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管理专业(共12篇)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1
摘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最终重点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融合,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系统维护、软硬件组装、网络运行与维护以及信息统计分析与管理等能力的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大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本文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合作共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1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学科交叉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 简言之,学科交叉融合即为通过不断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深入渗透和交叉,且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学科。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科学成就的产生。学科交叉融合因具备交叉、融合等特点,所以更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科融合则为广大学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问等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学科交叉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 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关注,且一些世界名校已经开设了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共识。
2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受到一些观念、体制、师资队伍等层面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大多数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这些研究者普遍缺乏学科交叉融合观念,这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 正是由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形成了学术屏蔽,影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受到一些学派壁垒影响,更是缺少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高职院校跨学科人才的培育。
2.2尚未建立学科交叉体制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配套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发展缓慢,这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明确,缺乏交叉;二是,教师编制明确,隶属不同学院;三是,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建立学科交叉体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学科交叉体制。
2.3学科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下, 学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交叉学科也会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共建学科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能够承接学科融合的大型项目,善于运用多种科研方法的学科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应从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完整的机制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3.1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
高职院校科教人员必须树立起交叉融合的自觉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交叉融合之中。同时,科教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观念对自身思想的束缚,转变思想,去深入挖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潜在联系,将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到彼此之中,在交叉与融合之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此外,科教人员应积极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加深自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将一些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经验引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之中。
3.2加强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在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内容基础上,寻找不同专业在课程上存在的相关性, 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科研鼓励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能力或潜力的教师参与多学科交叉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引入其他高职院校运用较好的多学科教材,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教学方法选择。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和融入。例如,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及一体化教学法等。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必须兼顾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考核。
3.3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独立的交叉科研中心是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落实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保证其的独立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并未刚刚起步,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早已在校内设立了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单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与共享。为发挥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作用,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立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地交叉和渗透。
二是,制定有效地运行政策。在保证科研中心独立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为宗旨,打破传统的院校之间的固有形式和学科之间的边界,鼓励院校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同事科研通过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具体运行。
3.4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保证。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应从高职院校和科教人员自身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讲,应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研讨活动,通过术交流提升科教人员的血水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 或者定期安排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会议等。
二是,科教人员自身应注重多学科发展。科教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术发展的高度。
3.5给予完整而有力的机制支持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支持机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提供机制支持。完整的支持机制应涉及跨学科招生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跨学科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可依据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跨专业招收一些学生。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个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科教人员提供进行深入研究软硬件条件、创造参与一些学术活动的机会。
三是,建立多学交流机制。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思维的碰撞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教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提供机会。同时,可以以一定的多学科融合型项目作为牵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引入项目之中,使科教人员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当中。
4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各子学科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专业教学科研进步,乃至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展开的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此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在后续阶段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元峰,廖黎莉,赵敏涯.跨学科的计算机信息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票务管理》为例[J].福建电脑,2013(4):32-34.
[2]陆莹,苏晓东,何泽恒,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48-48.
[3]王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4-15.
[4]王娟,卢花.学科交叉融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挑战[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3):21-23.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2
《网页设计与制作》省考课程情况的说明
电子科技大学成教学院领导: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Y082208)在2013年6月校考课程中,《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2012年10月已经考过,当时由于大部分学生要外出工作,所以安排提前考试。后来省考要进行网报,省考院进行校考遗留问题处理,但是没有处理下来。在省考安排计划中,1月份没有这门课程,所以就只能等到现在才能让学生报名,并报上以前的考试成绩,特此说明!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思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大批企业蓬勃兴起,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被拓宽,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对就业者的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上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施行扩招的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专业在开设和施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的课程设计体系,推动课程的合理化,才能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
1.缺乏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知识和专业技术储备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对象,但是,就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分看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反而忽视了对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表述,背离了创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太过落后和枯燥,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热情,而且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很到的教学限制,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与高职人才的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学习内容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加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不断增多,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初衷是希望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显然学校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有效地把握,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偏失。
3.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大院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加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思想本身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施行该思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度重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却忽视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系统化,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求新求异”上,显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做到系统的掌握。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1.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将课程的设置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更是如此,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对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进行相关的跟踪性社会调查,认识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对课程的设置,使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打破课程的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整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以岗位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为要求依据,建立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吗,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领悟能力、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了解,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等方面做好系统的课程内容整合,以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專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当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课程的教学形势,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比较古板和陈旧,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地改革实践,使之符合学生的就业要求,建立起由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所构成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打破原先的课程自称体系的封闭状态,将专业课当作课程设置的中心,使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都围绕着专业课来展开教学,突出对实践课的重视,以专业课为核心,形成与其他课程横向衔接的发展态势,教师要根据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做到每一课程的设置都要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逐步接触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也应当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实践实训练习的重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鼓励学生多考一些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边讲边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的讲解局限在了课堂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是一些文化基础课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的,这些学生本来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就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在毕业后取得与高等院校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要加强对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本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讲边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到专业的教室去上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结构以及功能在头脑中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教学的思路首先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实践性的练习和训练,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走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起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动手实践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理论课程,从理论课程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关注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类的人才,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各企业对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都在不斷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提倡学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统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也给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2]滕艳平,郑影.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J].高师理科学刊,2007,3
[3]崇岩,廖锦玉.论面向岗位的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育[J].科技信息,2008,30
[4]刘修生,胡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4
[5]杨馨,陆科.基于CC2005的高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26
[6]罗汉云,宋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科技资讯,2008,25
[7]王金矿.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4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遍及各个领域,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具有双重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两个目标分别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对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 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 学生在大学期间, 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逐渐养成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思维的习惯, 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2. 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
为深化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对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就要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在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目的, 是为后续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以及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计算机做准备。因此,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可以从合理整合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和改革考试方案四个方面采取策略。
1. 合理整合教材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 为适应计算机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合理切割, 整合计算机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既要保持其实用性, 又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整合, 应结合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计算机教材的内容, 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修改或编制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 应打破常规教学内容, 组合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行业的实际应用知识点为主的课程模块。
2.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等, 形成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的案例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与此同时, 还应减少课堂教学, 增加机房授课, 加大计算机实践教学时数, 引导学生提高和强化实际操作技能,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技巧。
3. 改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懂专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中,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 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可以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另外, 学校可鼓励在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进行进修, 提高学历层次, 并定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进行考评, 发挥督导评估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4. 改革考试方案
考试是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计算机的普及, 各领域的工作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还要在考试方案上进行改革。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重点应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上, 把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更紧密地融合。整合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再把知识点作为考试的依据, 应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为目标, 明确课程定位、精讲课程内容、运用新的考试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结语
总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类信息的管理, 需要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 应着力于整合计算机教材、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改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改革计算机考试方案, 使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 从过去的操作技能的培训逐步过渡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杨玲,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1, (01) .
[2]云正富, 任友理, 周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05) .
[3]陈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 (02) .
计算机管理专业个人简历 篇5
能够让用人单位满意的个人简历就是优秀的。而让用人单位满意的个人简历,也必须要迎合对方的喜好。
个人信息
yjbys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年 龄: 保密
婚姻状况: 已婚 专业名称: 计算机管理专业
主修专业: 计算机类 政治面貌: 群众
毕业院校: 闽西职业大学 毕业时间: 7 月
最高学历: 大专 电脑水平: 精通
工作经验: 十年以上 身 高: 166 cm 体重:120公斤
现所在地: 新罗区 户 籍: 1008-1479
求职意向
期望从事职业: 综合部 期望薪水: 面议
期望工作地区: 新罗区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最快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需提供住房: 不需要
教育/培训
教育背景:
学校名称: 闽西职业学校 ( 9月 - 197月 )
专业名称: 计算机管理 学历: 大专
所 在 地: 龙岩 证书:
培训经历: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龙岩市高迪服饰有限公司 ( 5月 - 1月 )
所属行业: 批发·零售 公司性质: 私营.民营企业
公司规模: 10~50人 工作地点: 中山路
职位名称: 经理助理
工作描述: 协助经理管理好公司的各项事务。招聘培训新员工,参予订货会和补货计划。
公司名称: 龙岩市广告协会 ( 203月 - 11月 )
所属行业: 政府·非营利机构 公司性质: 私营.民营企业
公司规模: 工作地点: 天宇大厦
职位名称: 会员部
工作描述: 本人在协会工作多年,工作勤奋,积极肯干,服从安排,团结同志,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有一定的`档案管理、统计报表、文字处理和打印收发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广告协会工作主要是管理会员这块工作,能与会员积极沟通、联系、处理好各种事务。
离职原因: 回家生孩子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我的性格温和、谦虚、正直、诚实守信。希望能借助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就职于贵单位,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也希望贵单位领导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标。谢谢!
语言能力
语种名称 掌握程度
英语 良好
普通话 良好
拓展阅读:不良性简历有哪几种类型
何为不良性简历?就是指简历里面含有一些非正统性的内容,比如一些不良的习惯或者爱好、过于露骨的内容等。这样的简历属于不良性简历但是在某些时候又能够发挥出有利于求职者的作用,所以导致求职者想通过这些歪心思去获得工作,因为此时他们用对了工作所以才获得这样的机会,下面我们就看看不良性简历一般包括哪几种类型。
第一种,在简历里加入一些工作之外的内容,当然这也并非和工作完全无关只不过不属于工作本身的内容,比如说在外面做业务员需要懂得应酬,业务员的本身工作就是能够拉到业务,但是工作之外的应酬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应酬是不是需要喝酒了?能够陪得客户高兴了那么肯定相对要好说得多,如果应酬的时候居然连酒都不喝那么会让人家觉得你摆谱,这么不给面子那么这笔生意还想不想做了?为此应聘这种性质的岗位时将喝酒的功力体现下是能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再加上本来的业绩又不错则很容易应聘成功的。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实验室;安全;维护
高校实验室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设备使用率越来越高,因此,科学管理实验室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大方向。
1 严重困扰机房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所有经常接触设备的人都清楚,管理设备最重要的就是防尘、防震、防潮湿。对于防尘来说,每个机房配备鸡毛掸子、抹布、笤帚、簸箕,每天打扫机房。新建、扩建、改造的实验室,尽量不要搬动设备,必须搬动设备时候需要轻搬轻放。机房上课期间窗帘关闭,每天放学之后开窗通风半小时。
(2)对于实验室的环境卫生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保持整洁的义务,才能确保整洁的上课环境。建立卫生制度,制定值日生值日表,每天上午、下午放学安排值日生按时扫地、拖地、抹桌子、抹设备,打扫完卫生之后在值日表上签字。
(3)实验室供电和消防安全问题。实验室使用频率比较高,特别到了夏季,有时会因电力供应不足,或者线路老化,出现跳闸现象。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布线入手。实验室标准配置是40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基本是每排8台机器,共5排,最好是每排设置一个墙壁分开关,每次上课前,先打开墙壁总开关,再分别打开墙壁分开关,下课时要及时关机,之后先关闭墙壁分开关,最后关闭墙壁总开关。确保电路供电正常。每天上午、下午放学都要确保电源关闭。每周检查机房门窗及电路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填写一周巡查报告。每个机房还配备灭火器,走廊配备消防栓,确保机房的消防安全。
(4)硬件环境
一是之前机房的偷盗事件屡禁不止,键盘上的按键被随意抠拔安插,鼠标也被随意更换位置等等,机房硬件安全有待提升。现在每台电脑的主机箱都被锁在电脑桌子下面的一个小型机柜中,防止学生随意打开,也能有效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同时主机箱的USB接口又裸露在外,可以供学生插拔u盘。
二是之前由于机房综合布线的不合理,机房频繁出现整体突然断电或只有局部几排电脑断电,引起教学中断。并且高频率的断电会使硬件出现故障,现在经过重新布线,每排设置一个开关,有效降低了硬件的损坏率。
三是机房高负荷运转,一般在两三年之后,电脑硬件损坏陆续出现,一般出现故障比较多的硬件是主机电源开关、CPU风扇、网线。有时候学生下课忘记关机或者以不正确的方式强行关机,机房管理员突然关闭电源,多次这样的错误操作会损坏硬件。机房管理员要按时更新维护硬件,并认真填写设备维修记录,以便查询出现故障频率比较高的设备,将来会一并更换主机。
(5)软件环境
每学期机房都会安排新的上机课程,所以机房电脑中的软件每学期都需要更新。电脑的硬盘上都设置有保护卡,机房管理员寻找一台标准样机(已经装上本学期软件的电脑),关闭防火墙,利用保护卡的克隆功能同传给其他学生机,完成软件的更新。以往实验室管理员会忽略样机的运行环境,直接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装上新的软件,然后同传。这样做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上学期软件没有被清除,下学期软件叠加在电脑中,电脑上的软件会越堆越多,样机可用空间会越来越小,之后同传给其他电脑的速度越来越慢,并且其他电脑的可用空间也逐年减少,电脑运行速度逐步减慢。所以机房管理员每个学期末需要重新装两台标准样机,样机要保证纯净的系统加上基本办公软件供同传学生端使用。
(6)网络安全
机房的网络安全问题很重要,虽然配备有硬盘保护卡,保护卡除了具有克隆同传作用,还具有保护电脑不受病毒侵害的功能。但是不排除有个别电脑因为震动,保护卡松动或者损坏,起不了保护作用。所以每个学期开始,标准样机装上新的软件后要对样机进行备份,以免病毒侵袭。
(7)学生端控制问题
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有的学生端不受教师端的控制,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种原因:首先,有的学生不想听课,恶意拔掉机箱后面的网线,造成教师端控制不了此学生端。其次,学生端软件的“举手”功能可以断开教师端控制。最后,如果学生端及教师端都装有虚拟软件,必须要屏蔽虚拟端才可以受教师端控制,因为网卡默认优先级最高的是虚拟端。
2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每个实验室主要是做什么实验实训,都要有明确的标志,比如:1326实验室门外标志有数据库技术实训室。实验室有实验室管理规定、学生上机规定、实验实训室守则等等,任何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要遵守此规定。管理员应该遵守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老师上课都要填写实验室工作日志,管理员每周都要检查实验室电源、电路、网络,还要检查维护实验室设备,确保下周正常教学并填写实验室巡查记录表和实验室设备故障维修表。
3 实验室管理员的人选
大多高校实验室的机房管理员都是教师家属或是招聘的合同工,不懂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并且把实验室维修工作外包给电脑公司。这样做的结果是,实验室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因此,实验室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的学历,对计算机维修技术非常娴熟。
总之,我们要科学管理实验室,必须要时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然后采取措施排除潜在的隐患,并且不断改进现有的实验室管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传银.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01):85-87.
[2]周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金田,2013(03).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 篇7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提高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实验室是学校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学生对知识创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场所。在计算机实验教学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1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存在的问题[1]
1.1 目前,我院实验室管理维护人员严重不足,在编的专职实验
室管理人员只有2人。而我院正在运作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有7个,分别是基础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其中每个实验室在硬件配置、软件环境要求、维护要求、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每学期课程所需软件种类繁多,加之软件和课程都在不断的升级或更新,装机容量不断在增加,将各类软件安装到机器上需要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费时费力。
1.2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牵涉面广,事务繁多,且不同
程度地存在一定技术难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的差异,经常会出现学生误删程序或有意删除程序造成软件无法使用、系统文件损坏导致系统瘫痪。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承载着大量的计算机实验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局域网内有一台机器中毒则可能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几乎每个学生都有U盘或MP4等存储设备,一旦设备携带有病毒,并在实验室使用,则会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或整个局域网瘫痪,严重威胁到正常的实验教学和技术研发。
2 采取的管理及防范措施[2]
2.1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安装计算机硬盘还原卡
安装计算机硬盘还原卡后,在还原卡起作用的情况下硬盘中文件不能增、删、改,并且CMOS的参数也不能被修改。对于有些功能强大的还原卡还能进行局域网内的网络拷贝、自动配置机器名和自动分配IP地址,如果能给计算机专业实验的计算机加上这样的还原卡,则能减少实验管理人员大量的工作量,并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机房维护管理的半自动化。
2.2 利用Ghost软件管理计算机专业实验室
Ghost软件是一款出色的硬盘备份还原工具,可以实现FAT16、FAT32、NTFS、OS2等多种硬盘分区格式的分区及硬盘的备份还原。Ghost支持将分区或硬盘直接备份到一个扩展名为.gho的文件里(镜像文件),也支持直接备份到另一个分区或硬盘里,随着版本的不断升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Ghost软件在局域网内支持网络同传,也可以通过已生成的.gho文件恢复单机的系统。这样也能减少实验管理人员大量的工作量,并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机房维护管理的半自动化。
2.3 做好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病毒防范工作[3]在我院计算机专
业实验室的管理中,计算机病毒防范一直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都有局域网,一旦单机染上病毒,则会导致整个局域网中毒,轻则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重则令整个局域网内的计算机都不能正常使用,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等等。
首先,安装专门检测外部存储设备的杀毒软件。这样,学生或老师在使用外部存储设备时,经过检测病毒能尽量保证在实验使用干净的外部存储设备,确保实验室的机器能正常使用。其次,禁用操作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许多通过外部存储设备传播的病毒都会在存储设备的根目录释放一个名为“Autorun.inf”的文件以达到使用该设备时自动运行病毒程序的目的。防止这种病毒自动执行的最好办法就是禁用操作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再次,安装还原卡或还原软件(如还原精灵等),它们能自动或手动的将文件系统还原到还原点的状态,是实验管理员防范病毒最有力的方法之一。最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禁止在教师机以外的机器上使用外部存储设备(如禁用USB口),如果要使用,必须向实验管理人员或实验指导教师申请经实验管理人员或实验指导教师同意后,放开权限才能使用。这是我们目前最不想使用的办法。
2.4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制度管理
要健全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和执行,进入计算机实验室上实验课时,实验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守公共道德,爱护实验室的公共设施,禁止在实验室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实验指导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源头上减少蓄意破坏实验室设备现象的发生。
3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管理和维护技术发展方向[2]
我院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管理和维护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局域网来解决实验室中的问题。通过硬盘保护软件利用网络将网络唤醒、网络软件分发技术应用于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中,可以实现通过远程操作集中管理学生机。利用凌波管理系统能帮助实验管理人员高效管理机器、实验指导教师高效进行实验教学并了解学生在实验课的学习动态。
4 结束语
随着我院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手段的逐步更新,对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使用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已经成为科研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实践环境。因此对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实验室的机器正常运行以及充分发挥它的使用效率是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主要任务,而实验室的管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与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我院教学、科研和学生实践更好的服务。
摘要: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是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我院实验室多,专职实验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探讨了从利用硬盘还原卡、Ghost软件、病毒防范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实验管理与维护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验,实验室管理,维护,硬盘还原卡
参考文献
[1]余彤.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J].价值工程,2011(24):284.
[2]范小鸥.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64~65.
[3]郑国栋.浅析计算机实验室病毒防范策略[J].科技传播,2010(9):217.
[4]陈雪娜.关于改革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3):201.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8
(1) 缺乏实习实训类课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知识和专业技术储备的人才, 技能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对象。但是, 就教学现状来看, 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 过分看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反而忽视了对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表述, 背离了创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太过落后和枯燥, 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热情, 而且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教学限制, 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与高职人才的要求相悖, 不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 学习内容不断增加。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不断增加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负担, 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不断增多, 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可否认, 高职院校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 其初衷是希望将压力变成动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但显然学校并没有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有效地把握, 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 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偏失。
(3) 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各大院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技能, 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加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思想本身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很多教师在施行该思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 过度重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却忽视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统化, 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求新求异”上。这显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 而且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1)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 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 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关课程,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人才的就业,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将课程的设置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 也更具应用价值, 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更是如此。所以, 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对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进行相关的跟踪性社会调查, 认识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对课程的设置, 使教学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打破课程界限, 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合。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 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必须以岗位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要求为依据, 建立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 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设置课程, 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领悟能力、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都要作一个详细的调查了解,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等作好系统的课程内容整合, 以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 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在设置课程内容时, 要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当中,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 增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感性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革课程教学形式, 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组成, 这样的课程体系比较古板和陈旧, 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职院校必须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实践, 使之符合学生的就业要求, 建立起由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所构成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打破原先的课程自成体系的封闭状态, 将专业课当作课程设置的中心, 使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都围绕着专业课来展开教学, 突出对实践课的重视, 以专业课为核心, 形成与其它课程横向衔接的发展态势, 教师要根据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做到每一课程的设置都要相对独立, 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逐步接触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 教师也应当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实践实训练习的重视, 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 鼓励学生多考一些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 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边讲边练。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的讲解局限在了课堂上,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是一些文化基础课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的, 这些学生本来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就与其它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想在毕业后取得与高等院校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 就必须加强对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只有掌握一技之长, 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 本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要学会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 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感性知识,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 在讲授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时, 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到专业的教室去上课, 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实践操作, 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结构以及功能在头脑中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 教学的思路首先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在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实践性的练习和训练。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对理论性的知识要求比较高, 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走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子。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起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新的教学思路, 将学生的动手实践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如此, 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理论课程, 从理论课程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空间。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之外, 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锻炼,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并且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 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类的人才, 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各企业对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都在不断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提倡学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统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4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也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 2008 (16) .
[2]滕艳平, 郑影.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3) .
[3]崇岩, 廖锦玉.论面向岗位的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育[J].科技信息, 2008 (30) .
[4]刘修生, 胡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0 (4) .
[5]杨馨, 陆科.基于CC2005的高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26) .
[6]罗汉云, 宋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科技资讯, 2008 (25) .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9
为了解专业对应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社会需求, 明确专业服务面向;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为开发课程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依据。本专业调动专业老师、班主任等30多人进行了为期1年的专业调研, 通过现场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电子邮件等方式调研行业企业150多家, 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65份。企业遍布全省各地以及部分省外企业, 企业包括外企、合资、国企和民营等大小规模不同的企业。
通过调研, 总结分析了本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 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具体的专业调研数据分析见调研报告。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2.1 基本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当代经济管理实务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信息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面向经济、贸易、物流等信息的计算机采集、加工、整理、分析和开发利用领域第一线, 从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强, 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利用基本经济手段、信息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 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软件工具和数据库处理, 具有一定的系统软、硬件操作、维护和开发能力, 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经济法律意识与管理素质, 以及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
2.2 专业服务面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功能的迅速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及Internet向全球的不断延伸, 为信息的充分及时交流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信息交流将成倍增加, 因此加快培养有较深计算机、信息、外语、法律底蕴的面向新世纪信息产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将有广泛的择业涵盖面和一定的就业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的IT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 与本科生相比, 更具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与中专相比更具处理对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3 专业学生需具备应职应岗的职业能力
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服务面向,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营销、管理、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计算机应用人才。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学生应该具备管理与沟通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产品运用能力、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软件系统诊断及维护能力等5项职业核心能力, 同时应具备职业必须的专门化知识, 包括管理知识、会计知识、供应链知识、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知识。
鉴于此, 本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中应加强管理、会计、供应链等方面知识的补充。
3.1 管理与沟通能力
◎能够在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中与用户对话, 善于询问和了解需求;
◎能够理解不同行业 (主要是制造业、流通业等) 、不同业务 (主要是会计、统计、供应链、营销等环节) 用户的管理需求, 并将其复述和梳理;
◎能够把握用户所述需求中的轻重缓急, 抓住主要矛盾, 统筹解决次要矛盾;
◎能够指出多个用户或用户的多次需求中的不一致, 帮助用户进一步明确真正的需求;
◎能够读懂并运用流程图、数据字典、功能模块等软件工程文档描述系统将要实现的功能;
◎能够向用户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软件的操作演示, 并作讲解和指导培训;
◎能够倾听和复现用户对于信息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的描述, 并作出系统的质量评估。
◎能够在系统开发团队中与他人进行分工合作和沟通交流;
◎更为复杂和高级的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沟通交流体验。
3.2 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能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基础数据的准备;
◎能够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方法, 完成信息采集;
◎能够根据采集的信息将管理体系的问题 (物流、会计和统计等) 描述为信息体系的问题并加以实现;
◎能够把握流程特点和处理技巧, 进行业务级 (物流、会计和统计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能够进行系统的测试;
◎能够进行系统日志的管理;
◎能够进行系统文档的管理;
◎能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 (含网络) 及其数据存储空间的管理, 日常备份和恢复;
◎能够运用互联网搜寻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施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付诸实施;
◎更为复杂和高级的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体验。
3.3 信息产品运用能力
◎能够运用C、VB、ASP等代表性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系统维护与开发;
◎能够运用原型工具类的平台软件进行管理需求的二次定义和开发;
◎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浏览嚣进行互联网HTTP、FTP等广域网操作;
◎能够安装、操作、维护SQL Server等主流数据库系统;
◎能够熟练安装、配置、使用OFFICE、评测系统等常见计算机信息产品;
◎能够安装、操作、使用图像处理软件, 完成网站网页开发所需的界面图像文件;
◎能够阅读、翻译和理解非主流计算机信息产品的操作手册, 并进行必要的安装配置;
◎能够进行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产品的选型;
3.4 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
◎能够装配或更换普通台式计算机的主要部件;
◎能够运用与设备相关的工具软件 (如测试软件、系统组件等) 进行必要的环境配置;
◎能够操作使用和更换计算机网络主要设备, 布置、铺设和连接计算机网络;
◎能够对网络操作系统相关软件 (如拨号、协议等) 进行必要的网络环境配置;
◎能够进行Web服务器的IIS配置;
◎能够进行网络的存储和安全管理;
3.5 系统诊断及维护能力
◎能够对各类软件、数据库、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进行测试、诊断与评估;
◎能够对计算机硬件设置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进行测试、诊断与评估;
◎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进行测试、诊断与评估;
◎能够对管理信息系统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诊断与评估;
◎能够纠正各类计算机软硬件产品使用中出现的环境配置类错误和二次定义类错误;
◎能够进行各类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的重装级技术排障;
◎能够进行计算机硬件的板卡级部件更换排障;
◎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机、联接件、路由器等主要设备的设备级部件更换排障;
◎能够在有限范围内实现用户需求的完善性维护, 或提出维护建议;
◎能够进行系统及系统文档的修改与版本升级管理;
4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5大职业技能, 即管理与沟通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产品运用能力、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系统的诊断及维护能力, 本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主要抓住2条主线, 一是企业网站建设线, 要求学生掌握网站建设各项基本技能, 包括网站美工、网站图片制作、网站建设、网站后台开发等基本能力。要掌握这些能力就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应用与实践、flash程序应用、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C#程序与应用、WEB项目开发与实践等课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线, 要求学生能使用工具开发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 能进行系统的维护和调试, 能撰写完成企业级信息的系统设计书和使用说明书。要掌握以上能力, 就需要学生学习快速原型法、数据库操作实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课程, 并同时学习会计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 使得了解和熟悉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业务, 从而正确设计企业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通过本专业的三年学习, 学生将具备5项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 拓展4项可持续学习能力, 掌握3类必备的职业知识, 提升3方面的职业素质, 共15项知识、素质、能力指标。基本素质必备知识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构成及课程框架如图2所示。
15项知识、素质、能力按众多的管理信息系统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综合实践依次展开, 分别映射到全部的课程体系中, 通过课程的教学协同和时序推进, 学生分别形成自己的职业基础能力, 职业支撑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5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结论
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 以培养计算机类和谐职业人为目标, 充分调研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总结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5大职业技能, 即管理与沟通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产品运用能力、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系统的诊断及维护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时, 主要抓住2条主线, 一是企业网站建设线, 要求学生掌握网站建设各项基本技能, 包括网站美工、网站图片制作、网站建设、网站后台开发等基本能力。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线, 要求学生能使用工具开发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 能进行系统的维护和调试, 能撰写完成企业级信息的系统设计书和使用说明书。
参考文献
[1]朱顺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年4月.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主动实践环境
1.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被动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社会急需一大批既懂专业技术,又具备一定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创新人才。但从目前高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存在专业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协作能力较差,以至于出现人才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探索主动实践下的教学新模式,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2. 高职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作为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各个院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已逐步形成了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开发、电子商务、ERP等方面的专业办学特色,建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课程体系学科化等问题,结果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专",无法满足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技能要求。
高职教育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从我们多年来对高职信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型非IT企业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员,但大部分不是编程人员,而是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懂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会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局域网组建、电子商务系统管理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应用等能力,培养从事信息技术处理、ERP系统应用与维护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岗位(群)的人才应是高职信管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3. 平台+岗位课程体系设置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的理念,通过研究、实践、完善、优化的循环过程,已取得明显效果,形成了"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和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岗位系列课程: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目标就业岗位的分散性和生源的差异性,很难提炼出相对独立的岗位技能知识。如ERP系统应用与维护岗位群,包括IT企业系统售后技术服务、企业ERP系统维护和ERP系统操作等岗位,涉及到财务会计、供应链、生产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维护、软件开发、网络组建等知识和技能;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群,包括电子商务系统运营、电子商务系统管理、网站建设等岗位,涉及到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数据库管理、系统维护、网站开发等知识和技能。将不同岗位所需的相同技能和知识进行提炼,构建职业岗位基础平台,然后根据各个岗位的核心技能设置岗位系列课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ERP系统工程师和电子商务师,同时考虑到ERP系统工程师对财务会计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而且部分学生从事的办公室文员工作也需要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把财务信息管理岗位从ERP系统工程师岗位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岗位来培养,以满足信息化办公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形成适应信管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基础平台,该平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信息技术处理员岗位的要求基本一致。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内容设计理念,为主动实践理念指导下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框架,适合高职信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4. 信管专业主动实践环境的创设
4.1 依托精品课程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IT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赶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然而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学生自学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育浓厚的主动认知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现状,构建"创设情境--自我提出问题--讨论释疑--实际运用--提高延展"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和优化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校园网自主学习互动平台,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学会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学生的主动认知意识,并在不断的反复中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和创新能力。
4.2 建立ERP仿真实验平台,提升主动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建设,ERP(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ERP作为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既包含企业管理思想和业务运作的流程,也包含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IT技术的应用。ERP的本质决定了ERP知识和应用是信管专业知识的集大成者和重要的应用领域。ERP首先是管理思想,其次才是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把ERP当作一套软件来教授,学生只是机械地对ERP软件进行操作,而不解其思想。同时,由于ERP实践教学只是模拟企业环境而不是企业所处的真实环境,实验数据缺乏系统性、真实性,因此,实验过程难以产生感性认识,实验结果可验证性差,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与金蝶、用友等大型ERP软件公司及ERP应用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ERP实验室和沙盘模拟实训室,搭建"环境仿真、流程仿真、数据仿真"的ERP仿真实验平台。聘请ERP资深顾问、专家参与ERP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企业竞争模拟"、"案例分析"、"系统实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分部门、分岗位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和业务流程,并通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参与企业ERP系统的应用与实施工作。通过ERP仿真实验平台,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效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升了主动实践的创新能力。
4.3 组建科技兴趣小组,通过竞赛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信管专业近几年来在ACM程序设计大赛、多媒体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省市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信管专业建立的科技兴趣小组主要有电子商务、ACM程序设计、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ERP沙盘等。通过兴趣小组的组建,可以挖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科技创新的潜力,培养主动实践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
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引入主动实践理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信息化人才的主要培养园地,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化"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6:17-18.
[2]王琦峰.基于ERP平台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 2006, 9:26.
[3]姜芳, 刘铁锋.主动实践,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6) :97-99.
[4]果莉, 李文哲, 杨方等.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1) :14-16.
[5]卢志平, 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 2009, 29 (4) :186-190.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机房;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机房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层次水平各不一样,加之学生好奇心强,经常由于学生误操作及好奇所做的尝试性破坏,造成系统无法启动或死机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谈一点拙见与大家共勉。
一、机房管理的主导——机房工作人员
机房工作是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技术性、专业性都很强,工作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机房管理的有效性。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素质、岗位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
1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在机房工作人员的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第二,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为名、不为利、甘当配角;第三,计算机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的技术要求安装调试,规范操作。
2、岗位技术素质
工作人员首先应了解计算机、网络及主要外围设备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要熟练掌握机房各类设备的技术性能、使用方法及有关的常用软件,能较好掌握国内外最新计算机软、硬件和计算机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对操作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等;能利用机房的有利条件,开展一些科研工作。
3管理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机房管理者,应明确了解机房管理的内容;对机房的整体情况了如指掌并能扬长补短,使机房在各方面都趋于更合理、更完美;了解机房各项管理制度,主动遵守并严格执行,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对机房中各类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二、机房管理的主要对象——机房用户
机房用户,是一个群体,是机房管理中的主要要素之一,也是机房工作人员管理的主要对象。
1机房用户群的分类
中职学校机房使用者从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上分类有初学者、普通应用程度者、熟练应用程度者、计算机研究开发者,以上机目的分类,有学习者,如学生、培训人员等,有教学者,如计算机课教师、培训系统培训教师等;
2用户群的需求分析
机房用户目的各不相同,但其需求是相同的。一是希望机房提供性能可靠,能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计算机设备及外围设备;二是希望机房能提供一些常用软件或本机房用户需用的特殊软件,并能提供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服务;三是希望机房提供舒适、安静、安全的上机环境,以使用户在较长时间内集中精力进行上机操作,四是希望机房能提供网络资源,以满足用户上网检索查询、交流、获得网络资源的要求。
3用户群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各类用户进入机房,其心理各有不同。初学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在行为上较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因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无所顾忌地进行操作,二是想什么都要试一试,在行为上有“胆大妄为”之特点;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者,对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性能与操作已基本了解,有一程度的自我满足,上机操作循规蹈矩,但不久就会有进一步提高的希望,而这种提高往往带有摸索性,以上心理常常导致用户在上机时不按常规操作,违反操作规程或违反机房管理制度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难以预见,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
4用户不规范行为对机房运作的影响
用户的不规范行为都会对机房的正常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如违反机房管理制度造成机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机房运行秩序遭到破坏,导致机房安全事故等。我们应采取技术防护与管理措施并举的办法来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实施,如加密限制用户操作权限、采用中央监控系统,严肃机房纪律等。
三、机房管理的策略
1机房软硬件设置尽量满足用户群体的需求
机房的计算机软硬件状况需随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方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合理的需要是重要,要使用户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做到理解用户的需求,合理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重要的管理策略。
2尊重用户爱护用户
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机房环境,建议机房管理人员注意下面几个方面问题:机房管理人员倡导积极向善的风气和行为,行为管理中应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引导用户向好的看齐。机房管理人员应树立和用户平等意识,不要以管理者自居,尊重每一个用户。管理人员应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应及时解决或耐心解释。机房管理工作应尽职尽责,为用户提供优良服务。
3美化机房环境
计算机管理专业 篇12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 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信息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逐步将业务放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产业的发展, 带动的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权威专家预测, 信息技术人才被列入我国今后几年乃至10年急需八大类人才之一。同时, 预计随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 必将产生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更大需求。
然而, 面对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市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确遭遇了“滑铁卢”, 曾经的热门专业变得“门前冷落”。一时间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系为了生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被迫”改名、停招、撤销。如此现象令人费解同时, 也不得不让人对IT职业教育者不自信乃至不能坚守的深思。其实, 稍加分析、稍加调研, 便知问题根本不在于专业本身, 而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也就是人才的“产销不对路”。贴近所需,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需求同步, 则是专业新生的解决之道。本文结合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实践, 构建“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2“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中国的IT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以“专注行业应用, 提供行业定制服务”为特征的细分市场时代[1]。教育服务无差别化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个性化、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呼之欲出。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 在保证学生较为扎实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基础上, 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质量为中心, 产业和教学相结合、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构建“岗位化、方向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如下:
岗位化:也称职业培养岗位化。人才培养以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为要求, 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 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 (行业认证) 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方向化:也称专业培养方向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赖职业岗位群理念, 结合专业人才需要, 选取“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开发、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三个职业岗位群, 作为专业的学习方向, 实施小班授课。
个性化:也称人才培养个性化。依赖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知识积累, 有区别加以方向定置选择, 达到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2]。专业方向选择放在第四学期。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对威海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细分市场区及人才需求反复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对本专业的办学思路、各发展目标以及专业服务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面向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定位[3]。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威海, 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辐射山东, 以服务海洋产业信息化为主, 服务于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应用, 助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IT产业链中的数据库运维与应用、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等岗位 (群) 需求的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目标定位准确。
职业岗位定位:主要任职于以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 从事数据库管理员 (DBA)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员等岗位的工作。
3.2 面向工作岗位 (群) 构建课程体系
3.2.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 我们淡化专业意识, 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 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 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 组建模块化、专业方向化的课程结构, 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三类岗位群涉及的核心技术岗位二十几种能力及课程的整体性原则, 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 如表1所示。
3.2.2 教学环节的重构
通过“学→训→学→训”分段递进式教学过程, 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 形成职业技能的螺旋进阶, 如图1所示。纵坐标方向上课程体系表现为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到职业素质培养的逐步成长。
3.2.3 专业方向的课程组织
第1、2、3学期, 不分专业方向, 集中学习“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课程。
从4学期开始, 第4、5学期进行专业分方向培养。专业方向的选择依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并编班, 实施数据库应用与开发、WEB应用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方向小班教学。
第6学期是顶岗实习。由校企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实岗实习, 并由企业按企业员工标准进行工作安排与考核。岗位实习尽可能按照专业方向对口实施。
4 结语
应对行业细分化时代要求, 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寻专业培养特色, 以特色求发展, 是专业建设不变的法则。文章正是基于这一思路, 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与设计, 以期寻求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浪潮首倡“行业PC”概念并主攻教育行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6/16/content_446515.htm.
[2]童红兵, 张秀平.“基于项目驱动的一主两线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3 (5) :70-72.
【计算机管理专业】推荐阅读: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09-12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个人简历怎么写06-01
计算机专业专业06-15
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07-12
计算机专业基础05-28
计算机专业教材06-09
计算机相关专业06-11
计算机专业教改06-28
计算机工程专业06-30
计算机专业定位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