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

2024-07-28

高职计算机基础(精选12篇)

高职计算机基础 篇1

摘要:高职教育有着自身清晰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作为多个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有着自身的要求, 本文结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而对计算机的应用早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是社会对各种人才的一个共同需求。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已是必然的要求。但在现实中, 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本文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对解决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不同层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

本处层级是指不同招生年度的学生层级 (届) 。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 发现大家普遍反映某一层级的学生比另一层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 经与招生部门联系后发现, 学习能力强的层级的学生所在招生年度生源情况较好, 当年考生人数大大超过招生人数, 因此当年入学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水平都比较高。而另一层级学生的情况正好相反, 该层级学生所在招生年度考生人数不足, 因此当年入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但这两个层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却是一样的, 也因此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差异。

2.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异明显。部分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 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系统地认识。部分学生能够开关机、会上网、会使用聊天工具, 但几乎不会其他操作。少部分学生则在入学前几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3. 教师授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课, 几乎所有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 而且都集中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这造成了每学年这个时候都要使用许多聘任教师, 但聘任教师流动性大, 有时候换用新人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质量。

4. 课程考核内容不尽合理

近几年学校对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已经做出了较大的改革, 以前本门课程的考核完全以最终期末笔试成绩为准, 这造成了学生不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 临考前突击而不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现在考试已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 而且操作题分值要大于理论题。同时, 平时作业成绩也记入最终成绩中, 并与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该门课程最终成绩, 从而刺激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分值构成比例不尽合理, 学生即使不完成平时作业也能够及格。

二、改进解决方案

1. 对不同层级学生学习能力差距的问题, 可考虑采用弹性教学要求, 即将教学要求设为基础要求和提高要求等多个不同部分。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基础要求, 而学习能力较强层级的学生则可考虑要求他们达到更高的提高要求。这样对所有学生都可以掌握必需的技能, 而对能力较强层级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后, 学生们既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 又不会因为课程太容易而产生轻视心理, 总体来说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对于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问题, 不应歧视入学时计算机操作能力差的同学, 因为事实证明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热情很高, 学习能力较好。但如果引导不当的话, 造成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畏难情绪, 以后就很难再让他们较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通常在最初的几次课中给予他们较多的关注, 这部分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所需课时内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 针对个别学生掌握不好的情况, 一是要教师加强关注, 给予更多的关心, 二可以组织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在课下对掌握不好的学生给予帮助。

3. 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问题, 可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一是在学期授课开始前, 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统一培训, 明确教学要求, 设置一些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二是加强教学督导, 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对聘任代课教师的问题, 可考虑对责任心强, 教学能力突出的聘任代课教师签订长期合同, 将之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 加强管理。

4. 关于课程考核内容问题, 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保持现有的将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该门课程最终成绩的做法, 期末考试仍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在此基础上, 改变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构成比例, 适当增加平时作业成绩的比重, 同时, 期末考试中增加操作题所占的比例。用考核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更加注重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注重完成平时作业、加强平时知识积累。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目的。

5. 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国家在中长期教育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出终身学习概念。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让学生掌握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才能让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 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琳.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年16期, P79

[2]金智.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探讨, 长沙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2008年02期, P109

[3]詹小英.浅析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 BAN VOCATIONAL COLLEGE, 2009年9期, P36

高职计算机基础 篇2

摘 要: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一刀切”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基础教学

作为一项基础教学,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计算机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但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讲授-演示-上机操作,此外,多数学校教学设备更新的速度严重滞后,目前很多院校正在着力改进,尽量避免“硬”的设备更新对教学的影响,但从“软”的方面来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创新才是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办法。

1变被动为主动,改进教学模式

1.1任务驱动式教学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实际操作经验,计算机设备本身并没有运算能力,没有人操作并不能实现任何数据处理,而计算机学习本身也较为枯燥,一般来说计算机的学习需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需要实际操作的时候也是老师演示学生照做,多年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模式不适用于计算机的学习。在教育领域有一句话很有影响力,那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设置有挑战性且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一方面,老师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另外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要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让学生带着荣誉感、责任感去学习。

1.2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核心,这也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更注重参与,比起严肃刻板的课堂教学他们更愿意与老师一起探讨,这就要求老师的身份转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对于老师来说只是起到引导和解惑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配合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发现他们的兴趣并加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时候会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代表放任学生不管,在遇到一些需要精讲的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计算机相关的知识面很广,老师需要做的是去伪求真,把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讲给学生,讲课内容要有深度和厚度,把课后作业布置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1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因为计算机是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发挥作用的,对于学生来说毕竟上机的时间和机会都是有限的,老师要在实际操作环节把好关,在每一节上机课之前要设计好和布置好课堂的任务,让学生不至于摸到计算机很兴奋新鲜但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比如在讲到word操作的时候,在实际操作之前要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做,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之后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制作贺卡、明信片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操作,通过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2集中实训集中教学是短期内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如办公软件的综合运用、word文档的排版编辑、制作excel类表格、PPT幻灯片的制作和讲解等等,通常来说集中实训的时间定在学期末,时间长度是一周,为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学期末的时候能够集中的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集中的回顾,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在集中实训之前就布置好作业,用来检验实训的效果,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3创设实践的场景

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有很多技能是需要实际的操作才有效果的,尤其是计算机这种实际操作性很高的学科,计算机所运载的学习软件是计算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软件为学生设置实际操作作业,这些作业要以学生所学的软件为基础,能够真正的检测出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计算机必备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布置的作业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通过PPT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举办一些活动的时候可以用数据表格来统计各项数据等等,最重要的是,现在学的要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用得上。

4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课程,虽然计算机教育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设备更新等等问题都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想要改变这一切需要进行制度上彻底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01).

[2]付文娥.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新西部,2010(09).

[3]杨艳.高等职业院校基础教育改革[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人才定位

高职教育, 就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技能型人才, 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 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来说, 计算机技术、或者说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和培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就目前情况而言, 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很难说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总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比较大

高职院校有的学生来自农村, 有的来自城市。对于这样的生源所组成的一个班级, 计算机运用水平的两极分化可想而知。尽管有的农村智能手机的覆盖面已经非常广了, 但是, 对于有些农村的学生来说, 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 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 电脑的使用熟练程度自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计算机水平差异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比如, 如何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传达相关的信息, 并且让所有的学生都听懂, 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这所有的平衡都来自教师对学生自身素质的了解和对课堂情况的把控。

1.2 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不相符

如今, 计算机技术更新变化很快, 只要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让新的计算机知识变成旧的知识。可以说, 及时跟进计算机领域乃至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是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反观当今的高职计算机教育, 有一些地方却不尽如人意。比如, 所用的教材都是几年前的教材, 所有的案例和数据都是以前的案例和数据, 这些早已被当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所抛弃, 而学生所学的内容也只能是一些过时的东西, 对他们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教学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脱节是当今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所教和所需之间的失衡, 是导致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对于高职学生不满的重要原因。鉴于此, 唯有从市场的角度入手, 考虑如何让用人单位满意, 才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3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不当

高职教育的主要定位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眼中合格的人才。因此, 在高职的计算机教育过程中, 一定的实践课程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时候, 一些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却是不平衡的。比如, 有的课程理论多, 有的课程实践多, 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一定的合适的比例。有的学校更多地侧重于实践, 他们认为, 既然高职都是培养实践人才的地方, 就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 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成才。也有的学校认为, 实践是理论的有益补充, 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其实, 这两种观点都是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合理关系的歪曲反映。理论, 只有经过实践之后才能更好的提升, 发挥其指导作用;而实践同时也能促进理论的发展。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一定数量的实践固然重要, 但是, 理论知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理论知识是他们未来继续发展, 自我提升的基础。

2 高职计算机教育创新对策研究

要想让高职教育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的需要, 让高职学生成为用人市场受欢迎的人, 就必须从市场出发, 一切围绕市场进行。

2.1 专业定位

从专业定位上来看, 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定位。既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各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综合本地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企业规模, 还有企业用人导向等多方面的需求。比如, 面向政府机关的高职学生必须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能解决办公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对于面向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的高职学生来说, 就需要深入研究相关内容, 在某方面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成为专项能人。总之, 脱离市场谈定位是不切实际的, 培养出的高职学生也是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

2.2 人才规格

所谓“人才规格”, 就是要瞄准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入手是培养高职学生最有效的入口。比如, 分析职业岗位就能明确胜任该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比如, 文秘工作, 对于计算机的要求就是要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 并且能够解决打印机、复印机故障等。而对于网络管理人员, 它要求相关人员负责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日常运行监控和保养维护工作, 负责网络用户、远程用户的建立、修改、删除, 网络权限分配、密码设置等工作。

2.3 课程体系实践环境

课程体系实践环境能够体现教学一体突出生产性, 即建设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创造开放式情景实验。开放实验室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教学方式, 从传统的学生“被动”转换成“主动探索”学习, 激励学生超前、大胆质疑, 综合运用学习材料和学习途径, 自主学习、积极探索、锻造自己、培养自己、发展自己,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创新能力、良好的个人品质和团队精神。

2.4 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所学课程要融入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是一个行业对于其从业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 也是高职学生从事一项工作所必需的证件。在高职教学中融入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选择的行业, 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的认证过程从侧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这方面来说, 可以让学生一毕业就获得某一行业的“入场券”, 从而快速适应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希军.提高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2]李琼, 吴晓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

[3]冀亚丽.浅谈如何提高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J].计算机教育, 2009 (3) .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论文 篇5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在保证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优化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整体结构,不断的进行教材建设的改革,把计算机知识与解决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理念落到实处,尤其是一些来自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的使得学生的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按“辅助专业”的思想,在辅助教材中应选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教学方式有待一定的革新

在教学任务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边学边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采用教与学围绕一个目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不断的创新意识。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能使学生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这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实施分层、差异化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具体地说,就是在在新生入学时统一组织面试、口试、笔试、机试等方式,摸清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完成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进而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有所侧重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来分别有针对性的对这两个班种进行教学。所谓“基础班”就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逐渐的、侧层递进的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提高班”则是在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培训,使其对计算机的掌握更为熟练,总的来讲,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班级,其讲授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知识为前提的,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快速提升,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4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考核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为目标,课程考核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个性化评价的综合学习评价,同时还是对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不断的发展。

4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基础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布广,几乎面向所有专业,是很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分析,结合该课程规律,进行了教法研究,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一、深入分析专业背景和教材内容

一方面,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不一样,如会计专业要求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商务英语专业要求有较好的文字编辑能力,计算机专业则要求熟练掌握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首先必须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确定不同的授课重点,以满足专业需求。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全面和丰富,有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介绍、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2],针对没有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同学学习数据库等专业知识有很多困难,教师需根据专业需求对内容进行充实或裁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管理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主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和目标的总体蓝图[3]。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教学为核心,把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专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途径、方案等进行有效整合,使人才培养途径、方案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适应、相协调[4],坚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社会发展。

根据专业课时情况,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是该课程的重要举措。即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计算机概述、数值表示方式、计算机结构及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概述和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Word基本操作练习及进阶实践,Excel基本操作练习及进阶实践,Word和Excel联合应用,PowerPoint基本操作练习及计算机网络设置与应用等操作,这样有利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充分疏导、理解和掌握、消化。

三、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充实

常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办公软件的操作素材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直观学习,若采用《计算机基础上机实训习题集》等类似的上机教材作为补充,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该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认知和培养,内容贴近实际、新颖、实用性强,并配上了相应的操作步骤和实例,既减少了教师筛选案例的工作量,又满足了学生的练习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1.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要求不一,非计算机专业,只需掌握常用的理论知识,对计算机知识有全面的认知即可[5],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操作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同等重要,特别是处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拥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甚至在课时设置中要更多地偏向操作技能,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

2.任务教学法。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教师可选用上机教材中的部分试题进行教学指导,或者自己编辑一套课堂任务,可以将Word、Excel、PowerPoint等涉及各个模块的常用操作,并配上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素材,当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后,学生即可根据老师的演练进行练习巩固。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容易学懂掌握,将一些原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点通过项目演示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难以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很快掌握和理解。

3.互助互学,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理解程度、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同时,将学生分组互助,每组中选取1-2名计算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在老师指导下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高技能。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积极总结、积累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提高了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环境,演示整个操作过程,而且可以虚拟错误、演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共勉和共鸣,加深学习印象,降低犯错几率。同时,通过软件对例题进行演示分析,从中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更收获了课堂效果。

5.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只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测验,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并对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为学生辅导,并适时增加针对性讲授和练习,强化教学效果。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既有模式的改革问题,又有结构性调整的问题,涉及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验证和适时的市场调整,以形成一套符合各专业特点、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理念、体系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2]王苏苏.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衔接的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8):115-116.

[3]方玉娉,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52-53.

[4]罗振华,魏扣.新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2):274-275.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篇7

高职教育目的[1]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 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 更要有实践技能。可见, 高职教育较普高教育更强调实用性、技能性。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导致了高职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问题尤为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 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多年, 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2、教材选用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 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然而,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跟风名校教材、追求新出教材、缺乏针对性一刀切等问题。

中国高职教育起步晚, 很多高职院校前身是中职学校, 办学经验缺乏。在办学初期, 难免参考经验较丰富的兄弟院校。在教材选用上, 部分高职院校若在认识上有偏差, 难免出现跟风名校教材的现象。目前, 这种情况在国内高职院校不在少数。其二, 有些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方面, 认为新等于好, 不断更换教材;其三, 大多数高职院校通常都是不分系别统一选用同一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缺乏针对性一刀切。这种情况在国内高职院校较普遍。

3、"双师型"教师亟需注重内涵

"双师型"[2]是高职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但是,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却众说纷纭:有"双师"说, 认为"双师型"就是教师型和技师型;有"双证"说, 认为凡是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有"双能"说, 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还有"双职称"说、"双层次"说等等。"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表述不一, 但从本质上看并不矛盾。笔者认为,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 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即先进的教育理念, 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能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二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凸现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要求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较为丰厚的市场经济常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 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 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目前, 高职院校, 从计算机教师组成看, 虽然称为"双师型"教师不在少数, 但是只有少数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双证"教师。总的来说, 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双师型"教师重数量、轻质量, 重形式、轻实质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 "双师型"教师有名无实现象普遍。

4、"任务驱动法"教学亟需实质上践行

所谓"任务驱动法"[3]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具有探究式性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任务驱动法"的实践应用, 有严格的实施原则和实施步骤要求。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 (目标) 设计并提出任务, 针对所提出的任务, 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 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任务驱动法"更多地强调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更多地强调师生互动。

目前,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践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未能在内涵上去理解和践行。有的教师认为更换"任务驱动法"的教材就是"任务驱动法"教学, 有的老师认为"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自学等, 这些都是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片面理解。

5、结语

上述问题是国内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努力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可以从这些问题寻求解决之道。高职院校要基于自身学生水平, 结合不同专业针对性地选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在内涵上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同时, 要做好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从内涵上去理解和践行"任务驱动法"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 使计算机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材选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任务驱动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内涵,任务驱动法

参考文献

[1]郭媛.同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2]曹晔.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0A) .

[3]王晓玲, 单贵, 贾建国.谈"任务驱动法"及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5) .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篇8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新生入学水平差距较大

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 在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笔者发现新生入学水平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大致分3个层次:第一类, 少数学生已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这类学生一般来自经济发达地区, 家中有电脑, 在高中期间学过该门课, 有时会感觉所教内容太浅, 但他们实际水平尚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目标;第二类, 学生家里有电脑, 在入学前能初步应用计算机网络, 浏览网页、QQ聊天、玩游戏, 经常很容易满足现有计算机知识现状, 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引导的对象;第三类, 学生接触计算机极少, 连打字都不行, 可以说是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 对上课所讲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消化, 这类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加强辅导, 以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1.2 课堂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部分学生眼高手低, 看到教师熟练操作演示, 认为非常简单, 注意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 也按要求完成练习, 但不能活学活用, 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部分学生没有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上课时听懂了, 但上机实践时就忘记了。

1.3 学生上机实践时面临的诱惑较多

机房实验室电脑上安装了一些小游戏, 而学生又缺乏自制力, 有可能玩游戏, 看小电影、MTV等, 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时, 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

1.4 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和在初、高中阶段一样, 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基础课, 用途不大, 和自己专业没有太大关系, 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主动性差。教师要及时引导、教育, 使学生转变观念, 端正学习态度。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改进理论课堂教学方法

2.1.1 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思维首先让学生通过视觉知道什么是图文混排, 在图文混排实例中包含需学习的知识点 (艺术字、插入图片、分栏、文本框、页眉页脚、水印等) , 以及这些知识点的意思。

以实例中文字为例, 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操作步骤达到最终效果。

2.1.2 转换教师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特别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究, 然后让学生交流和讨论,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成就感。

2.1.3 教师要精讲

精心选择围绕当前和将来使用的学习内容, 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 突出“技术应用性”, 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具体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 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在课堂上尽量与学生多交流, 让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多提问题, 然后教师将问题引入课堂讲授中。

2.2 突出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上机操作,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 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践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 以1∶1为宜;另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 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不宜过长, 要趁热打铁, 否则学生上机时容易忘记理论课所讲内容。

在上实践课时, 教师应充分准备实践内容。首先, 要说明实践目的、要求、内容和原理, 要求学生取得实践的效果。其次, 教师及时对学生所做内容进行检查, 指出需改进地方。

2.3 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对于计算机基础这种实际应用性要求较高的课程,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之一。例如, 在讲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及属性设置问题上, 可选取让学生自己制作课程表或学费收据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来讲解。学生动手操作时会碰到具体困难, 如课程表中的斜线表头是怎么绘制的、文字内容是怎么设置 (垂直、居中) 的, 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新知识, 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知识,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集中实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技能, 使学生熟练进行Word排版, 制作电子表格、报表。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的集中实训,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制订好计划, 每一阶段集中制作完成一件作品, 使学生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

2.5 及时辅导

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时应不断巡视,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并耐心讲解。对普遍问题, 要集中讲解;对个别问题, 个别辅导, 直到学生明白为止。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否则问题越积越多, 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2.6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上课时应严格考勤, 多次旷课和迟到的学生, 找他们单独谈心, 让学生认清问题的后果。另外, 对于课堂上睡觉、讲话的学生要及时制止, 以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篇9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授课对象原有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前, 每个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 有些同学间知识差距很大。这就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好教学进度和深度。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对课程丧失兴趣, 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能感觉听不懂、学不会。由于学生计算机现有程度不同, 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设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出现很难协调的情况, 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分配不当

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不能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计算机用工要求及时的更新。学生毕业之后踏上工作岗位, 还要重新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3. 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针对性不强

高职计算机基础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当前形势和用工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来综合考虑, 设置合理化目标。而许多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针对性不强。学生不清楚学习目的, 学习较为盲目, 不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4. 考核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

一些职业院校考核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 出现“重理论, 轻实践”, “重期末, 轻平时”的情况, 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考试分数, 忽视了平时的实践练习, 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错误的认为利用考前突击学习就足以通过考试, 卷子答的成绩好就是操作水平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1. 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现有水平, 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

根据近年来的教学我们发现,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 开展完全一致的教学活动, 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太少, 而另一些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吃力, 跟不上。为了解决这种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最优的发展, 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现有水平, 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把学生按不同程度科学地分成几组, 教师对不同小组区别对待, 采取分层策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朝着指定的方向进行, 并了解预期可以达成的结果。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前, 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学生走访、网络查找资料等形式, 多渠道的了解社会、学生自身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以此作为指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3. 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检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为下一步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制定评价体系时, 即要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尽量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我们提倡开展分层教学, 在考核评价时也应该采取分层考核的措施。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内容。考核内容虽然难易程度不同, 但都要包含必要的知识点。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4.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此外, 教师要利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点, 将教师动手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1) 任务教学法。教学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设定任务, 指导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点来完成该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即获得的知识, 培养了技能, 还使学生感到胜利的喜悦。

(2) 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内容进行到一定阶段,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独立项目, 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探讨下, 鼓励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项目, 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 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 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课程之一。目前,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希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高职院校,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仲溪.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 2014 (10) :158-159.

[2]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计算机教育, 2005 (10) :9-11.

[3]谢磊.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商业文化, 2012 (4) :279-280.

[4]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 2003 (1) .

高职计算机基础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 教学内容零起点, 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 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 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 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 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 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教授理论课时, 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 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 教材内容滞后, 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 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 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有的教材内容滞后, 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 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 Office软件已从2003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 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2000与Office 2000的内容。有些教材包罗万象, 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不符合教学规律。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 但可操作性差, 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 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 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 改由学生自学。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 舍弃过时的内容, 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 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层次化, 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 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 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 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 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 以应用为驱动, 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 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因此, 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 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 互相学习, 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 学习兴趣才会提高,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 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 让学生在网上完成, 直接提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 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 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 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 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 迅速且准确, 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其次,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 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同时, 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 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 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不断补充新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此外, 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 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开展教学科研,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 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 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 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 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 积累实践经验。

4. 结语

总之, 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 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更新知识层次,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 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 :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 2007, 23, (3) :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27-28.

[4]龙怡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10-114.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篇11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从生源、课程体系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包括作者进行的教改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64-01

计算机基础课在大学阶段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个院校均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大多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一些院校还包括语言类课程和网络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像高等数学和英语那样成熟和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沉淀,加之该课程又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所以各个学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不太一致。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现状分析

(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缺乏衔接

表现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各级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规划,课程内容重叠。最普遍的就是中学和大学都有Windows和Office的内容,甚至在小学也开设类似的课程,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精力。

(二)生源的计算机基础严重不平衡

高职院校大多面向全国或全省招生,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生源即使来自同一地区,仍有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分,同时他们所在的中学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同,教学力度也不一样,其计算机基础相差悬殊。一般,职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而普通高中重视高考,而高考没有计算机内容,以致对计算机基础课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基本不会操作计算机。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规范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问题上,不同院校差别较大:有的院校停留在简单的Office操作上,而有的院校开设的实训课程要求却较高。

其次,教学目标不明确也是导致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原因之一,非计算机专业不知道本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何为本专业服务。因此,只是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其他类似的考试作为教学目标。这无疑限制了计算机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由于计算机教材相对应用领域有着明显的滞后,教育部没有权威的规划教材,各出版社教材种类较多,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基本上是根据各自的喜好决定使用什么教材。这也是导致课程体系不科学、不规范的又一原因。

(四)学习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习评价体系应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和学两个方面,所以,学习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还需完善,主要表现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单一,通常做法是笔试+机试,摆脱不了题库考核的方式,应试教育的特点非常明显。通常注重的是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上述问题在全国有一定的普遍性,要根本解決这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它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方方面面。

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体会和思考

(一)制定各阶段计算机基础课考核标准

为了避免各阶段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内容的重叠,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适用范围更广的相对统一的标准,如小学、中学、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各应达到什么标准。这样就可以使各阶段教育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二)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或结成互助对子进行教学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考虑实行“分班合组”的教学模式,根据计算机知识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分成难易程度不同的几个组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的组别,也可以组织一次分班考试,按学生考试成绩将其纳入不同的组别,形成新的班级。这样就解决了因学生基础不同给教学实施带来的不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更容易掌握。

我们可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内容选择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无论哪种情况,都应注意课堂练习的准备,要有层次性,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更新教学内容,规范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教材种类繁多,但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起到提高学生相关信息素质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很有必要。必须依据计算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区域性来编写教材,理论知识应少而精,以够用为原则,加强技能性内容。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补充,对于教材内容,不一定照本宣科,可根据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调整章节内容和顺序,适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挂钩,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作业和任务可以分基础、综合和提高等不同类型,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丰富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自省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以下三方面的技能:一是对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办公;三是能高效灵活地应用计算机网络。要掌握这些技能,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上机实践来实现。

要充分的了解学生,要充分的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师智慧的教育让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为每个学生走上社会更好的掌握技能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苏苏.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衔接的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8).

高职计算机基础 篇12

高职院校已经普遍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范围,在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一方面,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采取“一刀切”“零起点”教学。一些常用计算机上网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没有必要再学习计算机课程,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新奇的东西见得很多,对本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少部分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感到深奥难懂。

另一方面,有不少学校以通过等级考试或高新考试为教学目的,老师在上课时就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大搞题海战术,过度强调“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造成高分低能的教学效果,致使很多学生直到将近毕业还都不能利用计算机写论文、用计算机制作简历等简单操作,有毕业生反映工作后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

1、培养学习兴趣,刺激引发自觉地认真学习精神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这些新踏入校门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作为他们大学的启蒙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时从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尽快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形成良性的学习体验循环,既有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挖掘学习,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要求老师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便捷,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的时候,涉及到IF函数、COUNTIF函数和公式的时候,我用到了一个实例:小学四则运算试题。

当通过键盘输入一个正确结果的时候,屏幕给出“正确”答案,否则给出“错误”答案。并统计做对了多少题,做错了多少题,得分是多少。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通过抽查的情况看,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掌握了。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可突出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学生对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情绪,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2)项目教学法

即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通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任务,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再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实施和自我评价;最后由教师检查评价,该项目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

(3)层次教学法

高职学生入学基础不同,在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意志,性格、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教师可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基础目标、中等目标、较高目标,把讲解再现作为第一层次目标,问题答疑作为第二层次目标,再现操作作为第三层次目标。把这些目标公布出来,由学生自主选择,使之树立学习信心,日有所进、学有所得,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还有讲练法、模块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

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探索着更好的教学模式,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26-27.

[2]王炎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26.

[3]张万颖,谷秀丽.基于职业岗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改革[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66.

上一篇:肿瘤患者的养生之道下一篇:长期增长效应