个主流应用技术设置, 如网络与智能技术方向、软件开发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信息安全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智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软件工程、高速网络原理、软件体系结构、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集成、中间件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对抗与安全等课程。
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系统改革方面, 对于基础类课程, 主要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 同时尽量凸现其工程应用价值或潜力。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中, 尤其对专业领域选修课程的设置, 立足放眼计算机技术前沿与产业趋势的思路, 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和国际性, 力图展示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方向, 力求体现计算机教育的最新变化, 强调对原理、方法、思路、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学习和融会贯通, 杜绝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的现象。
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开设《计算机专业素养》课程, 主要形式有企业家讲座、读书报告、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团队合作所必需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责任感;具备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灵活应变的能力。专题讨论针对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 包括计算机社区、技术风险、职业伦理、信息经济、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等等。通过学习和讨论, 学生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来职业的价值和责任感所在。专题讲座专门讲授计算机专业沟通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针对计算机科学领域内不同层面对象的文字和语言沟通能力, 包括如何讲解技术定义、系统架构, 如何解释过程、摘要, 如何记录和写作技术报告。
5. 实践环节的设计及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专业实践形式包括体验式训练、实务训练、参与新产品开发, 技术改造, 工艺设计等等。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划, 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价,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5.1 实践环节
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主要由校内实践课程学习和校内外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学习两部分组成, 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校内实践课程学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部分, 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每门课程都加大了其实践教学部分。但其实践教学目标是为课程服务的, 针对每门课程自成体系, 相对独立。
二是建立并行于课堂教学的专门独立设课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在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同时, 同步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工程实践训练环节。
校外实践环节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习实践, 其教学主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
5.2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我校计算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良好条件, 以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为优先, 建设基础实验大平台, 发挥学科优势, 构建了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适应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 实现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投资效益。
依托福州大学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科学计算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室的科研训练平台, 加强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实战训练, 扩展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深度;扩大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覆盖面。
校内实践基地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公共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计算机应用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福建省超算中心, 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系统设计实验室等, 进行课程设计和课题模拟实践。
积极与企业共建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工程实验室, 依托重大科技专项, 大力开展计算机关键技术研发, 提升知识与技术创新水平。目前, 有与福建金科集团联合成立的福大金科云计算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加强与校外知名IT企业的联合,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具有稳定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 使学生较早参加工程实践和创新活动, 满足实习学生的人数要求, 效果较好, 现有福建星网锐捷网络公司、福建新大陆集团、福建顶点软件公司、福建榕基软件公司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6个。
6. 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企业、行业等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 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已经与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福建榕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集团、厦门巨龙软件公司、福建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共建福州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协议书》。
与福建星网锐捷通信有限公司共建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州大学-星网锐捷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用友软件共建福州大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州大学-用友软件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双方密切合作建设开展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积极探索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企业负责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习实践基地的日常运行由企业负责, 主要职责有: (1) 参与制订培养方案。实习实践基地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福州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特别是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 (2) 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 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3) 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组织企业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福州大学担任兼职教师, 开设企业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 (4) 参与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实习实践基地与福州大学共同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 共同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5) 与福州大学共同做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 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 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6) 定期公布实习实践基地可提供课程、实习岗位、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
7.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 选拔校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课堂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或从工业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师资, 由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三部分构成, 2011级共遴选39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27位企业导师。
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训。加入谷歌学术合作计划, 开展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选派教师参加在中山大学举办“Andriod手机开发课程”教学研讨会;加入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 开展多核技术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选聘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骨干人员, 经过适当的业务指导与培训, 掌握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基本技能, 聘请其担任部分课程教学或参与实践指导。同时, 在双方导师队伍的共同指导下, 结合相关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研究和设计工作, 加强企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的遴选与管理办法 (试行) 》, 2011级共遴选27位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
8. 学位论文的形式及评价
加强学位论文工作, 制定“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式及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分为IT系统研发、软件开发、应用研究三种形式, 形成《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已在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实行。
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和学籍管理,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规范培养过程, 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等环节进行督导检查, 对论文阶段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程序等工作制定相应规范, 形成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文件《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阶段的有关规定》、《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施办法》等, 坚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 实行学院级统一组织论文答辩制度, 同时建立警示机制, 提高了学位授予率。
9. 结语
自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批列入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积极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层次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应用人才,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1年1月, 福州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称号;2013年, 获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2项, 其中, 《“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获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产学融合下IT人才科学与工程素养复合培养模型的形成、试点及推广》获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0.9
[2]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4
[3]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验收报告.2013.5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5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特点
1、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开发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IT人才。
2、培养特点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打好基本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切实提高专业动手能力。理论学习在学校以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在企业工作站,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的形式进行。要求系统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结构的相关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胜任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和教学工作。
二、招生人数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全日制专业硕士拟招生人数25人。
现在需要网上调剂23人。
三、调剂条件
凡达到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均可申请调剂。
四、调剂截止日期
2009年5月5日
五、调剂办法
1.调剂申请表(适合校际间调剂)下载,填写发至zhaorong@cup.edu.cn
2.上研究生招生网递交调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技术专业的调剂申请
六、复试时间、地点
2009年5月5日
上午8:30资格审查地点:计算机楼201
下午2:00复试地点:计算机楼 214
七、资格审查所需带材料:
1.本科阶段成绩单(非应届生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章);
2. 招生体检表(点击下载), 自贴一张2寸近照,体检时交医院;
3.“硕士研究生现实表现情况表”(点击下载),去有关部门盖章,资审时带来(来不及时先带传真件,盖章的寄过来);
4.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影印件(仅限往届生)或学生证。
5.考生复试时需携带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100元复试费。
6.本科阶段所获奖励和发表文章证明的复印件
八、复试内容(见我系复试细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6
【关键词】计算机 工程硕士 质量保障 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57-03
一、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概况
信息产业是20世纪以来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中的发展重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业务创新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推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创新计算机学科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为信息产业提供相当数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支撑,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满足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我国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全国在包括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等40个工程领域开设了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授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8所高校为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还授权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9所高校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
在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规模日渐扩大的同时,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来自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分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一般在各培养单位内部开展,其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实施、监管都由培养单位的教职人员做出判断并进行管理;而外部质量保障主要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负责。根据我国学者陈玉琨和陆震的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政府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大陆模式”,因而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展开研究。
二、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现状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成立和应用时间较短,但已形成了一套明晰的组织架构,制定了较完备的认证标准和程序。
(一)组织结构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经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负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组织机构,其下主要设有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和各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根据2007年出台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整理其总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采用了企业组织中的职能型结构,这种组织是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部门划分依据的,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工作将为整个组织服务,同时专业人员属于同一部门,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助于技术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
(二)认证标准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遵照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08年制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进行,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如表1所示。
为了突出各专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从一般标准落实到特定专业的具体标准,通过从共同到专业标准的不断提高,使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以保证学生学习输出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涵盖7项指标,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就7项指标下共18个方面的内涵,按照认证标准给予是否合格的判定;专业补充标准则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考查学校的输出结果,即学校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二是考查教学过程,即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是否能够根据本专业特点从适用范围、课程体系、实践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1 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三)认证程序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规定,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6个阶段,大致流程及时间安排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流程
(四)认证结论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流程,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四种情况,而认证状态的保持又分为两种情况。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内容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结论及状态保持情况表
认证过程中遭遇不受理申请或者未通过认证的,则认证专家组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认证工作到此停止,申请单位须在达到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后重新申请认证。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的,申请单位应在有效期内针对认证专家组的认证意见以及本校专业建设方面的新进展定期向秘书处提交一次改进报告。在有效期内如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申请对调整或变化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三、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于2006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学习产出评估和教育过程评估并重,以评估研究与评估实践相结合,变单纯的教育系统评估为社会评估,规范学校管理和鼓励办学特色相统一,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相关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学位设置及相关教育发展的指导法规仍然是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随着经济社会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社会参与角色缺失
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由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是从属于政府机构的组织,独立性较差,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较强,这直接导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较为缺乏说服力。而在社会参与方面,虽然我国有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评估机构,但多数还是直属于相应的教育部门,对于我国专业学位的外在约束和鞭策力相当有限,也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缺乏可靠的约束机制。
(三)评估标准有待加强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评价指标没有提出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全面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的标准是2007年8月颁布的试行标准,其在制定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内容,ABET评估标准的一大特点是尤其强调持续改进,每隔几年时间都会重新预测未来的工程教育质量要求,并对认证标准进行大范围的修订,这是尚处于试点阶段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短期内难以达到的。
(四)国际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尚缺乏国际互认的概念,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或机构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工程评估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从评估标准中也没有看到与国际评估标准衔接的导向。同时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质量评估只是合格评估,结果仅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各培养单位绝大多数只追求及格,按照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来进行,而不太会主动追求特色化、国际化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
四、完善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的对策
为了加强本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程序,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工程教育界、产业界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推进工程教育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相关法规,准确定位专业学位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初步发展并且还将有更大发展的背景下,要解决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将专业学位放在与其他学位同样的教育地位来办,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学位制度。目前国务院学位办正在积极起草《学位法》,以取代1980 年颁布的《学位管理条例》,其中将把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性学位并列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还将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专业学科一个规范的专业目录,这将为改变专业学位的地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转变政府定位,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需要政府、教育界、工业界、行业协会都参与的系统工程,政府应逐步转变定位,从直接参与向间接指导、从微观具体事务到中宏观政策制定过度。举办“高校排名”的民间组织、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中介机构都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介机构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宏观管理下独立进行评估和研究,评估和研究的结果既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参谋意见,也可以向公众提供咨询服务
(三)强化质量理念,强调持续改进概念
追求卓越的良性循环是认证标准、认证机构的生命源泉,尤其对于计算机类更新速度快、周期短的学科,只有质量跟上了时代的要求,与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齐步,认证机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发现落伍的坚决抛弃,察觉不全的及时丰富补充,尤其是认证标准要具有前瞻性,保证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行,真正做到持续性改进。
(四)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认证适用范围
伴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也会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研究国际认证标准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认证机构内部应单独设置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专门负责和关注世界范围的认证工作交流和相关协议(如《华盛顿条约》等)的谈判等事务。还应对认证标准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我国的认证标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认证水平相当,使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为我国的信息产业走向世界创造积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
[2]周远清.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2JGA203)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7
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各国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必然抉择,已经成为国际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尤其是专业学位的整体水平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应该成为我走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一项关键基础性工作。专业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标准体系的形成与制定显得至关重要。①②③④⑤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的,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效果上均有很大的不同。⑥⑦
1 现状分析
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目标和最终效果是为了其专业认证做服务的。专业排名的数据以主流媒体报道为其主要参考,例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等是最有权威的。⑧⑨⑩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标准不一,就就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不合理;其评价维度选取得维度大小和尺度不一,这样评价的数据就缺乏科学性。从国家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不断加强对专硕的培养,全程对其培养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高校重视学术型硕士生而轻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研究生因为自己是专硕而不是学术型硕士,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很多专业学位硕士并非全日制的,而是兼职攻读的。作为高校来说,为了保证其生源和培养质量,还是希望招更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中国的专业学位是从20 世纪90 年度初开始实行,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从招生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截止到2015 年,已经有39 种专业硕士,在未来几年时间内,专业硕士的招生的数量估计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一半以上。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硕士培养中,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大工程观和系统发展观。
2 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要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的特性和特性,在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建立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在一年级时要抓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把理论课程全部集中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完,在二年级的时候是运用一年级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三年级着重强调其工程实践运用能力。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要实行分类别的评价。图1 是其示意图。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要建立其分类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例如对工学、理学、文学等不同类别要实现区别对待。同时也要对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评价,很多高校将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论文做其评价标准之一。比如材料、生物医学类的学科发表SCI期刊相对较电子、计算机、通信类要容易些。所以要综合多种因素来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3 评价维度
这里以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八个因素来作为维度,这里将德育排在了第一位,正所谓德才兼备,德育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具体均值(M)分配如表1 所示。
目前就业竞争市场的压力相对较大,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迅速发展,计算机、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显得小多了。因此要对专硕建立多维度的评价系统,合理、科学地评价、分析其教育质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里我们要考虑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其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侧重其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不同时期进行维度分析,不同时期其维度也是可变的。如在招生时期,可以建立入学成绩、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来作为其维度;在学期期中、期末或毕业时要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建立不同的维度来合理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教育质量。
4 总结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并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维度,为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而做出努力,使其顺利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当中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摘要: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分析了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与评价维度研究现状,根据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现状和评价标准,提出了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思路和评价维度。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生,标准体系,评价维度,教育质量
注释
11温玉婷.我国研究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2014(11):13-15.
22 江钟信.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几点看法[J].科教文汇,2008(11):22-26.
33 刘永强,廖英英,李玉学,张少雄.浅析工科机械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与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87-89.
44 陶飞,程颖,李建欣,朱雅婷.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3):34-36.
55 刘小洋,刘万平,刘超,黄贤英.贝叶斯分类理论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5(5):25-27.
66 刘小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系统发展观与系统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4(9):32-34.
77 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5(1):70-73.
88 田玉敏,崔三常.美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J].中国国情国力,2015(3):72-74.
99 刘小洋.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3-75.
会计专业硕士(MPAcc) 篇8
MPAcc, 一个新时代孕育出来的会计产物。
会计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程中, 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为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西方经济学已不再满足于定性演绎与归纳推理式的规范方法, 转向热衷于以数字与公式为武器的实证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会计制度演化的过程, 实证法也自然而然的涌入中国会计研究领域。这就引发了MPAcc实务性的重要性。
出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经过始自1992年的会计改革后的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在众多会计领域达成了一致, 这是中国会计的一大进步, 也是中国会计对世界会计的一大贡献。
中国会计界基本上也是一直参与会计教育活动的。首先, 财政机关作为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 不但承担指导和组织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培训;还亲自领导一大批财经类院校, 组织审定会计专业教材, 其次, 中国会计学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研究组, 并定期举办会议, 一组织关于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推动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本科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我国知名会计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阎达五教授, 在研究和总结了美国的会计教育和改革后提出:要改革我国的会计教育, 首先“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 是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定力教育目标,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 a s t e r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Accounting, 简称MPAcc) 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 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 各有侧重, 其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要突出职业要求, 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 既要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 又要深入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有规律;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与保障制度, 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培养质量。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 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MPAcc后, 学员将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会计毕业生最终将步入会计理论与实务界, 因此, 会计教育就不可能离开会计职业界的参与。
(1)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曾于1993年的第11届会议上专门讨论会计教育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委员会来指导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并对正规教育施加影响, 并发布了一系列的公告。
(2)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泰国会计职业界提出了加强会计职业发展的21条战略, 其中前9条定名为教育战略, 内容涉及会计教材、教师、教育实习以及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的合作、对会计教育的要求、乃至会计学生组织的活动等等。
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养基地建设, 不断改善培养条件, 是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场所及设备条件, 加强教材、课件、案例库建设和图书资料、网上文献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接入条件等教学设施建设。要与会计实际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能提供良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学科, 是会计通往实践的进一步道路, 是现在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个科研项目, 是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美国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特点分析 篇9
一、“科学—附加”集成的课程体系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立足于为商业、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多种专门职业岗位培养具有深厚学科知识和现代管理观念、具备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3]被誉为“科学硕士与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合金”,成为向申请者提供比MBA更科学化、比博士更专业化、比理学学位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学位的途径。[4]
(一)“科学—附加”课程体系设计模式
“科学—附加”课程(‘Science Plus’Curricula)设计模式是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的特色,其基本思路是将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应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下页表是理学专业硕士不同项目的课程模块实例。
“科学—附加”课程设计模式的典型做法是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型课程与管理、政策或法律等方面的技能型课程相结合,以促进学位获得者形成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多学科性,整个课程体系是由不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构成的;二是课程体系构成的需求导向性,“附加”这一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由与潜在的雇主磋商后一致认可的相关课程和活动组成,包括法律诉讼、金融与营销、沟通与团队合作等技能训练课程;三是整个课程体系“科学”模块与“附加”模块各自所占比重基本平衡,“附加”模块乃整个课程体系之特色。
“附加”模块课程的灵活切入及其与“科学”模块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得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人才培养体现出综合性、复合型,毕业生既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某一科学领域的专门知识,又拥有雇主认可的工作经验。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与模式充分体现了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有助于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组成方式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体系主要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实习)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核心课程主要是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同时也包括该专业领域中新技术方法及其发展的有关问题。例如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技术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核心课程涉及农业与生物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综合生物科学等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实验室、生物发酵方法、微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热点问题、生物科学伦理观、生命科学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会、基因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或工业项目的研究报告等课程。[6]核心课程直接指向本专业领域的主要内容,培养和发展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使其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人才。
选修课程致力于扩大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研究生的经验范围,特别是与企业、行业直接沟通的能力与专业素质。理学专业硕士选修课程的选择自由度比较大,涉及的领域比较丰富。例如,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信息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选修课程包括生物医疗工程、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数学与计算科学等课程。[7]选修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本专业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与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相结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实践课程的实施有着规范的过程与环节,具体方式可以分为标准模式和新型模式。[8]标准模式是最普遍的实习模式,其适应的对象是那些进入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进行全日制学习之前几乎没有商业、企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新型模式采取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的实习形式,实习形式包括实地实习、虚拟实习两种。实习内容不仅涵盖标准模式中实习期的相关安排,还将实习预先准备和实习后期反馈巧妙地结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个性化实习,即该项目研究生参加的是各不相同的实习,但是所有研究生的实习进程都被加以监控。实习环节在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增加了学位获得者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二是有助于项目负责人与校外实习提供者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三是大部分实习是有偿的,在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四是借助进入工作场所的深度实习增加毕业生在实习单位正式就业的机会。
(三)理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与理学科学硕士课程体系的实例比较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与课程组成方式有其独特性,同时又与相关专业科学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以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应用物理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与物理学理学科学硕士项目所开设的课程为例,[9]比较分析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与理学科学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异同。
从课程体系结构来看,两者同中有异,而且两者的核心课程和基础选修课程基本相同。除此之外,理学专业硕士项目更加强调专业小组课程、实践课程(实习)。俄勒冈州立大学应用物理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计算机硬件、计算物理学与数学能力、专业小组课程、实习、专业选修课六大块。物理学理学科学硕士项目课程包括物理学核心课程、物理学课程、子领域专业课程、论文要求、项目要求五大块。两者都要求学生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理学科学硕士一般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理学专业硕士对此则没有硬性规定,理学专业硕士主要是完成实习时确定的有关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
与理学科学硕士强调核心课程学习相比,理学专业硕士更加重视实践课程。从学分比重来看,理学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低于理学科学硕士的相应比重,其专业小组课程学分所占比重在所有课程模块中最高。
从具体课程来看,理学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来自相对应的理学科学硕士的核心课程,课程的代号、名称与要求基本一致。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选修课程也多是从对应的理学科学硕士课程体系中选择出来的。此外,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开设了科学理财、创新管理、管理与营销技术等专业小组课程,这是理学科学硕士所没有的。
二、“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组织
理学专业硕士是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一场重大改革,该模式试图以一种近乎理想的方式,帮助研究生适应既需要高深专门科学知识与技能,又需要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工作岗位。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工业之间的联系,开设实习等大量实践课程,[10]为学生和潜在的雇主的相互了解搭建桥梁。
(一)导师队伍构成的双重性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指导教师队伍由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组成。
学业导师的主要角色是进行学业指导、提供学科专业科研资源与平台、充当联系学生和合作单位的桥梁。学业导师参与招生并指导学生,同时在课程设置的更新和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理学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学业导师队伍通常是多学科的。
实践导师一般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中与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专业领域相关的、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背景的专家,这些专家一般在理学专业硕士实习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实践导师一般是由学业导师为学生推荐的。在实习期间,培养单位会和实践导师保持有规律的联系,并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和项目的良好发展。实践导师所在部门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实习职位,举办一些研讨会,支持学生结合工作实践大胆探索相关研究项目。
(二)教学场所的开放性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教学场所大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一般在大学进行,而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政府、工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相关机构进行。由于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还会经常在户外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等活动课程,每个学期开学初也会邀请一些来自工业、企业的嘉宾举办讲座和出席研讨会。
(三)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理学专业硕士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同时又都共同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常组织学生轮流做研究进展报告,开展自由讨论。二是鼓励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共同完成研究报告,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为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班。研讨班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举办,邀请工商界的嘉宾就当今科技领域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演讲。四是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和实验室轮流值班的机会,使学生接触到范围广泛的科学知识和世界尖端的新兴科学技术。指导教师普遍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或实用技术讲座,向会议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五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三、“课程—项目”双重的毕业要求
(一)课程要求
授予理学专业硕士学位通常要求必须修完相关课程并达到学分要求。比如,加州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n Marcos)生物技术专业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要求修满38个学分,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达到3.0,且每门课程的绩点不得低于2.0。[11]
下面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金融数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所开设的课程来更加详细地揭示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要求。[12]
必修课的要求:以金融数学热点问题课程为例。金融数学热点问题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行研究相结合,提出研究项目假设,通过计算试验来验证假设,并通过小组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和情境里做出成果。该课程要求研究生完成学生与导师商量确定的主题的个人研究报告。个人研究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班上做展示。研究生分小组完成一个小组报告,并在班上进行展示。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他人的研究报告的能力,以及参与提出和讨论建设性问题的素质。
选修课的要求:以精算学为例。精算学包括两门课程即精算模型一和精算模型二。该选修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存与生活中偶然性模式的理论和运用,还要求他们考虑行为的专业标准,从而达到从事精算相关职业的能力。
实践课的要求:以金融实习为例。首先,学生要经过导师的批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金融数学领域学生个人专业发展的实习项目。其次,学业导师会对实习报告提出明确的要求。再次,要求通过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场景,通过实习掌握交流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等能力,积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
(二)实践要求
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普遍要求完成实习并达到学分要求。从时间要求来看,实习的学时要求较为灵活,根据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实习时间从150个小时到6个月不等。通常情况下,是在两年制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中期安排学生进行兼职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度过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后半个阶段,从而更好地完成实习报告。[13]
从实践内容和要求来看,坚持将学科专业知识和商务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相结合并投入实践应用。实习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的商业原则和政策制定以及道德决策,训练学生的交流技能,通过实践工作经历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14]
从实践成果来看,一般要求提交一份合格的总结报告,以及由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表现评价报告,部分高校还要求实习结束后进行答辩。大部分学校通常会举行论坛来展示学生的实习项目报告等实习成果。判断实习是否合格要进行综合评定,通常会综合导师给出的评价、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表现的满意度以及总结报告的评分。
(三)成果要求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很大,每个高校对获得学位的成果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对毕业论文有硬性要求,还要求进行所学课程的综合测试;有的学校则不要求综合考试,但要求提交毕业论文,以及与本专业项目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大多数学校不要求提交毕业论文和综合测试,但要求提交在导师和实习单位指导下完成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报告。还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的终期报告要与毕业项目报告保持一致。
摘要:理学专业硕士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本文归纳分析了美国理学专业硕士“科学—附加”集成的课程体系、“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组织、“课程—项目”双重的毕业要求。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10
一、美国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
(一)规模
截取某个年度,横向比较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分布比例,可得知专业硕士学位在整个硕士学位结构中占据绝大部分。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报告,2007~2008年度按照修读硕士学位学生数进行划分,学术型硕士学位仅占32%(其中M.A为11%,M.S为21%),专业硕士学位占68%(其中教育硕士M.Ed占31%,M.B.A占19%,M.P.A等其他领域占18%)。[2]
纵向考察1970年~2012年40多年间按学科领域划分的硕士学位修读人数,M.Ed远超出其他学科领域,维持在23.6%以上水平,最高比例达39.7%。直至近年,因商学院迅猛发展,M.B.A追赶增长至25.6%,二者才持平。从单个学科来看,教育学科领域的学士(近10年约维持在6%~9%)、硕士、博士学位(约维持在5.9%)授予人数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发展态势。说明M.Ed因具庞大容量,在调节本科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起到缓冲功能。商学硕士生仅比本科生高出几个百分点,均约维持在20%。
从历史实践与增长态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职学生相对比例较高;全日制学生在21世纪初实现逆转并预计将继续保持领先;与此同时,在职学生绝对规模也在增长(见图1)。人们宁愿花费时间与学费去修读高级学位,专业硕士的整体规模越发扩增,在未来较长时间将依然得到市场认可与追捧。
资料来源:http://nces.ed.gov/programs/coe/indicator_chb.asp
(二)性质
尽管美国的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所授予的具体学位类型存在区别,且传统上学术型硕士更为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但随着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二者在培养要求、授予条件、招生设定、课程主旨、地位层级、社会接受度、进一步深造资格及资助贷款上变得更加接近。
第一,从总体培养目标来看,二者相互参照与模仿,并围绕职业技能设计课程。学术型硕士要求完成指定课程、研讨与综合考核。虽有的要求准备及通过硕士论文答辩,但在通常情况下可能无须硕士论文,可用一个主要项目或系列小论文代替便可授予学位。而有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要求便是按照学术型的标准来规定的(如工程领域)。同时,学术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通过课程、实习去训练与提高职业技能,与专业硕士的要求颇为一致。专业硕士可能更为明确地要求为较高职业能力做准备,以满足在应用领域工作的需要(如M.B.A),如须遵循一整套详细说明的课程或研讨要求、进行明确的阶段训练,以及须在实习场景中接受指导和监督等。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例,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AS)规定针对学生事务方向的专业硕士水平预备项目标准,主要涵盖基础研究,专业学习和实习指导,且通过CAS标准可判断学习努力程度及评估学习成果。[3]
第二,从所处学位系统层级来看,二者处于同一地位。硕士学位是第一个具有研究生资质的学位,或是第二个周期性学位。在有些学科领域可能被视作是终结性的专业学位,如美术;或在有些领域虽被视作第二学位,但也有可能不再通向博士学习。在有些学科如行为与自然科学,愈发普遍的做法是直接从学士学位跨越到博士学习,即攻读博士不需要以获得硕士学位(无论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型硕士)为前提条件。
第三,从招生要求来看,两种学位类型区别不大。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例,马萨诸塞大学的M.Ed.招收80%的全日制与20%的在职学生,不仅欢迎不同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入读,还欢迎有工作经历的职场人士报考,如在大学或政府机构从事教学、管理、研究以及政策分析的中层人员。与此相对照的是,尽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提供的是M.A项目(M.A in higher education),也主要是招收高等教育领域和相关企业的行政人员、教员、研究者和政策分析者,同样希望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并尊重多样化的职业目标。德雷塞尔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M.S项目(M.S in higher education)也直接面向专业人员招生。由此来看,M.Ed、M.A与M.S均乐于招收有一定职业背景、具有工作经验及综合能力的学生。
第四,从课程主旨来看,专业硕士与M.A及M.S不存在明显区别。一是体现在课程的广泛适应性。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认为,由于领导与管理技巧驱动大学成功,很有必要对当代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与实践进行探寻与分析。由此M.Ed课程旨在培养将来能在大学、非营利组织或政府机构的领导者角色。其并非培训学生去适应单一的行政管理或学生事务岗位,而是着力于提供综合全面的课程,以便未来适应多个岗位并能在感兴趣的方向深造。德雷塞尔大学M.S课程旨在通过严格要求,使得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协会、组织、政府、基金会和企业构建的广泛高等教育格局中,能适应复杂的岗位需求。二是体现在课程本身的学术性和对质量的把控。马萨诸塞大学强调M.Ed与博士学习的衔接,尤为关注学术写作与阅读,且允许选修博士生课程;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M.A项目鼓励选修博士生课程;德雷塞尔大学也致力提供卓越的M.S课程,为博士学习打下理想基础。
二、美国专业硕士培养的特征及相关争议
美国的专业硕士培养具有显著特征,如面向就业市场,实现规模扩增并注重学生资助,创新硕士培养项目推行双学位培养以及注重国际化等。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有的培养方式成为通用做法且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又因出现一些现实问题而引发争议。
(一)基于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硕士培养坚持职业导向性
近年来,许多职场人士认为,获得一个专业硕士学位等同于迅速累积职业经验与资历,有利于跳槽、升职或加薪;入职经历与硕士学位相组合可更好地打动雇主,是一项非常有效率与高回报的个人教育投资。尤其是双硕士学位适应性更广,可能会获得更好、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一些在线或速成硕士项目的学习时间灵活,较少与工作相冲突,使得课程易于完成。若慷慨的雇主能资助学费,则更能被激励重回大学。[4]专业硕士学位看上去已成为激烈就业市场上一枚颇有分量的筹码,因而,投入时间、金钱及精力去获取这一高级学位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硕士学位在就业市场受青睐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较高的就业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招录及各培养环节对接职业要求,易于将来求职。如在招生时强调职业背景和专业经验;在培养过程中设置解决问题的真实环境,在大学内部提供助管、助研、助教岗位,依托校友网络提倡校友互助,运用大学平台优势及与其他伙伴机构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打造全方位课程支持体系;注重学生的课程体验使其在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二是相对较高的薪水。伯纳德·格林(Bernard Greene)早在1985年的调查中就指出获得硕士学位对薪水产生正向作用。[5]统计数字也表明,以2003年为例,较之精英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等或较差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分别每年少赚4,100美元和6,000美元,而在就业市场上同时拥有本硕学位更有竞争力,每年能多赚6,000美元。然而,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伴随专业硕士规模扩增引发雇主对质量的质疑,尤其以营利性大学最为突出,以及越发潮流的远距离专业硕士教育导致文凭的含金量下降。与获得博士学位每年能多赚25,000美元相比,专业硕士与之已拉开较大距离。[6]
具体来看,M.Ed与M.B.A最受学生欢迎,主要原因在于除本专业外,这两个领域易于吸纳较多来自不同本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体现出对多类岗位、多元价值的包容力。以M.Ed为例,旨在打造复合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不仅乐于招收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还偏重于招收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因为较好的数理统计基础有利于熟练使用量化工具去进行科研。追根溯源,美国的本科专业也可划分为就业导向(为本科生直接工作做针对性准备的相关领域,包括教育、商业、卫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与学术导向(并不是专门为在特定应用领域就业做准备的,如社会和行为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生物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等)。因而,学术型专业本科生为更好就业则转修应用性更强的硕士专业。至2003年,18%的历史专业和14%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会选择M.Ed进行深造,10%的社会科学专业会流向M.B.A项目。[7]可见,专业硕士学位对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基于大学的立场———专业硕士培养蕴含普遍逐利性
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持续扩增的同时,收取较高学费。各学生资助机构及社会渠道提供资助与贷款申请,但额度或比例较低。联邦政府每年提供超过1,500亿美元贷款去帮助数百万的学生支付高等教育费用,明确涵盖修读专业学位的学生。大学及其他资助项目也提供申请。[8]但是专业硕士学费负担依然较重。2013~2014年度,除去各种资助,个人仍须承担95%的学费。加之,公立大学学生的受助比例低于平均水平,其硕士在整个学位系统(包括本硕博及副学士)中的获助比例为19.3%,私立非营利性大学则为32.4%,私立营利性大学也达到21%。[9]由于公立大学与私立非营利性大学的硕士生数量远超出私立营利性大学,许多学生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大学在专业硕士项目上体现出普遍逐利性,尽管有公开与隐蔽之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非营利性大学运行逐利性专业硕士项目提出了较为激烈的批评。新美国教育政策项目主管凯文·凯里(Kevin Carey)指出,公立大学与私立非营利性大学专业硕士扩招,也参与兜售定价过高的由政府支持(资助或贷款)的2年期文凭,也即自称的“硕士学位”,这是不应该的。2012年硕士生债务中位数为57,600美元,相比4年前增长31%;修读教育学科项目虽从33,910美元仅增长到50,879美元,但增率达到50%,超出平均水平。此类大学大量销售很大程度上不必担责的终结性硕士学位,且多由市场价格决定以及通过借贷才能完成的学位,逃脱不了逐利的嫌疑。由此建议联邦政府应进一步规范此类硕士项目,将更多的营利性大学也调整为实施主体,以帮助学生识别营利属性并拥有更好的教育体验。[10]正如欧特曼(Ortmann,A.)指出的,营利性大学与传统大学相竞争的立足点在于,其更能理解高等教育首先是一个服务行业,必须首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未来雇主的满意度。[11]概言之,指责的焦点在于专业硕士定价过高,非营利性大学有哄抬市场之嫌;加之有的课程质量一般,使得学生就业预期降低,还贷能力堪忧。从这一角度来看,应扩张营利性高等教育市场使得专业硕士价格更为透明理性,加之营利性大学课程时间更为灵活且可兼顾工作,既使得学业能较好完成又能分担借贷压力。因而,以营利性大学为重要主体之一具有适切性。因政府已投入较多资源给予非营利性大学,其重心不应在运营广泛的逐利性学位项目去与营利性大学争利,而应在收取合适学费的基础上更为关注课程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营利性大学的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与学生贷款违约问题不容忽视。普瑟(Pusser,B.)等维护非营利性大学的行为,认为在“生产者”比“购买者”更了解教育产品的实质与价值的情境中,学生易处信息不对称境地,非营利性大学能将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欺诈降至最低。[12]加之,单纯以价格来衡量专业硕士扩招的合理性是片面的。培养质量涉及到师资、管理、学科领域的综合实力等要素,如在全美排名前50名的教育学院几乎全为公立大学或私立非营利性大学,实力雄厚的教育学院能为专业硕士提供厚实的基础与全面支持。非营利性大学虽强调课程与技能的衔接,但办学历史较短,在课程运行与质量监督等方面难与传统精英大学相比。更为糟糕的是,营利性大学学生数虽只占总数的13%,却背负31%的学生贷款和近半数违约贷款;约有22%的营利性大学学生在3年之内仍拖欠贷款(公立大学为13%)。学生债务问题促使奥巴马政府着手为学生提供一些经过认证或经州、联邦标准许可的有偿就业计划,使得负债的同时有能力偿还贷款,以降低违约率。[13]
综合来看,当传统精英大学不因过分逐利而去损害自身学术价值与质量原则,坚持培养学生的广博能力,契合就业市场要求以及满足学生长远发展所需,那么此项收费就具有正当合理性。与此同时,营利性大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跨越式扩增还将持续。在未来,非营利性大学与营利性大学可拓展一种新型伙伴关系,由此既可一定程度上弥补营利性大学在师资、课程、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又可使得非营利性大学形成价格敏感性,提高课程性价比。
(三)基于国际化生源考虑———专业硕士培养具有复合性
有别于单一学位培养模式,美国开设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Dual Degree或joint degree)来对应需求人群。其原因在于:一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为全面的职业准备需求,通过跨学科学术与技能训练,获得更多在行政、管理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希冀学习丰富的硕士课程,获得与多元专业背景的同学互动、联系与实践的机会。二是从整体来看,美国在硕士学位颁授上延续了国际化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获得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持续增长,而本土学生10多年间出现负增长。21世纪以来,各国广泛开展国际化以提升高等教育实力,美国为维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其中之一便是开展双学位硕士项目以满足国际学生需求。美国教育协会的报告指出,2011年,93%的博士学位授予机构,84%及78%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机构,与50%的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在过去3年里加速了国际化;27%的机构开办双学位或与他国合作认证项目。过去5年国际化资助增加了47%或维持在27%的稳定水平。[14]专业硕士双学位项目促使大学或二级学院(系)须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机构间进行深入协作。
美国大学具有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与能力,擅于创造性地设计与重塑学生的教育经历。以高等教育方向的M.Ed双学位项目为例,大学加强内部各相关单位的网络联结,共同把握运营高级学位的机遇。尽管课程的设置和评估相对变得复杂,但仍旧成为一种潮流。由于这一项目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常与管理学、经济学或教育学其他方向的课程相互搭配。如马萨诸塞大学设置教育硕士和公共政策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Administration),培养目标为通过3年全职学习,毕业后能胜任政府机构、咨询机构、教育研究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政策分析与管理职位。达拉斯浸会大学提供高等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和课程与教学教育硕士(Master of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要求获得54个学分,提供平台使得学生能胜任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课程设计、有效教学计划制定、团队领导等工作。与此类似的,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在高等教育领域M.A项目也设置相应的双学位,与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或M.B.A相搭配。M.Ed与M.A具一致性,都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率。由此说明,在高等教育全球性竞争中,大学不仅要适应挑战,更须改善自身的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新型人才的培养去维护与提升大学声誉。
专业硕士双学位也遭受一定的质疑。如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通货膨胀式的文凭主义”,随着招生规模增大越发凸显。一方面,双学位有可能偏离传统的学科训练,且各学科领域、机构部门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尤其有些项目是与其他大学甚至海外大学联合开办,管理与评价难度相应增大。米夫苏德·狄俄涅(Mifsud,Dione)在对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与马耳他大学联合创办硕士双学位的研究中,发现两所大学在创建统一项目体系(包括学费、评估、认证和监管等)时面临困境,以及在授课、学习、跨文化理解、师生相处、学术共同体构建中存在障碍。[15]在这种跨文化情境中,大学既应加大机构、学科、领域与师资协作,又要甄选出对修读这类项目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并增加资助。学生质量高,则能提升培养机构的声誉与形成项目影响力,也能招收到更为优秀的国际与本土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双学位专业硕士的过分追捧可能会导致异化的国际化。数据显示,这类项目严重倾向于招收非本土学生,62%仅招收国际学生,34%二者兼收,4%项目仅招收美国学生。[16]大学若习惯于从招收国际学生中获利,忽视了为之提供异质文化的融合条件与学习环境,则与尊重学生多元价值观的项目主旨是相违背的,必将损害培养质量。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规模与比例应进一步扩大。近年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困难,使得专业硕士报考势头强劲。2014年68万人报考;2015年则达73万人,占当年硕士报名总数的44%;2016年为85万人,占当年硕士报名总数的48%。[17]尽管如此,与美国专业硕士学生数达68%相比,我国还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比例。乐观的是,在一些发达省份如江苏,将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调整招生规模及结构,3年后应用型与学术型招生比例将大致相当。可见,提高专业硕士规模与比例,是适应新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专业硕士培养应与学术硕士相互参照与融合,改变观念及提高地位。在培养过程中,即使是同一院系同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课程资源少有共享,更勿论拥有修读部分博士生课程的机会。这样既导致教学资源浪费,又人为造成二者隔离与割裂。美国专业硕士在就业与深造上少受歧视,而我国的专业硕士则比较尴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具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理论视野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加大,使得某些专业硕士项目应借鉴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而学术型硕士也应更接地气,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我国应反思及调整专业硕士的课程、师资、管理及资助,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016年教育部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多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被评为不合格或主动提出放弃授权,有的还隶属“985”“211”大学或拥有在全国排名居前的相对应的一级学科的大学。由此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过多的大学热衷去争取及开设各种专业学位点,招生急剧扩容;另一方面,师资配备、课程教学、培养管理、质量监督等环节并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是与美国类似追求隐性创收,二是对培养质量的把控过于宽松,并形成惰性与惯性。虽然专业硕士招生逐年增加,但生师比过高,学费贷款与助学奖励并不完善,即使重点大学的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并不具备较强竞争力(本科毕业于重点院校的除外)。概言之,专业硕士教育在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实践及转型发展阶段,遭遇较多困难,应在培养的多个环节实现突破。
我国目前在着力推进专业硕士培养改革,如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比例,以提升培养质量;推行专业硕士“4+2”(4年本科,2年专业硕士进创业学院),进行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试点;打通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的学业晋升路线,使得生源更为广阔等。随着经济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我国应进一步创新专业硕士培养形式,如试点双学位培养,与海外一流大学协作,既探索跨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展国际化生源;又可推行专业硕士远程教育,满足更多受众的学历提升要求与职业发展所需。与此同时,应吸取美国的教训与经验,注意把关培养质量,避免文凭通货膨胀。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11
关键词: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8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1]。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专业硕士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虽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处于同一个培养层次,但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学术型硕士偏重理论和研究,侧重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而专业硕士重视实践及应用,侧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
食品工程硕士是培养从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检测与分析、食品分离与重组、食品化学及应用、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食品机械与包装、功能性食品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探讨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进行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 国内相关院校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研情况
首先调查了国内食品工程专业领域内,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环节,尤其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课程设置、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环节、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情况。经调研发现:江南大学拥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个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平台,在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中突出应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关研究领域结合食品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实行校内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拥有良好的实践条件。中国农业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方面着重审核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华中农业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济南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与学位论文相结合方式,应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双导师制”,并与生产企业挂钩,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三者的密切结合。
2 沈阳农业大学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实践环节的优势及不足
对照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具体情况,结合目前社会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找出本校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2.1 优势
1) 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食品学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在职食品工程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硕士。
2)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研究方向齐全,包括果蔬精深加工、动物性食品加工新技术、粮油深加工与转化、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等。食品学院设有农业部东北野生猕猴桃资源异位保存圃、农业部果蔬贮藏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安全决策咨询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科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验条件及设备完善。
3) 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10余家。食品学院先后与沈阳辉山乳业集团、沈阳康福食品有限公司、沈阳新大地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依云贝尔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盘锦市盘山酒业有限公司、沈阳耘垦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和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加强了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科发展。
4) 师资力量雄厚。食品学院现有专兼职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5名。指导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75%以上的指导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
5)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非常重视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6个月;论文选题应结合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解决食品加工及贮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食品企业的技术水平。
2.2 不足
1) 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重视学术研究而轻视实用技术,受该理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硕士比学术型硕士更容易考、专业硕士学习时间短(学制2 a)或没有被学术型硕士入取等原因而就读专业硕士的。虽然全日制专业硕士同时拥有学历和学位证书,但与学术型硕士相比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可度仍有待提高。
2) 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相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型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研究性工作;而专业硕士是要培养具有职业背景、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发展[4]。调查中发现仍存在个别导师将专业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情况,结果导致少数专业硕士成为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压缩版”。
3) 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环节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通过了解国内高校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发现本校相关课程设置上部分存在不够合理的现象,个别课程只是削减了一些学术性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增加了一些形式上的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环节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很好地针对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学生研究方向的特点,距离全面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化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nlc202309090941
在实习环节,虽然本校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也将“双导师制”引入到培养环节中,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但在办学中仍然感到企业对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承担不够。一是目前对专业硕士的指导仍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及校外导师并未真正参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计划没有反映企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校外导师的指导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实践环节的指导上,在前期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后期毕业考核方面的参与明显不足。
4) 校内导师队伍偏向学术性。许多专业硕士的校内导师是学术型指导教师,或同时招收学术型和专业硕士,他们虽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但相当一部分人因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在指导专业硕士职业提升的实践环节感到力不从心,造成专业硕士培养中学术型与实践型导师失衡。
5) 专业硕士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专业硕士在选题和课题完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导师研究方向或实践条件的限制,课题不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部分研究生虽然也有校外指导教师,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校外导师未尽到义务,甚至存在个别校外导师只挂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硕士毕业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现象。
3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针对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整意见,通过改革形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如下。
3.1 增设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及实验课
根据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专业与学院特色,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面向食品生产、服务食品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设置适用于食品工程专业领域和研究方面的课程[5]。在原有理论课程基础上,增设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如食品分离技术、现代仪器分析、食品物性学、新产品研发等课程,同时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综合实验等课程。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根据课程设置选择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经过1 a的试用,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能力。
3.2 增设学术报告培养环节
增设学术报告为食品工程专业的必修环节,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听取5次以上校内外组织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并撰写3 000字以上的报告。学院在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报告的同时,还注重邀请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题报告。通过学术报告环节的培养,促进了研究生对本专业知识及在实际中应用的深入了解,拓宽其知识面,为其今后从事食品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全面落实“双导师制”
导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水平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导师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专业硕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在其培养中各自发挥着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仅采取“双导师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落到实处。改革后的具体做法是: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校内校外导师各司其职,共同把关培养专业硕士,并贯穿专业硕士培养的始终。经过1 a的改革,“双导师制”在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显著。
3.4 改革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管理及考核方式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应突出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7]。首先,在研究生入学前的面试中增加了实践操作考核环节,在专业课的笔试环节侧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确保入学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其次,研究生入学后在校学习期间,侧重考核各门课程中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在中期考核过程中对论文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在实验期间要求导师定期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检查。最后,采取毕业论文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将研究生撰写的实践总结报告纳入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同时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评价,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学习、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3.5 严格执行论文盲审制度
建议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同学术型硕士培养一样严格执行论文盲审制度,且学位论文至少由2位专家评阅。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合格后再进行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通常由5名以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为来自企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食品专家。
3.6 通过引进及培养的方式提升校内导师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校内导师的理论水平及科研素质,食品学院从2010年开始先后派出10余名中青年导师到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深造。2015年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从省内外高校引进具有教授职称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名,并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3名。同时,结合辽宁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工程需要,安排10余名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导师到相关食品企业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培训职工和培养科技人才。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加深了研究生导师对企业的了解,同时提升其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妹裙.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育人机制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 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
[3] 张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分析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4(6):107-109.
[4] 王辉,王云峰.以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2):47-48.
[5] 申辉,张清安,张晓莉.提高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1-372.
[6] 陈祎鸿.论导师下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24-26.
[7] 谢蕴江,刘雁红,任海霞.关于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1):63-6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mand for talented person of the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specialized. The paper did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mode of master in food engineering major, on the basis of i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step in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raised the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training mod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creasing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for those masters in food engineering major.
Key words: food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master; training mode; practical ability; reform
计算机专业硕士 篇12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通用标准要素,专业认证
面对日益激烈的新型工业竞争,工程硕士的培养需求快速增长,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标志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教育认证是通过确认某一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的方式,为接受或可能接受这种教育服务的群体或个人与需要教育服务的社会工作提供的一种教育质量保证方式[1]。因此,工程教育认证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2]。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3]。但是工程硕士培养相较学士培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学制、学分差异,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的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由于工程硕士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与现行的本科生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关键要素的标准如何被不同学校接受,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的差异,开展工程专业硕士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为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提供参考。
一、国内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
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可以区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前者培养的对象多为应届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后者培养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是与企业共同培养的,在职人员应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各项培养环节。(2)培养学制、学分差异,英国和美国均有一年学制的工程硕士,国内则分别有2年、2.5年和3年学制的培养形式;由于学制的差异,必然带来总学分要求的差异。(3)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
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选取该领域专业建设水平处于国家前列的西南交大、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五所高校,收集五所高校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4,5,6,7],具体分析上述第(2)和第(3)两个方面的差异性。
1. 学制差异。
五所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差异较大,东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学制为2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学制为3年,见表1。
2. 学分差异。
五所高校由于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达到毕业要求的总学分也有明显差异,东南大学总学分最低不少于26学分,中南大学总学分最高不少于36学分,见表2。
3. 专业实践培养差异。
五所高校对于到企业、事业或其他单位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培养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累积时间要求和学分差异上。累积时间方面,同济大学要求不少于3个月,西南交大要求不少于1个学期,北京交大不少于6个月,中南大学不少于12个月。学分设置方面,东南大学没有实践学分要求,同济大学专业实践学分要求最高,为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9%),见表3。
4. 课程设置差异。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课程分类按照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四小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1)公共学位课:五所高校学分要求为5~6学分,相同课程包括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但公共学位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有较大差异,最低占16%,最高占23%。(2)专业学位课:五所高校专业学位课学分要求有较大差异,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北京交通大学学分要求最低,为4学分,中南大学学分要求最高为14学分,见表4。五所高校相同或相近课程仅有两门,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或交通工程理论)、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或综合交通系统规划)。(3)专业选修课:四所高校学分要求为6~8学分,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西南交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少为16门,同济大学由于支撑了3个二级学科方向,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多为33门课,见表5。东南大学培养方案中非学位课程要求8学分,但是没有具体列出课程名称。(4)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五所高校均有这个培养环节,学分要求为1~2学分,较为一致。
5. 学位论文要求差异。
五所高校中三所高校对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要求不少于1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要求不少于1.5年,对论文选题要求略有差异,查阅文献与字数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见表6。
二、工程硕士与学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
在职业资格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职业大都有最低的教育要求,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以美国为例,参加工程师执照考试的报名者必须获得经过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学会(ABET)认证的学士学位,而医生、律师等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职业,最低学历要求则为博士层次[8]。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类型丰富,层次多样,其硕士层次的认证与学士相比,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2],具有如下特点。
1. 硕士的学习产出标准是学士的拓宽和提高。
硕士层次学位项目的认证标准高于学士学位项目,例如在学习产出中,对学士要求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普遍要求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对前沿、新技术和新发展有所意识,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识,还要有对工程外部领域知识的理解。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关于“对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的知识和理解”的限定词,工程硕士要求是广泛的,而学士要求是理解可以应用工程知识的背景[2]。因为工程硕士有着面对工程实践的职业指向性,而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往往是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对的是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问题的综合集成,因此知识要广泛。在“交流和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要求上,对学士要求具备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要求具备理解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并进行领导的能力[2]。
2. 工程硕士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程硕士培养有更多工业界参与的项目工作和团队工作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工程职业指向性,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2]。因此,在英国经过认证的综合型工程硕士学位在工程师注册中具有优势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工程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研究过程和工业环境中,应提供更具深度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提供更大范围的项目工作经验,包括参与团队项目。
三、考虑工程硕士培养差异的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
我国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正式确立,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国际上进行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不多,各大国际认证组织对硕士层次的认证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国可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差异,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三个关键要素可以在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上,进行相关标准的条文编制,以使得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建议如下。
1. 毕业要求。
从前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培养学制差异分析可知,工程硕士最短学制为2年,并且学位论文的累积工作时间有不少于1年的要求,因此通用标准在毕业要求这项,可以规定适用的学制,例如最低学制要求为2年。毕业要求中的能力标准,考虑到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且更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工程硕士毕业要求能力标准在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给出的本科生12项毕业要求[9]基础上,建议增加创新能力要求;将本科的研究能力对应至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创新能力三项能力标准;提高工程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工程设计与开发、工程与社会、终身学习6项能力标准。见图1。
2. 课程体系。
本科培养以课程为主,但是工程硕士培养除了课程以外,还有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的要求,因此建议将通用标准第5大项标题“课程体系”调整为“培养环节”,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培养环节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环节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前文指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在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设置、学分比例上均有较大差异,很难按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标准给出各类课程占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建议工程硕士在课程这一项,提出必须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要求即可。同样,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只要给出明确要求,不需要给出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以适应各所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去向的多样性。
3. 师资队伍。
工程硕士与学士培养的明显差异在于工程硕士采取的导师制,因此在师资队伍这项通用标准中,应关注“导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指导中,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的“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工程硕士的专业深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通用标准中应关注“专业教师”具有专业水平、工程经验、职业发展能力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泛指的“教师”。
四、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尝试和推广将是一种趋势。本文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考虑了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项的具体调整建议。建议依托已组建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让我国硕士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走在国际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3]郑娟,王孙禺.英国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83-90.
[4]中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2013.
[5]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
[6]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全日制)[Z].2011.
[7]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Z].
[8]潜睿睿,王晓蓬.美国专业学位等级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J].教育评论,2013,(2).
【计算机专业硕士】推荐阅读:
计算机硕士07-13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08-10
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招生简章10-27
计算机专业专业06-15
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07-12
计算机专业基础05-28
计算机专业教材06-09
计算机相关专业06-11
计算机专业教改06-28
计算机工程专业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