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2024-07-20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共12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1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如果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离开了实践, 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学生就不能有效掌握有关内容,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生如果只是掌握一些理论性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他们没有进行充分的实践, 这些知识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得一干二净, 这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养的提升极为不利。因此,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 能够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升, 这样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要创造有利条件。

1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会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动手操作相关内容, 这种做法是很好的, 在教师的动手操作中, 学生的可以有效理解有关内容, 并且知道该怎么做。但知道怎么做, 与会做还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 一个知识点, 教师已经讲过了, 并且实际操作过, 学生也听明白, 看懂了, 自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 但在以后的操作中, 学生还是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会操作。这主要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加强。在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教师教学中, 教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实际操作后, 也要使学生动手练习, 每当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时, 教师都要要求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一下, 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更能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只有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意识, 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他们在学习中才能主动操作, 学习有关知识, 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生的应用技能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2 积极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 教师要认识到计算机应用的价值和意义远胜于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要能够积极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比如, 教师可以压缩讲解知识的过程, 对于重难点内容加以讲解, 对于一般知识, 要鼓励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的方式掌握,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有效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再比如,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 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让学生动手设计一幅广告、制作一个表格, 也可以是开发一个小型软件等等, 在活动中看那些同学操作的比较快, 而且准确, 有创意, 通过开展比赛的方式, 使学生把自己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发挥出来,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品质。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但他们连最基本的使用excel软件制作表格的操作都不能独自完成, 还有许多学生不懂如果能够使用公式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 依然用最传统的计算器或者手机进行计算, 完成一项任务是相当繁琐的。并不能说这些简单的内容教师没有教给学生, 只能说是教师教的不成功, 没有给学生提供充沛的时间供学生实践练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这是教育的可悲之处。因此, 在教学中, 尤其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 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 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 都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掌握这种技术, 这样, 计算机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3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社会实践的机会。院校要能够与公司企业联合起来, 为学生提高社会实践机会, 比如,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小企业做网页设计工作, 也可以鼓励他们做兼职, 比如网络工程师工作或者是网络管理员, 页面设计师等等,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同时, 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联合起来, 承担一些公司业务,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工作热情, 承担业务可以通过分红的方式使学生参与进来, 这种形式下, 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积极地通过自我努力的方式主动学习补充有关知识, 提高自己的技能, 这对学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促进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 要重视实践活动, 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同时, 掌握应用技能。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边学习便动手操作练习的习惯, 要不断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 要通过与企业联合,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等等, 要通过有效方式, 加强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这样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学生才能真受益。

摘要:计算机教学要重视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就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这样, 计算机教学才能获得有效发展,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利军, 武俊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 (01)

[2]张天春.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福建电脑.2007 (12)

[3]王海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06)

[4]胡大威.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 (3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2

[摘要]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为社会培养计算机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设计,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不断拓展视野,科学等位培养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的基础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应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新的软件、硬件技术,进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所以,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学院的教育效果看,有关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都刻不容缓。

一、 零距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的实施

“零距离”培养人才关键在于做到产学结合,是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如何做到“零距离”?把行业运行标准贯彻到教学内容中,把职业技能的鉴定作为学生实地训练的重要内容是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以課程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理论及技术为理论框架。课程体系能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让学生掌握适用的理论知识,不再被大量深奥、繁琐的理论知识消磨掉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 实训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性,即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适量多安排一些实践性活动,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独立完成实践项目,充分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3、 培养目标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相结合

企业是锻炼学生实训能力最理想的地方,学校应多开展与企业间的合作,尽量为学生多争取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工作环境和将来工作需要面对的生产技术,感受工作岗位上的责任,能丰富学生的经验。课堂教育、实训锻炼和实地运用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有了多重保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科学模式。

二、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适应能力培养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而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适应如此快速度发展的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刚面努力:一方面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算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在课堂中,还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呈现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导学生用超前的视角审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改变学习方法,要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后,要自觉进修,对待各种知识要学会兼容并包,不断学习,不断充实。

三、 抓住课程建设这条主线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中,课程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课程建设的内涵包含多个方面。首先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时注意要科学合理,要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规划,以此作为总得指导思想,可选则重点课程示范建设,再逐渐推广。第二,要重视教材建设,可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周边的社会资源自主编制校本教材,配合使用具有权威性的国内外优秀教材,还可开发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多媒体教材。第三,课程建设中要选聘、培养一些学术科研能力较强、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随着课程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第四是教学内容的重组,这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所选的教学内容首先要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满足社会对相关技能的需求,安排的理论知识中还要适当添加一些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还应适应计算机知识的高速发展,及时更新,及时补充,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第五,课程建设中还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专业强调实践性,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解决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导向法等都是能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蓝图必须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具体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相一致的原则

不应将课程建设从教学系统工作中抽离出来,课程建设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应当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校通过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的建设过程和教学的改革过程又必然会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因此,课程建设要始终和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一致。

2、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更是应该将实践性放在首位,因此课程建设中必须保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建设课程时不过一味强调知识体系的完善,要将所学知识内化到实际操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任何知识都应坚持的原则。

3、鼓励创新原则

高职院校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健康发展,必须形成自己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具体体现在专业有特色、教学有色色、课程有特色等。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因循守旧,既要学习传统课程体系的优点,而要紧跟潮流,以敏锐的眼光感知专业的发展和前景,不断开拓创新。

4、 及时更新技术的原则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应用软件,务必要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防止他们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的需求。

5、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任何课程都应包括科学精神层面和人文精神层面,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是应该将二者统一。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往往更加重视科学层面,忽视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门开设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在日常学习实践中,更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课程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齐向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2).

[2]张叶娥,刘军.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4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价值已不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 而是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企业的认可率和信任度是决定职业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 校企合作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职业院校活力的根源所在。职业教育必须从企业用户需求出发, 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及综合竞争力, 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教育资源, 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对学校而言, 将企业的行业优势转化为专业培养的重要一环, 对企业而言, 学校的专业优势也会为企业提升人才的层次提供便利条件。

2 校企合作的益处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障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资源平台。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融合, 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学生在生产顶岗性实习阶段是学校学习阶段的必要延伸。

2.1 校企合作中, 根据企业用人要求,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并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们的网站设计与制作专业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加强了.Net、JAVA、FLASH、PHOTOSHOP等专业课的教学与实验。在教学方法上, 根据计算机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 我们采用了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思路的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将计算机课程的一个个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 在课堂上由教师明确布置给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 师生共同探讨该任务的解决办法,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组织上, 首先, 力争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项目化课程教学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 我们将课程的授课地点大部分移到了实验室机房, 有了一个尽可能模拟真实企业岗位的环境;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期间, 其授课地点则全部移到了企业实际的岗位上。其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突出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方法。学生在小组的群体环境下, 共同协商问题, 使得群体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各司其职解决难题,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

⑴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完成该专业实训课程教学, 按照新的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要求, 学院专门建设了能够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的软、硬件技术实训室、网络实训室、广告设计与装潢实训室,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创建工作情境, 有利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这些实训室的计算机配置较高、安装有该专业实训所需的软件, 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性教学, 以及综合性的专业实训都在本实训室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保证计划课时内的实验实训任务, 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完成实训项目任务, 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设计和开发项目。

⑵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积极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与企业单位合作, 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校的最后半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实际的工作岗位上, 在企业老师的带领下, 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 提高综合素质, 为就业打好基础。实习期间工作能力强, 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机会在实习企业就业, 缩短了就业适应期。

2.3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 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 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 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4“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双师”素质的提高与“双师”结构的优化并举的原则, 按照“引进培养结合, 专职兼职互补, 校企合作共建, 理论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注重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教师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 并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工作。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定期聘请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举办系列讲座。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3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还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 对于多媒体方面的合作还涉及不多, 其次是跨行业的合作几乎没有。今后我们要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

4 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5

2.1 职业技术基础部分

通过开设以下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使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2 职业技术核心部分

根据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职业技术核心知识模块中开设网页设计方向、Java开发方向、PHP设计方向,让学生能够深入、系统地学习各个方向的知识。这三个方向针对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向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该方向的学习和知识扩展。

2.3 职业技术训练部分

在职业技术训练部分的设计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实践训练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主要体现在实训环节上,每学期根据所开设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周(见表1),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开发操作相结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后期项目开发的认识。

表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安排表

经过了前期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锻炼。引入软件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小组制来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经过概要分析、功能分析、详细设计、代码设计、调试与维护各个阶段对项目开发有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中,还引入了职业认证考试,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结语

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追求各种特色,而是切实结合学生就业和实际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确定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能力进而扎实、稳妥地学习相关知识。目前,这一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近三年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模式的改革都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紧跟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3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6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 实验 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一直都遵循着一种比较死板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都只限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学方案只是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并不注重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使得教学往往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讲解。这样的教学乏味枯燥,不仅教师在教学时提不起工作热情,只要求学生按照所讲解的内容依样画瓢,就连学生也难以激发出学习兴趣,只能亦步亦趋。

某位教师在教学《计算机网络》这一课的实验环节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涉及到众多网络设备和器材,其实验教学环节相对比较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实验环境都有较高要求,且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及实验后的收尾工作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该教师在教学时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验的准备阶段仅仅要求学生熟悉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而在之后的实验过程中,这位教师先将实验进行了细致详密的演示和讲解,之后便直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验证过程。结果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仅仅是依样画瓢式的进行了一遍实验的操作过程,却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计算机网络》这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这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从侧面打压了学生对探索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做到把教学从完成任务真正转为培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动手、积极思考,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愿意去学、主动去学,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社会对于计算机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在当今时代,一个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潮的信息,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拥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实验教学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所学理论提高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能根据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去针对性地完成实验,从而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位教师在进行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时,设计了一个任务式的实验教学。这位教师先是给学生讲解了《计算机网络》这一课程中的内容。在保证学生对内容充分熟悉了解了之后,这位教师说道:“同学们,现在我需要你们帮我一个忙。某个公司需要组建一个局域网,但是这项任务老师实在没有时间去做。所以我把这项任务交给你们,我希望你们利用路由器、交换机组去完成一套局域网的设计,并且同时还希望你们能设计网络拓扑和VLAN划分。”在这位教师的安排下,学生纷纷投入到了实验设计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调用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查阅了足够的资料,不仅其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而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往往局限于“讲授式”的单一化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轻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缺乏足够的应用能力,导致他们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实验教学的引入,以及任务式实验教学的使用,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应用能力的舞台,使得他们能真正掌握专业技术和知识。

三、以开放代替封闭,培养学生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过于封闭,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力太强,扼杀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抑制了创新能力的成长。纵观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难看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掌握了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才有可能在计算机这一领域中有所成就,提升核心竞争力。实验教学的引入,使得教学空间大为扩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生存空间,在实验教学自由的氛围下更能发挥创新思维。

教学与创新应该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高职教育,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握现今领先潮流的方向,让学生真正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大化,才能保证学生掌握较高的竞争力。

四、总结

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等方面上,都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发展实验教学,将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殷卫莉,宋文斌.基于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J].职教论坛,2010(8)

[2]付淇.关于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9)

[3]余学文. 刍议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18)

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 篇7

1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凸显,而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不足,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极为不利[1]。特别是很多高职学校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潮流”,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过分重视学科体系,理论性的内容偏多偏深,加上对大学生与大专生在认知能力、心智发展、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欠考虑,培养出的学生自然缺乏高职特色,人为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另外,高职计算机课程设置不考虑企业对技能的要求,缺乏适应知识经济的特征,内容陈旧,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的补充较迟缓,针对性不强,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当学生走出校门才有“学了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学”的感受。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2]。

2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个优秀课程体系的产生,首先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的深入调研,切实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实际要求,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3]。基于这种思考,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设想。

1)坚持应用,注重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式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要求。

2)坚持以工作岗位为依据,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进行“订单式”教育和培训的机制,使所学知识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实用。

3)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课程之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都要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方便。

4)课程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纯地进行口授,学生以被动听讲、记笔记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4]。而现代职业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的育人思想,所以,高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关注教学改革。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等适合高职专业课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真正体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3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课程结构要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

1)整合课程设置,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以能力培养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最终还是缺少技能。从体系上看,主要是主线不够明确,课程面太广。比如开设的“微机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接口技术”等理论课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实际上看,这些课程并非紧紧围绕职业培养目标,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精简课程内容,减少知识的重复介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5]。

一般情况,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即模块结构和一体两翼结构。一是模块结构,即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例如,计算机专业可设置4个方向:办公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即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体系。每个专业方向设11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设置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

2)以职业技能为主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要综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6]。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是课程实验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建立的实验室必须具备四大功能,即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运用能力,满足学生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的要求,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实验平台。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因此有部分课程需要到企业去完成,通过对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同时,毕业实习要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毕业设计更应强化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选题要科学合理,并由指导老师辅导完成。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总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

摘要:从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入手,分析了高职计算机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高职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北京成人教育,2001(8):38-40.

[2]陶秋良,张建华.关于专业归类与分流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33-35.

[3]姚建波.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3):152-153.

[4]简祖平.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6(2):35-36.

[5]陈观林,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5(8):75-77.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8

2008年3月, 我院对宏图三胞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银港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市吟飞电子有限公司、南京沁恒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入了解, 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而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环节上实施了较大力度的改革。

专业方向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国内高职院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 以讲授软件和数据库技术为主, 涵盖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领域逐步细化和社会化专业分工, 这些技术已逐步剥离并单独设置专业, 计算机应用专业面临专业内涵空洞和特色危机。计算机应用专业应该讲授哪些专业知识, 怎样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成为决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

从事嵌入式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企业约占常州市信息类企业的20%, 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外设、通信设施、智能家电、办公设备、工业控制、航天科技等领域。从2005年至2007年, 常州市政府设立了2500万元软件产业专项资金, 用于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不久前, 常州市政府与江苏省信息产业厅签订了《厅市共建常州市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备忘录》, 确定以常州软件园为主要载体, 政府在资金、政策、平台、人才上全力支持, 培育嵌入式软件产业集群, 以常州软件园为主阵地, 用三年左右时间, 建立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嵌入式软件产业体系, 并逐步将其建设为全国重要的嵌入式软件基地。这意味着在未来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嵌入式软件将极大地主导常州市的产业转型提升进程, 同时将导致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维修和调试技术人才和嵌入式产品开发人才的短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进行专业内涵定位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 抓住了这样的发展机遇, 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原则, 确定了以单片机运用、嵌入式产品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训手段等方面, 既重点突破, 又兼收并蓄、随时调整, 确保企业教育资源为我所用, 在企业主流技术演变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内涵

目前, 社会需要大量工作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管理者、操作者, 高职教育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 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计算机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技能的技术人才, 更需要电子产品的设计、调试和维护人才。即便不是做设计、开发工作, 而是做嵌入式产品开发, 也需要懂得嵌入式和单片机技术的销售人员, 才能方便嵌入式产品的经营和售后服务。可见, 具有嵌入式专门知识且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求量大, 而且知识结构也因行业需要不同而要求不同。因此,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和生产第一线需求, 在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做到有的放矢。

2008年, 鉴于常州市20%信息产业采用了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 而常州市开设这方面专业的高校相对较少, 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我院敏锐地认识到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极具发展潜力, 于是, 着手将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方向, 并从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训环境建设入手, 通过与ALTERA、ATMEL、ARM、微软等主流企业建立战略性校企合作关系, 构建了一套适应形势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 全面实施了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教学实践,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目前, 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校生达698人,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领先态势。但在师资队伍水平和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环境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以便与国际技术接轨。

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在设计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 明确社会上哪些行业需要在一线工作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通过调查发现, 现在的一些科技公司、电脑公司等用人单位既不关心受聘者毕业于哪个学校, 也不看重聘用者的学历层次, 他们关心的是聘用者能干什么, 常常见面第一句就问:你想干什么?软件还是硬件?你能使用哪些应用软件和仪器设备?有哪些操作技能?等等, 再根据回答进行相应的测试。也就是说, 现在的用人单位并不是只需要搞研究的人, 而是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人都需要, 但必须有某些技能专长。弄清了社会需求, 下一步就要根据社会需求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并依据基层和生产一线对毕业生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对毕业生所需能力进行分解, 整理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能力要素。嵌入式系统属计算机大类, 但其应用之广、形态之多、与其他技术结合之紧密是通常计算机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合格的嵌入式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是复合型的, 要软硬件兼通。因此, 我院在设计该专业学生的能力体系时, 重点整合了跨学科课程, 使学生具备如下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 要拥有单片机和嵌入式行业背景知识。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电、移动设备、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多个领域, 需要了解和掌握特定应用领域的行业背景知识, 才有可能胜任工作。同时, 自主知识迁移和更新能力能够保证毕业生在广阔的就业天地大有作为, 而不再仅局限于一隅之地, 缺乏发展空间。

其次, 要具有系统集成和项目开发维护能力。单片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都是面向特殊应用对象, 采用的硬件平台、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都有所不同, 如何利用最合适的软、硬件平台高效开发和维护产品, 是影响嵌入式系统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同时, 高职院校以为产业生产第一线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 需要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工程产品设计, 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维护能力, 即既能进行简单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 又能兼顾软、硬件系统特征进行产品的一体化设计、调试和维护。因此, 毕业生必须熟悉主流微处理器系统、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相关开发工具和开发语言等。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我院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调研, 从2008级开始, 我院将专业应用重点定位于单片机和嵌入式方向, 培养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方面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细分, 单片机和嵌入式方向的能力模块主要对应计算机基本应用、单片机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三个模块。根据对应的能力要素和相应的教学单元, 对各个模块进行的分解如表1所示。其中, 计算机基本应用模块为后续能力模块和教学单元提供了基本应用平台, 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使用、调试能力。单片机应用模块主要体现在C51单片机的设计、开发、安装和调试, 以及相应电子产品的销售、管理、维护和升级等方面。嵌入式系统开发模块则主要基于ARM微处理器的产品开发、设计、安装和调试方面的能力培养, 同时应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操作, 并熟悉相应的开发平台及相关开发工具等。

以阶梯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课程体系, 在明确能力模块、能力要素及相应的教学单元之后, 应将整个教学单元构成一个体系, 以职业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用阶梯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整个教学体系。阶梯式课程体系是从基础到专业、从宽泛到精简、由浅入深的过程, 课程体系能做到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螺旋式上升则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交替进行,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思维。高职教育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必须不断加强实践训练, 因此, 专业重点课程可以运用阶梯式上升的方法 (如表2所示) 。这些专业重点课程以单片机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为两大主线前后衔接, 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而专业辅助课程则可以运用螺旋式上升的方法 (如表3所示) 。这些专业辅助课程围绕着专业重点课程开设, 一方面, 为专业重点课程作铺垫, 另一方面, 又可强化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专业辅助课程与专业重点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分散与集中不断交替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形成链式结构, 环环相扣, 并具有一定的梯度, 同时课程中又有一定的交叉, 互相影响, 螺旋式上升。其中, 第一、第二学期的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应用模块上, 同时为后续课程奠定软硬件基础, 第三至第五学期课程的重点则放在单片机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两大模块上。

总之, 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前提,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方向, 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而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常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完善, 需要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渐形成。因此, 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修改完善, 共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摘要:是否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 毕业生是否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 是高职院校能否得到成功发展的关键。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经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现有的条件, 初步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以单片机运用、嵌入式产品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单片机应用,嵌入式技术

参考文献

[1]曹春益.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相关课程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22) .

[2]张莉娜, 于德弘.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 2005, (1) .

[3]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34-35.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篇9

1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与就业方向不一致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学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证明自己。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很快找到适合的工作,有的学生需要磨合一段时间,而有的学生则需要磨合很长时间,但企业希望找到能够为自身出谋划策的高新技术人才,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培养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再加上每一年都有新的学生毕业,使得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1.2 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不明确

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很多,但由于每一个岗位对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结构都有要求,再加上计算机知识及技能体系的庞大,如果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和技能是不现实的,而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去设置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很迅速,而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不久,相对于老教师而言,知识经验比较缺乏,高学历的教师数量正逐年下降,专业教师队伍不太稳定。因此,专业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不能朝计算机应用的某一个职业方向纵深发展。也正因如此,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没有办法深入学习。

1.4 忽略行业性和区域性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行业与不同区域计算机的应用方向及深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现阶段各大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都属于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比较侧重于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但相对比较传统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关注到行业与区域之间的差异,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一些区域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法探讨

2.1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a.以岗位需求为基本依据,注重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要先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所面临的岗位群,着重分析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技术技巧以及工作规范,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必备能力,并根据这一能力形成规范,保证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

b.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中须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差异,要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喜爱的课程学习,这样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

c.创建动态课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课程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发生变化,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知识的变化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这一情况,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个以平台为基准,以职业方向为发展趋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先掌握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再去学习对应岗位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内容。

2.2创建师资队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欠缺实践经验,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已经习惯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而现阶段所需的模块化教学则要求教师实施项目式教学,就是将工程项目引入到课堂当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实战环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少讲理论,多给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长处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优先配置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确保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希望这种尝试能够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建动态课程、创建师资队伍等可以作为未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 2009年4月15日, 国务院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技术创新。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信息技术主体的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高职院校必须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类人才。本文将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探讨。

1 根据岗位需求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国家需求、且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此, 计算机应用专业应充分结合岗位需求, 优化课程设置。具体应突出两点:第一, 从学生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合理安排实践和理论教学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 符合地域经济、岗位实际需求, 体现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点。第二,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整体安排上, 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 还要让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保证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不断创新。同时, 计算机应用专业还要致力于培养中低端的软件产业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为主, 以培养学生向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软件开发方向发展为目标。

从上述两点出发,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应由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培样、生产性实训等三方面构成。具体如下。

1.1 适当的基础理论知识

在完善课程体系过程中, 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保证满足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理论知识基础上, 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合理安排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时间, 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基本方法等基础内容, 提高日后工作及职业变换所需的基本能力。

1.2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掌握企业岗位实际所需的技能和素质, 在教学中采用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将实习实训纳入教学, 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和谐统一,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培养满足企业实际所需的综合型人才。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 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实践能力考核”的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1.3 适当引入证书性学习和生产性实训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 可适当引入证书性学习和生产性实训。证书性学习, 即把该专业相应资格证考试的部分内容引入教学中, 将专业课程内容与相应等级考试和资格证考试相结合,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 另一方面, 也有利学生提升计算机相关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此外, 可以引入生产性实训, 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小组, 共同完成某一项目, 如制作一段动画视频, 制作一个专题式网站等。学生通过制作具体项目, 不仅能提升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还能内化知识, 提升学习成效。

2 改革教学方法, 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阔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教授动画制作原理时,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讲解完概念等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画的效果, 在观看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动画展示中涉及的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要用什么知识完成这个动画制作。学生可以自己思索, 也可以和其他同学组成小组共同探讨, 之后, 教师再对作品进行详细解说。学生主要经历了自主思考、自主演练、教师指导、点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还能内化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首先, 在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 对重要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要举例说明, 并要求学生在课程实验环节自己动手完成。例如, 在开展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几种不同类型且知识综合性强的实践习题。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认真调试程序, 一个星期后,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示范程序, 让学生与之进行对比, 找出缺点和不足, 然后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设计程序。最后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再根据实验报告对学生实践做出正确评价, 给予学生中肯的意见。这种实践、寻找不足、再次实践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分析问题, 避免以后出现同样错误,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毕业设计阶段,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实习、自主进行毕业设计,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对高职学业的总结, 一般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但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而去写毕业论文, 论文题材陈旧, 内容匮乏, 跟不上时代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让学生根据实习结果设计毕业论文,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论文质量。

4 深化校企合作, 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半工半读教育形式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逐渐转变成开放、实践式的课堂。课堂教学不再以理论教学为主, 而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缩小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距离。

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学校课程设置的优劣。在规划计算机教学课程时, 要从企业需要出发, 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实现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的完美结合。此外, 还要实现师傅与教师结合, 产品与作品结合, 经营与实习结合, 生产与教育结合,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完成企业分配的工作内容, 使学生能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这种方式既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润, 又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同时受益。

4.1 学校“办企”模式

学生到企业实践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用好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因此, 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真实的企业模拟环境, 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有效完成相关实践,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此外,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学校要和相关企业联合, 自主创办企业, 使学生在学校创办的企业中参加实习。

4.2 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和企业联合是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 企业要给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 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学校要聘用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 促进校企双方互聘, 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 同时学校选择部分教师培训企业员工, 提高员工素质。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而且能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 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5 建立“双证融通”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双证融通”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以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方式, 从实践操作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 有利于正确考评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综合能力的考核, 多采用新的评价方法, 如仿真测试、动画制度、答辩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部分课程可以以证代考, 如学生拿到计算机高新技术证, 可以代替《计算机操作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考试。发挥职业资格标准的作用, 将职业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紧密相连, 以完善学校教育体制, 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1 (18) :92-93.

[2]马晓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人才, 2011 (14) :188-189.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网页设计;改革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网页设计成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的热门专业。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公司随处可见,社会上对网页设计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事这行的人也如同雨后春笋。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高质量的网页设计人才成为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重中之重。

从事这一行业工作的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是我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特点,这一现状不仅导致我国人才得不到合理利用,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中存在着问题。为了使高职计算机技术跟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必须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 网页设计课程的现状

从《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来看,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虽然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的,作品的质量比较低,其中特别是网页色彩的使用和网页内容的定位出现了误差。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必须用一个典型的范例向学生说明,并出同类型的题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从旁指导,题目做完了,知识点也就掌握了。

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领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缺乏开放性,教学开放性不足,导致学生对社会上所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不够了解。课本内容更新速度慢,内容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落后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很难让学生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行业动态。计算机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达到平均十八个月一次,更新换代如此频繁,学校应该做好应对的准备。除此之外,计算机教育中还存在着老师自身素质偏低的因素。

高职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整体比较薄弱,不够完善的基础训练和部分老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是导致此类问题发生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教育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乏味的理论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失去兴趣。网页设计课程没有绝对的统一性,具有比较大的自由性的课程设置,和别的专业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够全面,学校以帮助学生考取专业证书作为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这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时间的减少,从而学生专业技能不高成为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就业也就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全面的人才,全才的优点固然很多,但是也有它的缺陷。计算机行业都是比较复杂的工作,比较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是毕业生的就业潮流,能够胜任软件开发等高难度的工作的人寥寥无几。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职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导致“专”才的缺少。根据学生的优点进行定向培养,有利于让学生对自己优势强的方面加深巩固,提高其的社会竞争力。

2 网页设计课程改革的对策

2.1 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培养的目标

网页设计课程关系到人才的培养。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广泛的社会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要了解现在的行业发展趋向和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岗位上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正是课程设置的基准。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很高,除了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会操作。

在分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时候,要进行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立足于学生的特点,锁定培养的目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

2.2 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向

在如此迅速发展的计算机行业,他们所学的知识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要实时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以便能够给高职学生讲授当下关于网页设计流行的元素,抛弃过去落后的知识,实时给高职学生补充新能量[1]。除此之外,市场动向应该成为高职教师关注的焦点,在遵循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掌握学生对什么方面具有天赋的情况下,侧重培养此类学生的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确保培养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时候需要针对一定的岗位或者社会所需的职业。

2.3 运用符合社会的需求教材

现在高职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除了有本科教材之外还有新编的教材。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对于大一的学生选择一些入门的书,大二要选择熟练掌握网页设计的各种技巧和方法的书,大三要选择灵活处理网页设计中所牵涉到的各个方面的书。

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培养的目标,在学校里,除了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之外,教材是我们的第二个老师,由此可见,教材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课本的选择要以时间动手内容和理论知识均衡的,过多的理论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厌倦,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材的选择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要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的书。

2.4 转变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在高职教育中,如何让学生正真掌握专业技能,要学生达到毕业之后走上岗位能够胜任工作的水平,是高职教育迫切解决的问题。面临这样的现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2]。

网页设计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授课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避免“照读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很多老师就是采用照着教材读理论的方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于乏味,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可以结合典型例子,在讲理论的同时向学生示范具体操作,尽量做到手把手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具体的操作。当所有的知识点讲完以后,出题让学生自主解题。下课之后布置相似的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不仅要加强训练的强度还要推行分组教学,有利于在加深和巩固知识的同时,增添学习乐趣,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这就导致了有些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可以建立班级QQ群,把课程的内容和关键点共享到群里,这样容易加强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除此之外,每年开展网页设计大赛,大赛设定精神或物质奖励。比赛的设定,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学质量提高。

2.5 转变考试方式

每当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老师往往会安排考试,传统的考试方式就笔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通过笔试是考核不出来的,应试教育存在着它的缺陷,容易出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教材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让学生学会网页设计的操作是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采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网页,通过对比网页的质量来考核。当然,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将传统的笔试转变成笔试和机试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

2.6 提高教学和设备的质量

改革的前提是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适合的教材以及及时更新的设备。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老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好的书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适合的教材是跟上计算机行业发展的一把利刃;同时要实时更新计算机设备提高实训基地的质量,为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时候,必须把高职计算机技术课程改革提到日程上来。互联网时代的日新月异,课程改革也要顺势时代的潮流,培养竞争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我学校培养的主要目的,只有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才能在就业的时候处于优势地位,不至于面对竞争惊慌失措[3]。改革的完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打一场持久战,不断的进行课改是广大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学会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适合市场需求高素质人才上,为今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穆振海.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成功(教育),2011,09(01):85-86.

[2]郑广成,杨正校,朱翠苗,金静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网络课堂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06):98-99.

[3]曹玮.浅议成人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J].电子制作,2013,

12(24):137-138.

作者简介: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篇12

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背景下, 高职教育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调整和设置专业, 按照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技能需求设置课程, 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笔者结合重庆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 谈谈数据库技术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

2 数据库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 基本上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大体一致, 并且大都呈现出同样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无法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更无法利用数据库做出项目, 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不适用现代技术, 偏理论

传统教材由于编写时间相对较早, 其中的许多理论和技术在实际中已经没有或很少得到应用;传统教材主要以基本原理介绍占据了大部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理解数据库中的一些重要技术, 更谈不上如何从实践中把握;此外, 传统教材所涉及的实例与现实相脱节, 各章节相互独立, 没有联系。导致学生各方面都了解, 但不知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该如何运用。

2.2 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

虽然职业院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但在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实践并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并且实践内容只适用于巩固所学的理论, 没有设计把整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学生依然对整个数据库系统开发流程不够了解, 只会做简单的查询。

2.3 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弊端

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笔试和实践。笔试主要侧重于理论, 而实践考核方式一般只是重复完成操作, 没有设计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过程。大多数职业学校针对此课程开设课程设计, 其数据库设计大部分学生只会考虑基础部分, 其设计结果不适用实际开发过程。

3 数据库技术教学方式改变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先构建学习情境, 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 即教学进程以项目为导向, 以任务来驱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 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因此,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关键是工作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

针对数据库技术课设置职业情境如下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数据库技术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工作情境的设置。其教学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工作情境,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组织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为学生在后期参加校企实训打下基础。

总之, “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否成功, 要立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是否完整。因此教学中要要对学习项目完成的过程从计划、组织、实施、评估进行整体思考。

2、教学考核改变

过去, 学生成绩的评价重视学习阶段的结果, 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 应该是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 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 这就要求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整性, 要求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知识完整性同时, 还要包括自身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二是连续性, 学生的学习是否全程参与其中, 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是互动性, 体现出学生之间应有的团队协作;

四是反馈性, 注重学生反馈信息。

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 职业能力的评价应以职业实践所需的行动能力作为起点, 对学生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价。

因此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数据库技术教学评价中, 对学生的成绩应包括为3部分:平时成绩 (30分) +完成情景过程成绩 (40分) +期末考核 (30分) 。其中数据库技术设计了6个情景, 分别对每个情景设定相对分数, 综合后形成情景过程成绩。

3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其实质就对工作岗位的环境一种模拟, 它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工作岗位。但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而缺少理论知识实践性, 学生学后遗忘快。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据库技术教学方式, 采用按照“创设实践情境→确定工作任务→行动导向学习→团队协作→效果评价”基本步骤实施教学, 始终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 以基于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 其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本文结合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 教学方式在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课程实训方面引入软件公司参与。

关键词:教学方式,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郭广杰、苑雪.《数据库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分析.科技信息, 2010.

[3]梁小晓.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SQL server数据库》教学研究.中国西部科技, 2009。10.

[4]王晴.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据库技术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5.

[5]许婧祺.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SQL server数据库》教学研究.科技信息, 2010.

上一篇:园林废弃物下一篇:影像匹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