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改(共10篇)
计算机专业教改 篇1
摘要:文章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入手, 着重讨论了讲授这门课程过程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旨在探讨如何能够更好的促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教学方法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目前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产品安装硬件的说明书;安装软件过程中的屏幕提示信息;程序运行过程中的出错提示以及帮助提示信息等等。计算机专业中的英语词汇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该体系与日常英语词汇体系虽有较大区别, 但也紧密相连。虽然阅读专业英语中应注意的因素很多, 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速度与理解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固然不可取, 但是十分钟只读一行, 即使理解度为百分之百也不可取。特别是, 有的提示信息只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显示, 要求在这段时间内读完;而有的信息说明下一步操作的方法或方向, 必须准确地理解才能操作。所以, 如何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 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 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 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 通常是介绍性质的。计算机英语的文章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 多源于原版教材, 计算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 特点是:词汇量大、专业
技术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控制、计算机控制、软件工程。
性强, 与其它专业英语相比较, 有其自身的特点, 总结如下:
2.1 专业化
大众英语中的普通英语词汇转义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意义, 例如:大众英语switch (开关, 插座)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被翻译为交换机;register (登记)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翻译为寄存器。memory (记忆, 记忆力)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翻译为存储器等。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专业词汇。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 对词汇含义不能确定, 就很难理解句子内容, 甚至会得出可笑的、相反的结果。很多公共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被赋予了专业含义,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
计算机领域的新词汇层出不穷, 如何摸清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词汇的特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应该不是“记忆”, 而是“转义”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词汇中有很多单词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 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即可。给普通的英语单词加以计算机科学的含义, 于是旧词有了新释义, 被赋予了新义的词汇由于拼写不变, 只是扩充了词义, 所以方便人们标识。
这类词汇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占的比例比较大, 例如:mouse (老鼠) ———鼠标;memory (记忆) ———内存;
bus (公共汽车) ———总线;driver (驾驶员) ———驱动程序;key (钥匙) ———按键, 等等。
在单词的学习中, 另一个要点便是了解词汇的构词法。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有些词是派生而形成的, 不过很多也是来源于大家熟悉的日常用语再加以合成或裁合而成的, 我们可以称这样的词为“合成词”与“裁合词”。所谓合成词, 是将现有的两个单词一成不变地合成到一起, 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合成词, 类似这种组合的单词有:down (下来) +load (装载) =download (下载) ;hard (硬的) +ware (陶器) =hardware (硬件) ;key (钥匙) +board (板) =keyboard (键盘) ;pass (通过) +word (单词) =password (密码) 。所谓裁合词, 则是另一种构词方式, 对两个词汇中的一个或两个进行裁剪, 取舍其首部或尾部, 再连接而产生新的单词, 像这样的单词有:e-mail (电子邮件) =electronic (电子) +mail (邮件) 取electronic的首字母与mail结合而形成新词, 类似以“e”开头的单词都可以称为裁合词, 如:e-book (电子书) ;e-school (网上学校) ;e-library (电子图书馆) 。netiquette (网络礼节) =network (网络) +etiquette (礼节) 像“net-iquette”就是分别对两个单词进行裁减, 再组成新单词。Modem (调制解调器) =modulator (调制器) +demodulator (解调器) 像这个俗称为“猫”的modem也是由两个单词裁合而成的。类似合成词与裁合词这样的词, 一般都可以望文生义, 掌握了它的特征也就大大降低了学习单词的难度。
2.2 实义性
计算机专业英语在应用领域体现了一种实义性, 也就是说, 从专业的角度说明问题, 确切地阐述中心思想。在某些特殊文体结构上, 计算机专业英语用词节省、句子精练、采用实义词汇而不拘泥于完整语法。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中, 对句子和语法的分析要求不会像在日常英语中那样严格。语法也不会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和考核的重点。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 只要能正确理解句子中的单词含义, 就能容易理解句子整体。
2.3 时效性
目前, 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 新名词、新术语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由于发展更新速度快, 软件一般在一年半就需要更新, 硬件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提升一档, 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就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时效性的显著特点。
3. 教学方法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再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只能在学生学完大学英语后才能进行, 这时学生大约能够掌握约5 000个英语词汇, 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英语阅读与听说能力, 这些都是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与大学基础英语的主要区别是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和计算机专业英语一些特有的表达方法。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与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机与网络信息的先进技术主要出自美国, 这些技术资料都是用英文编写的, 好多新的技术词汇都是英文首创。中文的相关技术资料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然后将这些资料编成中文教材。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在学生学完相应专业技术课程后进行, 这样学生对相关技术名词与概念有一定了解, 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一般适合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英文专业文章。目前, 在大学所用的教材与一些中文技术资料都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由于英文翻译者的英文水平或技术水平有限,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存在翻译不准确的问题, 使学生在阅读中文教材时经常会陷入困惑中。因此, 应积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英文专业文章。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指导, 这样,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技术文章的能力, 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浓厚兴趣。积极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表自己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见解等。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经常会有独特的新见解与观点, 并且在某一方面会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 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 必要时,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 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用英文写作和进行书面交流的能力。
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说教学。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 因此, 同样需要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后, 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听力练习, 同时要鼓励学生讲英语, 这样可以避免哑巴英语情况出现, 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专业领域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技术资料, 熟练地用英文进行书面和口语交流。通过系统学习与训练, 基本能达到以上要求。这些要求可以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对专业英语的要求相衔接。这样, 对将要攻读研究生的学生, 就可以在本科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专业英语基础。这样的人才正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4. 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改“以教为主”为“以导为主”, 改“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小组讨论式等灵活教学方式, 强调以英语读写能力为目标, 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板书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条件增加多媒体教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并在课程相关内容平行范围内, 搜集业界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重点、发展方向都具有指导意义。
5. 灵活的考核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式都采用教师命题的笔试, 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面广, 专业词汇多, 语法难的特点,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很容易出现偏题、难题, 题量大的考卷, 这很可能对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未做到较全面的考核。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 就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命题的方式。在规定好题型与分值后, 由每个学生出一份适合自己能力的考卷, 教师将在这些考卷中抽调出一定比例的试题作为正式考题。这种方式一经试用, 首先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被动考试转换为主动考试, 积极地参与到命题中。其次, 教师在学生所出的题目中也能衡量出整体水平, 作为考试最终命题的依据。虽然工作量比较大, 需要教师做认真的筛选, 但学生们在此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评估个人掌握程度, 该方法可以作为有效复习的手段。在学生、教师与课程这三方面、六个因素的影响下, 学生将进行三大类型的学习:客观知识和理论、应用和解决问题和交流技能。计算机专业英语中, 客观知识和理论不光包含专业英语词汇与语法知识, 还囊括了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这两方面知识的有机融合与相互贯穿。并注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比如, 可以让学生围绕课堂教学中其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相关英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以英语作文的形式进行讨论。还可选择IT业界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们用英语进行讨论, 或选取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新闻, 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交流中提高计算机英语能力。
6. 结论
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进行深入讨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学生学习要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反复练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则应以培养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提高信息筛选速度、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提高计算机英语交流与应用能力作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主要目标。只有在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努力下,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才可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学生们才能获得更实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国安.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6, 8:25~28.
[2]赵玉萍, 廖运文, 毛嘉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纵横, 2005, 4:146~147。
[3]高新瑞.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27~29.
[4]刘乃琦.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5]梅仁毅, 王立礼.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实践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08-02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标志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而其中,最基础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目前,西安石油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上机操作实践机房建设也具备相应的规模。然而,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部分新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但由于生源地和家庭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又有一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显得不必要,而对计算机水平较低学生来说又显得很有必要。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2.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本课程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目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生在4500人~4800人之间,而任课教师只有9人,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潜在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的基数越来越大,教学资源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直接冲击着课程内容的必要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因此,如何避免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重复参加学习,减少教学资源占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1+X”体系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计算机小公共课与计算机知识背景专业课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层次课程、技术层次课程和综合应用层次课程。其实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当时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加“文化”的目的是强调计算机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达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计算思维意识,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技术层次”包括四大类与非计算机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问题的初步能力。
计算机“应用层次”包括面向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定位在综合应用的通用方法层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设置不断增多,计算机应用课程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11条建议,确立“3个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核心课程,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6门其他计算机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1+X”课程教学体系。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计算机大公共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不同专业大类的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小公共课有程序设计语言C、程序设计语言VB和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也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课程;第三层次是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由各专业院系自己开设,尽管不属于计算机公共课范围,课程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采用以配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为基础,以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为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式。其充分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把教学要求和目标,与教学过程、考核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一)学生分层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对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操作实践考试,从而实现分层。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为Windows、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和文本录入。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通过考试标准分数线的学生,这一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其余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线的学生为B层,这一层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分层教学,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另一部分为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并作为两门课程或教学环节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了按层分级教学的目的,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注重课堂教学,贯通两个层次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要充分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全面地讲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并注意与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内容的贯通和为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有助于老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冲动和欲望,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准。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2006年教育部“白皮书”发布后,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增加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和多媒体原理等内容,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但同时又取消了Office软件操作的内容。在2008年的教学评估中,本课程暴露出了教学内容定位偏差的严重问题,理论内容多,实践环节少,缺少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2009年增加了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课时不够的问题,鉴于此,2010年初组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并根据36学时教学要求,确定了现在的课程内容。2013年又修订出版本教材,将Office升级为2010版,以适应新的需要。
(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自主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主要由网络课件、网络资源、在线答疑、在线作业等部分构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方法与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A类学生免修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只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B类学生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实践两部分内容。课程结束后,两门课程一并安排用在线考试系统测试,由考试系统分别给出两门课程百分制成绩,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汇总而成。
考试系统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操作方便,考试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表现。自动评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和系统化。在网络普及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要顺应信息社会的变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资源,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杜鹏.算机基础课程“1+X”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38-41.
[2] 吕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养成[J].计算机教育,2013(5):44-46.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改 篇3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1、选择专业认识不足,此类学生综合素质严重偏低
目前,全国各类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分流了中职学校的那部分生源受到限制,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由学生随心而定,从而造成中职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凭一时的兴趣。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跟不上,老师讲的消化不了,久而久之跟不上学习进度,于是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最终很多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流失到社会,男生尤为突出。
2、专业设置太过系统化,求广不求精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设置一般从基础知识计算机构成原理学起,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加上这些计算机理理论课程太难、太枯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对学好计算机产生了恐惧感。作为中职教师的我们要明确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中职生,他们普遍都属于基础差,厌学的。因此,就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能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技能模块。想通过利用二年或三年的时间,就能让他们全面地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计算机专业设置求广不求精的做法不可取。针对这一现状,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想适应专业设置、适应学生的能力、社会的需求就必须进行专业教学的探究和改革。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义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说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给学生谋生的能力是首要的地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的属性。
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是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和就业导向决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企业基本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专业技能进行管理业务等操作,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方向应该以从企业需求的初中级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生的生源及心理特点、基础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先易后难。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通过兴趣活动分组学习、任务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计算机专业课堂学习效率。
1、加强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2、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我们在授课时应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课程设置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大学、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差不多。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所以课程设置不宜过广过难。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具体课程设置包括三类课程,第一类是专业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internet使用常识等。第二类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第三类是模块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制作一个或多个专业软件,以使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分竞争优势。如photoshop、coreldraw平面设计、cad建筑设计、3dmax三维图像设计等。不强求学生门门优秀,只要能精通一门,将来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总之,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需求,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急速变化的需求,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方面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与就需求紧密结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实操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真正饱尝愿意学,想去学,轻松有效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真正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
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本,结合中职学校生源特点及本人近十年来从事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从教学定位、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新时期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改的途径 篇4
关键词:中职 分析 再定位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173-0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时代,面对信息化浪潮的来袭,我国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领域发展迅速,同样在信息化的时代,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来开展。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但由于面临的种种原因,中职学校计算机开设的效果不尽人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本文试图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来入手,来谈一谈如何使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现状分析
当前中职学校面向市场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课程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期待尚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的起点素质不一样。中职学校招生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都上过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中考的因素,初中九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几乎不再开展,而且由于学生有的家庭有电脑,有的家庭没有电脑,导致学生计算机素养参差不齐,面对学生起点素质的差异,势必增加教师的教学困难。
其次,中职学校的教学及培养目标定位存在问题,由于中学应试化教学的影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知识理论体系,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计算机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不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几乎做不出一个像样的作品。
最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过于陈旧,不能与当前的社会相结合。可以说IT信息技术的变化是21世纪变化最快的一个产业,产品的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几乎每隔一年就发生变化,而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就成为了关键,但我们的中职学校采取的普遍做法是以不变应万变,课程教学内容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学生掌握的是过时的计算机内容,结果导致学生没出学校就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
2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的再反思和再定位
面对中职学校存在的种种教学弊端和不足,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改之路和途径,重新定位我们的学生培养目标。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过去的教学思想——以教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全面开花的结果,而应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原则,转变为注重学生基础培养,实践为主,掌握操作技能。
3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途径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开设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社会需求,立足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为此我们可以沿着师资建立→目标转变→课程改革→方法多样化→考核评价→人才复合性这样一个思路探寻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改的途径。
3.1 師资建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再利用
好的计算机教学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再利用。教师实际上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资源。可是教师由于教学的繁重性,大多教师在专业技能上投入不够,加上教师自身所学为通用计算机知识单一系别,如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工程等,与所教职业教学动漫设计、平面设计、3DMAX、AUTOCAD等尚有区别和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岗位上接受专业技能再教育,借鉴高职教育经验,形成双师型教师,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发展,充分利用好教师资源因素,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目标转变——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是去深入探讨计算机理论,形成专业计算机理论人才,而是注重现实生活的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因此,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放在首位来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作品,学会计算机维护和修理,能够组建和管理局域网等实践应用知识。
3.3 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内容普遍偏旧和落后,当然这是由于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不断更新换代,而我们的课程和师资尚未跟上导致的。但我们不能教给学生过时的计算机内容,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去开发课程资源,时时刻刻关注计算机的变化,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更新部分章节和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新旧软件区别,感受新软件改进和强大。比如XP系统已经盛行十几年了,其良好的操作界面赢得了广大用户的称赞,至今任然在社会各个领域使用,但随着计算机64位时代来临,Windows7势必成为主流,教师就应该在这方面向学生介绍Windows7比较XP强大之处,从而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资源的滞后性。
3.4 方法多样化——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和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脱离了教师和书本的案例后学生几乎形成不了分析任务,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此我们应该革新教法和学法,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需求。
3.5 考核评价——改变计算机的考核模式
现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考核模式体系相对来说还是不太成熟,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至于上机实践仅仅做一次考核,就算学生过关。但这种考核模式偏离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考核,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部分能力,无法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因此,建议我们中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应将学生平时的实验,综合练习,学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通过计算机考核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IT和网络产业的不断发展,IT产业和网络产业已成为当前新时期经济增长的热点,每年所需人才在持续的增长,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应抓住当前的时机,深入开展计算机教学改革,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我们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中职学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红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初探[J].现代校长,2006(4):45-46.
[2]刘美莲.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改浅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6):41.
计算机专业教改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大专院校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 整个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 “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投入, 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2.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发展现状的差距
目前,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种类繁多, 然而,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 早已不用的软硬件依然还在书中一版再版,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的下降。本人在从事教学的时候, 会结合教学实际, 对当今计算机前沿的一些发展方向和一些新词汇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对于分层教学的探讨
由于生源的不同, 刚进高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和各人兴趣、地区发展状况以及家庭条件有一定的关系。而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这个细节。结果使一些“高水平”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一些“低水平”的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内容难于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讲述一些基础知识时应注意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基础教学中吸取营养。
2.3 基础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绝大多数大专院校都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其毕业证挂钩, 要求必须过关方能领到毕业证, 其目的都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然而在过级率的驱使下, 许多老师或多或少的降低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而专攻考试环节, 比如考纲重点、海量题库等等。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很多学生虽然曾经学过文档处理, 由于当时是为了应付考试, 导致操作能力明显不足。毕业时还要重新来学习如何制作应聘信和自荐书。
2.4 所学专业和计算机知识的衔接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阶段几乎所有专业都要用到计算机。而多数学生因为等级考试的存在, 把计算机相关知识当成一门课程而不是一个工具加以利用。这种孤立于本专业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未能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与本专业教学脱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没能很好地与本专业教学协调衔接, 最终只能让学生简单认识计算机, 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 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3.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造成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看似简单, 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的状况, 当前, 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公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提高素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对新上任的年轻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政策, 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助年轻老师, 指导备课和讲课。其次, 在学院开展教研活动, 在活动中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多推敲, 鼓励老师们多发言。再次, 举行一些学术报告会、专业讲座, 让老师们熟悉当今计算机发展的新信息, 掌握一些新词汇。最后, 鼓励老师参与一些学术会议, 到外校做访问学者, 到其他高校进修。通过这些活动, 让老师们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老师就是这方面的权威, 以能坐在该老师的教室里听课而自豪,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重视能力培养, 淡化考试要求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计算机知识能为其专业知识服务。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只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非常强, 考试只能反映学生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一部分, 不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所以,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实践成绩、考试成绩等按一定比例生成该学生的最终成绩, 从而衡量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水平以及老师的教学效果。
3.3 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的所有高校都有计算机机房, 这给学生提供了课外实践的机会。因此, 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些和计算机相关的社团, 举办知识讲座, 创建学习论坛, 举行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 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这些实践经验和课堂的理论知识结合, 相辅相成, 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论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影响巨大, 它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的艰巨任务。为了使学生具备更佳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教改进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促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 越来越多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从事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本文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出发, 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方面, 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 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希望由此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林.“非零起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32) .
计算机专业教改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探索
一、互联网下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
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技能型的人才也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 这就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而传统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这种前提之下, 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因此就要根据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针对性的对高职计算机课程进行变动。在信息时代之下,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在社会各项活动之中占有非常大的地位,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也是很大的, 实用性高、影响的范围广泛, 为了能够系统的了解网络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特点, 下面就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进行阐述。
1.1培养目的明确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明确自身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业之后除了要又较强的理论知识之外, 也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之后, 就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其掌握的技能符合各个企业的实际需要, 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网络计算机行业的工作之中都能够有所建树。在此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要明确教学的培养目的, 并且融入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任何环节之中, 强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1.2把握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的关系
网络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在拥有比较强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且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实际操作的能力是更重要的, 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更大成就。因此, 就要使学生把握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课程学习的时候, 也要明确理论知识是基础, 而实际操作能力是在今后就业的时候比较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明确这一特点, 为学生制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提高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
1.3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高职教学往往为社会提供在某方面技能比较突出的人才, 所以说,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要以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为了达到此目的, 就要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地位, 明确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对网络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要开设更多的设计性、实际操作性的实验, 对一些理论性的演示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学生的实际操作来代替, 这样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际解决此方面问题的能力也会随着而提升。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措施
1、以教材为教改的主要根据。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此方面人才的水平对社会各项活动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 在教改的过程之中, 就要充分的认识到社会与网络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内在联系, 强化高职教学的实际作用。教材是根本, 各项教改的实行都离不开教材, 所以, 以教材为基础, 在学生吸收教材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在着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项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以及教学手段也要严格根据教材, 对每一个教材教学的版块都有专门的教学计划, 同时也要注意,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交流空间, 使学生能够自主交流经验, 这起到的实际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2、结合高职院校考核方式进行教改。
在高职网络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 就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此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考核中加强此方面的重视力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多元化的采取考核方式, 结合国内外此方面考核的经验, 对学生网络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认证。在考核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对促进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在考核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本专业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者以及教师等等也要合理考核的标准, 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掌握知识以及动手操作水平的高低,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网络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性也随着而提高, 这对当今高职院校网络计算机专业来说是非常难得机遇, 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思维等等都产生了非常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之中, 数字、网络、移动等等技术的出现, 也使得此方面的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因此, 高职院校就要充分把握这次机遇, 全面提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对社会的意义,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网络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大欢, 罗秀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的研究——以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C (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 2013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探索 篇7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刻的影响并改变着世界,我国政府也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目标,充分揭示了未来产业变革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和推动的,而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存储、传播的主战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高校来讲,必须从战略高度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意义加以认识,未来我国将需要大量掌握信息技术,能迅速进入企业生产、研发一线的合格人才,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培养信息人才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理解信息时代、理解互联网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2 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中的学生已经发生变化,而教师的意识却落后了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一门经典的专业基础课,已经在各个高校的课堂中至少存在了十多年,这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教育领域首先是学生的扩招,学生的数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已经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阶段进入到普遍的素质教育阶段,学生的状态已经不同以往。其次是知识获取手段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不再难于获取,也不再局限于书本,学生如果有意愿,可以非常方便而迅速的获取到想要的知识,甚至可以更新到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最后,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发展日新月异,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的老师却往往没有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甚至有意无意在规避这些变化,教师使用的是多年不变的教材,采用的也是日复一日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因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不足日益凸显出来。
2)教师没有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高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因计算机网络本身的重要性,从原来只是计算机学院学生学习的专业课,逐渐演变为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学习掌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网络课程面对的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而是要面对许多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很多没有理工科基础的学生,教育的对象已经发生变化,但我们的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时,往往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出改变,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是一门心思要考研,他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时更关心的是这门课程的考点是什么?而有些同学则是立志于从事软件开发,他更关心协议本身,而有些同学更关心网络规划、硬件怎样配置,如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一线教师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3)和手机争学生
在十年前上课时,只要是计算机网络这种专业核心课程,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炙热的目光,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对教师讲述内容的反馈是积极而热烈的,课后许多同学拷贝PPT,问老师要邮箱、电话、QQ等信息,经常和老师通过邮箱联系,沟通交流,课堂内外的气氛是热烈而高效的。但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原本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教师走进课堂,许多同学都在低头看着手机,讲述的过程中,抬头看老师的同学也不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一个很大的敌人就是手机,因为教师讲授的再精彩也难敌手机有趣,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中拉回到课堂本身,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
4)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不能盲目追新,忘了初心
许多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都反复强调要引入新技术、新理论,更新陈旧理论,紧追时代步伐,这当然没有错误,也应该这样做,但在这个过程中,比追新更重要的是要把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架构、计算机网络的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学生,把计算机网络中的基础协议一定给学生讲透彻、讲明白,一个连TCP/IP协议都不是很清楚的学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新知识的。
3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方法
1)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计算机网络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进化,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没有理由故步自封,课程内容的更新倒在其次,更关键的是教师对获取信息新技术的兴趣和动力,老师一旦获取到了新技术,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堂中流露展现出来,挡也挡不住,所以课堂内容的更新,关键在于教师对于自身不断的提高,这是一件旷日持久的持久战,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坚定信仰和决心,这个过程中没有终点,也没有裁判,能依靠的只是教师自己的自觉性,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感受到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的感情与热爱,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鼓舞学生投身其中,如果教师本身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厌烦的,只是将其视为谋生的手段,没有兴趣感情可言,冷冰冰的讲述一天又天,则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讲也是没有乐趣可言的,学生是极其聪慧敏感的,作为教师要想照亮学生,只有让自己先熊熊燃烧起来。
2)倾听沟通,满足不同需求
许多老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时候,关心的只是教学大纲,大纲里要求什么我就讲什么,一切围绕大纲展开,但在这个过程却缺少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需求的沟通过程,教师讲授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但经常都是轻视学生的需求的,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放低姿态,注意密切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多倾听学生意见,及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课程做出适当调整,多想办法或者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许满足学生的某些需求对教师来讲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产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而是让学生也可以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关心。
3)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提高课堂注意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人心,教师在课堂中多了一个天敌,就是手机,无论以前教师在课堂中多么成功,在如今的课堂中都有可能被轻易击倒,因为学生低头看手机的事情随时可能会发生,而他一旦低头看手机了,教师就很难再把他拉回课堂来,不论教师讲的多精彩,毕竟比不过电影,比不过动漫,比不过微信,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手机的问题实在是让人很头痛,虽然可以采用某些强制的手段,比如上课关机,或者发现看手机就没收,但强制手段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如果总是在课堂中为这个事情和学生反复拉锯,反而造成整体教学过程被肢解,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中是对立的,难以轻易平复,所以面对看手机这个问题,教学中不能急躁,要平心静气,耐下心来和这件事情做斗争,首先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教师的面目亲切、言行可敬、知识渊博、态度和蔼,散发着人格魅力,自然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从而愿意听讲。其次要提高幽默感,这种幽默感不是在讲课中说几个笑话,准备几个段子,而是教师本身应该是个幽默有趣的人,会把事情讲述的很有趣的人,会从平常的细节中观察出荒谬的人,只有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真正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来,他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的幽默感会深深地感染到学生,久久难忘。最后要面对现实,也许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中已经无法彻底战胜手机,那就期待VR虚拟现实早日来到课堂,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彻底进入虚拟的世界展开教学,而现在只有平心静气和手机共存了。
4)重视基础,重视细节
计算机网络不断有新技术、新思路涌现,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众多的技术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老师要有在复杂问题中抓住本质的本领,面对复杂、庞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要可以凝练出核心架构和核心技术,紧紧围绕计算机网络多年不变的基础展开,把重要的协议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能把细节信息也清楚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5 结论
根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年实际教学经验,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结合课程实践,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看,可以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育改革有所增益。
摘要:计算机网络一直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计算机网络课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奠定了牢固的网络基础。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如何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核心问题。[1]文章针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解决办法,并通过教学加以检验应用,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琳,孙伟峰,吴国伟,等.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0):70-73.
[2]李向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8):194-198.
[3]任周.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的研究[J].软件导刊,2009(8)187-188.
[4]王一多.基于网络发展下的高校计算机教改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54-157.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改研究 篇8
1.1 学生学习现状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虽然《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很重要, 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 从主观上来讲,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操作系统没有用。因为这门课不像有的课程学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 从客观上来讲, 《计算机操作系统》关联多门课程, 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要学好这门课, 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牢固的《数据结构》基础知识及相应的硬件基础知识。所以很多学生对这门课有一种畏惧心理。另外在讲授过程中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讲干巴巴的理论, 也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思考比较少, 课堂缺乏互动性, 因此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 由于这门课自身的原因, 使得部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难以应用到教学当中。
1.3 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首先, 本课程教材大多数都是以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它的5大功能模块为基本结构, 最后再以某一具体的操作系统为例进行分析。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该操作系统, 这样使课堂所学和实际接触有较大的距离, 也使学生对课程缺少感性的认识。
其次, 很多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 而其中只有一部分专业开设了实验课, 所以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另外, 因为课时所限且课程本身的原因, 使得实验设计比较难, 主要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只能接触些皮毛知识, 所以兴趣也不大。
综上所述, 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目标。
2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于这门课的改革, 我们始终结合教学实际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去研究和探索, 现就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2.1 破除“无用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无用论”思想, 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克服轻视、畏惧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使学生了解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意义和重要性, 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1) 学习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应使学生明白《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理论课之一, 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 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大家有必要知道操作系统到底如何管理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软硬件资源。
(2) 学习操作系统好处。
虽然以后真正从事操作系统研发的同学可能不多, 但学好操作系统可以拓展思维, 极大地锻炼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课程不是割裂的, 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是触类旁通的, 因此学好操作系统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其它理论课的理解, 为以后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抽象、缓存、并发和进程调度等, 对后继课诸如“网络安全”、“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学好了操作系统, 可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所以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考虑, 也应该学好操作系统。
2.2 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
学好操作系统要分3步走, 即基础→理论→实验, 而要掌握“理论”和“实验”都需要“基础”课程的强力支持。若没有基础课程, 那理论课程就不可能学好, 继而相应的实验课程也不能完成。这些基础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语言》等。对于这些课程, 最低的要求是了解它们的基本概念, 尤其是硬件工作原理、程序设计方法及数据组织形式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 才能系统地学习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 才能够融会贯通, 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验中去。所以在学习操作系统之前, 就要下决心先学好这几门课程。
2.3 适当增删教学内客,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目前国内的操作系统教材中, 基础理论知识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有关内容相对比较少。若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教学, 难以达到培养目标。鉴于此, 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加部分内容, 同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料以扩展视野, 弥补教材缺陷, 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另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很多新的概念、技术和方法被不断应用的操作系统中, 而这些前沿性的知识是我们在教材中所看不到的。比如多核CPU、新虚拟技术、新网络支持、资源管理器、线程和管程等。因此, 作为教师应该加强新知识的学习, 并及时介绍给学生。最后, 针对学生的特点及讲课的需要, 可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适当删减, 比如繁杂的理论阐述, 或者在其它课程中已学习过的, 比如网络操作系统章节中的部分已学过的概念, 这些内容可作为课外阅读去处理, 或者一带而过, 不必详细讲解。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材的选用, 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对于大纲中所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大讲解的力度和强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些“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保证, 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详讲, 并且要求学生务必掌握。除此之外, 在讲课过程中还要突出实验大纲和考核大纲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并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的相关任务。
2.4 使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精心备课, 激情授课, 以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 以免“满堂灌”。内容要深入浅出, 理论结合实际, 突出操作系统原理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下:
(1)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把操作系统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做成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对于需要互动推导讲解的内容, 则适宜用板书, 这样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启发式与交互式相结合。
教师可以用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和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继而引导学生去窥探奥秘,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收知识。实践表明,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交互式教学方式。
(3) 类比教学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 操作系统这门课中的许多原理和算法不是很直观, 也不易理解, 所以在课堂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类比的方法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解枯燥的原理和算法效果较好。比如在讲程序和进程的区别时, 可用菜谱和烧菜的过程来类比;在讲“死锁原理”时, 可用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人踩着河中的石块相向行走而在河中间互不相让的情况类比;在讲“银行家算法”时, 可用现实生活中的银行家为了保证每次放贷交易的安全而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流程来类比;在讲“优先级调度算法”时, 可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车辆 (如119消防车、120救护车还有一般车辆等) 相遇该让谁先通过类比;在讲“先来先服务算法”时, 可用顾客在商场购物结账来类比, 等等。这样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致, 且易理解和记忆。
(4) 实例剖析教学法。
在讲解操作系统原理时, 结合当前主流操作系统, 比如Windows、Linux和Unix, 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拿公开的Linux功能模块的源代码进行实例剖析, 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中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从而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解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比较教学法。
在教学中可将多个对象,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它们的本质属性进行鉴别, 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进程和程序, 可从概念、结构、动静态、生命周期和并发性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比如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 可从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比较, 等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 不要将比较的结果直接公布出来, 而应该设立不同的情景, 逐步暗示出线索信息, 并结合其它教学方法, 启迪学生思考、分析, 进而总结出答案。
(6) 前后贯通、联想记忆教学法。
操作系统课程中的知识点比较多, 若将各知识点分散孤立地记忆既费时又费力, 效果还不好, 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程序的链接时, 首先是“静态链接”, 因为这种方式对模块的修改或更新不方便, 且无法实现对模块的共享。由此产生了“装入时动态链接”, 它解决了对模块的修改、更新以及共享的问题, 但可能把一些自始至终都不会运行的模块也链接并装入内存, 浪费了内存空间。由此又产生了“运行时动态链接”, 把链接推迟到运行时进行, 保证了链接时装入内存的都是要运行的模块, 从而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在操作系统中这种逐步推演的内容比较多, 像信号量机制的发展、I/O控制方式的发展和存储管理方式的发展等等。在讲这些内容时, 每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 都要讲清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并分析其与相关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推演, 逐步加深难度, 这样学生既容易接受新知识, 又方便记忆。既让学生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又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教学中,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之外, 还有案例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 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往往是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3 抓好实践环节
目前在笔者学校开设的操作系统专业中, 只有部分专业有实验课, 且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 比如进程的创建和控制、进程的通信、消息的创建、发送与接受、存储管理等。这些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实验内容单调, 学生兴趣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我们还应该增加一部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比如文件系统的设计、虚拟存储区和内存工作区的设计, 并演示几种置换算法的执行过程、编程实现各种磁盘调度算法、模拟进程调度算法及银行家算法等。
课本上的实例是Unix操作系统, 其实验环境的实现比较困难, 所以实际中我们选择的实验平台是Linux操作系统。Linux系统有以下好处:它是一个免费的、源代码开放的、先进的、多用户多线程类的操作系统, 具有Unix的全部特征。学生可以通过阅读Linux核心模块的源代码, 实现对它们的剖析, 从而加深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思想。在实践课中, 可以让学生几人一组分别设计实现一些算法或各个功能模块, 最后组合得到一个小的、真正的操作系统, 然后老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点评和考核。
在实验的过程当中, 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进程以及并发等重要概念, 不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有所提高, 而且学生从实验当中也真正体会到了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学习操作系统的乐趣。
4 结束语
《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 以学生为本,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实践表明,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了肯定, 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或者完善, 比如双语教学、实践环节、课程网站的建设等等。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结合课程特点及多年的教学实际, 就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旨在改变学生存在的学习此课程“无用论”的思想, 提高学习兴趣;增减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 并加入设计环节;通过采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手段等,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多元化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实例剖析
参考文献
[1]张素莉.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3) .
[2]晏杰.《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J].教学园地, 2007 (9) .
[3]江志华.类比教学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08 (8) .
[4]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高职院校乳品专业英语教改初探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乳品专业英语 教改
1 概述
高职院校的乳品院系承担着培养乳品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使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在未来的岗位上工作得心应手,同时能够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甚或较高、较扎实的乳品专业英语知识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由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乳品专业英语教学亟待改进、加强和提高。
牛乳被称为白色的血液,由其加工成的多种乳制品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液态奶、酸奶、奶酪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伴随着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乳品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英语的能力方面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企业间国际交流的增多,员工要具备与外企人员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翻译说明书、维修手册等英文资料。专业英语就成为学生未来成功的有力工具。
乳品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①紧扣乳品专业知识。学生只有在学过了乳品工艺的相关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乳品专业英语的学习,否则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的与专业知识相融合。②词汇量大。乳品专业英语涉及到乳制品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工艺、乳品设备、乳品分析检验等内容,专业方面的词汇量较大。③文章中的句子偏长。专业英语语法上多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句子长且修饰的成分多,这给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造成了困难。④文章内容单调、枯燥。乳品专业英语的文章句子大多是平铺直叙的肯定句,且讲述的都是乳品的专业知识,缺乏趣味性。
2 乳品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乳品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笔者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多年,发现在其教学环节中存在下列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对英语有厌学的情绪,加之专业英语本身就较为艰涩、难于理解,诸多原因造成学生不愿学、不愿听、不愿记,学习过程很被动。
2.2 教材内容不够全面。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要与乳品工艺的专业知识相匹配。过去乳品专业英语所选用的教材专业内容不够全面,比如乳品分析检验这部分就没有涉及到。教材内容的不完善造成了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不全面,不能使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
2.3 教学方法单一。一直以来乳品专业英语都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内容讲解、文章翻译,学生大多时间只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记着笔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很低。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2.4 师资力量不足。能够讲授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英语基础,更要有全面、扎实的乳品专业知识基础。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避免出现单纯的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懂专业的教师对于英语语法的讲解不够透彻,而基础英语的教师对于乳品专业知识又很欠缺。
3 乳品专业英语的教改措施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于专业英语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觉得学了也没有用,因此都不够重视。只有让学生从思想深处重视这门课程,才能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往往来自于责任和梦想。当一名好的企业员工,就要尽到自己百分之百的责任。所谓梦想,就是每个学生都在编织未来的美好蓝图。要实现梦想,除了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外,更要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把马马虎虎学的不扎实的地方补回来。
在校学生都很关心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利用这一点多做思想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一些往届毕业生工作中的事例,比如某同学在一次工作中,协助班长进行设备调试,因为能够将英文说明书中的设备零部件翻译出来,从而受到了重视,加之他在工作中勤奋、努力,很快就被调到了其他岗位,有了更好的职业发展。这些因为懂得专业英语而抓住了发展机遇的事例,能够更加真实地告诉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从这些师兄师姐的例子中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做好各方面知识的储备,当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才能在一些机会面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将其牢牢抓住,将来才能有所发展。对于乳品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也就有了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我们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些专业英语竞赛,比如短句翻译比赛、专业词汇记忆比赛等,对比赛成绩优异的同学或小组成员进行表扬或物质奖励,以活动促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3.2 完善教材。为了更好地推进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我院乳品工艺教研室组织了多位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资料积累和积极走访乳品企业得到的反馈信息,编写了新版的《乳品专业英语》,笔者任主编。这本教材进一步丰富了乳品专业英语的专业内容,增加了乳品分析检验的知识,同时补充了一些乳品专业常用词汇,使之能够更好地与乳品专业知识相呼应,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统一。
3.3 丰富教学手段。以往乳品专业英语的授课仅借助于板书,然而课程中主要讲述的是乳品设备、加工工艺、分析检验等内容,光凭口头描述很难做到清楚、形象。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比如,讲解奶粉加工中的喷雾干燥(spray drying)工艺的专业英语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借助视频、模拟动画、图片,将喷雾干燥过程中浓缩后的牛奶经雾化器(atomizing device)变成雾状的微滴(atomized droplets),之后再与热空气进行热交换(heat exchange)使水分蒸发(evaporation),最终成为奶粉(milk powder)的这一生产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感官联想,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其中的专业单词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灵活的组织学生到各实训室上课,进行实践教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使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更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
3.4 提高教学水平。要将乳品专业英语这门课程讲好,教师要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一方面要加强对乳品专业知识的学习,力争做到能够将乳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多渠道了解、及时掌握乳品专业、乳品行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强化英语教学的能力,将各种语法讲解的清楚、明白。教研室应制度性的组织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使之常态化。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利用任务驱动等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用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用英语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形成的知识链对于学生来说印象更加深刻。
4 结语
一方面随着乳品行业的发展壮大,乳品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要努力开展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近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更多走出校门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韩培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3]陈彩虹.专业英语教学刍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4]王彤.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作者简介:
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改策略 篇10
随着社会智能化进一步的发展, 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从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角度出发, 选择更好地教材, 修订教学大纲、修改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考虑新的教改策略,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
1.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方面
教学计划、学科任务、学生知识水平及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通过教学大纲来规定。同时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措施与评价手段等内容也是通过教学大纲来明确。因此, 对教材的选用, 具体教学的实施以及对教学的评价的基本依据同样也是通过教学大纲来实现。所以, 从我校的具体情况,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反复讨论与修改, 优化教学内容, 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并重;课时上要偏向实践教学。
2.教材建设方面以及教学方法改进方面
选用教材方面, 应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在注重能力培养为原则的同时, 从应用角度出发。在各个学科体系中交叉教学,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调案例驱动教学, 加强实验、实训教学, 将目前社会上最新的、成熟的技术成果、方法等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我校建立起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教材体系。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要使用较多的结构图、电路图, 相对枯燥乏味、不形象,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 会给人呆板, 机械的印象, 不利于新内容的补充和修改。所以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如情景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方法。在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时, 特别是注意计算机仿真、样机演示教学手段示手段的应用。这样在丰富老师的教学手段同时, 又可以把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融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 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的提高。以学为主, 以教为主线。只有在完成理论教学中, 着重在实验、实训环节中加强教学, 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还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方面和创新培养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各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加。作为高校类型之一, 应用型高校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实际动手能力, 是注重培养的目标。不管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生源质量、教师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有各种不同, 但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既有较强的工程意识, 又有一定的理论、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毕业后能够从事具体的设计、管理的工作。
从上述培养目标出发, 应用型地方高校应能结合各省或地方特色以及各行业特点, 构建符合自己的特色教学体系,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 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或行业服务。
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相比, 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 如生源素质相对较弱一些、教师整体水平相对低一些、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 针对上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多从实践教学角度加强教学与训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既能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能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既要会“动手”, 还要会“动脑”。为了使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的各类集成芯片的开发以及应用等, 学校在保证资金投入的同时, 我们可自行研制一些实验设备, 增加设计实验, 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培训、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的演示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
二、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
三、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的开发性训练方面进行强化;
为了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展开想象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以及实训, 这样就可将课本内容形象地记忆下来, 又可避免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盲目的教授, 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把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创新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变成了一种再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知识的参与式活动;对现存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传授给学生, 也就是创新思想传授这样可加强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
4.合理的考核方法的制定
考核方法有很多, 包括笔试、编程调试, 也包括随堂测试和小论文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上述的多种考核办法, 综合几种考核成绩来作为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不管采用什么考核办法,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过程中既能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结束语
课程改革后, 在讲授过程中, 仍然感到课程的内容多, 学时少;理论与实践训练的比例安排多少才合适呢?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上要合理安排, 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同时, 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 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尽量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增加教学效果。课程的优化和课程的重构势在必行, 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
教学改革, 尽管我们做了一些事情, 达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但毕竟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精神, 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认识, 从教学条件的改善, 教师素质的提高, 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 从建立课程的体系结构、选择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强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探索, 并进一步阐述了该课程的教改的新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